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09中國科技進步獎的獲得者是誰
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孫家棟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500萬元。
② 2000-2011年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及其獲獎原因 請言簡意賅的介紹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得主
2000:吳文俊、袁隆平
吳文俊在代數拓撲學領域的奠基性工作,半個世紀以來對國際數學領域的發展一直產生著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他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定理證明和非線性方程組求解,徹底改變了數學機械化領域的面貌,為信息時代數學發展開辟了新途徑。
袁隆平突破經典遺傳理論的禁區,提出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
現在中國雜交水稻的優良品種已佔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2001:王選、黃昆
王選長期致力於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應用自己的發明成果開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並形成產業,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推動了中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式發展。
黃昆在固體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推動了固體物理學的發展。
2002:金怡濂
他是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中國多台大型、巨型計算機的研製,系統和創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機體系結構、設計思想和實現方案,推動了中國計算機事業特別是巨型計算機的跨越式發展。
2003:劉東生、王永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長期奮斗在地球科學研究領域,在黃土研究方面作出了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使中國在第四紀地質學與環境地質學研究方面居於國際地球科學前沿。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從1992年起擔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開創者之一,也是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之一。
2004:空缺
2005: 吳孟超 葉篤正
肝臟外科學家吳孟超,創立了肝臟外科的關鍵理論和技術體系。開辟了肝癌基礎與臨床研究的新領域。創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肝臟疾病研究和診療中心,培養了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
中國氣象學家葉篤正,開創了青藏高原氣象學,創立了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創立了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創立了大氣運動的適應尺度理論。開拓全球變化科學新領域,對中國現代氣象業務事業發展的卓越貢獻。
2006年 李振聲(1931— ,遺傳學家,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2007年 閔恩澤(1924—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1919— ,著名植物學家
2008年 兩位科學家獲得最高國家科學技術獎,一位獲獎者是被稱為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忠誠,另外一位獲獎者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光憲。
2009年:孫家棟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18歲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新中國開始組建空軍後,品學兼優的孫家棟作為急需的俄語翻譯人才被選送入伍。
谷超豪(1926-),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溫州人。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3年起在復旦大學任教,1957年赴前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獲科學博士學位。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范場」分別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院士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0年:王振義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於2011年1月14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師昌緒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榮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
1.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
2.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吳良鏞榮獲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共授獎374個項目和10位科技專家,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人,國家自然科學獎3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5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83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8人。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012:
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
吳良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新中國建築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③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有哪的三項成果
樓上的回答顯然是錯的。06年殲十已經得了。
從1999年以後,這個獎的檔次已經大幅提高,寧缺毋濫,至今已有四年空缺。
至於新聞通稿之中為什麼不說大家關心的「等」是什麼東西,那肯定是有原因的吧。就像07年度的大家都不知道是啥一樣,今年的甚至比去年還難猜,一點信息都沒有,只能發揮想像力和分析能力啦!我覺得首先得看得獎的是誰,然後才好猜。07年的那個有人猜是什麼電機,顯然是很錯的啦.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誰來「認領」? 2009-01-12 21:34 (分類:默認分類)
近日,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方面的各項大獎全部揭曉了,新聞中並沒有說出所有的名單。在這里簡單關心一下。個人最高獎就不說了,新聞上很詳細了,那麼看看其他方面的頭等獎吧,基礎科學的空缺就不說了,說說「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不一等獎」。見識較淺,請內行指正。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技術發明方面最高獎就是一等獎,低的就不說了)
先引用一句話: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曾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好了,是哪三個呢?
簡單搜一下,首先得到新華社的通稿,1、項目名稱 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2、項目名稱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第三個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長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縮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繼續搜搜新聞,可以看到這三個獎都被「認領」了,兩個北航的,一個大連理工的。至於他們的意義,內行應該知道,外行可以看評論。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也是一個空缺嚴重的獎,2000、2001、2002連續三年空缺,2003的給了載人航天,2004沒有宣布,2005空缺,2006殲十,2007是9409工程(至於是什麼多種猜測)。
2008年是「青藏鐵路工程等三項成果」,三項哦,數量在1999年以後是空前(1999年後這個獎項的檔次提升,寧缺毋濫)。相對於技術發明獎的透明,科技進步獎似乎很神秘,費了半天勁就是沒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關於2007年所謂9409的猜測。
2007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公布之後,也引起了猜測。有一個「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們勇敢地「認領」了這個獎,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發現很多條目都是說這個9409就是什麼電機。稍加分析,不免鄙視。此外,關於此項的猜測也頗多。看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看到一條新聞:「許達哲激動地說,今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所屬航天二院等幾十家單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科工集團十萬職工的無上光榮! 」
這條新聞應該是確鑿的。也就是說,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二院獲得了這個大獎。那就不是那個什麼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據94聯想到的094和093,因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們不做核潛艇。這樣猜測的范圍就可以縮小很多了,一些軍事論壇里已經說是某型導彈,個人感覺比較可信。
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鐵路,還有兩個,但是不論怎麼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沒看到有什麼單位或公司「認領」。相比較「技術發明一等獎」全部在第一時間被「認領」,這個現象似乎蹊蹺,其實應該是與國防有關的,不然口風不會這么緊。本人對軍事不怎麼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有新的「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再來認領這兩個獎,呵呵...
④ 2008國家年度科技進步獎,一等二等各有多少個獎項
http://blog.xiaonei.com/GetEntry.do?id=353788614&owner=223717921
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誰來「認領」? 2009-01-12 21:34 (分類:默認分類)
近日,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方面的各項大獎全部揭曉了,新聞中並沒有說出所有的名單。在這里簡單關心一下。個人最高獎就不說了,新聞上很詳細了,那麼看看其他方面的頭等獎吧,基礎科學的空缺就不說了,說說「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不一等獎」。見識較淺,請內行指正。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技術發明方面最高獎就是一等獎,低的就不說了)
先引用一句話:2004年以前,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曾連續空缺達6年之久。而今年,「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等3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數量可謂空前。
好了,是哪三個呢?
簡單搜一下,首先得到新華社的通稿,1、項目名稱 硬脆材料復雜曲面零件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 2、項目名稱 小型高精度天體敏感器技術。
第三個不知道,再搜一下,北航副校長徐惠彬主持的「巨磁致伸縮材料和器件的研究」,榮獲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http://www.chsi.com.cn/jyzx/200901/20090112/16407223.html)
繼續搜搜新聞,可以看到這三個獎都被「認領」了,兩個北航的,一個大連理工的。至於他們的意義,內行應該知道,外行可以看評論。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也是一個空缺嚴重的獎,2000、2001、2002連續三年空缺,2003的給了載人航天,2004沒有宣布,2005空缺,2006殲十,2007是9409工程(至於是什麼多種猜測)。
2008年是「青藏鐵路工程等三項成果」,三項哦,數量在1999年以後是空前(1999年後這個獎項的檔次提升,寧缺毋濫)。相對於技術發明獎的透明,科技進步獎似乎很神秘,費了半天勁就是沒搜到到底是啥成果得了。只搜到關於2007年所謂9409的猜測。
2007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公布之後,也引起了猜測。有一個「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非常勇敢,他們勇敢地「認領」了這個獎,你在或者google稍微搜一下,發現很多條目都是說這個9409就是什麼電機。稍加分析,不免鄙視。此外,關於此項的猜測也頗多。看來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然後看到一條新聞:「許達哲激動地說,今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所屬航天二院等幾十家單位共同完成的「9409」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完成人代表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這是科工集團十萬職工的無上光榮! 」
這條新聞應該是確鑿的。也就是說,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航天二院獲得了這個大獎。那就不是那個什麼公司,也不是很多人根據94聯想到的094和093,因為了解一下航天二院就知道,它們不做核潛艇。這樣猜測的范圍就可以縮小很多了,一些軍事論壇里已經說是某型導彈,個人感覺比較可信。
2008年度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除了大家知道的青藏鐵路,還有兩個,但是不論怎麼搜索,都是搜索不到,也沒看到有什麼單位或公司「認領」。相比較「技術發明一等獎」全部在第一時間被「認領」,這個現象似乎蹊蹺,其實應該是與國防有關的,不然口風不會這么緊。本人對軍事不怎麼了解,所以也不知道是誰得了。只是不知道今年會不會有新的「南陽防爆集團有限公司」再來認領這兩個獎,呵呵...
⑤ 國家科技進步獎最年輕得主是誰
90後馮礎成國家科技進步獎最年輕得主 ,他的秘訣是從小博覽群書。
馮礎參與編撰的獲獎作品
從小博覽群書是秘訣
馮礎的母親是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成員,在母親的影響下,馮礎很早就開始接觸科普圈,在他科普創作的過程中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按照馮礎的話來說,母親給自己最大的影響就是——培養了一種「嗜讀書」的習慣。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他從小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他用「小型圖書館」來形容家裡的藏書,上到經史子集,下到葯品說明,各種學科、題材的都有,至少10個大書櫃,滿滿的全是書。「一天到晚和書待在一起,沒事就拿來一本看看。」據他回憶,高考前一天還在津津有味地看《史記》。
高中就是文藝青年
高中時,馮礎所在的成都七中高2009級14班被稱為「最牛高三班」,全班62名學生,全部考上名牌大學。但即便是在這樣的「學霸班」里,馮礎依然給同學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但肚子里墨水不少。」馮礎的同學吳國居這樣評價他。
當年,14班班訓「日出東方,十四不敗」的提出者就是馮礎。他純粹是為了填滿黑板上預備班訓的空隙,搞笑地提出了這一班訓,沒想到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同意。「提出這個班訓是因為,我們希望成為中國的精英,我們要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據馮礎的很多同學說,高中時他就是班裡公認的「文藝青年」。
大二就完成8萬字科普書
從「學霸班」畢業後,馮礎本科就讀於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專業,碩士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哲學專業,良好的理科專業背景,扎實的科技哲學知識,再加上從小的人文浸染和科普閱讀積累,為他的科普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大二時,馮礎已經獨立寫完一部8萬字的科普書,獲獎的這兩本書也是馮礎在本科期間參與完成的。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階段,他的科普創作依然在繼續。
本次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是最年輕獲得者,馮礎表示自己並不會止步不前,「這次獲獎,對我來說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激勵。」
⑥ 西安工程大學榮膺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學長你你也是貴校的啊。偶也是也。我是大一的。本來還以為我們學校很垃圾嘞。原來還是很強的嘛。看到這個我為我們的學校感到光榮。哈哈哈哈哈哈O(∩_∩)O哈哈~
⑦ 2009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有誰,詳細信息
2009諾貝爾醫學獎
獲獎人:卡羅爾•格雷得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傑克•紹斯塔克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記者潘治)生老病死,這或許是人類生命最為簡潔的概括,但其中卻蘊藏了無數的奧秘。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美國科學家,憑借「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這一成果,揭開了人類衰老和罹患癌症等嚴重疾病的奧秘。
在生物的細胞核中,有一種易被鹼性染料染色的線狀物質,它們被稱為「染色體」。正常人的體細胞有23對染色體,它們對人類生命具有重要意義,例如眾所周知,決定男女性別的就是一對染色體。在染色體的末端部分有一個像帽子一樣的特殊結構,這就是端粒。而端粒酶的作用則是幫助合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長度等結構得以穩定。
「染色體攜有遺傳信息。端粒是細胞內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它能夠保護染色體,而端粒酶在端粒受損時能夠恢復其長度。」獲獎者之一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介紹說:「伴隨著人的成長,端粒逐漸受到『磨損』。於是我們會問,這是否很重要?而我們逐漸發現,這對人類而言確實很重要。」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發布的新聞公報說,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解釋了端粒如何保護染色體的末端以及端粒酶如何合成端粒」。藉助他們的開創性工作,如今人們知道,端粒不僅與染色體的個性特質和穩定性密切相關,而且還涉及細胞的壽命、衰老與死亡等等。簡單地說,端粒變短,細胞就老化。相反,如果端粒酶活性很高,端粒的長度就能得到保持,細胞的老化就被延緩。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陸續有研究發現,端粒和染色體等雖然與細胞老化有關,進而影響衰老,但並非唯一的因素,「生命衰老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進程,它有許多不同的影響因素,端粒僅僅是其中之一」。
「這是有關人類衰老、癌症和幹細胞等研究的謎題拼圖中重要的一片,」新聞公報說,「他們的發現使我們對細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維度,清楚地顯示了疾病的機理,並將促使我們開發出潛在的新療法。」
信息時報訊據《中國日報》報道,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5點45分許,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華人科學家高錕、擁有美國和加拿大雙重國籍的威拉德•博伊爾和美國人喬治•史密斯三人共同獲得這一榮耀。
「他們為日常生活帶來許多實用的創新,為科學探索提供了新工具。」評獎委員會在聲明中說。評委會說,高錕因為在「光學通訊領域的光傳輸方面的突破性成就」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獎金500萬瑞典克朗,博伊爾與美國人史密斯因發明「成像半導體電路」而分享另外500萬瑞典克朗。
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高錕一九九六年在「高錕星」命名典禮上。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這是高錕、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從左到右)的照片。 新華社/路透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新華社記者吳平攝
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6日電 (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在記者招待會上說,高錕在「有關光在纖 來源:深圳衛視《正午30分》 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將獲得今年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共500萬瑞典克朗(約合70萬美元);博伊爾和史密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將分享今年物理學獎另一半獎金。
隨後,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努德格倫用一根光纖電纜形象地解釋了高錕的重要成就: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碼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發明了CCD圖像感測器。這個感測器好似數碼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85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今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高錕1933年生於中國上海,人稱「光纖之父」,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博伊爾1924年出生於加拿大阿默斯特,史密斯193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兩人發明CCD圖像感測器時均供職於美國貝爾實驗室。諾貝爾科學獎通常頒發給年齡較大的科學家,因為獲獎成果都經過了幾十年的檢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今年公布獲獎名單的第二個諾貝爾獎項。本年度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獨享或分享總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
中國網10月7日訊 200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剛剛揭曉,英國人拉瑪克里斯南、美國人斯泰茨、以色列的約納什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周翔)
諾貝爾獎得主感言:
我們只是一群
努力者的代表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科學是高度合作的事業,」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在得知獲獎消息後說,「很多人對核糖體的研究作出了貢獻。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是一群努力者的代表。」
「哦,你知道嗎,」拉馬克里希南在確認獲獎後對媒體說,「我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的第一反應還認為這是個玩笑,我有個朋友經常和我開玩笑,我還誇獎他說話有瑞典口音。」
「我真的,真的很高興!」年屆七旬的以色列女化學家阿達·約納特在接到獲獎通知電話時,雖然語調平靜,但言語之中卻充滿了喜悅,「這么說,我是繼居里夫人、約里奧-居里、霍奇金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第四位女科學家了?」
接到來自瑞典的電話時,托馬斯·施泰茨正打算去體育館健身。「電話那頭建議我別去了,因為接下來會有不少電話找我。」施泰茨解釋說,有關核糖體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新型抗生素。
核糖體——
生命化學工廠
中的工程師
生命體就像一個極其復雜而又精密的儀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而這一切,就要歸功於彷彿扮演著生命化學工廠中工程師角色的「核糖體」:它翻譯出DNA所攜帶的密碼,進而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分別控制人體內不同的化學過程。
諾貝爾獎評委會介紹,這些科學家們不僅讓我們知曉了核糖體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層面上揭示了核糖體功能的機理。在醫學上,人們正是利用抗生素來抑制細菌的核糖體從而治療疾病的。評委會說,三位科學家構築了三維模型來顯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體功能的,「這些模型已被用於研發新的抗生素,直接幫助減輕人類的病痛,拯救生命」。(新華社電 記者潘治)
為什麼諾貝爾獎多頒給老者
許多人對諾貝爾獎的印象是,它經常頒發給老者,而不是正值創造力巔峰的中青年科學家和學者。比如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仍然是老者。華裔科學家高錕生於1933年,美國人史密斯生於1930年,博伊爾則生於1924年。
其實諾貝爾獎的頒獎原則就是要保證獲獎成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因為,基礎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廣泛認可,往往有一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的檢驗。此外,將獎項頒給取得了讓人們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見影」的科研獲獎心態。
比如1982年,澳大利亞學者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並證明該細菌感染胃部會導致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這一成果打破了當時的許多醫學教條,但也經過了20多年,人們才漸漸發現這一成果的巨大價值。因此在2005年,兩人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美國科學家拉斯·昂薩格早在1931年就發表了論文《不可逆中的相互關系》,大大推動了熱力學研究,可是直到37年後的196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才授予他化學獎。
還有某類成果依靠一個人在某一時間的發明是無法實現的,必須前赴後繼才能最終出成果。比如早在1970年,法國化學家伊夫·肖萬就已經詳細地從理論上解釋了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如何進行的,並且列舉了促進這種反應的催化劑的物質成分。直到1990年,肖萬的理論才第一次被美國化學家理查德·施羅克應用在實踐中並製造出效果優良的催化劑。兩年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格拉布又發展了施羅克的成果,製造出在空氣中更穩定的催化劑。他們三人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伊夫·肖萬獲獎時已74歲,而施羅克和格拉布也已經60多歲。
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是2007年經濟學獎得主萊昂尼德·赫維奇。獲獎時,他已是90歲高齡。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他最早提出了「機制設計理論」,並因此與另外兩位經濟學家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而這一理論的提出也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了。
諾貝爾獎也並非總是「姍姍來遲」,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從發表論文到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只有一年時間。這被稱為奇跡。但他們的成果屬於可以馬上驗證的開創性成果,而大多數諾貝爾獎成果都經過了長時間的考驗,許多發表成果的年輕科學家或學者到獲獎時已經成為老者。不過,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楊駿)
三得主小傳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目前持有美國國籍。拉馬克里希南1971年在印度巴羅達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學位,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76年至1978年在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獲生物學研究生學位,1978年至1982年在耶魯大學化學系做博士後,1982年至1999年曾先後在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等工作,1999年至今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
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1966年在哈佛大學獲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67年至197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做博士後,1970年至今在耶魯大學工作。
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1962年在希伯來大學獲學士學位,1964年在希伯來大學獲碩士學位,1968年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獲X射線晶體學博士學位,1970年她組建了以色列第一個蛋白晶體學實驗室,目前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工作。約納特曾因細菌抗葯性方面的研究於2008年獲歐萊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設立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女性得主 鳳毛麟角
在諾貝爾獎百餘年的歷史上,共有789位獲獎者,然而女性獲獎者卻少之又少,所佔比例不到獲獎總人數的5%。
諾貝爾獎女性得主中雖不乏居里夫人這樣兩度獲獎的傳奇人物,但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2008年為止,只有35位女性曾獲諾獎殊榮。她們所獲獎項主要集中在和平獎、文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三個獎項,人數分別為12位、11位和8位。在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方面,居里夫人獲得了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除居里夫人外,只有1名女性獲物理學獎,3名女性獲化學獎。而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至今無一位女性獲獎。
歷史上,曾有一些傑出女性被認為足以摘取諾貝爾獎的桂冠,但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例如,沃森與克里克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聞名,他們因此與威爾金斯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實際上,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作出巨大貢獻,她未能獲獎在學術界曾引起長久爭議。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 記者劉石磊)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記者和苗 吳平)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美國科學家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托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學家阿達·約納特3人共同獲得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其中約納特是自1964年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貢諾·厄奎斯特首先宣讀了獲獎者名單。他說,拉馬克里希南、施泰茨和約納特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獎,核糖體是進行蛋白質合成的重要細胞器,了解核糖體的工作機制對了解生命具有重要意義。
隨後,化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貢納爾·馮·海伊內和評委莫恩斯·艾倫貝里通過投影儀圖片展示,分別詳細地介紹了3名獲獎者的成就。他們介紹說,生物體每個細胞中都含有脫氧核糖核酸(DNA),基於DNA上攜帶的信息,核糖體便能合成蛋白質,如血紅蛋白、免疫系統的抗體、胰島素、皮膚中的膠原蛋白等。這些蛋白質在生命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它們在化學層面上組成並控制著生命。因此,有關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能夠被迅速應用到實際中,沒有核糖體存在,病菌就無法存活,當今醫學上很多抗生素類葯物都是通過抑制病菌的核糖體來達到治療目的的。
他們說,3名獲獎者通過獨立的研究工作,分別採用X射線蛋白質晶體學方法繪制出3D模型來體現合成核糖體的成千上萬個原子的位置,他們繪制的模型已被廣泛應用於新抗生素的研製,以減少患者的病痛和拯救生命。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撥通了約納特的電話向她表示祝賀。約納特在接受媒體現場電話連線采訪時表示,獲悉這一消息時她非常高興,從來沒想到自己能獲此殊榮。她說,雖然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生命科學中很重要,但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科學家們繼續尋找答案。
拉馬克里希南1952年出生於印度金奈,施泰茨1940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約納特1939年出生於耶路撒冷。他們將平分諾貝爾化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
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德國女作家和詩人赫塔·米勒。瑞典文學院在頒獎決定中說,米勒的作品「兼具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她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0萬美元)的獎金……[詳細]
赫塔·米勒:得知獲獎很吃驚
米勒通過她的出版商發表了一份聲明,表示對自己獲獎感到「非常意外」。米勒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其作品包括小說、詩歌和隨筆等。1982年,米勒的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她的其他作品有《河水奔流》《行走界線》《那時狐狸就是獵人》等
赫塔·米勒代表作:《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
我所擁有的我都帶著,我本是一隻受傷的小獸,很想前行,卻無路可尋。在茫茫網路,是你的手將我牽引。是的,你是上天安排下出現的,而我必定將在你的命令下消失。
據法新社報道,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9日宣布,美國總統奧巴馬獲得2009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獎評審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ThorbjoernJagland)表示,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奧巴馬,是表彰他「在加強國際外交及各國人民之間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據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消息,10月12日中部歐洲時間下午13時00分左右(北京時間19時00分左右),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宣布將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奧利弗·E·威廉姆森 。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獲頒200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她對經濟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對普通人經濟治理活動的研究」,而瑞典科學院將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奧利弗·E·威廉姆森,以表彰「他對經濟治理的分析,特別是對公司的經濟治理邊界的分析」。埃莉諾·奧斯特羅姆1933年出生於美國,現供職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奧利弗·E·威廉姆森1932年出生於美國,現在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兩位經濟學家將各獲得一半獎金。
諾貝爾獎金原本分為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獎五項。諾貝爾經濟學獎並非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是由瑞典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全稱應為 「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經濟學獎獲獎者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選,1969年第一次頒獎。
按照傳統,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將在今年12月10日舉行。除和平獎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以外,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經濟學獎都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979萬元人民幣)。
時間表
10月5日 宣布生理與醫學獎得主
10月6日 宣布物理學獎得主
10月7日 宣布化學獎得主
10月8日 宣布文學獎得主
10月9日 宣布和平獎得主
10月12日 宣布經濟學獎得主
全齊了
⑧ 急求:2009年國家科學進步獎名單
一 等 獎
序號 項目名稱 主要完成人
1 石腦油催化重整成套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馬愛增,徐又春,趙振輝,王凈依,楊寶貴,潘錦程,許浩洋,孫敏傑,周立進,李 彬,郭勁鶴,師 峰,任堅強,劉貴平,閻遂寧
2 超高壓直流輸電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開發及產業化 宓傳龍,陸劍秋,姚致清,苟銳鋒,王 健,李文平,班 建,方曉燕,盧有盟,毛慶傳,鄭 軍,周登洪,汪德華,劉桂雪,朱 斌
3 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 范立礎,李建中,葉愛君,彭天波,王志強,袁萬城,管仲國,魏紅一,徐 艷,楊澄宇
4 電力系統全數字實時模擬關鍵技術研究、裝置研製和應用 周孝信,吳中習,林集明,武守遠,李若梅,田 芳,李亞樓,郭 劍,宋瑞華,陳珍珍,岳程燕,裘微江,張晉華,康建東,張 星
5 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及其產業化 邱亞夫,徐衛林,丁彩玲,邱 棟,王少華,孫潤軍,崔衛鋼,陳 超,王文革,張慶娟,秦 光,趙 輝,王建平,李保倉,楊愛國
6 膨脹土地區公路建設成套技術 鄭健龍,楊和平,程 平,章為民,張世俊,張 銳,吳萬平,王年香,梁軍林,馬紹昆,劉龍武,姚海林,楊守華,韋秉旭,王保田
7 神經病理性痛模型的創建及其在鎮痛機制和治療研究中的應用 李雲慶,陳 軍,胡三覺,丁玉強,李 輝,陳良為,邢俊玲,武勝昔,賈宏閣,王亞雲,馮宇鵬,王 文,徐 暉,汪 偉,楊瑞華
8 時速250公里動車組高速轉向架及應用 張曙光,張衛華,王 軍,劉 剛,劉作琪,黃 強,王松文,張 洪,孫守光,吳萌嶺,王文虎,趙雲生,楚永萍,韋 皓,虞大聯
⑨ 大慶油田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嗎
1985年「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的注水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96年「大慶油田高含水期穩油控水系統工程」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09年「大慶油田高含水後期4000萬噸以上持續穩產高效勘探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圖10.3)。
圖10.31985年「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的注水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