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從先秦至東漢造紙術的發明和應用過程.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1]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B. 概述先秦時期文字的發明及演變
根據相關史料和考古發現可知,
早在一萬年到八千年前就有文字這類符號了。
各地都有發現,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東和浙江出土的陶文。
四千八百年前史官倉頡發明了文字,沿用至今,
這是公認的。問題是如何解釋那些陶文?
現在有解釋了,這個要歸功於雲南。
雲南少數民族保留下來的古文字被破解了,
主要是古彝文。
八千年前,伏羲創立了八卦和文字,
四千八百年前,黃帝統一了天下,
夷人被迫從山東遷往雲南,現在叫彝人。
黃帝命史官倉頡重新搞了套文字,現在叫漢字。
到了夏朝叫夏篆,商朝的現在叫甲骨文,
你可以把夏篆理解為繁體字,甲骨文理解成簡體字就行了。
到了周朝又恢復了夏朝的篆書寫法。
漢朝為了書寫方便,演變成隸書寫法。
文字演變其實就是為了書寫方便而變化的,
一開始是刻在石頭上的,陶片上的,甲骨上的,
寫在綢布上的,竹片上的,木片上的。
秦朝改良了毛筆,漢朝發明了紙,
書寫越來越方便了。
到了晉朝方便成草書了,潦草的看不懂字了。
唐朝官方下令在石碑上刻下方方正正的字,
這是官方標准字體,就是楷書。
到了宋朝發明了活字印刷,適合閱讀的宋體字出現了。
明清時,官方有專門的用銅製成的活字。
民國開始討論要不要把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
新中國開始推行簡體字和普通話。
社會發展到現在的網路時代,
各種漂亮的字體在電腦和手機上出現了。
C.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雖然現在已經進入計算機時代,但是算盤依然有應用,算盤成本低,計算快速方便,是計算機不能媲美的,也是計算機不能替代的。
3、拱橋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中國現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橋是由李春發明並建造的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
D. 先秦 科技成就
秦朝比較短暫,其科學成就一般是和漢朝聯系起來說的:
秦漢時期的科技成就居世界第一的是:
天文,造紙術的發明、《九章算術》的問世、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等。簡單整理如下:
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世界公認最早。
東漢張衡發明製作可遙測千里外地震方位的地動儀,早歐洲1700多年。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介紹許多算術命題及其解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所著《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華陀:被譽為「神醫」,擅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麻醉葯,早西方1600多年。
造紙術 發明:我國最早,西漢前期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紙。改進:105年蔡倫用樹皮等造出便書寫、料易得、造價低的「蔡侯紙」。外傳:6世紀起,傳至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中亞,並經阿拉伯傳至非洲和歐洲。
E. 古代發明
中國古人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造紙術這四大發明盡人皆知,其實,中國古人的科技發明遠不止此。
2016年7月15日,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首次向世界公布了一份「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清單」。這份歷時3年編纂的清單,主要從「突出原創性」、「反映古代科技發展的先進水平」和「對世界文明有重要影響」3個因素考慮,列出了天象記錄、小孔成像、經脈學說、針灸、潮汐表等88項中國古代發明成果。
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世界上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茶;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之一——大豆;最重要的水果作物之一——柑橘。「這『四大栽培』技術傳向世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表示。
專家說,當然,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絕不止88項。比如,僅在機械與儀器方面,就還有犁鏡、記里鼓車、磨車、舂車、水轉大紡車、秤漏、走馬燈等。一些重大發明還衍生出新技術,比如在大豆的利用方面,中國人發明了豆腐和醬油。
88項中國古代發明成果目錄:
【科學發現與創造】
1.干支2.陰陽合歷3.圭表4.十進位值制與算籌記數5.小孔成像6.雜種優勢利用7.盈不足術8.二十四節氣9.經脈學說10.四診法11.馬王堆地圖12.勾股容圓13.線性方程組及解法14.本草學15.天象記錄16.方劑學17.制圖六體18.律管管口校正19.敦煌星圖20.潮汐表21.中國珠算22.增乘開方法23.垛積術24.天元術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26.法醫學體系27.四元術28.十二等程律29.《本草綱目》分類體系30.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技術發明】
31.水稻栽培32.豬的馴化33.含酒精飲品的釀造34.髹漆35.粟的栽培36.琢玉37.養蠶38.繅絲39.大豆栽培40.塊范法41.竹子的栽培與綜合利用42.茶樹栽培43.柑橘栽培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45.分行栽培(壟作法) 46.青銅弩機47.疊鑄法48.多熟種植49.針灸50.造紙術51.胸帶式系駕法52.溫室栽培53.提花機54.指南車55.水碓56.新莽銅卡尺57.扇車58.地動儀59.翻車(龍骨車) 60.水排61.瓷器62.馬鐙63.雕版印刷術64.轉軸舵65.水密艙壁66.火葯67.羅盤(指南針) 68.頓鑽(井鹽深鑽及汲制技藝) 69.活字印刷術70.水運儀象台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72.大風車73.火箭74.火銃75.人痘接種術。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編鍾77.都江堰78.長城79.靈渠80.秦陵銅車馬81.安濟橋82.大運河83.布達拉宮84.蘇州園林85.滄州鐵獅86.應縣木塔87.紫禁城88.鄭和航海。
F. 有關中國古代發明的故事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G. 揭秘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高科技是怎麼發明的
指南針 造紙術 黑火 葯 印刷術
造紙術是西漢時發明的,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雕版印刷在隋唐時出現,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
火 葯在隋朝時出現,唐末用於軍事上.
北宋時製成了羅盤針,也就是指南針. 補充一句;早在戰國時出現了用於指示方向的司南.黃帝時出現的是傳說中的指南車.
H. 中國先秦以前有一項獨特實用的發明是
應該是司南。先秦就有的。發現實物比那幾個都要早。
I.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
1、蔡倫紙。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抽割積聚(腫塊)。」
J. 先秦時期的科技是怎樣的呢
1.算籌的使用
算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算工具。它是一種特殊的小棍,橫截面呈圓形、方形或三角形,用木、骨、竹等材料製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算籌在中國已經普遍使用。春秋時的《孫子算經》,最早記錄了算籌記數的規則。要表示數目,算籌有縱、橫兩種方式,從而十分明確地體現了十進位制記數法,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從《九章算術》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中國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有了九九乘法表和分數。
到了秦漢時期,算籌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它的長短、粗細都有明確的規定。
2.哈雷彗星的首次記載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發達,對彗星的出沒有著長期、精確的記錄。早在春秋時期的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中國就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根據《春秋》算籌 西漢一書的記載,這一年秋七月,哈雷彗星進入了北斗。西方則遲至公元1世紀才留下了有關哈雷彗星的記錄。此後,從秦王贏政七年(公元前240年)到清朝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29次回歸,中國都有完整的記錄(也有一說,共記錄了31次)。這些記錄為我們今天研究哈雷彗星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扁鵲
扁鵲,本名秦越人。在傳說中,他年輕時拜長桑君為師,學習醫術。此後,他周遊列國,治癒了許多疑難雜症。他的醫術很高明,天下聞名,能醫內科、外科、婦科和兒科病。因為他的醫術特別高明,所以當時的人就拿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來稱呼他。
後來,他又去了秦國,深受秦國人民歡迎。秦國太醫令李醯很嫉妒他,就派人將他殺害了。
扁鵲是中國最早的名醫,又是中國方劑學的鼻祖。他的出現,說明中國古代醫學很發達。
4.發明家魯班
魯班,本名公輸般或公輸班,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因為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魯班。《戰國策》、《墨子》和《禮記》對他的事跡都有記載。
在傳說中,他發明了鑽、刨等木工工具。據說,他曾用木和竹片製成了一種飛鵲,可以連續在天上飛行3天,並為母親製造了一輛木馬車。
根據《墨子》一書的記載,楚惠王攻宋時,魯班為其發明了雲梯——一種克敵制勝的工具。雲梯的發明,大大推進了中國古代的戰爭技術。
因此,魯班被歷代工匠奉為祖師爺。
5.《甘石星經》
《甘石星經》由甘德和石申共同完成。他們二人在書中精密地記錄了黃道附近120顆恆星的位置及其與北極的距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恆星表,比歐洲第一個恆星表——希臘伊巴谷的恆星表早約200年。書中二十八宿用「距離」(即赤經差)和「去極度」(赤緯的余弧)刻劃,其餘星用「入宿度」和「去極度」刻劃,這也就是赤道座標系。這一類星表把分為365又1/4,與四分歷相合。
魯班像《甘石星經》對行星速度也有精密的測量計算,其後星系體系更為全面,影響深遠。
6.吳王夫差開鑿邗江
吳王夫差為了攻伐齊、晉,稱霸中原,於公元前486年,下令在邗(今江蘇揚州市東)築新城,又開鑿邗江(又名邗溝、邗溟溝、渠水、中瀆水),南引長江水,北過高郵西,然後折向東北入鄱陽湖,又從西北流經淮安往北與淮河相通。邗江的開通,使長江漕運直達淮河。邗江為我國最古老的運河,後隋代大運河仍利用其河道。
7.鄭國渠的建成
鄭國渠是秦代建造的一項水利灌溉工程。它是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開始建造的。建造鄭國渠的原因是秦國受韓國的游說,其目的是為了使秦國的國力被消耗掉。當時秦國接受了韓國的建議,讓鄭國負責這項工程的建設。
全長300多里的鄭國渠,起自瓠口,引涇水到大荔東南,然後注入洛水,充分利用了地形環境,從而達到灌溉的效果。它的建成,可使4萬余頃田地得益,並且大大地改善了鹽鹼地的土質。因此,關中土地更加肥沃。
8.都江堰水利樞紐
位於四川境內橫跨長江兩岸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之一。它建於秦昭王五十六年,工程主事者是當時的蜀郡郡守李冰。
李冰經過認真而細致的實地勘查,把都江堰選址於灌縣。由於水流湍急,他採取了以竹篾編籠裝石沉底的方式,從而保證了堰基的牢固與堅實。以分水為主要功能的魚嘴和以溢流排沙為主要功能的飛沙堰,以及以引水為主要功能的寶瓶口,構成了都江堰完整而高效的工程體系。時隔兩千多年,都江堰依然造福人民。
9.西門豹治鄴
西門豹是戰國時期魏的一位縣令,當時就任於鄴縣。鄴縣地處趙國與魏國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都很重要。當時鄴縣有一條漳河,經常水患肆虐,危害百姓。西門豹上任伊始,就立即革除了當地的「河伯娶婦」的惡習,戳穿了廷掾、三老等借「娶婦」為名掠取錢財的企圖。繼後,西門豹率鄴縣百姓新開了水渠十二條,把漳河水引來灌溉鹽鹼地,從而獲得了高產,同時也消除了水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西門豹治理鄴縣,同時率兵與燕國作戰,將燕國佔領的土地又重新奪了回來,促進了魏國國力的強盛。
10.地理學著作《禹貢》
《禹貢》託名大禹,作於戰國時代,作者不詳。它是中國歷史上出現較早、影響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經濟地理著作。
《黃帝內經》書影書中假託大禹治水經過,把中國東部按自然條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劃分為九州,同時分別敘述每州的山脈、河流、藪澤、土壤、物產、交通、田賦、民族等情況。書中還有「導山」和「導水」兩部分,對於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確,對當時以黃河為中心的水系網路記述得井井有條,是寶貴的歷史資料。
11.鄒衍創五德終始說
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號「談天衍」)有感於治國者日益荒淫奢侈,不能以德治國,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終始》、《大聖》等篇,提出「五德終始」說。他認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相生」的轉化形式,反過來又存在著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的「五行相勝」的對立關系。這種五行相生、相勝的特點,決定著自然界的變化,也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更替。
五德終始說對醫學、哲學、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中國古代的「正閏」思想奠定了基礎。
12.司南開始使用
《管子·地數》認為,地上有磁石的地方,地下有銅金礦藏。這是世界上關於磁石的最早記錄之一。到戰國末年,人們已知磁鐵吸鐵的磁性作用。《呂氏春秋精通》已記磁石對鐵有吸引力的現象。利用其指極性,人們發明了確定方位和南北的儀器——司南。司南形如湯匙,用磁石做成,底圓而滑,置於刻有方位之銅盤上,使用時,轉動勺把,待其靜止時,勺把指向南方。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後來發展成為指南針。
13.《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最早全面闡述中醫學的名著,約出現於戰國末期。
《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81篇,主要論述人體解剖、生理、脈學、病理、疾病症狀、診斷、治療、預防及養生等方面的內容。書中體現的整體觀、物質觀、運動變化和預防等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傾向和辯證觀點,不僅在醫學上,而且在古代思想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