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釋迦摩尼是怎麼發現宇宙真理那些經文全是他一個人創作的
釋迦牟尼佛是在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他來到我們的世界.只是故意顯示成佛.是一種表演.目的是為了創立佛教.度化眾生.
而並不是偶然發現了真理.
釋迦牟尼的報身是華藏世界的創造者.
我們的世界.是其中的一部分.相當於大海中的一滴水.
⑵ 什麼是真理真理的含義是什麼
什麼是「真理」?「真理」就是人類探索研究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所實現的「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的原理和理論體系。它包括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定律」兩大類。「真理」是絕對存在的,只是由於「主觀」與「客觀」的不完全一致性,才形成了相對於「主觀」而言的「相對真理」。人類在認知和掌握「真理」的基礎上,就能建立起科學的哲學體系。「真理」就會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們在改造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實踐中行動的指南。
人類把「真理」建立在「社會存在」即「物質、精神、意識」之上,並探索認知「社會存在」中的各種「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定律。
什麼是規律?規律就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由「因」到「果」的必然發展趨勢。在其它「物質構成體」的作用下,一個「物質構成體」轉化為另一個「物質構成體」,一個「物質構成體」分解為許多其它的「物質構成體」,多個「物質構成體」合成為一個「物質構成體」,多個「物質構成體」合成或分解為其它多個「物質構成體」。這里:其它「物質構成體」的作用和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在這個由「因」到「果」的轉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多個「質變」和「量變」的發展趨勢。但在存在著的多個「質變」和「量變」的發展趨勢中,必然存在著一個能夠達到和實現最佳結果的「質變」和「量變」發展的必然趨勢——即「質變」和「量變」的發展規律。探索和認知到這些「質變」和「量變」的發展規律,就是探索和認知到了「物質構成體」發生「質變」和「量變」的規律,就能夠認知和掌握「真理」。
什麼是定律?定律亦即定理。它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物質構成體」在「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的各種屬性在「三維空間」中的必然聯系。它們主要有幾何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運動速度和質量之間的必然聯系,價值之間的必然聯系等等。比如:一般三角形的餘弦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波粒二象性原理,光電轉換原理,「物質構成體」運動過程中的動量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以及商品經濟中的價值守恆定律等等。
與「真理」相對的是「謬論」。「謬論」就是「主觀」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地背離了「客觀」而得出的「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的所謂「原理」或「理論體系」。「謬論」在實踐中誤導人們走入歧途。
就客觀唯心主義者來說:他們信奉的是「有神論」,聽憑「神」的任意宰割,不去追求「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當然也就發現不了「真理」,只能形成「謬論」。就主觀唯心主義者來說:他們只是盲目地、主觀臆斷地對待客觀世界,也是無法實現「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當然也就發現不了「真理」,也只能形成「謬論」。
而就客觀唯物主義者來說:他們在客觀規律面前束手無策,聽憑自然規律的自由發展,更不是主動地去追求發現「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當然也就發現不了「真理」,也只能形成「謬論」。只有主觀唯物主義者去積極主動地追求發現「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發現「相對真理」,追求「絕對真理」。只不過是:主觀機械唯物主義者利用「機械論」去企圖發現「相對真理」,追求「絕對真理」,但他們都失敗了;主觀辯證唯物主義者利用「辯證法」去發現「相對真理」,追求「絕對真理」,他們有時成功了,有時失敗了,甚至失敗得很慘重;只有主觀四維唯物主義者利用「四維論」去發現「相對真理」,追求「絕對真理」,它們才能達到和實現最高的成功率。
就主觀唯物主義者來說,當這些人認知「真理」不全面,只是片面地掌握了「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的部分規律和定律,或者是一個發展規律的局部發展階段時,就會導致人們犯錯誤,同樣也會在實踐中誤導人們走入歧途。
就主觀唯物主義者所犯錯誤而言,往往會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諒解,並會鼓勵其繼續努力探索。就客觀唯物主義者所犯錯誤而言,往往不會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諒解,人們會阻止並制止其錯誤行為,如果由此引起巨大損失和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則會得到人們的唾罵,甚至將其治罪,並遺臭萬年。
當人們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認知的「主觀」與「客觀」達到和實現了部分一致或完全一致時,人類就在相應的程度上認知和掌握了客觀世界、客觀規律和客觀定律,就認知和掌握了「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主觀四維唯物主義就是探索發現「相對真理」,追求「絕對真理」。
⑶ 哲學可能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製造者.哪裡
哲學家可能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製造者
《生活與哲學》P16.
⑷ 真理真的有使用范圍嗎或者說不存在絕對真理
絕對真理只有一個,就是絕對。
然後世間法是因果。
科學中的規律,有適用范圍。
⑸ 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供給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不僅以其實踐活動為創造精神財富提供取之不盡的源泉,而且以其千
百萬創造者的偉大的力量和智慧,為人類社會提供不可勝計的精神財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經歷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演變,
都必須通過人民群眾自覺的革命斗爭,勞動人民是革命斗爭的主力軍.
⑹ 「理想國」的創造者是誰
柏拉圖(前427一前347)出生在雅典一個大貴族家庭。父母和近親都是名門望族,他的父親名叫阿里斯頓,相傳屬於雅典諸王的後代。母親柏里蒂娥妮是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創始人梭倫的後代。柏拉圖青少年時期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並在早年就顯露出多方面的才能。他長於運動,能繪畫,懂音樂,據說還寫過一篇史詩和一本悲劇。
前407年,柏拉圖20歲時,他父親送他到蘇格拉底門下從師受教,從此兩人便結成莫逆之交。柏拉圖一直把蘇格拉底當成最高人格與智慧的化身,稱他是自己的良師益友。他先後跟隨蘇格拉底學習8年,直到前399年蘇格拉底被處死,才和他的同門弟子逃出雅典,流亡他鄉。蘇格拉底被處死刑是柏拉圖一生的轉折點。這件冤枉的事在他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悲痛之餘,他喪失了別的方面的興趣。他一心一意是要紀念蘇格拉底,使他的名聲流傳下去。
柏拉圖由雅典逃至麥加拉避難,此後他到了不少地方,西西里、義大利南部,甚至埃及,都有他的蹤跡,在這期間,他對畢達哥拉斯主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還學習了數學。
前388年,柏拉圖應西西里島敘拉古王朝狄奧尼修斯一世的邀請前去那裡講學,並結識了這位僭主的內弟第昂。後來因與僭主意見不和而爭吵起來。這位暴君決定把柏拉圖賣為奴隸,幸而他在昔勒尼的一位朋友聽說他身陷險境,為他付了足夠的贖金才使這位雅典貴族逃脫了這個恥辱的命運。
這時,蘇格拉底事件已經被人們淡忘。柏拉圖於是安頓下來,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創辦學園,免費收徒。柏拉圖開辦這個學園極為成功,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其中最重要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他18歲進這個學校,住了20年,直到柏拉圖死。
柏拉圖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國》、《法律篇》、《斐多篇》等。他的著作,除書札外,大多採用對話體,主角就是他的老師蘇格拉底。柏拉圖認為,要得到一個正確的主張或命題,用對話的方式來辯論最為合適。這樣一步一步地詰問下去,一問一答,必能得到最後的真理而不可否認。因為這最後的真理乃是像證明幾何題那樣,一層一層推論下去而得到的。
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思想是:在現實世界之上,還有超經驗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現實是第二性的;現實是理念的派生,是它貧弱的模擬和極不完備的影子。現實世界變動不居,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恆真實的客觀存在。這正是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的客觀唯心論。柏拉圖雖然是唯心主義者,但他在交談和論戰中又發展了辯證法。他認識到相反意見的對比在認識真理過程中的意義。他還解決了概念、判斷、推理等問題,發展了邏輯學。
柏拉圖通過《理想國》一書闡述了他的政治觀點。《理想國》是柏拉圖回雅典前後寫的。這部著作以對話體的形式,借蘇格拉底之口,表述了他的國家觀。
柏拉圖認為,國家是放大了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個人有三種品德:智慧、勇敢和節制。國家也有具備不同品德的三等人:第一等是治國的聖哲,他們生來就具有「智慧」的品德,應當支配一切。第二等是衛國的武士,他們生來具有「勇敢」的品德,可以做統治者的輔助人員。第三等是農夫、手工藝者和商人等民間藝工,他們生來具有「節制」的品德,專事勞動生產,為養活前兩等人服務。如果這三種人都具備了自己應用的德行,就實現了「公正」。
柏拉圖還認為,這樣的劃分是根據人們的不同氣質和性格,柏拉圖用「金屬的神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了他的思想。一些人好像是金子做的,他們有指揮的才能。另一些人好像是用銀子做的,他們將成為優秀的武士;最後,大多數人——農民和工匠——相當於鋼和鐵。一般說來,一個人屬於哪一等,他的子女也屬於哪一等。要是三個等級的人互相代替,這就是「不正義」;一旦第三等人掌握了政權,國家就要傾覆。為此,他主張在前兩等人中取消私有財產,以防止鉤心斗角,互相傾軋;並主張由國家組織教育,按照嚴格的教育制度,努力培養這兩等人的兒童。
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非出於一種超現實的虛構,而是以斯巴達奴隸主寡頭專政和公民份地制為藍本的。他所設計的維護貴族奴隸主剝削和統治的方案,在具有民主政治傳統的雅典是難以實現的。但直到晚年,前367年和前361年,他還兩度重回敘拉古王朝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結果仍然失敗。柏拉圖的理想國計劃始終未能實現。
柏拉圖死於前347年,享年80歲。傳說,有一天他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宴會。賓客們飲酒作樂,歡呼狂笑,老哲學家感到有點吃不消了,於是他退到屋子的一角,沒過多久,便平靜地死去了。
柏拉圖哲學對西歐以後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羅馬時期的新柏拉圖主義直接來自柏拉圖哲學,並通過它們使柏拉圖哲學影響了整個中世紀。近、現代的西方唯心論和唯理論哲學,也大都和柏拉圖哲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時為文藝復興時期庫薩的尼古拉、布魯諾等人所繼承,並經過近代一些思想家的發揮,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特別是黑格爾的哲學。
⑺ 「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創造者」是什麼意思
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真理的創造者!
因為真理不能被創造,因為其本來就存在,真理如果可以被創造,那能被創造就能被改變,能被改變就不是永恆不變,那就不是真理!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創造者!!
⑻ 真理的定義內涵是什麼
【禪院網路】真理
道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道,道和真理是一回事。
這就是為什麼神、佛、先知、仙、聖人重視道的原因,也就是說,神佛先知仙聖給我們講的就是真理。
真理就是真理,不存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之說。
真理不是可有可無的。
真理是一,不存在模稜兩可的真理。
真理是永恆的,不存在過去真理、現在真理、將來真理之說。
真理可識不可造。
科學家們力圖揭示的就是真理。
中國禪宗大師們所悟出的那種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微妙玄通的東西就是真理。
一切宗教看似在維護真理,實際上是在逆真理而行。
一切政黨看似在維護真理,實際上是在逆真理而行。
宇宙中的一切,包括我們人類自身,就存在於真理的汪洋大海之中。
真理有如下八大屬性:
1.無;2.萬有;3.信(可靠);4.自然;5.公正;6.親切;7.唯一;8.永恆。
生命禪院反復企求人們的,只有一句話:走上帝的道。
中華民族的大聖人孔子嘆曰:「朝聞道,夕死而已。」苦苦思索奔波了一輩子,他最後才抓住了核心——道。
目錄
真理的八大屬性
信即真理
真理從何可知
佛法是不是真理
恐懼使我們遠離真理
放棄我執,不斷超越;抓住核心,逼近真理
真理之光在這里閃爍
真理的八大屬性
1.無: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有來自於無,這個無就是道,就是真理。
2.萬有:宇宙中一切有形物體(包括一切生命體)都源於道,都是道的化生,也就是說,宇宙萬象都是真理的化身,所以真理就是萬有。
3.信(可靠):一切的自然規律都是真理的表現,一切的規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而運行的,凡規律都是守恆的、可信的、可依賴的、可靠的。所以真理就是信,人若不守信,撒謊,說話不算數,就是逆真理而行。
4.自然:真理就是自然而然,是順理成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真理就是真實,不虛偽,人可以認識真理,但人創造不出真理,我們無法給真理增添什麼或減少什麼。一個人,或是一個組織,若強行控制自己或強求什麼,就標志著這個人,或是組織是反真理而行的。對一個人而言,不論是生老病死,還是富貴貧賤,只要凡是順其自然,不強求,就是順真理而行。死的不想死,活的不想活,窮的不安貧,富的不知足就是逆真理而行。
5.公正:真理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一視同仁的,並不偏袒任何人,或任何物,就象死亡和空氣對任何人和任何物平等公正一樣。這就是說,任何一個人,不論他是不是那個宗教的教徒,或是那個政黨的黨員,不論他是博士還是文盲,不論他是大亨還是貧民,不論他是總統還是牧羊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希望和機會認識真理,順真理而行。
6.親切:我們已經知曉,真理就是道,而道是上帝的意識,是上帝的靈,所以真理就是活的生命,任何人,一旦靠近了真理,就會感覺真理非常親切自然,就好像遊子回到了闊別的家鄉,覺得非常塌實、平靜、舒坦。
7.唯一:真理是一絲不苟的,是唯一的,沒有差不多的真理或似是而非的真理,通向真理的路有萬萬條,但只能通向唯一的真理,決不可能通向千萬個真理。
8.永恆:自無極生太極後,真理就永恆的存在了,即使地球消失了,人類不存在了,真理卻依然存在,只要有真理,宇宙中的生命就是永存的,宇宙中充滿了真理,所以宇宙中充滿了生命,生命不僅在地球上有,其他星球上也有,只不過形態不一罷了。
美國《網路全書》評論說:「真理時常引起人的反感,因為真理既不支持偏見,也不符合謠言。」所以,引起人們反感的,與大多數人作對的,人們遠離的,有可能恰恰是真理,真理之門狹窄,尋著的人很少,進去的人也很少,真理總被少數人認識,熱鬧處沒有真理。真理是無價之寶,尋求真理、認識真理、尊重真理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因為誰如此做了,誰就擁有了永恆的生命,誰就能到達千年界,或萬年界,或極樂界任一一個生命的高層空間。
信即真理
真理就是上帝的道,走上帝的道就是走真理之路,但這種闡釋依然給我們一種漫無邊際,虛無縹緲之籠統玄乎之感,為了更貼近實際,使我們對真理認識得更清楚一些,我(雪峰)再換一種說法,真理就是信。
人類一直在追求真理,人們總喜歡說「我們要堅持真理」,現在人們應該明白,真理就是信,真理就是上帝的道。
信是心靈的一種同頻狀態,是一絲不苟、嚴謹縝密的思維結構,是能在瞬間做出反應的完美對稱體系。
信是上帝的屬性,是神佛的歸屬,是仙聖的品質,是賢人的追求。
許多人因為信而拯救了自己,《聖經》新約中有大量的事例說明,人只要生實信,不論什麼樣的疾病,眼盲、麻風病、癱瘓等等都可不治而愈,有位婦女,患子宮出血幾十年,因為信,只摸了一下耶穌的衣邊,疾病在瞬間而愈。信不僅能治病,還能使人死而復生,耶穌是信的化身,他明確地告訴我們,人只要有信,就可以讓大樹連根拔起來,栽到海里去。
耶穌常常對我們恨鐵不成鋼,說「小信的人哪!」他的弟子們出去傳道,許多無功而返,耶穌總說他們「小信」,即使是最有信的彼得,看見耶穌在水面上行走,也想在水面上行走,他剛從船上下到水面上的時候,因為信心十足,所以能在水面上走幾步,但當他看見周圍的滔天巨浪後,害怕了,信心急速下降,隨著信心的下降,他無法再在水面上繼續行走,開始迅速下沉,耶穌說他是小信的人。
如果當時彼得保持住自己的信心,面對驚濤駭浪,能夠「勝似閑庭信步」,就不可能下沉。佛釋迦牟尼也說過,人只要對《金剛經》生實信,就可以成佛,若能達到「無相」境界,就可以成「真菩薩」。
雪峰對許多人寄予厚望,稱呼他們為「大師」「高人」「聖人」「使者」「天使」,若這些人對此生實信,即可在雪峰的導游下迅速提升自己的智慧和靈覺,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真正的「大師」「聖人」等。但若無信,自己就是什麼也不是。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能解釋這個奧秘。
有位禪師,為了報答三十多年勤懇服侍他的弟子,一天早晨見了這個弟子的面後,恭敬地叫了聲「佛」,可這個弟子對禪一竅不通,師父稱呼他為佛了,他卻不承認,因為無信,未能頓悟成佛,你自己都不承認自己是佛,你將永遠無法成佛。
即使在日常生活當中,信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一對夫妻,只要妻子對丈夫的能力、品質深信不疑,這個家庭就將溫馨和諧,祥和如意,其家庭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將會迅速上升。如果妻子總懷疑丈夫,對丈夫沒有信心,總是埋怨和挑剔,這個家庭就將沒有和睦而言,總會處在動盪不安中,重者,分居離婚,嚴重者,不僅會使家庭分崩離析,還會家破人亡。大家明白了嗎?
真理從何可知
語言文字影像永遠難以准確表述真理,對真理一旦被表述,就走樣了,就不完整了,就被扭曲了。這就如生命綠洲實行的渾沌管理,根本就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清楚,一旦有任何的規定或定義,就違背了渾沌原理。
舉個有效的例子,雪峰是誰?聖人嗎?不是。潑皮無賴嗎?不是。神佛仙嗎?不是。人嗎?不是,我有二十多個綽號,哪一個准確地表達了我?好像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任何一個綽號都沒有準確地表述雪峰的特徵,若用語言文字表達雪峰是困難的,只有親密接觸感應,但即使親密接觸感應,各人的狀態不同感應到的雪峰不一樣,影像表達更是遠離真實。
佛經等各派典籍很有用,典籍所起的作用就是「告訴你在某某飯店幾號桌子」,典籍告訴了,自己去尋找,能否准確找到「桌子」,全靠「我」的靈性和信心及毅力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雪峰被稱呼為「導游」的原理了。
那麼如何可知真理?
開啟靈覺,就能知曉真理。靈覺不開,永遠難知真理。
如何開啟靈覺?
答:做到無我無相,無牽無掛,無煩無惱,無憂無慮,無私無傲,順道而行即可開啟靈覺。
佛法是不是真理
佛學典籍浩如煙海,總體上是把簡單復雜化了。佛陀釋迦牟尼的智慧是人類史上最高深的,至今沒有幾個人能達到佛陀的智慧境界,佛學的最高成就是《金剛經》,那是智慧的喜馬拉雅山。
其實,只用六個字可以概括佛學的所有智慧,這就是:意識、結構、能量,只要弄懂了意識、結構、能量的關系,就弄懂了佛法。
佛陀是覺悟者,不是創造者,是探索和研究宇宙生命人生規律者,而不是一切的設計和導演者,所以,釋迦牟尼所說只是揭示和闡釋真理,本身不是真理,佛學不是真理,佛法也不是真理,那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為了讓我們明白這一點,佛陀警示我們,他沒有講法,他所說的話語只是幫助我們過河的筏子,而不是究竟的真理。
佛陀的思維是無相思維,但宇宙的設計導演者的思維是渾沌思維,可以說,佛祖才是真理,佛祖的思維就是渾沌思維,誰是佛祖?上帝就是佛祖。
佛陀講的是佛道,而不是人道,從佛道角度來講,佛陀是正確的,從人道角度來講,佛陀所講所行違背了上帝的道。
佛陀引導人攀登的僅僅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卻漠視了作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恐懼使我們遠離真理
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面臨突如其來的危險和危機,人產生恐懼心理是正常的。但風險和危機並沒到來,人幻想著某一危險情景從而產生恐懼心理,這是不正常的,屬於疾病的一種,是一種心理疾病。
恐懼不僅造成生理功能紊亂,使思維功能發生故障,使行為失調,還會使人遠離真理。
越是接近真理,越遠離恐懼;越是遠離真理,越接近恐懼。毫無恐懼之人是與真理合為一體的人,恐懼越甚之人是與假惡丑合為一體的人。
什麼是真理?
真理就是道。
什麼是道?
道是創造宇宙萬事萬物萬象者的意識,是宇宙一切規律和法則的綜合。
只有認識了道,並與道合一,才會消除各種恐懼。若遠離道,就會心生恐懼。由此可知,如果我們內心有恐懼,證明我們不認識道。若我們時常處在恐懼之中,證明我們一點也不明白道,不明白真理。淺顯點說,越是恐懼,越靠近地獄;越無恐懼,越靠近天堂。所以,獲取正果妙法經所描述的八無境界中,有一條就是「無恐懼」,若有恐懼,尚未獲取正果。
越是生命的下界,恐懼越多;越是生命的上界,恐懼越少。地獄里全是恐懼,天堂里全是喜悅。由此可知,我們所處的環境中若恐懼很多,證明這個環境非常糟糕,幾乎與地獄無異;我們所處的環境中若恐懼很少,證明這個環境非常理想,幾乎與天堂無別。由此可知,一個人恐懼很多,證明這個人靠近了地獄;一個人很少恐懼,證明這個人靠近了天堂。
我們恐懼什麼?我們干嗎要恐懼?
若我們沒做傷天害理之事,我們干嗎要恐懼?
若我們沒做偷雞摸狗之事,我們干嗎要恐懼?
若我們沒干違法亂紀之事,我們干嗎要恐懼?
若我們沒有妨礙他人活路,我們干嗎要恐懼?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內心有鬼。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佔有太多,名利心太強,野心太大。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俗緣太深,罪孽太大,功德太薄,私心太重。
我們恐懼是因為不懂道理,不明真相,不辨善惡,遠離了真理。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得到了不應該得到的東西。
我們恐懼是因為我們沒有信仰,不懂道。
如果我們懂一點道,就不會有恐懼。不說道深刻的內涵,僅僅用道的三點內涵來審視,人就不會生發恐懼心理。
一點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定有所報」。
另一點是,宇宙正負能量之合為零,付出的與得到的永遠是相等的。
第三點是,宇宙中萬事萬物萬象都在道中運行,各國政府和每一個人也在道中運行,道是公正的,是非自有神辨清,功過自有道評定,該來的一定會來,該去的一定會去。
若明白了以上三點道理,我們還會恐懼嗎?
若依然恐懼,那麼我告訴你,你乾的壞事太多了,你不恐懼就沒有道理,你不恐懼,誰恐懼?當然是你該恐懼啦!地獄里的生命每時每刻都活在恐懼中。
審視自己的一生,若一直以來我們堅守真、善、美、愛、信、誠、勤、和,我們不用恐懼。
若一直以來我們在無私奉獻,我們沒有占他人便宜,沒有傷害大自然,沒有傷害社會,沒有傷害他人,沒有傷害其他生命,我們何必要恐懼?
若一直以來我們沒有違法亂紀,沒有呵祖罵宗,沒有褻瀆神佛,沒有褻瀆神靈,我們何必恐懼?
若一直以來我們沒有擋他人的道,沒有打攪別人的道場,沒有審判過別人,沒有貶損過人,沒有擋住他人的活路,我們干嗎要恐懼?
若一直以來我們沒有奢侈浪費,以善心愛心對待了一切,我們干嗎要恐懼?
「舉頭三尺有神明」,難道我們不相信?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思一念都在道的監控和裁判及安排中,難道我們不相信?如果我們認為道也會冤枉好人,那隻能說明我們一點也不懂道理,道之理。
如果我們受到了磨難和懲罰,問題肯定不在外界因素,而在我們自身,對此,恐懼也沒用,埋怨和怨恨更沒用,誰也逃脫不了因果律的獎勵或懲罰。
有恐懼心理的人,與健康無緣,與喜悅無緣,與自由和幸福無緣,與天國無緣。
放棄我執,不斷超越;抓住核心,逼近真理
人活著為什麼?就為了守住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義?不累嗎?守得住嗎?
人活著就是為了維護某個思想、某個主義、某個心中大師的顏面和榮譽嗎?那我自己在哪?找到了自己,又要問自己,我是誰?我能守得住自己嗎?為何要守住自己?
人生的許多麻煩和苦惱就來自於我執,就在於認死理,耗費了自己的心智而不覺,虛度了自己寶貴的年華而不知,蹲在監獄中渾然忘了自己本身就是囚徒。
有幾人認識到自己一生是在坐監獄?一生都走不出心獄?人類製造的監獄就是為那些不守憲法和法律的罪犯准備的,上帝製造的監獄就是為那些無視天理和生命的罪犯准備的,人類監獄中的囚犯要想走出監獄,就必須認罪伏法、誠心悔過、循規蹈矩、爭取寬大;上帝監獄中的囚犯要想走出監獄,就得心存感激、誠心懺悔、應道順道、歌頌上帝。
寫下《道德經》的老子悟道、求道,最後走出了監獄;佛釋迦牟尼發現了天地的奧秘,最後放棄了所有的「竹筏」,進入了另一個時空。
我們如何走出迷途?如何超越天地的疆域?
一個思想成熟的人,他必然要守住自己的良知,不會隨波逐流盲目追隨,不會去維護自己都弄不清含義的什麼思想和主義,當然也不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
一個道德成熟的人,必然要虔謹守道,凡事以道為中心,而不會逆道而行,他只變著法子啟發他人,而不要求他人追隨自己,更不會說自己就是神佛或天使而障蔽他人的靈性,並阻擋他人的道。
一個得了道,與道同行的人,我們無法以常人思維去揣度他,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堆垃圾、一座山、一株花、一條狗、一個人、一個仙、一尊佛,甚至可以把他看成是神或上帝的使者,對他而言,任何稱呼都無意義,他到底是什麼,關鍵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認識水平,如果我們心中只有垃圾,那麼,我們看到的他就是一堆垃圾,如果我們的思維只是常人的思維,那麼,他在我們眼中也不過是凡俗人一個,如果我們理解了道,那麼,他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個深不可測的人。
錢迷心竅的人,凡事以錢為中心,眼中看見的全是錢;權迷心竅的人,凡事以權為中心,眼中看到的全是通向權的途徑和障礙;思想和主義迷了心竅的人,凡事非要爭出個你短我長,我真你假,即使在陸地上行走,也要背上個沉重的「竹筏」,即使過河有橋,也捨不得放下背上的「竹筏」。
一個堅持自己思想和主義的人並不是追求真理的人,當我們自以為是在追求真理的時候,我們反而遠離了真理,我們無法到達真理的彼岸,只能永遠逼近真理,這就象求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數字,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無法囊括全部。任何一個機械工人或機械師清楚,製造和安裝一部機器,其性能的優良程度取決於製造者或安裝者能否最大限度地精益求精。多取小數點後的一位數,零件的精度和光潔度就高,整部機器的使用壽命也相對長,當然性能也就更加優良。
一個真正理解了道的人,一個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他必然是一個孤獨者,他不可能擁有一大群崇拜者、擁護者、支持者,除非他離開了人世。他也不可能去爭求他人的意見或爭取他人的理解,即使全人類都反對他、排斥他,壓制他,他也決不會為了迎合眾人的情感而偏離真理的路線。他不可能從屬於某一個政黨、某一個宗教、不可能為了獲得眾人的好評或得到大眾的贊美而曲意降低做人的標准或顛倒是非。假如地球上有一萬個人,政治家為了爭取選票,必然要曲意迎合眾人的口味,最大限度地爭取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因為得人心者得天下,但這一條不適合得道者,他為了堅守道,必然要對抗九千九百九十九,假如這九千九百九十九都逆道而行的話。
一葉障目,難見泰山,要欣賞一幅大型油畫,我們必須要與油畫保持適當的距離,若靠得太近,就難識廬山真面目,若拿個放大鏡對著油畫的局部看,除了顏料,能看到什麼?要欣賞森林的波濤,必須要站在高山上,鑽到森林中只能看見一株株單個的樹木。所有的森林中都有枯枝敗葉,假如我們低著頭專門尋找枯枝敗葉,我們一定能夠找到,如果由於揀到了枯枝敗葉,然後做出這片森林是個垃圾場的結論,悲哀的不是森林,而是我們自己。
人在道中,就像魚在水中,魚離開了水必死,人離開了道必亡,不同的是,魚靠本能求生存,人靠意識求生活,水有邊有際,道無邊無際,無邊無際的道有許多層次,這就像大氣層有對流層、同溫層、中間層、電離層、外逸層一樣,每個層次的生命有不同的生命含義,人就活在道的一個層次中,對此,有幾人明白?
一個不懂音樂的人無法彈奏出一首美妙的樂曲,給猴子一台打字機,它無法打出一個完整的句子,沒經過學習和訓練的人,肯定開不了飛機,對道沒有概念的人不可能清楚人生的奧秘。
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去,我們需要不斷問路,或者雇一名向導帶路,或者買一幅城市交通旅行圖,全靠自己摸索,不僅耽誤時間,白白消耗精力,可怕的是有時候會誤入歧途。
人需要有人點化引導才能走出人生的迷途,但我們到哪兒去尋找能點化引導我們的人呢?
同一塊地上會長出莊稼,也會長出野草,同一個園子中既能長出鮮花,也能長出荊棘,同一個師傅教出的弟子,有可能走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那麼,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老子的弟子們,你們認為你走的路就是唯一正確的路嗎?你們認為自己就是鮮花,而不是荊棘嗎?
我在《向人生的最高境界艱難跋涉》中說過:這是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難以計數的人曾試圖走這條路,有些望而卻步,有些中途退場,有些被魔俘虜,有些衰竭而亡,越走越迷茫,越走越悵惘,人跡罕至,充滿神秘。
我們需要謙卑,需要放棄我執,需要不斷超越自己,不抓住核心,永難逼近真理。
真理之光在這里閃爍
上篇講到太極草已步入聖人行列,那麼,有人會問:「難道就因為太極草說了一句有價值的話而能步入聖人行列嗎?這聖人行列也太容易步入了。」
「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存在形式(或者說形態),」這樣的話不是什麼人能隨便說出來的,我們先看下面的幾個事例。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回到故鄉,國王召集文武大臣和社會名流為其慶賀,宴席間,有人對哥倫布不屑一顧,說這有什麼了不起,任何人只要向西航行,也能發現新大陸,國王也太把哥倫布當成個人物了。哥倫布笑了笑,拿起一個雞蛋對在座的所有人說:「誰能使雞蛋在桌面上立起來嗎?」許多人爭先恐後試了試,都無法使雞蛋在桌面上立起來,最後人們得出結論,無論如何也無法使雞蛋在桌面上立起來,有人面帶嘲弄地問哥倫布:「難道你能使雞蛋在桌面上立起來嗎?」哥倫布不慌不忙地拿起雞蛋,輕輕地把雞蛋一頭磕了一下,然後成功地把雞蛋立在了桌面上。這個道理很簡單,可為什麼其他的人就想不到呢?
有個工廠曾經購買了一台大型電機,安裝後發現有問題,經全廠高級專家們「會診」,找不出毛病在哪,最後,只好請電機製造專家來解決,專家請來後在眾目睽睽下他繞著電機轉了一圈,這里聽聽,那裡摸摸,然後用一支粉筆在電機外殼有毛病的地方劃了一道線,說:「毛病就在這里。」工廠給了他十萬元勞務費,有人不服氣地說:「他不就劃了一道線嗎?為何要給這么多錢?」這位專家笑著說:「劃一道線值一美圓,但知道在哪裡劃線值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圓。」我們知道在哪裡劃線嗎?
1994年年初,我開了一輛豐田牌四輪驅動雙排座皮卡車,在布拉瓦約至維多利亞大瀑布的中段萬蓋地區的一條河溝里找沙礫,沙礫沒找到,卻找到一處方圓一公里的特殊地貌,不是自然風貌,而像是百年前被人翻騰過後留下的風貌,進入一片林區,發現了大量棄置的鋼鐵設施和殘垣斷瓦,出林後我問當地老鄉,這里是怎麼回事?老鄉答:「據說以前德國人在這里開了個鈾礦。」
鈾礦?鈾不就是用於核反應堆和核武器的放射性元素嗎?問題是,要獲得一克鈾,起碼要挖掘出五十噸鈾礦石,也就是說,用五十噸鈾礦石才能提煉出一克鈾,這還不算,還得要一套設備來挖掘、運輸、破碎、冶煉、化工處理、特製容器收集等,不容易啊!
那麼,太極草提煉出「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存在形式」容易嗎?他得需要「開采」多少「礦石」,進行多少次的「大腦加工」,才能得到這一克「鈾」啊!這一克「鈾」的後面有多少的辛酸和思慮勞苦啊!
仙鶴草也說過一句話:「與其慌慌張張地在沙灘上搭帳篷,建房子,不如先夯實地基;與其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不如先改良土壤。」
小溪也說過:「救國先救人,救人先救心。」
這一句句至理名言的出籠,耗費了他們多少的心血啊,為此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我們無從想像。
「十年寒窗無人知,一朝上榜天下識」,水裡來,雨里去,卧薪嘗膽,身心憔悴,天下何人識?自古聖人皆寒楚,冒風雪,頂酷暑,朝朝飢渴肚皮枯。天道自公平,有多少的付出就有多少的收獲,點滴積累,日日用功,不負人間光陰。優良種子,紮根在,生命禪院肥沃土壤,必然會奇葩滿院,願我院士學太極,勤思索,多用功,不負神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