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2次世界大戰新發明的幾樣武器和起著重要地位的武器
毫無疑問 二戰中其著重要地位的武器是坦克 坦克是發源於一戰 在二戰發揚光大 坦克的設計製造和戰術都運用到了極致 對現代坦克的影響更是深遠的 比如T-34坦克的傾斜裝甲 還有"黑豹"中型坦克的設計定位 坦克火力 防護 機動性的平衡 "雷諾"坦克旋轉炮塔的運用 坦克協同步兵作戰的戰術 對敵縱深的突破戰術 閃電戰術 都深深的影響了戰後各國的主戰坦克設計和戰術運用
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坦克戰也發生在二戰 坦克也參加了數次對戰局有重大轉折作用的戰役 如庫爾斯克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 柏林戰役 阿登戰役和北非戰役 戰爭初期德國沒有坦克參與的閃擊戰的話 戰局不會發展得如此之迅速 二戰的結束 進攻納粹堡壘的戰斗中 坦克也功不可沒
二戰新發明的武器有
1.雷達 1936年1月英國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國第一個雷達站。英國空軍又增設了五個,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國第一個軍艦雷達XAF試驗成功。 1941年蘇聯最早在飛機上裝備預警雷達。雷達在盟軍軍艦上的率先使用 使得在茫茫大海上的軍艦不再輕易成為飛機的獵物 有了先敵發現 使得敵機和敵艦的來襲不在突然而毫無准備 "發現就意味著摧毀" 雷達是劃時代的產物
2.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也可以說始於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納粹德國是最先使用MG34通用機槍裝備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MG34機槍是早先使用的通用機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通用機槍主要有美國7.62毫米M1919A6勃朗寧機槍和德國7.92毫米MG42通用機槍。
通用機槍的槍托上裝有搶托和兩腳架,具有輕機槍的射程、終點效能、射擊精度、火力持續性;裝在槍架上雖能作重機槍使用,但實施散布射時,操作不便,射擊精度因地面及射手不同而變化較大。通用機槍口徑為6-8毫米。以輕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制800米內生動目標;以重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制1000米內生動目標。供彈方式均為彈鏈式。槍身重量7-15千克,槍架重量5-20千克,機械式瞄準具。與原來重機槍相比,全搶重量減輕一半左右。
1944年登陸歐洲的盟軍士兵把MG42機槍射擊的聲音稱為"死神的召喚"可見盟軍士兵對其的恐懼程度
3.地地導彈 二戰納粹德國為了減少戰機和人員的損失 同時又能對英國進行恐怖打擊 發明了V-1和V-2導彈 德國總共向英國發射了上萬枚V1導彈 有3957枚在到達目標前被擊落。有3531枚避開了英國的防禦,2419枚飛到了倫敦,大約30枚到達了南開普頓和朴次茅斯,另外有一枚擊中了曼徹斯特。因此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地面發射導彈飛到了它們的目標區域。對於空中發射的導彈來說,這個比例大概是十分之一。
雖說效果不理想 但是對英國士兵和民眾的士氣打擊 還是很大的 導彈在那個年代 擁有者惟獨德國一家
4.原子彈 不用多說 美國在1945年8月6號向日本廣島投擲的"小男孩"原子彈對談判和戰爭進程的影響是毫無疑問的 從那時起 人類擁有了一件可以瞬間毀滅敵人和自己的恐怖武器 而在那個時代 擁有原子彈的 惟獨美國一家 也是在二戰期間創造出來迄今為止人類最為恐懼的終極武器
5.火箭炮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 「共產國際」兵工廠的 「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 「卡秋莎」。嚴格地說, 「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發射裝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國於1941年正式裝備部隊的158.5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牽引式火箭炮。
6. 噴氣式戰斗機 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斗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斗機。Me-262首次試飛在1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斗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斗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斗機投入使用。盡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策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好了 二戰新發明的武器 也就這么多了 還有其他的很多奇思妙想的武器比如納粹的反艦導彈防空導彈之類 由於技術不成熟 還有的沒運用於實戰 故不能算上此列
亞洲在中國戰場上有重要地位的武器就是中國軍隊裝備的"毛瑟"手槍了 也就是常說的"盒子炮""駁殼槍".要知道 在大中華土地上 不知有多少鬼子葬身在中國抗日將士的"毛瑟"手槍上 從普通士兵到軍官 從敵後武工隊到抗日民眾 手裡拽著的 大多是盒子炮 這一點 從很多影視節目上可以看得到 它威力大 射程遠 彈匣容量大 而且數量之多 這種在歐洲戰場上不被看好的手槍 在亞洲 在中國抗日力量手中 卻成為了保家衛國的利器 為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最後 還祝大家新年快樂~
⑵ 二戰中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二戰中的三大發明:青黴素、原子彈、雷達。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原子彈(Atomic bomb)是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
雷達,是英文Radar的音譯,源於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縮寫,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
(2)戰役新發明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機械化時代特有的典型戰爭形態,其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和戰爭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以內燃機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與作戰理論、戰術的結合程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兩類新興技術的悄然發展,決定了機械化戰爭的來臨。
一類是飛機、坦克、大型艦船製造技術,另一類是電子通信技術。坦克和飛機廣泛密集的使用,使美英和蘇聯採用了新的作戰理論和戰術,美英開始形成空中火力支援地面、密集使用機動兵器的戰役理論和戰術,蘇軍則重新恢復了大縱深作戰理論。
⑶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的抗日斗爭法
抗日戰役人民發明的奇特抗日斗爭法有很多。比如: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等等。
各種斗爭法大致介紹如下:
游是走,擊是打,字面理解為游動攻擊。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據歷史遺物顯示,地雷戰戰術形成並匯集成冊是在民國30年12月28日。抗戰時期,地雷大顯神威,不僅在山東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且在膠東抗戰史上塗上了濃重的一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餘次,斃傷俘敵1500餘名,繳獲各種武器600餘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
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⑷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水力織布機
英國紡紗業的大發展,使織布業反倒顯得落後了。1785年,理發匠卡特萊特發明水力織布機,使織布工效提高了四十倍。到1800年,英國棉紡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紡紗機、織布機由水力驅動,使工廠必須建造在河邊,而且受河流水量的季節差影響,造成生產不穩定,這就促使人們研製新的動力驅動機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機開始用做紡織機械的動力,並很快推廣開來,引起了第一次技術和工業革命的高潮,人類從此進入了機器和蒸汽時代。到1830年,英國整個棉紡工業已基本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到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器大工業的轉變。
4、蒸汽輪船
蒸汽輪船是用蒸汽機作動力的機械推進船舶。蒸汽機的出現使船舶動力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從而完成了船舶動力的革命。船舶的推動力從人力、自然力轉變為機械力,船舶用蒸汽機提供的巨大動力,使人類有可能建造越來越大的船,運載更多的貨物。
真正解決船用蒸汽機的是詹姆斯·瓦特。他在1765年發明了雙缸蒸汽機。1768年他與英國伯明翰輪機廠的老闆馬修·博爾頓合作,專門研製了一台用於船舶推進的特殊用途的蒸汽機,這就是世界上早期蒸汽機船上普遍使用的博爾頓--瓦特發動機,船舶用上了蒸汽機,出現了蒸汽機輪船。
5、瓦特改良蒸氣機
1764年,英國的儀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紐可門蒸汽機模型時,注意到了這一缺點,並於1765年發明了設有與汽缸壁分開的凝汽器的蒸汽機,並於1769年取得了英國的專利。
初期的瓦特蒸汽機仍用平衡杠桿和拉桿機構來驅動提水泵,為了從凝汽器中抽除凝結水和空氣,瓦特裝設了抽氣泵。他還在汽缸外壁加裝夾層,用蒸汽加熱汽缸壁,以減少冷凝損失。
⑸ 我國發明逐步傳向西方,是怛羅斯之戰的結果嗎
唐代的新疆地區是漢傳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很長的漢傳佛教發展歷史,僧徒眾多、香火旺盛。這些都為後來回鶻佛教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從今天所能見到的回鶻文佛經、回鶻佛教石窟藝術諸因素來看,漢傳佛教對回鶻佛教影響最大。
雖然吐蕃曾在新疆統治一段時間,但藏傳佛教在新疆的影響仍不及漢傳佛教。直到元代,由於蒙古人崇敬喇嘛,藏傳佛教才在新疆得到發展,但漢文佛典被翻譯為回鶻文的數量仍最多,大約八十一部四十一種佛經。其次,才是從藏文翻譯過來的佛經,至少有十六部。
匈牙利學者推斷,在蔡倫發明紙張後的一個世紀,索格低亞就已經用紙通信了;到了三世紀,紙張已傳入伊拉克地區。李約瑟指出,早在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造紙術就已經傳入中亞的撒馬爾罕。 到了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紙張已在阿拉伯半島麥加,被阿拉伯人使用。總之,都比怛羅斯戰役早。
⑹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明(技術,武器)是怎麼延長戰爭的
好像發明了坦克。但延長了戰爭了嗎?
⑺ 一戰中發明的武器
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英國人E.D.斯文頓在一起意外中發現,如果在拖拉機上裝上火炮或機槍,它不就無敵了嗎?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馬克」Ⅰ型坦克. 1916年9月15日,有60輛「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飛機 一般普遍認為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而有部分人認為是由克雷芒·阿德爾或阿爾貝托·桑托斯·杜蒙特所發明。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製造的飛機進行了成功的飛行,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重於空氣的航空器的有動力、可操縱的飛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已用於作戰,當時飛機的速度已達180~220千米/時,升限6000~7000米,航程400~450千米,轟炸機載彈量1000~2000千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飛機的速度達到750千米/時,轟炸機載彈量可達10噸左右。20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發動機由活塞式發展到噴氣式,飛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80年代飛機的升限已超過30000米,最大速度超過3倍音速,航程超過20000千米,最大載重量超過100噸。當然,飛機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更為驚人。不僅可以用於偵察、轟炸,而且在預警、反潛、掃雷等方面也極為出色。在20世紀90年代初爆發的海灣戰爭中,飛機的巨大威力有目共睹。當然,飛機在軍事上的應用給人類也帶來了慘重災維,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毀滅性破壞。但是和平利用飛機,才是人類發明飛機的初衷。
H.S.馬克沁發明的機槍。 馬克沁1883年進行了原理性試驗,1884年獲得專利。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成功的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其口徑為 11.43毫米,槍重 27.2千克,採用槍管短後坐 (19毫米)式自動方式,水冷槍管;採用容彈量為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 600發/分,可以單、連發射擊;也可以通過射速調節器調整為慢射速 100發/分。馬克沁機槍結構復雜,採用水冷槍管較為笨重,帆布彈帶受潮後可靠性變差,但在近代戰爭中曾被普遍使用。讓馬克沁機槍一舉成名的戰役要數一戰索姆河戰役。1916年7月,協約國軍隊為了報凡爾登戰役的一箭之仇,在1916年7月1日發動了索姆河戰役。英法聯軍憑著人多勢眾,像潮水一樣躍出戰壕沖向德軍的陣地時,得到的是德軍數百挺馬克沁機槍的回應,英國軍隊一片片倒了下去,一天內竟死了整整6萬人。到戰役結束時,英法聯軍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馬克沁機槍的火舌下,可以說歐洲整整一代人喪命於機關槍下。索姆河戰役後,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重機槍的威風持續了40年之久,對馬克沁機槍的威力傳出很多神話,其中一個說法就是在馬克沁機槍陣地前的敵人沒有一個活著回去的。
化學武器 是以毒劑的毒害作用殺傷有生力量的各種武器、器材的總稱,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化學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逐步形成具有重要軍事意義的制式武器的。化學武器大規模使用始於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wwⅰ)。使用的毒劑有氯氣、光氣、雙光氣、氯化苦、二苯氯胂、氫氰酸、芥子氣等多達40餘種,毒劑用量達12萬噸,傷亡人數約130萬,占戰爭傷亡總人數的4.6%。 第二次世界大戰(wwⅱ)期間在歐洲戰場,交戰雙方都加強了化學戰的准備,化學武器貯備達到了很高水平。關於化學武器中劑的研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則是神經性毒劑;在亞洲戰場,日本對我國多次使用了化學武器,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從wwⅱ結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戰爭和大規模武裝沖突不斷發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學武器和被證實的有美侵朝戰爭、美侵越戰爭、原蘇聯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開始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在進攻失利、失去主動權的緊急時刻使用化學武器對扭轉被動局面、最終實現停火發揮了重要作用。化學武器雖國際公約禁止使用的非常規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兩次海牙會議,1925年日內瓦議定書以及前不久(1993)聯大通過的全面禁止和徹底消毀化學武器公約等。我國政府和人民一貫主張禁止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格恪守《公約》,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
⑻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發明了什麼武器讓局勢徹底扭轉
英國人發明了一種名為“坦克”的武器讓局勢徹底扭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在一九一四年,而坦克就是在這次戰爭當中誕生的,當時還沒有坦克,英國面對敵人也是束手無策,就想要通過研究武器打敗敵人,當時一個戰地記者提出了自己對戰爭勝利期待的想法,當記者說出自己看法的時候,很多人認為是記者的想法是無稽之談,但其中一位軍官對這樣的想法非常感興趣,就根據這個想法對武器進行了深入研究。
從以上我們能夠了解的就是坦克的誕生處,後來坦克經過各國智慧人士的改良,各項功能也在不斷的完善,甚至至今坦克都還仍舊在使用,更成為我們武器方面的驕傲。也讓我明白一個厲害的武器能夠改變一個國度的命運,讓危機的局勢瞬間轉變,畢竟沒有誰能夠抵抗一項武器所帶來的未知又強大的利益。
⑼ 戰爭戰役發明用英文怎麼
The invention of war campaign
戰爭戰役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