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道婆發明了什麼東西,黃道婆是哪裡人,黃道婆的功績
黃道婆發明了什麼
黃道婆自從進入黎族以後,憑借自己的聰明與勤奮,很快就熟悉了所有的紡織工序與工具,因此回到自己的故土後,她將先進的技術帶給鄉親們,除此之外,她不僅傳承了優秀的紡織技藝,她還是個發明家,那麼黃道婆發明了什麼呢?
黃道婆發明的紡織機
一方面,她全面改革了棉紡織工具,比如帶來了新的剝棉花擀籽法,她教婦女們吧籽棉放在石板上,用小鐵棍來攆,這樣就不必再用手一顆一顆地剝籽棉,一次性就能有個六七個,方便多了。但黃道婆並沒有因此就滿足,她不斷尋求更好更便捷的方法,某天她突然想到腳踏車的原理,心中豁然開朗,經過幾天琢磨後,她造出了一台軋棉機,一人喂棉,兩人搖柄,棉絮與棉籽被快速分離到兩側,又快捷又省力,鄉親們都開心極了。
除此之外,黃道婆還改進了彈棉花的工具,她加長弓身,弓弦以繩代線,用棒椎代替手指來擊弦,這樣彈出來的棉花又松又干凈。還有紡紗工具,她造出了三錠腳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紗,是當時全球最為先進的紡車,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發明。關於織布方面,黃道婆發明了什麼呢?我們如今能穿上用上各式各樣的花布料全都要得益於她的革新。她將我國傳統的絲織技術與崖州被的織法相結合,研究出配色、織染等工序,最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花紋圖案,艷麗如畫,聞名全國。
2. 著名發明家有哪些
1、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公—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是發明家、 醫學家、 生物學家 、 地理學家 、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約有15000多頁,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半個世紀。
2、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他被認為是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並因主持設計了現代交流電系統而最為人知。
3、亞歷山德羅·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伯爵(Count Alessandro Giuseppe Antonio Anastasio Volta,1745年2月18日-1827年3月5日),義大利物理學家。
因在1800年發明伏打電堆而著名。後來他受封為伯爵。
4、艾薩克·牛頓(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國皇家學會會長,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網路全書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
5、 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哥哥是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12日),弟弟是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3. 中國發明家的故事
一、遠古倉頡造字
二、東漢蔡倫造紙
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四、元代黃道婆革新、創造紡織技術
五、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等
六、隋朝李春造趙周橋
七、北宋蘇頌早天文鍾--水運儀象台
八、南宋宋慈創造法醫學理論
九、三國馬鈞發明創造多種機械
4. 我國古代發明家有哪些
1、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5. 中國古代最厲害的八大發明家 你知道都是誰嗎
1.蔡倫,字敬仲,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 。後奏報朝廷 ,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
2.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3.畢升,我國古代偉大的發明家。發明活字印刷術。宋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後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即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事跡見於沈括的《夢溪筆談》。
4.張衡,字平子。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5.黃道婆。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6.杜詩,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後任南陽太守時,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力傳動機械,使皮製的鼓風囊連續開合,將空氣送入冶鐵爐,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多。他還主持修治陂池,廣開田池,使郡內富庶起來。有「杜母」之稱。南陽人稱贊說:「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
7.馬鈞,字德衡,生活在漢朝末期,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指南車製成後,他又奉詔制木偶百戲,稱「水轉百戲」。接著馬鈞又改造了織綾機,提高工效四五倍。馬鈞還改良了用於農業灌溉的工具龍骨水車(翻車),此後,馬鈞還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8.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6. 黃道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黃道婆的主要內容是講訴我國古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的一生。
黃道婆是我國元代著名的女紡織革新家。松江烏泥涇鎮(今上海華涇鎮)人。
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婦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對紡織技術的貢獻,在勞動人民長期流傳。據傳說,她小時候給人家當童養媳,由於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門,來到了海南島的崖州(今海口市)。從此,她在海南島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間,虛心向黎族人民學習紡織,不僅全部掌握了先進技術,還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紡織工具帶回家鄉,並以她的聰明才智,逐步加以改進和革新,使家鄉以至江南地區的紡織水平有所提高。經過她改進推廣的"擀(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在當時具有極大的優越性。
此外,黃道婆還推廣和傳授了"錯紗配色,綜線挈花"之法,後來松江一帶織工發展了這種技術且更加精益求精。她還把"崖州被"的織造方法傳授給鎮上的婦女,一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遠銷各地。原來"民食不給"的烏泥涇,從黃道婆傳授了新工具、新技術後,棉織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到元末時,當地從事棉織業的居民有礙1000多家,到了明代,烏泥涇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國的棉織業中心,贏得"衣被天下"的聲譽。
黃道婆就是這樣以自己的傑出貢獻,而被載入我國紡織業的發展史冊,永遠受到後人的敬仰。
7. 黃道婆發明了什麼
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傑出的科學家、發明家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構成了中國歷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與這道風景線不相稱的是,其中的女性,實在是太少了,真正是寥若晨星。尤其是女發明家,可以舉出姓名的,大概只有本文的主人公黃道婆一人而已。
關於黃道婆的生平事跡,封建社會的歷史書上很少記載,僅在元代末年一些筆記小說里略有反映。根據這些反映,可知她是當時的松江烏泥涇(今上海龍華)人,大概生於南宋末年,卒於元代初年。黃道婆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棉織業發展的時代。我國棉織業出現比較晚,在棉花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絲、麻是我國先民的主要衣著原料。考古學研究的結果表明,至遲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比較成熟的絲織技術。到了漢朝,我國絲織技術發展得更加成熟。馬王堆出土的紡織品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我國的絲麻紡織技術,已經相當先進了。
但是,相對於絲麻紡織業來說,我國內地棉織業的發展就比較晚了。棉花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在非洲和南亞次大陸。產於這些地方的棉花,後來經西亞、東南亞等不同途徑傳入我國,先是傳到雲南、新疆等地,後來又逐漸傳入內地的黃河、長江流域。到了宋代,長江流域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棉花種植。
棉花取代絲麻成為人們的主要衣著原料,是歷史的必然。絲織品從採桑養蠶、繅絲拈線,到織成衣物,環節多,成本高,非一般人所能享用;麻織品從種麻、漚麻、剝離麻皮、抽出纖維,到紡織成線,同樣存在工序多、效率低的缺陷,而且其禦寒效果也不好。棉花因為可以「不麻而布,不繭而絮」,而且禦寒效果好,穿著舒服,加之成本低廉,所以受到人們歡迎。自棉花傳入我國內地以後,棉布就逐步取代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要衣著原料。
但是,當時內地的棉花加工技術比較落後,人們對去籽、彈松、並條、紡紗等工序的處理還很原始。這種狀況,嚴重妨礙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因而改革棉花加工工具、提高紡織技術,就成為當時棉紡織業面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黃道婆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她是適應時代要求而涌現的棉紡織技術革新家。
黃道婆出身貧苦,因生活所迫,十二三歲就給人家當了童養媳。像多數童養媳一樣,黃道婆的童養媳生活也是暗無天日的。在丈夫家裡,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到深夜,一邊負擔繁重的勞動,一邊還要忍受公婆的非人虐待,挨打受氣是家常便飯。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對於這種虐待,她無法做公開的反抗,只好忍氣吞聲。隨著年齡的增長,公婆的虐待與日俱增。黃道婆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她萌發了逃離這個家庭的念頭。有一次,為了一件小事,黃道婆又受到了公婆的毒打,並被關在房子里不準吃飯。黃道婆忍無可忍,她終於下定了離開這個家庭的決心。於是,趁著晚上夜深人靜、公婆和丈夫都已熟睡的機會,黃道婆悄悄溜出家門,踏上了離家之路。
逃離家門之後,為了躲開丈夫有可能的追趕,黃道婆直奔黃浦江邊,躲進一條停泊在江邊的海船上。她只有一個念頭:隨船四海漂流,離家越遠越好。
天亮了,船主起錨開船,發現了黃道婆。黃道婆哭訴了自己的遭遇,船主十分同情,讓她留在了船上。就這樣,黃道婆隨船來到了遠離自己家鄉的海南島南部的崖州,也就是現在的海南省崖縣。
崖州是海南少數民族黎族的聚居地。黃道婆隨船來到這里,十分幸運。在封建禮教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一個從來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地生疏,無依無靠,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使她感受到了人世間的溫暖。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遭遇,從生活上給了她很多照顧,使得黃道婆很快就在那裡安頓了下來。
海南島是當時兩廣地區棉紡織業的中心。特別是崖州,棉紡織業相當發達。崖州的黎族婦女都以棉紡織為業。她們所掌握的紡織技術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她們紡織的「黎幕」、「黎單」、「鞍搭」、「花被」、「縵布」等產品極其精緻,全國聞名。黃道婆在當地安頓下來以後,開始向黎族婦女學習她們的紡織技術。黎族同胞也熱情地幫助她,不僅在生活上給她以照顧,而且把她們自己掌握的先進的紡織技術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黃道婆心靈手巧,非常虛心,加之從小受苦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因此在不長時間里就掌握了這些技術,並且還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對之有所發展。時光流逝,黃道婆逐漸成了一名出色的紡織技術能手。解決各類紡織技術問題,她得心應手。她織出的物品,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了當地的黎族同胞。
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和當地黎族同胞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她離家出走時那種義無反顧的情緒逐漸消失,她開始懷念起自己的家鄉來了。隨著年歲的增長,她的思鄉之情愈來愈迫切。她渴望著讓家鄉父老分享自己學到的先進的紡織技術。到了元貞年間,她終於按捺不住自己的思鄉之情,辭別依依不捨的黎族同胞,帶著黎族人民創制的先進的紡織工具,搭順道海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烏泥涇。
有幾句民間歌謠是這樣唱的:黃婆婆,黃婆婆,
教我紗,教我布,
兩只筒子兩匹布。
這是一首在原上海松江一帶世代相傳的歌謠,這首歌形象地表達了當地民眾對黃道婆革新紡織技術、並積極傳播新的紡織技術的感激之情。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黃道婆回到烏泥涇後,看到自己的家鄉依然像過去一樣土地貧瘠,人民窮困,棉織業落後,棉紡織技術極其原始,還不如崖州,感到十分心痛。她決心利用自己在崖州學到的先進棉紡織技術,改革當地的棉紡織業,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實實在在做點兒事。
黃道婆在革新棉紡織技術上的主要貢獻,是她為了適應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棉紡織技術的完整的新工藝。在這套新工藝中,黃道婆對「擀、彈、紡、織」等項內容的革新最為引人注目。
所謂「擀」,是用「擀」的方法除去棉花中的棉籽,這是整套棉紡織工序的第一步。在黃道婆之前,脫棉籽是棉紡織過程中的一道難關。因為棉籽生於棉桃內部,為數又多,很難將其脫去。當時人們大都是用手直接將棉桃中的棉籽剝去,也有用手推鐵棍將其擠出的。這些方法效率都非常低,以至於原棉常常積壓在去棉籽這道工序上。黃道婆以黎族的踏車為基礎,創造出一種軋車,專門用來軋棉籽。這種軋車的主要結構為一對碾軸,是由一根直徑較小的鐵軸,配合一根直徑較大的木軸組成的。兩個軸上都裝有曲柄轉軸,操作時由兩人轉動碾軸,另一人將棉桃喂人兩軸中間的空隙里,利用這兩根直徑不同、速度不等、回轉方向相反的碾軸相互碾軋,將棉籽從棉桃里擠出來。這種軋車較之手剝棉籽不僅省力,而且能大大提高效率。它的出現,是當時皮棉生產中一件重大技術革新。馬克思曾經提到,直到18世紀末,在盛產棉花的美國南部,奴隸主仍然驅使奴隸用手剝除棉籽。1793年美國人惠特尼發明了軋棉機,在此之前,一個黑人緊張地勞動一天,未必能剝離出一磅棉花。現在我們看到,比惠特尼早近5個世紀,黃道婆已經率先做出了這項發明。
接下去是「彈」。剝離棉籽後的皮棉,板結在一塊,無法用來紡紗,必須將其彈松。傳統的方法是用一尺多長的小竹弓來彈松棉花的。這種小竹弓用竹做弧,用線做弦,彈力小,效率低。黃道婆把小弓改成了四尺長的大弓,用繩弦代替線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槌子擊弦彈棉。這樣比原來用手指彈撥的小竹弓效率高多了。彈棉的速度快了,彈出的棉花也均勻細致,為後面的紡紗、織造工序提高質量創造了條件。黃道婆改進的這種彈弓,直到現在有時在農村還能見到。
「紡」是指紡紗。當時松江一帶用的棉紡車都是舊式單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而且這種車的原動輪較大,紡錠的轉速較快,紡紗時棉紗往往因牽伸不及造成拈度過高而易於崩斷。針對這種情況,黃道婆對傳統紡車做了幾處大膽的改動:首先是增加紗錠,由一枚變為三枚,並將手搖改為腳踏,從而使勞動強度有所降低,功效卻大大提高;其次是改動原動輪的輪徑,使之適當縮小,這就降低了紡錠轉速,解決了棉紗斷條問題。經黃道婆改進的這種三錠腳踏紡車,由於性能良好,很快就得到推廣,被人們廣泛採用。三錠腳踏紡車是紡織技術史上的一大發明,它比歐洲出現的類似紡車早了幾個世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這種三錠腳踏紡車操作起來也不是太難,一般婦女經過一段時間訓練都能掌握。馬克思在《資本論》里曾經說過,當英國人未發明珍妮紡紗機時,德國有人發明了一種有兩個紗錠的紡車,但要找到能同時紡兩根紗的紡織工人,卻幾乎和找雙頭人一樣不易。而黃道婆發明的紡車卻是三錠的,並且一般人都能掌握。由此更可以看出黃道婆這一發明的意義。
「織」則指織布。黃道婆把江南先進的絲麻製作技術運用到棉織業中,並吸收了黎族同胞棉織技術的優點,總結出一套「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工藝。利用這套工藝,黃道婆與家鄉婦女在她們織的被、裙、帶、手巾等產品上,織出了折枝、團風、棋局、圖案字等紋飾,這些紋飾,鮮艷如畫、風格生動,因而風行一時。她們所織的烏泥涇被,成為馳名全國的產品。黃道婆的努力,帶動了自己家鄉及其周圍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使得後來的烏泥涇及其所在的松江一帶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贏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聲譽。
黃道婆回到自己的故鄉後,沒過多少年就去世了。但就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她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依靠自己的勤奮,革新了傳統的棉紡織技術,使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業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這實在是一個奇跡。
黃道婆對家鄉人民的貢獻是無私的。在古代中國,有一個陋習:人們一旦有了一技之長,往往要把其中的訣竅隱藏起來,密不示人。黃道婆沒有沾染上這一惡習。她以她博大的胸懷,把她所掌握的一切新技術,全部無償地奉獻給了家鄉的人民。
黃道婆剛去世不久,當地民眾就公推一趙姓鄉宦為首,為她建立了一所祠院,以表彰她的功績。這一祠院不久毀於戰火,於是,另一位張姓鄉宦又挺身而出,重新建造了祠院。
此外,在松江一帶,供奉黃道婆的祠院,還有好幾處,如現在上海市南區的先棉祠、豫園內的跋織亭等。可見當地人民對她的尊敬和懷念是如何深厚。
1957年4月,上海市為紀念這位古代技術革新家,為她重新修整了墓園,並在墓前樹起石碑,碑上記載了她的業績。黃道婆墓園的修復,為人們緬懷這位偉大的紡織技術革新家,提供了一個理想去處。
黃道婆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女性發明家。她的事跡,將永載史冊。
8. 中國十大發明家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張衡、蔡倫、祖沖之、畢升、沈括、賈思勰、李冰、酈道元、郭守敬、李時珍、趙過、汜勝之、杜詩、許慎、張仲景、華佗、馬鈞、劉徽、趙爽、魏華存、
葛洪、陶弘景、何稠新、劉焯、裴矩、孫思邈、竇權蒙、陸羽、李吉甫、張君房、劉益、王惟一、孫夷、張紫陽、賈憲、邵雍、張載、蘇頌、楊介、錢乙、趙明誠、陳旁、鄭樵、陳自明、秦九韶、宋慈、趙友欽、扎馬魯丁、成無己、劉完素、楊輝、丁易東、李冶、黃道婆、王禎、朱世傑、朱思本、贍思、齊德之、滑壽、萬虎(萬戶)、蘭茂、吳敬、羅洪先、方有執、朱載培、黃成、程大位、徐光啟、徐霞客、計成、宋應星、孫雲球、湯若望、南懷仁、梅文鼎、陳潢、顏元、孫從添、明安圖、戴震、段玉裁、張明山、徐繼畲、何秋濤、姜別、徐壽、華蘅芳、徐壽、徐建寅、詹天佑、馮如、羅振玉、顧祖禹、竺可楨、吳有訓、侯德榜……
中國古代十大應用科學家:黃道婆、徐光啟、魯班、明安圖、宋應星、李春、張遂(僧一行)、徐霞客、馬均、裴秀。
中國古代十大醫學家:華佗、李時珍、孫思邈、葛洪、扁鵲、皇甫謐、朱丹溪、張仲景、葉天士、錢乙。
中國現當代最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李四光、袁隆平、茅以升、錢三強、於敏、王淦昌、錢偉長、蘇步青、李政道、竺可楨、童第周、趙九章、陳景潤、周培源、楊振寧、張文裕、侯德榜、丘成桐、熊慶來、吳文俊、周光召、李遠哲……(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