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小妹

發明小妹

發布時間:2021-07-24 10:56:50

① 聲納發明的詳細過程,請從小弟,小妹到叔叔,阿姨們速回!!!囧

自從世界上有了飛機,人們就研製出了對付它的雷達.雷達是現代國防的眼睛,利用它可以及時地發現敵人的飛機和導彈,提高炮擊的命中率.
潛艇的發明,給科學家出了一道難題.它藏在海水深處神出鬼沒,如何才能發現它呢?再好的望遠鏡也無法發現水下目標,雷達對它也無能為力.因為雷達發射的電磁波很快就會被海水吸收,無法用它來探測水下的潛艇.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發明了「聲納」.聲納這個詞是英語縮寫的音譯,其原意是「聲導航和定位」.聲納是海洋中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有了它不僅可探測遠處的輪船、潛艇,而且還可用來探測海洋中的魚群、沉船、冰山及水下資源.
早在1490年,大家比較熟悉的義大利著名藝術家和工程師達·芬奇就曾說過:「如果使船停航,將一根長管的封口端插入水中,而將開口放在耳旁,便能聽到遠處的航船.」這表明人們在幾百年前就已發現,水對聲波的吸收能力是較小的,可利用聲波來探測水下的物體.可以說,達·芬奇所說的聽測管即是現代被動聲納的雛型.只不過這種聽測管過於原始而已,它既不能探測到水下目標的方位,靈敏度也很低.
需要是創造發明之母.大概歷史上有兩件重大事件促使科學家、發明家對聲納的研製和改進加快了進程.一個使世界震驚的事件是1912年4月19日,英國剛剛研製成功的一艘14000噸級的新郵輪「巨人號」,在加拿大紐芬蘭島南部海域被一座浮動冰山撞沉.結果1500餘人遇難.著名故事片「冰海沉船」和「泰坦尼克號」描寫的就是這次海難事件.另一個事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利用新發明的U型潛艇,擊沉了大量協約國的軍艦和商船.
聲納分主動聲納和被動聲納.主動聲納包括聲波發射和接收裝置.被動聲納只有聲波接受裝置.一台現代化的聲納還包括復雜的電子裝置和計算機系統.聲納的「心臟」就是一片片薄薄的壓電晶體或壓電陶瓷換能器.由於壓電陶瓷易於加工成型,電聲轉換效率高,所以現代聲納換能器多採用壓電陶瓷.常用的壓電陶瓷有鈦酸鋇,鋯鈦酸鉛等.
壓電陶瓷換能器的原理是:當對這種陶瓷片施加壓力或拉力,它的兩端會產生極性相反的電荷,通過迴路而形成電流.這種效應稱為壓電效應.如果把用這種壓電陶瓷做成的換能器放在水中,那麼在聲波的作用下,在其兩端便會感應出電荷來,這就是聲波接收器.而且,壓電效應是可逆的,假如在壓電陶瓷片上施加一個交變電場,陶瓷片就會時而變薄時而變厚,同時產生振動,發射聲波.這樣超聲波發射器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聲納的用途十分廣泛.在軍艦、潛艇、反潛飛機上安裝聲納之後,可以准確確定敵方艦艇、魚雷和水雷的方位.同時,它還能區別前方的目標是鯨魚還是潛艇,是敵方潛艇還是我方潛艇呢.在民用方面,可以使輪船在黑夜和霧天航行時及時發現前方的船隻或暗礁;可以告訴漁民哪兒有魚群;還可以用來研究海洋地質,搜尋海下沉船,進行水下通信聯系等等.

② 小妹平時喜歡看中央10套的我愛發明節目,看見有兩期節目都是發明的自動炒菜鍋,小妹想買,望大家指點。

志鵬發明的捷賽免翻炒自動烹飪鍋吧,那個好一點,但可能貴一點。

③ 吳字的啟源,小妹急啊

吳姓起源

關於「吳」字: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范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虎-幾+魚-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志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虎-幾+魚-攵)」、「(虎-幾+魚-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

吳人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秘、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這個時候當然就又得變成保護吳人子孫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平安、豐收的「水伯」了。也正因為如此,有時又將吳族的吳字,與魚掛起鉤來。在金文里,吳國的「吳」,就可通作「(虎-幾+魚-攵)」了。甚至吳字有時也寫成「聖」,像一條魚。

吳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鍾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發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註:「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麼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回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征,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後羿比射,《帝王世系》載有其事。《中國姓氏大全》說:「傳說中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有吳氏」。吳賀見於《帝王世紀》,他曾與羿比射。其實,吳賀就是古代吳人中的一員。吳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權即吳,它在夏商時代一直存在。《路史·國名紀》就說:「(商)紂時亦有吳伯。」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吳姓歷史上記述的遠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約在今陝西北部),以姬為姓。相傳黃帝娶了四位賢淑的妻子,生了25個兒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後分14支部族。黃帝正妻嫘祖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昌意繼承了黃帝的本姓姬,吳姓就是從玄囂這一支傳遞下來的。玄囂的第四代孫高辛氏帝嚳做了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娶有邰氏之女姜螈為正妻,姜螈是周族的母系祖先。古《詩經》記述了關於姜螈生周族首領棄時的傳說。相傳姜螈一天出去遊玩,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出於好奇,用腳踩了一下,回家後竟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一個男孩,姜螈對此又驚又怕,把這孩子視為怪物丟到荒郊野外。然而更奇怪的現象發生了,先後有牛羊來喂養他,樵夫來解救他,大鳥用翅膀溫暖他,致使這孩子三棄而不死。姜(女原)認為一定有神靈保佑他,於是就決定抱回去撫養他,並因此為之取名棄。棄小時非常聰明,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成年後非常善於農耕之事,他一眼看上去就知道一塊地適合種什麼莊稼,因此,附近的老百姓紛紛效仿他,尊他為農師。
棄被後世周部落奉為先祖,世稱之為轉周棄。周棄大約生活在舜、禹時期,他曾協《助大禹治水,為大禹的農官,故世稱後稷。周棄死後,被後世奉為農神後稷。終夏之世周棄子孫世為夏代農官。傳至不窋之時,正值夏代末年,《史記·周本紀》記述說:「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夏代末年政局混亂,周族首領不宙不再做夏農官,他率部族遷徙到了戎、狄等少數民族居住的西北地區。周族生活在戎、狄之間,經常受其騷擾,從不窋到古公亶父十餘代,周部落一直在不斷地奔竄、遷徙之中,但他們仍能父子相承,世系保持不亂。公劉時期,周部落為躲避戎、狄的侵擾,又舉族遷居到豳地(今陝西省彬縣一帶)。豳地土地肥沃,周人在這里恢復了祖先的農耕傳統,農業得到發展,百姓生活富足。周族在首領公劉領導下開始了復興,《史記·周本紀》描繪了當時周人富足的社會榫埃骸靶姓哂凶剩 誘哂行罨 窶燈淝臁0儺棧持 噌愣 檠傘!幣蜆 踉謚蘢宸⒄故飛瞎畢綴艽螅 莧俗魘 豆 酢防錘杷趟 ⒓湍釧 ?br> 公劉下傳數代到古公室父時,中原已進入殷商時期,這時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古公亶父率領下被迫離開豳地繼續遷徙。周人一路南遷,他們爬過梁山,渡過漆水、沮水,到達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省岐山縣一帶)。周原可謂周人居住的祖地,這里土地肥沃,適合多種莊稼生長,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習慣,建立城市和村莊,讓族眾過定居的生活,並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礎上設置了官職,建立了近似國家職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稱呼就是因為古公宣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來。
古公亶父是周人的一位重要首領,他發揚光大了周人數代奮斗的事業,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國打下了初步的基礎,後世周文王稱其為太王,《詩經·宓宮》中有歌頌他的詩句:「後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則把其作為一位仁君加以頌揚。在吳姓的一些家譜中,尊古公室父為上古最近先祖。周人自古公室父始進入了穩定發展時期。
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全都非常賢能。其三子季歷娶殷商摯仲氏之女太任為妻,太任和文王之妻太姒在我國古代被公認為賢婦人,為周族的興盛起過重大作用。太任為周族生下昌,昌即是為周滅商打下雄厚基礎的周文王。相傳太任生昌時曾出現吉祥的徵兆,昌自小天資過人、品德高尚,深受祖父的喜愛。古公亶父甚至把振興周族的理想寄託在孫子昌身上,有時當著眾人的面情不自禁地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按照周人的社會傳統,古公宣父去世後,應有長子太伯繼承王位,如太伯早死,接位者應是仲雍,季歷排行第三,不可能有機會繼承王位,昌作為季歷之子更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了。
古公亶父生病了,太伯和仲雍借口外出為父親采葯,離開了周原。史書記述,兄弟倆從陝西岐山一帶出發,來到荊蠻吳越地區(今天的江浙省一帶),吳越地區居住著原始落後的少數民族,他們和中原風俗迥異。兄弟倆入鄉隨俗,紋身斷發,在周人看來這哥倆已成為蠻人、殘人,再無資格繼承王位。
太伯、仲雍奔吳後,季歷得以順利繼位,後傳位給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負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為滅商振興周族苦心經營,他生前雖未能滅商,但三分天下,周據其二。其子武王發繼位後,向商王朝大舉進攻,四年後,一舉滅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終完成了復興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後裔受封於吳,建立起強大的吳國,後世吳姓子孫則多把太伯、仲雍尊為得姓始祖。
按照古史的記述,太伯、仲雍所到達的荊蠻地區,就是今天的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無錫、蘇州一帶。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書記載的痰陽諸姬(古代居住在漢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們與楚國為鄰,楚國是為五帝之一的顓糠帝後裔所建。楚國強大起來以後,漢陽諸姬受到來自楚人的威脅,被迫遷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東遷到江蘇吳地,征服了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吳國。《史記·吳太伯世家》說:「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二,吳,在蠻夷。」武王克商後,分封太伯、仲雍後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遷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於當時尚未開發的東南之地吳。不管後世對其遷徙過程有多少種解釋,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後到達了江蘇古吳地是沒有爭議的。

太伯建吳
太伯、仲雍到達江蘇吳地後,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受到當地土著吳人的普遍歡迎,他們紛紛前去投奔。太伯、仲雍兄弟周圍很快聚集了一千多家吳地百姓。他們被太伯、仲雍兄弟的高風亮節、仁義之德所感化,自願擁立太伯為君長,因太伯所居處屬吳地,故太伯在這里建立的姬姓國家稱「句吳」(句為發聲詞頭,無實際意義),簡稱吳。
太伯建吳之時,已到了殷商末年,中原諸侯混戰不已。太伯恐怕戰亂涉及吳地,影響吳地人民的生活,就在今江蘇無錫市東南梅里營造了一座城市,相傳此城的內城周長三百步,外城周長達三百餘里,人們在裡面像生活在世外桃源里一樣,耕作種莊稼,自給自足,生生息息,不受外界干擾。太伯無子,他去世後,仲雍繼立為吳君,他把哥哥太伯葬在無錫梅里,後人在其墳墓附近修建至德廟來紀念這位讓賢的吳姓先人。
江蘇省蘇州、無錫一帶有關太伯遺跡很多,至今無錫市東的鴻山(又名梅里山)仍存有太伯墓,是江蘇省重點文化保護單位之一,墓用青色大理石砌成,周圍常年綠草如茵,墓碑呈正方形,刻有「泰伯墓」三個古樸典雅的篆書大字。
相傳太伯去世後,吳人無不悲痛欲絕。太伯入葬那一天,吳人紛紛前去送行,因太伯生前喜歡種麻,人們就各采一束麻子在腰間,以表達對太伯的懷念和哀悼之情。此後這一風俗在民間流傳了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為去世的長輩披麻戴孝仍為中華民族某些地區的喪葬禮俗。
太伯沒有子孫,後世吳姓人稱其為開氏始祖,稱其弟仲雍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仲雍接任吳國國君後,繼續開拓哥哥所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發展史上,仲雍其地位僅次於太伯,可謂至德第二人。仲雍去世後,吳人把其葬在吳國虞山。仲雍墓在今天江蘇省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間, 仲雍墓門在山麓下,面臨北門大街,門前牌坊是清乾隆年間所建,上書「敕建先賢仲雍墓門」,進墓門,沿山坡往上先走數十步,可見有第二道牌坊,正面刻有江南督學使曹秀先題寫的「南國恭友」四字。墓穴前立有第三道牌坊,正面有「先賢虞仲墓」五字橫額,兩側石柱上刻有一幅對聯:「一時遜國難為第,千載名山還屬虞。」墓上立有四塊墓碑,正中一塊為清康熙年間所立,石碑保存完整,上刻有明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飛的題字,「商逸民虞仲周公墓」。仲雍至今仍為常熟一帶人民所景仰,仲雍葬地虞山已成為海內外吳姓子孫尋根問祖之地。
仲雍下傳四代至周章,周章在姬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人的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做吳君時,武王已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周初實行分封制,封周王親族、滅商功臣、歷代先聖後裔到各地做諸侯。周王朝尋找太伯、仲雍後裔封諸侯,因周章已做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列為諸侯,建立了虞國,其後人以虞為姓。仲因此稱為虞仲,如其先祖仲雍同號。
吳、虞兄弟之國,歷經整個西周,傳國十餘代,一直到東周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出現了大變革,周天子喪失了號令天下諸侯的權威,人們不再遵從傳統禮法,各諸侯為擴張自己的地盤掀起了兼並戰爭,可謂禮崩樂敗,天下大亂。虞國當時是一個小國,版圖面積不過今天的山西平陸一縣,它北鄰強大的晉國。晉是周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地,它和吳、虞、虢同屬姬姓封國,起初不過是方圓百里的小國,但經過晉國君主數代經營,版圖日益擴大,到春秋初期已成為諸侯強國。春秋時期的晉 國國君晉獻公是個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擴大晉國國土,稱霸諸侯。
虞國和虢國(在今河南省陝縣)位於晉國南方,控制著晉國南下中原稱霸的通道,因此成為晉國首先兼並的對象。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虞國,為避免虞、虢兩國聯合抗晉,晉國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先滅虢然後再破虞。公元前658年春天,晉國大臣荀息和晉獻公密謀,設計了一個「假虞伐虢」的陰謀。晉臣荀息出使虞國,以晉國出產的名馬、垂棘出產的玉璧向虞公行賄,請求虞國借道給晉討伐虢國,虞公果然上當,不僅答應借道給晉國,而且還答應出兵助晉攻虢。宮之奇是虞國著名的賢臣,深為晉國所忌諱,史書記載:「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他聽說此事後,急忙面見虞公,力陳借道於晉討伐虢國對虞國的種種不利後果,但是虞公聽不進去。此前,虞國邊城墩邑曾遭西鄰冀國侵犯,晉國看到事態的發展對自己不利,就出兵討伐冀國,解除了虞國的危機。在虞公看來,這次晉國討伐虢國,虞國理應助晉伐虢。晉臣荀息終於說服了虞公,晉虞聯軍進攻虢國,雖未滅虢,但極大削弱了虢國的力量。三年後,晉國看到滅掉虞、虢兩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大臣宮之奇聽到後驚恐萬分,他斷定這次晉國借道伐虢,回師途中必定滅虞,急諫虞公,力阻借道於晉。
虞公不聽勸諫,同意借道給晉。宮之奇無可奈何,他預知虞國行將滅之,就率族人離開了虞國,臨行前嘆息著說:「虞國恐怕連臘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個月後,晉軍滅虢,回師途中又滅掉了虞國。自周章之弟仲封虞,虞國共歷 12君。虞國滅亡後,後裔為紀念故國以虞為姓,虞姓一直延續至今,這是姬吳的早期分支,與吳同屬太伯、仲雍之後。

④ 一部很老的搞笑動畫哥哥是發明家還有個妹妹

德克斯特的實驗室

劇情簡介

故事的開始是在美國一個看似與一般人一樣正常的小家庭。一對既慈祥又關愛子女的父母但卻擁有了一雙個性截然不同的孩子。而故事的副主角就是德克斯特養的那隻猴子,平常的時候他只是一支平凡無奇的猴子但是只要一聽到呼叫就會變成一支超級猴子,他和德克斯特的偶像葛羅利隊長、維哈林、庫克一起保護地球。但是德克斯特並不知道他養的猴子其實是一隻超級英雄,而故事也在這不同的題材下變的更有趣。
正義之友是德克斯特的實驗室的番外篇,藉由德克斯特所飼養的實驗猴子會在夜晚聽到求救是時化身為超級猴子的故事。猴子會和其他英雄一起拯救地球。正義之友由葛羅利隊長帶領,和維哈林、庫克、猴子等人一起解救地球。其中猴子是最厲害的,總是再其他人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就會呼叫猴子,而猴子聽到後就會化身為超級猴子,這項能力是連德克斯特都不知道的。

http://ke..com/link?url=035OFubvO4EQeIGa

⑤ 小製作,小發明,急急~~~~~~!!!!!!

電子小天平
電子小天平模型,注意,這是個模型,只能稱量很輕的物體,比如說兩個小紙屑。製作需要的材料是:一塊木板(最好薄一點,不要太大),一個墊圈,曲別針,錐子,電烙鐵,幾根導線,兩個發光二極體,一節電池。這些材料都很好找,發光二極體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電子市場買到,很便宜的。
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在木板中間用錐子轉一個小孔,將一個曲別針彎成勾形,與木板垂直的通過小孔固定在木板上,勾上能掛住墊圈就可以。然後取兩枚曲別針,將其一半拉直,只保留一個拐彎,實際上拉直的部分就是天平的臂,剩下彎曲的部分就是托盤。另一個曲別針也做同樣的操作。然後將兩枚曲別針和墊圈焊在一起,墊圈在中間,曲別針要成一條直線。然後將墊圈掛到勾上,調整勾與木板的距離,大約3mm即可。然後在兩個托盤下固定兩枚曲別針,曲別針旁邊准備用發光二極體作指示燈。在木板下面設立電路,天平就相當於單刀雙擲開關。這個電路就相當於兩個迴路,共用一個電源,兩個發光二極體。只要左邊沉,左邊的托盤就會和他下面的別針連通,從而電路接通,二極體發光;若兩邊重量相等,電路不通,兩個二極體均不亮。

⑥ 戰斗少女是發明家的妹妹嗎

戰斗少女,是戰斗中的少年女性。是戰士們的妹妹。

⑦ 美眉的由來

「美眉」這個詞是日本人發明的。本意是漂亮的年輕姑娘。日本人把這個詞專用於從事色 情行業的婦女。二戰時,隨軍「慰安婦」就被稱為「美眉」。在上海有條路名為「美眉里」,當年日本海軍在上海最大的慰安所就設在那裡,由此稱為「美眉里」,一直沿用至今。
現在女生們好象很喜歡被稱呼為「美眉」,可哪裡知道「美眉」有那麼卑賤的意思。
(我也沒想到竟然是這意思,狂汗)

⑧ 偶家小妹上小學,寒假作業是發明一個小游戲,不知哪位有著比較新穎的想法,請幫一下忙,感激不盡~~~~

發明一個「答題」游戲,外形很可愛的小機器,有多類型問題。

⑨ 你想發明什麼發明的原因是什麼(字數不少於100個)

今天因為小復妹要演出,我讓幫制忙做一個紙質的頭飾
首先我開始尋找材料,先用軟紙試了一下,結果帶不住,我擴大了尋找范圍,最後發現就日歷是最好的材料,他具有漂亮的圖圖,又有軟硬適中。
接下來就是製作過程了,第一步,我把掛歷疊成四厘米寬,50厘米長的紙帶,第二步,按照小妹頭的大小做成圓環,注意不能做過過大或過小,這樣都會帶不住,第三步,用訂書器釘一下,然後在正前方貼上或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
這樣我的發明就大功告成了,看著小妹高興得手舞足蹈的樣子,我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

⑩ 萊特兄弟有個妹妹嗎叫啥

凱瑟琳·萊特

說到飛機發明者萊特兄弟,大家並不陌生。然而,這兩個成功男人的背後有一位女性在默默支持,她就是他們的小妹凱瑟琳·萊特。
萊特夫婦前後育有7名子女,最後長大成人了三男一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萊特家的小妹凱瑟琳·萊特出生於1874年8月19日俄亥俄州代頓市家中。
除了大哥洛林,凱瑟琳自小就與另兩個哥哥維爾伯和奧維爾親密無間、形影不離。這兩個哥哥就是日後聞名於世的萊特兄弟。有時,兩個哥哥也會像別家兄弟一樣吵得不可開交,而凱瑟琳就是哥哥們的「黏合劑」。
凱瑟琳·萊特15歲時,母親蘇珊·萊特過世。父親由於喪妻而備受打擊,一蹶不振。此時,能乾的凱瑟琳接替了媽媽的位置,當上了萊特家的女主人。照顧父親兄長的飲食起居,管理家庭日常事務,成了家庭生活的主心骨。
家務的負擔並未影響凱瑟琳的學業。天資聰穎的她考上了俄亥俄州奧伯林師范學院,成了萊特家三兄妹唯一一位大學生(萊特兄弟倆高中沒有上完)。大學畢業後,她任教於代頓市斯蒂爾中學,教授古典文學。
1899年到1905年之間,萊特兄弟開始研製他們的第一架飛機。在此期間,凱瑟琳四處游說,發表演講,募征飛機實驗所需要的經費。她幫助哥哥們經營他們的自行車店,以便使他們不用再為每天生計四處奔波,而專心致志搞飛行研究。當萊特兄弟在俄亥俄州代頓市郊外赫夫曼大草原改進他們的飛行器時,凱瑟琳甚至召集她的同事前來助陣。因為飛機和降落機械裝置太重,僅萊特兄弟兩人無法單獨完成操作。
1908年,奧維爾在一次飛行中受重傷,在華盛頓特區一家醫院進行搶救。凱瑟琳離開她心愛的教師崗位,趕到華盛頓照顧哥哥。在妹妹的悉心照料下,奧維爾逐漸康復。當時,維爾伯在法國向歐洲人推銷他的另一架新飛機。1909年初,在凱瑟琳的護送下,奧維爾乘船順利到達法國,兄妹三人團聚異鄉。
萊特兄弟發明的第一架飛機上天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很大轟動。許多人都想對萊特兄弟和他們的飛機有進一步的了解。然而萊特兩兄弟性格害羞內向,為人處事低調,他們甚至不知道如何向購買商推銷他們的飛機。而凱瑟琳成了他們的喉舌,她成功地代表哥哥向全世界解釋了這架新飛行器的製造原理和設計。
維爾伯在法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然而業務經營不善,危機重重。又是凱瑟琳出馬,很快幫助哥哥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1912年,凱瑟琳本人也成了萊特公司的一名重要成員。萊特公司的股票上,簽名都是奧維爾和凱瑟琳。沒有妹妹,也許萊特公司就不會運營得這么順利。也難怪,歐洲的一些報紙戲稱她為「萊特家的三弟」。
當萊特兄妹離開法國回國時,法國政府授予他們兄妹三人「軍隊榮譽獎」。美國婦女獲此殊榮的人少之又少,而凱瑟琳就是極其幸運和自豪的一個。 從法國回到美國後,萊特兄弟成了炙手可熱的名人。世界各地的航空飛行愛好者千里迢迢,風塵僕僕,專程趕到萊特家中跟兄弟倆進行探討。一時間,萊特家賓客盈門,熱鬧非凡,又是凱瑟琳熱情周到地招待八方來客。
由於「飛機發明者」這一頭銜的「榮譽與權利」的官司保衛戰,萊特兄弟耗盡了他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45歲的維爾伯1912年死於傷寒病,萊特家穩定的「鐵三角」關系就此結束。1915年,奧維爾賣掉了萊特公司。1917年,他們的父親病逝之後,凱瑟琳和哥哥們搬到了代頓市南部一處名為「霍桑山」的別墅中。
凱瑟琳年輕時美麗大方,風姿綽約,仰慕者眾多。其中一名是萊特兄弟的飛行學員。在他的心目中,凱瑟琳擁有「一頭烏黑濃密的秀發,像大海般深邃迷人的藍眼睛,親切溫暖的笑容」,是位人見人愛的好姑娘。盡管她對哥哥們的飛行計劃感興趣並參與其中,但凱瑟琳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她擁有多重身份:代頓市青年婦女團體主席;代頓市婦女俱樂部的一名基金捐助人;奧伯林學院校友會主席(她還幫助母校設立了英語學習助學金)。此外她代表哥哥接待總統、政客甚至美國軍隊要員。她還是唯一一位獲邀參加「法國航空俱樂部」的女性。凱瑟琳跟哥哥們周遊法國、義大利和英國,會見皇室成員和商業領袖。任何見到她的人都對她的風采深深著迷。她還勇敢跟隨哥哥飛行,並在裙子底部繫上繩子,防止走光。沒想到這樣的穿衣方式很快成為時尚,當時的婦女競相模仿。
凱瑟琳一直到年過半百卻仍單身,跟哥哥住在一起。凱瑟琳的未婚緣於她跟兩個哥哥不成文的約定。母親死後,他們相依為命,約定要永遠在一起。萊特兩兄弟恪守諾言,終身未婚。
但是,愛情還是降臨了。賣掉萊特公司後,凱瑟琳任職於奧伯林學院顧問委員會,她在參加學院會議時遇到了亨利·哈斯克爾。亨利是一位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堪薩斯城星報》的大股東。當時,亨利的妻子剛過世,而他的妻子正好是凱瑟琳以前的一個朋友。為了安慰沮喪的亨利,凱瑟琳和他開始了書信來往。不久,愛情的種子開始萌芽。凱瑟琳一直跟亨利秘密交往,她不想讓奧維爾知道,兩個哥哥在生活和情感上都過分依賴她,這讓她壓力很大。特別是維爾伯死後,奧維爾更是孤單,他更加自閉,而凱瑟琳則是他跟外界的介面,沒有她,他將不知道如何繼續生活。
1926年,凱瑟琳決定嫁給亨利·哈斯克爾,追求自己遲到的幸福。當她把消息告訴奧維爾時,他勃然大怒,沮喪無比,拒絕參加妹妹的婚禮。妹妹傷心地搬走後,他仍然沒有對他們說一句祝福。凱瑟琳曾多次試圖彌補對哥哥的傷害,挽回兄妹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勞無功。
結婚兩年後,凱瑟琳患上了肺炎。奧維爾沒有隻言片語的問候和關心。1929年3月3日,凱瑟琳病危,彌留之際,奧維爾在大哥洛林的百般勸說下終於肯來到妹妹的病榻前。
奧維爾本人也於1948年去世。兄妹三人最後都安葬在家鄉代頓市墓地,那裡成了世代飛行愛好者憑吊的勝地。

閱讀全文

與發明小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