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早的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中國古代一種口徑和重量都較大的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由身管、葯室、炮尾等部分構成,滑膛回多為前裝,可發射石彈答、鉛彈、鐵彈和 爆 炸 彈等,大多配有專用炮架或炮車。明朝丘撰《大學衍義補》中記載:「今之制,用銅或鐵為具,如筒狀,中實以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線,用火發之」,「亦謂之,又謂之銃」。自元朝以後,古代火炮開始成為中國軍隊的重要裝備,主要用於攻守城塞,也用於野戰和水戰。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國發明和使用火炮不遲於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
2. 火炮是何時發明的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2)炮最早發明擴展閱讀:
火炮的發明過程:
東漢時期,魏國曾發明過一種拋石的機械,它可以把石塊拋出很遠以殺傷敵人。這種炮也稱之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葯箭,火葯箭始於唐末宋初年間。即在箭頭上附上火葯,點燃後發射出去。我國歷史上試制火炮的先驅者是公元1000 年的唐福和1002 年的石普,他們所製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金屬炮的發明和製造,中間經過了100 多年的時間。由於火槍和突火槍的射程有限,人們想通過提高槍膛里的爆炸力,來延長其射程。但由於突火槍的槍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爆炸力太小,裝多了又會炸傷自己人。遲至元朝,終於出現用銅或鐵鑄成的筒式火炮,這類炮統稱「火銑」,又因為它威力大,被人尊稱為「鐵將軍」。
3. 大炮是那個國家發明的
經權威專家學者考察鑒定,內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元大德二年」銅火銃為迄今所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銅火銃,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8月5日,在哈爾濱召開的第十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上,有關這件火銃的發現和鑒定結果首次對外發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歷代戰爭和戰略研究室副主任鍾少異研究員介紹,該銃為銅質,鑄造而成,銅色紫,表面略有綠銹。銃體堅固,重6210克,全長34.7厘米,保存完好。
銃身豎刻有兩行八思巴字銘文,這一文字為元代官方文字。經專家初步認定,這件銃製造時間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編號「數整八十」可知當時火銃的製造和使用都有了一定規模。
這件火銃發現於1987年7月,1998年10月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館,並於2004年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歷代戰爭和戰略研究室、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有關學者共同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此次內蒙古發現的這件銅碗口銃比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被視為中國和世界最早的火炮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碗口銃早了34年。此次新發現將世界火炮發明時間由原先認定的14世紀初期提前到13世紀晚期。據鍾少異介紹,火銃的發明是世界戰爭史從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過渡的標志。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葯應用於軍事領域導致火器的創造。火器隨著蒙古人西征和東西方交往經由中亞、西亞傳入歐洲,對西方中世紀向早期資本主義過渡起到重大歷史性作用。
4. 炮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
唐朝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5. 最早的後裝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1.最早的後裝炮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在形式上與近代後膛炮不同。
明朝火銃結構工藝和性能比元朝的第一代火銃更好,種類也多,既有銅鑄的,也有鐵制的;既有輕型的,也有重型的;既有相當於現代迫擊炮的短身管大口銃,也有類似現代榴彈炮的身管較長的小口銃.此外,為了提高發射速度,還製成了三眼銃,七星銃,子母百戰銃等多管火銃;還有採用幾個子銃輪換裝填火葯和彈丸的方法來提高裝填速度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後膛炮.
2.這種火炮出現在明朝對北方游牧部落的戰爭中。至遲在明中期於謙守衛北京城時就有了。
3.西方已知最早的第一門後裝炮
現藏於瑞士伯爾尼歷史博物館的一門後裝炮,制於1460~1470年,口徑為5厘米,炮筒的後部有一個敞口,可裝放預先填好彈葯的子炮。
4.19世紀中葉以前,各國使用的火炮均為前裝滑膛炮。這種火炮雖然在近代戰爭中發揮了空前強大的威力,成為殺傷敵人的主要兵器,但在射速、射程和精度等方面也有不少明顯的缺陷。1846年,義大利少校卡韋利造出了一種在炮膛內刻有兩條旋轉來復線,使用圓柱形炮彈後膛裝填的後膛來復線式火炮,使火炮技術有了變革性的飛躍。不久,英國制炮商惠特沃斯也生產了一門後膛裝填的線膛炮,不過,他是用盤旋的6角炮膛來代替旋轉的來復線的。同前裝炮相比,後裝炮由炮口裝彈改由炮尾裝彈,提高了射速;有完善的閉鎖炮門和緊塞具,解決了前裝炮因炮彈彈徑小於火包口徑所帶來的火葯燃氣外泄的問題;炮膛內刻制了螺旋膛線,同時發射尖頭柱體定裝炮彈,使炮彈射出後具有穩定的彈道,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大了射程;可以在炮台包括陸戰掩體和軍艦服倉內裝填炮彈,既方便又安全。由於後裝炮具有較多的優越性,所以各國便競相研製。
5.西方陸軍大規模裝備後裝炮大約是在1850--1870年間。到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就有很多後裝炮了。
6. 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朝至順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自,這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
小說中的一聲炮響,指的不是作戰用的炮,你問的是大炮還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7. 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元朝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的銅炮,這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回炮。
小說答中的一聲炮響,指的不是作戰用的炮,你問的是大炮還是? 唐朝晚期才正式發明的火 葯,而在漢末,尤其是在三國演義的評書中,常會出現「某某方向突然一聲炮響,殺出一隊人馬來」,這里的炮其實不是爆竹,更不是大炮而是一種瓦製作的鼓。
8. 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火炮的是哪個國家
說到火炮不免和火葯的關系緊密相連,學術界普遍認為火葯發源於7世紀的中國,出自於煉丹術士手中的副產品。
為什麼說火葯是附屬品呢,是因為煉丹的術士主要是為了煉就長生不老葯,這邊煉著丹丸,這邊火葯悄然而生,火葯的發現使得火炮的發展成為人類武器發展史的一部分,但是你知道么?早起的火炮並不是通過炮膛和炮管來進行發射,而是將火葯放入投石機中進行投射,這才是最早期的火炮。
而臼炮則直接採用青銅鑄造(失蠟法)。 現代化的火炮來自1897年的法國加農炮French 75,它附加油壓避震器以大幅減少射擊時的後座力,這避震器源自德國工程師,他原本想將專利賣給克魯伯軍火公司,但克魯伯公司認為設計仍有問題未購買,之後法國炮兵中校研究跳過的專利,另外設計新的避震器用在火炮上,這技術於1897年成功,成為現代化火炮的原型。
9. 中國最早的火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目前史料記載,早在1163年,中國南宋軍隊就發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靂炮),但仍有爭議。黑龍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則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10. 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火炮的國家是哪一個
中國是火炮的故鄉。現代火炮是從中國古代發明的拋石機發展而來。拋石機也叫發石車。 拋石機最早用於戰爭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戰國時代。據《三國志·魏書》記載,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時,曹操曾使用拋石機攻破了袁紹的營壘,從而大獲全勝。 公元8世紀,火葯的發明使拋石機的發展發生了質的飛躍。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拋石機便由拋石變為拋火球。火球又稱火葯彈。這便是最早的火炮。 宋代是我國古炮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公元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北宋仁宗時期編纂而成的《武經總要》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第一部「古炮大全」。該書遍收歷代上好的攻城兵器,其中輯錄了10多種古代樣炮,並附有火炮圖形。 據考證,我國最古老的火炮要比歐洲現存最古老的火炮早半個世紀。13世紀中葉,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帝國軍隊揮師征戰,能夠打敗交戰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火炮武器的發展使用。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 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 公元1450年左右,在歐洲鐵彈開始取代了石彈,使炮彈的威力有所提高。 15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三種火炮:即長炮、加農炮(現代榴彈炮的原型)和迫擊炮。 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16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 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 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 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方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 17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