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我國發明指南針的是誰

我國發明指南針的是誰

發布時間:2021-07-23 17:53:01

① 指南針是誰發明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目前還無定論。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拓展資料: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有三類部件,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② 我國發明的指南針是誰傳入歐洲的

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色目人,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地區,為了給蒙古人效力,大批色目人湧入中國,很多技術被傳到了歐洲

③ 幾年前,我國宋代科學家是誰指出了指南針的四種放置方法

早在1550年,義大利數學家傑羅姆·卡丹(Jerême Cardan)第一個提出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是中國的「三大發明」,認為它們是「整個古代沒有能與之相匹敵的發明」。19世紀下半葉,艾約瑟(Joseph Edkins)和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等來華傳教,將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並列為中國的卓越發明。1943年,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重慶提出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說法。這個說法一時間轟動了整個中國,進而逐漸被世界廣泛認可。

沈括注重繼承傳統,善於觀察和開拓創新,重視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對當時中國在磁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極大地推動和普及了世人對指南針的認識。不久之後,宋末元初的中國人將方位盤與磁針連成一體構成羅盤,也叫羅經盤,還出現了將磁針穿上小木條浮在水上的指南魚和樞軸支撐式的指南龜,即「水針(水羅盤)」和「旱針(旱羅盤)」的先驅。

中國古人在實踐中觀察到了天然磁石的「吸鐵」和「指向」特性,並經過反復試驗發明了指南針,並開創了指南針導航的歷史。然而,由於缺乏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和邏輯嚴密的數理推演,中國古人沒有建立自己的地磁場理論,造成對指南針工作原理的不理解或錯誤認識。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期,指南針傳到歐洲後大放異彩,加上15世紀至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理大發現,最終促成了19世紀中期地球磁場基本模型的建立和指南針工作原理的探明。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大批來華的傳教士將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到中國,才逐漸使中國學者摒棄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重新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的理論問題。

④ 我國指南針是誰發明的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重大貢獻。它是根據物理學上磁學原理研製而成。它最早發明於何時,是誰人發明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傳統的說法,也是權威性的說法是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市)的軒轅黃帝發明的。西晉崔豹《古今注》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宋代劉恕的《通鑒外記》記載:「蚩尤作大霧,軍士昏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南朝梁沈約的《宋書·輿服志》有更為詳細地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士皆惑。黃帝令風後作指南車,以別四方。指南車,一名司南車。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許多史書上說黃帝造的指南車是在車上站著一個木製的人,他一隻手舉起來,指著南方,任憑車子怎樣轉換方向,那隻舉起的手總是指向南方。當然這些還只是根據古代傳說記載的,還不是當時人記當時事。而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還是河南新鄭人韓非的《韓非子·有度篇》:「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韓非這段話作為國君怎樣才不受臣子的迷惑而能明辨方向:就像人走路一樣,由於地形地貌的變換,行人不知不覺地就迷失了方向,因此,要做一個司南以定其方向。它的作用和近代的指南針略同。《韓非子》說「先王立司南以端夕」,「先王」很可能是韓王,也可能是泛指。「端朝夕」是正方向的意思,就是明確方向。這個記述是在公元前3世紀,實際上「司南」還要更早。與此同時的《鬼穀子·謀篇》一
書作了這樣的記載:春秋時,鄭國人到遠處深山密林中采玉,怕迷失方向,便把司南裝在車子上,用它來指示方向。www.795.com.cn至於「司南」是什麼樣子,張文彬編著的《簡明河南史》是這樣表述的:「司南用天然磁石經過加工製成的,象一把小湯勺一樣的東西,然後把它放在一個光滑的木盤上,勺柄即自動指向南方。」由此看來,在春秋時期我們新鄭人已使用了這種指南儀器。以後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萬畢術記》也有記述,不過沒有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篇》記述具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還證說: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勺形,勺底呈球狀,將其南極磨成勺子的柄,然後放在地盤上,盤的四周刻著「八干」、「十二支」和「四維」二十四方位,盤子中央有直徑5厘米至10厘米磨得很光滑的地方用來放勺,使用時,將勺輕輕一撥,使之轉動,等勺停下來,它的長柄便指向南方。再後是北宋曾公亮著的《武經總要》記載的是:「指南魚」。沈括《夢溪筆談》則記載為指南針,說:「方家以磁石針鋒,則能指南。」由此可見到宋代「司南」已演化為指南針了。

⑤ 指南針誰發明的

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

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不論在中國發展史上還是在展世界發展史上都有深遠的影響。指南針是一利判別方位的簡單儀器,又稱指北針。它的前身是中國山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的發明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辛勤研究和不斷地改進,逐漸發展而製成的。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進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向南端,一端指向北端。中國人認為指南針指南,歐洲人認為指南針指北,皆合理。

追查出到底是誰發明了指南針或者羅盤、司南,幾乎不可能了。但是可以確信戰國時期就存在了,因為出現了指南車的黃帝神話故事就誕生在戰國時期。現在一般認為磁鐵的指向性最早被河北磁縣附近的磁山人民發現,並由當地民眾發明出了實用的工具。由於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求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專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它的三極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每一個新事物的牛,會有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在民間流傳。關於指南針發明的磁場效應在古書上有兩起記載。

其一為:《書.與降傳》記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被磁石吸住,不能動彈。馬隆的士兵穿犀牛甲,磁石對們沒有么作用,可自如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另一為:東漢的《異物志》記或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喑譙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還有傳說是秦始旦修建走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乓當場抓獲。

指南針作為一種指向儀器,在古代軍事上、生產上日常生活上、地形測量上,尤其在航海事業上,都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歐洲新航路的開辟以及新大陸的發現等,指南針在其中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如今,指南針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⑥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哪個人發明的

指南針是誰發明已經沒有記錄,最早的指南針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思南,宋代指南針開始運用於航海。新航路的開辟,指南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

⑦ 指南針是誰發明的具體到人

其實指南針的發明者是誰至今依然沒有定論。根據權威史料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因此指南針傳統上被認定為是黃帝發明的。到了戰國時已經被改進為更方便攜帶的司南,就是教科書封面上見到盤子上放一個勺子的那種;宋時的沈括改進了指南針(當時應該叫羅盤)並在南宋初年經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然後經他們改進後在明末由日本傳回我國,形狀就是我們現在所常看到的樣子。這是一個逐步發明改良的過程,並且中國雖是最早發明使用指南針的,但科學解釋「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

(7)我國發明指南針的是誰擴展閱讀:

另外民間關於指南針發明的磁場效應在古書上有兩起記載。

其一為:《書.與降傳》記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被磁石吸住,不能動彈。馬隆的士兵穿犀牛甲,磁石對們沒有么作用,可自如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

另一為:東漢的《異物志》記或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喑譙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還有傳說是秦始旦修建走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乓當場抓獲。

⑧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誰發明的

它最早發明於何時,是誰人發明的,目前還沒有定論,但是傳統的說法,也是權威性的說法是有熊國(今河南新鄭市)的軒轅黃帝發明的。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重大貢獻。它是根據物理學上磁學原理研製而成。西晉崔豹《古今注》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
宋代劉恕的《通鑒外記》記載:「蚩尤作大霧,軍士昏迷。軒轅作指南車以示四方。」南朝梁沈約的《宋書·輿服志》有更為詳細地記載:「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士皆惑。黃帝令風後作指南車,以別四方。指南車,一名司南車。上有仙人,車雖轉而手常南指。」許多史書上說黃帝造的指南車是在車上站著一個木製的人,他一隻手舉起來,指著南方,任憑車子怎樣轉換方向,那隻舉起的手總是指向南方。當然這些還只是根據古代傳說記載的,還不是當時人記當時事。而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還是河南新鄭人韓非的《韓非子·有度篇》:「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韓非這段話作為國君怎樣才不受臣子的迷惑而能明辨方向:就像人走路一樣,由於地形地貌的變換,行人不知不覺地就迷失了方向,因此,要做一個司南以定其方向。它的作用和近代的指南針略同。
《韓非子》說「先王立司南以端夕」,「先王」很可能是韓王,也可能是泛指。「端朝夕」是正方向的意思,就是明確方向。這個記述是在公元前3世紀,實際上「司南」還要更早。與此同時的《鬼穀子·謀篇》一書作了這樣的記載:春秋時,鄭國人到遠處深山密林中采玉,怕迷失方向,便把司南裝在車子上,用它來指示方向。

至於「司南」是什麼樣子,張文彬編著的《簡明河南史》是這樣表述的:「司南用天然磁石經過加工製成的,象一把小湯勺一樣的東西,然後把它放在一個光滑的木盤上,勺柄即自動指向南方。」由此看來,在春秋時期我們新鄭人已使用了這種指南儀器。以後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萬畢術記》也有記述,不過沒有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篇》記述具體:「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還證說:司南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勺形,勺底呈球狀,將其南極磨成勺子的柄,然後放在地盤上,盤的四周刻著「八干」、「十二支」和「四維」二十四方位,盤子中央有直徑5厘米至10厘米磨得很光滑的地方用來放勺,使用時,將勺輕輕一撥,使之轉動,等勺停下來,它的長柄便指向南方。再後是北宋曾公亮著的《武經總要》記載的是:「指南魚」。沈括《夢溪筆談》則記載為指南針,說:「方家以磁石針鋒,則能指南。」由此可見到宋代「司南」已演化為指南針了。

閱讀全文

與我國發明指南針的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
馬鞍山中豪 瀏覽: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