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箏是怎麼發明的

古箏是怎麼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23 08:51:53

A. 古箏是哪個朝代發明的,背景是什麼

古箏的由來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形成流傳於秦地(今陝西一帶), 史稱秦箏。隨著歷史的變遷,流傳到全國及周遍不少地區。中國古箏藝術從文獻上看,最早在《史記·李斯列傳》中便提到「擊築彈箏」,這是第一次出現「箏」字,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古箏既善於表現優美抒情的曲調,又能夠抒發氣勢磅礴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達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緻的情趣有關。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趙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聲」、「秦箏」之稱,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關於箏的命名,史料中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l 箏淵源於瑟。唐趙磷《因話錄》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韻》中載有:「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二人爭瑟,而產生了「箏」,僅是傳說而已。
l 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話中,有兩處談到箏,即「彈箏博髀」和「退彈箏而取韶虞」 .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l 早期箏是五弦竹箏,築身瑟弦。如: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五弦,築身而瑟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關於箏的命名,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這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這幾種說法,以音響效果具有錚錚的特點而命名的論斷比較合理。

B. 古箏是誰發明的

暫無可考證的發明者,只能知道早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代,古箏就在當時的秦國(現陝西)一帶廣泛流傳,又名秦箏。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

它的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強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古箏是一件伴隨中國悠久文化,在這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結構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2)古箏是怎麼發明的擴展閱讀:

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

古箏的面板大多數採用河南蘭考的桐木製造,框架為白松,箏首、尾、四周側板有紅木、老紅木(緬酸枝)、金絲楠木、紫檀等名貴木材,古箏的音質取決於面板和琴弦,周邊用料對古箏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紅木、紫檀、金絲楠木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過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區的箏又有多種定弦法,箏的新種類還有「蝶式箏」、「轉調箏」等。

C. 古箏起源於什麼時候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戰國時代,箏就已流行於秦、齊、越等國,其中以秦國最盛行,故有「真秦之聲」、「秦箏」等稱。古箏真正的起源,就如同它的命名一樣,具有許多種版本,會有這樣的原因,我想是來自於它沿革歷史悠久,加上每個朝代對其加註的版本考究各不相同,因此才會有以下四種學說:說法一:箏淵源於瑟在史料中,可看到多處皆有因爭瑟一分為二而成箏的記載,於上述對於「箏」命名的部份,已提及不少,在此不再詳述。

說法二:箏築同源說箏築同源的說法,在史料上也有不少記錄,根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及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敘述到「箏,鼓弦築身樂也」。因此有許多學者推斷,箏的來源與築相當類似,都是竹製,都是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之後箏不斷演進,演變成十二弦木製箏,簡單的說,箏與築皆是由簡單的竹製樂器所演進而生的,因此才有此一說。註:何謂「築」?築乃是一種便於攜帶流行於古代游牧民族用竹所制的簡單樂器,戰國時代流行於燕、趙、齊等靠北方的國家。北宋陳暘樂書「築之為器,大抵類爭,其頸細,其肩圓。竹鼓之,為琴……品聲按柱,左手捩之,右手以竹擊之,隨聲應律焉」。

說法三:箏是由秦國名將蒙恬所造或改革而成的史料中的記載如下:1.漢應劭風俗通「僅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2.隋朝的音韻學家陸法言在切韻中說「箏,秦蒙恬所造」。

3.隋書樂志「箏,十三弦,所謂秦箏,蒙恬所作者也」。

4.唐段案節樂府雜錄「箏者,蒙恬所造也」,雖然此一說法有許多文獻證明,但仍有許都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推斷,以下分項述之:(1)在孔子弟子所撰寫的禮記、樂記中就已有古箏記載。這代表著在春秋時代,古箏早已流行,但此時蒙恬尚未出生,又怎麼造箏呢?

(2)在公元前237年,在宰相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曾敘述到「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其中也有箏樂的記載,李斯和蒙恬雖是同時代人,但此文和蒙恬造箏之說時,相差了十六年,這是另一項否定蒙恬造箏之說的論點。

(3)其三,若蒙恬造箏為事實,怎會於史記蒙恬列傳中,完全無提及有關造箏一事,令人可疑;另外在晉傅玄箏賦序及舊唐書音樂志中皆有反駁蒙恬造箏的記載。箏賦序:「……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舊唐書音樂志:「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此派學者認為蒙恬造箏說已不攻自破,不足採信;至於對蒙恬改造箏的說法倒是認為有可能的。在清朝朱駿聲說文通訓中提到:「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已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這一段文字便證明了蒙恬改造箏的說辭。

說法四:箏為漢代京房所造承上述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其後述是「箏與瑟同而弦少。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十三弦,此乃箏也」,但實際上,「案京房造五音準如瑟」之意,是京房設計了一個狀如瑟的五音準,換句現代話應該是說京房製造了一個有五音準的調音器,而不是古箏。這算是一個會意上的差錯,而非是真實的。那麼倒底事實的真象為何?這些古人的說辭,你自己又相信誰?或許只有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才知道吧!也或許沒有人真正知道!因為若要追溯每個樂器或音樂的確實的背景、歷史,那麼真正的創造者,應該是在當時的人民,因為箏樂早已在每個人的心中慢慢萌芽、茁壯而誕生。

D. 古箏的起源與發展流派是怎樣的

戰國時期,西北三秦地區有一種古老樂器名叫瑟,當時有個叫宛無義的人,他彈瑟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

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裡學習彈瑟,姐姐快一步,先把瑟拿到手中。妹妹哪裡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瑟,兩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咔嚓」一聲,完整的瑟被掰成了兩半。

這時,宛無義趕過來,他不由得愣住了,只見大女兒手中的一半瑟是13弦,小女兒手中的一半瑟是12弦。宛無義又急又氣,他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宛無義唉聲嘆氣,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然發出了更好聽的聲音。

宛無義早忘了責備兩個女兒,他把半邊瑟分別做了一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反而比完整的瑟更加好彈,聲音也好聽多了!

宛無義欣喜萬分,因為這種新樂器的由來是兩個女兒爭瑟,於是他便把半邊瑟叫做「箏」。從此以後,「箏」就在我國流傳開了。

箏也叫「古箏」,是我國古老的民族弦樂器,它屬於八音分類中的絲類樂器。古箏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具有非常好的表現力,因此它深受人們喜愛。

古箏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等結構組成,其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5聲音階排列,最多擁有25根弦。

古箏,是先秦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是我國獨特而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古箏是一件伴隨我國悠久文化、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古老民族樂器。

古箏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時期,在當時秦國一帶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箏」。關於先秦古箏起源,漢代文學家應邵在他所著的《風俗通義》中記載:

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中可知,先秦古箏形制應為「五弦,築身」,但是應邵也不知道是何人發明古箏的,他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就又為古箏起源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還有,關於先秦古箏命名,自古說法也不一致,一直以來都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古箏是先秦時期的瑟分劈而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因古箏發音錚錚而得名。後來,宋代文學家丁度在他所著的《集韻》中記載了秦人「分瑟為箏」之說:

秦俗薄惡,姐妹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

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可靠,因為就常識而言,瑟被分開就成了破瑟,怎麼能算是一種新樂器呢?即便將破瑟修補成古箏,這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很多。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古箏因為其發音性質而得名,這種說法依據是漢代經學家劉熙在他所著的《釋名》中記載:

箏,施弦高,箏箏然。

這便是說,先秦古箏因為其發音「箏箏然」而得名,這音色顯然是對瑟等樂器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

其實,我國先秦民族樂器可以因為樂器來源命名,也可以因為研製方法命名,更可以因為其音色命名。其中古箏因為音色發音「箏箏然」而得名,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先秦古箏盛行於戰國時期的「秦」地,後來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所著的《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件樂器:

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可見,先秦古箏是「真秦之聲也」,這也是「秦箏」之名的由來。還有,在司馬遷這篇文章中,古箏與「擊瓮、叩缶」一起被列舉出來,這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是古箏本來就是先秦「樂舞」中的重要形式和內容,而秦國民間樂器,也是以古箏為主的。

還有,古箏這種樂器在戰國時期是專門用於宮廷音樂中的韶樂演奏的,它最初顯然不是民間樂器,因此,古箏最早是宮廷專用樂器,

它理當比缶、瓮等古樂器高雅一些。只是後來宮廷中已經開始用「韶簫」替代了古箏,這時候古箏才不再是宮廷樂器,逐漸在先秦民間發揚光大,開花結果。

還有,漢代文學家應邵在他所著的《風俗通義》中說,箏是「五弦築身」的,但關於箏形制中的「築身」,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

後來,人們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先秦古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它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被塗上一層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的。這具古築是實心的,並不能作為樂器使用,因為它不利於產生共鳴,若是用來演奏的話,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了。

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先秦古築是件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5個,這就與《風俗通義》的記載相符,但其若是作為樂器的話,顯然是不可靠的。

其實,我國先秦瑟、築與古箏樣式基本雷同,其差別除了音色不同外,外在差別主要在於弦數,也就是瑟有25至50弦之分,而古箏僅為12弦與13弦兩種樣式,當時的築也發展成為12弦與13弦。雖然築與古箏弦數相同,但它們也有明顯區別。

後來明代科學家、文字學家方以智在《通雅》中記載了箏與築的區別:

踏步箏用骨爪,是、長寸余,以代指。築,以竹鼓之也。

如此看來,其實先秦古箏與築的差別主要在於箏是彈撥樂器,而築只是一種竹鼓,這便成了築與古箏形態上的主要差別。

還有,先秦古箏、築與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的。5弦竹製箏演變為12弦木製箏,很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在先秦時期,陝西關中地區是古箏的發源地,這里有豐富多彩的古老民間音樂,其傳統慣用樂器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在榆林地區,人們用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民間音樂中廣泛使用。

先秦關中風格箏曲的鮮明特色,首先是音律上的特殊性和兩個變音的游移性。7聲音階中的4級音偏高,七級音偏低。所謂偏,當然不是半個音。這兩個音又游移不定。一般來說,是向下滑動緊靠下一級音的。

還有,在關中箏曲旋律進行中,一般是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此外,先秦關中箏曲風格細膩,委婉中多悲怨,激越中也有抒情,代

表了先秦關中地區民間音樂風格的特點。此外,在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古箏也相當普及,從史書《史記》中所記載的文字來看,古箏在先秦中原地區已經相當普遍了。

這一時期,秦箏隨著秦國影響力增強而流入中原地區,和當地民間音樂「鄭衛之音」融合發展成為後世有名的中州古調。

先秦中原箏派曲調特色鮮明,歌唱性很強,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於清新流暢中見頓挫雄壯。其箏派頻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別適合中州鏗鏘抑揚的音樂聲調,使先秦箏曲具有朴實純正的韻味。

還有,在演奏風格上,先秦中原箏派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無論曲情歡快與哀傷,都不會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

在先秦時期,著名箏曲《高山流水》曲借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此曲本是古琴曲,音樂渾厚深沉,清澈流暢,形象地描繪了巍巍高山,洋洋流水。

後來,先秦人們將《高山流水》改為古箏彈奏後也別有一番風味,為古箏音色特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從低音至高音,從高音至低音的滾奏手法,惟妙惟肖地托顯出涓涓細流、滴滴清泉的奇妙音響,使人彷彿置身於壯麗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箏逐漸流傳到全國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風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等。

E. 古箏發明於什麼年代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瓮、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瓮」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於豎著揮起打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現悅耳動聽,於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現在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裝飾。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瓮高雅一些。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F. 古箏是誰發明的

古箏起源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瓮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箏乃「真秦之聲也」,故而歷來就有「秦箏」之名,但是若從行文來看,又有值得我們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擊瓮、叩缶」與「鄭衛桑間」對舉,而「彈箏、搏髀」又與「韶於、武象」對舉,因此接下去就有「今棄叩缶,擊瓮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這兒的對舉顯然不是為了文采,而所對舉的乃是「樂」於「舞」的形式和內容,所謂「鄭衛之音」,就是「桑間濮上」,乃是鄭過和衛國的民間音樂,就由此可見「叩缶、擊瓮」乃是秦國當時的民間音樂,就是「韶虞」就是「韶簫」,也就是孔子聽了後贊之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據說此樂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樂;這音樂顯然不是民間音樂,而是宮廷音樂。由此可見,至遲於嬴政當政之時,秦國已用「韶簫」替代了箏,箏當時屬於宮廷所用的樂器了,它理當比缶、瓮高雅一些。至於「搏髀」,於之想對舉的乃是「武象」。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樂舞,是周人歌頌武王伐紂的。由此可見,「搏髀」當是秦國的宮廷樂舞。李斯所舉之例,證明秦國宮廷所用的歌、舞、樂都是別國的,為反駁政治上不用客卿張本。其那文已經提及,李斯進呈《諫逐客書》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箏在秦國的流行當是在此之前。箏的產生就相對完善也就理當比李斯書《諫逐客書》要早一些。 關於箏的命名,有兩種說法,一說乃是有瑟分劈而來,另一說乃是因發音錚錚而得名。《集韻》就持「分瑟為箏」之說:「秦俗薄惡,父子有爭瑟者,人各其半,當時名為箏」。當然除了父子爭瑟的說法而外,還有兄弟爭瑟,以及姊妹爭瑟的說法。這些大同小異的傳說也正好說明這些說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識而言,瑟分為二就就成了破瑟,豈能算箏?若將瑟破為二而修補成箏,恐怕遠比製作箏、瑟要難吧?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其發音的性質而得名,劉熙《釋名》中「箏,施弦高,箏箏然」,就持此說。說箏因「施弦高」而發音「箏箏然」,這音色顯然乃是對瑟的音色舒緩而言的,這就把箏與瑟聯系起來了。確實,我們的民族樂器可以因樂器的來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製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烏),這兒的箏因音色發音「箏(錚)箏然」,而得名也未嘗不可。從後文來看,起初的箏與瑟並不密切,這就失去了箏瑟音色對比的意義,從而使此說顯得難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說箏的命名,也涉及到箏的起源。既然「分瑟為箏」之說不可信,那麼出事的箏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麼箏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漢.應邵《風俗通》載文: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從應邵的《風俗通》所載可知,漢以前的箏其制度應為「五弦,築身」,但是當時「並(山)涼(甘肅)二州箏形如瑟」,應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還記下了「蒙恬所造」的傳聞,這又是說明,漢代在西北地區已經流傳瑟形的箏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樂四》中說:「箏,秦聲也。傅玄《箏賦序》曰:「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關思哉。並有附註說:「今清樂箏並十有二弦,他樂肯十有三弦。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 以上兩條資料頗值得我們注意,應邵乃東漢末年(二世紀末,三世紀初)人,他所記的「五弦、築身」,乃是按照《禮樂記》的記載,並非親眼目睹,而他所見的「並、涼二州,箏形如瑟」,卻未提及其他地區箏形是否有異。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紀人,他在《通典》中比較詳細地說明了當時箏完全如瑟的形制,這形制也符合正統禮器的標准。當然,杜佑同時也提出了對「蒙恬造箏」這一傳說的疑問。 箏究竟是否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認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箏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據年代來看,蒙恬造箏並不具備這種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驁,死與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時蒙恬不過是20多歲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箏的才華,製成後卻要它在短短數年內就流行秦國,並成為當時秦的宮廷樂器,看來不具有這種可能。更有人說,箏乃蒙恬築長城時所造。這一說法就更不具備可能性。因為蒙恬修長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滅齊國以後之事,這比李斯呈《諫逐客書》至少要晚十六年! 亦有說蒙恬所造為「筆」,古繁體「筆」與「箏」近似,因為記載失誤,於是以訛傳訛有此說。 應邵《風俗通》說,箏乃「五弦、築身」。但「築」是什麼樣式,歷代文獻都語焉不詳。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具漢築明器。這具築之所以說他是明器,是因為該器雖然髹以黑漆,卻是用獨木雕成。實心,不利於共鳴,若用來演奏,無法獲得足夠的音量。此外,該器通長約34厘米,用來演奏顯然太短小,而《同典》載,唐代的築長四尺三寸,漢築演變至唐代雖然有異,但相差也不至於如此懸殊。這些理由都足以證明它是明器,該器猶如有柄的小瑟,築面首位各釘以橫排竹釘,一排五個,這就與《風俗通》的記載相符。這具明器築的樣式與瑟相同,似乎又說明瑟、築、箏的樣式是極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築、箏的樣式雷同,那麼我們只能認定箏與瑟的差別除了音色有別而外,外在的差別主要在於弦數,即:瑟有二十五與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箏僅為十二弦與十三弦,當時的築也發展成為十二弦與十三弦,那麼築與箏之間的區別又在何處呢?《通雅》在箏下註明「踏步箏用骨爪,是、長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築時引《釋名》的說法:「築,以竹鼓之也」。如此看來,其實、差別主要在於箏是彈撥樂器而已。當然,《通雅》還在築下註明:「似箏,細項」,這「細項」便成了築與箏形態上的主要差別。原來初試的築,是要以左手握住頸部而用右手擊奏的,故而「細項」,唐代已長四尺余,顯然無法握持,這細項看來乃是保存了舊有體制而已。《通雅》在箏這一條目下還註上了「軋箏以竹片潤其端而軋之,彈箏用骨爪。長寸余,以代指」的說明。這一注釋在於說明CHOU(手部 謅去言)與軋箏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稱的差異僅僅是一為彈奏、一為拉奏而已。 當然也有人認為中國的箏乃傳自外國。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就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日本的另一學者林謙三則認為田邊尚雄的論據不足。 從以上討論可知,無論是箏似築還是築似箏,箏的初試形態至今並未弄清楚。因此,箏的起源至今依然還是個謎,還需要我們繼續探求。關於箏的起源的探求,顯然是無法從文獻中尋求根據的,看來必須求助於考古的新發現。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G. 古箏的發展過程

箏,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史書中最早關於古箏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李斯列傳.諫逐客書》記載「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乃真秦之聲也。李斯上諫秦始皇的時間是公元前273年,因此古箏自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古箏形制的變化過程

早期——箏形似築

早期的箏只有五弦。東漢末(公元23年--220年)應邵撰的《風俗通》中說道:「箏,……五弦築身。」

許慎撰的《說文解字》中關於箏的解釋是:鼓弦竹聲,從竹爭聲。根據這些史料後人推斷,早期的箏的形狀和材質與築相似,都是竹樂器,但築為細項,箏不是細項。因箏是截竹製成的,受竹身的圓徑長度所限,所以早期的箏,只有五根弦,音質也比較粗糙。

東漢末——箏形如瑟

至東漢末(23年---220年)箏的形狀和製作材料有了顯明的變革。(清)朱駿聲(1788--1858)在《說問通訓定聲》中說:「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於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末。」漢應邵在《風俗通義》中說:「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並州、涼州現在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的一部分地區。)

瑟的體積較大,通體為共鳴箱,一弦一琴碼,由琴碼將弦的振動傳遞到面板,引發面板振動,繼而引發共鳴箱內的空氣振動,把聲音擴大了由音孔發散出來。

古箏效仿了瑟的結構,增加為12根琴弦後,使古箏的音域、音量和音色都有了明顯的擴大和改善,加上它與瑟比較,12根弦的器身相對比較小和輕便,於是較快的得到了流傳和運用。如《古今樂錄》說:「吳聲歌,舊器有篪、箜篌、琵琶,今有笙箏。」這個記載了古箏演奏已從村間的自娛逐漸進入其他的音樂形式。

明清——琴弦數量增加

到明清,古箏的琴弦增加為十四、十五弦。《瑟譜》中寫道:「今宮箏十五弦,而世多用十四弦者。」清末十六弦箏出現。

當代——21弦S型古箏橫空出世

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古箏從民間進入高等學府的專業教學的學科領域。在1958年左右,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巽之先生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的繆金林師傅共同試製成功21弦S型古箏,並配置有上海音樂學院樂器廠戴闖與李良才二位先生發明的由琴鋼絲、蠶絲
、尼龍為質地的鋼絲尼龍纏弦作為古箏琴弦。該古箏因音域寬、音量大、音色明亮、琴弦相對牢固,加上外觀美麗,因此,很快被箏界認同推廣。成為當代古箏的基本型制和規格。

H. 古箏的來歷

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據考證,箏在春秋、戰果時期及廣泛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箏,通常又被人們叫做古箏,和琴之被稱為古琴一樣。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緻的情趣有關。在古代,箏還被稱為秦箏、瑤箏、銀箏、雲箏、素箏等。

一、箏的淵流和形制的沿革
關於箏的淵流,史料記載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說法:

1、分瑟為箏說
在古代文獻中確實有分瑟為箏的說法。唐趙磷《因話錄》中記述:「箏,秦樂也,乃琴之流(一作琴)。古瑟五十弦,自黃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宋代的丁度在他的《集韻》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此為名。箏十二弦,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樂道類集》中記載有:「...或雲:秦有婉無義者。以一瑟傳二女,二女爭引破,終為二器,故號箏。」

二人爭瑟,由爭奪而產生了「箏」,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只是傳說而已,不說把爭的人說的多麼無情無義,單就一種樂器來說,都是由無數個部件組成的,缺一不可,爭一而破為二,必然破碎或殘缺不全,怎末會成為兩件單獨的樂器呢。

2、箏築同源說
東漢應劭《風俗通》雲:「箏,謹按《禮·樂記》五弦,築身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中記載:「箏,鼓弦,竹身樂也,從竹,爭聲。」

我國的樂器發展史是現有打擊樂器,後有彈撥樂器的。築的右手奏法,以竹尺擊之,沿用了打擊樂器的奏法,這與箏相比用指彈奏簡單的多。綜上所述,箏與築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西,箏是由築發展而來的,築之源即箏之源,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姜,箏築是同源的。

3、蒙恬造箏說
據《隋書·音樂志》載:「箏,十三弦,所謂秦聲,蒙恬所造。」但劉朐在《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箏,秦聲也,相傳蒙恬所造,非也!」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瓮叩缶,彈箏博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聲也。」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箏的說法是靠不住不的。

至於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記載:「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於木,唐以後為十三弦。"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

從歷史材料看,早期箏與築更為類似:都是築身,都是竹製,棒狀、細頸、都是五弦。

總之,箏很可能來源於一種大竹筒製作的五弦或少於五弦的簡單樂器。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秦代。箏、築、瑟的關系,既不是分瑟為箏,也不是由築演變為箏,而很可能是箏築同源,箏瑟並存。五弦竹製箏演變為十二弦木製箏,築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

閱讀全文

與古箏是怎麼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