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朝的歷史,軍事,經濟。
元朝的軍事和歷史元朝 (公元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統一王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其創建者為元世祖忽必烈. 蒙古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大興安嶺北段、額爾古納河以東地區。唐代蒙古之名始見於史籍。蒙古族後西遷至蒙古高原,從事游牧畜牧業。金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
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至蒙哥汗時,已先後滅亡西遼、西夏、金、大理,並多次攻伐南宋。蒙哥(元憲宗)死
後,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即位。隨後戰勝了爭奪汗位的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平息了漢人李叛亂,鞏固了統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經》「大哉乾元
」之義,正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建都於大都。自成吉思汗(元太祖)建國起,歷史上泛稱為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南宋恭帝趙及謝太後。至元十六年(公元
1279年),元軍在山海戰中消滅了南宋流亡官員和宋軍殘部所重建的新朝,南宋滅亡。 元朝自忽必烈定國號起,歷十一帝,凡九十八年。從成吉思汗建國算起,凡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朝統一全國後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
東北至鄂霍次克海。 元朝的軍、政體制與前代相比是較為健全的。中央Government的軍、政統治機構,主要由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構成。中書省領六部,主持全國政務,樞密院執掌軍事,御史台負責督察。地方行
政機構,分別為行省、路、府、州、縣。行省是朝廷委派重臣到各地署事,行使中書省職權的簡稱。以後行省由中央臨時派出機構轉為地方常設的最高行政機構。除中書省直轄的腹里(河北、山東、山西
)和宣政院管理吐蕃以外,元朝在全國設有嶺北、遼陽、河南、陝西、四川、雲南、甘肅、江浙、江西、湖廣等十個行省。行省握有很大權憲,統轄路、府、州、縣的政務,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
事等等。元代行省制度是自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一個重大發展。 元朝軍事制度是蒙古舊制和中原王朝軍制的結合體。忽必烈建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輪番入侍宿衛制度。元朝宿衛軍隊一般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擔任京城(大都和
上都)防衛的軍隊是侍衛親軍,到元末曾先後設置三十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隸屬於樞密院。鎮守全國各地的是鎮戍軍。軍隊有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 元朝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南北對峙的局面,加強了國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系,為全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元朝的經濟仍以農業經濟為主,但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
量、水利興修以及棉花的廣泛種植等都超過了前代。元朝畜牧業的發展體現在牧地的擴大、牧養設施的改進等方面。元朝的手工業生產除官辦作坊外,民間手工業比較發達,行業種類超過前代。特別是
新興棉紡業、氈業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瓷器、印刷業也有較大進步。由於驛傳制度的完善和海運的開通,國內外交通空前發達,商業比唐、宋時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城市繁榮,盛況空前,出現大都
、杭州、泉州、廣州等聞名世界的大都市。元朝的國際貿易交往,東到高麗、日本;南到印度和南洋各地;西南通阿拉伯、地中海東部;西面遠達非洲。元朝Government先後在泉州、慶元(今浙江寧波)
、上海、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溫州、廣州、杭州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元朝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居於當時世界最先進地位,數學、醫學也都在世界先進之列;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優秀文學遺產。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明軍攻陷大都,元順帝北逃,元亡。以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元朝國號,史稱北元。 經過長期苦戰,公元1206年,鐵木真結束了蒙古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
統一。在東起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大沙漠,北達貝爾加湖的廣大地區,建立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軍事奴隸制國家。同年,蒙古各部在斡難河河源召開大會,正式推舉鐵木真做大汗,尊稱"成吉思
汗"。"成吉思"在蒙古語中,是強大、鞏固的意思,"汗",就是皇帝。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推行軍政合一的"領戶分封"制,較快地實現了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各封地內的牧民必須向政府和封主交納物品和擔負軍役。這些牧民被編為十、百、千、萬戶,
是一種在奴隸主新貴族統轄之下的軍事組織,平時畜牧生產,戰時出征作戰。這就是蒙古人所謂的"上馬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人皆為兵的制度。
蒙古國沒有固定的疆域防守,其國防純屬攻勢。成吉思汗的策略在於強化戰爭機器,壯大軍事力量,它對內採取強有力的軍事統治,防止各部落的分裂;對外以進攻的態勢,進行武力征服。蒙古統
一以後,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對外戰爭。
公元1209年,蒙古軍大敗西夏;1218年,蒙古軍攻滅了西遼,1234年又攻滅了金朝。至此,中國由幾個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轉變為蒙古與南宋的對峙。
公元1235年,蒙古貴族對南宋王朝展開了全面的軍事進攻。至1279年,已建立元朝並遷都大都(今北京)的元太祖忽必烈,對宋朝殘余勢力發動最後進攻,滅亡了南宋,中國復歸統一。從蒙古統一到
整個中國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割據的分裂局面,重建了幅員遼闊的國家,對於促進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因此而成為中國歷史
上有貢獻的著名帝王,他們所建立的大元帝國更是古今中外「以兵立國」的典型。
元朝統一中國後,面對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民族,特別是還不穩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採取了軍事斗爭與政治改革相結合的措施,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後盾,堅決打擊和鎮壓反叛勢力,注重從
體制上改變蒙古人落後的部落分封的奴隸制的統治方法,消除諸侯分立,相互爭奪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忽必烈還吸取了一些漢族封建統治的制度:
首先,元朝在中央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設樞密院掌管全國軍事;設御史台負責對封建官員的監察;設中書省總理全國行政事務,輔佐皇帝發布政令,同時直接管轄大都及其和它鄰近的地區。
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嶺北行中書省,包括今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帶;遼陽行中書省,包括黑龍江中、下游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和西伯利亞東
部地區。其他行省的范圍,一般都比現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現在的幾個省。邊遠的雲南地區,也建立了行省。那時我國大陸和台灣的關系有了更新的發展。元朝在澎湖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理澎湖
和台灣的行政事務。
元朝還在中央設立了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並向西藏地方委派官吏,駐扎軍隊,清查戶口,徵收賦稅,實行有效的管理,使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
其次,廢除了地方長官世襲制,採取定期和不定期輪換的辦法,分化和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勢,加強皇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同時,對朝廷的有功之臣將封地改為賜田,使擁有封地的貴
族只能成為一般地主,難以自立為王。
其三,元朝在軍事制度上解除擁有武裝的地方豪強的兵權,由軍政機構統一統率全國武裝力量,集兵權於中央之手,減少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與此同時,元朝還建立了兩支擔負不同任務的
軍隊,一支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戰略機動部隊,稱宿衛軍或朝廷禁軍;另一支是歸樞密院調遣的鎮戍軍,其任務是擔負地方的鎮戍和保衛邊疆的安全。
在海防事業方面,元朝已建立起一支規模較大的海軍,並在邊防地區的重要港口設立萬戶府,有海軍長期鎮守。元朝經濟的介紹:馬可書中最有趣的描述之一是他勾畫的中國南北兩地經濟活動的圖畫:中國北方,他繼續稱為契丹(該名來自原契丹人);中國南方,原來的宋王朝,他稱為蠻子。從他的書中,我們
知道了在中國北方已經開採煤礦。"從山上礦層中開採的一種黑石頭,像木頭一樣地燃燒,它們很好燒,以致整個契丹不燒其他燃料。"水路的運用同樣使他吃驚,他尤其提到了中國經濟的主動脈長江在
商業上的重要性。"這條河上往來的船隻和運載的貨物比基督教世界中的任何一條河和任何一個海都要多。"他還說,"每年沿該河而上的船就有20萬條,更不用說順水而下的船隻了。"他還提到了帝國運
河的經濟作用,這條運河是忽必烈時徹底鑿通的,經這條運河,大米可以從長江下游運到北京。 為管理繁榮的國內商業和開展與印度、東南亞的貿易,在中國中部港口和廣州地區形成了強大的商會。這些商會可以與佛蘭德爾的行會和佛羅倫薩的技術協會相比,甚至還超過它們。關於杭州的商
會,馬可寫道:"眾多商人雲集在這里,他們十分富裕,經營著大宗貿易,沒有人能估量出他們的財富。只知道貿易主(他們是企業的頭目)和他們的妻子們都不直接從事任何事情,但是,他們過著如此
奢侈豪華的生活,以致人們會想像他們是國王。"紙鈔的普遍使用便利了商業交流,馬可打趣地稱紙鈔為點金石。"我可以告訴你們,在中國,每個人都樂意接受這些紙幣,因為無論他們走到大汗領地內
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像使用金子似地毫不困難地用它們來做買賣。"中國人強烈的商業意識也令這位威尼斯人驚詫。他不斷地回憶起那些豐富的場面:從印度回來的船隻滿載著香料--胡椒、生薑和肉桂;
或載著稻米的帆船沿長江順流而下,或沿大運河逆流而上;杭州或泉州的商店內,貴重貨物琳琅滿目,有生絲、錦鍛(很厚的絲織品)和銹花織錦(有金線或銀線綉成花的絲織品),以及有特殊圖案的
緞子,或稱"刺桐布"織品。
馬可以同樣贊賞的語調描述了中國的主要市場:北方絲綢中心是汗八里(北京,每天都有上千輛滿載生絲的大車駛入,用它們製成大量的金布和成絲);成都府(四川,成都)生產薄絹,並將這種
絲織品出口到中亞;安慶或開封(?)和蘇州(江蘇省)生產金布;揚州(江蘇,揚州)是長江下游的最大的稻米市場。最繁忙的地方是原南宋都城、京師(Quinsai,浙江杭州),在蒙古人的統治下,
並沒有喪失它以往的商業活動。事實上,因為它現在與蒙古大帝國的一切貿易聯系起來,商業貿易還獲得了發展。馬可把它描述成中國的威尼斯。首先是作為最大的食糖市場而提到它。無數的船隻把印
度和東印度的香料帶到杭州,又從杭州把絲織品帶到印度和穆斯林世界。於是,杭州城內住著大批阿拉伯移民,以及波斯和基督教的商人們。最後,是福建省內的兩個大港口:福州和刺桐(即泉州)。
福州商人'囤積了大量的生薑和良姜,城裡還有一個相當大的砂糖市場和一個大的珠寶交易市場,這些珠寶是用船從印度群島捎來的"。
元朝最大的貨棧仍要算馬可所記的刺桐,"從印度來的所有船隻,滿載著香料、寶石和珍珠停泊在刺桐,簡直難以想像。蠻子[指中國南部]的所有商人們雲集在此,它是全中國最大的進口中心。可
以說,如果有一艘載著胡椒的船從印度群島駛往亞歷山大港,或者基督教世界的任何一個其他港口的話,那麼,就有一百多艘駛往刺桐。"這些記載得到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塔的證實,他在1345年
左右談到了刺桐[泉州]。
顯然,在蒙古人統治期間,中國市場與印度和馬來亞市場有著密切的聯系。按馬可的陳述,大批中國船隻定期在爪哇港停泊,帶回"黑胡椒、良姜、畢澄茄、丁香和其他香料,刺桐商人們因經營這些
商品而致富"。從另一些史書中,可以了解到忽必烈及其繼承者們與特拉萬可和卡納蒂克的大公們締結了真正的商業貿易協定。中國的商船隊載著大捆的生絲、彩色絲織品、緞子、薄絹和金絲錦緞定期在
加韋里伯德訥姆,卡亞爾、奎隆和錫蘭停泊;返回中國時,運載著印度世界的胡椒、生薑、肉桂、豆蔻、平紋細布和棉布,以及印度洋的珍珠和德干高原的鑽石。
此外,元朝大汗的幼支在波斯建立的汗國促使了兩國之間的頻繁交往。旭烈兀家族的波斯汗們在伊斯蘭環境的包圍中仍在相當程度上保留著蒙古人的愛好,他們派人到中國獲取諸如絲、瓷器之類的
奢侈品,當時的波斯袖珍畫像開始顯示出中國工匠們的影響。反過來,蒙古人統治下的波斯也把地毯、馬具裝備、盔甲、青銅器和搪瓷製品輸往中國。
最後,馬可的游記和佩戈洛蒂(Pegolotti)撰寫的《貿易實踐》(Praticadellamercatura)都證實了這一點:蒙古征服使中國社會與歐洲發生聯系。到13世紀末,貫穿大陸的兩條路把歐洲與遠東
聯系起來。第一條路是從欽察汗國到敦煌,對歐洲人來說,它起於克里米亞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商業據點,更准確地說,起於頓河河口處的塔那。該道的主要驛站有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即蒙古欽察汗國
的都城,接著是錫爾河中游的訛答刺和伊塞克湖以西的怛邏斯和八拉沙袞。從伊塞克湖起,有一條小道進入蒙古,途經葉密立河、也兒的石河上游[黑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到達鄂爾渾河上游的哈
拉和林,從哈拉和林該路南通北京。從伊塞克湖西端出發的另一條小道,通伊犁河上游的阿力麻里(固爾扎附近)、別失八里(今濟木薩)、哈密和甘肅肅州,然後進入中國本土。第二條路是穿過波斯
的蒙古汗國,它的起點或者是特拉布松希臘國都城、黑海邊的特拉布松城,或者是從法屬敘利亞附近的西里西亞的亞美尼亞國最繁忙的港口刺牙思。無論從哪一個起點,該路都要穿過與波斯的蒙古汗國
保持緊密聯系的屬國、小亞細亞塞爾柱克蘇丹國的東境,然後到波斯汗國的實際上的都城桃里寺。從桃里寺起,主要驛站常常是可疾雲[加茲溫]、刺夷、莫夫[馬里]、撒麻耳干[撒馬爾罕]、塔什
干(當時名柘析)、喀什、庫車、吐魯番、哈密和甘肅。還有另一條路可以選擇,即從莫夫到巴里黑、巴達克山、喀什、於闐、羅布泊和敦煌。經過這些不同的商路,從遠東來的商品被直接運往歐洲。
除了這些與古絲綢之路一致的陸路外,蒙古征服還重新開通了海路,或稱香料之路。當阿拉伯人和塞爾柱克人統治的伊朗一直對歐洲實行關閉時,而波斯的蒙古汗們則對要經海路去中國的商人和傳
教士們敞開了他們的領土。從報達哈里發朝的滅亡到伊斯蘭教在波斯汗國內獲得最後勝利的期間,天主教的旅行者們可以從桃里寺到霍爾木茲,暢通無阻地穿過伊朗,然後從霍爾木茲碼頭乘船去塔納、
奎隆和刺桐。正如下面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鄂多立克的旅行就是沿這條路線旅行的典型。反過來,來自中國的絲綢和來自東印度群島的香料在霍爾木茲卸下,由商旅們帶著通過蒙古統治下的波斯到達
桃里寺大市場,然後由此分發到基督教世界的港口特拉布松,或者是刺牙思。
必須強調的是,道路所以這樣自由暢通是以大屠殺為代價的,是蒙古征服的一大有利的客觀後果。中國、突厥斯坦、波斯、俄羅斯團結在一個大帝國之中,在蒙古王公們的統治之下,按嚴格的札撒
進行管理,這些王公們關心商旅的安全,寬容各種信仰,重新開通了自上古末期以來就阻塞不通的世界陸上與海上的大道。而波羅一家的旅行證明了比以馬厄斯·梯梯安洛斯一名為標志的旅行大得多的
活動。歷史上第一次,中國、伊朗與歐洲互相之間開始了真正的接觸。這是震驚世界的成吉思汗征服所產生的意想不到的結果,同樣也是幸運的結果。
B. 古代宋元朝發明了什麼
宋元時期,我國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①北宋華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比內歐洲早四百年。
②指南針、火葯取容得突破性進展,並廣泛應用在航海業和軍事上。
③北宋沈括若有《夢溪筆談》一書,記述了不少古代科技成就。
④郭守敬編寫《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相同,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C. 元朝的軍事物資有哪些規矩,出現過哪些武器呢
元朝十分重視軍事後勤建設,對武器裝備、軍需物資和軍事通信都有嚴格的規定。元朝設立軍器監(後改為武備寺),專門管理各種冷兵器和火器的生產、貯存和發放。元朝軍隊使用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各種長短兵器、拋射兵器(弓箭)仍是元軍最主要的武器。但是火器在元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燃燒性火器(火箭、火筒)和爆炸性火器(鐵火炮)等,已是軍隊經常使用的武器。至遲在14世紀上半葉,已經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
政府為屯田軍人提供牛具、種子,組織武器生產,賑濟貧乏軍人,撫恤死亡將士家屬等,也要計入軍費開支。軍費開支一般占朝廷財政收入的1/4或1/3以上,是元朝政府的一個沉重經濟負擔。為了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元朝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站赤(驛傳)系統。驛站設置以大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各站都備有馬匹和糧食、肉食,備來往的信使使用。此外,還有急遞鋪,用來往返遞送緊急軍情公文。
D. 元朝的軍事物資有哪些規定
元朝十分重視軍事後勤建設,對武器裝備、軍需物資和軍事通信都有嚴格的規定。
元朝設立軍器監(後改為武備寺),專門管理各種冷兵器和火器的生產、貯存和發放。元朝軍隊使用武器以冷兵器為主,各種長短兵器、拋射兵器(弓箭)仍是元軍最主要的武器。但是火器在元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燃燒性火器(火箭、火筒)和爆炸性火器(鐵火炮)等,已是軍隊經常使用的武器。至遲在14世紀上半葉,已經發明了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火銃。元朝末年,火銃已被廣泛使用。
元朝對武器的管理,有很嚴格的規定。除了由政府組織的武器生產外,任何人都不許私造兵器。漢人、南人不得私藏武器,彈弓、鐵棒等都在禁用之列,違反者要治罪。漢軍和新附軍人只有在作戰或出戌時才許持有武器,使用之後就要交納倉庫,統一保管。蒙古軍和探馬赤軍人則不受此限制。
為了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蒙古國時期已開展大規模的軍事屯田。元朝統一全國後,侍衛親軍各衛和地方的鎮守軍隊都撥出部分士兵從事耕作。軍屯按照軍隊組織系統進行管理,設立屯田萬戶府、千戶所等機構,各級官員都是軍官。每年年底,朝廷要對軍屯的耕田畝數、糧食收成和耕畜情況進行考核,獎優罰劣。被調充屯田軍人的主要是新附軍和漢軍。屯田所用耕牛、農具和種子,大多由國家供給,少數由軍人自備。屯田的收成,大多數上繳國家,少數留作口糧和種子。軍屯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軍事活動的物質保障,有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軍屯官吏貪污和壓迫屯軍以及屯田軍人的消極怠工等因素,軍屯的經濟效益較低,不能滿足軍隊的糧食需求,政府每年還要從民戶中徵收來的稅糧中撥出部分糧食供應軍隊。
蒙古統治者重視騎兵建設,對馬匹的繁殖、管理和調撥,逐漸形成一套制度。由政府設置、管理的牧場,主要分布在大都周圍和漠北、漠南的草原上,牧養的馬匹一部分供軍事上使用,一部分則用來滿足皇室的生活需要。每當遇到重大的軍事行動,政府即臨時在民間「刷馬」、「括馬」和「買馬」,從民間強制征調馬匹以供軍用;蒙古人與各級官員可以得到一定照顧,漢人、南人百姓的馬匹則往往全部徵收。通過這種方法來滿足軍馬的需求,雖然比較便捷,但往往遭到人民的反抗,引起很多矛盾。
為了保證龐大的軍事機器運轉,只靠軍戶自備武器裝備和提供封椿錢、調發軍人屯田等是遠遠不夠的。政府每年還要拿出大量錢鈔,支付軍官俸祿、怯薛歲幣、賞賜軍功以及邊備與戰爭費用。政府為屯田軍人提供牛具、種子,組織武器生產,賑濟貧乏軍人,撫恤死亡將士家屬等,也要計入軍費開支。軍費開支一般占朝廷財政收入的1/4或1/3以上,是元朝政府的一個沉重經濟負擔。為了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元朝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站赤(驛傳)系統。驛站設置以大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各站都備有馬匹和糧食、肉食,備來往的信使使用。此外,還有急遞鋪,用來往返遞送緊急軍情公文。
E. 元朝蒙古族在軍事上取得了什麼成就
在軍事上,一舉將版圖擴大至歐洲多瑙河畔。領土面積達2200萬平方公里
F. 如果元朝的軍事跟宋朝的科技結合在一起,發展幾百年之後,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
也許地球不叫地球,叫元球;
也許既沒有元朝也沒有中國;
也許……
——歷史沒有也許。
.
G. 元朝經濟,軍事簡介
元朝軍事防衛分為兩大系統,即戍衛京師(大都和上都)的宿衛系統和鎮守全國各地的鎮戍系統。宿衛軍隊由諸國人之勇悍者聚為親軍宿衛,而以其人名曰:欽察衛、康里衛、阿速衛、唐兀衛(《經世大典·序錄·軍制》,《元文類》卷41)。因此,屬於宿衛系統的軍隊是由切薛軍和侍衛親軍構成。切薛是蒙古語(kesig)的音譯,由突厥語kezik演變而成,輪流值宿守衛的意思,指蒙古和元朝的禁衛軍。元朝建立後,保留了成吉思汗創立的四切薛輪番入侍之制,用他們列值禁庭以充護衛侍從,常額在萬人以上,由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至元十六年,詔立後親衛軍都指揮司,設使副簽事,統選兵萬人。這樣元朝宿衛系統則有左、右、前、後、中諸衛,設親軍都指揮使統領五衛。元世祖時,四位切薛長安童、月赤察爾、忽都答爾、玉昔帖木爾,在朝廷內曾擔任過最重要的官職,如中書右丞相、知樞密院事、中書平章政事、御史大夫等要職。
元朝的大都和皇城的一般軍事防務改由五衛親軍擔負,受皇帝或親信大臣直接節制。到元朝末年,先後置30餘衛,衛設都指揮使或率使,品秩與萬戶相當(正三品),隸屬於樞密院。進入內地的色目人軍隊,由於戰鬥力較強,相當一部分人被編入侍衛親軍。
鎮守全國各地的鎮戍軍,其布局是:稱作腹里的河北、山東、山西主要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戍守。探馬赤軍是從各千戶、百戶和部落中揀選出來的士兵,組成精稅部隊,在野戰和攻打城堡時充當先鋒,戰事結束後駐扎鎮戍被征服地區。華北、陝西、四川等地由各地區的蒙古軍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的蒙古、探馬赤軍戍守。南方以蒙古軍、漢軍(金朝降軍和蒙古政權、元廷在華北簽發的軍隊)、新附軍(南宋降軍)相參駐戍。防禦重點是臨江沿淮地區(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某一方面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行省統轄,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仍受樞密院節制。全國兵馬總數只有皇帝和樞密院蒙古官員知道,行省兵馬數也只有為首的蒙古官員知道。忽必烈即位之後,其制度漸趨完備。a
軍卒的來源,在漢地江南是採取從固定的軍戶中簽發的辦法。軍民分戶的制度早在蒙哥汗二年(1252年)大規模籍戶時已有明確區分,進入內地的大多數蒙古人戶及被收編的金、宋降軍之家,皆以軍戶著籍。此外還有一些漢族或其他各族人戶陸續被新簽為軍戶。如遼東的契丹軍、女直軍、高麗軍,雲南的寸白軍和福建的畲軍等,則皆不也戍他方,蓋鄉兵也(《經世大典·序錄·軍制》,《元文類》卷41)。軍戶種田,可免稅糧四頃,稱為贍軍地
元代漠北草原和漠南的蒙古人,仍過著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戰時出征,平時便屯聚牧養。蒙古民戶按千戶、百戶、十戶(也稱牌甲)的十進制組織,在指定的牧地范圍內游牧居住,由各級那顏(官人)管轄,上下級有嚴格的領屬關系。千戶、百戶、十戶是嶺北行省境內基本的地方行政單位,又是軍事組織單位。1217年,成吉思汗命木華黎攻金,從漠南的兀魯兀、忙兀、札剌亦爾、弘吉剌、伊奇烈思五個部落的千戶、百戶中,挑選矯捷有力的士兵組成五投下探馬赤軍。這支部隊充當先鋒,頗立戰功,駐屯中原。窩闊台汗時,命搠思蠻(又譯綽兒馬罕)出征波斯,作探馬赤軍留在該地鎮戍。也速失爾征高麗,留駐高麗作探馬赤軍鎮守。在元一代,始終保持著探馬赤軍的建制。在發動戰爭時,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無眾寡盡簽為兵(《元史》卷98《兵志》一)。戰士的裝備一律自備,沒有固定的軍餉。蒙古軍和蒙古探馬赤軍一般不設達魯花赤,隸屬於該奧魯當役軍士所在的萬戶、千戶之下。奧魯的主要職責,一是從軍戶中調發丁男當軍應役,並及時起征陣亡軍人的戶下弟男承替軍役,彌補軍隊缺員。二是負責按時為本奧魯調發的當役軍人置備鞍馬、器杖、盤纏等軍需。漢軍奧魯由所在地區的管民官兼領。新附軍未設奧魯。其他各族軍隊除特殊情況外,在元帥府、萬戶府、千戶所都設達魯花赤以監軍務,品秩與元帥、萬戶、千戶相同。萬戶、千戶、百戶分上、中、下三等。萬戶佩金虎符,符跌為伏虎形,首為明珠,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別。千戶佩金符,百戶佩銀符。以上是元代軍隊編制、軍隊管理和軍隊任職的簡單情況[附圖:元軍甲胄〕
元朝軍事防衛除上述宿衛系統和鎮戍系統的兩大系統外,還有不出戍其他地方的鄉兵,如上述的寸白軍、畲軍、契丹軍等。應募而集的軍隊名曰答剌罕軍此種軍隊不給軍餉,不編入軍籍,是散兵游勇,助聲勢虜掠以為利者也
(蘇天爵《元文類·軍制》)。還有以兵士所掌握的技術而命名的軍隊,如曰炮軍、弩軍、水手軍等
H. 元朝的軍事制度有什麼特點
元朝的軍事制度最終是由忽必烈確立的,他整頓了原來混亂的兵制,把全國的軍隊歸入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
在宿衛軍隊方面,忽必烈繼承了怯薛制度,以怯薛(怯薛即護衛之意)防衛宮廷和皇帝本人,同時,忽必烈還創建了侍衛親軍。這是一支類似於禁衛軍的軍隊,負責防守「兩都」(大都和上都)及「腹里」之地,戰時也派出作戰。忽必烈於中統元年(1260)即開始建立侍衛親軍,從此以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到了元朝後期,人數已達三十萬。組建侍衛親軍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從地方軍隊抽調精銳、從已建的侍衛親軍中分出、授權某個大臣召集同族組成等。
鎮戍軍隊是指在全國各地駐守的軍隊,它們可以分為三類:蒙古軍、探馬赤軍和新附軍。
蒙古軍一般都駐守在草原地區,遵循著成吉思汗時就已建立了的千戶制度,平時居家生產,戰時集合參戰,在鎮壓東北、西北的宗王叛亂時,蒙古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探馬赤軍組建於木華黎經略中原之時,它是從幾個蒙古部落中抽調出來,派到遠地征伐、戍守的軍隊。南宋滅亡後,探馬赤軍被集中,戍守於山東、河南、陝西、四川等地,並在這些地方建立蒙古軍都萬戶府以管理、指揮該地的探馬赤軍。
新附軍是指南宋降元的軍隊,這種軍隊平時屯田,戰時往往打前鋒;同時,其精銳又被調至京師編成侍衛親軍。到了元朝後期,新附軍已基本上不存在了。
關於元朝的兵役制度,軍戶的存在是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元代把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列入不同的戶籍,世代以從軍為業的人就被歸入軍戶。根據軍隊名目的不同,軍戶也分成蒙古軍戶、探馬赤軍戶、漢軍軍戶和新附軍戶。軍戶有出丁從軍的義務,也可以享受免徵賦稅的優待。
與軍戶制度並行的還有奧魯制度。所謂「奧魯」,本指安置軍隊家屬、輜重的營盤,成吉思汗時即已存在。忽必烈時,奧魯進一步制度化,萬戶、千戶都設有奧魯官,以管理軍士家屬;而在軍士的家鄉,亦設有奧魯官,以州縣長官兼之。奧魯官的職責是簽發軍戶中應從軍之人,捕捉逃跑的現役軍士,還負責徵集所簽發從軍者的給養供應。
元朝的軍事制度具有蒙族與漢族相結合的特點。
I. 元朝的發明有哪些
元朝的發明創造:
彩色套印。一九四一年,我國發現了一部元朝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零年)刻印的《金剛經》。這部《金剛經》是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木刻彩色套印本。它比歐洲第一本帶色印的《梅周茲聖詩篇》要早一百十七年。
木活字轉輪排字盤。元朝科學家王禎發明了活字轉輪排字盤,活字印刷才得到迅速發展。並於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縣志》;其《造活字印書法》(附於《農書》書末)是最早的系統地敘述活字排版印刷術的科技文獻。 此前,撿字和排字時間太長一直是阻礙活字印刷術推廣的障礙之一。
這位王禎還寫了《農書》。這是一部植物和農業網路全書。全書約有13多萬字與300多幅圖畫,全文分為《農桑通訣》、《百穀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 《農桑通訣》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及水利等各個方面的綜合性論述,提出「順天之時、因地之宜、存乎其人」這一重要的農耕思想。《百穀譜》對各種農作物的品種、特性、栽培、種植、收獲、貯藏和利用等知識加以介紹,尤其是王禎將農作物分為谷、蔬、果、雜等6大類,而對物種進行科學分類,對於植物性狀進行描述,不但此前書籍不曾有過,西方也要到18世紀才由林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而《農器圖譜》則是《農書》的重點部分,該部分就田制、倉廩、舟車、灌溉、蠶桑、織纖、麻芒等20門類,詳細介紹了257種農業機械,而且配繪圖譜306幅並加以文字說明,其價值超過以往所有農業機械書籍。
火銃。宋朝發明用竹管做的「突火槍」。但是發射一兩次後就不能再使用。而且射程不遠,又容易炸膛。元朝制出了大型的金屬管形火器「火銃」。這才使火葯槍進入實用階段。
《授時歷》。元朝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制定。於1280年(至元十七年)頒布通行。《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一回歸年,現代測定的一回歸年為365.2419日,兩者相差只有26秒。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歷(格里高利歷)也採用365.2425日為一年,但它於1582年才頒行,較《授時歷》的頒行,已晚了300年。《授時歷》共施行了364年,是我國古代最精密和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簡儀、仰儀和圭表等天文儀器,比丹麥人第谷的同樣的儀器要早300年。同?r,他主張以實際觀測為依據,在全國各地建立了規模龐大的天文監測網。另外,郭守敬還設計、製造了大型計時儀器――七燈漏(大明殿燈漏),該儀器是反映中國古代計時機械製造技術水平的代表作。
棉紡技術的革新。黃道婆發明了新的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提高了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中國的棉紡織品從此成為出口大宗,直到西方工業革命時期才被西方機織布打敗。
地球儀。元朝天文學家札馬剌丁自己製作的天文儀器有多環儀、方位儀、斜緯儀、平緯儀、天球儀、地球儀,觀象儀等七種。這些儀器,當時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研究科學史的英國李約瑟博士在談及地球儀時說:「除公元前2世紀馬洛斯的克拉特斯古地球儀(已失傳)外,沒有比馬廷?貝海姆1492年的紀錄更早的人。」可是札馬剌丁的地球儀卻誕生於1267年,比馬廷?貝海姆的記錄整整早了225年! 札馬剌丁的地球儀是球狀的,體現了寰球這一科學概念與設想。這無疑對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觀念進行了勇敢的否定,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數學成就。1280年,元代數學家及天文學家王恂與郭守敬等制訂《授時歷》時,不但列出了三次內插公式(「招差法」),還使用「垛壘、招差、勾股、弧矢之法」進行縝密計算,其中將穆斯林發明的弧三角法應用於割圓術獲得「弧矢割圓術」(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最為稱奇。1303年,《四元玉鑒》問世。其作者數學家朱世傑將「天元術」推廣為「四元術」(四元高次聯立方程),並提出「消元」的解法;歐洲則在1775年由法國人別朱提出同樣解法。朱世傑的另一項成就是對各有限項級數求和問題的研究,而且在此基礎上得到高次差的內插公式;在歐洲1670年英國人格里高利、1676-1678年牛頓才提出內插法的一般公式。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制度,提倡理學,鄙薄數學,因此建立在籌算基礎上的中國古代數學便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