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的木匠祖師爺是魯班,瓦匠祖師爺是誰呢
瓦匠祖師爺也是魯班為祖師爺。
瓦匠,又稱泥水匠。因傳說魯班建造趙州橋,他的妻子雲氏為了使工匠不受日曬雨淋而發明了傘。所以瓦匠一般尊奉魯班為祖師爺。
瓦匠聚會祭祀祖師爺的日期、方式、內容,與木匠基本相同。石匠祖師——魯班傳說中,魯班造趙州橋,在洛城石室山的石頭上刻《九州圖》,在東北岩海畔鑿大石龜。因而,魯班又被石匠們尊為祖師爺。石匠聚會祭祀祖師爺的日期、方式、內容,與瓦木匠大體相同。
魯班的傳說軼事
(1)被墨子所屈:魯班曾做雲梯助楚國攻宋,墨子前來阻攔出兵,在楚王宮中以衣帶為城,以竹片為器,與魯班相鬥,魯班的攻城器械都用盡了,墨子的守城辦法還有餘,最終魯班心服口服,而楚王也放棄攻宋。
(2)有眼不識泰山:魯班在考察弟子時,其中有個叫泰山,手藝也沒有長進,於是魯班將他掃地出門。幾年以後,魯班在街上閑逛,忽然發現許多做工精良的傢具,做得惟妙惟肖。有人在一旁告訴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魯班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3)班門弄斧:它的意思是: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不自量力。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❷ 泥瓦工主要做哪些事情
泥瓦工的工作:
上下腳手架要走斜(通)道,不準站在磚牆上砌築、劃線、檢查大角垂直度和清掃牆面等工作。
砌磚使用的工具應放在穩妥的地方,斬磚應面向牆面,工作完畢後應將腳手架和磚牆上的碎磚,灰塵清掃干凈,防止掉落傷人。
山牆砌完後應立即安裝桁條或加臨時支撐,防止倒塌。
室內抹灰使用的木凳,金屬支架,應設平穩、牢固,腳手板跨度不得大於2米,架上堆放材料不得過於集中,在同一跨度內得超過兩人操作。
不準在門窗、暖氣片、洗臉池等器物上搭設腳手架,陽台部位粉刷,外側必須掛設安全網,嚴禁踩踏腳手架的護身欄桿和陽台板上進行操作。
使用磨石機,應戴絕緣手套,穿絕緣鞋,電源線不得使用破皮、老化的電線,金剛砂塊安裝必須牢固,經試運轉正常,方可正式操作。
❸ 瓦工和泥水工有什麼區別
瓦工和泥工在叫法上沒有區別。因為現在的泥工又稱泥水工匠,就是專業從事砌磚﹑蓋瓦、粉刷等工作的建築工人。但在具體施工中有區別,區別如下:
1、施工准備不同
泥工施工前對原房有鑲貼工程的地面水平度、牆面垂直度、陰陽角方正,逐一進行檢測,如果發現施工質量方面的問題要第一時間和負責人聯系。瓦工貼牆磚之前,應詢問水工、電工、看水路是否布完且試壓,電工的開關、插座位置是否都已定好。
2、施工領域不同
泥工負責浴缸基礎砌築,衛生間、廚房地面防水層,衛生間地面,廚房地面。瓦工負責鋪貼衛生間牆磚(門套安裝前),鋪貼陽台地面磚,鋪貼廚房牆磚(門套安裝前、櫥櫃安裝前)。
3、施工材料不同
泥工使用水泥、砂子、紅磚等輔料。瓦工使用牆面磚、地面磚、仿古磚等主材。
注意事項:
泥工施工時應注意:
1、不可破壞承重結構。
2、不可破壞外牆面。
3、不可破壞防水層。
4、不可增加樓層靜負荷。
5、不可將煤礦氣管道埋入牆內。
❹ 什麼時候有的磚是誰發明的
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中華第一磚」,具體發明考古無法證實。
2009年~2010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對藍田縣新街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發掘過程中,令人驚喜的是,他們發現仰韶文化晚期燒結磚殘塊5件,未曾燒過的土坯磚殘塊1件。此外,還發現龍山文化早期燒結磚殘塊1件。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楊亞長介紹,5件仰韶文化晚期燒結磚塊中有3件出自該文化時期的窖穴中,另2件出自仰韶文化晚期文化層中。土坯磚殘塊則出自仰韶文化晚期窖穴中。
據了解,仰韶文化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被命名為仰韶文化。
(4)泥瓦工發明擴展閱讀:
分類:
1、按材質分:粘土磚、頁岩磚、煤矸石磚、粉煤灰磚、灰砂磚、混凝土磚等。
2、按孔洞率分:實心磚(無孔洞或孔洞小於25%的磚)、多孔磚(孔洞率等於或大於25%,孔的尺寸小而數量多的磚,常用於承重部位,強度等級較高。)
3、空心磚(孔洞率等於或大於40%,孔的尺寸大而數量少的磚,常用於非承重部位,強度等級偏低。)
4、按生產工藝分:燒結磚(經焙燒而成的磚)、蒸壓磚、蒸養磚。
5、按燒結與否分為:免燒磚(水泥磚)和燒結磚(紅磚)。
❺ 泥瓦工要去哪裡學本事,一天大概賺多少
我就是泥瓦工,找熟人教的,暫時好像沒地方教,包工一天兩百至四百都有,曰工一百五左右,我建議你不學,因為太累人了,我都後悔學了,要採納哦
❻ 我想學習泥瓦工技術
說句實話,你還不如找個有實力的建築公司,直接進行實踐,人際關系弄的好的話,找一個有實力的師傅!不就行了
❼ 瓦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根據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築用瓦就出現了。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築上。
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制陶業進一步發展,陶窯室容量擴大,火膛加深,支炎道和窯箅孔眼加多,火力大而布熱勻,再加上封窯嚴實與最後階段採取灌水方法,使陶胚中的鐵質還原,製成比紅陶、褐陶硬度更大的灰陶與黑而光亮的蛋殼陶。這種制陶技術為後來磚、瓦、陶水管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70年代,在河北省藁城縣台西村商代中晚期遺址中發現用夯土和土坯混築的牆。土坯是以後燒磚出現的前奏。
50年代中期,在古周原中心的陝西岐山縣鳳雛村和扶風縣召陳村,連續出土了多座西周大型建築基址,並出土了大量的瓦及瓦當。從而以豐富的出土實物資料證明,我國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建築用瓦就出現了。這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不過瓦的使用到春秋時代才逐漸普遍。
磚也是在西周時期就開始使用在建築物上。陝西省寶雞市文物普查隊在陝西岐山縣趙家台曾發現一批西周時期的空心磚和條磚,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磚。空心磚呈長方形,中空,外面拍印細繩紋,製作規范方正,長1米,寬0.32米,厚0.21米,壁厚0.02米,一端有口,另一端封堵。經考古學家現場勘察鑒定,確認出土空心磚的灰坑為西周時期標准灰坑。
出土的戰國時代的磚數量不多,其類型有空心磚、鋪地磚、小條磚等。在秦早期都城雍、棟陽、咸陽以及燕下都等戰國遺址曾出土了一些鋪地磚、大型空心磚等。空心磚中最長的可達1.5米,這么長的磚只有製成空心才能燒透,同時使重量減輕,便於搬動。在秦都咸陽遺址中發現了多種磚,質地堅硬,顏色多為青灰,製法一般為模壓成型,並模印紋飾。根據出土文物看,當時的制坯方法主要有「片作」法和一次成型法。"片作"法是將坯泥拍打成片,鋪在與磚坯同大的刻有紋飾的模板上拍打而成。以四塊泥片合成一個方筒,再用小塊泥片堵住一端,接縫處用軟泥抹合。一次成型制胚法,磚壁殼較厚,是用坯泥堆摔壘疊而成。磚角無接縫,磚面的紋飾是坯成之後再刻劃上去的。
戰國晚期,我國出現了一種空心磚槨墓。1988年,在陝西臨潼東陵發現了兩座戰國晚期磚室墓,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磚室墓。兩座墓一個由475塊磚平砌構築,另一個由155塊磚立砌而成。磚的規格約長42厘米,寬15厘米,厚9厘米,重18公斤。
秦代,磚已較多地用於建築,在秦始皇陵的遺址中,發現了三種條形鋪地磚和一種曲尺磚。秦代的磚主要由官營手工業生產。在秦始皇陵曾出土帶有"左司顯瓦"、"左司高瓦"戳印的條磚。左司為左司空的簡稱,秦代的左司空主要是造磚瓦。
西漢前期空心磚比較流行,在地面建築中用來鋪建階沿或踏步,在地下用來砌造墓室,。空心磚墓的結構可分為平頂箱子式和兩坡頂式。所用磚少則十幾塊,多則一百餘塊,有長方形磚、柱形磚、三角形磚等式樣。空心磚的形狀和尺寸按每塊磚所在的部位分別設計,制坯時還需刻劃編號,以免組裝時發生錯亂,這可能是最早的裝配式建築。空心磚一般都是素麵的或拍印有簡單的幾何圖案。但在河南有不少空心磚上模印有畫像,其內容豐富多彩,如樂舞、騎射、車馬、田獵、門闕、神話故事等。如1970年9月,在鄭州新通橋附近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漢代畫像空心磚墓。整個墓室用133塊各種不同形制的空心磚築成。全幕所用空心磚,除封門磚和鋪地磚為素麵外,墓頂和四壁的磚都印有精美的畫像。
西漢時期,制磚業除官營手工業外,民間生產也有發展。在遼寧遼陽三道壕西漢村落遺址發現了7座磚窯,每窯約能容18000磚左右,窯旁多有水井。
由於空心磚製作復雜,不宜大量生產,而小條磚具有製作容易,承重性強,砌築方便,應用靈活等優點,至東漢時期,小條磚逐漸代替了空心磚。漢代小條磚尺寸逐漸規范化,長、寬、厚的比例約為4:2:1,使其在砌牆時可以靈活搭配。為配合條磚的使用,還創造了多種異型磚,如榫卯磚、企口磚、楔型磚、曲面磚等。
魏晉以後,小條磚的應用更為廣泛,產量也增加了。唐代,鋪地磚的使用比較普遍,在唐長安城大明宮龍尾道遺址出土了大量的素麵和蓮花紋方磚。據專家推測,在龍尾道平級鋪素麵方磚,在坡道則鋪蓮花紋磚。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它的使用始於西周早期。1976年,在陝西岐山縣鳳雛村發現了一組大型建築基址,其年代,根據對一根炭化木柱所做的放射性炭素測定,結果為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西周早期。在屋頂堆積中發現少量的瓦,推測當時只用於屋頂重要部位和部分屋脊上。同時,在陝西扶風召陳村也發現了大型西周建築基址群,從出土陶器判斷,上層建築是在西周中期修建的。在遺址中發現很多類型的板瓦、筒瓦、還有半瓦當。(板瓦是仰鋪在房頂上,筒瓦是覆在兩行板瓦之間,瓦當是屋檐前面筒瓦的瓦頭。)瓦上都有瓦釘和瓦環,用來固定瓦的位置。在陝西灃西客省庄發現一塊瓦殘片,斷面呈人字形,可能是用於屋脊上的脊瓦;還發現有尚未燒制的瓦坯,推測這里有專門燒制瓦的手工業作坊。在河南洛陽王灣、北京琉璃河董家林等處也發現了西周晚期的瓦。據此推測西周早期宮殿建築開始在房頂局部(可能在屋脊等處)用瓦,西周晚期至東周初期房頂大部分蓋瓦。當時的瓦都是用泥條盤築拍制的,製法是先用泥條盤築成圓周形的陶坯,然後將坯筒剖開,四剖或六剖為板瓦,對剖為筒瓦,然後入窯燒制。瓦的厚薄不均,反面有手摸痕,表面有粗而亂的繩紋。
春秋末期和戰國時期,瓦的使用增多。在列國城市遺址中都遺存了很多瓦件,其中有許多帶圖案的瓦當。各國瓦當的圖案不同,反映出各國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等。如秦國流行各種動物圖案的圓瓦當,有奔鹿、立馬、四獸、三鶴等;趙國為三鹿紋與變形雲紋圓瓦當;燕國主要有饕餮、雙龍、雙鳥和山雲紋等半瓦當。戰國時期瓦的結構有了重要改進,就是把瓦釘和瓦身分離,這不僅增強了瓦的固結,而且使瓦坯的製作簡化。
秦漢時期是瓦的發展興盛階段。瓦當在戰國開始從半圓形向整圓形演化,至東漢時全部為圓形。秦漢瓦當圖案很豐富,並有很多文字瓦當。如漢長安地區建築的瓦當,有的以「長樂未央」、「長生無極」等吉語作紋飾;有的宮殿、官署往往用其名稱作紋飾,如「上林」、「左弋」等。王莽時期由於讖緯學盛行,而以四神象徵四方是讖緯學的內容,故王莽宗廟的四門,一般東門用青龍瓦當,西門用白虎瓦當,南門用朱雀瓦當,北門用玄武瓦當。1986年,遼寧省文物部門在綏中縣牆子里村發現了大型秦漢宮殿遺址,發現的瓦當直徑有52厘米,如此大的瓦當,可以想像當時建築的宏偉。
西漢中期,開始把輪制技術應用到制瓦業,泥條盤築法逐漸被淘汰。在洛陽龍虎灘村的一處北魏官府建築群遺址,出土了大批質密堅實,表面經刮磨,有光澤、製作精細的各種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扁平菱角形瓦釘、獸面紋脊頭瓦、鴟尾等,推測這是北魏官府手工業產品。在瓦上有刻劃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據刻劃文字可以知道,當時官府制瓦是以隧為單位,隧主是低級武職,隧主之下有技術工和若干種工人。技術工稱為匠,並分成輪(用陶輪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生產瓦件的匠、工可能是按軍事組織編制。
唐代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3種。灰瓦質地較為粗松,用於一般建築。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多用於宮殿和寺廟。例如唐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遺址出土的黑色陶瓦,大的直徑23厘米,大約用於殿頂;小的直徑15厘米,大給用於廊頂。還有少量的綠琉璃瓦片,大約用於檐脊。瓦當紋飾南北朝以後由於受佛教藝術的影響,多為蓮花紋。在唐長安城興慶宮遺址,發現的蓮花紋瓦當種類多達73種。
❽ 泥瓦工是什麼意思
瓦工是一種俗稱,又稱泥工(泥水工,泥瓦工),是古代建築行業的八大工匠之一,也是現代建築行業主要人工作業的工種。它的工作范圍包括:砌築,澆搗混凝土,抹灰(以前包括瓦片鋪設)等。隨著建築行業的發展,工種越來越專業化,現今主要分為:砌築工,澆搗工,粉刷工等。
❾ 設計師在泥瓦工階段所起的作用
好的設計師會在泥瓦工階段設計出好的瓷磚排布方案和色彩搭配方案,並實地挑選出和整體裝修非常相配的瓷磚花紋。瓷磚鋪貼的效果好壞跟設計師的瓷磚鋪貼方案很有關系,好的瓷磚搭配會讓整體裝修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