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建築工學中的「減柱」開始於什麼朝代
減柱造
古代建築柱網平面中減掉部分金柱的做法。出現於11世紀後,遼金時廟宇建築常用此種做法,可使室內空間寬敞,明以後少用。紫禁城內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等尚保留此種做法。
② 古代建築的下水道是怎麼排列的
第一節 原始社會建築一.舊石器時期1. 文化背景: 上古傳說—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 、神農逐鹿之戰——遷徙、戰爭、聚合中 產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中國」、「華夏」、「朝代」2.穴居、巢居
二.新石器時期的建築遺存
1. 仰韶文化 ——仰韶村、半坡村
2. 龍山文化 :面積變小、出現套間式半穴居
3. 河姆渡文化 :干闌式建築 、榫卯構造
4. 細石器文化 :神廟與祭壇
第二節 奴隸社會建築
一、 夏(前21世紀——前16世紀)
1、 文化背景
禪讓----傳子不傳賢
圖騰崇拜—祖先崇拜
夏鑄九鼎——青銅時代
2、 科學技術
有規則的使用土地、天文歷法
整理河道、防洪、挖溝溉渠
3、 建築狀況
國家機器、修築宮室台榭
二、商(前16世紀~前11世紀)
1.歷史背景
2. 建築狀況:
• 宮殿—居住、厚葬—等級制
例:河南偃師二里頭、河南安陽小屯村
• 技術發展——永定柱、夯土技術
茅茨土階
• 藝術特徵——線的藝術
整齊方正、院落式布局
二、 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
1. 歷史文化背景:
• 世代重農—走向封建制
• 重禮,分封諸侯——宗法秩序,等級制
2.建築狀況:
• 城市——「鎬京」
•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鳳雛村遺址
3.建築技術:
• 湖北圻春干闌式建築
• 斗的形象出現
• 瓦、排水管道的出現
第二節 封建社會前期建築
一、 東周(前770——前476為春秋,475——前280為戰國)
秦、楚、齊、燕、趙、魏、韓
1.歷史文化背景:
田地私有制、諸侯國爭戰
天子失學、百家爭鳴
先秦理性精神——倫理理性的社會
色彩寓意:
「禮楹,天子丹,諸侯黑,大夫蒼
2.建築狀況:
• 城市建設高潮:齊臨淄、楚鄢郢
趙邯鄲、魏大梁
• 高台建築、大型工程:七國競築長城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
李冰父子都江堰
• 木構技術:榫卯構造,墓棺
《考工記》西周齊國官書
公輸班——魯班
3.建築特徵:
防禦性、禮制、線的藝術:(北)理性對稱
(南)楚漢浪漫主義,絢爛、神仙世界
二、秦(前221——前207)
1. 阿房宮:上壓天宮,下壓黎庶
2. 修長城、馳道
3.臨潼秦始皇陵:氣勢龐大、
平面舒展、軸線對稱
三、漢(前206——公元220年)
1.藝術風格:
交融——開闊而奔放、自然拙樸、圓潤、氣魄恢弘
2.建築狀況:
• <1>長安城(相當於公元前4世紀羅馬城2、5倍).
• <2>單體建築:
• 明堂辟雍、洛陽白馬寺
• 園林——蓬萊三島模式
• 闕——「觀」。
3. 技術成熟:
<1>木構形式:穿斗式、抬梁式
<2>屋頂豐富,出現歇山
<3>拱券式、疊澀式藝術風格:
三、三國、晉、南北朝(公元220—589
1. 歷史文化背景:
戰爭、遷徙、分裂、割據——「魏晉玄學」
人的自覺——藝術形式表現人本身
2. 對建築的影響:
• 薄葬、園林
• 佛教建築盛行——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石窟,新疆克孜爾——最早的石窟
甘肅麥積山
敦煌莫高窟
大同雲崗
洛陽龍門
太原天龍山
第三節 封建社會中期建築
一、隋、唐、五代
1.文化背景:儒的理性 + 道的內在精神
文士風度 + 佛教釋的影響
互存互補——開朗、生機勃勃
文化的交流:鑒真東渡、引進胡床
形式、結構、材料充分結合
2.建築群的發展:夯土台——以山為陵
加強總體規劃——「三朝五門」
唐長安——嚴整、有序「萬國和 」
寺廟——佛光寺大殿、南禪寺大殿、小雁塔
3.建築技術:
<1> 河北趙縣安濟橋
• 四個敞肩券,減少1/5自重,減少水壓
• 鐵件加固——連接28道拱、加契子
• 28道並列券—券上加伏石、兩邊大中間小
• 造型:平緩舒展,輕盈流暢
<2>木構——大面積、大體量
<3>都料匠 宇文愷
五代:完美——停滯——定型
<4>磚木混合結構——靈隱寺雙石塔、虎丘塔
棲霞山舍利塔、廣東光孝寺鐵塔
二、宋、遼、金
歷史背景:10世紀(北宋+遼)12世紀(金+南宋)
趙匡胤——「藝祖」 、趙佶
1.建築理論:李誡《營造法式》
模數化、定型化、等級制、成就和局限
2.群體結合:城市,東京汴梁—《清明上河圖》
水城蘇州 ——「平江圖」
宋三大名樓
河北正定隆興寺
3.建築藝術趣味:
• 雋永、秀麗、優雅 1、園林 2、裝飾
• 遼代承唐風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
北京天寧寺塔
河北薊縣獨樂寺
• 金代為遼宋之結合,秀美纖細、色彩華麗
山西縣崇福寺彌陀殿
山西佛光寺文殊殿
大同上下華嚴寺、大同善化寺、凈土寺小木作
第五節 封建社會晚期建築
一、元代
1.歷史背景:
蒙古帝國——游獵生活——圈地
農業、工商業停滯
2.木構架:大膽、草率、簡約
• 減柱法、移柱法
• 外檐大額作,內檐去斗拱,柱樑直接交接
• 採用天然大彎木
二、明代
1.歷史背景:
朱元璋國策——恢復唐宋風格
2.建築技術:
<1> 木構——注重整體性和規范性:
• 沿用元代柱樑交接,建築結構整體性加強
• 官方建築中看不到減柱造,平面布局整齊
<2>民間建築水平提高——延續南宋建築風格
《魯班營造正式》——總結江浙一帶經驗
<3>磚普遍運用於地面建築
長城、北京故宮史皇城(現檔案館)
明洪武年間南京靈谷寺無梁殿(磚拱)
琉璃:大同九龍壁、南京報恩寺琉璃塔
山西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
空斗磚牆
3.建築群的成熟:
園林——《園冶》
十三陵、南京明孝陵
4.建築藝術風格:
平直,無側腳——比較呆板。
唐:8/1000升起 10/1000側腳——舒展、穩重
商品發展——「通俗小說」
藝術「世俗化」——蘇式彩畫
三、清代
文化背景:懷柔政策——對外寬容:聯姻
對內高壓,「文治武功」
1.建築群:
• 住宅類型豐富
• 皇家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圓明園
• 藏傳佛教建築發展——拉薩布達拉宮
承德外八廟
• 各地建文廟、貢院、學院
2.建築技術:
<1>雍正年間官書《工部工程做法》
以鬥口為基礎單位
強調等級制走向極端
<2>算房、樣房:專門從事設計、施工、預算的人
雷發達「樣式雷」:開始用模型「燙樣」
<3>斗拱退化成為裝飾
小結:
1. 中國古代建築的各時代特質
原始社會 浪漫時期
夏商周 理性時期
秦漢 浪漫時期 高潮
三國、兩晉南北朝理性時期
隋唐、五代、宋 浪漫時期 高潮
元明清 理性時期 高潮
<1>浪漫—理性—浪漫—理性…看似一種循環,又並非一種簡單的循環——循環上升的過程
<2>三個高潮,文化成果的量大、規模大。其前都是一段多元化時期,但發展脈絡始終一元化
<3>漸變、互補——在動態中發展
2. 中國古代建築的地區差異
3. 純金文化與合金文化
新石器時期(約公元前8000~前2000) 此期建築基本可分南北兩大系。南方潮濕地區從巢居發展為架空的干欄,已發現的最早遺跡為7000年前的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的兼用榫卯和綁扎的干欄式建築。黃河中下游黃土地區的房屋由半地穴居址發展為地上的木骨泥牆圓形房子和方形房子,如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所見的居址。隨後又發展成鄭州大河村遺址的那種兩坡頂多間橫排房子(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
商周時期(約前21世紀~前221) 傳說中的夏代的建築遺址尚在探索中。已發現的此期最早建築是偃師二里頭遺址的早商建築。為在濕陷性黃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時建築上已大量應用夯土技術,二里頭遺址1號宮殿即有近2萬平方米的夯土台基。二里頭的兩座宮殿址都是主殿居中,四周用迴廊或夯土圍牆圍成庭院,南面開門。商代中期的黃陂盤龍城遺址有大量夯土城牆和殿基。據這兩個遺址所示,此期較大的建築主體用木骨泥牆為承重牆,四周或前後檐另在夯土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迴廊或前後檐廊。在商代後期的藁城台西遺址的較小的建築中,還出現了土坯砌的承重山牆。商代已出現了城牆,偃師屍鄉溝商城、鄭州商城和黃陂盤龍城等的城牆均用夯土築成。城市布局已初具雛型。西周都城中的宮殿情況不明,但周原遺址中的鳳雛早周房址已是兩進的四合院,並有明確的南北中軸線,房屋主體用包有木柱的夯土或垛泥牆為承重牆,內柱沿面闊方向成列,進深方向則不成列,說明當時是以檁架為主梁架。西周已出現板瓦、筒瓦,屋頂局部用瓦。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建築台基以草泥制土坯砌築,周原遺址西周中期已出現了面積達280平方米、最大面闊5.6米、全部瓦屋頂的大型木框架房屋,夯土牆只起保持穩定和圍牆作用。至此,中國古代建築中使用木構架、採取封閉式有中軸線的院落式布局這兩個主要特點已初步形成。但直到隋以前,仍有大量建築是夯土承重牆的土木混合結構。
春秋時,各國興建了大量城市和宮室。宮室都屬台榭式建築,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木構房屋,藉助土台,以聚合在一起的單層房屋形成類似多層大型建築的外觀,以滿足統治者的侈欲和防衛要求。侯馬晉城遺址中的牛村古城可能是晉都新田遺址,城內有每邊寬52米的夯土台,就是巨大的台榭。鳳翔雍城遺址出土的用於室內裝飾的青銅表明此時建築已很精美。此後的戰國時出現了更多的城邑、宮室。戰國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二城,大城又稱郭,是居民區,其內為封閉的閭里和集中的市;小城是宮城,建有大量的台榭。戰國時出現的《考工記·匠人》提出了若干王都和城邑的規劃原則,對後代頗有影響。此時屋面已大量使用青瓦覆蓋,晚期開始出現陶制的欄桿和排水管等。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前221~公元581) 秦統一全國,仿建六國宮殿於咸陽北坂,建朝宮、信宮於渭河之南。現存阿房宮前殿址和驪山陵的規模和氣勢都遠過於戰國時代,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秦代在修建長城、馳道等工程上也有巨大成就。
西漢時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首都長安包秦代舊宮而建,城內陸續起造宮殿,但均不居中。各宮前都建巨大的闕,主殿仍盛行台榭式。王莽時又在南郊建明堂及九廟,也是台榭。長安居住區有一百六十閭里,有九市做商業區。城周圍有七個陵,各陵建陵邑,遷富豪及前朝官吏居住,近似現代的衛星城。西漢地方城市及建築都很興盛,並有計劃地在邊遠地區建回字形平面的屯墾城市和移民區。
東漢定都洛陽,有南北兩宮。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反映了不同類型的東漢建築形象: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台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 穿逗、密梁平頂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畫像石中還畫有拱橋。但現存漢代遺物只有石闕、石祠和崖墓。
三國時代建築是東漢的繼續,最值得注意的成就是204年改建的曹魏鄴城。全城面積6.5平方公里,平面矩形,由一條東西幹道分為南北兩部。北部除東北一角為貴族區外,均為宮室苑囿,主殿居全城南北中軸線上。南部為衙署和居住區,中間有南北幹道直抵宮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輪廓方正、分區明確、有中軸線的都城。
西晉出現短暫統一後,隨即陷入長達300年的混亂和分裂局面。各政權先後建有雄侈的都城宮室,最著名的是南朝的建康和北魏的洛陽、北齊的鄴城南城。北魏洛陽宮城位於漢魏洛陽城北半部,衙署分列宮前大道的兩側,城外有方正的外郭,建有320個里坊,開隋唐長安城之先河。北魏時並出現琉璃瓦。此時期最值得注意者是大量的佛寺、塔、石窟。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寺廟逐漸採取中國宮殿官署的院落式布置,塔也與木構樓閣結合起來,僅早期石窟尚有某些中亞地區的特徵,但也很快和中國特點結合起來。寺廟中最著名的是北魏洛陽永寧寺,內有九級木塔,高四十餘丈,可能是歷史上最高的木構建築。現存北朝實物僅有石窟窟廊及嵩岳寺塔等少量磚石建築,南朝則只存陵墓石刻。
隋至宋時期(581~1279) 隋朝為時雖僅37年,卻進行了大量的建設。隋立國次年建新都大興(唐代改稱長安),其面積為84平方公里,是人類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所建的最巨大的城市。城內有108坊和兩個市,縱橫排列,形成方格網街道。宮城在中軸線北端,其南為皇城,集中衙署於內。它是總結北魏洛陽及北齊鄴城南城經驗而建的,集中衙署於皇城則是它首創的(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這座城一年即建成。一方面顯示出夯土牆壁木構架房屋可以就地取材、預制安裝,施工迅速的優點,同時也表現出組織施工上的卓越能力。隋的另一著名工程是開鑿大運河。河全長2000餘公里,其中80%是在6年內完成的。著名的趙州安濟橋建於隋代,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橋。史載隋代建汾陽宮和明堂等重要工程時已有設計圖紙和模型。
由於房屋採用木構架,隨之出現了另一些重要特點:①外觀分3級。木構架需防潮、防雨水淋濯,故每座建築下有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有出檐較大的屋頂,外觀明顯分為台基、屋身、 屋頂3部。屋頂又有硬山、懸山、歇山、廡殿、 攢尖等不同形式。 ②屋面凹曲,屋角上翹。抬梁式屋架自南北朝以來採用調節每層梁下矮柱高度的方法造成凹曲屋面,以利採光和排水。同時,四面坡的屋頂在角脊下要加一條角梁,角梁高度一般為椽徑的三倍,在椽與角梁相並處,為使其上皮相平,就要在這部分椽下加三角形木條,逐漸墊高,這就出現屋檐在屋角處翹起的現象。③使用斗栱。為了增加屋檐挑出寬度以防雨,至遲漢代已出現從柱身逐層挑出橫木以承托屋檐的斗栱。唐宋時,斗栱置於柱頭之上,與梁和柱頭枋交織在一起,外挑屋檐,內承梁尾,成為構架不可分的一部分。這時的斗栱較大,一般二柱之間用一至二朵。明清時斗栱簡化成純裝飾物,尺寸縮小,二柱之間一般用四至六朵。斗栱為中國木構建築體系中所獨創,多用在大型木構建築中。④模數制設計方法。這一特點至遲在唐代已形成,宋代成為定製。其方法是把常用為栱枋的構件——「材」分為八等,根據所建房屋的性質和規模選用,建築的面寬、進深和構件斷面都規定為材高的一定倍數。明清時改為以栱的寬度——「鬥口」為基本模數。這種方法可以簡化設計,甚至不需制圖即可預制構件和大量興建。⑤油飾彩畫。木構架需在外表塗油漆防腐。因而施彩畫便成為木建築外觀的重要特點。至遲在春秋時,已出現建築彩畫。明清以來,北方盛行柱及門窗用赭紅而檐下用青綠的彩畫,南方則多通刷黑色或深栗色。
院落式的布置 中國古代建築除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都是院落式布置。主要建築物都在縱軸線上,次要建築左右對稱地位於其前方兩側,以迴廊或圍牆圍出矩形庭院。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基本的組合單元,較大建築群組可在縱軸線上串連若干院落,每院稱一「進」;更大的還可在主軸之側加次要軸線一至數條,每條稱為一「路」。各種不同規模的住宅、宮殿、衙署、寺觀等就是這樣組成的。院落中的建築外側封閉,門窗開向庭院,這樣可減輕外部的噪音。庭院是交通的樞紐,又可視為露天的敞廳。中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形式較簡單,所用屋頂形式又受到等級制度的嚴格限制,所以主要靠重重院落中建築的不同組合與庭院空間的變化取得不同的藝術效果。它一般不是一覽無遺,而是在行進中層層展開,逐步引向高潮。北京明清紫禁城宮殿是現存最宏偉、變化最豐富的院落組合傑作。
城市規劃 中國至遲在商代已出現城,在西周初和春秋、戰國時都曾大量營建城市,形成根據政治、軍事、經濟需要,按一定規劃分級建城的傳統。現存最早的按政治需要建都的規劃是戰國時撰輯的《考工記·匠人》,對不同等級的城的大小、高度、宮室、宗祀、市朝的位置和居民區的規模都有規定。以後歷代都城多在不同程度上比附其制。首都和重要府、州在城內另建宮城或衙城,城內居民區自戰國至唐均實行閭里制(亦稱里坊制)。里坊為矩形,四周有坊牆,每面設一坊門,實行宵禁。坊內又被小街分為若干塊,庭院式住宅列於其中。城內商業集中於市,按行業排列,圍以市牆,四面開市門,中心有樓。坊、市實際是城中的小城,矩形的坊縱橫排列,形成城市的垂直交叉的街道網,與宮城、衙城組成一個整體,唐長安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北宋後拆除坊牆,民居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胡同),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沿續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較典型的代表。自三國鄴城以後,無論里坊制或是街巷制,凡按規劃修建或改建過的城市,大多平面規整,街巷方正,有一條中軸線,從現存明清北京城及大量州縣城中均可見其概貌。
自然山水式的園林布置 中國有悠久的造園傳統,而以兼供游賞、居住之用的城市山林型宅旁園最具特色。這種園林南北朝以後漸盛,宋以後受山水畫和詩詞的影響而日趨精巧,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其特點是崇尚自然,又不簡單地摹擬自然,而是追求中國山水畫和詩詞的意境,以略帶寫意的手法,創造更能概括自然山水之美之精髓的景物。宅旁園多是人造景物,故疊山掘池技術有突出的成就,在方丈之地能現出深山窮谷、絕壁危磯的效果。園景中山水花樹與廳榭亭館並重,建築密度頗大,多隨宜曲折布置,較少採用對稱手法。至於大型園林和皇家苑囿,因多有較好的自然條件,常常劃分成若干景區,在統一規劃下分群組安排建築。作為觀景處所和點景,以盡力抒發自然風景之美為主,造景次之,與宅園手法有不同處,但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則是一致的
③ 中國鄉土建築賞析的幾個問題
粉牆黛瓦、簡朴清雅的鄉土建築承載著中國千百年的歷史記憶。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些鄉土建築面臨年久失修、瀕臨坍塌、荒棄甚至消失的境地。保護它們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專家呼籲全社會
關注鄉土建築
4月中旬在江蘇無錫舉辦的以「鄉土建築保護」為主題的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100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呼籲加強保護力度,倡導全社會關注鄉土建築,重視對鄉土建築和它所體現的地方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會議通過了國內首部關於鄉土建築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中國鄉土建築保護——無錫倡議》。
鄉土建築是指散落於村鎮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築,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還包括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祠堂、商鋪、作坊、橋梁等建築。鄉土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直接表達民族、地域的個性特徵,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性。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介紹,分散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鄉土建築,總體保護形勢嚴峻,不及時加以引導,將隨時面臨著被拆、遷、整、改等嚴重威脅。
鄉土建築保護
面臨四大挑戰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的鄉土建築保護,目前面臨著四大挑戰:
一是保護意識薄弱。一些地方誤把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新村建設運動,存在簡單的城市化傾向。有的甚至擅自在古村落內遷建、復建或興建人造景觀,致使一些鄉土建築原有的歷史風貌格局被肢解破壞,造成鄉村、民族、地域特色的喪失。
二是鄉土建築數量龐大,全國目前尚無准確統計數字。這些建築大都分布在偏遠鄉村,信息閉塞,一些不法文物販子便趁機大肆收購、走私。
三是維修費用高,許多鄉土建築的維修費用甚至高於新建建築。按照現行政策,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不能補貼私人產權的文物,不少有重要價值的鄉土建築無法得到及時的維修保護。
四是政策法律滯後。已有的《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不能完全適應保護需要,一些地方性法規也有明顯的局限性。
將納入新農村
建設總體規劃
作為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締約國,中國越來越重視鄉土建築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地位。單霽翔介紹,國家文物局為了倡導鄉土建築保護,今明兩年中國申遺的4個項目,兩個是鄉土建築,分別是開平碉樓和福建土樓。在最近一次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中,鄉土建築的比例也比往屆大大增加。
單霽翔介紹,今後中國將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推動鄉土建築保護工作:將鄉土建築保護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中;將鄉土建築普查納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點,對具有重要價值的鄉土建築,有關部門要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將鄉土建築資源豐富、保存較好的村鎮公布為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已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鄉土建築,應在原地妥善保護,不能拆舊建新;引導部分居民逐步遷移到新區,合理疏減古村落和鄉土建築內的人口。
此外,建立中國古跡遺址保護鄉土建築專業委員會,並加強與國際相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拓寬保護資金投入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鄉土建築的保護維修
回答者: my『kiss』 - 秀才 三級 4-24 16:16
看看這些對你是否有幫助~~~~~~~
中國古代建築簡介
在世界建築體系中 ,中國古代建築是源遠流長的獨立發展的體系。該體系至遲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風格優雅,結構靈巧。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直至20世紀,始終保持著自己獨特的結構和布局原則,而且傳播、影響到其他國家。
特點 從構造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歸納為7項:①使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形式,以此為骨架,既達到實際功能要求,又創造出優美的建築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風格。②保持構架制原則。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梁架,使建築物上部荷載經由梁架、立柱傳遞至基礎。牆壁只起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③創造斗栱結構形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還逐漸發展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與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巧妙形式。④實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單體建築結合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規模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3部分組成:下面是由磚石砌築的階基,承托著整座房屋;立在階基上的是屋身,由木製柱額作骨架,其間安裝門窗隔扇;上面是用木結構屋架造成的屋頂,屋面做成柔和雅緻的曲線,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蓋著青灰瓦或琉璃瓦。單體建築的平面通常都是長方形,在有特殊用途的情況下,也採取方形、八角形、圓形等;而園林中觀賞用的建築,則可以採取扇形、 字形、套環形等平面。屋頂有廡殿頂、歇山頂、卷棚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形式,每種形式又有單檐、重檐之分,進而又可組合成更多的形式。⑤重視建築組群平面布局。其原則是內向含蓄,多層次,力求均衡對稱。除特定的建築物如城樓、鍾鼓樓等外,單體建築很少露出全部輪廓。每一個建築組群少則有一個庭院,多則有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合多樣,層次豐富,彌補了單體建築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對稱的原則,房屋在四周,中心為庭院。組合形式均根據中軸線發展。唯有園林的平面布局,採用自由變化的原則。⑥靈活安排空間布局。室內間隔採用槅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相互為用的統一體,又為建築創造小自然環境准備條件,可栽培樹木花卉,可疊山辟池,可搭涼棚花架,有的還建有走廊,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以增添生活情趣。⑦運用色彩裝飾手段。木結構建築的樑柱框架,需要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發展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常用青、綠、朱等礦物顏料繪成色彩絢麗的圖案,增加建築物的美感。以木材構成的裝修構件,加上著色的浮雕裝飾的平棊貼花和用木條拼鑲成各種菱花格子,是實用兼裝飾的傑作。北魏以後出現的五彩繽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建築燦爛多彩、晶瑩輝煌。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可以概括為5個方面:①很少真正的建築學理論。建築學作為一個學科出現是近代的事情。指導建築發展的是抽象的哲學理論、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和具體的政治制度。②儒家傳統的禮制思想是指導建築創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學、風水堪輿之說作為補充。③充滿了中國人現實主義的處世態度。具體表現為不求建築物長久存在,而以滿足現實的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建築形式的標准化通用化,使用一種結構類型的建築物可以適應多種使用功能的需求。④標准化的建築個體要通過建築空間的組合來表達個性,建築群體的布置是傳統建築藝術的精髓,處處反映著時間和空間結合的理性思維方式和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⑤以象徵主義手法表現特定的主題。在園林中表現意境,在宗教建築中表現世界觀,在宮殿建築中表現政治制度。一些裝飾構件與小品,甚至單體建築,都成為一種包含了固定意義的象徵符號。
類型 中國古代建築按功能分為以下7個大類:①居住建築。是人類最早創造的建築,主要有穴居和干欄兩種形式。距今7400~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如甘肅秦安縣大地灣中的建築均為半地穴式,即從地面向下挖掘一定深度的豎穴,平面作圓形、橢圓形或方形,面積很小。距今4900~39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地面起建的房屋多起來,原始社會的穴居,正逐步朝著宮室式住宅形式演化。宮室式住宅的代表類型是合院。陝西岐山縣鳳雛村早周建築遺址是所知最早的完整合院。在北京老城區中軸線東西兩側保留有大量平房,最典型的四合院多集中在這里。干欄式建築的最早遺跡發現於浙江餘姚河姆渡,距今約7000~5300年前。樓面離地約和人等高,其下圈養牲畜,樓面上周圍有欄桿,圍著平台和房屋。現存干欄建築比古代大為減小,集中分布在雲南、海南的少數民族地區。②城市公共建築。主要包括城牆、城樓與城門,還有鍾樓和鼓樓。城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材料以夯土為主。三國至南北朝出現在夯土城外包砌磚壁的作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磚石包砌。城門是重點防禦部位。門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達80米。唐代邊城中出現瓮城,明代在瓮城上創建箭樓,北京內城正陽門城樓及箭樓、城東南角樓是明代優秀作品。鍾、鼓樓是古代城市中專司報時的公共建築。宋代有專建高樓安置鍾、鼓的記載。明代在北京城中軸線北端建鼓樓和鍾樓,其下部是磚砌的墩台,上為木構或磚石的層樓。③宮殿建築。宮殿專指帝王舉行儀式、辦理政務與居住之所。宮殿建築集中當時國內的財力和物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建造而成。已知最早的宮殿遺址,發現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村,它建於公元前1500年前的商代。明清北京故宮是中國宮殿建築最後的、也是最成熟的典型。城平面為矩形,東西寬753米,南北深961米,牆開四門,建門樓,四隅建角樓。它將各種建築藝術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調動一切建築語言來表達主題思想,取得了難以超越的成就。④禮制與祠祀建築。人們舉行祭祀、紀念活動的建築,凡是由「禮制」要求產生、並被納入官方祀典的,稱為禮制建築;凡是民間的、主要以人為祭祀對象的,稱為祠祀建築。禮制和祠祀建築大略分為4類:祭祀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的壇、廟;從君王到士庶崇奉祖先或宗教祖的廟、祠;舉辦行禮樂、宣教化的特殊政教文化儀式的明堂、辟雍;為統治階級所推崇、為人民所紀念的名人專廟、專祠。北京天壇是古代壇廟建築中最重要的遺存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⑤陵墓建築。是專供安葬並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築。由地下和地上兩大部分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遺物、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專供生人舉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大致說,漢代以後,帝王墓葬稱陵,臣庶稱墓。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是中國第一座帝陵。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個規劃完整、氣魄宏大的陵墓群。⑥佛教建築。是信徒供奉佛像、佛骨,進行佛事佛學活動並居住的處所,有寺院、塔和石窟三大類型。中國民間建佛寺,始自東漢末。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或建佛殿,或塔、殿並建。佛塔按結構材料可分為石塔、磚塔、木塔、鐵塔、陶塔等,按結構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石窟是在河畔山崖上開鑿的佛寺,淵源於印度,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傳布到中國,其形制大致有塔廟窟、佛殿窟、僧房窟和大像窟四大類。中國石窟的重要遺存,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⑦園林和園林建築。中國傳統園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結合的形體環境,其構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築。它是多種藝術的綜合體,反映著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繪畫、建築、園藝等多門類科學藝術和工程技術的成就。按隸屬關系,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和風景名勝四大類。其中現存最著代表性的園林有蘇州網師園、拙政園、留園,揚州個園,無錫寄暢園,北京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
中國傳統建築的功能類型,除上述7類外,還有軍事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橋梁等公共交通設施,坊表等建築小品。其中長城經歷了2000餘年歷史 ,延袤萬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河北趙縣安濟橋(趙州橋)建於7世紀初的隋代,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單拱石橋,比西方出現同類結構要早700年左右。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卓越成就。
1、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沿革及其特點:
1)開成時期:原始社會—漢代;特點:中國木結構建築技術已日漸完善。人們掌握了夯土技術,燒制了磚瓦,建造了石建築。
2)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特點:磚瓦的產量、質量及木構架技術都有所提高。大量興建佛教建築。
3)成熟時期:隋唐時期;特點:磚的應用更加廣泛,琉璃的燒制更加進步,建築構件的比例逐步趨向定型化。
4)大轉變時期:宋朝;特點:宋朝建築的規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為秀麗,絢爛而富於變化,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閣樓台。
5)發展時期:元朝;特點:興建大量藏傳佛教寺廟及伊斯蘭教禮拜寺。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建築藝術影響到全國。
6)高峰時期:明清時期;特點:磚的生產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數量及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准化、定型化。
2、現存古代木結構建築代表及特點。
1)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築:建成於唐代;特點: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直欞窗,風格莊重朴實。
2)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福建泉州清凈寺、河北正定隆興寺、浙江寧波保國寺:建成於宋代;特點:屋頂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遠,重要建築門窗多採用菱花隔扇,建築風格漸趨柔和。
3)天津薊縣的獨樂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華嚴寺:建成於遼;特點:接近於唐代風格,創造了「減柱法」。
4)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建成於元代;特點:普遍使用「減柱法」,梁架結構又有了新的創造,許多構件多用自然彎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建於明清時期;特點:出檐較淺,斗拱比例縮小,「減柱法」除小型建築外,在重要建築中已不採用。
3、三本建築文獻;
宋朝的《營造法式》、明朝的《園冶》、清工部《工程做法》。
4、中國古代建築的造型及基本構件;
台基:普通台基、較高級台基、更高級台基、最高級台基;作用:承托建築物,防潮防腐,彌補中國古代建築單體建築不甚高大雄傳的欠缺。
屋身:木頭圓柱、開間、梁、斗拱;
屋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
5、彩畫的分類、特點及等級;
和璽彩畫:中間的畫面由各種不同的龍或鳳的圖案組成,間補以花卉圖案。瀝粉貼金。等級最高。
旋子彩畫:畫面用痢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可畫龍鳳。等級次於和璽彩畫。
蘇式彩畫: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蟲魚等。等級低於前兩種。
6、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1)建築材料:木材。
2)結構方式:框架式結構: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
3)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
4)單體建築構件:標准化。模數制。
5)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多層次,均衡對稱。
6)創造斗拱結構形式
7)運用色彩裝飾手段。
7、中國古代聲調規劃的類型:
市裡制:以隋唐長安城為例,區劃整齊,其平面呈長方形,宮城置於郭城北部正中,北連禁苑,南接皇城。宮城皇城以外為里坊區。並設東西二市。
街巷制:北宋後拆除坊牆,居民區由原坊內小街發展成橫列的巷(胡同),商業沿城市大街布置。
8、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特點:
1)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和設計,這些制度對隋唐以後都城的規劃布局產生很大影響。
2)重視城市的選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網街道系統為主,區劃整齊。從戰國到北宋初年,實行市裡制度。北宋中期以後,採用街巷制。
4)採用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宮室、壇廟等重要建築皆位於中軸線上。
5)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引水入城,種植花木。
9、古長城建築:
秦長城:起迄地點:臨洮——遼東;
漢長城:起迄地點:莆昌海(即今羅布泊)——遼東;
明長城:起迄地點:嘉峪關——鴨綠江;
結構:城牆、敵台、烽堠、營堡;
重要段落:北京八達嶺長城、灑北金山嶺長城;
重要關隘: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
10、宮殿建築的起源與沿革:
先秦:特點:以門道、前堂、後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的封閉性院落;
著名宮殿: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陝西岐山鳳雛宮殿遺址;
秦漢:特點:大宮中套有小宮,而小宮在大宮中各成一區,未央宮的前殿成狹長形,殿內兩側有處理政務的東西廂;
著名宮殿: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
三國、兩晉南北朝:特點:在大朝太極殿左右建有處理日常政務的東西堂;
隋唐:特點:依據軸線與左右對稱的規劃原則,並附會了《周禮》的三朝制度;
著名宮殿:太極宮、大明宮;
宋:特點:在城南面中央的丹鳳門前設御街,街的兩側建有御廊;
著名宮殿:北宋東京城宮殿;
元:特點:繼承唐宋的宮殿傳統,保持了游牧生活習俗及喇嘛教建築、西亞建築的風格;
著名宮殿:元大都宮殿;
11、明清宮殿的布局與陳設;
1)布局:
A、中軸對稱: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面的建築低小簡單。
B、左祖右社:a、左祖:在宮殿左前方設祖廟,帝王用來祭祀祖先。
b、右社:在宮殿右前方設社稷壇,帝王用來祭祀土地神、糧食神。
C、前朝後寢:a、前朝:帝王上朝治政、舉行大典之處。
b、後寢:帝王與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
2)宮外陳設:
A、華表:皇家建築的特殊標志。
B、石獅:雄獅爪下為球,雌師爪下為幼獅,前者象徵統一寰宇,後者象徵子孫綿延。
C、日昝:古代用來測時。
D、嘉量:古代的標准量器。象徵國家統一和強盛。
E、吉祥缸:置於宮殿前盛滿清水以防火災的水缸。
F、鼎式香爐:用來燃檀香和松枝。
G、銅龜銅鶴:象徵長壽。
12、古代著名壇廟建築;
太廟,位於北京天安門左側,專供帝王祭祀祖先。
社稷壇,位於天安門右側,專供帝王祭祀土地神、糧食神。
天壇,位於北京東南郊,每年冬至日皇帝在此祭天。
地壇,位於北京北郊,每年夏至日皇帝在此祭地。
日壇,位於北京東郊,專供帝王祭日。
月壇,位於北京西郊,專供帝王祭月。
文廟:全國規模最大、時代最早的是山東曲阜孔廟。
武廟: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是山西運城解州的關帝廟。
宗祠:安徽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和廣州市陳家祠堂。
13、我國古代著名陵墓建築: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臨潼縣;特點:中國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漢茂陵:位於陝西興平縣;特點:西漢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座。
唐乾陵:位於陝西乾縣;特點:唐代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特點:長陵以其宏偉的地面建築而聞名於世,已發掘地下宮殿的是定陵;
北宋陵:位於河南鞏義市;特點:結構完整,為研究宋代陵墓制度才石刻藝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清東陵:位於河北遵化;特點:其平面布置沿襲了明代諸陵的舊制,只是在墳丘上部增設了月牙城。
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特點:清西陵與清東陵同。
14、封土的沿革:
1)方上:
特點:在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築而成;
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漢茂陵;
2) 以山為陵:特點:利用天然山體;
著名陵墓:唐乾陵;
3) 寶城寶頂:特點:在地宮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城內填土,磚城即寶城,城中的土高出城牆成一圓頂,稱寶頂;
著名陵墓: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
15、陵園建築:
1)祭祀建築區:用途:供祭祀之用;
建築物:凌恩殿、配殿、廊廡、祭壇等;
2)神道:用途:通向祭殿和寶城的導引大道;
建築物:石獸、石人;
3)護陵監:用途:專門保護和管理陵園;
建築物:衙署、市衙、住宅等;
16、墓室結構:
土穴墓:墓穴形式簡單。
木槨墓:用木材築成,形同大木箱,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用來安放隨葬品。
黃腸題湊:用柏木枋堆成的框形結構。黃腸指柏木黃心,題湊指木頭皆皆向內。北京大葆台漢墓一號墓為黃腸題湊的成熟形式。
磚石墓:採用磚石砌築而成。從漢代到清代,磚石墓一直在不斷發展。
17、隨葬品;
1)原始社會: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現貧富分化。有的墓隨葬精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階級社會:
A、貧富分化懸殊。
B、商周時期:青銅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戰國時期:俑。
D、漢朝:陶質明器,包括倉、灶、井、磨、樓閣等模型和豬、狗、雞等模型。
E、魏晉南北朝:陶瓷器皿、陶制模型、陶俑和鎮墓獸。
F、隋唐五代時期:陶俑。
G、宋——明清:實用物品和珍寶,包括陶瓷器、金銀器和玉器
④ 建築中「減柱法」在哪個朝代首次出現
最早是宋代,這也是一些教授專家對一些送到建築斷代的重要依據
中國建築,到了宋遼之際,減少部分內柱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這種方法稱為減柱法,又叫減柱造。
最有代表的故宮的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
望採納,O(∩_∩)O~
⑤ 建築中,什麼是減柱法
首先按照模數建立相應的柱網
然後根據結構計算 減少多餘的柱
(比如說 某根梁長度10米 只要兩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間的柱子可以取消)
⑥ 「減柱法」是哪個朝代建築的結構特點
元代。
首先按照模數建立相應的柱網
然後根據結構計算 減少多餘的柱
(比如說 某根梁長度10米 只要兩端的柱子即可承力,中間的柱子可以取消)
⑦ 古建築中的減柱法是怎麼減的
建築最外側靠近屋檐的一排稱為檐柱,四角的柱子稱為角柱;檐柱以內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
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稱中柱,其中在山牆內直通屋脊的叫山柱。傳統的木構建築中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單位稱為「間」;
計算建築面積時用正面的「面闊」來表示長度,側面的「進深」表示寬度。
從平面圖上看古代木構建築幾乎都具有左右對稱的柱網結構。建築最外側靠近屋檐的一排稱為檐柱,
四角的柱子稱為角柱;檐柱以內凡不在屋脊位置的都是金柱,屋脊正下方的一排稱中柱,其中在山牆內直通屋脊的叫山柱。
如果建築前或前後出廊時檐柱也可稱廊柱,那麼門窗所在的就是金柱位置。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一種門叫「金柱大門」,
即門板是設在金柱位置。
在保證左右平面對稱的情況下有時建築會減去或移動部分內柱,以獲得更開闊的空間,
這種手法被稱為減柱法或移柱法,常見於宗教建築。如上圖中就減去中柱兩根。
⑧ 減柱法是一種什麼方法
減柱法:又叫減柱造,是我國的一種建築方法,到了宋遼之際,逐漸形成減少部分內柱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這種方法稱為減柱法,最有代表的故宮的保和殿。
⑨ 減柱法創造於哪個時期
遼代
⑩ 中國古代建築工學中的「減柱法」創造於什麼時期
「減柱法」又稱「移柱法」,中國建築,到了宋遼之際,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柱(減柱法)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這種移動內柱的建築方法稱之為移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