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國演義歷史背景
成為第1170位粉絲
三國時期是一個混亂和割據的時期,形成了以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從漢代四百年太平時期到四百年混亂的過渡時代,也可說是魏晉南北朝大紛亂的開端。三國形成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魏文帝始,後歷明帝、魏齊王、高貴鄉公、元帝;蜀則歷蜀漢昭烈帝劉備及後主劉禪;吳則歷孫權 大帝、會稽王、景帝、烏程公。
三國同時並存時間約三十四年(公元229年至公元263年),但紛爭局面長達九十年之久(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三國時期雖然仍有不斷的戰爭,但已和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性質不同,相對而是歷史的進步。是有順應民心所向的統一戰爭性質。三國的軍事實力以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弱。因此最終魏晉完成統一大業。三國中以吳國的時間最長,共52年;次為魏,共45年;再次為蜀,共43年。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晉滅吳。至此,三國時代宣告終結。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東漢末年,由於統治者政權由於不斷更迭和動搖,以致於朝綱紊亂,政治腐敗到了極點,而社會上流民遍地,暴動不斷出現。隨著「十常侍之亂」、「黨錮之獄」、「 黃巾起事」、「 董卓與李傕郭汜之亂」一系列的內外憂患出現,使得地方豪強勢力借機迅速增強,並紛紛起兵割據自立,相互爭奪,東漢統治名存實亡。一時間全國陷入內戰混亂之中。 袁紹據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大軍閥;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 、劉備、 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 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曹操初據有兗州,復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三十萬,勢力漸強。他又將洛陽的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優勢。建安五年(200),袁紹與曹操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大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強的軍事集團。而劉備和孫權則分據西南和東南之地。
曹操為繼續完成其一統天下的雄心,於建安十三年(208)率軍南下,占荊州,與在長江中下游的孫權對壘。此時正在流亡中的漢皇室後代劉備也起兵欲興漢室,則率荊州的殘余勢力與江東的孫權結合,形成孫劉聯合抗曹的形勢。劉備派軍師諸葛亮到孫權處說孫出兵,孫、曹大軍在赤壁會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劉備得以占據荊州,後入成都。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漢獻帝,建國號魏。次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一般稱蜀或蜀漢)。公元229年,吳王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三國分立時代正式開始從此,曹、孫、劉三大勢力成鼎足之勢。(史書一貫以公元190年「董卓之亂」為東漢結束,三國紛爭的開始。)
三國初期,各國主要致力於整頓吏治,恢復社會秩序和發展經濟。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較突出。從曹操統一北方、開展屯田開始,生產逐漸恢復,曹操又改革了東漢以來的許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強的勢力,掃除了宦官和外戚的專權,吸收中下層地主階級人物參加政權。魏文帝時,又實行九品中正法,承認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權利,在經濟上也給予優惠。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格採用法治,紀律嚴明,賞罰分明,使蜀國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特別是諸葛亮招撫西南夷,使少數民族地區得到開發,加強了民族團結。吳國自公元211年孫權遷都建業後,東南地區很快得到開發,共得43郡313縣,比東漢時大大增強。吳國土地開辟,農業發展,政治穩定,航海業發達。
Ⅱ 《三國演義》的寫作背景
小說自然是取材於歷史,並且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小說《三國演義》自然是《三國志》的改編版本。首先明確指出的是:《三國志》為史書,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國演義》是小說,是文學作品,也就是現在人們通常所說的古代四大文學名著之一。
其次分別介紹一下這兩部書的概況:
《三國志》為西晉陳壽撰,全書六十五卷,分魏蜀吳三志,紀傳體三國史。無表志。魏志前四卷稱紀,蜀吳兩志有傳無紀。對魏的君主稱帝,敘入紀中;吳蜀則稱主不稱帝,敘入傳中。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屬於官修的有晉王沈《魏書》、吳韋昭《吳書》,屬於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為壽書魏吳兩志的主要依據。蜀國無史,但壽本蜀人,又為史學家譙周弟子,蜀未亡時,即留心蜀國史事,故《蜀志》亦不遜於魏吳兩志。三志本獨立,後世始合為一書。以敘事較為簡略,南朝宋時裴松之為之作注,博引群書,注文多出本文數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Ⅲ 《三國演義》創作背景是什麼
《三國演義》創作背景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作者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3)三國演義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三國演義》的時間敘事是散點或彌散的,而這些散點或彌散的時間敘事缺乏統一的邏輯線索將它們串聯成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存在著時間與故事、故事與人物、人物與時間的多重斷裂這類屢見不鮮的現象。
與斷裂的時間敘事相對應,《三國演義》的空間敘事也存在明顯的局限。小說表現的歷史空間和地理地域相當廣袤而豐富,故事在不同的空間結構中產生、發展、漸變、突轉、結局,理應為小說展開多幅富於審美驚異和快感的故事場景。
Ⅳ 《三國演義》的作者生平、寫作背景
羅貫中(1330-1400)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太原人。他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把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書中塑造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典型人物,
例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勇猛粗獷的張飛、機智好勝的周瑜等等。內容雖然不盡符合歷史事實,但作為文學作品則十分生動引人。《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傑作,流傳極廣。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
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
但願能幫到你
Ⅳ 三國演義歷史背景
三國演義以東漢末年三國至晉武帝司馬炎重新統一這段歷史為故事背景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通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一說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
Ⅵ 《三國演義》有怎樣的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爭霸,軍閥混戰。這時,劉備、曹操、孫權自亂世中崛起,並最終消滅其他割據諸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關於三國的故事,早在三國後期就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在宋元時期,民間藝術家們又在傳說與史實的基礎上創作了評話和戲曲,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宋元話本戲曲和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大量材料,結合他本人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創作了這部「七實三虛」的長篇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
Ⅶ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
一、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二、題材背景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
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公元220年魏國代漢,終於公元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公元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7)三國演義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並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
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
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公元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後遷都建業,建立吳國。猇亭之戰以後不久。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Ⅷ 三國演義,寫作背景少於50字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動亂年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經過多年戰亂,最終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也在思考,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 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62
Ⅸ 三國演義寫作背景是什麼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作者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9)三國演義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小說第一回介紹劉備時說:此人「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朱」。
後來又「跨下黃鬃馬,手掣雙股劍」,從而構成小說劉備的整體形象:作品不僅通過大量的具體故事和人物評價刻畫了劉備抱負遠大、恭己待人和城府很深的性格特點,最主要的還是渲染了劉備寬厚仁義的特點: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Ⅹ 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爭霸,軍閥混戰。這時,劉備、曹操、孫權自亂世中崛起,並最終消滅其他割據諸侯,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關於三國的故事,早在三國後期就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在宋元時期,民間藝術家們又在傳說與史實的基礎上創作了評話和戲曲,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宋元話本戲曲和陳壽《三國志》及裴松之注等大量材料,結合他本人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創作了這部「七實三虛」的長篇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朝末年,蒙古族統治的種族壓迫激起了紅巾大起義,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之後又出現了朱元璋、張士誠、陳友諒等幾大勢力為奪取全國的統治權而引起的長時間戰亂,因此,羅貫中創作這樣一部小說,與其說是對歷史的通俗化,倒不如說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