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從文作品的創作特色
一、清幽的田園:自然的歌謠
《邊城》獨具地方特色,自然風物感性而迷人,在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湘西風俗長卷中,纖索悠悠的溪渡、依山憑水的小城、蒼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無不蘊蓄著蓊鬱的鄉土氣息。
在這水邊小城,「走長路得住宿到橋邊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濕的。」生活其中充滿率真善良人性的人們,沐浴著濕潤,環境賦予這片土地以清雅和靈動,宛如本色天然的世外桃源。
「風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洶涌的江水激發了邊城人的豪情,賽龍舟、對情歌、闖險灘,民俗的風情與自然的風光融為一體,清麗的家園就像膾炙人口的歌謠,幽遠而流長。
二、清純的人物:生活的歌者
美麗純潔、情竇初開的翠翠,滾滾江流中押船闖灘的天保,龍舟竟渡生龍火虎的儺送……《邊城》為讀者描繪了一個個純凈自然、極富性情的人物形象,通過一群湘西兒女特有的生活方式,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如翠竹般執著的農村少女,她清秀溫婉,心地善良,「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怒,從不動氣」。在日益成熟的生命中,朦朧的情愛意識在心頭萌芽,母親的故事使她傾心,儺送的歌聲讓她神往,但卻因無以釋懷而內心充滿孤寂,只能在情歌和夢境里感悟美好的愛情。李商隱說:「春心莫與華爭發,一寸鄉思一寸灰。」鮑照說:「兩相思,兩不知。」翠翠這樣一種沒法對人訴說的朦朧的表達,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綠水,那片煙雨晨昏。
祖父是一位閱盡世事、飽經風霜的老人,他「硬扎結實」,堅韌通達,因此在擺渡的職務上毫不兒戲,他把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寄託在對翠翠的關愛上,希冀排解孫女的凄涼迷茫,卻並不理解她的躁動情感,他盼望翠翠找到愛的歸宿,又擔心孫女重蹈她母親的悲劇,「覓渡,覓渡,渡何處?」他心頭充滿矛盾,並在無奈的孤獨里頑強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最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走完了他一生的航程。
天保兄弟同時愛著翠翠,天保以千百年來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求愛,後來又以復雜的心情退出角逐,顯露出敦厚持重的秉性。儺送借唱歌的風俗表達對翠翠的愛慕之情,因哥哥的死內疚地遠走他鄉,有纖塵未染的愛戀之心,也有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
三、清越的情歌:人事的歌訣
《邊城》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讀來卻感人肺腑。在牽連的人事中,小說像一首清越的情歌,反復吟唱的是人間至情的主旋律。
翠翠的父母在對歌中相愛,她的父親「便是當地唱歌的第一號」,母親性情乖巧,性格強硬,他們的愛情美好純潔,卻為世俗不容,因此含恨殉情。父親「能用各種比喻解釋愛與憎的結子」,愛也可憐,恨也纏綿。
作為父母真愛的結晶,翠翠的情感明凈澄澈。她對愛充滿了羞澀的幻想,父母的愛情故事在她心裡播下了愛的種子,她真正明白了愛情的含義,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儺送無法猜透她的情思,彼此相愛地兩人情愫不通,這樣導致的愛情悲劇令人嘆惋,也似乎比翠翠父母的愛情故事更具遺憾意味。小說中留下的一句意味深長的結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感傷中留下一線希望,希望中更多的是感傷,牧歌終究是牧歌,現實是無情的存在。作者明知現實的無情,卻偏要在這無情的現實里尋覓理想的人生,這也是小說令人感動的地方。
② 概述沈從文小說創作特色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
沈從文及其作品 (5張)
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③ 沈從文的創作方法與審美風格各是什麼
一、語言簡潔,惜墨如金,斟酌字句。沈從文對於人物形象,經常不做客觀的描寫,而是主觀敘述,著墨不多卻非常傳神。通過恰到好處的語言、對話等方面的描寫,更加突出人物形象、人物情感。
二、用語如詩,具有擬聲似歌的音韻之美。將詩歌的抒情性融入其中,創造出一種具有詩情畫意、清新自然的語言特點。小說中使用重疊詞可以增強讀者對語言的感受,使聽覺得到一種回環往復的語音美感。還能表現親切、愛憐的情感。而沈從文對擬聲詞的運用,使他的小說所構建的「湘西世界」更加生動鮮活。
三、具有濃郁湘西地方色彩。小說中描述性的名詞蘊含有大量的湘西民俗文化,將諺語、俗語、民歌等巧妙的運用到小說中。在沈從文的小說中,他用生動易懂的語言把各種故事、傳說表現得栩栩如生。
四、源於生活、朴實傳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流暢的白話口語使作品中人物的語言活潑自然,個性鮮明。沈從文習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作品中的人、事、景,簡潔明了。因為他所用語言貼近生活,切合下層人民的身份,使小說呈現出生活性,同時又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五、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
④ 沈從文小說特點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⑤ 沈從文作品有哪些特點
<邊城>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⑥ 以沈從文的小說創作為例,試論京派小說的創作特點(簡答)
"京派"的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30年代的文學格局,是鄉土與都市兩種文化背景的對峙,而這種對峙體現在文學中,就形成了京派和海派兩種文學團體。京派和海派,在30年代分別活躍在京津和上海它們介於左翼和國民黨文化之間,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著極大的影響。
京派和海派的對峙和沖突,是30年代中國社會的重要主題。1934年1月10日,沈從文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了《論海派》一文,無意間引發了一場"京派"和"海派"的論爭,這場論爭看似偶然,卻蘊含著20世紀中國文學的諸多基本母題:如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鄉土與都市、沿海與內陸等等,從而折射出了古老的農業中國,在向現代文明轉換過程中的豐富景觀。
一、"京派"小說
(一)京 派(定義):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居留或求學於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堅守自由主義立場的作家群體,他們追求文學(學術)的自由與獨立,既反對從屬於政治,也反對文學的商業化,是一群維護文學的理想主義者,其基本成員是大學教師和大學生,以《大公報》文藝副刊、《文學雜志》、《水星》為主要陣地,以沈從文、廢名、朱光潛、凌叔華、蕭乾、李健吾、蘆焚、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林庚等一批學者型的文人,即非職業化作家為代表,其中最重要的作家就是沈從文。
(二)京派文化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一方面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另一方面,是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三)文學觀念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其次,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四)藝術特徵
京派小說家創作的共同特點是:多帶有鄉土氣息,具有來自鄉野的質朴的美和凝重古久的風格,並由於對本土經驗的眷戀和回歸的渴望,其文體都具有一種抒情性。如廢名的《橋》、沈從文的《邊城》、蘆焚的《果園城記》等。
(五)京派代表作家
京派作家之中以小說著稱的,有沈從文、廢名、蕭乾、蘆焚、林徽因等,他們的作品除了具有京派的共同特質以外,每個人又都具有自己相對獨立的風格,關於廢名前面我們已經講過,關於沈從文我們以後將列為專章講述,下面介紹一下其他作家。
1、蕭 乾(1910-1999)
青年時代及晚年時代的蕭乾
①、創作概況
蕭乾生於北京東直門里城牆根一帶的貧民區里,是蒙古族的後裔,父母先後早逝,淪為孤兒,自幼飽經人生炎涼,這些經歷,日後成為他全部小說創作的誘因。在創作上,受到過楊振聲、沈從文、林徽因等人的指導。著有短篇集《籬下集》、《栗子》、《落日》,還有長篇小說《夢之谷》等。
②創作分析
蕭乾的小說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從"兒童視角"出發,展現成人的世界,抒發人間的世態炎涼、冷熱和不平等的遭遇。這類作品有《籬下》、《矮檐》等,小說中都有堅忍的媽媽形象(寡婦或者棄婦),包含著作者對自己母親的回憶。
第二類是宗教題材小說,把鋒芒直接指向了教會的偽善和冷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基督教在中國當時社會條件下與殖民主義相似的歷史作用。這一類作品有《皈依》、《鵬程》、《曇》等。
第三類是愛情小說,代表作就是著名的長篇小說《夢之谷》(1938年)。《夢之谷》是一部自傳體成長小說,依據的是作者自己的一次流浪和愛情經歷,用的是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寫的是一個18歲的北京青年一個人流浪到嶺東,在一家中學教國語,深受語言隔閡之苦。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中,他認識了一個美麗的姑娘"盈",她也能說一口純正的國語,但是卻有著不幸的遭際,兩個人同病相連,於是產生了愛情,在"夢之谷"中度過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姑娘後來卻被一個惡霸劣紳霸佔,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戀情就以悲劇而告終。這個小說取材於蕭乾的自身經歷,具有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是失落者所傾訴的美麗的輓歌。但小說出版時已經是1938年,在那種戰爭的環境中,"夢之谷"超塵脫俗的品質與時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並沒有在文壇引起太大的反響。
2、蘆 焚 (1910-1988) ① 創作概況
蘆焚也就是師陀,師陀是他1946年之後使用的筆名。30年代的蘆焚雖然沒有後來成熟,但是卻已經顯示出強勁的創作勢頭,著有短篇小說集《谷》、《里門拾記》、《落日光》、《野鳥集》等。其中的短篇小說集《谷》與曹禺的《日出》,何其芳的《畫夢錄》一起,獲得了《大公報》文藝獎金。蘆焚具有悲哀的抒情氣質,善於描寫場景,其小說深切地表現了北方農村的衰敗。抗戰前蘆焚去了上海,後來陷入孤島而長期蟄居。
蘆焚(師陀)
② 藝術特點
蘆焚象沈從文一樣,也自稱為鄉下人、土人,但是兩個人的風格卻有著很大的區別,比之沈從文,蘆焚筆下的鄉土世界少了幾分想像,多了幾分真實,遠離了田園牧歌的擬想,代替的是中原農村的衰敗與荒涼,是活脫脫的現實世界,他不是從人性中升華出神性,而是在崩潰著的內地鄉村風習中散發出類似李賀詩篇的陰沉的鬼氣。
3、林徽因(1904―1955) ①作家簡介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音樂的"音",是京派中的文學沙龍女主人,一代才女。她曾經留學英美,兼通中西文學,又熟悉繪畫、戲劇、和雕刻,是一位著名的建築師。林徽音的才氣、容貌、詩名,令許多文人傾倒。她秀麗聰穎、性格熱情,有著非同凡響的審美氣質,當時她和梁思成的家,是京派文人聚會的場所。由於是名門閨秀,優越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條件,使她有條件把文學真正作為獨立而自由的人生與藝術理想,從而是天然的"為藝術而藝術派"。
② 創作分析
林徽因小說的代表作品是《九十九度中》。這部作品被京派的批評家李健吾看作是最富有現代性的實驗性作品,寫的是一個酷暑天北京胡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生,林徽因更有性別特徵的作品還是描繪大家閨秀心態和體驗的小說,如《鍾綠》、《文珍》、《綉綉》等篇,這些是她更本色的作品,寄託著作者獨特的生命體驗,從命運不好的人們身上反轉到自身,而感悟到年華易逝,美的短暫,滲透了小說家自己的切身體驗和感悟。但是沙龍的格局最終也劃定了林徽因的小說世界,造成了其作品的局限。
京派其他的作家還有楊振聲、李健吾等人
⑦ 簡述沈從文的創作思想
沈從文是「京派文學」的傑出代表。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躍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義作家群。「京派」是「鄉土文學」傳統的繼承者。他們對兒時的鄉土生活的懷念,是形成他們創作具有田園牧歌風格和抒情小說特徵的主要原因,並因此而與「京味」小說劃開了界線。
京派指的是一個文學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種文學風格。京派與京味無關,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文學概念。
「京派」的作家大多是「鄉土文學」傳統的繼承者。也就是說,他們同20年代的「鄉土文學」作家一樣,雖然生活在都市(如北京),但他們的創作內容卻與生活的城市沒有直接的關系,而主要以家鄉生活背景為主。比如,廢名主要寫家鄉湖北黃梅的生活,沈從文則以家鄉湘西生活為題材,蘆焚也主要描寫家鄉河南的題材,後來被稱為「京派的最後一位傳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鄉江蘇高郵的人和事為題材。惟一特殊的是蕭乾,他的《夢之谷》等作品多以北京為背景,但是,這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的家鄉,而且,他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視角」為出發點的,在本質上與「鄉土文學」和其他的京派作品並無相悖之處。因此,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讀不到「京味」的,即使是蕭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為特點。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最大的兩個特點就在於它的地域性和政治傾向性(即態度)。京派的態度以沈從文的主張為代表,即對廣義的海派的批判立場。雖然,左翼文學與新感覺派和鴛鴦蝴蝶派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但是,京派對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而且,京派的創作既不同於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也不同於左翼文學。
⑧ 沈從文的小說創作有些什麼特點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
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
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煥,字崇文,後改名沈從文,筆名有休芸芸、懋琳、甲辰、上官碧、小兵、炯之等,齋名窄而霉齋,男,湖南鳳凰人,中國現代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和考古學專家。
(8)沈從文創造特點擴展閱讀:
一、小說集
《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蕭蕭》、《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
二、散文集
《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書簡》、《飄零書簡》、《湘西》、《廢郵存底》、《燭虛》、《雲南看雲集》。
三、學術著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龍鳳藝術》。
⑨ 概述沈從文小說創作特色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沈從文及其作品 (5張) 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⑩ 沈從文作品有哪些特點
沈從文有哪些作品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