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指在前人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
創新能力是指在前人發現或發明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性地
提出新的發現、發明和新的改進、革新方案的能力。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組成:① 研究開發創新能力,② 生產創新能力,
③ 投入創新能力,④ 管理創新能力,⑤ 營銷創新能力,⑥ 財務創新能力,⑦ 服務創新能力,⑧ 競爭創新能力。
Ⅱ 在發明電燈之前,人們是用什麼東西照亮的
一、煤油燈為電燈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為燃料。多為玻璃質材,外形如細腰大肚的葫蘆,上面是個形如張嘴蛤蟆的燈頭,燈頭一側有個可把燈芯調進調出的旋鈕,以控制燈的亮度。
二、火把,古人夜間行路時常用的照明用具,有的用泡過水的干竹蔑等編成長條,有的在棍棒一端扎棉花或布條,蘸上油,也有的用長節竹筒注進油,開口端塞上棉花或布條。點亮時可照多人行走,多個火把人數可更多。
三、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製成,在古代,通常由動物油脂製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徵意義。
四、篝火,古指用竹籠罩的火,泛指一般在郊外地方,通過累積木材或樹枝搭好的木堆或高台,點燃的火堆。
五、青銅燈,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托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煤油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蠟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篝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國青銅人型燈
Ⅲ 在發明前面加一個動詞
這個發明只能用作名詞了,創造發明 create invention (v+n)
發明做動詞的話,前面加不了動詞了。
Ⅳ 四大發明在5000年前發明的嗎
沒有5000年那麼長的歷史。
一:指南針(司南),最早有記載的司南源於戰國時期,其實際年代應記載不足而不可考。其發明者也難以查尋(可能來源於百姓生活所發現)。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應當算是最早的比較完整的記錄了),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人造磁的方法(較接近現代的指南針了)。
二:火葯,火葯是中國漢族發明於隋唐時期,源於煉丹術(帶有相當的偶然性),其發明者也同樣不可考(不知道是那個道士無意中煉丹練出來的)最早也比較完整的記載來源於孫思邈的「丹經內伏硫磺法」。
三:造紙術 時期:東漢(公元102年到105年間),發明者:蔡倫,發明地點:洛陽。
四:活字印刷術: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
Ⅳ 哪些發明在發明前被世人所嘲笑
當袁隆平第一次提出雜交水稻的概念時,竟招來全世界的嘲笑和諷刺.按當時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花式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所以任何實驗都毫無意義.但袁隆平不信這個禁區.幾年後世界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喜獲成功,該水稻比常規水稻增產20%.此時,世界為之轟動,稱袁隆平為「東方稻魔」,稱袁隆平的發明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1818年,一個德國看林人叫德萊斯的,也是偶爾的一個想法,也製做了一輛木輪車,樣子跟西夫拉克的差不多,不過,他在前輪上加上了一個控制方向的車把,可以改變前進的方向.但是騎車時依然要用兩只腳蹬地,才能推動車子向前滾動.當時的德萊斯騎著他的「小馬崽」上路試驗時,遭到不少人的嘲笑.新東西的出現總會被這樣或那樣的傳統勢力所嘲笑,但人類的發明者永遠不會因這些嘲笑而停止.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制.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公元前三千年前,有人發明了輪子,園形的,樣子很滑稽,因為當時「道路」還沒有發明,人們在嘲笑輪子.
1807年,第一艘汽艇問世,一個小男孩劃著小船都比這艘汽艇更快,所有人們都嘲笑這艘汽艇.
1875年發明電話,但是有誰願意對著一個裝滿電線的合子講話呢?所以人們那時候也都嘲笑電話.
1877年汽車開始行駛在道路上,但是騎馬或坐馬車都跑的比汽車快了好幾倍,所以人們都嘲笑汽車.
1879年發明了電燈,因為燈光很微弱,所以人們必須要點亮煤油燈,才能看清楚電燈,所以人們也都嘲笑電燈.
1903年飛機第一次離地飛上晴空,但是59秒之後就掉下來了,所以人們也都嘲笑飛機
Ⅵ 它是在金屬物體發明之前發明的。它叫什麼
電是一種客觀存在,不能說是發明,只能說是發現。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臘人就發現用毛皮磨擦過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絨毛、麥桿等一些輕小的東西,他們把這種現象稱作"電"。
一、電的歷史
公元1600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1544~1603)做了多年的實驗,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許多現象,並最先使用了"電力","電吸引"等專用術語,因此許多人稱他是電學研究之父.1734年法國人杜伐發現了同號電相互排斥,異號電相互吸引的現象.1745,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萊斯特在實驗中發現了放電現象
18世紀中葉,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電學家富蘭克林又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他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的物體之中.如果一個物體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正電(或"陽電");如果一個物體少於它正常份量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負電(或"陰電").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
1800年春季,有關電流起因的爭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伏打發明了著名的"伏打電池".這種電池是由一系列圓形鋅片和銀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裝置,在每一對銀片和鋅片之間,用一種在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中浸過的紙板隔開.銀片和鋅片是兩種不同的金屬,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作為電解液,它們構成了電流迴路.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電池,是由很多銀鋅電池連接而成的電池組.但在當時,伏打能發明這種電池確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電池的發明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可以人為控制的持續電流,為今後電流現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也為電流效應的應用打開了前景,並很快成為進行電磁學和化學研究的有力工具. 二、電的意義
電和電流被發現以後,電的影響便無處不在,它的產生還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加速了世界工業的現代化進程,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Ⅶ 什麼是發明在先原則
發明在先原則,就是發明創造完成的先後為標准,只對先發明人授予專利權。
該原則的理論依據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天賦人權」的思想。當時,立法者認為,如果不承認發明創造為最初發明人的財產,就等於無視人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法國的《專利法》最早確立了「發明在先原則」這一原則與專利制度鼓勵發明創造的使命是一致的,從獎勵發明的角度看,似乎是合理的,可以保證真正的先發明人獲得並行使專利權。但是按照「發明在先原則」確認究竟誰是最先發明人時,舉證困難,給審批程序造成麻煩,費時費錢,以致使權力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而且,這一原則不是廚師發明創造保密的傾向,於社會有害無益。
Ⅷ 古人在五千年前的發明
火,雖然是從野外獲得的,但是鑽木取火算吧
衣服,雖然是獸皮或者樹葉的,但是總能遮羞了吧
不知道那時候帳篷有沒有
還有獸骨針,雖然是從野獸身上獲得的,但是他們能用來縫衣服,應該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