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朱曉紅的教學改革徐州市泉山區文教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在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她十分注重教育科研,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在工作中注重把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與教學常規工作結合起來,把教科研的課題研究與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起來,把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九五」、「十五」期間,先後承擔了兩項市級規劃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九五」課題《創造力的投資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啟示》已通過了課題成果鑒定,並受到專家組的高度評價。在實驗過程中,曾代表泉山區,代表徐州市參加了各級各類的教學大賽,先後兩次獲江蘇省課題研究課評比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績;曾獲徐州市思品優質課評比一等獎;徐州市語文課題研究課評比一等獎等多項大獎。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她又反復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認真反思自身教學實際,研究學生,探究教法,逐步樹立起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思想,並將自己在「九五」期間的課題成果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構建出以朗讀感知——研讀探究——品讀感悟——拓展延伸為主要環節的課堂教學模式。雖然離開了學校,但她始終沒有脫離課堂,堅持上示範課,研討課。曾代表徐州市參加省語文學科青年教師展示課活動,並在全國蘇教版教材培訓會上上示範課。目前,由她主持的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被批准為市「十一五」教學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她編寫的教學設計被分別收錄在由江蘇省教研室編著的《思想品德教學參考書》、《語文教學參考書》中。撰寫的十餘篇教育教學論文也多次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
❷ 美國心理學教授阿瑪比爾提出了創造力三結構理論包括哪些
一、創造力的定義
自古以來,
創造力始終是有關人類精神現象的探討中一個最熱門的話題
之一。到目前為止關於創造力還沒有較為統一的定義,但是現在被大家
較普遍接受的定義是: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
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精神或物質產品的能
力或特徵。
二、創造力的本質
關於創造力的本質,有史以來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現代心理學領域中,
對創造力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看法:
精神分析黨派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創造過程是自我控制被放鬆的狀態
下,前意識(介於意與潛意識之間的精神活動)中的觀念自由組合、自
發釋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回歸於幻想,並把幻想與問題解決
結合起來,新觀念通過自由表達就產生了。在這派心理學家中,弗洛伊
德強調無意識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榮格將創造性的藝術看成是個體在不
受意識控制的情況下,對集體無意識的改造。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人格特徵。
馬斯洛
認為,自我實現的創造力來源於人格,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是人生來
就具備的潛能,在後天一定的環境中得到開發。這派心理學家認為,提
高個體創造力的途徑主要是誘導個體產生更多的創造性自我知覺,
或改
善環境,使環境有利於個體創造力的表達。
認知派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是人的頭腦對情景的一種完美經驗的組織
以及完善、
靈活的認知結構。
格式塔心理學家把創造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
1
)准備(收集信息);
(
2
)孕育(讓觀念在頭腦中自由聯結);
(
3
)
明朗(以頓悟方式產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4
)驗證(檢驗解決的正
確性、有效性);吉爾福特強調創造力是一種心理能力,來源於具有流
暢性、靈活性和獨創性三個重要特徵的發散思維。斯騰伯格提出創造力
的三維模型理論,認為創造力由智力維度、
智力方式維度、人格維度
構成。
一些研究大腦半球功能特化的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右半球是創造力的物
質基礎,創造過程依賴於通過胼胝體實現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聯合。一些
專家認為,傳統教育教學活動過分強調了輻合思維,重左腦、輕右腦。
他們建議:以通過延遲判斷(不急於評判學生作業的對與錯)、創造和
諧人際關系、刺激潛伏期(引發思索),並通過生物反饋、默想以及放
松等技術,幫助學生增強右腦功能。
從上述有關創造力本質的不同理論中,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於其中的一些
共同點:
(
1
)
教學應創設有利於消除創造性思維障礙的各種條件;
(
2
)
讓學生了解自己觀念的價值所在;(
3
)延遲判斷;(
4
)訓練思維的靈
活性;(
5
)不斷激發創造性行為。
三、創造力的結構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創造力研究之後,
人們越來越明確地認識到創造力
絕非一種單一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人們逐漸放棄了那種
「單維創造論」,漸漸地構建起了創造力系統觀,使得創造力研究向
「多維取向」和「聚合模型」發展。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
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
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
❸ 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幾個方面
1、積極主觀體驗研究
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它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在對待過去方面,主要研究滿足、滿意等積極體驗;在對待當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樂等積極體驗;在對待將來方面,主要研究樂觀和希望等積極體驗。
2、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
積極人格特質是積極心理學得以建立的基礎,因為積極心理學是以人類的自我管理、自我導向和有適應性的整體為前提理論假設的。
積極心理學家認為,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是通過對個體各種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加以激發和強化,當激發和強化使某種現實能力或潛在能力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
3、積極社會環境的研究
馬斯洛、羅傑斯等人指出,當孩子的周圍環境和教師、同學和朋友提供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長和自我實現。
相反,當父母和權威者不考慮孩子的獨特觀點,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標准才給予被愛的信息的話,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模式。
(3)什麼是創造力投資理論擴展閱讀:
積極心理學的局限性
1、理論基礎單薄,理論體系不完整早期積極心理學家不願承認它的人本主義淵源,後來雖然承認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但是相關的理論研究較少,這使得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有些單薄,理論體系也不夠完整。
2、表現出一定的「積極話語霸權」,即否認消極的價值與功能積極心理學是由Seligeman 等著名的心理學家倡導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運動,當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與這些知名學者的權威性結合在一起時,它在一定意義上表現出「積極話語霸權」。
3、研究對象不夠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縱向研究積極心理學在其研究對象的取樣上還不夠全面,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價值取向,忽略了兒童和老年人這兩個重要的群體。另外,由於其發展的歷史較短,缺少有重要影響的縱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❹ 怎麼做高中研究性學習信息結題報告
內容提要:本課題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調查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等,根據新課程理念及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論,結合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旨在探索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模式,並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引進課堂,以構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
關鍵詞:普通高中 研究性學習 課程形態 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
第一部分 課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2000年2月,我校將課程文化建設作為校園群體文化活動之一的成果《校園群體文化活動與素質教育研究》獲得省基礎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的三板塊課程設置一時成為我校的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2001年全國基本實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方案,要求學校主動構建以凸顯新課程理念特徵的多板塊課程體系,努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探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切實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之一,它可以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那麼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如何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麼樣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促進學生由「被動學習、個體學習和接受學習」的方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轉變?怎樣從一種課程形態和一種學習方式來認識並強化研究性學習的管理?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校在開展校園群體文化活動與特色學校創建的過程中,對學校課程設置進行思考,提出《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的課題,來探索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模式,並將研究性學習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引進課堂,以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新課程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目前,我們的基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過分強調了接受學習、個體學習、被動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已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課程形態,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自主、和
諧發展,旨在建立一種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善於合作」特徵的學習方式,以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方案的順利實施。
2、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我校開展校園群體文化活動與素質教育研究的需要。進一步開展課程文化建設,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就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必須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研究性學習突破了原有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把學生置於一種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它改變的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提供給學生更多的獲取知識、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獲得一種嶄新的學習體驗。
3、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需要。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指教師不再把現成結論、規律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進而了解獲取結論和總結規律的過程,它與接受性學習相對的一個概念。它們之間往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結伴而行。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必須滲透於學生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之中,同時通過「研究性學習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4、研究性學習的管理可以為我校全面實施「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與學校選修課程」的三板塊課程體系提供範例。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之一,我們必須認真構建「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與學校選修課程」的三板塊課程體系,加強課程的設置與管理,主動探索研究性學習的管理模式,正確評價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情況,並結合本地的教育教學資源,開發校本選修課程,尤其要做好本土化課程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工作,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的天地。
5、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換句話說,什麼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站穩腳跟?應該說,掌握了方法、會學習的人,有主動精神、會與他人合作的人,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能夠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素質,因而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首先,研究性學習因為符合了學生的好奇、探索的心理特點,滿足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親身參與、自己作決定等心理需求,所以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從而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其次,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通過假設、預測、檢驗、概括、總結、討論、應用知識和工具等學會了如何進行研究,如何獲得知識,如何創造知識,因而,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第三,研究性學習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種探索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口,相互交流合作,理論聯系實際,從而使學生的觀察、操作、思維、表達及合作能力等都得以充分發展;尤其是以假設為出發點的探索過程,既有形象思維,又有邏輯思維,因而它也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一)主要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由皮亞傑(Piaget)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皮亞傑認為,認知結構可用圖式(Scheme)來表示,圖式具有整體性,同時圖式也可以發展,人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實
現與環境的平衡,導致個人內部圖式的變化。這里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建構(Construction)的過程,建構的觀點提出,使結構主義發展成建構主義,這樣,在建構主義學習模式下,學習被視為了一個動態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實現同化和順應,來逐步建構有關外部世界知識的內部圖式,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以轉換和發展。其中同化實現了認知結構的量的補充,是把環境因素納入認知結構;順應則是認知結構質的變化,是對認知結構的調整,以利於接受新的環境信息。在建構過程中,新的認知沖突出現後,同化和順應實現對認知沖突的解決,實現新的平衡,從而促進了認知的發展。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建構主義理論要求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課題研究活動中,要用探索法、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在建構意義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索並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對所學習的問題要提出各種設想並努力加以驗證;要把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並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的思考,要鼓勵學生個人的自我協商和小組的相互協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角色是成為學生建構主義的幫助者。
2、認知心理學理論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強調學習過程是一個主動地接受信息和創造性的思維過程。強調學生知識表徵的方式的重要性,一種良好的認知結構比獲得零散知識更重要。這些思想影響著研究性學習問題解決模式的構建。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徵:(1)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2)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於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並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3)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
3、斯騰伯格的創造力投資理論
斯騰伯格(Sternberg)提出了創造力投資理論,把創造力看成是六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環境。創造性問題解決中關鍵的一步是重新定義問題,即通過選擇編碼、選擇組合和選擇比較來發現問題及其實質所在,通過計劃、控制和評估等信息加工過程來實現對創造過程的調節。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知識積累越多,人的創造性的貢獻越大。但研究也同時表明,某一領域的知識與創造力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即知識操作的自動化將損傷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同時能否有創造性的成就,除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及良好的知識結構等必要條件外,思維風格(指人們如何運用或駕馭他們的智力和知識)顯得格外重要。斯坦伯格等認為要表明實質的創造力,五種人格特點是關鍵:忍受模糊的能力,克服障礙的意願,成長的意願,敢冒風險的自信。另外動機和環境也是影響創造力的重要因素。
創造力投資理論對研究性學習最大的支持在於:其一,由於研究性學習突出研究的意識和方法,著重於創造能力的漸進培養,而創造力培訓在智力上應注意元認知的訓練,即在研究活動中側重於學生認識活動的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而不是外界監督和控制,從而既不降低思維的靈活性又增加思維的實用性;其二,一定數量和結構合理的知識是創造過程所必需的,但知識的積累及其結構的完善並不必然會產生創造,甚至知識的積累、規則定義等過於純熟還會導致思維僵化和墨守成規;研究性活動就要解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需要靈活地綜合運用各門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理解知識用途的條件,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為學生提供從各個方面來看待所學知識的機會,促使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其三,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靈活地運用現有知識,並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實際,才能提出問題,並能以全面的態度對待問題,最終更好地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形成對事物的自我認識,最終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問題的思維風格;其四,創造性人格是創造性設想得以實現的個人保證,而創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養更需要長期的努力。研究性學習活動,就要突出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特徵;其五,班級授課制教學有利於教師的傳授但卻不利於學生的相互學習及發展學生獨特的思維風格,因此研究性學習應提倡以小組方式進行,小組有類似於社會中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組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同齡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容易使學生感到心理完全和心理自由,有助於創造型人才的成長。
❺ 斯滕伯格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
斯騰伯格是美國心理學家、心理計量學家,現為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教務長。他曾為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耶魯大學心理學和教育學IBM教授以及美國心理學會主席(2003)。他是包括《美國心理學家》(American Psychologist)在內很多學術期刊的編委。他已因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多項殊榮,包括成為古根海姆基金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研究員。他是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美國心理學會會員,並同時擔任美國心理學會普通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學會會員和主席。
他提出了智力三元論、成功智力理論、愛情三角理論等。他和托德·陸伯特(Todd Lubart)共同提出創造力的投資理論,該理論指出在理念世界裡面,有創造力的人低買高賣。
❻ 創造力結構是什麼
。這樣的模型主要有吉爾福特創造力結構理論,艾曼貝爾的創造力成分理論,斯騰伯格的創造力三維模型和創造力投資理論,以及西克森特火哈伊的創造力系統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