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詩的起源(請別介紹唐詩,我要誰發明了唐詩,發明的故事是什麼)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B. 唐詩的組成和形成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的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C. 唐詩的發展過程或演變
一、最初的九十年左右,即至開元十五年前後,是唐詩繁榮到來的准備階段。就表現領域說,逐漸從宮廷台閣走向關山與塞漠,作者也從宮廷官吏擴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調說,北朝文學的清剛勁健之氣與南朝文學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風骨又開朗明麗的境界、
就詩的形式說,在永明體的基礎上,把四聲二元化,並解決了粘式律的問題.從律句律聯到構成律篇,擺脫永明詩人種種病犯說的束縛,創造了一種既有程式約束又留有廣闊創造空間的新體詩——律詩。
到了開元十五年前後,無論是情思格調、意境興象,還是聲律形式.都已經為唐詩繁榮的到來准備了充分的條件。
二、開元、天寶盛世唐詩的全面繁榮。這個時期,出現了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把山水田園的靜謐明秀的美表現得讓人心馳神往。出現了邊塞詩人高適、岑參,把邊塞生活寫得瑰奇壯偉、豪情慷慨。還有王昌齡、李頎、崔顥、王之渙等一大批名家。
當然最重要的是偉大詩人李白,以其絕世才華,豪放飄逸的氣質,把詩寫得行雲流水而又變幻莫測,情則滾滾滔滔,美如清水莢蓉。後人對此期唐詩,有許多的評論。概括地說就是骨氣端翔,興象玲瓏。無工可見,無跡可求,而含蘊深厚,韻味無窮。
三、天寶後期至貞元年間,安史之亂成了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分水嶺,這一社會大變動,也引起了文學的變化。
正當唐詩發展到它的高峰的時候,唐代社會也從它繁榮的頂峰走向動亂與衰敗。詩歌中開元、天寶盛世繁榮期那種興象玲瓏、骨氣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漸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調也逐漸消退。代表這一時期的最偉大的詩人.就是詩聖杜甫。
他直面這場歷經八年的安史之亂,以動地的歌吟.表現戰火中的人間災難、生民血淚。把強烈深沉的抒情融人敘事手法中,以敘事手法寫時事,從題材到寫法,都不同於盛唐詩了,這可以說是唐詩發展中的一種轉變。此後大歷詩人出來。
因社會的衰敗而心緒彷徨,詩中出現了寂寞情思,夕陽秋風,氣骨頓衰。
四、貞元元和年間,士人渴望中興,與政治改革同時,詩壇上也出現了革新的風氣。詩歌創作出現了又一個高潮。韓愈、孟郊、李賀等人,受到杜甫奇崛、散文化、煉字的影響,更加怪變,怪怪奇奇。甚至以丑為美,形成韓、孟詩派。
白居易、元稹,還有張籍、王建,則從樂府民歌吸取養料,把詩寫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詩派。這些中唐詩人在盛唐那樣高的水平上,在盛極難繼的局面中,以他們的革新精神和創新勇氣,又開拓出一片詩歌的新天地。
五、長慶以後,中興成夢,士人生活走向平庸,心態內斂,感情也趨向細膩。詩歌創作也由此進入一個新階段。題材多狹窄,寫法多苦吟。在這一片詩的退潮中,杜牧、李商隱突起,聚顯光芒。
特別是李商隱,以其善感靈心、細膩豐富的感情,用象徵、暗示、非邏輯結構的手法,表現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把詩歌表現心靈深層世界的能力推向了無與倫比的高峰,創造了唐詩最後的輝煌。
(3)唐詩創造了擴展閱讀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
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
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
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D. 創造唐詩最多的是誰
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他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E. 論述魏晉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繁榮創造了哪些條件
魏晉南北朝詩歌為後代詩歌的發展,打下了極其重要的基礎,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也留下了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而唐代詩歌,正是通過對魏晉南北朝詩歌的揚棄、發展而推陳出新,達到新的高峰。
(1)內容上,南北朝樂府民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內容上體現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並對唐以來的文人詩歌創作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2)形式上,唐詩中占很大比例的田園詩、山水詩都發端於魏晉南北朝詩歌,陶淵明是這一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以平淡自然之風開田園詩歌一派。謝靈運、謝 脁完成了由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開山水詩歌一派。鮑照的詩風對唐人的影響也較大,他的樂府詩創作影響了李白的歌行體;他的邊塞詩創作影響了高適、岑參的邊塞詩。
F. 唐詩創作題材涉及了哪些領域
從詩歌題材看,唐詩幾乎深入到了唐人生活的每一個領域,舉凡朝政得失、國家興衰、將相忠奸、戰事勝負、宮廷歌舞宴樂、民間漁樵耕織、官吏的誅求貪婪、民生的哀怨疾苦、中外的通商聘問、邊塞的祭神牧獵、山河景觀、田園風光、琴技棋藝、書法畫境,各種素材無不入題。從濟蒼生、安社稷的雄心,致君堯舜、立功邊陲的壯志,到隱居山林的閑趣、思戀情人的哀怨;從餞別送行、羈旅思親的離愁別恨,到累舉不第、落魄淹蹇的牢騷怨恨,各種感懷均得抒發。詩歌幾乎成了唐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唐人則把詩歌的各種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G. 關於創造的古詩詩句
1.叨承禮樂為家世,欲以謳歌寄快文。
2.草木百年新雨露,車書萬里舊江山.
3.沉舟回側畔千帆過,病樹千頭萬答木春
4.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5.丹心未泯創新願,白發猶殘求是輝
6.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H. 唐詩詩體誰創造的
從《詩經》開始,詩歌就開始以它特別的韻律和節奏美在深受個階層人士的喜愛和熟知。從漢樂府詩,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三曹的四言詩、五言詩,(而作《燕歌行》的曹丕,不少人認為其是後世七言詩的始祖)但他們三人的詩,始終殘留著樂府的氣息。再稍晚點的竹林七賢,他們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抒寫胸臆和描摹山水清音,留下了很多精美詩篇。再到南北朝,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是詩歌由古體到律詩的轉變過渡時期,如當時的沈約、宇信等一批詩人,為對偶和聲律的發展作出了不少探索。在齊梁時,出現過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宮體詩」,情調上傷於輕艷,風格柔靡。至於初唐,王勃、盧照臨、楊炯、駱賓王這四傑的刻意五言詩創作,追求詩的聲辭之美,考究詩文格律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題材上更多地選取了雄渾的江山和邊塞,內容的豐富,使詩歌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他們的大量創作,是五言詩律詩這一形式得到發揮並固定下來,更有數量不菲的七言傑作,也將七言詩推向了成熟的階段。。
綜上,唐詩。不是哪一個人來創造的,也不是哪一個時期的人創造的,而是歷史對詩歌文化的一脈相承延續和發展下來的產物,在此之前的每位詩人都曾為之做出過他們的貢獻。這其中,初唐四傑厥功甚偉。
I. 唐詩排行榜的創作背景
中國歷來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唐代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最繁盛的時代,《全唐詩》收詩將近5萬首,每個讀者都各有所愛。如何對唐詩排名是件很困難的事。
該書的原始論文名字叫《唐詩影響力綜合指數排序》。作者王兆鵬說:「過去人們對詩人及其作品都是感性地評價,而我想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這個排行榜不是我主觀定製,也不是專家投票選出的,而是從1994年開始,我和我的歷屆研究生們人工收集、手工計算,後來又用計算機計算,一步步收集、整理數據所計算出來的結果,前後歷時17年。」
在該書的出版策劃人王軍看來,這個排行榜極具看點,當他第一次聽聞此事時,就認為這可以做成一本「很有意思」的書。王軍向記者透露,當初中華書局的一個副總對這本書的出版也曾經比較猶豫,「這本書引發爭議也是一件好事,起碼能夠形成社會的熱點,引發大家對古典文化的關注,而且學術的發展就是要有不同的路徑和角度。」2011年9月,中華書局根據王兆鵬的研究,出版了《唐詩排行榜》一書。
J. 是誰創造了古詩
「古詩」的原意是指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