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摩爾定律已死 半導體行業發展會停滯嗎
1965年,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觀察到,集成電路中的元件集成度每12個月就能翻番。此外,確保每晶體管價格最低的單位晶元晶體管數量每12個月增長一倍。1965年,單位晶元50個晶體管可以帶來最低的每晶體管成本。摩爾預計,到1970年,單位晶元可集成1000個元件,而每晶體管成本則將下降90%。
在對數據進行提煉和簡化之後,這一現象就被稱作「摩爾定律」:單位晶元晶體管數量每12個月增長一倍。
摩爾的觀察並非基於任何科學或工程原理。這僅僅反映了行業發展趨勢。然而,在隨後的發展中,半導體行業並沒有將摩爾定律當作描述性、預測性的觀察,而是視為規定性、確定性的守則。整個行業必須實現摩爾定律預測的目標。
然而,實現這一目標無法依靠僥幸。晶元開發是一個復雜過程,需要用到來自多家公司的機械、軟體和原材料。為了確保所有廠商根據摩爾定律制定同樣的時間表,整個行業遵循了共同的技術發展路線圖。由英特爾、AMD、台積電、GlobalFoundries和IBM等廠商組成的行業組織半導體協會從
1992年開始發布這樣的路線圖。1998年,半導體行業協會與全球其他地區的類似組織合作,成立了「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組織。最近的一份路線圖於
2013年發布。
摩爾定律提出的預測早在很久之前就已出現過問題。1975年,摩爾本人更新了摩爾定律,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周期從12個月增加至24個月。在隨後30年中,通過縮小晶元上元件的尺寸,晶元發展一直遵循著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的終結
然而到00年代,很明顯單純依靠縮小尺寸的做法正走到尾聲。不過,通過其他一些技術,晶元的發展仍然符合摩爾定律的預測。在90納米時代,應變硅技術問世。在45納米時代,一種能提高晶體管電容的新材料推出。在22納米時代,三柵極晶體管使晶元性能變得更強大。
不過,這些新技術也已走到末路。用於晶元製造的光刻技術正面臨壓力。目前,14納米晶元在製造時使用的是193納米波長光。光的波長較長導致製造工藝更復雜,成本更高。波長13.5納米的遠紫外光被認為是未來的希望,但適用於晶元製造的遠紫外光技術目前仍需要攻克工程難題。
即使遠紫外光技術得到應用,目前也不清楚,晶元集成度能有多大的提高。如果縮小至2納米,那麼單個晶體管將只有10個原子大小,而如此小的晶體管可靠性很可能存在問題。即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功耗也將繼續造成困擾。隨著晶體管的連接越來越緊密,晶元功耗將越來越大。
應變硅和三柵極晶體管等新技術歷經了10多年的研究才得到商用。遠紫外光技術被探討的時間更長。而成本因素也需要考慮。相應於摩爾定律,我們還有一個洛克定律。根據後一定律,晶元製造工廠的成本每4年就會翻番。新技術的發展可能將帶來更高的晶元集成度,但製造這種晶元的工廠將有著高昂的造價。
近期,我們已經看到這些因素給晶元公司造成了現實問題。英特爾原計劃於2016年在Cannonlake處理器中改用10納米工藝,這小於當前
Skylake晶元採用的14納米工藝。去年7月,英特爾調整了計劃。根據新計劃,英特爾將推出另一代處理器Kaby
Lake,並沿用此前的14納米工藝。Cannonlake和10納米工藝仍在計劃之中,但被推遲至2017年下半年發布。
與此同時,新增的晶體管變得越來越難用。80至90年代,新增晶體管帶來的價值顯而易見。奔騰處理器的速度遠高於486處理器,而奔騰2代又遠好於奔騰1代。只要處理器升級,計算機性能就會有明顯的提升。然而在進入00年代之後,這樣的性能提升逐漸變得困難。受發熱因素影響,時鍾頻率無法繼續提高,而單個處理器核心的性能只能實現增量式增長。因此,我們看到處理器正集成更多核心。從理論上來說,這提升了處理器的整體性能,但這種性能提升很難被軟體所利用。
半導體行業的新路線圖
這一系列困難表明,由摩爾定律驅動的半導體行業發展路線圖即將終結。但摩爾定律日薄西山並不意味著半導體行業進步的終結。
愛荷華州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里德(Daniel
Reed)打了個比方:「想一想飛機行業發生了什麼,一架波音787並不比上世紀50年代的707快多少,但是它們仍然是非常不同的兩種飛機。」比如全電子控制和碳纖維機身。「創新絕對會繼續下去,但會更細致和復雜。」
2014年,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組織決定,下一份路線圖將不再依照摩爾定律。《自然》雜志刊文稱,將於下月發布的下一份路線圖將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新的路線圖不再專注於晶元內部技術,而新方法被稱作「比摩爾更多」。例如,智能手機和物聯網的發展意味著,多樣化的感測器和低功耗處理器的重要性將大幅提升。用於這些設備的高集成度晶元不僅需要邏輯處理和緩存模塊,還需要內存和電源管理模塊,用於GPS、移動網路和WiFi網路的模擬器件,甚至陀螺儀和加速計等MEMS器件。
以往,這些不同類型的器件需要用到不同的製造工藝,以滿足不同需求。而新路線圖將提出,如何將這些器件集成在一起。整合不同製造工藝、處理不同原材料需要新的處理和支持技術。如果晶元廠商希望為這些新市場開發晶元,那麼解決這些問題比提高晶元集成度更重要。
此外,新的路線圖還將關注新技術,而不僅是當前的硅CMOS工藝。英特爾已宣布,在達到7納米工藝之後,將不再使用硅材料。銻化銦和銦鎵砷化合物都有著不錯的前景。與硅相比,這些材料能帶來更快的開關速度,而功耗也較低。碳材料,無論是碳納米管還是石墨烯,也在繼續被業內研究。
在許多備選材料中,二維材料「石墨烯」被看好。這種自旋電子材料通過翻轉電子自旋來計算,而不是通過移動電子。這種「毫伏特」量級(操作電壓比「伏特」量級的晶體管要低得多)的電子開關比硅材料開關的速度更快,而且發熱量更小。不幸的是這種電子材料還未走出實驗室。
石墨烯的掃描探針顯微鏡圖像
盡管優先順序下降,但縮小尺寸提高集成度的做法並未被徹底拋棄。在三柵極晶體管的基礎上,到2020年左右,「柵極全包圍」晶體管和納米線將成為現實。而到20年代中期,我們可能將看到一體化3D晶元的出現,即在一整塊矽片上製作多層器件。
斯坦福大學的電氣工程師Subhasish Mitra和他的同事已經開發出用碳納米管將3D存儲單元層連接起來的辦法,這些碳納米管承載著層間的電流。
該研究小組認為,這樣的體系結構可以將能耗降低到小於標准晶元的千分之一。
IBM的3D存儲晶元微觀結構
此外,另一種提高計算性能的方法是使用像「量子計算」這樣的技術,該技術有望加速某些特定問題的計算速度,還有一種「神經計算」技術旨在是模擬大腦的神經元處理單元。
但是,這些替代性的技術可能需要很久才能走出實驗室。
而許多研究者認為,量子計算機將為小眾應用提供優勢,而不是用來取代處理日常任務的數字計算。去年底,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已證明:他們的D-Wave量子計算機處理某些特定問題,比普通計算機快一億倍。
D-Wave量子計算機
通過新材料、不同的量子效應,甚至超導等不可思議的新技術,半導體行業或許能繼續像以往一樣提高晶元集成度。如果集成度能獲得明顯提升,那麼市場對速度更快的處理器的需求可能將再次爆發。
但目前看來,摩爾定律被打破將成為一種新常態。摩爾定律對半導體行業的指導意義正逐漸消失。
② 做領導不太懂得這個行業怎麼去領導下屬創造更大的價值
做領導不太懂得這個行業怎麼去領導下屬創造更大的價值?
做領導不一定非要專懂得這屬個行業,最主要的是它有準確的判斷能力以及審時奪勢的魄力,同樣要有這樣的能力,他首先的一個前提就是他必須能夠聽得進呢,懂行的人,專家的意見。並且能夠判斷這些人的意見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和這個形勢是相符合的,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判斷這個形勢的話,那麼懂行也好,不懂也好,做領導都是不可能成功。任何一個領導,他都不可能去懂得各種各樣的行業。如果一個領導什麼行業都要自己去,懂什麼都要自己去學的話,那麼他要那麼多下屬干什麼呢?而且這么多下屬又有什麼作用呢?什麼都依靠領導去做。如果領導他什麼都懂的話,那下屬就根本沒有作用了。
③ 那麼1000年後美國的商品和服務性行業創造的年價值將為多少
請你記住一句話。。。沒有人能預知未來,沒有人能想向到將來會是什麼專樣的發展速度,也沒有人能預屬料到1000年後是否還有美國這個國家,也每人有能預料到1000年後人類是否還存活,所以你這個問題完全無意義,如果你什麼都是假設用5000億乘以1000就行了。
④ 為什麼二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不創造價值,他們也從事勞動啊
第二產業、各種製造業等、包括采礦、電力、燃氣、石油、製造、建築、以及各種輕工業
第三產業,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所有行業,一般主要指服務業,包括金融、交通、教育、科研、文藝、餐飲、住宿等等吧
首先說 第二產業是有直接價值產出的。 樓主的意思大概是第三產業的人,那麼說說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的價值產出 大體上就是 創造價值的勞動最初表現為直接物質生產領域中的勞動,爾後,隨著勞動過程本身協作性質的發展,出現了總體工人和總體勞動,那種作為局部工人的腦力勞動者,其勞動只是「較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並且「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就已參與了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創造。這其中的關鍵是,要看這些部門的勞動是否為社會生產服務並成為總體勞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 關於那個鑽石,你可以這么理解。
目前鑽石的市場價格有決定因素的, 因為市場的大部分鑽石是 經過人工開采和加工才進入市場的,所以其中有人類勞動。 所以要注意,在大部分鑽石是這種方式進入市場的時候,那麼其後出現的哪怕是樓主說的,是偶然得到的,但是在市場上,會仍舊按照上述定價標准訂價,因為畢竟這種偶然得到的概率是很小的,如果市場上,大部分都是偶然毫無勞動的得到的,那麼可以想像自然在市場上就沒有價值了。
⑤ 想買智能鎖,支持國貨,國內哪些牌子比較好
要說哪些品牌的智能鎖好,現在的智能鎖品牌魚龍混雜,很難鑒別好壞,可以從功能上鑒別要靠譜很多。一般選智能鎖要看指紋是半導體指紋頭較好;鎖芯選最高安全系數的C級鎖芯准沒錯;最後要我選品牌的話,耶魯、富勒、凱迪仕、第吉爾等這樣大品牌都很不錯,選大品牌省心多了。
⑥ 最能給社會
你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哪個行業都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目前還沒人能測量出來不同行業創造價值的大小如何比較,就算分大類的話,行業也分為很多種(保險業采礦,能源餐飲,賓館電訊業房地產服務行業服裝業公益組織廣告業航空航天化學,化工健康,保健建築業教育,培訓計算機金屬冶煉警察,消防軍人會計美容,形體媒體,出版木材,造紙零售,批發農業旅遊業司法,律師司機體育運動學術研究演藝娛樂醫療服務藝術,設計銀行,金融網際網路音樂舞蹈郵政快遞運輸業政府機關機械製造咨詢服務),哪種都能為社會創造一定的價值,有形價值與無形價值都有,所以僅僅以財富來衡量所謂的「價值」就太片面了。
說的有點亂,你自己總結下吧!
⑦ 根據勞動價值論的理解,評析先進技術設備比落後技術設備創造更多價值
請問你價值的定義是什麼?不會是物質的有用屬性吧?
而物質的有用屬性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質的形態引起屬性的轉化,並且人類勞動也是自然力的一部份。
而使用先進機器,還是落後機器都是不同的引導自然力的方式。而大自然有天然的更神奇的物質屬性轉化率,為什麼不包念金錢計量的原子(價值)?
而勞動價值論的價值定義就是沖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金錢游戲去的,在這里"價值是一種異化人類勞動"(出自《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價值是異化被奴役的人類勞動),所謂異化就是不屬於自身,而被他人支配的異己行為,它代表的是權力(奴役)。而《資本論》中的價值定義: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為兩種商品按相同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那麼價值(交換價值)就一定是一種人類勞動。)
在馬克思的邏輯中,價值、總量利潤是與技術無關的因素,而是人支配人,人玩人的社會關系的反映。
因為價值是一種人類被支配的人類勞動,那麼它代表的就是權力(奴役),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具有二重性:一重是作為自然力的一部份的人類勞動,轉化物質的有用屬性起作用,但這重關系與價值無關。二重,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的社會關繫上的勞動,它就是價值。正如作為價值的人類勞動,在這種社會支配關繫上是無差別的。
正如物質生產率較低的行業可能有物質生效率行業一樣或者更高的利潤率。馬克思通過資本之間,以平均利潤率為重心的積累式為主的競爭,把總量利潤與效率的關系徹底排除。證明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支配關系。
正如房價上漲,其它行業也會漲價對抗,當不能直接漲價對抗時,其它行業就會壓縮產能、產能,出售一定此領域的資產,購買較高利潤率的資產,這樣利潤率就會恢復,而資本違背這一點手中所持有的金錢就會縮水。這里與流行經濟學鼓吹的技術(攀比供給量),為主的競爭不一樣,《資本論》中論述的競爭,就是積累形式的競爭。
不過在這里,你要搞不清楚你的這個「創造」是不是違背愛因斯坦的質能守衡憑空變出什麼物質基礎,還是製造出更長時間的人支配人行為(勞動)的社會關系?????不知道是否因為所謂的產權或者勞動,物質基礎才存在,牛頓定律才成立或者不成立。
某些人所說的按要素分配,不會是指違背愛因斯坦的質能守衡定義,憑空變出來的物質基礎吧?
而馬克思的邏輯中,分配的金錢就是「分配的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價值是一種人類勞動,那麼馬克思看來它代表的就不是財富,而是權力。馬克思把那些把價值當成是具體財富的人批判為商品(貨幣)拜物教。
⑧ 公司應該如何通過價值鏈分析來獲得競爭優勢
價值鏈與企業的競爭優勢 1. 「價值鏈」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一個企業眾多的「價值活動」中,並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創造價值。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實際上來自企業價值鏈上的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尤其是能夠長期保持的優勢,說到底,是企業在價值鏈某些特定的戰略價值環節上的優勢。而行業的壟斷優勢來自於該行業的某些特定環節的壟斷優勢,抓住了這些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整個價值鏈。 2.這些決定企業經營成敗和效益的戰略環節可以是產品開發、工藝設計,也可以是市場營銷、信息技術,或者認識管理等等,視不同的行業而異。在高檔時裝業,這種戰略環節一般是設計能力;在卷煙業,這種戰略環節主要是廣告宣傳和公共關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對付各種政府和消費者組織的戒煙努力);在餐飲業,這種戰略環節主要是餐館地點的選擇。 雖然如前所述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價值鏈,同一環節在各行業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對於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例如跨國公司則可以通過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關行業中進行擴散和移植,從而提高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在國際營銷活動中擁有全球跨行業營銷的范圍經濟效應。這種范圍經濟效應是跨國公司通過最佳廣度(范圍)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資源而獲得的。這種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產設備、管理經驗、營銷技能和研究開發能力。由於在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能發現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麼,當兩個行業的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時,跨國公司就將自己在一個行業中的核心能力擴散到另一個相關行業,使得范圍經濟效應轉化為范圍經濟優勢。因此,跨國公司在一個行業的營銷溝通活動中獲得的先進知識、經驗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資就能轉移到其他相關行業。
⑨ 做外賣騎手行業好像沒給社會創造價值
這么多年的讀書生涯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思想觀念就是人生要是實現自我價值與內社會價值,否則容活著跟沒了也就沒啥區別了是吧……自我價值就不說了,大家每時每刻都在實現自我。社會價值,難道只有成為科研人員,企業家,軍人等一些國家棟梁才算創造價值,只有幫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算創造價值?我覺得這個起點太高了,大人物有大人物創造的社會價值,小人物有小人物創造的社會價值??外賣騎手,幫助客戶送餐就是對客戶的一種幫助啊,在送餐的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其它的事情去幫助其它的人,如果不做騎手可能就不會遇到這些。。。為什麼要覺得微不足道的幫助就不是一種社會價值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不是一下子就復興起來的啊,也要一點一滴去積累。。大人物積累多一些,小人物積累少一些卻一直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添瓦啊!!不積跬步無以成千里
⑩ IT行業到底創造了什麼價值
簡要說明下
1、規來范自化流程,從人治轉為機器治理
最簡單舉個例子:以前考勤是專人登記,現在是系統刷卡
以前停車場是人工取卡(這個還是比較先進了),現在是自動掃描
2、提高管理效率,減少錯誤。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財會軟體
3、打通信息屏障,保存歷史記錄——比如醫院信息化軟體。沒有這個醫生只能看你病歷。
有好的信息化軟體,你做完檢查醫生可以直接看到檢查結果,也能回溯歷史處方和歷史檢查
如果進一步各醫院互聯互通,效率就更高了
政府類的it系統也是同樣。
4、把一些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比如現在我們常見的跨行秒轉、通存通兌等,如果沒有it系統,你可能只能固定在一家銀行某個網點進行存取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