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1)中韓兩國貿易創造效應擴展閱讀: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2. 關於中韓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3. 中俄、中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4. 研究中韓貿易有什麼意義
1.韓國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合理,是中韓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
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上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正式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邁入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雖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受到了重創,但在韓國政府的帶領下,經濟很快得以恢復。1999年增長10.9%,2000年增長9.3%,2002年增長6%,2001年GDP已經達到4422億美元。
韓國的工業結構十分合理,尤其在電子產品業、信息及通信業、半導體業、汽車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工業、零件和材料工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韓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電子產品製造國,大字、三星等公司擁有數字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等關鍵技術。韓國鋼鐵工業就鋼產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公司之一。韓國的汽車總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韓國造船工業以建造技術尖端的LNG船聞名世界。自1999年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信息和通訊產業培育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
韓國也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增長率居世界前列。從1964-2000年,韓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2.4%。自1992年以來,半導體已佔到韓國出口產品的最大比例,汽車和船隻也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IT技術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計算機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出口有了突發性的增長。2001年,韓國出口總額達到150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411億美元,貿易總額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6%。
但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另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韓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人口4800萬,市場相對狹小,其發達的產業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通過貿易等渠道解決。韓國的人力成本已相當高,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的薪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倍左右。韓國工人每小時平均薪資為7.75美元,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中國工人平均數為0.92美元。韓國也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來解決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因此,兩國通過貿易關系的發展進行資源組合,將有利於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景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為11587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場容量大,現有13億人口,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經濟發展快,發展潛力大,機會多。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一,對外貿易額超過62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貿易大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為韓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全面開放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實行零關稅,這些非常有利於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尤其是IT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根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入世後,韓國對中國的IT產品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6億美元。
中國經濟穩定而快速增長將使兩國貿易擴大。21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今後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我國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也為進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分析預測,中國未來10年,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態,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韓國只要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時,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等等,都將為韓國貿易提供巨大的商機。北京申奧成功後,將投資338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韓國有過成功主辦1988年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經驗,且鄰近中國,因此,韓國企業將獲得許多投標的機會。韓國產業資源部分析,由於北京奧運會的需求,韓中貿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對中國出口額將達到565億美元,為現在的3倍。同時,中國開發大西北戰略正在實施,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巨大,而且在開發初期,有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經貿規模將擴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勞動資源、西部基礎設施以及西部能源開發等投資項目中,韓國都很有可能占據一定份額。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可以預計,兩國服務貿易也將會得到較快地發展。
3.兩國貿易結構存在巨補性
由於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形成了產業結構不同優勢,從而使得貿易結構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產品也是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2001年中國紡織原料及製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礦產品、化工和穀物等六大類商品占我國對韓出口總額的78.20%。
韓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油類製品、編織物、鋼鐵製品、工業用電子產品、一般機械、皮革及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韓國電子產品、鋼鐵製品、一般機械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出口量穩步上升。2002年,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點來自計算機、半導體等IT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增長96%,計算機增長160%。
此外,兩國地緣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濟聯系歷史悠久,這種淵源使中韓兩國貿易合作十分容易。
5. 中韓貿易歷史,從古代開始,簡要說明就好
從箕子東渡開始,中國與高麗半島都有與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聯系。從秦朝開始半島的北部歸屬中國直轄。始皇設樂浪郡,對朝鮮進行控制。與高句麗、辰韓等國家貿易,半島國家向中國納貢稱臣;漢武帝征伐朝鮮,損兵折將而不可得,朝鮮保持獨立,與中土的聯系卻進一步加強了;自東漢末年漢室衰微。高句麗崛起侵佔了樂浪、帶方、玄菟三郡。在今天中國境內設丸都,與中方平等貿易;北魏時恢復藩屬國身份但國境至鴨綠江依然穩固;隋煬帝三伐高麗大敗而歸,高麗國際地位大漲,高麗俘虜了大量的隋朝工匠(尤其是船匠),大大促進了朝鮮的手工業、農業發展。此時高麗雖一分為三(高句麗、新羅、百濟)但中唐時期不得不說是該國古代貿易最發達時期。唐高宗時期李世績征服朝鮮全境,朝鮮國滅,但兩年後唐政府放棄了熊津府,新羅統一半島南部,借著唐的庇護發展。從此至遼金時期政治上幾度分合(後三國時代)未有大的經濟動盪。蒙古的征服給半島經濟帶來巨大破壞,高麗一蹶不振被日本趕超。到了明朝,李成桂建立了朝鮮末代王朝李朝。經濟上依附於明政府的朝貢貿易體制,清朝承襲了明朝的制度。朝鮮更隨中國閉關鎖國,只和中國貿易,至1894甲午戰爭朝鮮被日吞並;1945年因人為原因分為兩國。1953年朝鮮半島停火後中國大陸與南方的韓國因政治原因停止貿易,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
6. [33] 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
所謂貿易創造,是指由於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取消了關稅和內與關稅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容施,造成了他們相互之間貿易規模的擴大和福利水平的提高。我們假設,有三個國家,即甲國、乙國和丙國,在甲國和乙國組成關稅同盟之前,甲國從賣價較低的丙國進口商品A,而不從乙國進口。現在甲國和乙國組建了關稅同盟,由於乙國的A商品再出口到甲國去不向甲國繳進口關稅,而丙國沒有加入關稅同盟,要繳關稅,所以,乙國A 商品在甲國市場上的賣價就要低於丙國,因而甲、乙兩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規模擴大了。與此同時,甲國的居民享受了較低價格進口商品的利益或曰「福利」。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是指形成關稅同盟之後,由於取消了同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但保留了對非同盟成員的關稅,從而發生了同盟成員的低效率(高成本)生產取代非同盟成員的高效率(低成本)生產,即在差別待遇的影響下,某一同盟成員把原來向非成員國的低成本進口轉向同盟成員國的高成本進口,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口成本增加的損失。 說的簡單點就是中國人長說的有錢大家賺么~求採納
7. 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中韓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程度,特別是日本、韓國地域小、市場小,對中國依賴會更大,經濟的廣泛合作進而影響到政治上的博弈,有利於牽制大家、和平共處。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對老百姓的影響也很大,從大的層面說只有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了、穩定了,百姓才會幸福,從小的方面說,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進口關稅降低,日韓的商品銷到中國價格也就隨之而降,老百姓就更易獲得物美價廉的東西,另外有利於增強市場的競爭程度,淘汰不好的產品,最終老百姓就能獲得好產品,對於做生意的商販也是一個機遇,能夠以低價打入日韓市場。
世界自由貿易區聯合會作為國際性的非盈利組織,將充分貫徹自由貿易的精神,促進自由貿易區之間的深度合作,充分挖掘各國自由貿易區的協同效應,實現雙邊貿易、雙向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並通過對各國自由貿易區的深度研究和交流,發展成為聯合國經濟社會發展組織特殊咨詢機構。
8. 中韓建交20年國際貿易情況及其原因分析,這個是我們國際貿易地理的大作業,希望大家幫忙
首先,貿易是增長,增速比較快。地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
原因:1、地緣因素。中韓是鄰居,兩國相隔近,在交通運輸、費用等方面是貿易的優勢。
2、歷史因素。中韓在歷史上交往頻繁,兩國貿易歷史悠久。
3、政治經濟因素。中韓在雙邊貿易中提供了政治支持,如設立貿易區。經濟優惠政策。
回答的不是很完整,就是要掌握答題思路,從哪些方面分析。地理的自然因素無非就是氣候、水、土地、地形等,社會經濟因素也就是勞動力、資金、科技、政策等。地緣政治方面應該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因素。
9. 中韓貿易的現狀與特點
來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自較直觀的問題有:
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
一、中韓兩國雙邊貿易的主要特點:
中韓兩國雙邊貿易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
(一)雙邊貿易發展迅速,增長波動性較大。
(二)貿易不平衡持續擴大,中方逆差增速趨緩。
(三)韓國貿易商品結構有所改善。
(四)韓國企業對外投資首選中國,電子業對華投資增長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