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再創造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是

再創造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是

發布時間:2021-07-23 22:44:41

①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的三個核心概念是

順應 同化 圖式

②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發展
知識觀
知識不是對現實的純粹客觀的反映,任何一種傳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絕對真實的表徵。它只不過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或假說,它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必將隨著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變革、升華和改寫,出現新的解釋和假設。
知識並不能絕對准確無誤地概括世界的法則,提供對任何活動或問題解決都適用的方法。在具體的問題解決中,知識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靈的,而是需要針對具體問題的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
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個體之外,盡管通過語言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並且獲得了較為普通的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對這種知識有同樣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活動過程。否則,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記硬背或生吞活剝,是被動的復制式的學習。
顯然,這種知識觀是對傳統課程和教學理論的巨大挑戰。照建構主義看來,課本知識,只是一種關於某種現象的較為可靠的解釋或假設,並不是解釋現實世界的「絕對參照」。某一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知識固然包含真理,但是並不意味著終極答案,隨著社會的發展,肯定還會有更真實的解釋。更為重要的是,任何知識在為個體接收之前,對個體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也無權威性可言。所以,教學不能把知識作為預先決定了的東西教給學生,不要以我們對知識的理解方式來作為讓學生接收的理由,用社會性的權威去壓服學生。學生對知識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來建構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新知識,而且對新知識進行分析、檢驗和批判。
學習觀
當代建構主義者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所以,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的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傑關於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實現的雙向建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構主義者更重視後一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並不是發展起供日後提取出來以指導活動的圖式或命題網路,相反,他們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是豐富的、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於指導活動的圖式。
任何學科的學習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紙上畫畫,學習總要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即學習不是被動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動地建構意義,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的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因此,學習不是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刺激──反應」那樣。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建構主義者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
教學觀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對學習和教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主要有:
由於事物的意義並非完全獨立於我們而存在,而是源於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學生看到那些與他不同的觀點的基礎。因此,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受到建構主義者的廣泛重視。這些思想是與維果斯基對於社會交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的重視的思想相一致的。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於事物的理解,從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的理解,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
教學不能無視學習者的已有知識經驗,簡單強硬地從外部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這一思想與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思想相一致。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教師不單是知識的呈現者,不是知識權威的象徵,而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時下的看法,思考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並以此為據,引導學生豐富或調整自己的解釋。教學應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當然強調學習者的主體作用,也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夥伴或合作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收者和被灌輸的對象。簡言之,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並將監控學習和探索的責任也由教師為主轉向學生為主,最終要使學生達到獨立學習的程度。
構架
情境性教學與整體性的構架
提倡情境性教學。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環節。其實,協作學習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對於推進每個學習者的學習進程,是至關重要的手段;意義的建構是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一切都要圍繞這種最終目標來進行。
同時,教學應使學習在與現實情境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為此學習內容要選擇真實性任務(authentic task),不能對其做過於簡單化的處理,使其遠離現實的問題情境。由於具體問題往往都同時與多個概念理論相關,所以,他們主張弱化學科界限,強調學科間的交叉。這種教學過程與現實的問題解決過程相類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隱含於情境當中,教師並不是將提前已准備好的內容教給學生,而是在課堂上展示出與現實中專家解決問題相類似的探索過程(甚至有人主張教師不要備課),提供解決問題的原型,並指導學生的探索。主張,一方面要提供建構理解所需的基礎,同時又要留給學生廣闊的建構空間,讓他們針對具體情境採用適當的策略。
在教學進程的設計上,建構主義者提出如果教學簡單得脫離情境,就不應從簡單到復雜。而要呈現整體性的任務,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此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發現完成整體任務所需實現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各級知識技能。教學活動中,不必非要組成嚴格的直線型層級,因為知識是由圍繞著關鍵概念的網路結構所組成,它包括事實、概念、概括化以及有關的價值、意向、過程知識、條件知識等。學生可以從知識結構網路的任何部分進入或開始。即教師既可以從要求學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開始教學,也可以從給一個規則入手。在教學中,首先選擇與兒童生活經驗有關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被過於簡單化),同時提供用於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後讓學生單個地或在小組中進行探索,發現解決問題所需的基本知識技能,在掌握這些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兩種層次
學習可以分為初級學習與高級學習兩種層次。初級學習是學習中的低級階段,教師只要求學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實,在作業中學生只要將他們所學的東西按原樣再生出來,為此,初級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結構良好的領域(well-structured domain)。
傳統教學往往混淆了初級學習與高級學習之間的界限,將初級學習階段的教學策略(如將整體分割為部分、著眼於普遍原則的學習、建立單一標準的基本表徵等)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級學習階段的教學中;同時,教學設計從低到高、由局部到整體地展開學習過程的做法,使得教學過於簡單化。這種簡單化使得學生的理解簡單片面,妨礙了學習在具體情境中更廣泛而靈活地遷移。
目的
建構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尋求適合於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其中適合於高級學習的教學途徑之一就是隨機通達教學(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隨機通達教學」認為,對同一內容的學習要在不同時間多次進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經過改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別著眼於問題的不同側面。這種反復絕非為鞏固知識技能而進行的簡單重復,因為在各次學習的情境中會有互不重合的地方,而這將使學習者對概念知識獲得新的理解。這種教學避免抽象地談概念的一般運用,而是把概念具體到一定的實例中,並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每個概念的教學都要涵蓋充分的實例(變式),分別用於說明不同方面的含義,而且各實例都可能同時涉及到其它概念。在這種學習中,學習者可以形成對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並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驗。這種教學有利於學習者針對具體情境建構用於指引問題解決的圖式。可以看出,這種思想與布魯納關於訓練多樣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是這種思想的深入發展。

③ 皮亞傑心理發展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什麼

皮亞傑心理發展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有一些新的心智能力,可以讓我們能夠以更為復雜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他把認知發展分為了4個階段,第1個是感知運動階段,第二一個是運算階段,第31個是具體運算階段,最後一個是形式運算階段。

④ 創新學習的含義是什麼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於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論創新。創新在經濟,商業,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這些領域的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口語上,經常用「創新」一詞表示改革的結果 。既然改革被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促進創新的因素也被視為至關重要。
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人的實踐行為,是人類對於發現的再創造,是對於物質世界的矛盾再創造。人類通過物質世界的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系,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創意是創新的特定形態,意識的新發展是人對於自我的創新。發現與創新構成人類對於物質世界的解放,既為人類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發展的矛盾關系。代表兩個不同的創造性行為。只有對於發現的否定性再創造才是人類產生及發展的基本點。實踐才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創新的無限性在於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⑤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1、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構建知識的意義,這種構建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2、學生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外部信息本身沒有什麼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雙向地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的。

3、同化和順應是學習者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兩種結構或方式。同化是認知結構的量變,而順應應則是認知結構的質變。同化——順應——同化……循環往復,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認得認知水平的發展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它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學習過程不是簡單的信息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知識經驗自己建的雙向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學習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

主要觀點:

1、知識觀:知識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主體的經驗、解釋和假設。(是人在實踐活動中面對新事物、新現象、新信息、新問題所作出的暫定性的解釋和假設)。

2、學習觀: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生成自己的經驗、解釋、假設。(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

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我們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我們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異。)(具有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的特點)

3、教學觀:根據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和學習觀,知識不是東西,學習不是接受東西,那麼,教學就不是傳遞東西,而是創設一定環境和支持,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

⑥ 新皮亞傑理論提出的核心概念是

圖式...

定義: 動作的結構或組織,這些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環境中不斷重復而得到遷移或概括...

它最先來自於遺傳..之後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不斷改變和豐富,經過同化..順應..平衡演變成新圖式..

⑦ 建構主義心理學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主張論述題誰來答下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主張,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賦予意義卻是由每個人自己決定的。我們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現實的(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現實的),每個人的經驗世界是用他自己的頭腦創建的,由於每個人的經驗和產生這些經驗的過程和社會文化——歷史的背景的不同,導致每個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異不同。所以,

1.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這種建構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

2.學習的過程應該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建構:一方面是對新信息意義的建構,同時又包含著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這與皮亞傑通過同化與順應而實現的雙向建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只是當今建構主義者更重視後一種建構,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並不是發展起一種僅供日後提取出來以指導活動的圖式或命題網路,恰恰相反,他們所形成的對概念的理解應該是豐富的、是有著經驗背景的,從而使學習者在面臨新的情境時,能夠靈活地建構起用於指導活動的圖式。

3.任何學習都要涉及到學習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包括正規學習前的非正規學習和科學概念學習前的日常概念,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和信息。即學習是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應該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意義是學習者通過在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而建構成的。因此,學習不像行為主義所描述的「刺激—反應」那樣。學習意義的獲得,是每個學習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信息進行重新認識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建構主義者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

⑧ 麥克利蘭成就需要理論的核心概念是

D、成就需要uvUV3

閱讀全文

與再創造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