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規、矩、准、繩的發明,有一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這些作圖工具的產生,有力地推動了與此相關的生產的發展,也極大地充實和發展了人們的圖形觀念和幾何知識。
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好的技術平面圖。在一些漆器上所畫的船隻、兵器、建築等圖形,其畫法符合正投影原理。在河北省出土的戰國時中山國古墓中的一塊銅片上有一幅建築平面圖,表現出很高的制圖技巧和幾何水平。
規、矩等早期的測量工具的發明,對推動我國測量技術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
秦漢時期,測量工具漸趨專門和精細。為量長度,發明了丈桿和測繩,前者用於測量短距離,後者則用於測量長距離。還有用竹篾製成的軟尺,全長和捲尺相仿。矩也從無刻度的發展成有刻度的直角尺。
另外,還發明了水準儀、水準尺以及定方向的羅盤。測量的方法自然也更趨高明,不僅能測量可以到達的目標,還可以測量不可到達的目標。
秦漢以後測量方法的高明帶來了測量後計算的高超,從而豐富了我國數學的內容。據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記載,西周開國時期周公與商高討論用矩測量的方法,其中商高所說的用矩之道,包括了豐富的數學內容。
商高說:「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復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商高說的大意是將曲尺置於不同的位置可以測目標物的高度、深度與廣度。
商高所說用矩之道,實際就是現在所謂的勾股測量。勾股測量涉及勾股定理,因此,《周髀算經》中特別舉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例子。
② 傳說中,規是伏羲發明的,矩是誰發明的
女媧,天涯明月刀
③ 規和矩是什麼朝代開始出現的
規﹑矩,校正圓形﹑方形的兩種工具,多用來比喻標准法度。
出自《荀子·禮論》:「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
荀子是戰國人,所以戰國出現
④ 規和矩各指什麼工具,它們都是魯班發明的么
曲尺——曲尺最早的名稱是「矩」,又名魯班尺,《墨子-天志上》說內:輪匠執其規矩容,以度天下之方圓。規矩,即圓規及曲尺。曲尺由尺柄及尺翼組成,相互垂直成直角,尺柄較短為一尺,主要為量度之用;尺翼長短不定,最長為尺柄一倍,主要為量直角、平衡線之用。木工以曲尺量度直角,平面,長短甚至平衡線。
⑤ 規矩和直尺圓規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規和矩發明於中國,是古人用來測量、畫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規」就是畫圓的圓規;「矩」就是折成直角的曲尺,尺上有刻度。古人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
規矩發明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清,但在公元前15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了。漢朝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夏禹治水的時候,是「左准繩,右規矩」。這意思是說,夏禹是左手拿著水準繩,右手拿規和矩進行測量,規劃出治水方案的。說明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約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規和矩這兩種幾何工具了。
規矩的使用,對於我國古代幾何學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周代數學家商高曾對「用矩之道」作過理論總結:「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卧矩以知遠。」這一段話,精煉地概括了矩的廣泛而靈活的用途。「平矩以正繩」,是指把矩的一邊放置水平,另一邊靠在一條豎立的線上,可以判定繩子是否鉛直。「偃矩以望高」,是指把矩的一邊仰著另一邊放平,可以測量高度。「覆矩以測深」,是把上述測高的矩顛倒過來,就能測量深度。「卧矩以知遠」,是指上述測高的矩平躺在地面上,就可以測出遠處兩地間的距離。
古希臘人研究幾何問題時,一般用直尺和圓規這兩種工具。這種直尺沒有刻度,只能畫直線。希臘人作圖只能從最基本的工具——直尺和圓規開始,完成盡可能多的幾何圖形。由此產生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能否用直尺圓規畫出這個圖形;二是如能畫出,怎麼畫。在這方面,最有名的是所謂直尺圓規作圖的三大問題:三等分任意角、倍立方和化圓為方。對用直尺圓規作圖的研究,導致了許多數學定理的發現。
⑥ 在古代幾何學中有關規、矩的歷史具體是怎樣解釋的
關於幾何學,《史記》「夏本紀」記載說:夏禹治水,「左規矩,右准繩」。「規」是圓規,「矩」是直角尺,「准繩」則是確定鉛垂方向的器械。這些都說明了早期幾何學的應用。從戰國時代的著作《考工記》中也可以看到與手工業製作有關的實用幾何知識。
形的研究屬於幾何學的范疇。古代民族都具有形的簡單概念,並往往以圖畫來表示,而圖形之所以成為數學對象是由於工具的製作與測量的要求所促成的。規矩以作圓方,中國古代夏禹泊水時即已有規、矩、准、繩等測量工具。
《墨經》中對一系列的幾何概念,有抽象概括,作出了科學的定義。《周髀算經》與劉徽的《海島算經》給出了用矩觀測天地的一般方法與具體公式。在《九章算術》及劉徽註解的《九章算術》中,除勾股定理外,還提出了若干一般原理以解決多種問題。例如求任意多邊形面積的出入相補原理;求多面體的體積的陽馬鱉需的二比一原理(劉徽原理);5世紀祖(日恆)提出的用以求曲形體積特別是球的體積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原理;還有以內接正多邊形逼近圓周長的極限方法(割圓術)。但自五代(約10世紀)以後,中國在幾何學方面的建樹不多。
中國幾何學以測量和計算面積、體積的量度為中心任務,而古希臘的傳統則是重視形的性質與各種性質間的相互關系。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建立了用定義、公理、定理、證明構成的演繹體系,成為近代數學公理化的楷模,影響遍及於整個數學的發展。特別是平行公理的研究,導致了19世紀非歐幾何的產生。
⑦ 規和矩各指什麼工具,它們都是魯班發明的么
你好!
簡而言之,規,是圓規,矩,方尺,這兩工具最初都是木工(木匠)的用,但沒有可信的記載,說明是魯班發明的。
如有疑問,請追問。
⑧ 古代的規和矩都是什麼樣子,矩就是那個曲尺了……圖片有嗎,還是得跑到博物館啊
你以為規應該是什麼樣子?還能長出三條腿兒來?:)規矩規矩,為什麼被作為形容詞呢?就因為他穩定,它不變。
⑨ 是不是司馬遷發明了規和矩
不是,規矩不是司復馬遷發明的,制來源於《荀子·禮論》:「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和矩都是誰發明的
「沒有規矩和不成方圓」,這是我們常用的俗語,規和矩據我了解,好像是,東漢時期伏羲和女媧發明的,還有人說,魯班發明了規和矩。
所以說,才有了我們現在的規矩,不然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沒有規矩會非常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