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哪個發明吃鹽

哪個發明吃鹽

發布時間:2021-07-24 09:25:58

⑴ 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

詳細可見網路 食鹽 歷史記述 http://ke..com/view/7349.htm
===========
而作為食鹽的初步推斷,應該是人類從茹毛飲血轉變成刀耕火種後就出現了。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習慣狩獵,身體已適應了生食肉類帶來的微量元素組合。但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人類出現了耕種的痕跡(如半坡農耕文化與河姆渡農耕文化這種),人類對於鹽分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攝入就從肉食轉向了菜蔬。

作為食鹽,就必須要從其他地方入手。

但在夏商周石器,通過《尚書》我們可以看到,食鹽是作為一種貢品出現的,《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厥貢鹽絺」

所以說,在此之前也會是如此,一般人不可能直接獲得結晶狀的鹽。而成記載的煮海為鹽也是在漢代鹽城,說文有記:「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

那麼,一般人獲取鹽分的方法,只能是從鹽澤土或是鹽鹵中獲取了,而這雖然無從記載,但從鹽土分布范圍的廣泛性來看,這應該是唯一的可能了。

⑵ 遠古時期人類吃不吃鹽,人類選擇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⑶ 人最早食用鹽是怎麼來的

鹽從何而來
鹽是地殼中普遍存在的物質,由於易溶於水,因此常被雨水帶進河川再流入大海。據統計,每年從陸地流入海洋的鹽大約有1.1億噸,而全球海洋所含鹽分約4500億噸以上。
依照自然存在的狀況,鹽又可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四種。
人類采鹽最早使用的方法是從含鹽量高的乾涸河床或湖床刮下鹽結晶塊。但沒多久人們便發明了較復雜的產鹽方法。
第一種常用的鹽是海鹽。海鹽的取得主要是在氣候和地質條件適合的海邊開發鹽田,依靠日曬和自然蒸發,從而使鹽分析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海邊都出產海鹽,如亞洲的中國、韓國、印度;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歐洲的地中海沿岸等是海鹽的大產地。
早期非洲許多地區的居民都是從含鹽量高的鹽土中采鹽。他們在鹽地里挖出許多約2米深的鹽井,含鹽的地下水冒出後,經蒸發便析出鹽晶,井鹽便這么開采出來了。世界上著名的井鹽產地還有中國的自貢、波蘭的魏里奇卡等。
世界上許多地方都存在含鹽量較高的湖泊。而採集湖鹽最有特色的地方當屬非洲塞內加爾的瑞特巴。當地人制鹽的方法很簡單,湖邊各村莊的男女老少全體出動,搭乘小船,將幾百個塑膠桶放在湖裡,排成圓圈,從空中俯瞰下來就像一條七彩繽紛的項鏈。而後利用赤道的烈日將桶里的湖水曬干,於是桶底便留下了一層潔白的鹽。
開采礦鹽比利用鹽田曬鹽的方式晚許多。波蘭的考古學家曾挖掘出一些將鹽土加熱析出結晶鹽的用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存在天然鹽礦,如伊朗、伊拉克、美國西南部、澳大利亞和玻利維亞等。有些地方甚至存在鹽丘和鹽山,如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約有300座圓形鹽丘;巴基斯坦境內有綿延的鹽山等。
如今,在許多靠自然條件難以產出足夠用鹽的國家和地區,陸續開發出一些新的制鹽方法,其中以「電透析法」最受歡迎。所謂電透析法就是在直流電壓下,利用陰陽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將海水中鹽的濃度提高約7倍,再予以蒸發結晶從而產出高品質的精鹽。此法目前在日本和台灣被大量使用。

鹽是文明的尺度
鹽的用途非常廣泛,至少有1.4萬多種,除了調味、防腐劑,更多是用在農業和化工方面。
農業用途如畜類飼料、選種、肥料等;化工醫療用途如製造酸鹼、皮革、染料、玻璃、肥皂、冶金、煉油、製冰、軟水、水泥、漂白粉、制紙、殺蟲劑、火葯、紡織、陶器、合成橡膠、道路安全用料、生理食鹽水及醫療用品等。
現代醫學證明,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化合物,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需品。鹽中所含的氯、鈉、鉀等成分,對人體肌肉、神經、心臟等器官以及消化、血壓、荷爾蒙等功能有很大的影響。倘若缺鹽將引起肌肉痙攣、頭痛、惡心、下痢、全身懶散、心律不整等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因心臟衰竭導致死亡。但若攝鹽過量,對水腫、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病患會造成危險。
鹽的葯用價值:
1.咽喉炎患者,用淡鹽水含漱咽部,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2.沙眼和眼結膜炎患者,每天清晨用淡鹽水洗眼,有明目和治療作用。
3.用茄根加鹽水洗腳,可治療凍瘡。
4.被蜂、蠍、蜈蚣叮咬後,立即用濃鹽水洗患處,可止痛消腫去毒。
5.用鹽水洗頭,可減少頭發脫落。
6.用紗布包住炒好的鹽,熱敷於關節,可治療因潮濕、風濕等引起的關節炎。
7.體育運動後,用溫鹽水泡洗腳、腿,可避免次日腿、腳 的酸痛和疲勞。
8.洗澡水中放少許鹽,可止身癢。
9.每天用淡鹽水漱口,可消除口臭。
鹽+牙膏=亮白牙膏
刷牙時,在擠上牙膏的牙刷上灑一點鹽,會讓牙齒變得潔白亮麗,還能更徹底地去處口氣呢!同時還能抑制牙齦出血.
10.唱歌之前喝點鹽開水,可以避免嗓子啞。
11.清晨起來喝一杯鹽開水可治大小便不通;夏天喝鹽水既能解渴,又可以補充體內缺少的鹽分。
12.鹽+化妝棉=眼圈消腫劑
如果早晨起來,你的眼圈周圍有浮腫現象,就拿一小勺鹽放進一小碗溫水裡,攪拌到鹽徹底融解,然後把一小團化妝棉在溫鹽水裡濕,取出來壓干水分,敷在眼睛上,幾分鍾後浮腫就消失了.
13.鹽+熱油=保護膜
早餐做煎蛋的時候,在熱油里先放點鹽進去,這樣油就不會亂濺,煎出來的雞蛋還容易形成漂亮的圓形.
14.鹽+水=綠色去污粉
水杯里有了茶漬咖啡漬,最簡單的清洗方法就是用鹽,把水和鹽混成糊狀,直接用手搽試,效果比去污粉一點不差,而且鹽是天然的殺菌消毒劑,用鹽糊洗干凈的杯子都不需要放到消毒櫃里去了.
15.鹽+水=結實的透眠絲襪
用八杯水半杯鹽的比例製成鹽水,在你新買來的絲襪上腳以前,泡半小時,然後用冷水沖洗凈.鹽可以滲進絲襪纖維中,從而阻止絲襪抽絲.
16.想讓花開得更鮮色,在花盆裡澆一點點鹽水即可。
17.將鹽水搽在被開水燙了的皮膚上,可減輕皮膚病。
18.煮破了殼的雞蛋時,水裡放點鹽,蛋白就不會流出來。
19.將胡蘿卜搗碎拌點鹽,可將衣服上的血跡擦掉。
20.為防止洗衣服時衣服褪色,可在水中放些鹽。
21.在鹽水中煮過的玻璃杯或瓷碗不易破裂。
22.用鹽可以擦掉銅器上的黑點。
一般的歷史考證表明,在海邊的猿人是最早開始有意識的吃鹽的.年代大概在幾十萬年以前.
猿人時代是對的.據說是哪時有一次火山爆發把不少的動物都燒熟了.面且被沖到了海邊.哪時的猿人吃到了被燒的動物和以前吃的動物的味道是不一樣的.從哪以衙就開始的.海水是鹹的不用說都知道吧!面且從哪以衙猿人開始吃熟的食物了

⑷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的

最早的記錄源至唐朝

不用鹽不是不能活.只是體質沒有現在強.現在的鹽還加碘是為了預防碘缺乏病

⑸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一、鹽的食用及鹽業起源考略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作調味品。《尚書·說命》就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用來配製美味的羹湯。再聯繫到《尚書·禹貢》有青州「厥貢鹽絺」的記載,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是做調味品用的,並且極為珍貴,當作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咸、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冢宰》中就有「以咸養脈」的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咸而不減」的論述〔①a〕,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餚之將」〔②a〕,更加突出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③a〕的蒙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④a〕,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嘗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嘗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嘗,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岩、鹽土等,嘗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添加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岩、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①b〕。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系:「水曰潤下,潤下作咸」〔②b〕。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③b〕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

通過以上考證,我們很難確定池鹽與海鹽的發現及食用孰先孰後,因為海鹽也可由滯存淺灘的海水經風吹日曬,因蒸發作用而自然結晶生成。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也會很早發現並食用這種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總括來說,自然生成的池鹽和海鹽,以及露出地表的岩鹽,自然溢流外泄的鹽泉和隨地可得的土鹽,只要在生成這些天然鹽的地域內有人類活動,那麼古代先民總會或遲或早發現、認識和食用這些天然鹽。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可考資料甚少,也就不易判定其發現和食用的時序先後。當然,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煮制海鹽當在天然鹽被發現和食用之後。因為煮鹽是一種進步的製作工藝,必須具備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象漢代煮鹽用的「牢盆」之類的器具。而這類器具用什麼材料製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問題均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點可以斷定:發現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鹽、池鹽、岩鹽、鹽泉、土鹽等是人類食用鹽的開端。這一點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應是共同的。

⑹ 是誰發明了吃鹽

漁村傳說:鹽 的 來 歷 聽老輩人講,老早的人,燒菜、煮吃,都沒有放鹽,是吃淡食的。鹽是什麼物事,是怎麼樣子的,都曉不得。這鹽呀,是東海邊一個後生兒先尋到的。 東海有個地方叫東京,是皇帝住的都城。東海邊有個小地方,有個種田後生兒。他每日天光到山上種地,總會看見一隻花鳥飛來歇在海邊一塊礁石上,他日日上山,日日都看到這花鳥。種田後生兒覺得奇怪。 有一日,他種地回來,在村裡說了這起事。有個老人聽了,對他說:「你看見的花鳥,估估是只鳳凰。鳳凰是寶鳥,有句古語:『鳳凰無寶不落地』,地下沒有寶貝,鳳凰是不會歇下的,那個地方一定有什麼寶貝!」種田後生兒聽這么一講,心給講動起來了。 第二日,他又上山,看見這只鳥又飛來歇在老地方。後生兒就朝著礁石走去,那隻鳥見有人走過去,翅膀一閃,飛走了。種田後生就在花鳥歇過的地方尋寶貝。尋來尋去,根據沒有什麼寶貝!就是看著一個岩潭,潭裡有一堆白雪雪的物事。他想:這是鳳凰歇過的地方,這些一定是寶貝了。趕緊脫下衣裳,把這些雪白的物事用衣裳起拿回家,裝在一條布袋裡放好。 有一回,朝延貼出榜文:誰人有寶物,上京進獻朝遷,可封進寶狀元。種田後生兒看榜文,帶這袋寶貝上東京獻寶。 寶物獻上金殿,皇帝趕緊叫太監把袋打開。一看,唏,那曉得一袋全是雪白白、細細粒,沒有一點寶氣。問種田後生兒,這是什麼寶?種田後生兒頭搖搖,也講不出。皇帝這下氣啊!說這種田後有欺君之罪,把他打入刑部天牢里了。太監看皇帝發怒。就把這袋物事拿來,順手掛在殿角的金柱上,不當一起事了,苦來苦去,苦了這個種田後,套上枷,蹲在天牢里吃苦頭。 有一日,宮女端菜給皇帝吃,經過金柱下面,掛在金柱上的地條袋裡,滴下一點骯臟水,湊巧,正好滴到這盤菜當中。宮女這下嚇半死。她曉得皇帝是很貴氣,若是這滴骯臟水把皇帝的肚吃不好了,追查起來,就沒有命了!再一想,不要緊,這事天知、地知,只有我一人知。看看邊上沒有人,她拿起筷子在盤子里拌了拌,就端一去。 誰曉得皇帝吃這盤菜,越吃越有味道,他問:「咦,這盤菜怎麼會這樣好吃呢?」問端菜的宮女,放的是什麼香料,宮女說曉不得,皇帝特地把廚房師傅傳來問,廚師也說和以前煮的一樣,沒有放別的,問來問去,皇帝就是不信。 端菜的宮女看皇帝恁追究,想了:這味道會不會是袋裡滴下的骯臟水裡來的呢?我聽說,舊年有個進寶人送一袋雪白的物事,說是寶貝。今日這滴水正是從袋裡滴下來,莫非就是那袋寶貝?她恁一想,就對皇帝講了。 皇帝聽宮女恁一講哩,嗨,想起種田後生兒啦,他進的那一袋說不定是真寶哩!派人把這袋物事拿下來,叫廚師放了一點在菜里,試一試。這一試呀,果真,味道好。哈,這一袋物事,真的是寶貝。皇帝忙叫人把種田後生兒從天牢放出。問他這寶貝是哪裡來的,進寶人把經過講了。皇帝就派人到海邊礁石上,精細看,才曉得這寶貝是海里的海水漫上,積在岩潭裡,太陽日日曬,日日曬,結成的物事,就給號一個名,叫海鹽。 參考資料:講述者:林良來 記錄整理者:陳獻英,1987年6月6日采錄於黃嶴鎮(溫)

⑺ 人們是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1. 20世紀50年代福建有文物出土,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古人已學會煎煮海鹽。


  2. 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發生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3.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


詳細可見網路 食鹽 歷史記述http://ke..com/view/7349.htm

===========

而作為食鹽的初步推斷,應該是人類從茹毛飲血轉變成刀耕火種後就出現了。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習慣狩獵,身體已適應了生食肉類帶來的微量元素組合。但是在新石器時代,隨著人類出現了耕種的痕跡(如半坡農耕文化與河姆渡農耕文化這種),人類對於鹽分和其他微量元素的攝入就從肉食轉向了菜蔬。


作為食鹽,就必須要從其他地方入手。


但在夏商周石器,通過《尚書》我們可以看到,食鹽是作為一種貢品出現的,《尚書·禹貢》記載,青州「厥貢鹽絺」


所以說,在此之前也會是如此,一般人不可能直接獲得結晶狀的鹽。而成記載的煮海為鹽也是在漢代鹽城,說文有記:「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


那麼,一般人獲取鹽分的方法,只能是從鹽澤土或是鹽鹵中獲取了,而這雖然無從記載,但從鹽土分布范圍的廣泛性來看,這應該是唯一的可能了。


鹽文化http://ke..com/view/38224.htm

鹽土http://ke..com/view/321932.htm

⑻ 誰發明了鹽,被後人尊稱為鹽人

鹽的發明人夙沙氏,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版夙沙氏是權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在宋朝以前,在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就修建了專為祭祀「鹽宗」的廟宇。清同治年間,鹽運使喬松年在泰州修建「鹽宗廟」,廟中供奉在主位的即是煮海為鹽的夙沙氏,商周之際運輸鹵鹽的膠鬲、春秋時在齊國實行「鹽政官營」的管仲,置於陪祭的地位。

(8)哪個發明吃鹽擴展閱讀:

掌鹽政之官叫「鹽人」

初期鹽的製作,直接安爐灶架鐵鍋燃火煮。這種原始的煮鹽費工時,耗燃料,產量少,鹽價貴。於是,從鹽一誕生起,王室就立有鹽法。在周朝時,掌鹽政之官叫「鹽人」。《周禮·天官·鹽人》記述鹽人掌管鹽政,管理各種用鹽的事務。

⑼ 人類歷史上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

20世紀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其中有煎鹽器具,證明了仰韶時期(公元前5000年~前版3000年)古代中國人權已學會煎煮海鹽。中華民族的祖先很早就發現了食鹽。相傳在炎帝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夙沙氏,發明了用海水煮鹽的方法。先秦時期,齊國煮海為鹽,國富民強。

中國古時的鹽是用海水煮出來。中國是最早食用和人工生產食鹽的國家,鹽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鹵」。根據以上資料和實物佐證,在中國,鹽起源的時間遠在五千年前的炎黃時代,發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鹽用火煎煮之鼻祖,後世尊崇其為「鹽宗」。

(9)哪個發明吃鹽擴展閱讀:

人類食用鹽的歷史,幾乎和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人們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獲得鹽分:早在鐵器時代,英國人就開始將海水裝入粘土罐中,在火上加熱,通過蒸發來提取其中的鹽分。羅馬人則開始用襯鉛的大鍋煮海水來生產鹽。

中國人則採用曬鹵法制鹽。在海灘邊就地取材,將沙子攤曬在地面上,灑上海水,太陽把海水蒸發之後鹽分附著在沙子上,再收集這些沙子用海水澆灌,成為濃鹵。最後,注鹵子鍋,煎熬成鹽。而甲骨文的鹵字,就是高空俯視人工鹽田曬鹵制鹽得到的象形文字。

閱讀全文

與哪個發明吃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
tefl證書在哪裡考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