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皇太極現在發展到什麼規模
皇太極?現在新中國都成立六十多年了,清朝都毀滅百年了……
B. 屠城最先的那個發明的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一個日子都在血雨腥風中飄搖,每一個心靈在皮鞭和飢餓的恐懼中顫抖--於是,每一個救世主先後揭干而起了。中國的主義誕生於中國的災亂之中。
僅以戰爭為例,在商朝的《卜辭》中就記載了各種戰爭61次。 而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242年間各種戰爭448次。到了戰國時期,僅大規模的戰爭就有222次。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豈止春秋!2500年來,哪一場自相殘殺,談得上正義?哪一次改朝換代,不是人口死亡過半?
秦人嗜好戰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司馬遷記載:秦國攻魏殺8萬人,戰五國聯軍殺8萬2千人,伐韓殺1萬人,擊楚殺8萬人,攻韓殺6萬人,伐楚殺2萬人,伐韓,魏殺24萬人,攻魏殺4萬人,擊魏殺10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前262年擊趙白起殺盡42萬人,又攻韓殺4萬人,又攻趙殺9萬人……前207年項羽坑秦降兵20萬。
戰國末中國人口2千萬人。可中國軍隊卻遠遠超過歐洲:秦始皇守五嶺用兵50萬,防匈奴30萬人,修長成50萬,造阿房宮秦皇陵的130萬人(其中受宮刑者達70多萬人)。以至於「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漢書、嚴安傳》)。
秦始皇三十六年,有一顆流星落下,有人在隕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隕石周圍居住的人,全部殺了。
秦始皇的後宮姬妾,凡沒有兒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禮完畢之後,20多萬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於非命;以後凡修皇陵的民工都是同樣悲慘的下場。
到胡亥時,賦稅甚至增加到超過農民收入的2/3。
1)秦末農民戰爭
從公元前195到公元前205年西漢建國初期,共歷十年。秦朝末年有2000多萬人,到漢初,原來的萬戶大邑只剩下兩三千戶,消滅了原來人口的70%。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現了「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的現象(《史記·平準書》)。
2)漢武帝伐匈奴
漢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幾度討伐匈奴,海內虛耗,人口減半,50%的人死亡。
3)西漢末年混戰
公元2年全國人口5959萬,經過西漢末年的混戰,到東漢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萬。損失率65%。20年間,西安的人口從68萬減到28萬,大荔從91萬減到14萬,興平縣從83萬減到9萬,綏遠縣從69萬減到2萬。
4)三國鏖戰
公元156年人口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全國人口為140萬,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馬前懸人頭,車後載婦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說漢末三國大動盪活下來的人只是原來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國人口總計才767萬。
5)西晉八王之亂
從公元291年開始,先後有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東海王越及成都王穎八王為爭奪皇位,在洛陽相互攻殺,戰亂歷時十六年之久,死亡人口達數十萬人,許多城鎮均被焚毀,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使西晉初年並不十分發達的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關東地區又爆發了罕見的蝗災和瘟疫,史載「至於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幽、並、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馬毛皆盡。又大疾疫,兼以飢饉」,「流屍滿河,白骨蔽野」(《晉書·食貨志》)。
6)南北朝混戰
公元311年,劉曜攻長安,關中地區的人口僅餘1-2%。
後趙帝國地盤很小,皇帝卻有五個皇後,一萬多姬妾。他死了以後,兒子日夜與五個皇後母親淫樂,被岳父殺掉,滅絕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徵集美女3萬人,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徵集美女而不情願者被殺高達3千餘人。為容納美女,石虎分別在鄴城、長安、洛陽興建宮殿,用人力40萬。鋪天蓋地苛捐雜稅,迫使缺衣少食的農民賣兒賣女,賣完後仍然湊不夠,只好全家自縊而死,道路兩側樹上懸掛的屍體,前後銜接。前燕帝國進圍鄴城,那數萬宮女,不是餓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長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韜跟自己奪位,先派人刺死石韜,再密謀幹掉老爹提前接班。事敗之後,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將石宣綁到台下,先拔掉頭發,再拔掉舌頭,砍斷手腳,剜去眼睛,扔進柴堆活活燒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兒女,全都處斬。石宣的幼子才五歲,拉著祖父的衣帶不肯放鬆,連衣璉都被拉斷,但被硬拖出去殺死。太子宮的官吏差役數千人全被車裂。石虎死後,登基33天的兒子,被另一兒子殺掉。183天後,又被另一兒子殺掉。
103天後,一名漢族將軍冉閔殺盡皇室,下令:「凡殺一個胡人者,官升。」霎時間,僅首都鄴城屠殺胡人20萬,造成數百萬人的死亡。
北朝的齊代有2000萬人,到北周時人口僅900萬;南朝宋代有469萬人,到南陳滅亡時只有200萬人,損失率達60%。
7)隋朝役民
隋朝24年,揚堅的次子揚廣發動宮廷政變殺死了父親和哥哥揚勇,霸佔父親最寵愛的陳夫人。他擴建洛陽皇宮,每月役丁2百萬人。修運河,隋煬帝「詔發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斬三族」,役夫達543萬餘人,晝夜開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數,死者過半。 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到江都享受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軍進攻高麗,傷亡無數。
從公元611到628年18年間,兵變、民變和宮廷政變共136次,有50多位稱帝稱王者,均統兵15萬以上,各據一方,相互混戰。全國戶數由890萬減至290萬,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萬人,減到639年1235萬,損失率73%。
8)安史之亂
皇帝為奪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紇收復洛陽,應允任意搶掠三日,使洛陽成了一片廢墟。歷時九年的殘殺,使黃河流域蕭條凄慘,人煙斷絕,獸游鬼哭。中國人口從九百萬戶銳減至二百萬戶,四分之三慘死,殘存者以紙為衣。公元755年有5292萬人,到760年人口1699萬。損失率68%。
9)黃巢起義
有一句俗語:「黃巢殺人八百萬--劫數難逃。」黃巢占長安,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待到官軍反撲長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軍的立場上,「巢怒,縱兵屠殺,流血成川,謂之洗城」。
黃巢所過之地,百姓凈盡、赤地千里。《舊唐書》記載:黃巢率領全軍圍陳州近一年,數百(一說三千)巨碓,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流水作業,日夜不輟。將活生生的大批鄉民、俘虜,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納入巨舂,頃刻磨成肉糜,並稱之為「搗磨寨」。陳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汴、曹、徐、兗等數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五代,前後八十年,中國內外一片混戰,億萬生靈塗炭。前後58個皇帝,有42個死於非命。自秦後的所建立三十餘個朝代的開國之君出身遊民和社會下層的約佔了一半。五代十國之間的開國之君十有七八是兵痞、無賴、流浪漢,心狠手辣就是自然的了。
唐武宗(841-846年)時有496萬戶,後周世宗(955-960年)僅120萬戶,到宋初為200萬戶。損失率76%。
10)金、元滅兩宋
1122年全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
蒙古人滅花剌子模,屠尋思干(撒馬爾罕)城約百萬人口;滅西夏,屠八十餘萬。蒙古人數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數百城,包括屠殺了巴格達的數十萬人口,整個中亞一片廢墟。
忽必烈屠殺了中國人1800萬人,中國北方90%漢族平民慘遭種族滅絕。四川在蒙古帝國屠***殺前,估計有1300-2000多萬人,屠殺後竟然不滿80萬人,幾乎成了無人區。在蒙古人殺戮和統治下,中國喪失了7000多萬人口。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是賤民。殺蒙古人償命,殺回回罰銀八十兩,殺漢人罰交一餐頭毛驢價錢。漢人村裡新媳婦的頭一夜一定要給蒙古保長,中國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家合用一把菜刀。
11)元末混戰
元人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里說,「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軍嗜食人,以小兒為上,……或使坐兩缸間,外逼以火。或於鐵架上生炙。或縛其手足,先用沸湯澆潑,卻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夾袋中,入巨鍋活煮。或男子止斷其雙腿,婦女則特剜其兩乳,酷毒萬狀,不可具言」。人肉曰『想肉』,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軍」即朱元璋之軍,這個吃人上癮的軍隊,何嘗考慮過民意。
明朝的開國者朱元璋出生微賤,生性殘暴。他在生計艱難之際為郭子興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興而興,得勢後他卻忘恩負義。朱元彰的好友殺了都元帥,朱元彰又殺了好友,當上都元帥。1366年,朱元彰救應遭難的皇帝,在龍舟上把皇帝推入長江,建立了明朝。他殺來殺去,先征服了中國人,才轉向驅趕已經勢微的蒙古人。
奪得天下後,朱元璋翻臉不認人,「火燒獨角樓」,大殺功臣、朝臣,據史書記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案總共殺人十萬之多。在位三十年,殺了二十萬,基本上將功臣殺光,連毫無二心的幼時放牛娃朋友徐達也不放過,可謂冷酷刻暴到了極點。
朱元璋賜給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殺了常遇春的元配。她的肋骨被砍成小塊弄熟,由朱元璋分發給常遇春及眾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過於「剝皮揎草」,將一個活人的皮剝下來,再塞上草。歷史上的皇帝很少用這種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幾個皇帝竟對此都樂此不疲。剝皮時如果讓被剝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規定:「有即斃者,行刑之人坐死。」
朱元璋在各州縣設有「剝皮亭」,官員一旦被指控貪污,無需審判即被剝皮,懸皮於亭中,以示警戒。他懲治官倒,如空印案、郭桓案,數萬人被連累致死。因貪污罪名死於監獄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數萬人。但明王朝最終仍然陷於腐敗泥淖而不拔,嚴嵩的貪污款就相當於好幾年的國防預算!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用了46個妃妾、宮女殉葬,在以後的70年中,這種野蠻的制度又在皇帝與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來,毫不遜色。1402年,他奪了親侄子的皇位,導致了幾十萬人的戰死沙場;建文帝宮中的宮人、女官、太監被殺戮幾盡;他一次性枉殺1萬4千多人。他還將忠於建文帝的舊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殺死;僅方孝儒一家,滅「十族」就殺掉873人!對於方孝儒的妻女,喪盡天良的朱棣竟把她們送進軍營,讓士兵,一個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20餘男子的凌辱。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聖諭將屍體喂狗吃了。永樂末年,他大肆屠殺宮女、宦官,在這次大慘案中,被殺的宮女有近300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公元1424年)的當天,30多名宮女都餉之於庭,吃完以後,被帶上殿堂,哭聲震殿閣。殿堂內置有小木床,使宮女立在床上,樑上結有繩套,把她們的頭放在圈套中,然後撤掉小床,使她們弔死。據說,這樣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12)明末混戰
從李自成起義到吳三桂滅亡,混戰五十四年。明末人口為一億,到清世祖時全國人口只剩下1400萬人了,銳減了80%多,損失人口8000多萬。
1628年(崇禎元年)陝西的大飢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這場空前的大災難拉開了明王朝滅亡的序幕。 李自成的大順軍的戰馬飲的是俘虜的血,馬飲慣了血,對水不屑一顧。上了戰場,戰馬一聞到血腥味,奔騰嘶鳴,眼睛發紅,簡直像獅子一樣。大順軍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簞壺食漿,以迎義師。一農民在城門口攔住幾個大順軍戰士,向他們講述自己的苦難,一個大順軍小頭目說:「哎呀,你既然那麼苦,何必活在世間?」就把老農殺了。
1644年陰歷八月初九張獻忠陷成都,張獻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過了,停止大殺,仍然每日小殺百餘人以樹威。歐洲傳教士利類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聖教入川記》記載,張獻忠每日殺一二百,為時一年又五個月,累計殺人十萬,亦不算多。清軍一來,他就逃了。在大軍逃離成都前,更是對成都實行殘酷的「四光政策」,盡殺蜀人,從老百姓到軍隊家屬(老弱病殘)再到他部隊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後連早期跟隨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剮殺之列,剮殺後製成腌肉以充軍糧,單就此點來說,實在獨步中國大屠殺史。
據《蜀破鏡》記載,某日晚,他的一幼子經過堂前,張喚子未應,即下令殺之。第二天晨起後悔,責問妻妾們昨晚為何不救,又下令將諸妻妾以及殺幼子的刀斧手悉數殺死。
張獻忠學朱元璋剝人皮,「先施於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鄉紳,又次及本營將升。凡所剝人皮,滲以石灰,實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於王府前街之兩旁,夾道累累,列千百人,遙望如送葬俑」。張獻忠創造了許多殺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將軍們四面出擊,「分屠各州縣」,名曰「草殺」。上朝的時候,百官在下邊跪著,他招呼數十隻狗下殿,狗聞誰就把誰拉出去斬了,這叫「天殺」。他想殺讀書人,就開科取士,將數千四川學子騙來殺光。
每屠殺一地,都詳細記錄所殺人數,其中記有人頭幾大堆,人手掌幾大堆,人耳朵幾大堆。打下麻城後,他把婦女的小腳砍下來堆成山,帶著他最心愛的一個小妾去參觀。小妾笑著說:「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雙秀美的小腳放在頂端,就再好也不過了。」張獻忠笑咪咪地說:「你的腳就最秀美。」於是把小妾的腳剁下來放到「山尖」上。張獻忠兵敗潰退,更是殺婦女腌漬後充軍糧。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驗其男女。對懷抱中嬰幼兒則將其拋擲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觀其手足飛舞而取樂。稍大一些的兒童或少年,則數百人一群,用柴薪點火圍成圈,士兵圈外用矛戟刺殺,看其呼號亂走以助興致。
《溫江縣志》上說,溫江縣由於張獻忠的屠剿,「人類幾滅」。張獻忠死去十三年後(1659年)清查戶口,全縣僅存32戶,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國《簡陽縣志》卷十九:「明末兵荒為厲,概成曠野,僅存土著14戶」。
中國史上想改朝換代的流氓軍閥,互相殘殺起來比任何人都厲害,就是為了不讓對手獲得土地與人民,不讓對手比自己更強大,寧願一切都毀滅!
滿族征服漢族,始終貫徹一個既定方針:屠殺。對蒙古人和朝鮮人卻不是這樣。努爾哈赤的清軍佔領遼東地區後,先是擔心當地窮人無法生活而造反,把遼東地區的貧民都抓起來殺掉,稱「殺窮鬼」。兩年後,清軍又怕遼東的富人不堪壓迫而反抗,又把遼東地區的富人幾乎殺光,稱為「殺富戶」。共殺遼民300多萬,遼東地區的漢民基本殆盡。皇太極破錦州,三日搜殺,婦孺不免;掠濟南,城中積屍13萬。
揚州城破,揚州頓成地獄,死者達80餘萬。比地獄更難忘是人民引頸受戮的場面。史載:只要遇見一個滿族士兵,「南人不論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頸受刀,無一敢逃者。」一個清兵,遇見近五十名青壯男子,清兵橫刀一呼:「蠻子來!蠻子來!」這些人皆戰戰兢兢,無一敢動。這個清兵押著這些人(無捆綁)去殺人場,無一人敢反抗,甚至沒一人敢跑。到刑場後,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殺。
江陰一縣,就殺了17萬人,全城僅50人倖存。嘉定三屠殺了50多萬。1649年佔領湖南湘潭後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運動,大同全城軍民被屠盡,「附逆抗拒」州縣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殺;1650年攻破廣州時屠城,「屠戮甚慘,居民幾無噍類……累骸燼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
張獻忠與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萬銳減至50萬,只剩下10%左右。整個中國,「縣無完村,村無完家,家無完人,人無完婦」。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幾被殺盡,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順服的奴才。此外,滿清又殺苗民一百萬,殺回民數百萬,把漠北蒙古的准葛爾部落殺到最後一個幼童!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殘忍!
滿清入關後,對朱家宗室,可謂殘酷至極,除魯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賓得以存留外,其餘幾乎全部斬盡殺絕。崇禎帝的長子被多爾袞絞死,其第二子隱姓埋名在民間數十年後,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七十多歲的他,和他的兩個兒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遲處死,明朝永曆帝盡管逃到了緬甸,還是被清朝抓回雲南,全家被殺。
13)清代的白蓮教起義(1796-1805)
1786年人口3億9110萬人,起義失敗後,人口為2億7566萬人,相互屠殺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斗中,占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14)太平天國起義
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起義,義軍在起義後的六年中,不過犧牲4千餘人;然而內訌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韋昌輝殺害楊秀清及親信6千餘人,兩個月總共殺了文武官員2萬人。後來又利用石達開來天京靖難,凌遲處死韋昌輝,將其屍體寸磔,割成許多塊,每塊皆二寸,掛在各處醒目的柵欄處,標上「北奸肉,只准看不準取」的字樣,真是厲害之至。「洪楊之變」導致了十幾萬人被殺。
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入「天京」後,殺害數十萬人的生命;整個天京城3萬多戰士,無一投降,全部戰死或者自殺。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最多有100萬人,可曾剃頭殺過10多年後,到光緒登基時,南京也還不到50萬!
太平天國爆發(1851年)前夕中國人口4.3億,太平天國失敗(1863年)後,中國只有2.3億人,一場農民戰爭使中國損失了2億人[4000萬人死於戰爭中],這是何等的殘酷!到1911年全國人口才恢復到3.4億人。
C. 世人只感嘆皇太極寵愛海蘭珠,你知道他為了大清的發展做出了多少貢獻嗎
海蘭珠對大清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作為皇帝,三宮六院很正常!皇太極為大清建立者,有很多女人,據史料記載,皇太極共有15位女人,但是,在這些女人中,皇太極最寵愛的是誰?不是哲哲皇後,也不是大玉兒,而是海蘭珠。自皇太極見到她說的第一課,就對海蘭珠痴情了,在之後中,皇太極更是對她鍾情。做為皇太極眾多女人中的海蘭珠,海蘭珠憑什麼獲得皇太極的寵愛?
皇太極的面前,海蘭珠非常弱小,需要保護,激發了皇太極的保護慾望,海蘭珠對皇太極的愛,是種純粹的愛,不是因為其地位才喜歡,這也是受寵的原因。
D. 清朝發展史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15]後又按地域分為
清太祖努爾哈赤[16]
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5],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13][17]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17-18]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5]。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13]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7]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13]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19]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13][17]
統一全國
主詞條: 清軍入關、剃發易服、甲申國難、南明、清朝統一戰爭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5]。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3][17]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3]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20]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14]。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13][17]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21]
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22-23]。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13]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24]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3][25]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清軍採取多次屠殺以鎮壓之,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史稱甲申國難,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13]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棄土地,增加更多流民。為此又制定嚴禁奴僕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區的民族矛盾。後來清廷下令停止這些政策,並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25]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5][13]
康熙時期
主詞條: 康熙、施琅攻台、三藩之亂、平定準噶爾、雅克薩之戰、文字獄
康熙帝讀書像[26]
1662年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三藩,[27]收台灣,[25]三征准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中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5];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28]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28]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29]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28]
雍正時期
主詞條: 軍機處、攤丁入畝、火耗歸公、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文字獄、改土歸流、海禁
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29]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佔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並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岳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准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准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29]。
另外,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他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30-31]
第一,整頓吏治。康熙晚年,身患中風,標榜寬仁,吏治鬆弛,貪
雍正帝[32]
污腐敗,已然成風。雍正在長年皇子生活中,對皇父晚年弊政,看得較為清楚。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連續頒布11道諭旨,訓諭各級文武官員:不許暗通賄賂,私受請托;不許庫錢虧空,私納苞苴;不許虛名冒餉,侵漁貪婪;不許納賄財貨,戕人之罪;不許剋扣運費,饋遺納賄;不許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許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嚴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33-34]
第二,密折制度。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摺。具摺奏事的官員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摺的內容,幾乎無所不包,諸如刮風下雨、社會輿情、官場隱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過奏摺可以直接同官員對話,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實際情況。官員之間互相告密、互相監督,強化了皇帝專制權力。[29][34]
第三,設軍機處。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地點在紫禁城隆宗門內北側。軍機處的建立,標志著皇權專制走向極端。[29][34]
第四,改土歸流。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雍正全面實行「改土歸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29][34]
第五,攤丁入地。實行「攤丁入地」制度之後,社會人口,急劇增長。道光年間,人口之數,突破4億。[34-35]
第六,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29][34]
乾隆時期
主詞條: 十全武功、大小和卓之亂、金瓶掣簽、閉關鎖國、八旗生計、川楚白蓮教起義、嘉道中衰
1735年雍正帝去世,其子弘歷繼位,即乾隆帝。[29]乾隆帝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編纂《四庫全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為
乾隆帝[26]
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很多珍貴材料喪失。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36]。然而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制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毀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此外大興文字獄使如戴名世等人被株連殺害或者流放。這些都讓文人思想受到嚴厲阻礙,遲滯文化的發展。[36]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36]。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中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30]
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中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37]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
烏什酋長獻城降圖[38]
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39-40]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41-42]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43]在1769年更有人寫道:「中國比歐洲本身的某些地區還要知名」。到18世紀末,康雍乾盛世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面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44]
康乾盛世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康乾盛世」都遠遜明代,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28]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36][45]。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並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1770年代舉兵,後來又於1796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事件。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子顒琰,[46]即嘉慶帝。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退。[39] 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2][47-48]。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49]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13]
開啟近代
主詞條: 鴉片戰爭、太平天國
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貿易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布禁煙,此即虎門銷煙。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1841年,清政府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50]。
太平天國玉璽[51]
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並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捻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回變為主。[47]洪秀全改造基督教教義,1851年於廣西金田起義,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並且發動兩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為保護儒家文化,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後國力衰退,部分勢力轉入捻軍。太平天國最後於1864年被湘軍、淮軍以及外國人組成的常勝軍、常捷軍圍攻之下而亡。[52]
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英法聯軍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羅斯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根據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大量領土、主權和財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E. 從秦朝到清末所有皇帝的名子·發明和著名人物誰知道說下謝了拜託各位了 3Q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嬰 6漢 6.1 西漢 漢高帝 劉邦 漢惠帝 劉盈 漢高後 呂稚(太後稱制)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漢文帝 劉恆 漢景帝 劉啟 漢武帝 劉徹 漢昭帝 劉弗陵 昌邑王 劉賀 漢宣帝 劉詢 漢元帝 劉奭 漢成帝 劉驁 漢哀帝 劉欣 漢平帝 劉衍 孺子 劉嬰 更始帝 劉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東漢 漢光武帝 劉秀 漢明帝 劉庄 漢章帝 劉炟 漢和帝 劉肇 漢殤帝 劉隆 漢安帝 劉祜 漢少帝 劉懿 漢順帝 劉保 漢沖帝 劉炳 漢質帝 劉纘 漢桓帝 劉志 漢靈帝 劉宏 漢後少帝 劉辯 漢獻帝 劉協 7 三國 7.1 魏 魏 魏武帝 曹操 (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7.2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後主 劉禪 7.3 吳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8 晉朝 8.1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以上三帝為追謚,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8.2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8.2.1 十六國 8.2.1.1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8.2.1.2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前趙)劉曜 8.2.1.3 後趙 後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石鑒 石祗 8.2.1.4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8.2.1.5 後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8.2.1.6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8.2.1.8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後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段隨 慕容覬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雲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8.2.1.13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後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8.2.1.19 代國 拓跋猗盧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鬱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渾 吐谷渾 參見吐谷渾首領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後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9.1.2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鬱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9.1.3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後主 蕭琮 9.1.4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後主 陳叔寶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庄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9.2.3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後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恆 范陽王 高紹義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贇 靜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淵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後 武曌(太後稱制) 武周聖神皇帝 武則天 唐中宗 李顯 唐殤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肅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適 唐順宗 李誦 唐憲宗 李純 唐穆宗 李恆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曄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詔 南詔 11.2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國 12.1 五代 12.1.1 後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12.1.2 後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12.1.3 後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12.1.4 後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12.1.5 後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12.2 十國 12.2.1 吳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12.2.2 閩國 (909年-945年,當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荊南 荊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12.2.4 楚國 楚國 (907年-951年,創立者馬殷實際自897年開始地方割據)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12.2.5 吳國 (904年-937年)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後主 李煜 12.2.7 南漢 (917年-971年) 高祖 劉岩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後主 劉鋹 12.2.8 北漢 (951年-979年)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後主 王衍 12.2.10 後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後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趙匡胤 宋太宗 趙光義 宋真宗 趙恆 宋仁宗 趙禎 宋英宗 趙曙 宋神宗 趙頊 高太後 宣仁太後高氏(太後垂簾) 宋哲宗 趙煦 宋徽宗 趙佶 宋欽宗 趙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趙構 宋孝宗 趙眘 宋光宗 趙淳 宋寧宗 趙擴 宋理宗 趙昀 宋度宗 趙禥 謝太後 謝道清(太後垂簾) 宋恭帝 趙顯 宋端宗 趙昰 趙昺 14 遼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後 述律平(太後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後 蕭綽(蕭撒葛只) 遼聖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台 馬乃真後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後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號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號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號永樂 (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年號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號宣德 明英宗 朱祁鎮,年號正統/天順 明代宗 朱祁鈺,年號景泰 明憲宗 朱見深,年號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號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號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號嘉靖 明穆宗 朱載垕,年號隆慶 明神宗 朱翊鈞,年號萬曆 明光宗 朱常洛,年號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號天啟 明思宗 朱由檢,年號崇禎 18.1 順 李自成,年號永昌 18.2 大西 張獻忠,年號大順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號弘光 唐王 朱聿鍵,年號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號永曆 19 清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c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年號順治,通稱順治皇帝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年號康熙,通稱康熙皇帝 清世宗 愛新覺羅胤禛,年號雍正,通稱雍正皇帝 清高宗 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乾隆,通稱乾隆皇帝 清仁宗 愛新覺羅顒琰,年號嘉慶,通稱嘉慶皇帝 清宣宗 愛新覺羅旻寧,年號道光,通稱道光皇帝 清文宗 愛新覺羅奕詝,年號咸豐,通稱咸豐皇帝 清穆宗 愛新覺羅載淳,年號同治,通稱同治皇帝 清德宗 愛新覺羅載湉,年號光緒,通稱光緒皇帝 清遜帝 愛新覺羅溥儀,年號宣統,通稱宣統皇帝
記得採納啊
F. 大清國號是怎麼發展的
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范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己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當年努爾哈赤落難的時候,騎了一匹馬逃難,這匹馬是青色的馬,因為後面追兵追得很急,努爾哈赤騎著馬晝夜逃跑,結果把這匹大青馬累死了,努爾哈赤對著大青馬就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我的國號就叫『大清』」。當然這個清是諧音了,這是個傳說的故事,大家不必當真。至於清朝為什麼叫「大清」,其來源與含義在《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等官書中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學界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目前史家大致從這幾個角度來探討這一問題。其一,是聯系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民族形勢,考慮到皇太極建大清為國號的同時,采漢式尊號、用漢式年號、上漢式謚號,以及制定漢式皇帝儀仗、冠服,甚至祭祀孔廟等等的情況,則漢式國號「大清」,取義自然應該是本於漢族經典,合乎漢族傳統文化,順乎漢人一般的思想觀念。
由這一思路出發,「大清」在氣勢、含義等方面,應該壓住了「大明」。由此而發的關於大清國的「大清」的諸種猜測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二)而最易見出的,「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寓清滅明的吉祥之兆。又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金啟稼進而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崇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范,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尤其值得注意。《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閑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札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綜上所作間接的推測,可以斷言:就漢文化系統言,皇太極所以命名國號為「大清」,在於「大清」的氣勢、含義的確壓住了「大明」。
那麼,在女真或滿洲方面,「大清」的來歷及意義又有什麼說法呢?依據眾多學者的研究,答案是這樣的。日人市村瓚次郎指出:「金與清在北京音稍有相近,金為Chin之上平,清為Ching之去聲。北京人可明確區別開,然外國人則頗易混同」。有學者肯定了這一看法,認為:「清即金之諧音,蓋女真語未變,特改書音近之漢字耳」。亦有專家認為,「清」與「金」為一音之轉,這兩個漢字在寫法上雖異,而在滿語里發音卻無差別。他說:「撫近門款識漢文之大金,滿文卻即系後來通用之大清。因知太祖稱國號為金,至太宗改號清,不過改漢字之寫法。其實滿人讀金清太祖努兒哈赤、清同音,改號乃改漢並不改滿,漢文之大金,稱至崇德元年(1636)四月以前為止,滿文之大金,終清世未有異也」。《清代全史》也附和說:大清為大金近音字。太宗之所以堅持更定國號,是因為「金」曾激起漢族人民的仇怨太深,不稱「金」可以減少他們對清朝繼續擴張勢力的阻撓。再則,這是太宗已定下入主中原之策,原來的金朝最多統治半個中國,太宗要建立全中國的一統天下,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更定國號為「大清」,它是太宗重定國號的又一動機。
以上觀點基本上是從漢語角度來解釋的,又多把「金」轉換為「大清」再予以分析的。但是既然清朝官書沒有記載「大清」之事,說明它不是文館的文官、舉人們所承擬的,因為他們的建議一般記錄在冊。因此,有學者認為:「大清」這一國號並非來自漢語,也不是滿語固有詞,可能是滿語中的一個蒙古語借詞,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國的意思應為「上國」「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其根據如下:
其一,「大清」不是漢文「大金」的一音之轉。因為漢文的「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不一樣,滿文「大金」與「大清」的寫法、讀法也不一樣。大金的滿文為aisin gurun,而大清的滿文為amba daicing gurun。
其二,皇太極對滿語等滿族文化情有獨鍾,不願放棄,故很難推想他會以漢語命名其國家。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曾下令「事不忘初」,將其統治下的後金官名、城邑名一律改成滿語。時隔僅兩年,他用漢語來命名其新政權的可能性不大,而用滿語的可能性較大,但滿語中又無daicing這一固有詞彙,只有蒙古語借詞daicing。所以,大清國號,實源自蒙古語。
以上清史研究專家的論斷,各有其理,又互為補充。以此可見,1636年皇太極易「金」為「大清」,可謂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要的內部因素言,「金」國號已不足以規范其未來的發展,更不利於安撫其已統轄的漢、蒙民族;以關鍵的外部因素論,「大清」國號合乎「大元」、「大明」取號的傳統,氣勢、取義更勝過「大明」。
順治元年(1644)五月二日,在他去世僅僅八個多月以後,其十四弟多爾袞便率領著由滿、漢、蒙三方組成的大清軍隊,順利地開進了大明京師(今北京);又過了僅僅四個月,其六歲的九子福臨便已端坐在大明的金鑾寶殿之上,並於十月一日舉行了隆重的定鼎登極大典。隨著殘明永曆帝於順治十六年(1659)逃入緬甸,大清順治帝福臨便正式成了九州共主,「大清」也正式成了天下共號。
G. 中國的歷史有那些皇帝經過了那些偉大事件有幾個英明的君主有什麼偉大的發明
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嘗試從廿五史等工具書中搜集大量帝王資料,編制一覽表,包括朝代、稱號、生歿年代、在位年代、登基歲數、年號等,並在備注中列出死因。試將這四百多位帝王之資料濃縮在此文中。
中國皇帝雖然自命天子,被稱萬歲,但長壽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歲以下的佔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內。其餘約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過八十歲的只有五位,即最長壽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蕭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81)、宋高宗趙構(80)和五代吳越武肅王錢□(80)。
超過七十歲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國吳大帝孫權(70)等。
超過六十歲的有38位,包括漢武帝劉徹(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楊堅(63)和漢高祖劉邦(61)等。
超過五十歲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歲到49歲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贏政(49)、宋太祖趙匡胤(49)、南唐後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極(41)等。
30歲到39歲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緒皇帝(37)、咸豐皇帝(30)等。
20歲到29歲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贏胡亥(23)、順治皇帝(23)等。
10歲到19歲的有28位。
而十歲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歲的漢質帝劉纘,六歲的元寧宗、兩歲的漢沖帝劉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滿周歲就死去的漢殤帝劉隆。
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為。然而,有些皇帝才幾歲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幾十年,而且影響相當深遠。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漢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過40年的有11位,
包括遼聖宗(49年)、明神宗萬曆帝(48年)、梁武帝(47年)、遼道宗(46年)、元順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劉備的兒子阿斗、蜀後主劉禪(40年)。
在位超過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緒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過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遼太宗(20年)、順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禎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則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後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豐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滿十年的皇帝超過240位
H. 元太祖,朱元璋,努爾哈赤,皇太極在歷史上有哪些貢獻
領戶分封制
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組成部分。有兵就有權,兵強則國固。在以征服戰爭為職業的歷史階段尤其如此。因此,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宗室,把在戰爭中已經實行的千戶制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先後任命了一批千戶官、萬戶官和宗室諸王,建立了一個層層隸屬、指揮靈活、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成吉思汗把佔領區的人戶編為95個千戶,分封給開國功臣和貴戚們,分別進行統治。《史集》和《蒙古秘史》一一列舉了這些千戶官的姓名、出身、主要經歷以及各千戶的組成情況,其中包括78位功臣,10位駙馬,有3位駙馬共領有10千戶,因此當時實際分封的只有88人,這就是蒙古汗國歷史上著名的八十八功臣。千戶制的建立,標志著部落和氏族制的最後瓦解。這是一種軍事、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制度,是蒙古汗國統治體制中最重要的一環。建立特殊功勛的那顏,還被授予種種特權,那顏階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統治蒙古人民的支柱。這實際上是用戰爭打敗了原來各部的奴隸主和氏族貴族,又重新培植了一個新的奴隸主階層,這是以成吉思汗所在的黃金家族為主、各級功臣為輔的新的奴隸主階層。
I. 清朝到現在有啥重大的發明中國!~~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說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中國全境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清朝從此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
清朝最初建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21年遷都遼陽,1625年遷都沈陽(改稱「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
清朝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5]。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統帝正式下詔退位,清朝滅亡。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
清朝歷史
五世達賴朝見順治帝 清朝是由中國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沖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剃發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後金時期
清太祖努爾哈赤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 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一度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沖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並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沈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沈陽。當年農歷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
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志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余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余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斗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剃發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發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佔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康熙朝
一代聖君康熙帝 康熙帝8歲即位,在位期間,擒鰲拜,平三藩,平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和《康熙字典》。
康熙帝鞏固和加強了祖國的統一。對內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准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康熙皇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使中國人民過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歷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雍正帝盛年登基。他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改革,可謂大刀闊斧,快刀斬麻。心狠手辣,大興文字獄。
整頓吏治:嚴厲打擊貪污受賄,重視財政審計。
火耗歸公:杜絕貪污。
攤丁入畝:基本放棄對農民的控制,減輕農民負擔,有利於人口統計和人口增長。
改土歸流: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鞏固了西南邊防。
廢除賤籍:緩和階級矛盾。雍正廢除了賤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監察御史年熙上書請除豁山西、陝西樂戶的賤籍。山西、陝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永樂永樂帝登基後,加害建文忠臣本人外,還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世代相傳,久習賤業。年羹堯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說她們是忠義之士的後代,沉淪至此,無由自新,請求雍正帝開豁她們的賤籍,准許她們改業從良。雍正帝看到奏摺後,很是贊同,於元年(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豁賤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准許他們出賤為良。
密折制度:加強對官員監督。
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隆朝
乾隆帝執政60年,雖好大喜功,他編纂《四庫全書》,對其中不少書籍大肆進行篡改,篡改及毀滅的書籍竟占編纂前收集書籍的絕大部分。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很多珍貴材料就此喪失。
乾隆帝酷愛漢文,勤於寫詩,留下了約42613首各體詩作。一個少數民族的帝王對漢文化如此酷愛,對漢文化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推動作用。但由於清朝的文字獄,詩選的編選者不敢收錄、評價當朝皇帝的詩,而原著(《御制詩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詩沒有流傳開來,大部分是帝王體打油詩。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乾隆帝於1757年粉碎了准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1771年,西遷伏爾加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清朝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這一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
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了一億大關。
近代時期
晚清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後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國家民變迭起如乾末嘉初的天理教和白蓮教起義。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咸豐帝即位後西方列強開始入侵清朝,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包括因亞羅號事件和西林教案造成第二次鴉片戰爭輸掉而簽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地,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挽救自身命運並增強國力,清政府內部部分漢族有識之士遂展開了維新運動,試圖革新圖強,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自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全國各地開始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修建新式學校、培訓技術人才;同時也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逐步改進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在文武齊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面,史稱「同治中興」。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太平軍、平定捻軍之亂,並收復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代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1901年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承諾並實行立憲,並於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了代議會。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這次改革的根本問題是皇族遲遲不肯讓世俗精英分享權力,拖到辛亥年已經為時過晚,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
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內閣並統領清軍。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壓迫革命軍(陽夏戰爭),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並在退位詔書中宣布「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的正式結束。
J. 文韜武略的清太宗皇太極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駕崩之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了後金汗位。按照漢人王朝的皇位繼承傳統,一般是由嫡長子繼承,而蒙古則是由幼子繼承汗位。皇太極上有兄長,下有弟弟,為何汗位會落到皇太極身上,努爾哈赤是否留有傳位遺詔呢?
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眾貝勒乃合詞請上嗣位,皇太極「辭再三,久之乃許」,被擁舉為大汗。
九月一日,皇太極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為天聰元年。
皇太極就是這么一步步登上大位的。
執政初期,四大貝勒並肩而坐,共同處理軍國大事,相當於集體領導制。
這肯定讓皇太極很不舒服,打掉其他集團那是遲早的事。皇太極很輕松地打掉了二貝勒和三貝勒,代善是個聰明人,看情形不對,主動提出退出領導班子。
看到沒有,皇太極能上位絕不是偶然,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實力派政治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