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知道,透析技術最早是何時出現的
1854年,蘇格蘭化學家Thomas Graham(1805-1869)提出了透析的概念,他第一次提出晶體物質通過半透膜彌散並開創了滲透學說。被稱為現代透析之父。
1913年,美國的John Abel等設計了第一台人工腎,用於動物。
1924年德國的Georg Haas第一個將透析技術用於人類。
中國的血液透析最早開始於1957年,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等人在唐山應用血液透析成功救治了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
血液凈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它為透析。
Ⅱ 透析機是誰發明的
透析機雛形的發明者是偉大的人工器官之父——威廉•科爾夫( Kolff)。
人工器官之父—威廉•科爾夫去世,享年97歲
威廉•科爾夫博士於周三在其位於賓州牛頓廣場(Newtown Square)的家中去世,享年97歲。科爾夫博士是一位荷蘭醫生,他於二戰期間在一家鄉下醫院發明了首個人工腎臟,此後繼續從事相關研究,以證明生物醫學工程師可以通過製造所有人工器官來挽救患者生命,包括首個人工心臟在內。
鹽湖城猶他大學宣布了科爾夫博士去世的消息。科爾夫博士是該大學著名的生物工程、外科及內科學退休教授。其兒子特魯斯(Therus)稱,其父親為自然死亡。
被人們廣泛尊稱為人工器官之父的科爾夫博士於1950年移民美國,他發明的人工腎臟,後來改良為現在的透析機,挽救了數百萬因腎臟衰竭而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生命。
他發明的膜式氧合器,提供了一種將氧氣添加到血液中的方法,至今仍應用於心內直視手術過程中使用的心肺機。他發明的人工心臟,雖然以其同事羅伯特 賈維克博士的名字命名,於1982年12月首次植入61歲退休牙醫巴尼克拉克博士體內。
據科傳記作家赫爾曼 布羅爾斯所著科爾夫博士傳記《生命的發明家》(Inventor for Life,B & V 傳媒出版社, 2007)記載,科爾夫博士的原則是,將當時與其一塊工作的同事的名字來命名任何一種款型的人工心臟模型。當真的將人工心臟植入人體時,他們選擇了由賈維克博士設計的賈維克-7(Jarvik-7)人工心臟,因為該款具有多層隔膜,是確保該設備成功的關鍵所在。然而,人們仍將人工心臟的榮譽歸功於科爾夫博士。
1938年,當時初出茅廬的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內科醫生科爾夫,親眼目睹了一位年輕人因暫時性腎衰而漫長痛苦的死亡過程。他由此推論,一旦能夠找到一種排出患者血液中蓄積的毒性廢物的方法,便可以在患者腎功能恢復以前挽留住他們的生命。
在他的首次試驗中,科爾夫博士生在香腸的腸衣內注入血液,排除空氣,並加入腎臟排泄廢物尿素,然後置於鹽水浴中搖動。腸衣具有半通透性,小分子尿素能夠通過腸衣膜,而血液大分子則不能。
在5分鍾內,所有的尿素都滲析到鹽水中。製造人工腎臟的設想萌生了,然而沒多久該項工作就轉入地下進行。
1940年5月,德國入侵荷蘭。科爾夫博士沒有選擇留在格羅寧根與***支持者同流合污,他來到須德海地區(Zuider Zee,即現在的艾塞湖)坎蓬(Kampen)的一家小醫院,等待戰爭結束。就在那兒,他建成了歐洲第一個血液庫,並將800多人藏匿於醫院中而使他們免受***集中營之苦。同時他繼續人工腎臟的研製。
當時的設備是魯比 戈德堡(用復雜辦法完成簡單事情)機器的典範。該設備用50碼的香腸腸衣纏繞在木製鼓桶上,浸泡在鹽水中。患者血液從腕動脈抽取並加入腸衣中,旋轉鼓桶以排除血液廢物。為了將血液安全地回輸到患者體內,科爾夫博士仿製了福特汽車發動機水泵裝置設計。後來,他用桔子汁罐和洗衣機來完善其設備。
最初使用該設備的15位患者均死亡。科爾夫博士對該設備進行了改進,包括優化血液稀釋劑的應用以防止血液凝固。1945年,一位解放後在監獄中因腎衰已經昏迷的67歲婦女,應用了該裝置,並且比以前使用者應用的時間長的多,最終得救。她醒來的第一句話說「我要和我丈夫離婚。」。她真的離了婚(她是***支持者,其丈夫是反對者),並活了7年多。
1947年,科爾夫博士將一台人工腎臟設備送給紐約市的西奈山醫院,並游說那些對人工器官感興趣的美國醫生。最終這一設備經過進一步改進,能夠供那些腎臟已經出現不可恢復性衰竭的患者常規應用。目前數萬人每周接受3次透析,通常作為腎移植的過度性治療。
1950年,科爾夫博士加入美國科夫蘭臨床基金會。他首先要提高英語水平,重新參加醫學考試,並加入美國國籍成為一名美國公民。他用6年的時間完成了上述過程。此後不久,他開發了膜式氧合機用於搭橋手術,並於1957年將首個人工心臟置於狗體內,存活90分鍾。
他於1967年加入猶他大學,領導一個人工器官機構。該機構由175位內、外科醫生、工程師、化學家以及其他專家組成,相繼完成了機械心臟再動物體內的試驗。
1981年,科爾夫博士獲得猶他大學及聯邦政府的許可,可以進行人工心臟人體移植。克拉克醫生於1982年12月2日接受了首例人工心臟移植,存活112天,最後死於多器官衰竭。
威廉 約翰 科爾夫於1911年2月14日出生於荷蘭萊頓,1938年獲萊頓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獲格羅寧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科爾夫博士是美國人工內臟器官學會創始人,獲得世界各地12多所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以及120多個國際大獎,包括2002年阿爾伯特•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他著作等身。
科爾夫博士於1937年與楊克 C惠德科珀(Janke C. Huidekoper)結婚,他們在結婚63年後的2000年離婚。除兒子Therus外,科爾夫博士還有3個兒子(雅各布、艾伯特和凱斯)、1個女兒(阿德麗 伯內特)、12個孫子以及6個重孫。他前妻於2006年去世。
科爾夫博士在1997年86歲高齡退休之前,一直從事人工器官研究,包括眼睛、耳朵以及肢體。他開發的人工心臟,經後來的設計,體內植入後作為心衰患者過度治療,至今仍在應用。
科爾夫博士始終堅決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夠長出心臟,他也就能夠製造心臟。」。
人工透析機的發明挽救了世界上無數腎衰竭病人的生命,解救了眾多晚期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它是由一位才華出眾的荷蘭醫生Willem Kolff威廉-科爾夫發明的,這位偉大的醫生發明家,本周三因年邁體衰去世,享年97歲。
威廉-科爾夫發明人工透析機的念頭是在他親眼目睹一位22歲的男子死於腎功能衰竭之後萌生的。他潛心研究和利用一輛舊的福特汽車的冷卻裝置,並利用一架二次大戰期間被擊落得德國飛機金屬碎片,研製出第一台簡易的血透儀。
他的第一個試驗其實很簡單,用制香腸的腸衣灌滿血液,排空氣泡,然後加入腎內廢物-」尿素「,置於鹽水浴中攪拌。由於腸衣是半滲透的,尿素等廢物被排出,大分子血液蛋白被保留住。只需五分鍾,尿素即被透析掉了,滲透機的原理和雛型機就因運而生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早期,科爾夫醫生開始了在病人身上試驗,病人的血液是從手腕動脈和進入半透膜腸衣,通過轉動的鼓推動血液體外循環,消除雜質。然後讓經滲透後「干凈」安全的血液輸送回病人體內。 但是最初的結果並不理想,先後有15位病人死去。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根據汽車水泵等原理和參照洗衣機等裝置,對透析機進行反復改進,還添加抗血栓制劑,防止血栓塊形成。功夫不負有心人,血透儀終於獲得成功。
成功發明透析機之後,科爾夫繼續改善這種醫療器械,使得這一器械成為目前臨床上最流行,同時也最受醫生和患者歡迎的裝置。成功之後的科爾夫並不以此為滿足,他繼續他所喜愛的發明研究工作,並為建立創造心肺機和人工心臟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爾夫不僅是位偉大的發明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謙虛和藹的學者。他總是根據不同人的貢獻和不同人的姓名來提及或命名不同版本的機械心臟的。 「我們有Donovan 心臟, Green 心臟, Kwan Gett 心臟, Jarvik 心臟等。其實,這些改進型的人工心臟離不開科爾夫奠基式的工作,所以繼承他實驗室研究的Don E. Olsen 教授認為,所有這些人工心臟都應該被稱為「科爾夫心臟。」
除了發明家的角色外,科爾夫也始終體現他作為醫生治病救人的本色,他的透析機所救治的第一個病人是一位女患者,她是人們所痛恨的納-粹合作者。 當時有人懇求科爾夫,」讓這位作惡多端的患者死去吧,」「 但是科爾夫回答說,沒有醫生有權決定他的病人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作為醫生,他必須在病人需要時,認真治療每個病人。「
Ⅲ 血透室每天做的事情是什麼每天做,的事情記錄
為得到生命去透析。清晨未至,候診室里,已變得興致盎然。(如果現在沒有發明透析機的話,那麼,當然,早晨在候診室凝聚的人確實在前幾天就已名登鬼錄了。若實施血液透析,就可以看出其延永生命的偉大之處,此乃生命的歡歌。人們在候診室談得興高采烈。)生命線,在這根針,一針針揉擦中,唯系住了生命。(外一首)初笑談,透析護士笑開顏啊,透析!新年頭三天,病廊沉寂,剝開橘子,吃下一瓣,盡人口咬碎了唯系生命的冰塊,如虎落笛般,注入透析之血.來臨,熟習的護士巳出嫁。休息好了,冬天來臨,護士。透析者互相談論著,富士山的高度。一直在忍耐,(消息脈瘺管消毒完後,等著護士親身穿刺,經過這根針,血液被凈化,尊貴的生命被保住,間或引起的胳膊肌肉疼痛和脈律不齊.)隨著透析的進行,痛苦更加頻繁,為了生命,忍耐著,響起了終了的蜂鳴聲。拔出針,今天又活了。說不盡的感激,在做完透析回來的國道上,花也帶著微笑。
Ⅳ 血液透析從那年開始有的呢
1854年,蘇格蘭化學家Thomas Graham(1805-1869)提出了透析的概念,他第一次提出晶體物質通過半透膜彌散並開創了滲透學說。被稱為現代透析之父。
1913年,美國的John Abel等設計了第一台人工腎,用於動物,用火棉膠製成管狀透析器,抗凝治療使用了水蛭素,一種從水蛭中提取的抗凝物。當時肝素尚未發明。1918年,hwell等發現肝素,但因制劑不純,使用受限。而水蛭素的不良反應也很大,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完成了肝素的提純。
1924年德國的Georg Haas第一個將透析技術用於人類,與Abel一樣,也使用火棉膠製成管狀透析器同時使用水蛭素抗凝。
1928年肝素發現,Haas第一個將肝素用於透析患者。但是由於經費的原因,他的研究未再進行下去。
1945年,荷蘭的Willem Johan Kolff在極為困難的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設計出轉鼓式人工腎,被稱為人工腎的先驅。同時期的瑞典的Nils Alwall,發明了採用正壓原理超濾水分的裝置,Alwall發表的臨床結果提示,他的正壓超濾裝置對於心衰、HTN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從此以後透析技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Ⅳ 血透隔多長時間做一次
已經進入必須血透才行的患者,正常應該每隔一天就要去血透,扣掉假日,一個月要十三次才不會危及健康。
目前為止,還沒發明治療血透的特效葯,所以只有暫時仰賴血透一途,才能繼續存活。
我太太是血透患者,我有身體的體驗。
Ⅵ 血液透析最早是什麼時候在國內開展的
中國的血液透析最早開始於1957年,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等人在唐山應用血液透析成功救治了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在此之前,急性腎功能衰竭被認為是「不治之症」。1972年,中國開始應用血液透析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而尿毒症正是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終末階段。1973年後,中國各大醫院普遍開始了維持性血液透析工作。這才為大量尿毒症患者帶來了生存的希望。
Ⅶ CT是誰發明的人工心肺機是誰發明的人工肝是誰發明的透析機
美國。
美帝,掌握核心技術。
我們使用的葯物,全部都是仿製的 過了知識產權保護期的 國外葯物。
(Z字開頭的中國特色葯除外)
Ⅷ 每天做4次透析捧出6項發明是怎麼做到的
28歲,是人生最燦爛的年華,他卻陷入了死神的圍獵。絕境中的他,非但沒有絕望,相反激起了男兒的血性:「我的終身也許只是別人的半輩子,所以我更珍惜時光。」
他每天給自己做4次透析以維持生命,卻在二年時間內捧出6項發明;他不知道自己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卻為別人的生命能夠得到及時救治而申請了專利;他把遺書藏在自己枕頭下,卻把無私的愛奉獻給世界;他是最需要幫助的人,卻成了幫助別人最多的人。
「夢想的花在絕境中也會盛放,那健康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斗?!」他的同學胡繼啟的這句話,讓我們讀到了一個堅強生命的全部意義。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面對這個高尚的靈魂,除了灑下熱淚,我們還應當做些什麼?
病床上的鄒勇松形容枯槁,剛動完手術,腹部插著一根透析導管,手裡卻拿著手機一直寫著什麼。見有同學來,鄒勇松微笑相迎。
鄒勇松的同學和老師給記者描繪著這一幕。「很震驚,病成那樣,居然還在搞科研!勇松一直笑著說話,我們心裡卻在流淚。」同學劉奕岑說。
住院期間,鄒勇松堅持用手機寫專利和軟體著作權的申請材料。
讀研以來,鄒勇松先後獲研究生數模競賽省級二等獎、國家級三等獎及國家獎學金。他專注於各種發明,2016年3月申請的專利——「一種緊急救助處理辦法」,旨在最短時間內提供給求助者最優選擇。如有人受傷需要救治,系統會根據用戶位置信息,將周邊醫院由近及遠進行排序,求助者可根據反饋信息進行自由選擇,並聯系意向醫院前來救援。既提高救援效率,又滿足求助者的自主選擇需求。
鄒勇松的研究方向是多感測器融合定位。住院時他改進了軟體包演算法,寫出了激光雷達自建實時電子地圖和多源融合定位系統軟體。
「多源融合定位,可以提高無人駕駛定位的精準度」,鄒勇松解釋。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另一項發明專利——智能機器人的導航方法和導航系統。
鄒勇松說,衛星定位系統可能會受環境或天氣影響導致信號丟失,所以通常利用輪速或者慣性導航獲取車輛的瞬時位移增量來推算軌跡,從而輔助GPS定位。但是,用慣性數據推算軌跡存在一個弊端,即誤差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累加。因此他研究通過在無人車輛上安裝多類感測器實現優勢互補,採用數據融合演算法實現更高精度的定位。
病床束縛不了思維的翅膀
「共享列印機」的構想源自微信照片列印機。手術後20多天鄒勇松回到出租屋休養。他的「共享列印機」創意文本已經成型,開始實物創制。他網購了二手列印機、二手電筒腦、二維碼掃描儀,再買來手機卡和網卡,請研究室同事設計列印機外殼包裝。接著,注冊門戶網站「印了么」購買虛擬主機,進行軟體編碼。
這個發明可以克服傳統列印的弊端,鄒勇松說:「很便捷,用戶只需在網站上注冊一個賬號,將要列印的文件上傳,點擊系統生成二維碼,保存在手機里,然後對准列印機上的二維碼掃碼口,就可列印出文件了。」
2017年8月,鄒勇松提交了「共享列印機」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申請;9月,提交「智能機器人的導航方法與導航系統」發明專利授權申請,以及「多源融合定位系統」「激光雷達自建實時地圖軟體」「自動列印機軟體」等3項軟體著作權。
為什麼自己在家做腹膜透析而不選擇報銷比例更高的血液透析呢?
鄒勇松解釋:「血透每2~3天要去醫院做一次,一次要4個小時,意味著我出院後每隔兩三天就要去醫院,肯定會耽誤工作。如果不能按計劃做我的發明,那我活著才是真痛苦。」
「那天晚上去病房看勇松,他在看一本Java專業書。一個身患尿毒症穿著白色病服的男同學,瘦得只剩皮包骨,打著點滴,卻還在認真看書。床頭是同學送的鮮花……這一幕讓我難忘。夢想的花在絕境中也會盛放,那健康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奮斗?!」同學胡繼啟感慨。
Ⅸ 一般,血透可以維持多少年
在30歲姑娘圓圓(化名)身上,讓許多人都明白了一個詞真正的含義,那便是"命運多舛"。今年30歲的圓圓原本是合肥六中的一名學生,高二的一天,她感覺身體不舒服,同桌和她開玩笑,"我感覺你臉腫了啊。"原本以為自己是沒休息好,沒想到第二天去醫院檢查的她發現,自己患上了尿毒症。在人生最美好的芳華,圓圓開始了痛苦的和病態抗爭的道路。
▲圖為正在工作的血透儀器
在圓圓發現患有尿毒症之後,沒多久,圓圓的媽媽在醫院被查出了乳腺癌晚期,半年後,媽媽便離開了人世。可憐的圓圓和爸爸相依為命,可是命運似乎仍然在開玩笑,在媽媽去世後不久,圓圓的爸爸也查出了患有嚴重的胃癌,需要住院治療,2007年,爸爸也沒能逃過厄運,不幸去世。圓圓的親人只剩下了姑姑和姑父,擦乾淚水,圓圓搬到了姑姑家生活,沒想到,姑姑竟然也患上了癌症,2011年離世。
一連串的打擊,讓圓圓欲哭無淚,17歲患上尿毒症到如今,每次手術,每次透析,都是她一個人完成。"每次看到姑娘一個人,瘦弱的身軀,自己住院,自己照顧自己,我們都很心疼,命運對她如此不公,但她卻報之以歌,仍然把笑容送給大家。"說到圓圓,楊靜眼眶濕潤,醫護人員都被她的精神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