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怎麼寫
今天,我查找了垃圾食品對人體的五大危害,油條、燒餅一直是天津市居民的家常早點,現在汽水、果汁等取代了白開水成為中小學生每天的主要飲料,漢堡、薯條作為時尚快餐為青少年所鍾愛。其實,人們在飲食上不斷求精、求新、求洋的同時,「垃圾」食品也正悄然來到您的餐桌。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全球十大垃圾食品及其危害。本市營養學會付金茹理事長指出,這十大垃圾食品中的很多種類被本市廣大居民所偏愛,但為了您的身體健康,不要經常吃或是少吃下列食品: (1)腌制類食品主要危害是:1、導致高血壓,腎負擔過重,導致鼻咽癌;2、影響粘膜系統(對腸胃有害);3、易得潰瘍和發炎。
(2)油炸類食品主要危害是:1、油炸澱粉導致心血管疾病;2、含致癌物質;3、破壞維生素,使蛋白質變性。
(3) 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等)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防腐和顯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劑,加重肝臟負擔。
(4)加工類肉食品(肉乾、肉鬆、香腸等)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質之一:亞硝酸鹽(防腐和顯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劑,加重肝臟負擔。
(5) 汽水,可樂類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磷酸、碳酸,會帶走體內大量的鈣;2、含糖量過高,喝後有飽脹感,影響正餐。 看了這么多垃圾食品的危害,我都不敢吃那些食品了,要多吃些豆類食品,蔬菜,水果,奶類等健康的,衛生食品要保證飲食多樣化。
2.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地下礦產資源采出後留下大量的采空區,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礦業開采秩序較為混亂,非法、無規劃的亂采濫挖現象嚴重,在一些國有礦山周邊留下大量的不明采空區,致使礦山開采條件惡化,給礦山生產和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采空區按礦產被開採的時間,可分為老采空區、現采空區和未來采空區。礦體被采出後,自頂板開始由下向上依次垮落、斷裂、離層、彎曲變形並在地表一定范圍內形成下沉盆地。采空區上覆岩層按其破壞程度不同,從下到上大致可劃分為「三帶」:垮落帶、導水裂隙帶和彎曲帶。采空區上方地表存在下沉和水平兩種移動,傾斜變形、曲率變形與水平變形3種變形。地下開采地表移動分開始期、活躍期、衰退期3個階段[1]。老采空區的移動主要應考慮衰退期結束後的地表移動,主要包括兩個部分:①是已采塊段對地表影響尚未結束的部分;②是采動碎裂岩體及上覆岩層在覆岩重力作用下逐步壓實變形過程,此變形受上覆岩層地質環境條件的影響,如地下水的軟化、風化及外部荷載影響等,使煤岩體強度降低,導致結構失穩,引起地表產生連續或非連續變形,這一時間過程往往比較漫長,由此帶來一系列環境地質災害問題,如山體邊坡發生蠕滑而變形,甚至產生采空區大面積塌陷等,而塌陷區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以至枯竭、耕地破壞、生態環境惡化、道路變形破壞、房屋倒塌等,給礦區或穿越礦區的鐵路、公路等工程建設留下很大隱患。
煤炭是中國的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中歷來佔70%左右,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煤為基礎、多元發展」,是解決中國能源問題的基本方略,但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以煤炭為主體的一次能源結構不會改變。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已由2005年的18.43×108t增長至2011年的37.27×108t,年均增幅達到12.45%,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21.13×108t增長到2011年的35.20×108t,年復合增長率為8.88%,預測「十二五」期間,全國煤炭需求總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到2015年中國煤炭需求總量將達到40×108t[2]。煤炭采出後導致上覆岩層移動和變形,岩體強度也會降低,在建築荷載或列車動荷載作用下,甚至無建築荷載或列車動荷載而由於其他地質原因作用下,有可能使老采空區重新「活化」,使冒落岩體再壓密而導致地表產生新的移動和變形,甚至垮落,形成塌陷坑。采空區的存在對工程建設及地表建(構)築物能產生潛在的安全威脅並具有以下特點:采空區特徵難以弄清,其「活化」過程受多種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並難以直接觀察,采空區活化失穩破壞具有突發性,塌陷時間難以准確預計。
隨著煤炭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給礦山周圍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傷害和破壞。采空區突然塌陷引發突發性地質災害給人民群眾財產和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威脅,2011年7月28日,因連日強降雨,河北遷西縣金信鐵選廠紅石崖嘴礦區職工宿舍發生地表塌陷,造成6人遇難。2007年8月29日凌晨3時許,陝西省神木縣孫家岔鎮邊不拉煤礦礦井采空區發生塌陷引發地震,附近村民在睡夢中被驚醒。2005年12月26日13時05分,位於河南省安陽縣都里鄉林州市三鑫工貿公司都里鐵礦,突然發生大面積塌陷,形成一個長約100m、寬約50m、平均深度6m的大坑。經勘驗,這一地表塌陷區地下空洞是1992 年鐵礦采空後留下的,塌陷與鐵礦現採掘活動沒有直接關系,在這起突發的地質災害中,共有8人墜落、3人失蹤。在晉城礦區,鐵路從運營開始就受到了采空區的危害和影響,由於采空區本身還未穩定以及機車車輛動載的影響,線路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給行車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1999年4月1日清晨,成庄線路巡道工發現DK2+600、DK2+800 路段又突然下陷長約12m,線路兩側田地出現多處最寬約10cm的裂縫,軌道幾何尺寸發生嚴重變形,偏差極大,由於發現及時,迸行了迅速處理,防止了列車脫軌、顛覆重大事故的發生(圖1.1)。位於四川省甘洛縣境內的成昆鐵路K309—K312段線路兩側存在大量鉛鋅礦,形成多處采空區,危及鐵路安全要求,當地政府提前採取有效的預防治理措施後,確保成昆鐵路的運營安全。隨著礦產資源不斷被開采,類似由於采空區的變形破壞給鐵路安全運行帶來隱患的報道還在增多。
圖1.1 鐵路附近采空區塌陷
鐵路沿線采空區在火車動荷載的作用下更易引起地表變形和采空區塌陷,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性,是鐵路運營必須解決的一個嚴重問題。首先威脅著鐵路運輸的安全,由於采空區本身未穩定以及機車車輛動載的影響,采空區沉陷不斷發生,線路處於不穩定狀態,給行車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其次影響鐵路運輸效率,采空區的沉陷造成線路的不穩定,使行車不能按照規定的時間和速度要求行駛,運輸生產效率受到嚴重的影響;再者增加鐵路線路的維護保養難度和工作量,采空區地段線路極不穩定,且沉陷發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不能確定,因而線路的幾何狀態變化也變得復雜,很難控制和掌握,需要經常性地監測和維護。因此采空區頂板的穩定性問題作為鐵路建設的不良地質問題已越來越突出。鐵路線路是延伸性的建築物,如果某一區段出了故障,全線通車將受到影響,如果不對地下采空區迸行穩定性評估及加固處理,就可能引起地表沉陷並降低路基的穩定性,給行車帶來不安全因素。在地表的拉伸區,線路也發生拉伸變形;在地表的壓縮區,線路亦發生壓縮變形,將在鋼軌內部產生拉應力或壓應力,當鋼軌內部的應力大於許用應力時,將在列車運行動荷載作用下,導致鋼軌線路失穩造成列車脫軌事故[3,4]。
采空區是一種特殊的岩土工程對象,實際上是礦山開采沉陷學的延伸、拓廣與發展,是開采沉陷學與岩土力學、土木工程、礦山地質、采礦工程、地下工程式控制制相結合的產物。因此,對老采空區頂板穩定性影響因素分析研究,迸而更合理的對采空區穩定性做出評價,不僅是對采空區迸行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制定治理措施的依據,而且對保證鐵路在設計使用年限內安全營運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3. 創意經濟發展的背景是什麼
創意經濟也稱創意產業、創新經濟、創意工業、創造性產業等。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它通常包括廣告、建築藝術、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等等。它最先由英國提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它的內涵外延越來越寬泛。相關書籍、相關鏈接也越來越多,而且成為美學成就的品牌。
我想它發展的背景應該是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4. 研究的背景
礦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礦業取得巨大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世界礦業及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小礦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我國堪稱世界上小礦最多的國家,也曾一度鼓勵小礦迅速發展。小礦的發展順應了我國礦業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在礦產品生產相對於市場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在緩解全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中,小礦的作用不容忽視。另外,相當多的小礦與農村經濟發展有著緊密聯系。廣大農民強烈的脫貧致富願望,使他們克服重重困難,致力於小礦的建設和發展。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投入少、產出快的小礦極大地提高了礦產品的產量,有效緩解了礦產品供應不足問題,從而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小礦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說明小礦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未來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經濟社會全面進步,對礦物原料的需求呈現有增無減的趨勢。此外,我國是礦產資源大國,有許多資源優勢和優勢資源;我國也是礦業生產大國,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著大量礦物原料,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崛起發展,有賴於中國礦業發展。所有這些對我國礦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礦業發展不能離開中國。從國內看,經濟社會發展仍有賴於本國礦業發展。加大勘探開發力度,轉變礦業發展模式,推動礦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小礦是礦業的一部分,整個礦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小礦的可持續發展。
5. 論文研究背景主要寫哪方面的內容
一、選題的意義與價值
也就是寫作的意圖、緣由。意義與價值如果能區分開,就分開論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說明。一般而言,主要從2個大的方面去寫。一是理論意義與價值;二是實踐意義與價值。
二、研究綜述研究
綜述是梳理前人在本課題相關領域內所做的工作和尚存的知識空白,目的是為了確定自己論文寫作的理由。
三、課題的研究意義與目的
確定自己研究的邏輯起點,也就是要講明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自己將要做的探討內容,即寫這篇論文的原因以及要解決的問題。
(5)創造力發展研究背景擴展閱讀:
綜述主要是從三個方面進行表述:
1、要寫明本課題相關領域內研究對象的簡要歷史回顧。如歷史由來、目前現狀、未來發展趨勢。
2、要做國內外情況的橫向比較。
3、要對這些研究作出自己的評價。
本部分的內容也可以將開題報告與文獻綜述中的內容加工後完成。在論文中,研究綜述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是缺少分析評價。有的只是開列出了別人研究的論著,沒有任何分析,以開列篇目代替自己的綜述。
6. 什麼是研究背景
就是研究對象的現狀,發展趨勢,研究的意義這些。
7. 研究背景
一門學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總是具有相應的研究特點。地球科學作為一門古老的科學,經過了從綜合研究到部門研究再到綜合研究的長期發展過程。這種發展軌跡既是現實應用的需要,也是不同階段學科發展水平的必然。資源、環境、人口是事關全人類發展的問題,要求進行綜合的、從區域到全球的多尺度綜合研究,這對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空間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地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從而產生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地球信息科學。其中地理信息系統作為一種採集、存儲、管理、分析和顯示空間定位信息的一種技術,是地球信息科學的核心技術之一。陳述彭院士指出: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是近40年來地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革命性事件。同時,現代地球科學大范圍、多尺度和動態研究的特點,使遙感成為最有價值的地理信息系統的信息源。因此,如何從遙感數據中提取高精度的信息,是遙感研究和應用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表達、評價及如何降低所提取信息的不確定性是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
遙感信息提取中的不確定性是當前遙感研究的一個熱點。人們總是希望從遙感數據中提取的信息完全客觀准確地反映實際情況,但由於自然環境的復雜性,以及自然環境與遙感波譜相互作用的復雜性,從感測器記錄的光譜信號中提取的關於地表的信息中,總是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在使用從遙感數據得到的專題圖或某一地表參數的分布信息時,需要了解這些信息的不確定性。
空間數據的不確定性是評價空間數據質量的最主要方面。地理空間數據的質量對數據生產者和用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子,它可以使數據生產者正確描述他們的數據符合生產規范的程度,也是用戶決定數據是否符合他們應用目的的依據。同時,當這些信息作為地理信息系統數據源,在地理信息系統中經過各種操作或進行各種模型運算,並最終為決策支持服務時,數據源中的不確定性會在每一步操作和模型運行中傳播,使模型運行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從而使決策具有不確定性。要評價模型輸出以及決策中的不確定性,必須首先評價數據源的不確定性。因此,研究從遙感數據中提取的信息的不確定性具有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地理空間數據的不確定性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研究。例如,在地球觀測系統(EOS)的科學計劃中,具有專門的「EOS驗證計劃(Validation Program for EOS)」。我國已經在這一領域開展了研究。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了遙感誤差分析實驗室。兩年一度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中的空間精度評價國際會議」已經成為研究空間數據精度的科學家們的盛會。該會議已經成功召開五屆。第一屆於1994年在美國Virginia的Williamsburg召開,第二屆在美國Colorado召開(1996),第三屆在加拿大Quebec City召開(1998),第四屆在荷蘭的Amsterdam召開(2000),第五屆在澳大利亞的Melbourne召開(2002)。在歷屆會議文集中,有許多論文是討論遙感信息提取中的不確定性問題。大量的關於遙感信息不確定性的研究論文發表在《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等刊物上。
多尺度是遙感信息的一個基本特徵。現有的遙感數據的空間解析度包括從0.61 m到數十公里,可以從多個空間尺度進行對地遙感觀測。不同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所包含的地表信息的詳盡程度不同。同時,地表景觀本身具有多尺度的層次組織結構。從遙感數據中提取不同尺度層次的景觀特徵的信息需要不同空間尺度(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根據所研究的目標,選擇合適的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可以提高信息提取的精度,降低分析結果的不確定性。一般高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含有更多的信息,但並不是空間解析度越高,信息提取的精度越高,不確定性越低。就遙感數據土地覆被分類來說,分類精度和地表覆被類型單元的大小有關,過高的空間解析度反而會降低分類精度。從這個意義上,研究尺度因子在遙感信息提取中的作用,尺度與不確定性的定性和定量關系,以便選擇合適的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不但可以降低信息提取的不確定性,而且還可以排除選擇數據時的盲目性,並降低數據成本。
另一方面,現有的地球觀測系統中的遙感器只能提供若干個離散的尺度(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而不是連續變化尺度上的數據。但在實際應用中,常常需要特定空間解析度的數據,而現有的遙感感測器並不能提供這樣空間解析度的數據。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現有空間解析度的數據進行尺度轉換,以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因此,如何對遙感數據(或者,更廣義地,空間數據)進行尺度轉換,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遙感信息的尺度問題研究是當前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國外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就開展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我國已在這一領域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由李小文院士主持的我國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地球表面時空多變要素的定量遙感理論及應用」中,「在像元尺度上,以研究尺度效應和尺度轉換理論為核心,檢驗與反演目標參數有關的基本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適用性」被列為總體目標和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此外,一系列關於遙感中尺度問題的國際會議也相繼召開並出版了相關文集。例如,1993年在法國召開的熱紅外遙感尺度問題國際會議,尺度問題被認為是空間對地觀測中的主要挑戰;1997年召開了遙感和GIS中的尺度問題國際會議;1996年召開了關於利用遙感信息進行水文學中尺度轉換的國際會議。2001年7月在中國黃山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熱紅外遙感會議上,尺度問題被列為最主要的討論主題之一。
遙感信息的不確定性和尺度問題絕不是獨立存在的問題。遙感數據的空間尺度(空間解析度)是影響遙感信息提取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要提取高精度的信息,需要選擇合適空間解析度的遙感數據。同時,在遙感信息不確定性的評價過程中,需要考慮從遙感數據中提取的信息與參考數據空間尺度的差異。例如,當以點位觀測數據驗證遙感信息提取的精度時,常常需要對點位觀測信息進行尺度擴展。
8. 論文研究背景和意義怎麼寫
計算機畢業論文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目的、意義也就是為什麼要研究、研究它有什麼價值。這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當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一點,有針對性一點,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不要都寫成是堅持黨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主要內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關背景(課題的提出):
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搞這項研究。
⑵
通過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學實際,指出為什麼要研究該課題,研究的價值,要解決的問題。完整的參考資料:
http://www.jsjpaper.org/guide/jsjpaper_startReport.html
9. 灌水率的研究背景
學過農田水利學的我竟然完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