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創新的人物事跡有哪些
劉建國中共黨員、南開區人民政府行政許可服務中心主任
他帶領團隊大膽探索,積極創新。2004年,成立全國首家行政許可服務中心。在全國首創「超時默許」行政許可審批新機制,2006年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首推「告知承諾制」,在全市推廣。實行「並聯審批」電子政務,效率提高10餘倍。首推「一表通」,效率進一步提高。首推「五個十」管理模式。提出拓展「第四產業」。首推「政府文化」新理念,在全國聯合發起承辦「全國行政許可服務機構論壇」。被授予2006年度「中國百名改革創新風雲人物」。
孫雲南開大學信息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真空學會常務理事
從事薄膜太陽電池材料、器件、工藝的綜合性研究開發,是我國光伏領域和真空科學與技術領域中有影響的專家。先後自主開發研製了「多元化合物半導體四室成膜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完成了「高真空化合物半導體熱處理系統」的研製。「十五」期間,組織科研團隊完成國家科技部重點課題「銅銦硒薄膜太陽電池試驗平台與中試線」一期任務。研製的銅銦硒薄膜太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超過14%;轉換效率在9~13%范圍內的成品率達到85%以上,這一成果已實現產業化。
李忠獻中共黨員、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博士、橋梁與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
從事工程結構抗震抗爆、減災控制與健康監測等前沿性研究領域的科研工作。近年來,完成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8項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天津市科技發展計劃研究項目、3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和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28項國家各類重點工程建設委託科研項目。先後獲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多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出版著作2部,發表論文126篇。獲2004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王舒中共黨員、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南開區政協委員
他從事中醫針灸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他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2項,省部級課題8項,發表科研論文40餘篇,多項研究課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作為第一完成人,他的「針刺對實驗性腦梗塞大鼠基因轉錄影響的研究」、「針刺對實驗性腦梗塞(MCAO)模型大鼠腦組織c-fos基因表達影響的研究」、「SAM鼠腦細胞端粒與端粒酶的增齡性變化及針刺的影響」處於國際領先。他榮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天津市第七屆青年科技獎、天津市十大傑出青年等。
李瑋共青團員、天津市第43中學學生
初中,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彩虹玉米栽培研究,培育出優種甜糯玉米,獲得了天津市億利達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在天津市進行推廣。高中,在輔導老師指導下研製出「日地時空儀」,幫助同學加深太陽與地球之間相對運動關系的理解,獲得了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代表天津市參賽,獲得第二十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以及萬戶創新獎。參加億利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了全國億利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
曹常在中共黨員、天津市塑料研究所所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
從事塑料技術研發和產品應用。先後主持完成心臟直視手術中體外循環管路研製開發,產品累計創收2000多萬元;與中國醫科院阜外醫院合作「心臟溫血灌注裝置」研製並應用臨床,獲得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科技進步三等獎。參加國家「九五」攻關項目「長壽命、多功能PE棚膜的研發,通過國家科委驗收;研發「塑料復合變徑管擠出工藝及主動脈插管」項目,填補國內塑料加工變徑工藝空白。曾獲得國家專利20項,榮獲天津市企業技術創新帶頭人、天津市專利先進工作者和先進個人。
孫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員
他承擔神舟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創造性地完成了新型空間用太陽電池的開發生產。「微太陽電池研究」國內領先。他主持研究生產的GaAs/Ge單結太陽電池和GaInP/GaAs/Ge多結太陽電池,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完成「大功率衛星電源技術
GaAs/Ge太陽電池研究」、「微太陽電池研究」等科研項目,取得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豐碩成果。他主持的項目先後獲得部級科技獎三等獎、天津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顧正天津久榮車輪技術有限公司執行經理、全國標准化技術委員會車輪分委會委員
他研製的「輪胎耐久/高速性能試驗機」系列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2005年國家重點新產品,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南開區科技進步一等獎。公司成為我國車輪/輪胎檢測行業最大的研發製造基地、車輪/輪胎實驗中心,成為國內此項領域最大的供應商。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具競爭力高成長型創業企業500強」。他被評為「天津市2004年度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南開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⑵ 新中國成立以來20大科技成功及其代表人物
一、生物技(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又成功地運用基因方法重組人胰素。(3) 1984年3月9日,我國青年學者旭日干與日本學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試管山羊」,1989年,「試管綿羊」被成功培育。(4) 被世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於1973年在世界上首稱育成秈型雜交水稻。直到90年代,雜交水稻的影響還在繼續。——基因工程(5) 從1980年開始,由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與復旦大學遺傳研究所合作進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轉基因羊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使我國的轉基因羊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6) 一種生長耗料低、肉質好、抗病力強的轉基因豬,已由湖北省農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導入總效率2.1%,比國外高出一倍多,超過國際先進水平。(7) 在基因葯物方面,1988年,我國研製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製成功治療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療效的合成人工干擾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葯物,其中一些葯物已進入市場。二、農業技術(8) 早在1956年,廣東省的農民育種專家就培育出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矮稈秈良種。此後,隨著一系列矮稈品種的育成和推廣,1965年,我國南方稻區基本上實現秈稻矮稈化,每畝產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9) 90年代,我國農業科技人員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分離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進一步研製出只採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在全國大面積的試種中,表現出高產、優質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頃產量可達11250公斤。(10) 1995年11月,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山東大學生物系聯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麥矮病毒的轉基因小麥品種。(11) 1997年7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黃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經過多年攻關,成功地將抗除草劑基因轉入水稻,並應用於雜交水稻。(12) 1997年10月,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中心郭三堆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雙價抗蟲棉。(13) 1998年9月,浙江農業大學核農所教授高明尉等帶領課題組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轉基因抗螟蟲品系克螟稻。此外,我國在激光育種、輻射誘變育種、太空育種等先進技術領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三、工業技術(14) 1956年7月,沈陽飛機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5) 1957年7月,昆明機床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高精度電應坐標鏜床。(16) 1957年10月,鞍鋼第二初軋廠試製成功我國第一台1150毫米初軋機。(17) 1958年6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中國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18) 1961年4月,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成功中國第一台萬噸水壓機。四、通信技術——大型計算機(19) 1983年12月,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製出被命名為 「銀河」的大型計算機系統。從此,我國踏進了世界研製
⑶ 2019年有什麼科學家創造的偉大事跡嗎
一、嫦娥四號
1月3日,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傳回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像;
二、「東方紅」3號
5月31日,全球最大的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號交付,我國「透明海洋」觀測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中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
6月5日,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發射,成功將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四、人造太陽
6月5日,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2號」裝置總體安裝啟動,預計2020年投入運行,開展探索清潔能源相關科學實驗;
五、5G商用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了5G商用牌照。10月31日,5G套餐上線,5G商用時代拉開序幕;
六、人工心臟
7月,第三代人工心臟助兩位心衰患者重獲新生,標志中國人工輔助心臟裝置性能達到國際同類水平。9月,首批人工心臟產品在重慶獲批上市;
七、「雪龍2」號首航南極
7月11日,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順利交付。10月15日首航南極。11月20日進行首次陸緣冰破冰作業;
八、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入使用,被稱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首;
九、「高分七號」衛星
11月3日,「高分七號」衛星發射升空,它能在太快拍出媲美「阿凡達」的3D影像。12月10日,發布首批20餘幅亞米級立體影像圖;
十、發現最大恆星級黑洞
11月28日,國家天文台宣布,中國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恆星級黑洞。
⑷ 為中國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人物
鄧稼先(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祖國的強盛,為了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鬥了數十年。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他在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直到他死後,人們才知道了他的事跡。
他主要從事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李政道
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江蘇蘇州,父親李駿康是金陵大學農化系首屆畢業生。李政道曾在東吳附中,江西聯合中學等校就讀。因抗戰,中學未畢業。1943年因以同等學歷考入遷至貴州的浙江大學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學之路,師從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軍入侵貴州,時在貴州的浙江大學被迫停學。1945年他轉學到時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二年級,師從吳大猷、葉企孫等教授。1946年赴美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費米教授。1950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從事流體力學的湍流、統計物理的相變以及凝聚態物理的極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粒子物理和場論領域的研究。三年後,29歲的李政道,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他開辟了弱作用中的對稱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物理等科學研究領域。1984年他獲得全校級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這一最高職稱,至今仍是哥倫比亞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最活躍的教授之一。現在,他的興趣轉向高溫超導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陣,以及解薛定諤方程的新途徑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奮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線,不斷發表科學論文。
自20世紀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開始回國訪問,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積極建議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重視基礎科學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大學及浙江大學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學術機構,設立私人教育基金,對藝術和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個人亦喜隨筆作畫並積極倡導科學和藝術結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誕生於上海。他自幼酷愛讀書,整天手不釋卷,連上衛生間都帶著書看,有時手紙沒帶,書卻從未忘帶。抗戰爭時期,他輾轉到大西南求學,一路上把衣服丟得精光,但書卻一本未丟,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歲的李政道到美國留學,當時他只有大二的學歷,但經過嚴格的考試,竟然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錄取。 3年後便以「有特殊見解和成就」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辨,被譽為「神童博士」,其時年僅23歲。
在科學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歲時便升任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他親自體會到科學人才必須從小培養,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會見毛澤東主席時,建議在中國科技大學開設少年班,他的建議受到採納。1979年他去合肥訪問時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學們,並題詞:「青出於藍,後繼有人。」李政道關心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他建議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他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他建議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他建議成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1985年7月16日,鄧小平會見李政道時,對他說:「謝謝你,考慮了這么多重要的問題,提了這么多好的意見。」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將其畢生積蓄30萬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義設立了「中國大學生科研輔助基金」,資助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蘭州大學和蘇州大學的本科生從事科研輔助工作。李政道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科學事業後繼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盡全力。
⑸ 中國著名科技人物人物簡介
1、潘建偉
潘建偉,男,漢族,1970年3月生,浙江東陽人,物理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8月加入九三學社。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在基於光子和超導體系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進展。2017年5月3日,該研究團隊在上海正式發布了這一系列研究成果。
潘建偉教授在現場宣布,在光學體系,研究團隊在去年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
2、吳希明
吳希明,男,1964年9月出生,福建省邵武市人,直升機總體設計專家,中共黨員,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研究員,中航工業直升機公司研發中心型號總設計師。2015年11月入選「中央電視台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候選人。2016年1月,被評為"2015年度十大科技創新人物"。
吳希明榮立一等功2次。4次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防科工委511人才」、「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當選第15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人物」。 2010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4、金國藩
金國藩,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三座標光柵測量機,獲全國科技大會獎,領導可擦除光碟機,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創造一種可擦可寫的光學頭,獲我國專利,寫出國內唯一的一本「計算全息圖」專著。
開創性地將計算全息用於製作凹面光柵及光學綜合孔徑雷達信號處理等,獲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在「雙折射雙頻激光器」獲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二元光學器件研究獲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 。
5、張存浩
張存浩,籍貫山東無棣,天津人,物理化學家和激光化學家、中國高能化學激光奠基人、分子反應動力學奠基人之一。1943年考入廈門大學,1947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化工系。
張存浩長期從事催化、火箭推進劑、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等領域的研究。研究雙共振光譜學和分子碰撞傳能,短波長化學激光新體系。 研究水煤氣催化合成液體燃料,在發展熔鐵催化劑和解決流化床傳熱與反混問題上有所貢獻。
195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當選為中科院化學部常委, 2013年度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6年1月4日國家天文台將編號為「1928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存浩星」。
⑹ 現代為國科技奉獻的名人故事
一、錢學森
1850年,英國人約瑟夫·威爾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開始研究電燈。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得到英國的專利,並開始在英國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裝電燈。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他們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是他們無足夠財力繼發展這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愛迪生。
愛迪生購下專利後,嘗試改良使用的燈絲。1879年他改以碳絲造燈泡,成功維持13個小時。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絲燈泡曾成功在實驗室維持1200小時。但是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並且獲得勝訴。愛迪生在英國的電燈公司被迫讓斯旺加入為合夥人。
但後來斯旺把他的權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在美國,愛迪生的專利亦被挑戰。美國專利局曾判決他的發明已有前科,屬於無效。最後經過多年的官司,愛迪生才取得碳絲白熾燈的專利權。
⑺ 獲得「兩彈一星」的有哪幾位科學家
獲得「兩彈一星」的科學家有23位,他們分別是:
1、仍在世的元勛有5人,分別是:程開甲、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於敏。
2、在世前授勛的元勛有11人,分別是:錢學森、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朱光亞、黃緯祿、王大珩、屠守鍔、陳能寬、任新民。
3、去世後授勛的元勛有7人,分別是: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
(7)20人獲封北京創造科技人物擴展閱讀:
1、23位「兩彈一星」元勛全部完成了大學本科學業。其中7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說明清華大學貢獻的「兩彈一星」元勛最多。
2、23位元勛中只有於敏和錢驥沒有留學經歷。從21位元勛的留學國來看,美、英、法、德、蘇是他們的主要留學地。其中去美國者最多,達11人,居半數以上。
3、「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4、"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活生生體現,是中國人民在20世紀為中華民族創造的新的寶貴精神財富。
⑻ 2010感動中國人物,獲得最高科技獎的人物及資料。
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院士當選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獲得2007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還有: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黨的理論傳播者方永剛,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謝延信,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鍾期榮、胡鴻烈,用愛心喚醒英雄的妻子羅映珍,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犧牲的空軍飛行員李劍英,被稱為湖南張海迪的殘疾人李麗,堅守醫德的醫生陳曉蘭,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孟祥斌。此外,感動中國還向"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開發團隊表達了特別致敬。
閔恩澤院士是著名的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奠基人。60年代,他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自主開發了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滿足了國家的急需,為我國煉油催化劑製造技術奠定了基礎。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下,他沒有忘記科研工作,領導了多種催化劑等的研製和開發,也均投入生產和應用,使我國煉油催化劑迎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煉油催化劑跨越式發展。80年代以後,他指導開展己內醯胺磁穩定床加氫研究,使我國裂化催化劑生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煉油工業的發展和油品升級換代的需要。近年來,他進入綠色化學的研究領域,把催化劑科學技術擴展到了生物質資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導的生物柴油生產和應用的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展。閔恩澤院士還為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
組委會給閔恩澤的頒獎詞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本次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是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者;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⑼ 中國十大科技傳播優秀人物的人物介紹
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袁隆平院士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說,「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1910.11.12—1985.6.12
江蘇人。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華羅庚是當代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是世界著名的數學家。讀完初中後曾退學去當店員。 1896.1.9-1989.11.12
中國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20世紀30年代主持設計並領導建造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
茅以升大膽推行「致知在格物」的「習而學」的工程教育,他開創了「通過先生來考學生」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反對灌輸。 1918-2006
1918年2月24日生於江蘇蘇州。其父葉聖陶。
葉至善是著名的少兒科普作家、優秀編輯、優秀出版工作者。他主持少兒刊物如圖書的編輯工作的五十多年中,努力揣摩孩子們的口味,注意他們的理解能力與閱讀興趣,用文藝的筆調來寫科普,希望使孩子們喜歡讀、讀得懂。 1924.6.25—1986.7.29
安徽省懷寧縣人。傑出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等基礎理論研究,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領導並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實驗工作。 1913———1992
浙江湖州人。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他於1937年奔赴法國,導師是居里夫人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1948年回國。50年代中期,他帶領一批科學家,著手為新中國建造原子彈。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 1890—1974
浙江紹興人。當代聞名的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
「求是」是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的院名,也是竺可楨為浙大制定的校訓。 1889.10.26-1971.4.29
湖北黃岡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 1937.2.5-2006.2.13
籍貫江蘇無錫。他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和技術負責人,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