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雞兔同籠是誰發明的
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2×35=70
94-70=24
24÷2=12
35-12=23
我國古代《孫子運算元》共三卷,成書大約在公元5世紀。這本書淺顯易懂,有許多有趣的算術題,比如「雞兔同籠」問題:
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題目中給出了雞兔共有35隻,如果把兔子的兩只前腳用繩子捆起來,看作是一隻腳,兩只後腳也用繩子捆起來,看作是一隻腳,那麼,兔子就成了2隻腳,即把兔子都先當作兩只腳的雞。雞兔總的腳數是35×2=70(只),比題中所說的94隻要少94-70=24(只)。
現在,松開一隻兔子腳上的繩子,總的腳數就會增加2隻,即70+2=72(只),再松開一隻兔子腳上的繩子,總的腳數又增加2……,一直繼續下去,直至增加24,因此兔子數:24÷2=12(只),從而雞有35-12=23(只)。
我們來總結一下這道題的解題思路:先假設它們全是雞,於是根據雞兔的總數就可以算出在假設下共有幾只腳,把這樣得到的腳數與題中給出的腳數相比較,看看差多少,每差2隻腳就說明有1隻兔,將所差的腳數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兔。概括起來,解雞兔同籠題的基本關系式是:兔數=(實際腳數-每隻雞腳數×雞兔總數)÷(每隻兔子腳數-每隻雞腳數)。類似地,也可以假設全是兔子。
我們也可以採用列方程的辦法:設兔子的數量為X,雞的數量為Y
那麼:X+Y=35;4X+2Y=94 算式可以得出:兔子為12隻,雞為23隻
Ⅱ 雞兔同籠問題的來歷
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孫子算經》上的解法很巧妙,它是按公式:兔數 足數-頭數來算的,具體計算是這樣的:兔數 (只),雞數=頭數-免數=35-12=23,並且書中還給出了公式的來歷:把足數除以2以後,每隻雞只剩下一足,每隻兔剩下兩足了,減去頭數,就相當於每隻雞兔再減去一隻,雞足減完了,剩下的每隻兔只有一足了,此時所剩足數恰好等於兔子頭數.
http://ke..com/view/14142.htm
Ⅲ 「雞兔同籠」原理
例 雞兔共100隻,腳280隻,雞兔各多少只?
假設100隻全是兔,應有腳100x4=400,可實際有280隻少了400-280=120隻,為什麼會少呢?
因為每把一雞看成一隻兔就少4-2=2隻腳,少了120腳就少120\2=60隻雞,也就是有60隻雞。
由此可得公式為:
假定全是兔:
雞的只數=(兔的腳數x總頭數-總腳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
Ⅳ 古人為什麼要發明雞兔同籠
是因為讓學生自主探索,著重通過列表枚舉的方法體驗數量之間的關系,尋求解決雞兔同籠的數量問題的簡潔思路,從而發展學生的數感,提高分析推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感悟數學思想。雞兔同籠就像古代西方人在海邊擺小石頭進行數學研究一樣,都是通過物體來表明數學問題的,由於 雞 與 兔 之間有數學研究價值
!
Ⅳ 雞兔同籠的原理
理解
中國古代《孫子算經》共三卷,成書大約在公元5世紀。這本書淺顯易懂,有許多有趣的算術題,比如「雞兔同籠」問題:
答:兔子有12隻,雞有23隻。
抬腿法
方法一
假如讓雞抬起一隻腳,兔子抬起2隻腳,還有94÷2=47(只)腳。籠子里的兔就比雞的腳數多1,這時,腳與頭的總數之差47-35=12,就是兔子的只數。
方法二
假如雞與兔子都抬起兩只腳,還剩下94-35×2=24隻腳 , 這時雞是屁股坐在地上,地上只有兔子的腳,而且每隻兔子有兩只腳在地上,所以有24÷2=12隻兔子,就有35-12=23隻雞。
方法三
我們可以先讓兔子都抬起2隻腳,那麼就有35×2=70隻腳,腳數和原來差94-70=24隻腳,這些都是每隻兔子抬起2隻腳,一共抬起24隻腳,用24÷2得到兔子有12隻,用35-12得到雞有23隻。
Ⅵ ///雞兔同籠法出自哪裡
、典型雞兔同籠 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就是雞兔同籠的問題。
Ⅶ 雞兔同籠問題的由來
你以前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Ⅷ 雞兔同籠問題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雞兔同籠問題:
雞數量=(頭×4-腳)÷(4-2),
兔數量=(腳-頭×2)÷(4-2)。
Ⅸ 寫不來寫不來太難了是誰發明的雞兔同籠
這是標準的雞兔同籠問題的算數解法,仔細領會才是。
Ⅹ 雞兔同籠的故事
雞兔同籠你聽說過「雞兔同籠」的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