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業如何走好質量 效益型發展之路
實施精細化管理是企業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們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選擇。,對精細化管理提出以下幾點認識。一、轉變觀念是推進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所在觀念是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應有不同認知事物的觀念,但是,由於傳統思維定式,轉變觀念是一個寫在紙上容易,說在嘴上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難的事,改變已經長期形成的固定思維模式是困難和痛苦的抉擇,所以轉變觀念是實施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所在。首先領導幹部觀念的轉變是推進精細化管理的必要前提。精細化管理就是要從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負責的工作責任心去做好我們的每一項工作。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集團高管及中層領導就必須首先從思想認識上完全轉變對企業管理的傳統思維模式,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適應科學發展新形勢需要的現代化管理理念。在貫徹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中,領導幹部是帶頭人,他們既是推進精細化管理的策劃者,又是落實精細化管理的執行者和實施者。從策劃的角度而言,超前的管理意識和科學的管理理念需要有先進思想和科學水平的支撐,先進思想和科學創新可以引導人們與時俱進;從執行和實施的角度而言,要改變以往傳統的隨意化、經驗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觀念,就必須完善制度,強化管理,以提升執行力來保證精細化管理的實施效果,關鍵在於落實和效果。因此,在推進精細化管理的進程中,我們各級領導尤其是主要領導思想觀念轉變得快與慢、深與淺、是與否,不僅影響廣大員工觀念意識的轉變和行為職責的運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精細化管理的成敗結果和順利推進。其次全體員工觀念的轉變是推進精細化管理的內在動力。在解決了領導幹部觀念轉變的前提和基礎上,全體員工觀念轉變則必然是我們落實精細化管理的真正動力。我們集團的各項管理是通過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去實施和運作體現的,因此,每一位員工既是精細化管理的對象,載體和參與者,同時也是精細化管理的主體和實施者。精細化管理是一個全員參與的過程,也是全過程和全面的精細,只有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精細化管理之中,精細化管理才能落到實處,才能發揮出成效。怎樣讓我們企業的每一位員工自覺地參與到精細化管理的實踐中來,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成為我們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關鍵是要用精細的理念引導員工實現觀念的自覺轉變。第一我們企業長期立足於湖南省內發展,還未能走出去,學不能參予國際化的競爭,信息相對閉塞,接受開放的,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機會相對較少,陳舊的、經驗型、粗放式的傳統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領導及員工觀念的創新,「差不多」,「還湊合」的工作心態及工作作風無法適應精細化管理高標准,高精度、高質量的管理要求,細節決定成敗的管理理念在實際的工作中尚未得到真正的重視。要徹底改變目前這種現狀,就必須要求和引導廣大員工創新觀念,摒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老框框,舊觀念,把精細化的先進管理方式方法引入我們日常管理的工作程序中,用精細化的工作理念規范我們的行為,以精細化推動我們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以精細化提升全體員工的整體素質。要通過實施精細化管理為載體,為平台,使全體員工的思想觀念在創新與守舊,自滿與自強的碰撞中得到一次質的升華,引導員工從我們企業長足發展之事,規劃我們企業與員工共同發展之願景,帶領員工樹拼搏進取之心,努力提升全體員工綜合整體素質,強化全體員工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使廣大員工成為我們企業推進精細化管理的內在動力。二、創新觀念是推進精細化管理的必然途徑精者,去粗也,不斷提煉,不斷總結,精心篩選,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准方案;細者,入微也,窮其根由,由粗及細,由表及裡,從而找到事物內在的聯系和規律。由此可見,「細」是精細化的必要過程,「精」是精細化的自然結果,然而要把精細化納入我們企業管理過程的實踐中並加以推進,觀念的創新則是其必然之途徑。因為精細化管理是以持續的自我改進為特徵的,要自我改進就必須轉變觀念,不斷創新,創新是管理的永恆主題,只有不斷地更新觀念,才能不斷地創新工作思路並在創新中不斷地否定自我,不斷地取得了進步。觀念的轉變只能應對當前,觀念的創新才能把握未來。我們提出了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質量效益型林紙企業集團,打造行業領先,管理一流,品牌影響力明顯,具有持續成長型的集團標桿企業的發展規劃。要實現以上規劃發展目標,我們決不能滿足於目前現狀和成績,而要從我們企業長足發展的戰略眼光去審視企業的精細化管理。隨著集團規劃發展的遠景目標制訂,內部體制改革的深入,集團內部各成員單位的競爭也不斷在凸顯,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安全綠色生產、盈利能力、質量管理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各我們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上。要適應這種競爭並在競爭中立於不敗就必須在轉變觀念的同時創新觀念,要明確先進的思想觀念也是生產力要素,先進的思想觀念也可以推動生產力發展,也可以促進我們企業管理上台階的辯證關系;要教育和引導廣大幹部、員工樹立居安思危,不進則退的競爭意識,使我們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都成為一個權力和責任的統一體,讓每一個員工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不再僅僅是對自己的領導負責,而是對我們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負責。第一我們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造紙行業國有骨幹企業,曾經有過歷史的輝煌,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同時也具備了不斷進取,積極向上的和諧氛圍,目前公司在省政府的高度關注與支持下,有著的最佳發展機遇,但我們企業作為一個長期一直在地處湖南省發展的企業,管理思想的落後和不適應是毋容置疑的,生存性經營理念長期圍繞著我們,粗放式管理造成的經濟效益低下是我們我們企業管理的瓶頸,我們面臨著大而不強的窘迫局面,要改變現狀,應盡快適應市場的競爭,必須做到思想上的進一步解放,觀念上的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上的進一步改革,管理上的進一步提升,要不斷引發和增強員工觀念意識的創新,不斷提升員工對市場及局內競爭的應變,不斷提高員工隊伍的整體素質,既是我們推進精細化管理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應對競爭和挑戰的必然選擇。三、關注細節,精準要求是提高效益的必然措施和選擇「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精」。天下的難事都是從精準要求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從小事開始,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在目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效益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由細節決定。我們大量資源的投入,往往只能賺取百分之幾的利潤,而任何一個細節的失誤,任何一項工序的不精確,就可能將這點利潤完全吞噬掉。其實在現實中,細節同樣以各種方式影響我們的工作質量。對於工作的細節和精準,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重視。1979年12月美國經濟管理學家洛倫茲在華盛頓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的「蝴蝶效應」尤其能說明細小的行為變化對全局的影響,他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他的演講給人們留下了極其重要的印象。此後,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產生「蝴蝶效應」的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此效應說明,事物的發展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和細節的極小偏差的不精準,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局部細微的弱點都將最終導致全局的崩潰,所以我們的管理工作要體現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企業本身特質,就必須注重細節,精益求精。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由此,我們應該按照精心、精細、精品的要求去做我們的各項管理工作,我們需要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的毛病,提倡凡事都應精細化,把小事做細、做精、做實。通過精細化管理增值出效,必須建立精細化的運作機制,完善精細化的管理制度,實施精細化的職能管理。樹立精心安排,精確決定、精明管理、精打細算、細化目標、細分責任、細致工作、關注細節的觀念。倡導宏觀正確,責任明確,措施准確、細節精確的工作作風,精耕細作,做足精細,為我們的品牌和效益提升而努力。
『貳』 如何提高質量管理水平
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有以下幾點:
1、堅持按標准組織生產。標准化工作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實現管理規范化的需要,「不講規矩不成方圓」。企業的標准分為技術標准和管理標准。工作標准實際上是從管理標准中分離出來的,是管理標準的一部分。
2、強化質量檢驗機制。質量檢驗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以下職能:一是保證的職能,也就是把關的職能。通過對原材料、半成品的檢驗,剔除不合格品,並決定該產品或該批產品是否接收。二是預防的職能。通過質量檢驗獲得的信息和數據,為控制提供依據,發現質量問題,找出原因及時排除。
3、實行質量否決權。產品質量靠工作質量來保證,工作質量的好壞主要是人的問題。因此,如何挖掘人的積極因素,健全質量管理機制和約束機制,是質量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4、抓住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設置質量管理點或質量控制點。質量管理點的含義是生產製造現場在一定時期、實行強化管理,使工廠處於很好的控制狀態。加強這方面的管理,需要專業管理人員對企業整體作出系統分析,找出重點部位和薄弱環節並加以控制。
質量系統性:
質量是一個受到設計、製造、安裝、使用、維護等因素影響的復雜系統。例如,汽車是一個復雜的機械繫統,同時又是涉及道路、司機、乘客、貨物、交通制度等特點的使用系統。
產品的質量應該達到多維評價的目標。費根堡姆認為,質量系統是指具有確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和為交付使用所必須的管理上和技術上的步驟的網路。
質量管理發展到全面質量管理,是質量管理工作的又一個大的進步,統計質量管理著重於應用統計方法控制生產過程質量,發揮預防性管理作用,從而保證產品質量。
質量管理--網路
『叄』 質檢產生的效益有哪些方面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是為了不斷提高公司質量保證能力,有效降低成本,追求顧客滿意、社會效益的質量目標,並為評價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改進公司的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據,最終實現公司長期的經濟效益和持續成功。
1.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應以尋求適宜的產品質量成本為手段 , 提高質量管理水品和質量保證能力;
2.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必須使預測、計劃、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環節相互協調,互為依據,做到核算準確、數據可靠、分析透徹、控制有效、考核真實;
3.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必須充分發揮公司各部門的質量職能,以達到適宜的產品質量成本,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肆』 如何提高質量意識,為企業創造效益
質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製造企業的生命線。品質對一個企業的回生存與發答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一個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更需要對質量進行有效管理。辛辛苦苦創立的品牌,可能因為質量問題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我們只有提高質量,才能讓我們的產品在消費中得到好評,才能有品牌效益。做一名質量意識高的好員工旺季生產,在達成產量指標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提高並保證產品的質量。做好互檢是我們的本職工作,當發現產品有問題時應及時反饋,避免不合格的產品流入下一道工序。只有員工自身提高了質量意識,在生產過程中注意抓好細節,精益求精保證質量才能讓產品在競爭中取勝。因此,要提高產品質量,必須要先增強員工的質量意識。
『伍』 專家解讀:如何實現速度 質量 效益的統一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緊緊抓住加入世貿組織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著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基本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對外開放促進了國民經濟增長,加快了產業升級,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保障。新華社發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張永軍說,一般認為,我國經濟的合理增長區間為9%至10%,超出這樣的增長區間,就會造成經濟效率降低。協調速度質量效益間的關系,從短期來看,當前應該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通過抑制投資過快增長來適度減慢社會總需求,使得經濟增速回落到較為合理的區間。同時,可以嘗試進行資源價格改革,更多發揮價格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以抑制投資的過快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另一位高級經濟師胡少維則表示,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總體處於平穩運行態勢,但投資增長偏快,投資率不斷上升仍是現實。要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協調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就要有效地防止固定資產投資反彈。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的專家們指出,從近幾年來宏觀調控的實踐看,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和貿易順差過大等已經由短期矛盾演變為中期問題。調整經濟發展的速度、優化質量、提高效益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重要保證。 專家認為,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這是針對我國近幾年來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代價過大的情況提出的。這些情況突出表現在,我國生產力水平提高仍不夠快,長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產業結構升級步伐較緩。 張永軍說,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帶動的,科技進步的貢獻並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從長期來看,為了使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有必要扎實地推進自主創新,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從而帶動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他同時指出,由於我國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在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資源消耗量也快速增長,大量的資源消耗對環境造成很大壓力。要在經濟發展中統一速度質量效益的關系,就必須在轉變發展方式、增強協調性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高能耗、高污染造就的高增長,與科學發展背道而馳。不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科學轉變,從長遠來看必將束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陸』 企業在實際中,如何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創造經濟效益的關鍵是要培養核心競爭力。
企業核心競爭力,本來就是體現在特定的能力上。而這種能力本身又可以視為多種能力的聚合,因而是完全可以分解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從其具體體現形式分析,可大體分解為十個內容,稱之為十大競爭力。
(1)決策競爭力。
這種競爭力,是企業辨別發展陷阱和市場機會,對環境變化作出及時有效反應的能力。不具有這一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也就成了一具腐屍。決策競爭力與企業決策力是一種同一關系。決策頻頻失誤的企業,肯定沒有決策競爭力。沒有決策競爭力的企業,也就是企業決策力薄弱。
(2)組織競爭力。
企業市場競爭,最終得通過企業組織來實施。也只有當保證企業組織目標的實現必須完成的事務工作,事事有人做,並且知道做好的標准時,才能保證由決策競爭力所形成的優勢不落空。並且,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必須以它為基礎的。沒有強有力的組織明確而恰當地界定企業組織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保障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沒有恰當的人承擔並完成,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從何而來?
(3)員工競爭力。
企業組織的大小事務,必須有人來承擔。也只有當員工的能力充分強,做好工作的意願充分高,並且具有耐心和犧牲精神時,才能保證事事都做到位。否則,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的空話。保障企業決策力和執行力的活動要有效率和效益,也就是保證活動的主體——員工具備與之相適應的能力、意願、耐心和犧牲精神。
(4)流程競爭力。
流程就是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的總和。它直接制約著企業組織運行的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各個機構和崗位角色個人做事方式,沒有效率和效益,企業組織的運行,也就不會有效率和效益。如果一個企業組織的做事方式沒有效率,也就企業組織運行沒有效率和效益,這直接是企業沒有執行力。
(5)文化競爭力。
文化競爭力就是由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構成的一種整合力,它直接起著協調企業組織的運行,整合其內、外部資源的作用。蒙牛的二十五個法則,之所以能夠成為蒙牛的核心競爭力,其原因就在於這二十五個法則都變成了蒙牛人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為准則。因而企業的決策力和執行力也都必然直接受制於它。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思維方式和共同的行事方式,不統一,並且腐朽落後,決策就不免頻頻不失誤,工作就不免效率低下。
(6)品牌競爭力。
品牌需要以質量為基礎,但僅有質量卻不能構成品牌。它是強勢企業文化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折射體現。因而它也直接構成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源的一種能力。沒有品牌競爭力,企業組織內部和外部都不認同企業的做事方式和行事結果,企業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競爭力,更談不上有核心競爭力。品牌一旦形成,又直接是一種資源。因而它是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7)渠道競爭力。
企業要賺錢、贏利、發展,就必須有充分多的客戶接受他的產品和服務。如果沒有寬闊有效的渠道,溝通企業與客戶之間的關系,企業與客戶隔離,也就必然會慘敗無疑。因而,渠道直接是一種資源,渠道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8)價格競爭力。
便宜是客戶尋求的八大價值之一,沒有不關注價格的客戶。在質量和品牌影響力同等的情況下,價格優勢就是競爭力。沒有價格優勢,最終都會被消費者淘汰。因而這一競爭力也就直接構成企業支持力的一個內容。
(9)夥伴競爭力。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萬事不求人地包打天下的日子,已成為過去,要為客戶提供全面超值的服務和價值滿足,也就必須建立廣泛的戰略聯盟。如果一個企業失去了合作夥伴的支持,也就無法適應客戶價值滿足集中化的要求,也就必然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因而,它的增強,也就直接是企業支持力和和執行力的提升。
(10)創新競爭力。
一招先,吃遍天,這是市場競爭中的不二法門。要一招先就必須有不斷的創新。誰能不斷地創造出這一招先來,誰就能在這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所以,它既是企業支持力的一個重要內容,又是企業執行力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十大競爭力,作為一個整體,就體現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從整合企業資源的能力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十個方面的競爭力,任何一個方面的缺乏或者降低,又都會直接導致這種能力的下降,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降低。但這十種競爭力又各自相對獨立。任何一個企業,擁有了這其中任何一種競爭力,也都是市場競爭一個制高點的佔領。
『柒』 制葯企業怎樣抓好質量的同時提高效益
質量管理是企業永恆的主題,是企業的第一生命,質量的好壞體現了一個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這已經成為許多業內人士的共識。對於企業而言,則反映了其管理、技術和企業文化的整體水平。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用戶為中心的企業價值觀已成為絕大多數企業的明智選擇。正如國外一位老闆所說的,我們的薪水是用戶發的,用戶才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利潤是用戶發給企業的酬勞,市場競爭的實質就是就是爭奪用戶的競爭。實踐證明,凡是把質量管理放在優先地位的企業在競爭中就會贏得市場、贏得時間、贏得效益,就會不斷發展壯大。反之,就會失去一切,最終必然被市場淘汰。近幾年來來,我公司的質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了創建西北乃至全國一流建築企業,公司確立了「打造一流、建設精品」的長遠目標。一些項目先後獲得了省級文明工地或部優工程稱號。但是應該清醒地看到,領導和職工的質量意識普遍淡薄、企業內部質量管理嚴重欠缺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公司效益增長和快速發展的關鍵,嚴重影響了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的能力。因此,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不斷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們必須認真修煉內功,快速向國際慣例靠攏,結合自身實際,建設與國外優秀企業相媲美的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貫徹ISO9000系列標准,這是打好質量基礎的關鍵,同時也是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需要,更是深化和發展全員質量管理的需要。 1、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增強競爭意識、風險意識和法制意識,主動面向市場,接受用戶、社會和政府的監督;積極開展「轉機制、抓管理、練內功、增效益」和「質量興企」、「質量強企」等活動,努力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起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企業質量管理體系。 2、建立權責明確的質量責任制,健全質量管理規章制度和管理機構,進一步加強質量檢驗工作,切實保證檢驗機構和檢驗人員依照產品標准和規章制度依法行使檢驗職能;不斷改進工藝設計,嚴把原材料入廠質量關,嚴格工藝紀律,嚴格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樹立質量成本觀念,向質量管理要效益。 3、加強施工現場管理,健全質量保證體系,落實質量責任制,堅持施工過程「三控制」(即自檢、互檢和交檢),消除不合格工程,做好竣工後保修和用戶回訪工作。建立健全服務質量體系,不斷提高服務水平。 4、大力加強技術基礎工作,嚴格執行國家強制性標准。嚴格按標准組織生產,建立和完善計量檢測體系,積極採用先進的計量測試方法。參照國際先進標准,制定具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內控標准。 5、加大技術進步力度,密切跟蹤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積極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把企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與提高質量相結合,不斷擴大企業的影響力 6、積極採用科學的質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科學的質量管理制度。按照《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國家標准及其他國際通行的先進管理標准,結合企業實際,繼續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建立健全質量體系。推廣應用各種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強現場管理,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積極開展群眾性質量管理活動,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開展合理化建議活動。 7、要建立和完善鼓勵質量改進的激勵機制。要制定和完善崗位的質量規范、質量責任及相應的考核辦法,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對職工調動、提升、晉級、獎勵或者處罰的重要依據。
『捌』 如何樹立質量效益觀念
我國改革開放30餘年,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社會進步專加快,國際地屬位顯著提升,成績巨大而令世界矚目。所有這些,都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許。但是,用已經正式寫入中共黨章的科學發展觀來衡量,我國已持續30多年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顯露出許多不足和問題,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矛盾相當突出。嚴酷的現實說明,這種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走到盡頭,喪失了活力,亟待加以轉變。從今往後,為實現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樹立廣義質量觀或者說泛質量觀,大力培育和倡導質量文化,逐步形成濃厚的質量文化氛圍,人人都要有強烈的質量意識,時時、處處、事事注重工作和生活質量,切實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自覺地走「以質量強自身(素質)」、「以質量興家」、「以質量興業」、「以質量興企」、「以質量促使國家強大」之路。
『玖』 質量管理創新產生的社會效益怎麼寫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是為了不斷提高公司質量保證能力,有效降低成本,追求顧客滿意、社專會效益的質量目屬標,並為評價公司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改進公司的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據,最終實現公司長期的經濟效益和持續成功。
1.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應以尋求適宜的產品質量成本為手段 , 提高質量管理水品和質量保證能力;
2.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必須使預測、計劃、核算、分析、控制和考核等環節相互協調,互為依據,做到核算準確、數據可靠、分析透徹、控制有效、考核真實;
3.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必須充分發揮公司各部門的質量職能,以達到適宜的產品質量成本,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