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民間有哪些神奇的發明
2013年3月3日,廣東中山,66歲老人李先生設計和創造的水陸兩棲車。其獨自一人在歧江中駕回駛。答
2012年11月29日,濟南農民張學林所造的「摩托飛機」試飛,吸引了上千名村民前來觀看。
2012年8月15日,河南周口,市民在爭坐「龍車」。
2012年3月1日,遼寧省沈陽市下河村,58歲的農民李晶純與家人在房頂上修整自製飛機。這架飛機機身長5米、寬1.5米,主要由廢舊鋼材製成。為打造這架飛機,這名愛好者與家人費時兩年,耗資超過4萬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重慶科技學院的靈湖裡,一艘「飲料瓶」船搭載了4名男生,在20[IMG]多名學生的見證下,完成了首航:在湖中成功劃行了20多分鍾。這艘船長4.84米、寬1.3米、重58.2公斤,取名為「思密達」號,4位男生共用了1504個飲料瓶,花了近兩個多月完成。
⑵ 中國民間有哪些神奇的發明
2012年3月14日,湖北當陽,一台由養護工人自製的道路清掃車,在公路上作業。
2013年3月3日,廣東中山,66歲老人李先生設計和創造的水陸兩棲車。其獨自一人在歧江中駕駛。
2012年11月29日,濟南農民張學林所造的「摩托飛機」試飛,吸引了上千名村民前來觀看。
2012年8月15日,河南周口,市民在爭坐「龍車」。
2012年3月1日,遼寧省沈陽市下河村,58歲的農民李晶純與家人在房頂上修整自製飛機。這架飛機機身長5米、寬1.5米,主要由廢舊鋼材製成。為打造這架飛機,這名愛好者與家人費時兩年,耗資超過4萬元。
2011年9月14日下午,在重慶科技學院的靈湖裡,一艘「飲料瓶」船搭載了4名男生,在20[IMG]多名學生的見證下,完成了首航:在湖中成功劃行了20多分鍾。這艘船長4.84米、寬1.3米、重58.2公斤,取名為「思密達」號,4位男生共用了1504個飲料瓶,花了近兩個多月完成。
2011年8月19日,武漢市江夏區流芳街流芳大道,農民舒滿勝在家門前自製UFO飛碟。
2011年6月29日,武漢,李衛國的學生小雷和女友一起在長江江面騎行,座駕是李衛國自製的「水陸雙人自行車」。
2010年5月2日,上海外灘美術館,遊客在欣賞安徽農民杜文達發明創造的飛碟。
⑶ 佛山有哪些民間故事和典故
傳說,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間視察民情,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在天上呆久了覺得悶,也跟隨母親下到了凡間。她看到民間百姓的疾苦,非常同情。同時看到人間有那麼多的恩愛夫妻,她也很嚮往真摯的愛情。後來她看上了一個給人燒火幫灶的小夥子,她覺得這個人心地善良、勤勞朴實,於是決定留在凡間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聞聽後非常生氣,把小女兒打下凡間,不許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兒,百般求情,玉帝才勉強答應給那個燒火的窮小子一個灶王的職位。從此,人們就稱那個「窮燒火的」為「灶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就是「灶王奶奶」了。
民間的灶神形象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中國民間的「灶神」或曰「灶王爺」祭拜日。
中國民間「過年」的風俗源於遠古農耕民族的「臘祭」。
「臘祭」是古人「神先享用」意識的體現,人們習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形成「歲終出祭」古俗。
由於宗教、風俗本身的保守性及歷代統治者的倡導,這種原始時代的「敬神」禮俗代代相襲,並日漸演化為祭灶神。民諺曰:「三祭灶,四掃屋……」即指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灶神。
灶神,俗稱灶君、灶爺、灶王爺,是由原始的火崇拜發展起來的一種「神只」崇拜。原始人心目中那一堆永不熄滅之火便是他們的灶。
但自灶神產生始,其職權便與火或灶火相游離,搖身一變成為天帝派駐各家的監察大員,乃一家之長,負責監督一家老小的善惡功過,定期上報天庭,故深得老百姓的頂禮膜拜。人們想祈福禳災,便對灶神恭恭敬敬。
《北平年謠》的「二十三,糖瓜粘」,說的便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神升天稟報一年功德時,人們要祭灶,麥芽糖和酒必不可少。酒是為讓灶神喝得暈頭轉向,麥芽糖甜而粘,灶神嘴吃甜後只能說好話。
民間祭送「灶神」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則說:「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
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自《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後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民間百姓則不無滑稽地把「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用在對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詩》即雲:「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及至近現代,祭灶風俗伴隨社會的變革而日漸變異,有的地方則更重視祭祖。
⑷ 佛山民間故事有哪些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劉仙頂,一座主峰叫玉盤峰。相傳歌仙劉三姐曾在那裡生活過,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帶的山徑路口,立著一些奇妙的石像。它們形態可掬,面孔酷似農民,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說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劉三姐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哩!
出生粵北的歌仙劉三姐,因傳歌來到粵西。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時,環顧四野景色。一陣清風拂面,飄來了悠揚動聽的笛聲。當三姐循聲覓人時,宏亮的歌聲又從橘樹林中飄了過來:
橘花開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邊。
花想春風魚愛水,馬思青山雁戀天。
原來,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見到一位少女在山徑路口徘徊,象一朵鮮艷的彩霞,緩緩地向面前飄來,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聰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隨口即出:
哎—
雙峰山下樹婆娑,我是嫩鳥初出窩;
黃蜂采蜜遇上刺,烏鴉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佛子的憨直、 聰明也讓三姐感到可親可愛。山歌對答了大半天後,兩人心中愛的橋梁也開始搭上了。此後,佛子跟三姐學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進了很多。
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勝觀景,到了煙霞洞。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試劍石上,雙雙步入洞中,見將軍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倆坐在石上對起歌來,一問一答,一唱一和。因時間太長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煩,用力一踏,把試劍石踏裂成了三塊。至今,試劍石上的牛腳印依舊很清楚哩!
他們走出煙霞洞,過九吊水,瀑布從峰前而降,萬丈飛流直瀉龍潭。這龍潭灣畔,翠竹青青,幽靜柔美。三姐為了考驗佛子對她的感情,假裝失足,跌落深潭裡。佛子連衣跳進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儀態萬千,一雙明眸對著佛子笑。此後,他倆常雙雙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後到岩高百丈的東嶺對歌。後人稱此潭為龍鳳潭,此山為劉仙頂。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愛著,時光似箭,不覺已過數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決定帶他四齣傳歌。因佛子沒有跨澗越谷的飛天本領,三姐讓他拉著飄帶乘鶴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閉上眼睛飄盪了一陣子。他想俯視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騰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覺地睜開眼睛,當即從高空上摔了下來。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隱居高峰瑤池的羅辯仙人的幫助,在玉盤峰上煉起丹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救治,佛子終於轉了陽。佛子康復後,三姐帶他步行到桂林傳歌去了。他倆把橘州盛產的橘紅也帶到了桂林,自此桂東南一帶也象橘州一樣,盛產橘紅。
銀坑
高州有個銀坑村,這里流傳著一個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重巒疊嶂,古樹參天,山寒水冷,貧窮落後。大山腳下有條丘家村,村中有個名叫丘寶山的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數的人得了心痛病,當地醫生說一定要新鮮的銀參才能治這種病。為了醫治村民的病,寶山主動進山找參。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銀參,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見銀參。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十個手指都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泥土,突然昏死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他醒過來,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銀坑上,手中握著一支亮晶晶的銀參薯。他高興得飛快地跑回家,熬好參湯,分別送給病人吃,果真湯到病除,眾人歡天喜地。這時,寶山又把發現銀坑的事告訴大家。喜訊傳開,方圓數十里的山民百姓絡繹不絕地前來一睹銀坑奇觀。只見兩岸銀磚堆疊半里長,寶光閃爍,燦爛刺目;入口處,有威武的銀將軍把守;兩側,有銀獅銀象、銀豬銀牛、銀貓銀狗。好一個銀的世界!從此以後,丘家村易名銀坑村。坑內的財寶,丘寶山分文不要,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使周圍的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個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寶山發現銀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馬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貓一隻,用於練兵。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派人把銀貓送去,殷太守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數日,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豬一頭用於抗擊異族騷擾。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後,又派人送去銀豬一頭,太守又藏進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後,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火速繳納銀牛一頭,用於保國安邦。接著,縣老爺又傳令丘寶山繳納銀寶各二件,奉獻皇上。丘寶山暗想,一月之內,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寶,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於是派人偷偷打聽,察知了殷太守貪污銀寶的事。大家對官府如此********都很氣憤,堅決拒絕向官府送寶。州官、縣官知道後,十分惱怒,立即發兵上山搶寶。寶山率領百姓英勇護寶,但由於手無寸鐵,寡不敵眾,終於戰敗。正當官兵下銀坑搶奪銀寶的時候,驟然狂風怒氣,吹得官兵睜不開眼、直不起腰。那時銀虎、銀獅募地變成活的猛獸,咬著搶寶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擲還財寶,抱頭逃命。從此以後,銀坑雖在,但銀包卻無影無蹤了。
仙鶴獻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為什麼藏量這么豐富?這里有個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圍(今信宜市金垌鎮)到處都是山。山裡有一座小村莊,村裡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姑娘。這姑娘勤勞勇敢,聰明伶俐,生得花容月貌,且為人心地善良。
一天,姑娘上山打柴。突然天空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忽然「隆」的一聲,從空中掉下一團白色的東西。她走近一看,「咦,原來是一隻遍體受傷的白鶴」。她立即從身上撕下布塊給它包紮。說也奇怪,剛包紮完,頓時風停雲消雨散,山裡恢復了平靜。她用手摸了摸白鶴的心臟,它還在跳,於是,便立即取下頭上心愛的珍珠,研成碎末,鋪在傷口上止血。白鶴慢慢蘇醒過來了,只見它睜開一雙機靈閃亮的眼睛。從口中吐出一顆碧玉並說道:「善良勇敢的姑娘,如果你要什麼東西,只要三呼碧玉,它就會幫你忙的,萬一遇到危難時,只要四呼碧玉,它就會替你排危難。」說罷,白鶴化作一朵祥雲,向西北方飄去了。姑娘又驚又喜,把寶玉藏進籠子里,並叫了三聲,於是滿滿的一籠雞鴨出現了。她把這雞鴨分給窮人。接著她又把寶玉拿到谷圍里,連叫三聲,滿滿的一圍稻穀就出現了。她又把這些稻穀分給了鄉親父老,以解除他們的飢饉。此後,凡是鄉親父老有什麼困難,她都有求必應。鄉親們都尊稱她為「再世觀音」。
話說鄰村有個無惡不作的村霸,花名叫作「大頭蛇」。他聽說這個農家妹美若天仙,早已垂涎欲滴,今又有那寶玉,就頓生歹心,帶了家丁和豢養的狼狗去搶,妄想連人帶玉占為己有。好心的村民傳訊給姑娘,並放出看家狗去阻攔,讓姑娘贏得時間,爬上了山頭。村霸喝令家丁急起直追。眼看村霸越來越近了,她突然想起那仙鶴的話,急忙從懷里掏出寶玉,連呼四聲,話音未落,一根大棒從天上飛打下來,「劈啪」一聲,村霸腦袋便開了花。此時,被姑娘治好傷的白鶴領著六隻白鶴從雲埠含碧玉翩翩飛來,在雲開大地上空盤旋三周,將碧玉撒播在雲開大地上,歡叫三聲,然後托著姑娘振翅離去。白鶴播下的碧玉,後來入地變成一座座蘊藏著碧玉的大山。
望夫山
電白縣與陽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裡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裡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住著一個勤勞的小夥子,名叫阿海。
阿海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但他卻在艱苦的勞動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能在水底里睜開雙眼,是打魚採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魚時救起一位遇難的姑娘阿珍。這個姑娘是春山(即現在的陽春)人,只因惡霸要強占她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與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誰知中途觸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親卻不知去向。
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這兩個青年便結成了夫妻。
阿珍勤巧,阿海能幹,生活過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靈手巧會持家,而且還是個好歌手。她常常自編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
「茅棚一間網一張,粗茶淡飯幾甜香!
妹不嫌哥哥愛妹,同喝粥水勝蜜糖。」
「哥哥唱歌阿妹編,哥哥打魚阿妹藤。
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來不愁穿。」
俗話說:好花難栽,好景不長。遙遙萬里的皇帝,聽說南海有珍珠寶貝,便派了個採珠使帶著幾千官兵,到沿海一帶拉船抓丁出海,給皇家打撈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來。但官兵如狼似虎,窮家妹有什麼辦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著凄涼的歌:
「送哥送到漠江濱,淚灑江邊雨淋淋。
大河水漲魚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
丈夫被押去出海採珠後,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著阿海快點回來。
然而,人間有恨,大海無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卻不見阿海的蹤影。半年後,一位逃跑出來的漁夫告訴她:阿海在採珠時,遇上了鯊魚群,為了大夥,他勇斗鯊魚,血把海水都染紅了…… 阿珍聽了暈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東西。她爬到山坡頂上,面向大海,用沙啞的喉嚨唱著:
「想哥日長夜更長,眼淚流了一筐筐。
若把眼淚當海水,海潮漲過漠陽江。」
唱罷,淚雨滂沱,大海咆哮。據說當天海潮大漲,漫過漠陽江,把好幾船運送珠寶的官兵都淹沒了。風雨過後,阿珍化作了一塊挺立的石頭。年長月久,這一帶海灘變成了陸地,小山坡也變成了巍峨蔥郁的大山,人們遂叫它為望夫山。
虎頭山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電白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裡有一後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於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
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遊玩。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見一個後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並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麼的幸福啊。於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並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
海龍王不見愛女,心急似焚,派出身邊大將獨眼龍帶領一大隊蝦兵蟹將四處尋找。經過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後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即回報海龍王。海龍王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鬥。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並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氣急敗壞的獨眼龍心生毒計,使出絕招,口噴毒火。只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龍三妹知道獨眼龍的毒火會將在場的數千名村民燒死,而要鎮住獨眼龍噴毒火,則要男女陰陽結合。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獨眼龍方向飛去。很快兩人著了火,像一火龍撲向前方。獨眼龍被這突如其來的雙飛人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阿狗將獨眼龍撲倒在地,藉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但由於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
1958年大躍進時期,省委書記陶鑄前來視察檢查,當他踏上石狗山時,看見群眾造林有一股虎勁,加上這石山更象虎頭,虎視南海,便提議將石狗山改為虎頭山,並在山頂建了綠海亭。從此,虎頭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⑸ 為什麼佛山有「天下第一蹲」節水虹吸蹲便器的世界級空白發明專利誕生呢
聽說井田潔具的管理特別好,有進攻式企業文化,這樣的發明創新團隊,創造出「節水虹吸蹲便器」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努力結果,「天下第一蹲便器」名字很合適,希望井田潔具科技研發出「誕生」更多的節能節水的高科技衛生間產品。
⑹ 佛山民間藝術有哪些
佛山民間藝術,各具特色,通過剪、刻、撲、塑、扎、鑄、繪、粘等工藝技法,製作出剪紙、扎作、彩燈、秋色(又稱「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藝、灰塑(包括紙撲、雕塑、雕刻、粘砌、鑄塑等)、木版年畫、書畫等數十種藝術品。佛山的民間藝術,以其具有鄉土氣息而深受群眾喜愛。
佛山剪紙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統藝術,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佛山剪紙原以剪為主,後改用刀刻。多用於節日喜慶及日常的窗花、刺綉雕刻圖樣、商標、禮品、裝飾等。佛山剪紙種類繁多,按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銅鑿、紙寫、銀寫、木刻套印、染刻、純色等大類。利用本地特產之色紙、銅箔等,施以剪、刻、鑿等技法,使佛山剪紙形式多樣,裝飾性強。純色剪紙構圖嚴謹,線條纖巧、秀逸流暢;襯色、寫色剪紙色彩強烈、金碧輝煌;銅鑿剪紙珠光閃閃,鮮明艷麗,別具一格。佛山剪紙既繼承保留傳統藝術精華,又富有時代生活氣息,在中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其作品入選多屆全國美術展覽和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多次獲獎,還經常選送國外展出。
佛山秋色可分為秋色工藝品和表演藝術兩大類。民間有將秋色的種類按秋色藝術的表演形式,把以玲瓏剔透的秋色燈出現於秋色賽會的,稱為「燈色」,把觀之為花車彩架,以男扮女裝表演故事者,稱為「車色」,把以駿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稱為「馬色」,以水為意境的各種舞蹈,如舞龍、采蓮船、陸地行舟、旱地扒龍船等等稱之為「水色」,以「飄」或「挑」的高空技藝扮演故事的,稱之為「飄色」,出秋色時用竹竿挑起色架遊行,稱為「挑色」,以步行化裝表演雜劇、活劇者,稱之為「地色」,以反映自然景物或社會生活的各種秋色工藝品,如蔬果、魚類、食品、花卉樹木、器皿、石山、人物等像生藝術品謂之「景色」。又因佛山民間習慣把一出戲稱為一套戲,故石灣居民把化裝表演戲劇稱為「地套」。民間秋色藝人卻慣用秋色藝術品的工藝特點和藝術表演形式加以區分,把秋色分為扎作、砌作、針作、裱塑、雕批、音樂、舞蹈、戲劇、雜技、化裝表演等十大類。
佛山木版年畫源遠流長。據《廣東文物》描述:「前門刻有神荼郁壘,高與檐齊」,證明在漢代時的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貼門神的習俗。佛-山木版年畫生產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佛山木版年畫是民間藝人、工匠創作並通過雕版、套色印刷(有部分再加手工繪制加工)而成的版畫,分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內容主要包括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用於賀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等。體現了農耕社會普羅大眾祈求驅邪納福的願望,屬於地方民俗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佛山木版年畫的主要價值有:一、它是地方民俗事象中的文化載體。二、宗教文化世俗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三、它是體現佛山傳統工藝技術的民間文化。四、它是維系社會和諧發展的文化自覺。五、它是佛山歷史文化本源中的根脈。
佛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鄉、民間藝術之鄉、陶瓷之鄉、美食之鄉。
佛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以手工業發達而著稱海內外。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於唐宋,盛於明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⑺ 盤點民間那些稀奇古怪的發明,就這樣能申請專利嗎
1、 確定發明創造的內容是否屬於可以申請專利的內容;
2、確定發明創造的內容可以申請哪一種專利類型(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
二、簽定代理委託協議
此時簽定代理協議的目的是為了明確申請人和專利代理機構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主要是約束專利代理人對申請人的發明創造內容負有保密的義務。
三、技術交底
1、申請人向專利代理人提供有關發明創造的背景資料或委託檢索有關內容;
2、申請人詳細介紹發明創造的內容,幫助專利代理人充分理解發明創造的內容。
四、確定申請方案
1、代理人在對發明創造的理解基礎上,會對專利申請的前景做出初步的判斷,對專利授權可能性很小的申請將建議申請人撤回,此時代理機構將會收取少量咨詢費,大部分申請代理費用將返還申請人。
2、若專利授權前景較大,專利代理人將提出明確的申請方案、保護的范圍和內容,在徵得申請人同意的條件下開始准備正式的申請工作。
五、准備申請文件
1、撰寫專利申請文件;
2、製作申請書文件;
3、提交專利申請並獲取專利申請號。
六、審查
中國專利局會對專利申請文件進行審查,在審查過程中專利代理人會進行專利補正、意見陳述、答辯、變更等工作。如有需要,申請人應該配合專利代理人完成以上工作
七、審查結論
中國專利局根據審查情況將會作出授權或駁回審查結論,這一過程的時間一般為:外觀設計6個月左右,實用新型10-12個月左右,發明專利2-4年。
⑻ 民間的那些偏方是怎麼發明的現在還有人會去相信嗎
我記得80年代初期的一個冬天,我剛參加工作不久,醫院里抬進來一個奄奄一息農村來的年輕人,是個小夥子。這個年輕人躺在擔架上,身上蓋著一床被子,但是雙目緊閉,臉色青黃色,看起來就是病入膏肓的狀態。
⑼ 請幫忙找一下順德李俊躍,此人是我的老朋友。祖籍山西人,愛發明創造有多項發明專利。
申請人: 李俊躍
地址: 528300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政通一街6號606室
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你要找的人
⑽ 李待問的佛山民間慈善的啟蒙者
李待問為官,不攀權貴,為民請命免雜餉,修堤堰,救災民以及整頓漕運。特別是,一生關心鄉事,熱心慈善公益事業有口皆碑。
1604年考中進士後,李待問便與長兄好問捐資修建靈應祠(祖廟)的「端肅門」、「崇敬門」。1614年,他以郎中歸里身份,倡議建立「忠義營」保衛鄉土。
1616年李待問與兄征問捐薪重修通濟橋。不止如此,崇禎七年(1634年),李待問與同鄉人士龐景忠捐資修建通往省城的200里大路羊城古道。
最為後人稱道的是,崇禎十四年(1641年),當時已是戶部尚書的李待問斥資大修靈應祠(祖廟),把佛山人供奉真武神像的祖廟正殿命名為「紫霄宮」。靈應祠山門對聯「鳳形湧出三尊地,龍勢生成一洞天」就是當時李待問所題。此外,他還帶領李氏家族出資出力,大規模地修建門樓、改塑神像和修復照壁等擴建工程。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待問在佛山明心鋪創建文昌書院。這是佛山最早建立的明代書院,給家庭並不富裕的子弟讀書,為佛山後來的科甲一方、文運蒸蔚創造了條件。
從萬曆末年至崇禎末年,舉凡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公益慈善總少不了李待問的身影,時人評價說,李待問對佛山鄉事的關心和貢獻,超過前代任何一位功名人物。
其實,李待問對於佛山慈善事業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翻開歷史,中國古代的慈善事業主要由政府主張和承擔,一是出於彰顯統治正統性和管理控制力的需要,不容民間插手;二是因為最廣大的普通階層經濟能力有限,小的扶危濟困可以,大的公益慈善事業往往有心無力。
到了明清時期,江南和珠三角地區因為工商業發達,財富積累增強,民間慈善逐步興起。在佛山,商人、鄉紳是佛山民間慈善事業的「主角」,李待問及其家族就是其中的典範。
眾所周知,傳統社會佛山民間自治色彩十分濃厚,城市管理主要依靠民間力量,其核心為士紳階層。明天啟七年(1627年),議事中心嘉會堂於靈應祠(祖廟)建成,這是佛山鎮第一個民間自治機構,負責處理鄉事,領導著地方政治、經濟和公益事業等。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李待問作為士紳的代表,調動各種資源,傾力於公益慈善事業,這種積極參與地方自治和社會整合的努力,也為自己和家族贏得了名聲,李氏逐漸成為佛山的名門望族,還涌現出如李廣海這樣的家族慈善思想的繼承者。
1643年李待問病逝,終年61歲。贈宮保銜,謚忠定號,可見官方對其的肯定。而作為襄力佛山鄉事第一人,李待問在民間的地位非常之高,直至今日依然被人敬仰和懷念。李待問不愧為佛山民間慈善的啟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