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的創新是如何走向全球的
進入新時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創新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治理空氣污染作出全面部署。時隔四年,2017年12月27日,由南方電網公司負責建設的滇西北—廣東±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標志著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輸電通道全部完成建設。
由南方電網公司等單位完成的「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該輸電技術是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電容量最大、送電距離最遠、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輸電技術,也是實施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核心技術。
新發突發傳染病始終是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脅和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對2003年在中國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記憶猶新,那時她暗下決心,要創新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技術」。
為了有效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以李蘭娟為牽頭人的項目組承擔國家任務,創建國家平台,匯聚國家力量,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協同攻關。2013年春,長三角地區突發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項目組快速行動,在發現新病原、確認感染源、明確發病機制等方面取得了六項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該技術榮獲201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李蘭娟團隊的研究成果不僅造福中國人民健康,還走出國門,成功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病毒疫情,使我國在國際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領域從「跟隨者」成為「領跑者」。
源頭創新——重大基礎研究「多點開花」 引領世界前沿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關鍵,而基礎研究是源頭創新。
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僅注重在傳統領域著力,而且矢志在前沿領域突破,這也體現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中。
「與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經多次、連續空缺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13年以來,每年都有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產生,今年已經是連續第五年,並且還產生了兩項獲獎項目,這種情況上一次發生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縱觀近些年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獲獎情況,項目研究領域從之前較為集中的基礎物理學,擴展到化學、生物學,呈現「多點開花」之勢。
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項目對進一步提升水稻的產量及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引領相關領域國際前沿研究。
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團隊完成的「華北克拉通破壞」項目,解決了克拉通這一地球上最古老的板塊為什麼會失去穩定性這一難題,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一成果連續兩年被湯森路透與中科院聯合發布的《2014研究前沿》和《2015研究前沿》評為地球科學領域前十大熱點之一,也是唯一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地學研究前沿,提升了中國固體地球科學的國際影響力。
創新載體——凸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引領產業升級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載體。解決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錯位問題必須激發各類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和積極性。
「今年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中,企業參與完成的佔81.6%,比去年提高13.5%,為近五年最高,說明企業在原始創新中的參與度大幅提升。」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企業以重大項目為依託,技術創新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
產學研合作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跟當地的高校、研究院深入開展合作,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引領產業升級轉型。
肝臟和乳腺疾病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早期診斷是提高治癒率的關鍵,但傳統B超在一些方面存在檢測效果差的瓶頸。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當地企業聯合開發的高端超聲影像產品,實現了高端超聲產品國產化,使我國醫學超聲實現了由普通彩超向高端彈性超聲的跨越。「超聲剪切波彈性成像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創新,正帶來越來越多的改變與驚喜。一大批「頂天立地」的創新型企業正在搶占產業之巔,推動著「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
B. 中國需要如何走創造的道路
自主創新需要正確認識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自主創新的「自主」是自己做主的意思,從企業創新的角度來看是指企業,從國家層面來看是指國內資本控制的企業群體;第二,企業主體不能簡單理解為國家在人力、資金投入上的增加,而要正確認識官、產、學的分工與作用,通過對企業投入研發的減稅鼓勵和有限財政科技經費在創新投資中的引導、放大作用,提高企業研發經費使用量和研發效率,進而引導人力資源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集中,變「後發優勢」為「競爭優勢」;第三,「自主」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要自己做,而是自己起主導作用,各企業根據資源條件和創新能力採取相應合適的技術策略,立足培養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結合起來,實現全方位創新,進而將我國造就成創新型國家;第四,創新人才和企業要有長期作戰的思想准備,要耐得住寂寞,韓國「三星」確立提升科技競爭力戰略後經歷了連續7年虧損才贏得第8年的成效和今天的成就,中國企業要達到韓國「三星」的效果或許需要更長時間的磨練;第五,官、產、學結合是成功創新的要求,其中政府居首要的關鍵位置,因為盡管政府幹預經濟存在許多需要商榷之處,但在處罰權、禁止權、節約交易費用等諸多方面,政府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政府采購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對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具有重要作用。
自主創新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問題,其政策目標涉及經濟、科技、政治、國防等諸多方面,我國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立足自主創新。當然,自主創新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和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化、網路化的中介服務體系,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
1.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2.把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重中之重。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促進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結合,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當前要充分發揮科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支撐作用,促進產業振興,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3.把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圍繞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民生科技工作,讓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4.把改革創新作為推進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支撐引領發展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統籌部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國內和國際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
5.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科技工作的優先位置。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構建有利於人盡其才和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
C. 中國創造何時變成中國創造
演講之初我想問一問大家你們用的手機都是那些牌子的呢在你們身邊是用正品的人多還是用山寨的多呢大家能想到的是本國品牌的又有那些呢又有多少手機背面印著「made in china」,你們可以拆開手機後蓋看看。 我想不用說大家都會知道我們所用的大多還是國外的品牌或者是出了名的山寨機對吧。並且不管是國外品牌的機子還是中國自己品牌的機子絕大部分還是印有「made in china」的吧。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深思為什麼大多數中國製造的產品卻更多的是國外的品牌而很少的才是我們自己的品牌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下面就來討論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青睞於中國創造的產品才能讓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創造。 也許,看到這樣的數據,我們會感到自豪:世界上每生產4台電腦,就有1台出自中國的江蘇!但再看看這樣的數據,我們又會感到迷惑:我們生產1台電腦竟只能賺10個蘋果的錢。原因是利潤的大頭被英特爾、微軟等公司拿走了,我們賺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加工費。近年來,大家都在談論著「中國製造」的商品銷往全球,中國已經成了「世界工廠」„„但實際上,這樣的「製造」賺取的利潤很低。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我們出口8億件襯衣才能換來一架空中客車A―380! 盡管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很大很多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但科技含量普遍較低特別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往往掌握在外國公司手裡。由於生產成本高企許多品牌早已把生產線搬到了中國。他們利用中國廉價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發展自己的產品人家掌握的是產業鏈的上游技術經銷的是歐美國家的世界性品牌包括服裝、日用品甚至包括手錶和電腦利潤率高的環節幾乎都被歐美企業佔領而留給中國企業的只有利潤微薄的「加工組裝」。 事實告訴我們:走自主創新之路,建設創新型國家,讓「中國製造」盡快成為「中國創造」,是時代發展提出的迫切要求。而如何去實現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也是我們主要要討論的問題。 2005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思想;2006年1月,他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
D. 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的道路上我們能做些什麼
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這個是幾十年來中國非常大的一個話題,也是作為回製造人的我們最深切答的渴望!
這10幾年來,我們看到我們在中國創造方向走的越來越遠,也涌現了像華為、大族激光、比亞迪、吉利等越來越多的民族製造企業!
國家也提出了智能製造2025這個激勵中國創新的措施,而且在石油,化工,電力等領域強調國產化,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企業和產品!
國家重視技術發展,現在的年輕人也熱愛技術,出現一批奔著日本安川,德國西門子為競爭對手的國內企業!
E. 中國道路和中國精神,分別指什麼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道路,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精神,是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繼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指明了方向。
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穩定中國,這是一條通往復興夢想的康莊大道、人間正道。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我們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我們也能夠繼續拓展和走好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要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沿著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
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沒有振奮的精神、沒有高尚的品格、沒有堅定的志向,一個民族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國夢,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在精神上強大起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改革創新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反映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要求,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振奮全民族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民族共同的夢,也是各民族自己的夢。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克服各種困難、戰勝風險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只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斗,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記使命,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匯集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
F.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指導方針是什麼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指導方針
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G. 名詞解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方針,是我國半個多世紀科技事業發展實踐經驗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必須貫穿於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全過程。
H. 我們應該怎樣走中國自主創新道路
一、深刻認識世界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發展的主要目標、指導原則和重大部署,強調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時期尤為關鍵;要求我們一定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廣的世界眼光,緊緊抓住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要實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確定的發展目標,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大作用,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也步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時期。發軔於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也引起全球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突破。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知識傳播應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將進一步對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技將進一步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環境問題開辟途徑,納米科技將進一步帶來深刻的技術變革,空間科技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新的前景。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於知識的積累和創新。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當今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以利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在國際經濟、科技競爭中爭取主動權。
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只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大量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經過廣大科技人員頑強拼搏,我們取得了一批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雜交水稻、陸相成油理論和%D
I. 簡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基本內涵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著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