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豆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豆腐的起源
關於豆腐的起源,歷來說法很多。古代即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孔子時代即有豆腐(2),一說是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前一種說法支持者不多,後一種說法則自宋以來長期流傳。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乃淮南王術」(3);與朱熹同時代的楊萬里,寫過一篇《豆盧子柔傳》(4)的文章,副標題為「豆腐」,其中也提到漢代已有豆腐。之後持此類說法者頗多,如李時珍亦認為「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5),明.葉子奇《草木子》中有:「豆腐始於漢淮南王之術」句,明·羅頎《物原》也說,西漢時的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可以說,自宋明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豆腐發明始於西漢時期。然而奇怪的是,現存漢唐文獻,無論是《淮南子》、《齊民要術》,甚至各類文學作品等等,都沒有一丁點兒關於豆腐以及豆腐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6)。因此,許多學者對豆腐「始漢說」提出質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觀點,較早的有日本學者篠田統的「始唐說」(7)以及袁翰青的「始五代說」(8)。
目前發現最早記載關於豆腐的文獻,是五代.陶谷(公元903~公元970年)撰寫的《清異錄》,其中《官志門》「小宰羊」條曰:「時蕺為青陽(今安徽青陽縣)丞,潔已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時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氏,他在五代時的晉、漢、周和北宋初期都做過官,北宋開寶中卒。據他所記載的這件事可以說明,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一帶,豆腐已經是大眾日常食品了,其製作技術看來也相當成熟。自宋以來,關於豆腐的記載就多了。宋.寇宗 《本草衍義》載:「生大豆,又可磑為腐,食之」;蘇軾《物類相感志》:「豆油煎豆腐,有味」;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嘉興人…開豆腐羹店」等等。基於此,不少學者將豆腐起源的時間下限定在晚唐五代(9),這在學術界已無異辭。但對於豆腐到底起源於何時,依然沒有定論。
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縣打虎亭發掘了兩座漢墓,該墓為東漢晚期(公元二世紀左右)遺址,其墓中畫像石上有生產豆腐的場面(10)。經過專家實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該圖反映的是釀酒或作醬、醋場面,而只能是作豆腐(11)。因此,豆腐起源的時間被確定為漢代,劉安做豆腐的傳說似乎也不完全是虛文(12)。
關於豆腐起源的地點,歷來少有人述及,蓋因為起源的時間還沒有確定。根據現有資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點有三個,一是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壽縣境;二是打虎亭,今河南鄭州密縣境;三是青陽,今安徽青陽境。目前看來,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八公山位於淮南市南郊,壽縣城北淝水之濱,山下為淮北大平原,歷來盛產大豆,山上有很多含各種礦物質的泉水,用此泉水磨製豆漿,漿質均勻,做出豆腐潔白細膩,美味可口。得天獨厚的條件為豆腐的發明提供了物質基礎。當然,起源地到底在什麼地方,尚須進一步的證據。
豆腐到底為何人所創,目前也是沒有定論。宋代蘇東坡有「豆腐」詩雲「古來百巧出窮人,搜羅假合亂天真。」認為這種「亂天真」的豆製品,是由窮人巧手製作而成。我國著名的化學家袁翰青先生指出:「豆腐的始創者是農民,是他們在長期煮豆磨漿的實踐中,得到了這種優美的食品。」(13),把豆腐的發明創造歸功於農民。李治寰先生則提出「豆腐製法與道家煉丹有密切關系」(14),認為道家煉丹用豆漿來培育丹苗,無意中發明了豆腐。文獻中記載最多的是淮南王劉安做豆腐的傳說,這與劉安修道煉丹也不無關系。比較中肯的說法是,許多發明創造雖出自群眾智慧,但人們總要尋找一個公認的人物作為始作者來尊奉,這樣的例子在古代並不少見
B. 豆腐最早什麼時候出現
豆腐最早是在漢朝出現,由淮南王劉安發明。
公元前164年,劉安被封為淮南王,都邑設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城關)。
劉安好道,一直琢磨怎麼就能長生不老,他不惜重金招納數千方術之士,在今天的八公山上談仙論道,著書煉丹,他們用山中的清泉水磨製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沒有煉成,倒是豆汁和石膏、鹽起了化學反應,形成鮮嫩綿滑的東東,而這也正是豆腐的雛形。
有人大著膽子嘗了一些,美味可口,劉安聽說後,與方士們又進一步反復試驗,終於使豆乳凝固到一塊,他們給這種東西取了個好聽的名字—菽乳,後來改稱「豆腐」。從此,豆腐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劉安也就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了。
元代吳瑞在《日本用草》一書寫道:「豆腐之法,始於漢淮王劉安」,這個說法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另外,現代出土的漢墓遺址,墓中的畫像石上有生產豆腐的場面,證明了這個觀點也是站得住腳的。
(2)豆腐的發明起於何時擴展閱讀
豆腐流傳至其他國家:
天寶12年(公元754年),鑒真東渡日本,把製作豆腐的方法帶到那裡。據說,現在日本有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
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記》中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一種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紹豆腐製法。
在20世紀中期,西方國家不太熟悉豆腐,隨著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義和健康食物日趨重要,在20世紀末期廣為西方食用。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它就像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一樣享譽世界。現今,在西方的亞洲產品市場,農產品市場、健康食品店和大型超級市場都能買到豆腐。
C. 豆腐的起源是什麼時候發明者是誰
豆腐起源於漢代,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
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
(3)豆腐的發明起於何時擴展閱讀:
很早以前製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機也被研發出來,可以在家裡輕松製作豆腐。豆腐製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劉安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D. 中國歷史上豆腐的起源,究竟是哪個朝代,是誰發明了它
豆腐的發明者是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據說劉安不是為了發明豆腐而發明的,而是在煉丹的時候,無意促成的,結果他的意外收獲,成就了人們餐桌上一道營養豐富的佳餚。
中國這個擁有八大菜系的美食王國,從東南到西北,在劉安發明的豆腐基礎上,各地方的廚藝高手把豆腐更進一步研發,變成了一種又一種具備地方特色的豆腐,成為了一道有一道美味,甚至把豆腐的工藝和美味傳遍了整個世界。
E. 豆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參考資料: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smrb/021118/1_32.html
F. 豆腐是誰發明的,是怎麼發明的
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是在煉丹的時候誤發明出豆腐的。
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劉回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葯,招募方士答數千人,其中有名者為蘇非、李尚、左吳、田由、晉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
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然地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這樣,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豆腐的歷史從此開始。後來,人們尊稱劉安為「豆腐始祖」、「豆腐仙」等,而當年的楚山也改稱為「八公山」。
(6)豆腐的發明起於何時擴展閱讀
豆腐選購的小妙招:
看:傳統豆腐呈均勻的乳白色或淡黃色,稍有光澤。而人工合成豆腐因為加入了白色素,比起傳統豆腐要白得多,而且比較無光澤。
摸:傳統豆腐用手按壓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彈性,而且軟硬適度。人工合成的豆腐切面處會比較粗糙,質地不細膩,彈性較差,且沒有白色豆腐液體流出。
聞:在常溫下直接嗅聞其氣味。傳統豆腐是以大豆為原料製成,有大豆的香味。而人工合成豆腐是用大豆分離蛋白製成,氣味很淡,甚至有化學葯劑的味道。
G. 豆腐起源於哪個朝代
豆腐是古代中國勞動者的一大發明。如今豆腐已成為全球保健,養生防病, 治病的綠色食品。它用料易取,工藝獨特,營養豐富,價格低廉,被譽為「長壽」食品。
關於豆腐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家三口,住著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並不好,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她飲用,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當婆婆前腳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裝時,院子里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著會挨罵,便趕忙端起整鍋剛燒好的豆漿往灶邊的壇子倒。出門一看原來是丈夫回來了,於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進屋喝豆漿,哪知打開壇蓋一看,豆漿竟的凝固成塊了。原來壇子以前泡過酸菜,裡面還有些酸湯底,因此豆漿倒進去便凝固了,小夫妻倆勉強一嘗居然發現這凝固的豆漿味道不錯、質嫩味美,於是為他取名「逗夫"。這樣想來,「吃豆腐」的另一層含義也不難理解了-----本來就是「逗夫」嘛,只是「夫」可逗,陌生人卻不能逗,陌生的女人尤其不能逗,搞不好,一巴掌過來,結結實實讓你吃一記麻婆豆腐。
據《本草綱目·谷部·豆腐》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並說豆腐「甘、咸、寒、有小毒」。不過,就我來看《本草綱目》是一本有許多奇思妙想的葯典,不能拿來考證豆腐的起源,但至少說明----豆腐的歷史,實在是太悠久了。
從我所在的小城出發,驅車三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我們的「豆腐之鄉」石牌古鎮,鎮上90%的人家做豆腐,還有10%的人家賣豆腐。走近這鎮子就有一股豆花特有的濃郁香味飄來,叫人口舌生津。這里的女子也漂亮,亮在皮膚上,光潔、柔冷,有豆腐的質感,看著她們的臉,叫人很想多吃幾塊豆腐。我曾經參觀過一個較小的豆腐作坊,看到他們從石磨里磨出豆漿,然後,放在大鍋里煮開,再點漿使之凝結。真正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暇。」那天,我吃了兩大碗剛剛做出來的豆腐老,那濃香淳樸,讓人至今回味。
豆腐是健康食品。多吃可降血壓,防衰老;豆腐又是美容食品,據說豆腐里含有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女人多吃可以豐胸翹臀。這真是太有誘惑力了,就沖著這個功效,所有女人的餐桌上,都因該有豆腐。而且豆腐的吃法很多,既可以單獨成菜,又可以作主料、輔料,或充作調料;它適合多種烹調方法,可蒸可燉可煎可熏可涼拌;它可做成多種菜式,多種造型,可為冷盤、熱菜、湯羹、火鍋,可成卷、夾、丸、包等等還可調製成各種味型,既有干香的本味,更具獨一無二的吸味特性,「豆腐得味,遠勝燕窩」,只要你喜歡,吃豆腐可吃有千種花樣,吃出萬般風情來。
上海臭豆腐
相傳,臭豆腐的誕生,源於一次無心之失:豆腐沒有及時推銷出去而被長期遺忘在角落裡,等發現時已為晚矣,本來純潔如玉的豆腐已經徹底腐壞了。一個叫王致和的人大著膽子吃了一口。結果,啊,這一吃真是石破天驚,歷史值得大書一筆:中國從此出了個臭豆腐。
上海版的:清朝年間,上海市松江縣有一做布匹生意的秦四,當時上海剛剛開埠,外國商人和資本進駐上海,秦四小本生意幾個回合就被外國人擊潰濁了本,為了湖口,學起了做豆腐。秦四用剩下的細紗布頭濾豆漿,結果他做的豆腐又細又嫩又白,深受人們的喜歡,一次遇上連雨天,豆腐滯銷,積存不上,秦四生怕豆腐變壞,血本無歸,便將豆腐切成小塊,配以鹽和香料,置於壇中,並封其口,以為這樣便可造出腐乳來。誰知過了一些日子壇口打開,腐乳做不出來,豆腐卻臭氣熏天。秦四試嘗之,其味鮮美。遂將次臭豆腐用油炸,誰想竟香味撲鼻。後又經過反復研究,終於把臭豆腐做出了名,後來他乾脆改行專業做起油炸臭豆腐,在後來他的後代把臭豆腐挑子,小灶油鍋,改成了店鋪開到繁華的城隍廟,從此生意一發不可收
臭豆腐一經製成,營養成分最顯著的變化是合成了大量維生素B12。缺乏維生素B12可以加速大腦老化進程,從而可引起老年性痴呆。除動物性食物,如肉、蛋、奶、魚、蝦含有較多維生素B12外,尤其是臭豆腐含量更高。吃些臭豆腐,對預防老年痴呆有積極作用
H. 豆腐是誰發明的
1、豆腐是劉安發明的,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沛郡豐縣(今徐州豐縣)人,生於淮南(今屬安徽省)。漢朝宗室、西漢時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
2、劉安所著的《離騷傳》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2、他曾招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編寫《鴻烈》亦稱《淮南子》,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學術巨著。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也是中國豆腐的創始人。
(8)豆腐的發明起於何時擴展閱讀:
一、豆腐的發明過程:
1、豆腐的發明,不如說是發現,就和煉丹發明炸葯一樣,豆腐也是煉丹時被發明出來的。
2、劉安封地所在的淮南,盛產大豆,用大豆磨成的豆漿也是當地的主要飲食之一。
3、而劉安在煉丹的時候,喝的豆漿灑在了煉丹用的石膏上,豆漿便凝成了豆腐,豆腐這一美食便出現了。
二、豆腐的做法:
1、黃豆泡八九個小時左右,至黃豆徹底泡發。
2、黃豆加水用料理機或豆漿機(冷飲功能)磨成豆漿,找一塊干凈的大棉布,放在大一點的盆上。
3、將豆漿隔篩網倒入棉布中。
4、過濾出豆渣,盡量擠的干一些。
5、豆漿放入鍋中,用中小火燒熱,用勺子將表面的浮沫撇去。
6、小火慢慢熬煮,邊煮邊用大勺劃圈攪拌,以免糊鍋。
7、直到豆漿煮沸騰後關火。
8、此時將內酯4克與25克溫水混合,使其溶化。
9、將豆漿離火,自然降溫至八九十度,可以用溫度計,這樣更准確些,沒有溫度計也沒關系,像這種天氣,大約一分鍾左右就可以了。
10、將內酯液倒入,迅速攪拌開,動作一定要迅速,大約三四秒的時間,就要立馬蓋上鍋蓋開始燜。
11、將豆漿蓋蓋燜15分鍾左右,打開鍋蓋你會發現都將已經凝固,這時就是我們平時吃的豆腐腦了。
12、可以取出一點來做豆腐腦。
I. 豆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豆腐是在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壽專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屬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袁翰青以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谷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是最常見的豆製品,又稱水豆腐。主要的生產過程一是制漿,即將大豆製成豆漿;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漿在熱與凝固劑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膠體,即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