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美國化學協會獎創造發明獎

美國化學協會獎創造發明獎

發布時間:2021-07-31 17:22:17

1.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他發明了什麼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話還是發明了鋰電池,鋰電池的發明有利於促進資源節約,構建環保型社會。

2. 世界科學大獎都有什麼獎

科學獎項有: 01 諾貝爾獎 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物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五項、後增經紀學獎 02 玻爾國際金質獎 每三年發一次 03 德勒夫—達母里—博拉爾博士獎 是比利時國家研究基金會設立的兩項獎金,每五年發一次 04 菲爾茨獎 這是國際數學界的最高獎,1936年首次頒獎,每四年一次 05 安東尼奧·費爾特里內利獎 1950年首次頒獎 06 費米獎 美國政府於1954年為紀念著名的美籍義大利物理學家費米設立的國際獎 07 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 用於獎勵在醫學領域有重要實用價值的成就 08 格蒂野生動植物保護獎 用於獎勵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09 海涅曼獎 1962年,由德國設立授予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科學者 10 洪堡獎 只接受第一流的德國科學家和國家研究機構的推薦 11 極地獎 屬於英國的皇家獎,獎勵在探險、考察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個人和探險者 12 科普利獎章 是英國皇家學會頒發的最古老的科學獎之一 13 萊特兄弟獎 由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航空工程分會設立,紀念萊特兄弟,促進航空科學的發展 1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1968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體大會設立 15 列寧獎前蘇聯授予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建築等方面取得傑出成就的蘇聯公民的最高獎 16 馬可尼國際獎 1974年首次頒獎,(馬可尼是義大利人,電報發明家) 17 美國科學獎 是美國為了表彰傑出的科研成就設立的最高獎 18 納蒂維埃獎 旨在引起人們對心血管疾病的基礎臨床或治療學研究的重視。 19 帕內蒂獎 是國際聲望最高的力學獎,通常被認為力學最的諾貝爾獎 20 普朗克獎章 1929年由德國物理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1 齊格勒獎 1975年由德國法蘭克福和美國的赫希斯特化學學會設立,對世界各國科學家開放 22 日本獎 是由日本獎基金會於1983年設立的世界大獎,獎勵發明家 23 日本學士獎 日本學士院於1911年設立的一種學術成就獎 24 前蘇聯國家獎 1966年9月9日由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發部命令設立 25 索爾維科學獎 由比利時科學研究基金會設立,分別授予法語和荷蘭語科學家 26 泰勒生態獎 用於獎勵在生態學和環境保護領域作出最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研究小組 27 威爾訂豪斯獎章 用於獎勵在機械工程的動力學領域中的卓越工作者

3. 國內外都要哪些比較著名的化學獎項

以下回答摘錄自小木蟲論壇:
原文鏈接:http://muchong.com/html/201010/2492806.html
如需可追問。
* 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 青年化學獎
*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 贏創化學創新獎
* 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 約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學論文獎
*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 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
*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新獎
* 施維雅青年葯物化學獎
* 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
* 有機合成化學創造獎(有機合臣傑出青年獎)
*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新獎
* 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基礎研究梁樹權獎
* 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美國化學會獎項(ACS Awards)
* ACS頒發的獎項
* 促進無機化學發展傑出貢獻獎
* Hancock綠色化學紀念獎學金
* Joseph Breen綠色化學領導獎
* ACS分析化學獎
* ACS無機化學獎
* 美國亞當斯化學獎
* ACS聚合物化學獎
英國化學會獎項(RSC Awards)
* 英國皇家化學會氟化學獎
* RSC頒發的獎項
國內其他化學獎項
*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
*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
* 陳嘉庚科學獎
* 林勵吾催化獎
* 何梁何利基金
* 北京科學技術獎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獎勵
* 盧嘉錫化學獎
* 羅氏創新化學獎
國際其他化學獎項
* 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
* 諾貝爾化學獎
* 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AkzoNobel
* 英國綠色化學技術獎
* 英國綠色化學優勝獎
* AstraZeneca綠色化學和工程獎
* 日本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化學獎
* 澳大利亞化學會綠色化學挑戰獎
* 義大利保護環境大學化學聯盟獎勵計劃
* 加拿大綠色化學獎章
* 國際催化獎(International Catalysis Award
* 國際催化青年科學家獎
* 酸鹼催化獎(田部浩三獎)
* 國外生物化學獎勵項目
* 威爾齊化學獎
* 沃爾夫化學獎
* 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化學獎
* 瑞典約蘭 古斯塔夫松化學獎
* 國際碳水化合物獎

4. 美國化學協會獎是如何評選的

美國化學協會獎為了保證每一個達到獲獎水平的優秀化學家不被遺露,每個獎都設有一個推薦委員會,聘請有關專業領域的一些權威與專家進行提名,然後再由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評選委員會由會長指定的5~7名委員組成,這些委員也都是一些化學界的專家學者。

5. 世界上有哪些關於化學領域的貢獻獎項

Brian Conway獎:國際電化學會(ISE) Electrochimica Acta金獎 田島獎:Tajima Prize Prix Jacques Tacussel Hans-Jürgen Engell Prize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Young Author Prize Frumkin紀念獎章:Frumkin Memorial Medal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Prize of ISE on Environmental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Prize of ISE on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Katsumi Niki Prize for Bioelectrochemistry Bioelectrochemistry Prize of ISE Division 2 Brian Conway Prize for Physical Electrochemistry Alexander Kuznetsov Prize for Theoretical Electrochemistry Electrochimica Acta Travel Award for Young Electrochemists 韓國化學會獎項(KCS)中國化學會獎項(CCS Awards)葯明康德生命化學研究獎 青年化學獎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贏創化學創新獎 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約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學論文獎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新獎 施維雅青年葯物化學獎 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 有機合成化學創造獎(有機合臣傑出青年獎)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新獎 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基礎研究梁樹權獎 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美國化學會獎項(ACS Awards)ACS頒發的獎項 促進無機化學發展傑出貢獻獎 Hancock綠色化學紀念獎學金 Joseph Breen綠色化學領導獎 ACS分析化學獎 ACS無機化學獎美國亞當斯化學獎 ACS聚合物化學獎 促進農業與食品化學發展獎 農業與食品化學傑出貢獻獎 農業與食品化學優秀研究生獎 農業與食品化學Fellow獎 食品化學George C. Charalambous 研究生獎學金 農業與食品化學大學生研究獎 農業與食品化學青年科學家獎 ACS國際農業化學研究獎 英國化學會獎項(RSC Awards)英國皇家化學會氟化學獎 RSC頒發的獎項 國內其他化學獎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 陳嘉庚科學獎 林勵吾催化獎 何梁何利基金北京科學技術獎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獎勵 盧嘉錫化學獎 羅氏創新化學獎 BHP Billiton獎學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李氏基金會傑出成就獎 南粵功勛獎 南粵創新獎 中國專利獎 葛庭燧獎研金 李薰成就獎/講座獎/研究獎 中國催化成就獎 中國催化青年獎 全國催化大會優秀論文獎 求是科技基金會 吳階平醫學獎 周光召基金會 北京大學化學發展基金 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 能源科技進步獎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 獎) 世界傑出華人獎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獲獎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王天眷波譜學獎 國際其他化學獎項美國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 諾貝爾化學獎 勞倫斯獎 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AkzoNobel 英國綠色化學技術獎 英國綠色化學優勝獎 AstraZeneca綠色化學和工程獎 日本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化學獎 澳大利亞化學會綠色化學挑戰獎 義大利保護環境大學化學聯盟獎勵計劃 加拿大綠色化學獎章 國際催化獎 國際催化青年科學家獎 酸鹼催化獎(田部浩三獎) 國外生物化學獎勵項目 威爾齊化學獎 沃爾夫化學獎 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化學獎 瑞典約蘭 古斯塔夫松化學獎 國際碳水化合物獎 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啟動經費專項獎金:ERC Ho-Am Prize 國際水協(IWA)獎 國際溶膠凝膠學會獎 德國綠色精英獎 聯合國納米科技發展貢獻獎 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獎 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日本京都獎 拜耳青年環境獎

6. 美國化學協會獎由誰主辦

美國化學協會獎由協會直接主辦,或由一些大公司、企業主辦。每年在美國化學協會春季全國大會上頒獎。為了保證每一個達到獲獎水平的優秀化學家不被遺露,每個獎都設有一個推薦委員會,聘請有關專業領域的一些權威與專家進行提名,然後再由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評選委員會由會長指定的5~7名委員組成,這些委員也都是一些化學界的專家學者。

7. 美國化學協會獎獎項多達多少種

美國化學協會獎獎項眾多,多達43種。這些名目繁多的獎項中,屬於化學學科分支的有30種,其餘分屬教育、科普、管理等方面,亞當斯化學獎便是其中的一項化學分支獎。這些獎項都是用來鼓勵化學領域的傑出成就。獎名多冠以美國化學協會獎,其餘獎名一般冠以已故著名化學家的姓名,如亞當斯化學獎、普里斯特利獎章、A·伯奇葯物化學獎、P·德拜物理化學獎等。

8. 諾貝爾化學獎及得住的相關資料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國化學學家,創建了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使有機合成方案系統化並符合邏輯。他根據這一理論編制了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有機合成路線的設計程序,於1990年獲獎。
60年代科里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為實現有機合成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與化學家們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從小分子出發去一次次嘗試它們那構成什麼樣的分子--目標分子的結構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學鍵可以斷掉,從而將復雜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這些小部分通常已經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質結構,用這些結構簡單的物質作原料來合成復雜有機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纖維、顏料、染料、殺蟲劑以及葯物等的合成變得簡單易行,並且是化學合成步驟可用計算機來設計和控制。
他自己還運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試管里合成了100種重要天然物質,在這之前人們認為天然物質是不可能用人工來合成的。科里教授還合成了人體中影響血液凝結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等,研究成果使人們延長了壽命,享受到了更高層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學家,他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而獲獎。經過他的精心改進,使核磁共振技術成為化學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還將研究成果應用擴大到其他學科。
1966年他與美國同事合作,發現用短促的強脈沖取代核磁共振譜管用的緩慢掃描無線電波,能顯著提高核磁共振技術的靈敏度。他的發現使該技術能用於分析大量更多種類的核和數量較少的物質,他在核磁共振光譜學領域的第二個重要貢獻,是一種能高解析度地."二維"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術。科學家們利用他精心改進的技術,能夠確定有機和無機化合物,以及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研究生物分子與其他物質,如金屬離子.水和葯物等之間的相互作用,鑒定化學物種,研究化學反應速率。
1992年
馬庫斯(R.Marcus) (1923-)
馬庫斯,加拿大裔美國科學家,他用簡單的數學方式表達了電子在分子間轉移時分子體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響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電子轉移過程理論的基礎,以此獲得1992年諾貝爾獎。
他從發現這一理論到獲獎隔了20多年。他的理論是實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蝕現象,解釋植物的光合作用,還可以解釋螢火蟲發出的冷光,現在假如孩子們再提出"螢火蟲為什麼發光"的問題,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學家史密斯由於發明了重新編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點突變」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誘變」而獲得了1993年諾貝爾獎。該技術能夠改變遺傳物質中的遺傳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術。
這種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變為病毒DNA的單鏈形式,然後基因的另外小片斷可以在實驗室里合成,除了變異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斷和正常基因的相對應部分分列成行,猶如拉鏈的兩條邊,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個DNA鏈的其餘部分完全可以製作,形成雙螺旋,帶有這種雜種的DNA病毒感染了細菌,再生的蛋白質就是變異性的,不過可以病選和測試,用這項技術可以改變有機體的基因,特別是穀物基因,改善它們的農藝特點。
利用史密斯的技術可以改變洗滌劑中酶的氨基酸殘基(橘紅色),提高酶的穩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國科學家穆利斯(K.B.Mullis) 發明了高效復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於1993年獲獎。利用該技術可從極其微量的樣品中大量生產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獲得了一個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發明了「聚合酶鏈反應」的技術,由於這項技術問世,能使許多專家把一個稀少的DNA樣品復製成千百萬個,用以檢測人體細胞中艾滋病病毒,診斷基因缺陷,可以從犯罪的現場,搜集部分血和頭發進行指紋圖譜的鑒定。這項技術也可以從礦物質里製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簡便,操作靈活。
整個過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質倒在試管內,通過多次循環,不斷地加熱和降溫。在反應過程中,再加兩種配料,一是一對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兩端作「引子」;第二個配料是酶,當試管加熱後,DNA的雙螺旋分為兩個鏈,每個鏈出現「信息」,降溫時,「引子」能自動尋找他們的DNA樣品的互補蛋白質,並把它們合起來,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PCR方法對一個2000萬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蟲的遺傳物質進行了擴增。
1994年
歐拉(G.A.Olah) (1927-)
歐拉,匈牙利裔美國人,由於他發現了使碳陽離子保持穩定的方法,在碳正離子化學方面的研究而獲獎。研究范疇屬有機化學,在碳氫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發表大量研究報告並享譽國際科學界,是化學領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這項基礎研究成果對煉油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項成果徹底改變了對碳陽離子這種極不穩定的碳氫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開了人們對陽離子結構認識的新一頁,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發現可廣泛用於從提高煉油效率,生產無鉛汽油到改善塑料製品質量及研究製造新葯等各個行業,對改善人民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1995年
羅蘭 (F.S.Rowland) (1927-)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羅蘭,美國化學家,發現人工製作的含氯氟烴推進劑會加快臭氧層的分解,破壞臭氧層,引起聯合國重視,使全世界范圍內禁止生產損耗臭氧層的氣體。
莫利納 (M.Molina) (1943-)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臭氧層位於地球大氣的平流層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損害,而正是他們闡明了導致臭氧層損耗的化學機理,並找到了人類活動會導致臭氧層損耗的證據,在這些研究推動下,保護臭氧層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課題,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逐步在世界范圍內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作用。
莫利納,美國化學家,因20世紀70年代期間關於臭氧層分解的研究而獲1995年諾貝爾獎。莫利納與羅蘭發現一些工業產生的氣體會消耗臭氧層,這一發現導致20世紀後期的一項國際運動,限制含氯氟烴氣體的廣泛使用。他經過大氣污染的實驗,發現含氯氟烴氣體上升至平流層後,紫外線照射將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時,每一個氯原子在變得不活潑前可以摧毀將近10萬個臭氧分子,莫利納是描述這一理論的主要作者。科學家們的發現引起一場大范圍的爭論。80年代中期,當在南極地區上空發現所謂的臭氧層空洞--臭氧層被耗盡的區域時,他們的理論得到了證實。
克魯岑 (P.Crutzen) (1933-)
克魯岑、莫利納、羅蘭率先研究並解釋了大氣中臭氧形成、分解的過程及機制,指出:臭氧層對某些化合物極為敏感,空調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噴氣式飛機和汽車尾氣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會導致臭氧層空洞擴大,他們於1995年獲獎。
臭氧層位於地球大氣的平流層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陽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損害,而正是他們闡明了導致臭氧層損耗的化學機理,並找到了人類活動會導致臭氧層損耗的證據,在這些研究推動下,保護臭氧層已經成為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課題,1987年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規定逐步在世界范圍內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作用。
克魯岑,荷蘭人,由於證明了氮的氧化物會加速平流層中保護地球不受太陽紫外線輻射的臭氧的分解而獲獎,雖然他的研究成果一開始沒有被廣泛接受,但為以後的其他化學家的大氣研究開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魯托(H.W.Kroto)(1939-)
克魯托H.W.Kroto)與斯莫利(R.E.Smalley)、柯爾(R.F.Carl)一起,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與柯爾(R.F.Carl)、克魯托(H.W.Kroto)一起,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柯爾 (R.F.Carl)(1933-)
柯爾(R.F.Carl)美國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國人、克魯托(H.W.Kroto)英國人,因發現碳元素的第三種存在形式—C60(又稱「富勒烯」「巴基球」)而獲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
1967年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為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設計了一個球形建築物,這個建築物18年後為碳族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啟示。富勒用六邊形和少量五邊形創造出「彎曲」的表面。獲獎者們假定含有60個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個五邊形和20個六邊形,每個角上有一個碳原子,這樣的碳簇球與足球的形狀相同。他們稱這樣的新碳球C60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語口語中這些碳球被稱為「巴基球」(buckyball)。
克魯托對含碳豐富的紅巨星的特殊興趣,導致了富勒烯的發現。多年來他一直有個想法:在紅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長鏈分子。柯爾建議與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設備,用一個激光束將物質蒸發並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爾、克魯托和斯莫利經過一周緊張工作後,十分意外地發現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穩定地以球的形狀存在。他們稱這些新的碳球為富勒烯(fullerene).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氣體中蒸發時形成的,它們通常含有60或70個碳原子。圍繞這些球,一門新型的碳化學發展起來了。化學家們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屬和稀有惰性氣體,可以用它們製成新的超導材料,也可以創造出新的有機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發現表明,具有不同經驗和研究目標的科學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創造出多麼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結果。
柯爾、克魯托和斯莫利早就認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籠中放入金屬原子。這樣金屬的性能會完全改變。第一個成功的實驗是將稀土金屬鑭嵌入富勒烯籠中。
在富勒烯的制備方法中略加以改進後現在已經可以從純碳製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納米碳管。這種管直徑非常小,大約1毫微米。管兩端可以封閉起來。由於它獨特的電學和力學性能,將可以在電子工業中應用。
在科學家們能獲得富勒烯後的六年中已經合成了1000多種新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化學、光學、電學、力學或生物學性能都已被測定。富勒烯的生產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們的應用。
今天已經有了一百多項有關富勒烯的專利,但仍需探索,以使這些激動人心的富勒烯在工業上得到大規模的應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學獎授予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因斯.斯寇(丹麥)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生命的能量貨幣--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離子泵——一個驅使離子通過細胞膜定向轉運的酶,這是所有的活細胞中的一種基本的機制。自那以後,實驗證明細胞中存在好幾種類似的離子泵。他發現了鈉離子、鉀離子-腺三磷酶——一種維持細胞中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的酶。細胞內鈉離子濃度比周圍體液中低,而鉀離子濃度則比周圍體液中高。鈉離子、鉀離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離子泵在我們體內必須不斷地工作。如果它們停止工作、我們的細胞就會膨脹起來,甚至脹破,我們立即就會失去知覺。驅動離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體產生的腺三磷中,約三分之一用於離子泵的活動。
約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約翰.沃克與另兩位科學家同獲得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約翰.沃克把腺三磷製成結晶,以便研究它的結構細節。他證實了波耶爾關於腺三磷怎樣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機器」,是正確的。1981年約翰.沃克測定了編碼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質基因(DNA).
保羅.波耶爾(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學獎授予保羅.波耶爾(美國)、約翰.沃克(英國)、因斯.斯寇(丹麥)三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生命的能量貨幣--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羅.波耶爾與約翰.沃克闡明了腺三磷體合成酶是怎樣製造腺三磷的。在葉綠體膜、線粒體膜以及細菌的質膜中都可發現腺三磷合成酶。膜兩側氫離子濃度差驅動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羅.波耶爾運用化學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機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個由α亞基和β亞基交替組成的圓柱體。在圓柱體中間還有一個不對稱的γ亞基。當γ亞基轉動時(每秒100轉),會引起β亞基結構的變化。保羅.波耶爾把這些不同的結構稱為開放結構、鬆散結構和緊密結構。
1998年
約翰.包普爾(John A.Pople) (1925-)
約翰.包普爾(John A.Pople),美國人,他提出波函數方法而獲諾貝爾化學獎。他發展了化學中的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是基於對薛定諤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數作不同的描述。他創建了一個理論模型化學,其中用一系列越來越精確的近似值,系統地促進量子化學方程的正確解析,從而可以控制計算的精度,這些技術是通過高斯計算機程序向研究人員提供的。今天這個程序在所有化學領域中都用來作量子化學的計算。
瓦爾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爾特.科恩(Walter Kohn),美國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數理論,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早在1964-1965年瓦爾特.科恩就提出:一個量子力學體系的能量僅由其電子密度所決定,這個量比薛定諤方程中復雜的波函數更容易處理得多。他同時還提供一種方法來建立方程,從其解可以得到體系的電子密度和能量,這種方法稱為密度泛函理論,已經在化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因為方法簡單,可以應用於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邁德·澤維爾 (1946-)
艾哈邁德·澤維爾1946年2月26日生於埃及。後在美國亞歷山德里亞大學獲得理工學士和碩士學位;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1990年成為加州理工化學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國科學院、美國哲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歐洲藝術科學和人類學院等多家科學機構的會員。
1998年埃及還發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郵票以表彰他在科學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學家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應用超短激光閃光成照技術觀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如何運動,從而有助於人們理解和預期重要的化學反應,為整個化學及其相關科學帶來了一場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學家就預言到化學反應的模式,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要進行實證無異於夢想。80年代末澤維爾教授做了一系列試驗,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閃光照相機拍攝到一百萬億分之一秒瞬間處於化學反應中的原子的化學鍵斷裂和新形成的過程。這種照相機用激光以幾十萬億分之一秒的速度閃光,可以拍攝到反應中一次原子振盪的圖像。他創立的這種物理化學被稱為飛秒化學,飛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萬億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機拍攝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分子,記錄其在反應狀態下的圖像,以研究化學反應。人們是看不見原子和分子的化學反應過程的,現在則可以通過澤維爾教授在80年代末開創的飛秒化學技術研究單個原子的運動過程。
澤維爾的實驗使用了超短激光技術,即飛秒光學技術。猶如電視節目通過慢動作來觀看足球賽精彩鏡頭那樣,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讓人們通過「慢動作」觀察處於化學反應過程中的原子與分子的轉變狀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化學反應過程的認識。澤維爾通過「對基礎化學反應的先驅性研究」,使人類得以研究和預測重要的化學反應,澤維爾因而給化學以及相關科學領域帶來了一場革命。
2000年
艾倫-J-黑格 (1936-)
艾倫-J-黑格,美國公民,64歲,1936年生於依阿華州蘇城。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固體聚合物和有機物研究所所長,是一名物理學教授。
獲獎理由:他是半導體聚合物和金屬聚合物研究領域的先鋒,目前主攻能夠用作發光材料的半導體聚合物,包括光致發光、發光二極體、發光電氣化學電池以及激光等等。這些產品一旦研製成功,將可以廣泛應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顯示器等許多領域。
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 (1929-)
艾倫-G-馬克迪爾米德,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今年71歲,他出生於紐西蘭,曾就讀於紐西蘭大學和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以及英國的劍橋大學。1955年,他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他是最早從事研究和開發導體塑料的科學家之一。
獲獎理由:他從1973年就開始研究能夠使聚合材料能夠象金屬一樣導電的技術,並最終研究出了有機聚合導體技術。這種技術的發明對於使物理學研究和化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其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他曾發表過六百多篇學術論文,並擁有二十項專利技術。
白川英樹 (1936-)
白川英樹今年64歲,已經退休,現在是日本築波大學名譽教授。白川1961年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理工學部化學專業,曾在該校資源化學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1979年回國後到築波大學任副教授,1982年升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論文《關於聚乙炔的研究》獲得日本高分子學會獎,他還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門》、《物質工學的前沿領域》等書。
獲獎理由:白川英樹在發現並開發導電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這種聚合物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去。他因此與其他兩位美國同行分享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
威廉·諾爾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三位化學獎獲得者的發現則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現在,像抗生素、消炎葯和心臟病葯物等,都是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來的。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許多化合物的結構都是對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樣,這被稱作手性。而葯物中也存在這種特性,在有些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療作用,而另一部分沒有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這些葯是消旋體,它的左旋與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結構中。在歐洲發生過妊娠婦女服用沒有經過拆分的消旋體葯物作為鎮痛葯或止咳葯,而導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應停"慘劇,使人們認識到將消旋體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學獎得主就是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使用一種對映體試劑或催化劑,把分子中沒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開人的左右手一樣,分開左旋和右旋體,再把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葯物,這稱作不對稱合成。
諾爾斯的貢獻是在1968年發現可以使用過渡金屬來對手性分子進行氫化反應,以獲得具有所需特定鏡像形態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轉化成工業產品,如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葯L-DOPA就是根據諾爾斯的研究成果製造出來的。
1968年,諾爾斯發現了用過渡金屬進行對映性催化氫化的新方法,並最終獲得了有效的對映體。他的研究被迅速應用於一種治療帕金森症葯物的生產。後來,野依良治進一步發展了對映性氫化催化劑。夏普雷斯則因發現了另一種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獲獎。他們的發現開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領域,對學術研究和新葯研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成果已被應用到心血管葯、抗生素、激素、抗癌葯及中樞神經系統類葯物的研製上。現在,手性葯物的療效是原來葯物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轉化已成為制葯工業中的關鍵技術。
諾爾斯與野依良治分享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夏普雷斯現為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學院化學教授,將獲得另一半獎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新聞公報說,許多化合物的結構都是對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樣,這被稱作手性。而葯物中也存在這種特性,在有些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療作用,而另一部分沒有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這些葯是消旋體,它的左旋與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結構中。在歐洲發生過妊娠婦女服用沒有經過拆分的消旋體葯物作為鎮痛葯或止咳葯,而導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應停"慘劇,使人們認識到將消旋體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學獎得主就是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使用一種對映體試劑或催化劑,把分子中沒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開人的左右手一樣,分開左旋和右旋體,再把有效的對映體作為新的葯物,這稱作不對稱合成。
1968年,諾爾斯發現了用過渡金屬進行對映性催化氫化的新方法,並最終獲得了有效的對映體。他的研究被迅速應用於一種治療帕金森症葯物的生產。後來,野依良至進一步發展了對映性氫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02年10月9日宣布,將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以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
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分別表彰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約翰·芬恩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另一半的獎金。
2003年
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研究的細胞膜通道就是人們以前猜測的「城門」。
2004年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
2005年
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有機化學的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烯烴復分解反應廣泛用於生產葯品和先進塑料等材料,使得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穩定,而且產生的有害廢物較少。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
2006年
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獨自獲得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一份聲明中說,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7年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他獲得的獎金額將達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
2008年
三位美國科學家,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錢永健,錢學森的堂侄)因發現並發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 而獲得該獎項。
Osamu Shimomura,1928年生於日本京都,1960年獲得日本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MBL)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名譽退休教授。Martin Chalfie,1947年出生,成長與美國芝加哥,1977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Roger Y. Tsien,195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7年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生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起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

9. 為什麼說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授予創造了一個世界

因為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不比過去往年都得諾貝爾獎他提供了一個新的高度

10. 鄭南峰憑什麼課題獲得美國化學會的無機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鄭南峰憑什麼課題獲得美國化學會的無機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原子熒光光譜法是通過測量待測元素的原子蒸氣在特定頻率輻射能激以下所產生的熒光發射強度,以此來測定待測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熒光光譜法雖是一種發射光譜法,但它和原子吸收光譜法密切相關,兼有原子發射和原子吸收兩種分析方法的優點,又克服了兩種方法的不足。原子熒光光譜具有發射譜線簡單,靈敏度高於原子吸收光譜法,線性范圍較寬干擾少的特點,能夠進行多元素同時測定。原子熒光光譜儀可用於分析汞、砷、銻、鉍、硒、碲、鉛、錫、鍺、鎘鋅等11種元素。現已廣泛用環境監測、醫葯、地質、農業、飲用水等領域。在國標中,食品中砷、汞等元素的測定標准中已將原子熒光光譜法定為第一法。

閱讀全文

與美國化學協會獎創造發明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