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發明龍骨水車
馬鈞雖然有許多傑出的發明創造,卻始終也未能受到封建統治者們的重視,反而常常受到阻撓和蔑視,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對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曾慨嘆說:馬先生的巧,雖古時的公輸般、墨翟,近時的張平子(張衡)也比不過,但公輸般、墨翟為時所用,有益於世;平子雖任侍郎,馬先生雖為給事中,但都沒有做工官,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用人不能盡其才,實在太可惜了。盡管如此,馬鈞並沒有過多計較,而是在完成了指南車的製造之後,便又開始了一個造福於子孫後代的構思,即要發明一種新的灌溉機構——龍骨水車。
離馬鈞在洛陽的住處不遠的地方,有一片坡地,由於地勢較高,無法引水灌溉,一直荒蕪著。馬鈞覺得,如果能解決灌溉問題,則將是一片好菜地。由此,又萌發了他要發明新的灌溉機具的想法,並開始了對以往的灌溉工具的研究。
我國在東漢以前的主要提水灌溉工具是桔槔和轆轤。桔槔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應用,實際上它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提水裝置。它是在井旁支一個木架,在木架上安裝一根結實的木桿,木架將木桿分成短端和長端,短端系著木桶,長端墜個石塊。當桶向上提水的時候,由於杠桿和墜石的作用,便比較省力了。轆轤則是利用輪軸原理製成的一種提水灌溉工具,它特別適用於深水井。但無論是桔槔還是轆轤,都不能連續灌溉,且效率也很低。馬鈞在研究了原有灌溉器具的基礎上認為,只有使提水工具連續動作才能提高灌溉效率。為此,他開始了新的設計和試驗。經過反復的試驗和研究,終於製造了一種新的灌溉器械——龍骨水車,完成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項發明。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踏車或水車。其構造是這樣的:用木板作一個長約6.6米、寬約1.32~2.31米、高約0.33米的木槽,在木槽的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帶齒輪軸,軸的兩端安裝可以踏動的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在兩個齒輪軸之間安裝上木鏈條(即所謂龍骨),木鏈條上栓上串板。這樣,在灌溉農田的時候,就把木槽的安有小齒輪軸的一端放入池塘或河中,人只要踏動大齒輪軸上的踏板,就可以使串板在槽里運動,刮水而上,實現了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目的,並且可以「更出更入」,循環不息,能連續不斷地提水。龍骨水車比原來的提水工具效率提高近百倍。特別是由於它的結構輕便靈巧,婦女兒童都能踏轉,所以很受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應用。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一千多年來,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一直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業灌溉工具,在我國的農村被廣泛的應用著。甚至在今天,江南的一些地方仍在使用著。
馬鈞的一生雖有過許多的發明創造,但一直未受到當時的統治者、官府的重視。然而,他的發明卻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後人敬仰他,稱頌他為「天下至巧」。馬鈞已作為「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永遠載入史冊。
『貳』 龍骨水車是誰發明的
你這都不知道,,,,,,,,,,,是人
『叄』 龍骨水車是誰發明的
在我國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還在使用著一種木製的灌溉工具——龍骨水車,它的最專初發明者不是屬近代人,更不是現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馬鈞。由於他改進了織綾機,發明了龍骨水車,製造了指南車、拋石機、「水轉百戲」等精巧的機械裝置,在歷史上曾獲得了「巧思絕世」的機械發明家的美稱。
『肆』 龍骨水車是誰發明的
在我國的江南的一些地方,至今還在使用著一種木製的灌溉工具——龍骨水車,它的最初發明者不是近代人,更不是現代人,而是古代的一位傑出的機械發明家——馬鈞。
『伍』 古代的水車是什麼時侯發明的
水車,也叫翻車,因其車葉構造像龍骨,故稱為龍骨水車。我國發明和使用龍骨水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張讓傳記載,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京城洛陽地方乾旱,馬路塵土飛揚,宰相張讓命令宦官畢嵐設計水車,解決京城用水問題,減輕老百姓灑路的辛苦和節省費用。當時設計水車,是為了灑馬路,還沒有應用到農業生產上。三國的時侯,魏國能工巧匠馬鈞居住洛陽,看到京城有一片菜園無法灌溉而荒蕪,於是對以前的水車進行研究、改革,製造了可以用於農業灌溉的翻車。「(馬鈞)居京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做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於常。」
『陸』 馬鈞為什麼要發明龍骨水車
馬鈞雖然有許多傑出的發明創造,卻始終也未能受到封建統治者們的重視,反而常常受到阻撓和蔑視,才能也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對此,馬鈞的好友傅玄曾慨嘆說:馬先生的巧,雖古時的公輸般、墨翟,近時的張平子(張衡)也比不過,但公輸般、墨翟為時所用,有益於世;平子雖任侍郎,馬先生雖為給事中,但都沒有做工官,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用人不能盡其才,實在太可惜了。盡管如此,馬鈞並沒有過多計較,而是在完成了指南車的製造之後,便又開始了一個造福於子孫後代的構思,即要發明一種新的灌溉機構——龍骨水車。
『柒』 龍骨水車的起源
龍骨水車約始於東漢,三國時發明家馬鈞曾予以改進。此後一直在農業上發揮巨大的作用。《後漢書·宦者傳·張讓》:「又使掖廷令畢嵐......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李賢註:「翻車,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三國志·方技傳·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於常。」宋梅堯臣《和孫端叟寺丞農具十三首.水車》:「既如車輪轉,又若川虹飲。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詩:「龍骨已嘔啞,田家真作若。」清蔣炯《踏車曲》:「以人運車車運輻,一輻上起一輻伏。輻輻翻水如瀉玉。大車二丈四,小車一丈六。小以手運大以足,足心車柱兩相逐。左足才過右足續,踏水渾如在平陸。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車勞人力盡,但願秋成獲嘉穀。」
龍骨水車的稱呼來自民間,南宋陸游《春晚即景》:「龍骨車鳴水入塘,雨來猶可望豐穰。」目前見到的史料中,這是最早的出處。
龍骨水車適合近距離,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較適合平原地區使用,或者作為灌溉工程的輔助設施,從輸水渠上直接向農田提水。用於井中取水的龍骨水車是立式的,水車的傳動裝置有平輪和立輪兩種以轉換動力方向。
它提水時,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田灌溉。這種水車的出現,對解決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龍骨水車是用人力轉動的,後來我國人民又創制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轉動的多種水車。
『捌』 世界上最早的龍骨水車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是由東漢靈帝(公元168-189年)時畢崗所創造,千百年來一直流傳沿用,結構變化不大,直到50年代末,在農村還能見到.所以說,這是古代一種最先進、流傳最久遠的農用水車。
這種水車主要由木鏈、水槽、刮板等組成,節節木鏈似根根龍骨,因此得名龍骨水車。它提水時,一般安放在河邊,下端水輪和刮板直接伸入水中,利用鏈輪傳動原理,以人力(或畜力)為動力,帶動木鏈周而復始地翻轉,裝在木鏈上的刮板就能順著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進行農用灌溉。這種水車的出現,對解決排灌問題,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龍骨水車是用人力轉動的,後來我國人民又創制了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轉動的各種水車。
由於這種龍骨水車結構合理,可靠實用,所以能一代代流傳下來。直到近代,隨著農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歷史使命,悄悄地退出歷史舞台。龍骨水車作為灌溉機具現在已被電動水泵取代了,然而這種水車鏈輪傳動、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卻有著不倔的生命力。就拿我們的海岸、港口經常能見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機來說吧,那一隻只回轉挖泥的泥斗,就是從水車的提水翻板脫胎而來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機,人們就彷彿見到了古老的龍骨水車。
現在除了在電影、電視或某些旅遊景點中偶而能見到,日常生活中已十分難得看到,所以我們很想通過勞技課自己來製作,以留下紀念。有了這種想法,又得到老師的支持,找資料,畫草圖,找材料,我們就付諸行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試制和改進,用簡易的材料我們終於做成了自己想做的1/10模擬龍骨水車。
『玖』 馬鈞發明的龍骨水車構造是怎麼樣的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踏車或水車。其構造是這樣的:用木板作一個長約6.6米、寬約1.32~2.31米、高約0.33米的木槽,在木槽的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大的帶齒輪軸,軸的兩端安裝可以踏動的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裝一個比較小的齒輪軸。在兩個齒輪軸之間安裝上木鏈條(即所謂龍骨),木鏈條上栓上串板。這樣,在灌溉農田的時候,就把木槽的安有小齒輪軸的一端放入池塘或河中,人只要踏動大齒輪軸上的踏板,就可以使串板在槽里運動,刮水而上,實現了將水從低處提升到高處的目的,並且可以「更出更入」,循環不息,能連續不斷地提水。龍骨水車比原來的提水工具效率提高近百倍。特別是由於它的結構輕便靈巧,婦女兒童都能踏轉,所以很受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應用。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
『拾』 水車是誰發明的
水車是誰發明的 民間最早的汲水用具該是「桔槔」。《莊子.外篇.天地篇》中,載子貢南遊,反途路過漢陰時,看到一個老丈人辛苦的抱瓮汲水灌溉,事倍而工半,於是告訴老翁一種省力的器具,名曰之『槔』。它的製作方式是:『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掣水若抽,數如沃湯。』也就是用一條橫木支在木架上,一端掛著汲水的木桶,一端掛著重物,像杠桿似的,可以節省汲水的力量。從抱瓮灌地到桔槔汲水初步利用器械,可以說是水車發明的先軀。
水車的另一個作用水車發展 水車發展第一階段
中國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則大約到東漢時才產生。東漢末年靈帝時,命畢嵐造「翻車」,已有輪軸槽板等基本裝置。又有一說三國時魏人馬均也有翻車的製造(《三國志.魏志》卷二九杜 傳裴松之注)。不論翻車究竟首創於何人之手,總之,從東漢到三國翻車正式的產生,可以視為中國水車成立的第一階段。 相傳是魯班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