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創新的數學模型是如何產生的
數學建模就是用數學語言描述實際現象的過程。這里的實際現象既包涵具體的自然現象比如自由落體現象,也包涵抽象的現象比如顧客對某種商品所取的價值傾向。這里的描述不但包括外在形態,內在機制的描述,也包括預測,試驗和解釋實際現象等內容。
我們也可以這樣直觀地理解這個概念:數學建模是一個讓純粹數學家(指只懂數學不懂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的數學家)變成物理學家,生物學家,經濟學家甚至心理學家等等的過程。
數學模型一般是實際事物的一種數學簡化。它常常是以某種意義上接近實際事物的抽象形式存在的,但它和真實的事物有著本質的區別。要描述一個實際現象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錄音,錄像,比喻,傳言等等。為了使描述更具科學性,邏輯性,客觀性和可重復性,人們採用一種普遍認為比較嚴格的語言來描述各種現象,這種語言就是數學。使用數學語言描述的事物就稱為數學模型。有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實驗,但這些實驗往往用抽象出來了的數學模型作為實際物體的代替而進行相應的實驗,實驗本身也是實際操作的一種理論替代。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在它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是和各種各樣的應用問題緊密相關的。數學的特點不僅在於概念的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結論的明確性和體系的完整性,而且在於它應用的廣泛性,進入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計算機的日益普及,人們對各種問題的要求越來越精確,使得數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特別是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數學科學的地位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它正在從國或經濟和科技的後備走到了前沿。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計算機的迅猛發展,數學理倫與方法的不斷擴充使得數學已經成為當代高科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思想庫,數學已經成為一種能夠普遍實施的技術。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是十分困難的一步。建立教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復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要通過調查、收集數據資料,觀察和研究實際對象的固有特徵和內在規律,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然後利用數學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折和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深厚扎實的數學基礎,敏銳的洞察力和想像力,對實際問題的濃厚興趣和廣博的知識面。數學建模是聯系數學與實際問題的橋梁,是數學在各個領械廣泛應用的媒介,是數學科學技術轉化的主要途徑,數學建模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數學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視,它已成為現代科技工作者必備的重要能力之。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和培養高質量、高層次科技人才,數學建模已經在大學教育中逐步開展,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大學正在進行數學建模課程的教學和參加開放性的數學建模競賽,將數學建模教學和競賽作為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和培養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的個重要方面,現在許多院校正在將數學建模與教學改革相結合,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數學建模教學法和培養面向21世紀的人才的新思路,與我國高校的其它數學類課程相比,數學建模具有難度大、涉及面廣、形式靈活,對教師和學生要求高等特點,數學建模的教學本身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和提高的過程。為了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數學建模課程指導思想是:以實驗室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主線、以培養能力為目標來組織教學工作。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利用數學理論和方法去分折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高他們分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數學的意識與能力,使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能經常性地想到用數學去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盡量利用計算機軟體及當代高新科技成果的意識,能將數學、計算機有機地結合起來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建模以學生為主,教師利用一些事先設計好問題啟發,引導學生主動查閱文獻資料和學習新知識,鼓勵學生 積極開展討論和辯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努力進取的學風,培養學生從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環境和氣氛,教學過程的重點是創造一個環境去誘導學生的學習慾望、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增強他們的數學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數舉素質,強調的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不是知識與結果。接受參加數學建模競賽賽前培訓的同學大都需要學習諸如數理統計、最優化、圖論、微分方程、計算方法、神經網路、層次分析法、模糊數學,數學軟體包的使用等等「短課程」(或講座),用的學時不多,多數是啟發性的講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主要是靠同學們自己去學,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同學們的潛能。培訓中廣泛地採用的討論班方式,同學自己報告、討論、辯論,教師主要起質疑、答疑、輔導的作用,競賽中一定要使用計算機及相應的軟體,如Mathemathmatica,Matlab,Mapple,甚至排版軟體等。
(一)建立概念模型
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是其他思維形式的基礎,一類事物的特有屬性(本質屬性或因有屬
性)反映在人們的思維中,就形成這類事物的概念。
概念模型的建立首先對大量實際生活或提供的問題實際背景進行研究;其次運用比較、分析、
綜合、概括、分類等思想方法,去掉非本質的東西,用數學語言抽象概括概念模型;最後把概
念運用於實際。
如建立質數這個概念:
首先給學生提供問題的實際背景讓學生進行探究。
寫出1、2、3、4、5、6、7、8、9、10、11、12的約數。
1的約數有(1 ); 2的約數有(1 、 2);
3的約數有(1、 3);4的約數有(1、2、4);
5的約數有(1、5);6的約數有(1、2、3、6);
7的約數有(1、7);8的約數有(1、2、4、8);
9的約數有(1、3、9);10的約數有(1、2、5、10);
11的約數有(1、11);12的約數有(1、2、3、4、6、12)。其次通過分析、比較按照約數多少可以分成三種情況:
有一個約數的是 1 ,
有兩個約數的是2、3、5、7、11,
有兩個以上約數的是4、6、8、9、10、12。
去掉非本質的東西再進行概括並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質數(或素數)。這就建立起了質數這個概念的模型。
最後把質數概念模型運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二)建立數量關系的模型
建立數量關系模型是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關鍵。因為數學應用題是由問題的初始狀態(已知條
件)、目標狀態和中間狀態(運算元)構成的。解應用題就是由初始狀態運用數學模型達到目標
狀態的。
例如;要學生解「一輛汽車3小時行210千米,從甲地到乙地需5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
米?」這類應用題,學生頭腦中必須要有「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學模型,不然解題就無
從下手。
「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模型是怎樣建立?
時 間(小時) 速 度(千米/小時) 路程(千米)
1 40 40
2 40 80
3 40 120
(1)從實際背景中初步建立模型:
從表格中可以得出:
40 × 1 = 40(千米)
40 × 2 = 80(千米)
40 × 3 = 120(千米)
速度 時間 路程
(2)分析、比較、抽象、概括模型:
速度×時間=路程(或用符號進行表示VT=S)
(3)運用數學模型解決上面的問題:210÷ 3×5=350(千米)
(三)運用上面的方法還可以建立運算的性質、運算方法和幾何、函數等數學模型,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由此可見數學模型的思想在小學數學中運用比較廣泛,可以說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建立數
學模型的過程,因此在小學學習中掌握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方法是非常必yao
⑵ 五行數理是什麼意思
五行數理是什麼意思?五行數理是由河圖洛書演變而來的易學基礎術語,可以廣泛應用於數學、中醫學、易經預測學、建築環境藝術學、軍事學、美學、體育、經濟學等眾多領域,是中華民族先民們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
五行數理是什麼意思?古書里說的「天九地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就是後天八卦對應的五行數理,具體說如下: 乾卦屬金,位居西北,其數理為六;兌卦屬金,位居正西,其數理為七;離卦屬火,位居正南,其數理為九;震卦屬木,位居正東,其數理為三;巽卦屬木,位居東南,其數理為四;坎卦屬水,位居正北,其數理為一;艮卦屬土,位居東北,其數理為八;坤卦屬土,位居西南,其數理為二。
司造化。五行即立,不用而用,以虛求實。形質散而守其本。以上是元一之妙用.稟氣成形,變不離其本,用不離其常,依太極而成五行之質,此中五之妙用。
生數:三二五四一,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生數是物質的本質東西。
成數:八七十九六,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成數是使物質成形的東西。
生數中陽數一三五相加為九,此陽之數,故乾元用九;陰數二四相加為六,故坤元用六。九與六是陰陽物質循環的常數。
生數一二三四五相加為十五,十五是處處皆用的要數。生數十五數與成數六七八九十的總和四十相加為五十五數,這五十五數中天數二十五,地數三十,為天地之極數,所以能成變化而行鬼神。
易有太極,太極是天地未分的混元一氣。一氣所判是謂兩儀,兩儀為陰陽二氣,輕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天地不交萬物不生,二氣交則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則形之始。五行既備而生萬物,此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兩儀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二儀之體。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為形)。生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超越形體之上謂之道。五至十使五行生成謂之器。
⑶ 開創了數理邏輯,成為邏輯學上的第二個里程碑的人是誰
開創了數理邏輯,成為邏輯學上的第二個里程碑的人是誰?
是:萊布尼茨 。
在哲學上,萊布尼茨的樂觀主義最為著名;他認為,「我們的宇宙,在某種意義上是上帝所創造的最好的一個」。他和笛卡爾、巴魯赫·斯賓諾莎被認為是十七世紀三位最偉大的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在哲學方面的工作在預見了現代邏輯學和分析哲學誕生的同時,也顯然深受經院哲學傳統的影響,更多地應用第一性原理或先驗定義,而不是實驗證據來推導以得到結論。
⑷ 為什麼我們學了那麼多數理化卻不擅發明創造,看看美國
教育方式不一樣。但是,很多美國人也崇拜我國的教育。
擅長發明創造,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其實就是像說,我國科技發展比不上美國。
⑸ 數學史上哪一位數學家做出的貢獻最多
歐拉、高斯、牛頓和阿基米德是數學界令人仰望的四座山。要說貢獻的話,數學家裡牛頓貢獻最大,因為他不僅是對數學領域貢獻大,更是因為他的數學天賦成就他成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上的貢獻+物理的貢獻,沒人能及。
⑹ 數理邏輯最初是由哪位科學家提出的
數理邏輯是以符號語言為主要工具語言的邏輯,也被稱為符號邏輯.
其提出可以追溯到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早期的著名科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Leibniz, 1646-1716)」,他的代表作是《人類理智新論》.他區分了理性真理和事實真理,前者必然為真,後者則或然為真,一切必然真理都是分析的.他試圖建立一種分析的真理體系.萊布尼茨曾設想過創造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可以把推理過程象數學一樣利用公式來進行計算,從而得出保真的結論.他的思想成為數理邏輯部分內容的萌芽,從這個意義上講,萊布尼茨可以說是數理邏輯的先驅.
而數理邏輯的實際開創者應該說是英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布爾.1847年,布爾發表了《邏輯的數學分析》,建立了「布爾代數」,並創造一套符號系統,利用符號來表示邏輯中的各種概念.布爾建立了一系列的運演算法則,利用代數的方法研究邏輯問題,初步奠定了數理邏輯的基礎.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數理邏輯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884年,德國數學家弗雷格出版了《算術基礎》一書,在書中引入量詞的符號,使得數理邏輯的符號系統更加完備.對建立這門學科做出貢獻的,還有美國人皮爾斯,他也在著作中引入了邏輯符號.從而使現代數理邏輯最基本的理論基礎逐步形成,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⑺ 數學師范類的學生上創造學的意義和目的
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是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數學能力和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是對數學教育來說十分有意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並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能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還可以通過數學史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還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品質,培養良好的科學精神。在數學史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在教材中穿插相關的數學故事,來發揮激勵和榜樣作用,可以揭示數學發展的曲折歷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在教學中追憶數學家的成敗歷程,吸取有益的教訓,還可以考察歷史上的數學思想方法,強化數學素質教育。
數學史是數學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與發展的歷史,也是數學家們刻苦勤奮、鍥而不舍地追求真理,以生命和熱情譜寫的壯麗詩篇。因此,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時、適度、適量地運用一些數學史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因此融數學史於數學教育之中是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開始學習一部分新的數學內容時,學生往往會問,為什麼要學習這些內容,它是如何產生的,教師如果能夠積極引導這種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意義。
而且教師常常教育學生要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努力刻苦學習等。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忽視了學習數學樂趣的引導,學生就會單純地把學習變成任務來完成。因而他們會覺得壓力很大,使得他們對學習產生了厭煩情緒,甚至是逆反心理。一般地,學生認為數學是比較枯燥單調的,不像物理、化學那樣直觀,又不像歷史、地理那樣生動有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穿插數學史的知識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題內容,適當插入一些簡短的歷史知識就可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一堂課,一個定理,乃至一句話都可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終生的愛,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數學家韋爾斯(A.wiles)十年磨一劍攻克費爾馬大定理,就是因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王梓坤院士曾指出:數學教師的職責之一就在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這等於給了他們長久鑽研數學的動力。優秀的數學教師之所以在學生心中永誌不忘,就是由於他點燃了學生心靈中熱愛數學的熊熊火焰。」
課堂上介紹數學家的趣聞軼事、數學概念的起源、古今數學方法的簡單對比等等,都能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數學故事也是新課引入時的絕佳材料。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念高中時,學識淵博的數學教師沈元經常在講課時穿插介紹數學史知識。尤其是介紹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由此在少年陳景潤心中激起了波瀾,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時就立下了學好數學、奪取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崇高理想。
數學史還可以作為一種學習資源,數學史中有大量的問題、疑難和謬誤,這些東西在內容上相當有價值,並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樂於投入。因此,聯系數學史所涉及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解題興趣,而且能夠對那些刻意設計出的、有明顯人為痕跡的習題作一個補充,從而豐富課程內容。「例如根據『九章算術』第四章,球體積是其外切柱面的9/16。劉徽在他的評述中指出,這種論斷是錯的。同時,他借用5世紀末祖沖之與其兒子祖更的一種獨特的方法推導出正確的計算公式。在此,可以要求學生對正確與不正確的公式進行對比,並推測9/16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由此,可引出對西方一個出現於1635年的叫作『Cavalier定律』的討論。」
諸如此類的問題,對學生不僅是一種挑戰,而且也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所具有的發展性。
2.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古人說「讀史可以明智」,「智」的意思是啟迪,開發智力。數學是人類理性文明高度發展的結晶,體現出巨大的創造力。在數學教學中,講歷史能增進數學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這已為所有數學教師所認同和重視。但運用數學史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培養,卻未被清晰地意識到或引起足夠的重視。數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一代一代的數學家不囿於既定的、根深蒂固的觀點,提出詰難,運用創造性思維掙脫舊框框的束縛,產生一次次的飛躍。當「萬物皆數」成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信條時,希帕薩斯卻敢於提出正方形邊長與對角線長的比的不可公度性,無情地捅破了畢氏學派的神秘面紗;當「地心說」正倍受世人推崇時,伽俐略、哥白尼卻堅持「日心說」而遭教會迫害;數學史上三次危機的產生與解決,無不體現了一代一代數學家敢於運用創造性思維掙脫舊框框的束縛,為追求真理而不斷探索的精神。數學前進的每一步都可以挖掘為創新教育的極好教材。數學史中包含大量的創造性思維形成和發展的案例且內容與數學教材密切聯系。所以只要教師認真設計,穿插在教學中,不僅使教材內容更加生動,而且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好方法。因為通過教師對鮮活過程的敘述與分析,學生從中領悟到抽象的創造性思維形成並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是怎樣的情形,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當然也可以以課外講座的形式,充分挖掘數學史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把數學史變成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材之一。
3. 數學史有利於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學應當反映數學的發展歷史和以後的發展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以及數學的社會需求;社會發展對數學自身的促進作用;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和人文價值。無疑,數學史的介紹和學習在此擔當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一般來說,學生對數學在自然科學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而對數學在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作用認識相對不足,數學史可在這方面提供大量事例。「例如,美國總統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藉助數學的公理化模式以使人們對宣言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深信不疑:我們深信這些道理是不證自明的,不僅所有的直角都相等,而且,所有人生來平等。如果任何一屆不服從這些先決條件,那麼人民就有權更換或廢除它,英國國王喬治的沒有滿足上述條件,因此,我們宣布,這些聯合起來的殖民地是,而且按正當權利應該是,自由的和獨立的國家。因此,美國的獨立革命被普遍認為是自然和理性戰勝了謬誤。」
數學史上這方面的事例很多,如數理語言學、數理戰術學、數理經濟學的建立等等,都反映了數學科學的人文價值,通過這些數學史的介紹,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數學觀,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人文價值。
4. 數學史教育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高科技發展的步伐日益加快,知識經濟已初見端倪,與此相應,教育也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新的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綜合文化素質的水準。這就要求文理滲透,多學科交叉與兼容,數學史教育正好能夠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首先,數學史是一門涉及許多數學分支而本質上又是一門歷史科學的綜合學科,它以數學概念的產生和數學理論的形成發展為主線,涵蓋了自然科學、人類思想、社會歷史、天文歷法、地理經濟、哲學政治、文學藝術、宗教習俗乃至法律和軍事等方方面面。「如談及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的認識,就必然要涉及到亞里士多德的論證和空間觀念的第一次大進步以及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is)的定量測算。」
再者,數學史能把數學教育的求真跟人文教育的求美有機地結合起來,大幅度地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例如,我國魏晉時代劉徽為求球體積設想的牟合方蓋,南宋數學家楊輝撰續古摘奇演算法將三階縱橫圖逐階擴廣到十階的縱橫圖式等顯示出我國古典數學的外層次的形態美。」
數學的發展,與哲學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古今中外,許多數學家也是大哲學家,如古希臘數學家柏拉圖,現代數學家羅素等都是通曉數學與哲學的大家。而且數學史中有很多東西都具有很強的哲學思想,通過數學史的學習,能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哲理教育。
5.通過對各國數學史的介紹,有利於學生樹立科學品質,培養良好的科學精神
奉獻、懷疑、創新、求實、對美的追求等等,這些都是科學精神。但不能把這些當成教條,我們必須得通過具體的事實、生動的材料,讓學生體會什麼是科學精神,怎樣培養科學精神。而數學史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特別是科學家和數學家的故事,例如牛頓、歐拉、伽羅瓦、高斯、魏斯特拉斯、華羅庚、陳省身、陳景潤等,他們的事跡都是開展科學精神教育很好的典型的素材。對數學史在這方面的教育功能,比較易於取得共識和付諸實施,這里不多贅述。
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介紹,則可以激勵學生的愛國精神。以往常提的例子是祖沖之的圓周率,這當然是遠遠不夠的。上面講到的中國古代數學家計算球體積的方法,與阿基米德的方法相比較就毫不遜色,東西文化相映成趣。當然我們弘揚中華民族的科學成就,同時也要反對故步自封和夜郎自大。民族沙文和民族虛無是兩個極端。畢竟是各國數學的不同發展才促成了數學卓越的現狀,數學文化是不同文化貢獻的匯合,所以數學史教學不應局限於中國數學史。
⑻ 數理邏輯的產生
利用計算的方法來代替人們思維中的邏輯推理過程,這種想法早在十七世紀就有人提出過。萊布尼茨就曾經設想過能不能創造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可以把推理過程象數學一樣利用公式來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由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他的想法並沒有實現。但是他的思想卻是現代數理邏輯部分內容的萌芽,從這個意義上講,萊布尼茨可以說是數理邏輯的先驅。
1847年,英國數學家布爾發表了《邏輯的數學分析》,建立了「布爾代數」,並創造一套符號系統,利用符號來表示邏輯中的各種概念。布爾建立了一系列的運演算法則,利用代數的方法研究邏輯問題,初步奠定了數理邏輯的基礎。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數理邏輯有了比較大的發展,1884年,德國數學家弗雷格出版了《算術基礎》一書,在書中引入量詞的符號,使得數理邏輯的符號系統更加完備。對建立這門學科做出貢獻的,還有美國人皮爾斯,他也在著作中引入了邏輯符號。從而使現代數理邏輯最基本的理論基礎逐步形成,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⑼ 數理,我的是多少命運怎麼樣
你好:
看不懂什麼意思,但我想說得是:
對於命運:
我查詞典得知:改變不了的過去和充滿變數的未來叫命運!
每個人的命運與自己年輕時的努力密不可分的,現在努力學習與工作,將來的命運肯定是會很好的。
但我還想說得是命運是靠自己把握的,不能全相信或者寄託於神靈。
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創造財富,拜神與菩薩是不可能得到現實生活中的財富的。
自己動腦與動手才是創造真正財富的唯一方式,也是不二法則。
對吧!
送你一句話,過好今天,明天會更加美好。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更祝你早日發財,開心快樂每一天。
⑽ 數理智能可以通過什麼來培養
視覺空間智能:指准確的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感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在大腦中具體地呈現出來,以及在一個空間的矩陣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數理邏輯智能的培養方法
培養數理邏輯智能的有趣的方法:
☆ 玩運用謀略和邏輯推理的游戲。如國際象棋、跳棋、多米諾骨牌等。
☆ 誘導孩子對事件、故事、電影提出自己想法,尤其是不相同的觀點。
☆ 觀看電視中有關科學和數學的教學節目,或參觀科技館、天文館等場所,對科學問題展開思考及問答。
☆ 買一套網路全書,可充分利用其中的知識對孩子進行訓練。
☆ 可以經常跟孩子玩帶有數字的游戲,並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機會來教孩子數學。例如,走樓梯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台階;超市購物時,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買了幾件東西;玩游戲時,可以讓孩子數數他用了幾塊積木等等。
☆ 教孩子練習簡單的心算。
☆ 學習操作計算機,可學習簡單的軟體操作。
☆ 鼓勵孩子在生活中多做觀察,看看有哪些日常事物運用了科學原理。
☆ 讓孩子思考一些推理性的問題,可買一些相關書籍對孩子進行訓練。
☆ 購買一些試驗器材或材料,讓孩子親自做一些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