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的叩診方法是誰發明的
叩診,是現代臨床醫學常用的一種物理診斷方法。醫生通過手指叩擊人體的一定部位,根據各部位質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氣體和液體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各種不同聲音,來判斷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狀態。這種方法由於簡便易行,因此即使在醫學科學日趨發達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國的醫生廣泛應用。
叩診是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一位名叫奧恩布路蓋的維也納醫生在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有些死者的胸腔內充滿著液體。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為什麼胸腔積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發現?應該如何發現?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經營酒業的父親,經常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其發生的清、濁聲音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它,聽其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估計胸腔內有無積液。經過不斷的摸索,奧恩布路蓋終於發明了最早的叩診方法,即用四隻指頭直接叩擊人體胸部,並對胸部疾病與叩擊音的變化關系作了較深刻的研究,於1761年在維也納發表了題為《用叩診人體胸廓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論文。
但是,奧恩布路蓋的發明在當時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遭到了某些名醫的冷嘲熱諷,甚至被指責為「瘋子」。到19世紀初,由於法國醫生高爾維沙爾的推薦和法國臨診病院的應用,叩診才逐漸被人們重視。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診法的基礎上,創制了叩診板和叩診錘,於是就產生了間接叩診法。1838年,維也納著名醫生斯科達對叩診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應用聲學原理闡述了出現不同叩擊音的原因,為叩診找到了理論依據。以後,以對上述兩種叩診法作了改進,醫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為叩診板,用右手中指進行叩診。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
2. 叩診法是誰發明的
在醫院里,有時醫生會將左手指貼在病人的胸壁上,用右手中指頭輕叩左手指,細細辨析胸廓發出的聲音,以診斷心肺有無疾病——這就是胸部叩診法。發明叩診方法的是18世紀奧地利醫學家約瑟夫·奧安勃魯格。
奧安勃魯格(公元1722~1809年)是維也納一所醫院的主治醫生。當時,維也納的肺部疾病特別是肺結核的發病率很高,在屍體解剖中常發現,患者的胸腔里充滿了積水。奧安勃魯格想,如果我們早點知道他有胸腔積液,就可從肋骨之間插入一支空針,將積液抽掉,可能會拯救患者的生命。
可是,怎樣才能判斷胸腔內有沒有積液呢?這個難題晝夜縈繞在奧安勃魯格的腦際。
他苦思冥想,憑著較深的音樂造詣和執著的探索精神,終於想到憑借「聲音」診查胸腔積液的方法。
他回想起童年時代,經營酒業的父親常帶他到地窖去,察看每隻酒桶里還有多少酒。酒液上面是空氣,當敲擊酒液上方的桶壁時,聲音很清脆;若敲擊酒液所在的部位的桶壁,聲音就很沉悶。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借其發出的清、濁聲音,便可用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從發出的不同聲音來判斷胸腔內有無積液嗎?
奧安勃魯格經過不斷地摸索,做了7年的試驗,終於發明了叩診法,並於1761年在維也納出版了一本僅95頁的書,書名叫《通過叩擊胸部來探查胸腔內疾病的一種新發明》(簡稱《新發明》),詳細介紹了叩診法。
具體方法是:讓病人屏住呼吸,醫生用「並攏、伸直的手指,慢慢地、輕輕叩擊」。奧安勃魯格還畫出胸腔叩診的清音范圍,指出心前區和肝區叩診濁音。他還描述了各種疾病的叩診音特點,如胸腔積液、肺部空洞、心包積液、心臟擴大等等。
像許多創造發明一開始總是受冷遇一樣,奧安勃魯格的叩診法很少有人賞識,連他的老師也持冷淡態度,甚至遭到了當時一些名醫的冷嘲熱諷,譏諷這是「愚蠢的叩診法」。
直到18世紀末,曾任拿破崙御醫的法國名醫柯爾維莎(1755~1821年)對奧安勃魯格的叩診法產生了巨大興趣。1808年,他將《新發明》一書譯成法文,並推薦給法國的各大醫院應用,終於使叩
診法在奧安勃魯格去世前一年被醫學界接受。
3. 有關想像力與發明創造的故事
1、高跟鞋的故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
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追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就很快地盤行起來了。
2、剃須刀的故事
1828年謝菲爾德製成一邊帶有保護的刀片,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國一位推銷員吉列偶遇發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賺大錢,想發明一種人人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東西。一天,吉列刮鬍子,發現剃刀的刀片正適合這種構想。
於是他設計出一種安全剃刀夾持柄,但找不到能製成薄刀片的廠家。到1901年,他遇見機械師卡森,才解決了技術問題,使鋤形刀架與雙刃可換刀片合成一體,並申請了專利。早在1900年,電動剃須刀已在美國獲得專利,但第一種適於商業製造的電動剃須刀是由美國退役陸軍上校希克設計,並於1928年獲得專利的。
3、冰箱的故事
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是由哈里森在1851年發明的,他是澳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乙醚清洗鉛字的時候發現,乙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乙醚是一種沸點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蒸發吸熱現象。
於是哈里森經過研究研製出了使用乙醚和壓力泵的冷凍機,並把它應用在澳大利亞維多利的一家釀酒廠,供釀酒時製冷降溫使用。第一台使用電動壓縮機工作的冰箱是由瑞典工程師布萊頓和孟德斯於1923年發明的。後來一家美國公司買去了他們的專利,於1925年生產出第一批家用冰箱。
(3)發明叩診擴展閱讀:
想像力培養的十個方法
美國哈佛大學的伯頓就如何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提出以下十個要點:
一、創造一種氣氛,使每個兒童被作為一個人來看待,使他受尊重,並作為小組的一名成員受到重視。
二、使每個兒童懂得自尊,並學習提出自己的思想看法。
三、每個兒童應當獲得自己去創造成就的勇氣和信心,並應當許可他進行創造性的嘗試。
四、兒童需要體驗自己的能力,要有環境的自由,以便好好地學習。
五、要對兒童別出心裁的創造性嘗試進行稱贊和鼓勵。
六、應當鼓勵兒童去探索、去選擇新途徑,不停留在已經明了的事物上。
七、好問態度應當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八、應善於傾聽、觀察和保持沉默。
九、應當避免引起兒童害怕的壓力,害怕會禁錮兒童的智力,阻礙兒童通向新的思想,而敢於認識可導致探險;不安全感會導致兒童產生模糊主張和阻塞兒童選擇答案的途徑。
十、應當避免在評價兒童中迷信權威的做法。
4. 醫學發展史的近代醫學
近代的醫學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周。許多葯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此時期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是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①醫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1493~1541)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頑固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規和盲目崇拜進行斗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②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如加倫所著的解剖學中,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反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研究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制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餘幅。畫得大都准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迴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隻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加倫的錯誤達 200多處,如 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加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③A.帕雷提高了外科的地位。中世紀,由於手術操作污穢而受到輕視,一般的外科手術都由理發師進行。法國的帕雷是理發師-外科醫生。曾任軍醫,在戰傷處理中,用軟膏代替沸油處理火器傷,取得了很好的療效。他還用結扎法取代燒灼法進行止血,做過異位胎兒倒轉術,創制過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國文字法文寫成。
④傳染病的新見解。14~16世紀,傳染病非常流行,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這時G.弗拉卡斯托羅(約1478~1553)提出有關傳染病的新見解。他認為傳染病是由一種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他還指出了3條傳染途徑。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出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了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表,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了交流,推動了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①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1561~1636)。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血液循環的發現。
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心臟血循的環節。1553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1553)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
②顯微鏡的應用。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義大利M.馬爾皮吉(1628~1694)觀察動物組織,發現了毛細血管,還觀察過脾臟、腎臟等組織的微細結構。荷蘭業余科學家 A.van萊文胡克(1632~1723)也作過許多顯微鏡觀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細胞。他在觀察蝌蚪的尾巴時發現血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流過的情形。他和馬爾皮基的觀察填補了哈維在血液循環學說中留下來的空白,說明血液怎樣由動脈進入靜脈的。但是,17世紀的顯微鏡觀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體組織學是19世紀才發展起來。
③醫學的三個學派。17世紀時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有了進步,醫學家不滿意過去的醫學學說,出現了一些新的學說,這主要有三種派別。其一是物理學派,前述的醫學機械論者、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對醫學的見解就是代表。1662年出版的他的生理學遺著,主張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機械的反應;他認為人有靈魂,而靈魂存在於松果體中。
化學派則以化學原理解釋生理和病理現象,荷蘭人F.西爾維烏斯(1614~1672)可為其代表。他曾致力於鹽類的研究。他認為身體的三要素就是水銀、鹽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倫學說的信奉者。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酸性和鹼性的平衡失調所致,所以其治療方法也是以平衡兩者的關系為主。這個學派是當時醫學上有勢力的一派,他們在唾液、胰液和膽汁方面的研究對生理學有一定的貢獻。他們認為血液是中樞,一切病理過程都由血液產生。對所有疾病都用化學原理解釋和治療。
另一位英國的化學派代表,牛津大學的 T.威利斯(1621~1675),注重臨床觀察。在西方他第一個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1670),所以糖尿病也曾稱威利斯氏病。他記述過現在所稱的重症肌無力(1671),還描述並命名過產褥熱和大腦基底動脈環。
還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認為生命現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學的支配,生命現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來維持的,這種生命力亦即活力 (anima)。這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是G.E.斯塔爾(1660~1734),他認為疾病的原因在於生命力的減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紀更為盛行。
這三個學派雖然開始於17世紀,但其影響很大,直到20世紀各種學派中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④臨床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剖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T.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系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了技術大革新,織布機和紡織機都發明了,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這便是所謂產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產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大為發展。
①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義大利病理解剖學家G.B.莫爾加尼(1682~1771)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②叩診的發明。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J.L.奧恩布魯格(1722~1809)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里的酒量。後來,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③臨床教學的開始。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H.布爾哈維(1668~1738)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盡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癥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系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C.P.C.)的先驅。
④預防醫學的成就。E.詹納(1749~1823)發明牛痘接種法,這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18世紀末,工業革命興起。農民大量湧入城市。資本家只管賺錢,不關心工人生活。工人住在骯臟、潮濕的貧民窟,勞累一天而不得溫飽,因而疾病很多。這類問題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加上啟蒙運動中傳播的博愛思想對一些人產生影響,於是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方面的問題逐漸被提出來。德國人J.P.弗蘭克(1745~1821)寫成《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其中就談到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很多問題。同時,還有人呼籲改善監獄衛生、解放精神病人(不能以殘酷的方式如戴腳鐐、手銬之類對待精神病人)。這類活動主要是個人活動,直到19世紀,政府才逐漸重視這些問題。 19世紀各主要歐洲國家繼英、法之後,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在19世紀完成了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之後,法、德、俄、美等國也相繼完成產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行,摧毀了封建勢力,促進了社會發展和生產關系的變革,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19世紀,自然科學和技術進步很大。物理學方面,有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提出,光學的進步,顯微鏡的進一步改良如復式接物鏡(1823)、無色鏡片(1830)、油浸裝置(1886)等。由於電學的進步,電熱器、電氣治療到後半葉相繼出現。化學方面,有原子論、元素周期率的提出,和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出現。德國人F.維勒(1880~1882)於1828年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界限。生物學方面,有細胞學說、進化論和遺傳定律的提出。19世紀歐洲醫學的主要進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細胞病理學。19世紀初細胞學說提出,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R.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
②細菌學的建立。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由於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誕生了。法國人L.巴斯德(1822~1895)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R.科赫(1843~1910)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
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1880年發表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的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又發現乳酸菌與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制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③葯理學。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阿片提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皮提出奎寧等。
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葯合成成功,到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葯理學。
④實驗生理學。到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
法國的F.馬讓迪(1783~1855),德國人J.P.彌勒(1801~1858)和法國人C.貝爾納(1813~1878)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⑤診斷學的進步。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床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18世紀中葉,奧恩布魯格就已發明並改進了叩診法,然而叩診法受到當時的守舊醫生的輕視和嘲笑,未得到應用。直到19世紀初,法國醫生J.N.科爾維薩 (1755~1821)經20年研究後對叩診加以推廣,才促進了叩診法在臨床上的應用。
發明聽診的是R.-T.-H.拉埃內克(1781~1826),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床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啟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聽診器,先用紙制,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床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H.赫爾姆霍茨(1821~1894)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⑥外科學的進步。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范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發明。19世紀中葉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繼被用作全身麻醉葯,外科手術能夠在無痛情況下施行,這是外科學的一大進步,是外科手術學得以發展的前提。19世紀末又發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續繁雜、副作用多的不足。
創傷手術後的化膿並發症是最麻煩的事,在L.巴斯德發現病原微生物以前,維也納的產科醫生塞梅爾魏斯(1818~1865)於1847年證明產褥熱的真正原因是手和產科器械帶進了感染因素,主張用石灰水洗手。根據巴斯德的發現,英國外科醫生J.利斯特(1827~1912)認為,傷口中的腐爛和分解過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進行復雜骨折手術獲得成功,他還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室、手術台、手術部位和傷口。並用復雜的包紮法包紮傷口。防腐法大大地減少了創傷化膿和手術後的死亡率。但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傷口的感染問題。1886年E.貝格曼(1836~1907)採用熱壓消毒器進行消毒,外科才真正進入了無菌手術的時代。
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進步,如止血鉗、止血帶以及血管結扎的方法的應用等。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⑦預防醫學。18世紀時預防醫學有某些改進,但大多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實施范圍也很有限。到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英國於1848年設立衛生總務部,規定一些預防疾病的法令。之後不久英國發生霍亂大流行,死亡約6萬人。統計資料顯示疾病的傳染媒介是飲用水,於是採取了適當的預防方法,而逐漸遏止了疫情。
使衛生學成為一門精確科學的人應說是德國的M.J.佩滕科弗(1818~1901),他將物理和化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衛生學方面,研究了空氣、水、土壤對人體的影響;測定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對呼吸的意義,並發明了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氣和暖氣設備,1882年發表《衛生學指南》一書。繼他之後,研究職業病的勞動衛生學、研究食品工業的營養和食品衛生學相繼產生。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有些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注意學校衛生。19世紀末葉和20世紀初,出現社會衛生學,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況,患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與它們斗爭的方法。
⑧護理學。護理工作歷史悠久,但從事護理的人長期地位低下,19世紀之前工作條件一直十分惡劣,人員素質差,待遇低。英國的F.南丁格爾(1820~1910)曾在德國學習護理知識,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率護士進行戰地救護,收效顯著。1860年她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
5. 什麼名人發現了什麼又發明了什麼東西筒寫
瓦特與壺蓋
瓦特是二百多年前英國的科學家。
他小的時候,有一天看祖母做飯。火爐上,一壺水開了。開水在壺里翻滾,壺蓋不住地上下跳動,發出啪啪的聲音。
瓦特很奇怪,就問祖母:「奶奶,壺蓋為什麼會跳動呢?」
祖母說:「水開了,壺蓋就跳動了。」
瓦特又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會跳動呢?」
祖母回答不上來。
從此,瓦特就常常坐在爐子旁邊仔細地觀察。他看見水開了,壺里的水汽直往上冒,沖起了壺蓋。他想:壺蓋是被水汽推動的,一壺開水產生的水汽,能夠推動一個壺蓋,更多的開水會產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動更重的東西嗎?
瓦特長大以後,還是不斷研究這個問題。他吸取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很多試驗,終於發明了蒸汽機。
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天真好奇孵小雞
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仍不見愛迪生回來,父母很焦急並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里發現了他。父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里,問愛迪生在干什麼,小愛迪生回答說在孵小雞呀,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總想自己也試一試。當時,父親又氣又笑地將他拉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愛迪生初嘗試驗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溫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愛迪生告訴邁克爾·奧茨吃了這種東西人就會飛起來,結果奧茨吃了愛迪生配製的「飛行劑」後幾乎昏厥過去。愛迪生因此受到了父親的鞭打和小朋友父母們的警惕,勸告自己的孩子不要與愛迪生玩並遠離他。
愛迪生與無影燈
一個大雪天的夜晚,愛迪生的媽媽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來醫生。醫生說:「你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需要開刀做手術」。那時候只有油燈沒有電燈,油燈的光線很暗,一不小心就會開錯刀。愛迪生突然想起一個好辦法,他把家裡所有的油燈全都端了出來,再把一面鏡子放在油燈的後面,讓醫生順利的做完了手術。醫生說:「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聰明救了你的媽媽。」愛迪生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我要製造一個晚上的太陽。」
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沒有發明燈泡的時候,很多人晚上的照明一般是使用蠟燭燈、煤油燈等,那時候的愛迪生內心十分的苦惱,他決心要發明一種能夠耐用的光線明亮的燈泡。愛迪生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幾年之後愛迪生失敗的經歷被許多的人嘲笑,認為他是做白日夢,尤其是認為愛迪生做了很多失敗的實驗。面對別人的質疑和不信任,愛迪生卻並沒有放棄燈絲實驗計劃,反而以此為動力繼續展開自己的科學實驗,於是又試驗了一種碳化棉簽作為燈絲材料,把燈泡中抽成真空,這種材料還是堅持很久,可是在四十五小時不久就燒斷了,但是愛迪生已經興奮不已了,他已經嘗試了超過六千多次的實驗了,而這一次無疑是找到突破點。
愛迪生又開始進行了燈絲實驗,功不負有心人,他發現了鎢絲可以作為電燈材料,為此他欣喜若狂,這種材料是燈泡的絕佳材料,發出的光線十分的明亮,又不易燒斷適合長期使用。如此燈泡便慢慢的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夜晚中必備的照明工具。
彭奈迪脫斯與「安全玻璃」彭奈迪脫斯是法國著名的化學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觸發了他的靈感,使他研究製成了「安全玻璃」。那是1907年的事,一天,彭奈迪脫斯正在實驗室里整理儀器,不小心將一隻玻璃瓶子打翻在地。這下可完了!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瓶子並沒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現了一些裂痕,他隨手又拿出一隻洗凈的瓶子,輕輕地向地上摔去。這次,玻璃瓶子卻被摔得粉碎。兩只瓶子的情況為何如此不同呢?彭奈迪脫斯一時難以找到答案。
時隔數天,報上注銷了一起車禍,橫飛的玻璃碎片擊傷了乘客,使彭奈迪脫斯深感痛心。他不由得聯想起那隻破而不碎的瓶子,決心搞個水落石出。他重新找到那隻瓶子,仔細觀察,原來那是一隻盛過某種葯水的瓶子,葯水蒸發後在瓶的內表面結下了一層堅韌透明的薄膜,看來,正是這層薄膜對瓶子起著保護作用。經過多次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種附著力強、透明度好的合適塗料。後來,他又用塗料將兩層玻璃粘合在一起,發現其防止破碎的性能更好。這樣,「安全玻璃」終於誕生了。圓珠筆的發明者
匈牙利記者比羅某次寫稿的時候,一不小心把稿紙劃破了。他想,要是把筆尖換成圓珠就好了。於是,比羅去請教化學家奧基。奧基說:「筆尖換成圓珠沒問題,可是圓珠的周圍能漏出墨水才可以寫字呀!」比羅想,如果讓圓珠轉動的時候控制墨水的流量不就行了嗎?他開始反復地試驗。終於發明了依靠圓珠的轉動送出墨水的新筆--圓珠筆。圓珠筆用起來非常方便,價格又很便宜,所以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來。
弗萊明與青黴素
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正致力於葡萄球菌的研究,那是一種會讓人致病的細菌。為了考察這種病菌的生活習性和致病機理,需要對它們進行培養觀察。當時的設備比較簡陋,工作是在一間悶熱、潮濕的舊房子中進行的,實驗過程中又需要多次開啟培養皿,皿中的培養物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萊明打開培養皿觀察細菌,偶然發現在培養皿口上長出了藍綠色的黴菌,而就在黴菌旁邊,葡萄球菌被溶化了,出現了清澈的水滴。藍綠色的黴菌為什麼能抑制細菌的生長,並將細菌消滅呢?弗萊明緊緊抓住這次「偶然」的發現不放,全力以赴地對這種藍綠色黴菌進行研究,終於找到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並進一步發現它對其它一些病菌同樣有殺滅作用。1945年,發現青黴素的弗萊明與研製出青黴素化學制劑的英國病理學家弗羅里、德國化學家錢恩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煮石頭——煤氣
梅爾道克從小就特別喜歡琢磨事兒,他還常常挖空心思做一些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能讓大人們吃驚的小把戲。有一天,小梅爾道克在山坡上挖到一些頁岩。當地人都知道,這種石頭可以用火點著,然而,小梅爾道克卻突發奇想:「如果把它煮一煮,會怎麼樣呢?」他決定試驗一下。於是,他把那塊石頭帶回家,放進一把空的燒水壺里,然後給水壺加熱。「把它加熱後,它還能被點著嗎?」小梅爾道克一邊觀察一邊琢磨著。過了一會兒,壺嘴裡開始向外冒出氣體。小梅爾道克打開壺蓋,然後劃了一根火柴,他想看看頁岩還能不能點著。沒想到的是,燃燒的火柴剛一伸到水壺上面,火焰就猛地往上躥了起來!把煤加熱後,它能夠變成氣體——小梅爾道克稱它為煤氣。
時光荏苒,梅爾道克長大了,他走上了化學研究的道路。1792年的一天,梅爾道克在研究煤礦物質時,忽然想起了童年時代玩頁岩的游戲。他想:「能使火焰突然躥高,說明那頁岩釋放的氣體被燒著了。這種氣體也許有些利用價值呢!」經過反復試驗,梅爾道克證明了自己的想法。把煤轉化成煤氣,再作為能源加以利用,是人類用煤方式的重大進步,它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玩鏡片——望遠鏡
1607年.在荷蘭的密特爾堡小鎮上,住著一位眼鏡製造工匠利比赫斯,他靠著開眼鏡鋪維持生活,日子過得並不富裕。利比赫斯有三個孩子,他們經常拿家中的鏡片當玩具。有一天,三個孩子拿著幾只鏡片正玩耍著,其中一個孩子兩只手各拿著隻眼鏡片站在窗檯上,兩只手一前一後,使兩只鏡片重疊起來,然後閉上一隻眼睛,好奇地通過兩只鏡片望著遠方。猛然間,他發現遠處的景物被拉到了眼前,看得十分清楚。他興奮地把這一發現告訴了爸爸。利比赫斯聽了之後, 學著孩子的樣子去做,果然看清了遠處教堂的尖塔。這引起了利比赫斯極大的興趣。他反復地查看這兩只鏡片,其中一隻是老花鏡片,另一隻是近視鏡片。他發現如果老花鏡片擺在前,近視鏡片放在後,只要適當調整兩只鏡片之間的距離,就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根據這一原理,利比赫斯經過一番研究,製成了一架簡單的望遠鏡。這架望遠鏡只有一個30多厘米長的鏡筒,里邊裝著一隻老花鏡和一隻近視鏡片,但它卻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雖說這台望遠鏡還很簡陋,但它宣告人類擁有了「千里眼」。
敲木頭——聽診器
這是1816年的事情了。在法國巴黎的市郊,有一群孩子正圍著一堆木頭在玩耍。其中一個孩子用大鐵釘在木頭的一端不停地敲打,其他孩子在另一端用耳朵貼著木頭聽。這時,一位剛給心臟病患者看病回來的醫生恰好路過這里,好奇地看著這群孩子,忍不住也湊上前去傾聽。立刻,一陣陣真切清脆的敲擊聲傳入耳朵,耳朵離開木頭,聲音就變得微弱、遙遠了。醫生馬上聯繫到剛才的出診,由於那個女病人過於肥胖,傳統的叩診已無法准確聽得她的脈搏,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貼在她的胸部聽診,剛才醫生感到十分為難。圓木的敲擊聲啟發了醫生,他做了一個木管子給病人聽診,後來用改進成喇叭形的象牙管,上面安了兩根柔軟的管子,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
6. 叩診是誰發明的
叩診是在世紀中葉發明的。一位名叫奧恩布路蓋的維也納醫生在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有些死者的胸腔內充滿著液體。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為什麼胸腔積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發現?應該如何發現?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經營酒業的父親,經常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其發生的清、濁聲音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它,聽其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估計胸腔內有無積液。經過不斷的摸索,奧恩布路蓋終於發明了最早的叩診方法,即用四隻指頭直接叩擊人體胸部,並對胸部疾病與叩擊音的變化關系作了較深刻的研究,於1761年在維也納發表了題為《用叩診人體胸廓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論文。
但是,奧恩布路蓋的發明在當時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遭到了某些名醫的冷嘲熱諷,甚至被指責為「瘋子」。到19世紀初,由於法國醫生高爾維沙爾的推薦和法國臨診病院的應用,叩診才逐漸被人們重視。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診法的基礎上,創制了叩診板和叩診錘,於是就產生了間接叩診法。1838年,維也納著名醫生斯科達對叩診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應用聲學原理闡述了出現不同叩擊音的原因,為叩診找到了理論依據。以後,以對上述兩種叩診法作了改進,醫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為叩診板,用右手中指進行叩診。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