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發明家的故事
一、遠古倉頡造字
二、東漢蔡倫造紙
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四、元代黃道婆革新、創造紡織技術
五、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等
六、隋朝李春造趙周橋
七、北宋蘇頌早天文鍾--水運儀象台
八、南宋宋慈創造法醫學理論
九、三國馬鈞發明創造多種機械
❷ 發明家的故事大全集
愛迪生的故事:
天真好奇孵小雞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很焦急並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問愛迪生在干什麼,小愛迪生回答說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氣又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初嘗試驗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溫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愛迪生告訴邁克爾·奧茨吃了這種東西人就會飛起來,結果奧茨吃了愛迪生配製的「飛行劑」後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們的警惕,勸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與愛迪生玩並遠離他。
愛迪生與無影燈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跳動的壺蓋
瓦特是二百多年前英國的科學家。
他小的時候,有一天看祖母做飯。火爐上,一壺水開了。開水在壺里翻滾,壺蓋不住地上下跳動,發出啪啪的聲音。
瓦特很奇怪,就問祖母:「奶奶,壺蓋為什麼會跳動呢?」
祖母說:「水開了,壺蓋就跳動了。」
瓦特又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會跳動呢?」
祖母回答不上來。
從此,瓦特就常常坐在爐子旁邊仔細地觀察。他看見水開了,壺里的水汽直往上冒,沖起了壺蓋。他想:壺蓋是被水汽推動的,一壺開水產生的水汽,能夠推動一個壺蓋,更多的開水會產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
瓦特長大以後,還是不斷研究這個問題。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很多試驗,終於發明了蒸汽機。
❸ 著名發明家的故事
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Thomas AlvaEdison,1847~1931)美國著名發明家。1847年2月11日生於俄亥俄州米蘭鎮。8歲上學只讀了3個月。老師罵他「小笨蛋」,因為他經常愛問為什麼而讓老師下不了台,他輟學後隨母親學習。他對大自然非常好奇。他可以專心致志注視榆樹葉芽怎麼生長,秋風如何使楓葉變色。為了試驗孵小雞,他可以長時間趴在雞窩里;為了探索蜂巢的奧秘,他願意被蜇得鼻青臉腫;為了試驗摩擦生電,他在雄貓身上狠命搓揉直到雙手傷痕累累。9歲那年,他得到一本帕克著《自然與實驗哲學》,如獲至寶,逐頁研讀,逐項實驗。他在家中地窖里建起一座小實驗室。從12歲起,在底特律-休倫間鐵路列車上賣報,把自己的實驗室搬到火車上,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和實驗。他還在列車上自己編印《先鋒周報》,從而認識到剛問世不久的電報的作用。1862年他奮不顧身地從火車輪下救出一幼童,幼童的父親為答謝他,教他掌握了電報技術。
1873年~1874年,他發明了同時發送二條和四條消息的發報機。1876年在紐約附近的門羅公園建立起他的「發明工廠」,一座大型實驗室。許多發明就是在這里完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任美國海軍技術顧問委員會主席,完成多項軍事產品的發明研製。1931年10月18日在新澤西州西奧蘭治逝世。
他以罕見的熱情及驚人的精力,在一生中完成發明2000多項,其中申請專利登記的達1328項。人們頌揚他:「他雖不發明歷史,卻為歷史錦上添花」。這位傳奇式人物取得傑出成就的奧秘在於刻苦、勤奮、堅持不懈地學習。他自己曾多次表示:「停止就意味著生銹」,「必須時常收獲,而不能一生只收一次」,「我要做的事如此之多,而生命又如此短促,我不得不擠出時間。」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密立根贊譽他:「他差不多已70高齡了,還在閱讀科學領域出現的新書,而且不斷地提出問題。」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在電學方面。在他掌握電報技術後,就日夜苦心鑽研,完成了雙路及四路電報裝置及自動發報機。1877年改進貝爾電話裝置,使電話從傳送2~3英里擴大到107英里,同年發明留聲機。在這期間,他付出巨大精力,研製白熾電燈。除電弧燈外,過去的「電燈」往往亮一下就燒毀了,為尋找合適的燈絲,曾對1600多種耐熱材料及6000多種植物纖維進行實驗,終於在1879年10月21日用碳絲做成可點燃40小時的白熾電燈。其後又不斷反復改進、完善,又完成了螺紋燈座、保險絲、開關、電表等一系列發明,在此基礎上完成了照明電路系統的研製。在實踐中提出電燈的並聯連接,直流輸電的三線系統,建成了當時功率最大的發電機。1888年起研製電影,1893年建立第一座電影攝影棚。是他最先提出將電影手段用於教育,並用兩個班進行試驗。他的其它重大發明還有鐵鎳蓄電池等。
他雖然精於實驗研究,對理論卻缺乏足夠的重視。盡管他於1885年發現熱電子發射的「愛迪生效應」,但未能作出相應解釋。
1931年10月21日在為他舉行葬禮時,人們採用了一種獨特而又恰當的方式——停電1分鍾,以悼念這位偉大的發明家。這「1分鍾」使人們想起他的發明給電氣時代和社會生活帶來的光明,以及他的可貴的學習創造精神。
❹ 請問中國現代的發明家的故事誰知道
中國現代科學家
詹天佑——中國鐵路工程的先驅(公元1861~1919),建成京張鐵路,這條鐵路的難點,當屬從南口至岔道城一段。它耗費了詹天佑的大部分心血。鐵路在這里沿著一條叫關溝的大山溝,在不到17 公里路段內爬升500 多米,整個線路坡度在30‰左右。其間要鑿穿4 個山洞,要建許多橋涵,要削去許多的大山坡,工程極為艱巨,要解決的技術難題比比皆是。在中國當時還無工科大學培養自己人才的情況下,創造了在實踐中培養人才的一整套方法。中國早期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組織管理者,相當多的人都出自於他的培養。
李四光——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公元1889~1971)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時期,李四光利用赴國外講學的間隙完成了《中國地質學》的專著,他正式提出了以「地質力學」命名的地質學的新的理論名稱。李四光同志獨樹一幟的地質力學理論的創建,不僅指導我國開發出一個又一個的儲油豐富的油田,為取得煤、銅、鐵、金剛石等經濟建設資源創造了條件,還為向更廣闊的內陸、大陸架和海洋索取資源指明了光輝的前景。
❺ 發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在東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們一直從事著原始的、繁重的勞動。直到有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創造出許多靈巧的工具,他們才從那些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他就是魯班。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一,也是一個相傳有許多創造的傑出發明家。二千多年以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當你看到家裡使用的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時,你或許會覺得這沒有什麼,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這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也正是由於這些發明的出現,才使得木工工匠的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❻ 有那些發明家的故事
瓦特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 晴朗,畫眉在樹上唱著悅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里,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著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著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了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台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說:"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著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戶戶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有淮?他在廚房裡看祖母做飯。灶上坐著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說?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說:"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說:"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裡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裡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著。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里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著,好象里邊藏著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復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說。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制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制"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說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著艱苦和斗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辟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諾貝爾是聞名世界的大科學家、發明家,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發明的炸葯、雷管開創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新紀元,以他身後龐大的基金所設的諾貝爾獎金,更使他飲譽世界。
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於1833年10月21日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兼商人家裡。他的父親英莫紐?諾貝爾(人稱老諾貝樂)是一位富有才華的發明家和商人,曾創建瑞典第一家橡膠公司。
----------------------------------------------------------------------
就在諾貝爾出生的前一年,一場大火把家業燒了個精光,老諾貝爾的生意由此開始衰落,並在諾貝爾1歲時破產。被生活所迫,老諾貝爾後來不得不隻身離家到俄國從商謀生。
諾貝爾自幼勤奮好學,好奇心很強。到俄國後,為了學好俄文,他常常挑選一些俄文名著譯成瑞典文,再翻譯成俄文。後來他又用這種方法學會了英文、法文和德文。有一次,他父親的一位叫西蒙的教授請諾貝爾父子觀看硝化甘油爆炸力的試驗。錘子落在鐵砧上,受錘地的硝化甘油立即發生爆炸。小諾貝爾被這奇妙的現象迷住了。當他得 知這種爆炸力極強的東西可以用來開礦鑿山,但危險性極大無法使用時,就萌發了發明炸葯的念頭。
到16歲時,迫於生計,他不得不中斷學習,孤身遠渡重洋到了美國,在一家工廠當學徒。此後,他還曾到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的幾家工廠當過學徒。學徒期間,他每天在勞動10多個小時之後,仍堅持學習,困了就把腦袋伸到水龍頭下沖一沖。就這樣,他憑自學學到了不少的技術和科學知識,不但在科學、文學和哲學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而且在機械方面做出了好幾項革新,表現出了很強的獨創能力。
1854年,諾貝爾回到彼得堡,和父親一起,一邊從商,一邊從事炸葯的研製工作。一次,由於公司遇到了財政困難,父親派他去倫敦、巴黎,向當地銀行磋商貸款。結果是空手而歸,家業再遭破產。不得已,全家於1859年返回瑞典。
當時為了適應開礦山、發展工業和加強軍事力量的需要,許多化學家都在致力於炸葯的研製。炸葯的應用前景很廣闊,市場很大。諾貝爾父子看準了形勢,為了實現自己的發明願望,也為了重振家業,他們從事起如何利用硝化甘油巨大爆炸力潛能的研究。但手頭上缺乏資金,無法進行規模大的試驗。諾貝爾再次奉父命前往巴黎尋求貸款。這一次,他很順利,帶回了10萬法郎。用這筆錢,他們辦起了自己的工廠。
經過反復試驗,諾貝爾認識到,要使硝化甘油發生爆炸,只須把它加熱到170攝氏度至180攝氏度。為此,必須尋找出一種安全的引爆裝置。
1862年初夏,諾貝爾進行了一次探索性試驗。這次試驗獲得了成功。但是,引爆所用的火葯多而硝化甘油少,威力小成本高,沒有實用價值。 為了找到一種量少但能引爆硝化甘油的可靠物質,諾貝爾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帶有極大危險性的實驗,但均告挫折。經過多次的失敗,諾貝爾發現了失敗的原因,並最終成功地發明了用少量的一般火葯,引爆硝化甘油的引爆物。這項"諾貝爾引爆法"的發明,使諾貝爾於1864年生平第一次獲得了由瑞典政府簽發的專利證。
這種炸葯的威力極大,在爆破工程中可以節省大量人力財力。因此,它剛一問世,就得到普遍運用。
諾貝爾的公司由此重新振興起來。 正當諾貝爾四處推廣由他發明的炸葯的時候,卻發生了一系列的意外爆炸事故,使人們對諾貝爾的新發明產生了懷疑和恐懼。瑞典政府下令禁止運輸炸葯,不準諾貝爾在陸地上試驗,法國、英國、葡萄牙等國也下令禁止製造、貯存和使用新炸葯,這使他的炸葯和公司陷入困境之中。 面對四面楚歌的形勢,諾貝爾決心走出困境。經過認真的多方思考和大量的秘密試驗,諾貝爾首先解決了硝化甘油的就地製造問題,以避免長途運輸中發生的爆炸危險。接著又集中精力研究硝化甘油的安全運輸方法。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出穩定硝化甘油化學性質的方法,並且又利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的方法,制 成了兩種安全的硅藻土猛炸葯。為了解除人們的顧慮,挽回已經造成的不良影響,他親自到各地表演,用事實證明猛炸葯的爆破威力和安全性能。終於這種新型炸葯又一次被利用到了開礦和築路上。後來,就是這類炸葯炸穿了阿爾卑斯山,提前好幾年打通了長達14.5公里的隧道,節約開鑿費用500多萬元。諾貝爾也由此名揚天下,瑞典政府收回了當初的禁令,由驅逐變為歡迎,英國、法國、德國為他簽發了發明專利證。諾貝爾的公司終於又柳暗花明。
------------------------------------------------------------------------------
愛迪生小時並不聰明,但善於觀察,勤於思考,喜歡追根問底.有一次,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草堆里,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干什麼?」小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想自己也試試.父親又好氣又好笑,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的.回家的路上,他還一個勁地盯著父親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從此,大家都說愛迪生是個」獃子」.有一次,為了想知道火的奧秘,他竟在鄰居谷倉里燃起一堆火,引起了一場火災.事後,他挨了父親一頓毒打.
愛迪生7歲時上學,當時學校課程設置十分呆板,還搞體罰.幼小的愛迪生對此十分不滿意.老師講得枯燥無味,引不起他的興趣.他功課學得不好,可腦子里卻裝著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同學們都說他笨,老師也說他是個低能兒.在學校學習不到3個月,他就被迫退學.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規教育.
愛迪生的母親親自教孩子讀書寫字,不厭其煩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一次,母親給他買了本《自然讀本》,他立即被書上介紹的小實驗迷住了.他在家裡搞起了小實驗室,把零花錢都用在購買實驗用品上,一有空就做實驗.
愛迪生11歲時,到火車上當了報童.在得到列車長允許以後,他在行李車的一個角落裡,布置了一個簡單的小實驗室.一次,火車的震動把一瓶黃磷震翻在地,著起了火.火舌向行李堆舔去.愛迪生急忙脫下衣服撲打,拚命地喊:」救火啊!」大家聞聲趕來,把火及時撲滅了.列車長勃然大怒,狠狠地打了愛迪生一記耳光,並把他的實驗用品統統扔出車外,愛迪生的右耳被打聾了.
後來,愛迪生當了一名夜班報務員.一天清晨三四點鍾,他下班扛起白天從舊書店買來的幾十本書回住處.巡邏的警察遠遠看見他,疑心是小偷,就大聲喊他站住.可惜他耳朵聾,聽不見,仍然急急忙忙地趕路,警察以為他要逃跑,忙舉槍射擊.當呼嘯的子彈擦著耳邊飛過,愛迪生才站住了.警察追上來,一問才知道是個聾子,扛的全是舊書,不覺抽了一口涼氣,說:」算你有運氣,要是我的槍法准,那你白送了一條命!」
由於愛迪生對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受到了全世界的尊重.1922年,他被評選為美國當代12大偉人中的第一名.
❼ 中國名人發明創造的故事,簡略一點的
1、魯班發明刨子的故事
魯班是個木匠,整天和木頭打交道。他的技術很高,特別善於用斧頭,能幾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樣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魯班卻辦不到,特別是碰到木紋粗和疤節多的木料時,就更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魯班白天琢磨,夜裡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頭,磨得很快,砍起來比以前是好多了,可還是不理想。
於是,魯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頭,上面蓋了塊鐵片,只讓斧頭露出一條窄刃。這回,魯班不砍了。他用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來薄薄一層木片。推了十幾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過去用斧子砍可強多了。
可這東西拿在手裡推時既卡手又使不上勁。魯班又做了一個木座,把它裝在裡面。刨子,就這樣誕生了。
2、魯班發明墨斗的故事
魯班創造了木匠劃線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親裁衣服時,用一個粉袋劃,受到啟發的結果。
墨斗剛做好時,魯班每次彈線,都得請母親幫忙,捏住墨線的一頭。有時,母親正在做衣服或煮飯,也不得不放下,趕來幫忙。
有一天,魯班母親對他說:「你做個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著墨線了嗎?」魯班一聽,對呀!他很快做成了一個。從此,一個人就可以彈墨線了。直到現在,木工師傅們還把這個小勾子叫「班母」。
3、蔡倫造紙的故事
改進造紙術時的蔡倫主管監督製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後,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後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乾燥後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 ,蔡倫將造紙的方法寫成奏摺,連同紙張呈獻皇帝,得到皇帝的贊賞,便詔令天下朝廷內外使用並推廣,朝廷各官署、全國各地都視作奇跡。
九年後,蔡倫被封為「龍亭侯」,食邑300戶。由於在全國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紙方法是蔡倫發明的,人們便把這種紙都稱為「蔡侯紙」。
蔡倫的造紙術沿著絲綢之路經過中亞、西歐向整個世界傳播,為世界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4、戴梓發明連珠銃的故事
戴梓發明了一種名叫「連珠火銃」的武器,也叫二十八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葯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葯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
但是戴梓並沒有將「連珠銃」獻給軍營,而是「藏器於家」。原因據說是被一個夢給嚇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戴梓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人斥責他說,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將此器獻上使其「流布人間」,你的子孫後代將沒有活人了。
5、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為「雕版印刷術」。
畢升初為印刷鋪工人,專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實踐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艱難,認真總結前人的經驗,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方法,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具體記載。
從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稱畢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發明活字版的經過,除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的記載外,還找不到第二個文獻資料。
沈括只說他是個布衣,籍貫及生平一點都沒有交代。所謂布衣,從字面理解就是沒有作過官的普通老百姓。關於畢升的職業,以前曾有人作過各種推猜,但最為可靠的說法,畢升應當是一個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術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活字版的發明者。由於畢升在長期的雕版工作中,發現了雕版時最大缺點就是每印一本書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較長時間,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則可排印任何書籍,活字可以反復使用。雖然製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後排印書籍則十分方便。正是在這種啟示下,畢升才發明了活字版。
❽ 發明家的故事(中國)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❾ 發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愛迪生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回答不了,老師就當著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麼出息。後來他媽媽就從學校把他拉回來自己教,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艱苦奮斗,還有他的自信、自強、自立和非凡的才智獲得巨大的成功。後來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舉世聞名的美國發明家、企業家。他發明了電燈、電話等。為人類做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人們榮譽為「發明大王」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頓在花園里散步。突然,一個熟透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正好打在他頭上。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頓深深的思考。他想:蘋果離開樹枝,為什麼一定要向地下掉呢?為什麼不飛向天空和別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種吸引力,又推想這種吸引力對任何物質都存在。他通過研究,提出了計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這樣,牛頓由掉蘋果而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對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如說:當物體初速度不夠大時,物體總要落向地面,當物體初速度足夠大時,物體總也落不到地面,現代人就創造了地球的衛星、火箭了,它們可以一直繞著地球轉,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說明了凡事要多動腦,多思考,做一個細心發現問題的人。
❿ 發明家的故事
在東周中期以前,土木工匠們一直從事著原始的、繁重的勞動。直到有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利用他的智慧創造出許多靈巧的工具,他們才從那些枯燥乏味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他就是魯班。魯班是我國古代優秀的土木建築工匠之一,也是一個相傳有許多創造的傑出發明家。二千多年以來,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為「祖師」,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
當你看到家裡使用的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木工工具時,你或許會覺得這沒有什麼,但是在兩千多年前的奴隸社會時期,這都是了不起的發明,也正是由於這些發明的出現,才使得木工工匠的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