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教師扮演的角色
教師扮演的角色的五個方面:
1、社會的代表者。教師受社會指派並代表社會,按社會要求對下一代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影響。因此,教師的言行不僅是個人行為,而且應是社會規范行為的體現,他應對社會負責,使命感和責任感應成為教師角色意識中的核心要素。
2、社會道德的實踐者。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育人」的含義十分廣泛,它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發展其智能,也包括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對於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學生掌握社會道德規范不僅依賴於教師的「傳道」,更取決於教師的「踐行」。
3、人類文明的建設者。教師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在當今信息社會中,「述而不作」的教師不在是好教師。一個合格的教師不但應具備所教學科的知識、技能,而且應該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慾望,不斷探索教育教學中的未知領域,揭示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推動人類 文明不斷進步。
4、父母的代理人。在學生的心目中,學校里的教師是父母的化身,他們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教師,並且期望教師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護和理解他們。在學校教育中,大凡工作有成效的教師,一般都能自覺或不自覺成功扮演學生父母代理人的角色。
5、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職業有別於其他職業的最顯著標志是教師以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為己任。教師的基本職責中就有「授業」「解惑」,把人類積累的知識和技能高效率地傳授給學生。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不是僅僅把知識呈現給學生,而是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即不僅是給學生現成的「金子」,而更重要的是教給「點金術」。
2. 對教師角色的復雜性進討論
教師的勞動特點由教師的任務和職業角色的多重性所決定。
教師勞動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復雜性。
教師勞動的復雜性是由其工作性質、任務及過程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教師的勞動屬於專業性工作,教師為專業人員,從職業性質上認定它是從事精神財富生產的腦力勞動者,具有復雜性。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較為復雜的內容。教師的勞動過程是培養人的精神生產的過程,不同於物質生產的操作過程。現代學校教育中知識的傳輸量明顯增加,強調發展學生智能,要求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同時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日益應用於教育領域,這都要求教師有更高的專業水平,這說明現代教師勞動復雜性提高了。
第二,創造性。
(1)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是由勞動對象的特點所決定的。教師的勞動對象是人,特別是中小學教師,他們的教育對象是正在成長的少年兒童。這就要求,教師的勞動不僅要遵循教育規律,講科學性,同時還要講藝術性,像藝術家那樣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教育工作是對人的改造與塑造的統一。
3. 教師的角色職能與傳統教學中有何不同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並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復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一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倡導的「行動研究」,它是為行動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即這種研究不是在書齋里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准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煉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與社區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區化,社區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重視挖掘社區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區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4. 教師角色社會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一)教師角色是規范性和自主性的統一
教師職業是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上為滿足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要求而產生和存在的,因此,教師必須按照特定社會的要求來從事教書育人工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教師的角色目標是統一的、規定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師角色沒有自主性。教師在從事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時,可以在遵循社會總體要求的前提下,根據教師自身的個性以及學生的特徵,創造性的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無論是課程開發、教學設計還是學生管理、學生評價,教師都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亦即教師角色並非純粹由外部規定,教師擁有一定的「創造」自身角色的機會和權利。
(二)教師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徵
教師所從事的工作上是培養人的活動。實現這個目的,教師不僅要通過自己掌握的知識影響學生,還要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教師的這一角色特徵,要求教師注意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崇高人格的教育作用。
(三)教師角色具有多樣性和發展性
教師生活在多個空間里,承擔著多種職責,社會對教師的期待也多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同時扮演多種角色。教師不僅要充當「教員」的角色,而且還是「領導者」、「心理保健者」、「紀律執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等。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需要承擔的職責越來越多,各類社會主體對教師的要求與期待也越來越多元化,這樣一來,教師需要扮演的角色也處於不斷更新之中,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對自己所承擔的角色有清晰的認識,而且還要以一種發展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角色,並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與時俱進地調整和轉換自身的角色。
(四)教師角色具有彌散性和模糊性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承擔著促使兒童社會化,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傳遞一定的價值規范,喚醒他們對社會及個人的責任感,並且能對事實和知識進行批判性分析等職責。教師根據自己的職責積極展開自己的工作。但是,學生的興趣、行為、態度和價值觀等的改變很難斷定是哪項教師勞動的直接結果,從而使教師角色的責任表現出一定的彌散性和模糊性,並由此引發教師角色的內在沖突,即教師個人希望看到自己角色扮演的成果的需要,與他的角色扮演中許多成果的「無形性」之間的矛盾,教師很難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滿足感。
5. 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什麼
1、因材施教
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師既要遵循統一的培養目標,又要根據不同回對象的答個性特點,根據客觀環境、教育條件的變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進行創造性勞動。
2、教學上的不斷更新
時代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地在更新,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活動必須要有創造性和創新性,如果教師不去床新,不去更新教師自己的知識儲備,那麼久無法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導和解惑。
3、教師的「教育機智」
一個教師對應的是多個學生,每個學生的特點各不相同,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那麼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教育機智」,教師只有擁有很高的「教育機智」,才能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5)教師角色創造性擴展閱讀:
教師的職責
教師的角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某方面的課本知識,而是要根據學生的發展實際及教育目標、要求,在特定的環境中採用特定的教學方法,通過特定的途徑來促進學生成長,教師這種角色是一種性質復雜的職業角色。一個人成長為這種角色需要經過復雜的、長期的學習過程。
教師角色的性質就在於幫助學生成長;或者說,教師是促進學生成長的人。
6. 教師是什麼——淺談教師的角色定位
雖然做一名職業教師已十餘年了,可每每讀到「教師」這一詞語,都不免會驚醒端坐,如芒刺在背,不敢有些許的懈怠。十餘年了,而我卻愈發地感到了這一詞語的深重,乃至感覺到神聖! 教師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與開拓者。傳統上人們對教師的要求是春蠶、是蠟燭、是園丁,教師的生命價值體現在學生身上,教師只有付出沒有獲取。但教師是人,而不是神,教師的知識和學生的知識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教師的知識應該是一條流動著的溪,是一口噴涌而出的甘泉。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豐富知識、擴大視野、增加內存,共享現代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成果,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學好心理學、教育學,掌握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做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醫。懂得營養衛生知識,以及學生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知識,在學生的生活中給予全面的關心和照顧,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教師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 同時每個學校有各自的特點,在辦學過程中會產生各自的問題,每個教師面對的是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在施教過程會產生各不相同的問題,所以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問題研究的主體。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獲得了大量第一手珍貴的資料和經驗,從資料中分析、在經驗中反思------所以,教師可能成為教育理論的創造者和驗證者。 教師是學生人生航船的導航者。現實社會良莠不齊,青年學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若不正確引導,可能迷失方向。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具有十分強烈的質量意識,要真正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方面下功夫。教師應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高度責任感目前獨生子女多,父母、長輩溺愛多,造成多數孩子勞動觀念差,怕臟、怕累,愛花零錢,比吃、比穿,生活自理能力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學校活動中幫助他們克服自身弱點,在家長配合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帶領學生走上信息高速公路,去領略網路世界的「風景」,但若缺乏引導,可能帶來災難。但這需要多方面、長時期的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和嚴格管理,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師是傳播愛心的使者。有人說:「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教育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愛是打開心扉的鑰匙,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愛更困難。教師應當把它無私地奉獻給全體學生。一個教師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著的愛,才能激發出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才能去關心他們的成長,才能去教書育人,才能尊重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成才:學生只有切實地感到老師是在誠心誠意地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幫助自己,才會對你產生歡迎的傾向,喜歡接近你,並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導。反之,如果他們沒有感覺到你有愛生之心,他們就會在情感上對你採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觸的消極態度,那樣的話,無論你怎樣苦口婆心,他們也不會接受。所以,具有愛心,是教師取得教育成果的極為重要的前提,對學生愛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朋友。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是組織者、領導者、傳授者,師生之間不平等,知識由教師單向傳輸給學生。在現代教學和研究性學習中,師生是互動的,在學術上,老師的優勢是有限的,甚至毫無優勢,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參與者、協作者。若想教育好學生,教師應該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應該放下架子,深入到學生中,參加學生的活動和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心理特徵,並做好家訪工作。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以及家庭情況進行談心和教育。充分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把學生真正當成學習的主體。只有教師把學生當做知心朋友,教師才能自覺地去營造一種民主、寬松、開放、自由和包容的創造性環境,才能使對學生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師是學生行為的楷模。教師擔任教書育人的重任,只有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人才能作為人師,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德育人」。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範者。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國漢代哲學家楊雄說:「師者,人之模範也」。教師不僅要有這種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學生所敬佩,還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積極地影響和教育學生,使他們健康成長。正如奧地利教育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所說:「教師只能以他的整個人,以他的全部自發性才足以對學生的整個人起真實的影響」。教師應把言傳和身教完美結合起來,以身作則,行為示範;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教師的人格力量來自於教學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統一,在知識、語言上、行為上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不論在校內、在學生中還是在校外,都應嚴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時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做有損於人民教師形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