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電子廠發明

電子廠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23 04:59:00

『壹』 任意一種電子產品的工藝製作流程

介紹兩個,但願能幫助你

第一個:1.1 PCB扮演的角色
PCB的功能為提供完成第一層級構裝的組件與其它必須的電子電路零件接 合的基地,以組成一個具特定功能的模塊或成品。所以PCB在整個電子產 品中,扮演了整合連結總其成所有功能的角色,也因此時常電子產品功能故 障時,最先被質疑往往就是PCB。圖1.1是電子構裝層級區分示意。
1.2 PCB的演變
1.早於1903年Mr. Albert Hanson首創利用"線路"(Circuit)觀念應用於電話交換機系統。它是用金屬箔予以切割成線路導體,將之黏著於石蠟紙上,上面同樣貼上一層石蠟紙,成了現今PCB的機構雛型。見圖1.2
2. 至1936年,Dr Paul Eisner真正發明了PCB的製作技術,也發表多項專利。而今日之print-etch(photoimage transfer)的技術,就是沿襲其發明而來的。
1.3 PCB種類及製法
在材料、層次、製程上的多樣化以適 合 不同的電子產品及其特殊需求。 以下就歸納一些通用的區別辦法,來簡單介紹PCB的分類以及它的製造方 法。
1.3.1 PCB種類
A. 以材質分
a. 有機材質
酚醛樹脂、玻璃纖維/環氧樹脂、Polyimide、BT/Epoxy等皆屬之。
b. 無機材質
鋁、Copper-invar-copper、ceramic等皆屬之。主要取其散熱功能
B. 以成品軟硬區分
a. 硬板 Rigid PCB
b.軟板 Flexible PCB 見圖1.3
c.軟硬板 Rigid-Flex PCB 見圖1.4
C. 以結構分
a.單面板 見圖1.5
b.雙面板 見圖1.6
c.多層板 見圖1.7
D. 依用途分:通信/耗用性電子/軍用/計算機/半導體/電測板…,見圖1.8 BGA.
另有一種射出成型的立體PCB,因使用少,不在此介紹。
1.3.2製造方法介紹
A. 減除法,其流程見圖1.9
B. 加成法,又可分半加成與全加成法,見圖1.10 1.11
C. 尚有其它因應IC封裝的變革延伸而出的一些先進製程,本光碟僅提及但不詳加介紹,因有許多尚屬機密也不易取得,或者成熟度尚不夠。 本光碟以傳統負片多層板的製程為主軸,深入淺出的介紹各個製程,再輔以先進技術的觀念來探討未來的PCB走勢。
2.3.1客戶必須提供的數據:

電子廠或裝配工廠,委託PCB SHOP生產空板(Bare Board)時,必須提供下列數據以供製作。見表料號數據表-供製前設計使用.

上表數據是必備項目,有時客戶會提供一片樣品, 一份零件圖,一份保證書(保證製程中使用之原物料、耗料等不含某些有毒物質)等。這些額外數據,廠商須自行判斷其重要性,以免誤了商機。

2.3.2 .資料審查

面對這么多的數據,制前設計工程師接下來所要進行的工作程序與重點,如下所述。
A. 審查客戶的產品規格,是否廠內製程能力可及,審查項目見承接料號製程能力檢查表.
B.原物料需求(BOM-Bill of Material)
根據上述資料審查分析後,由BOM的展開,來決定原物料的廠牌、種類及規格。主要的原物料包括了:基板(Laminate)、膠片(Prepreg)、銅箔(Copper foil)、防焊油墨(Solder Mask)、文字油墨(Legend)等。另外客戶對於Finish的規定,將影響流程的選擇,當然會有不同的物料需求與規格,例如:軟、硬金、噴鍚、OSP等。
表歸納客戶規范中,可能影響原物料選擇的因素。
C. 上述乃屬新數據的審查, 審查完畢進行樣品的製作.若是舊數據,則須Check有無戶ECO (Engineering Change Order) ,然後再進行審查.
D.排版

排版的尺寸選擇將影響該料號的獲利率。因為基板是主要原料成本(排版最佳化,可減少板材浪費);而適當排版可提高生產力並降低不良率。

有些工廠認為固定某些工作尺寸可以符合最大生產力,但原物料成本增加很多.下列是一些考慮的方向:

一般製作成本,直、間接原物料約占總成本30~60%,包含了基板、膠片、銅箔、防焊、干膜、鑽頭、重金屬(銅、鍚、鉛),化學耗品等。而這些原物料的耗用,直接和排版尺寸恰當與否有關系。大部份電子廠做線路Layout時,會做連片設計,以使裝配時能有最高的生產力。因此,PCB工廠之制前設計人員,應和客戶密切溝通,以使連片Layout的尺寸能在排版成工作PANEL時可有最佳的利用率。要計算最恰當的排版,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a.基材裁切最少刀數與最大使用率(裁切方式與磨邊處理須考慮進去)。

b.銅箔、膠片與干膜的使用尺寸與工作PANEL的尺寸須搭配良好,以免浪費。

c.連片時,piece間最小尺寸,以及板邊留做工具或對位系統的最小尺寸。

d.各製程可能的最大尺寸限制或有效工作區尺寸.
e.不同產品結構有不同製作流程,及不同的排版限制,例如,金手指板,其排版間距須較大且有方向的考慮,其測試治具或測試次序規定也不一樣。 較大工作尺寸,可以符合較大生產力,但原物料成本增加很多,而且設備製程能力亦需提升,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設計的准則與工程師的經驗是相當重要的。
2.3.3 著手設計
所有數據檢核齊全後,開始分工設計:
A. 流程的決定(Flow Chart) 由數據審查的分析確認後,設計工程師就要決定最適切的流程步驟。 傳統多層板的製作流程可分作兩個部分:內層製作和外層製作.以下圖標幾種代 表性流程供參考.見圖2.3 與 圖2.4

B. CAD/CAM作業

a. 將Gerber Data 輸入所使用的CAM系統,此時須將apertures和shapes定義好。目前,己有很多PCB CAM系統可接受IPC-350的格式。部份CAM系統可產生外型NC Routing 檔,不過一般PCB Layout設計軟體並不會產生此文件。 有部份專業軟體或獨立或配合NC Router,可設定參數直接輸出程序.

Shapes 種類有圓、正方、長方,亦有較復雜形狀,如內層之thermal pad等。著手設計時,Aperture code和shapes的關連要先定義清楚,否則無法進行後面一系列的設計。

b. 設計時的Check list
依據check list審查後,當可知道該製作料號可能的良率以及成本的預估。
c. Working Panel排版注意事項:

-PCB Layout工程師在設計時,為協助提醒或注意某些事項,會做一些輔助的記號做參考,所以必須在進入排版前,將之去除。下表列舉數個項目,及其影響。

-排版的尺寸選擇將影響該料號的獲利率。因為基板是主要原料成本(排版最佳化,可減少板材浪費);而適當排版可提高生產力並降低不良率。

有些工廠認為固定某些工作尺寸可以符合最大生產力,但原物料成本增加很多.下列是一些考慮的方向:

一般製作成本,直、間接原物料約占總成本30~60%,包含了基板、膠片、銅箔、防焊、干膜、鑽頭、重金屬(銅、鍚、鉛、金),化學耗品等。而這些原物料的耗用,直接和排版尺寸恰當與否有關系。大部份電子廠做線路Layout時,會做連片設計,以使裝配時能有最高的生產力。因此,PCB工廠之制前設計人員,應和客戶密切溝通,以使連片Layout的尺寸能在排版成工作PANEL時可有最佳的利用率。要計算最恰當的排版,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1.基材裁切最少刀數與最大使用率(裁切方式與磨邊處理須考慮進去)。

2.銅箔、膠片與干膜的使用尺寸與工作PANEL的尺寸須搭配良好,以免浪費。

3.連片時,piece間最小尺寸,以及板邊留做工具或對位系統的最小尺寸。
4.各製程可能的最大尺寸限制或有效工作區尺寸.

5不同產品結構有不同製作流程,及不同的排版限制,例如,金手指板,其排版間距須較大且有方向的考慮,其測試治具或測試次序規定也不一樣。

較大工作尺寸,可以符合較大生產力,但原物料成本增加很多,而且設備製程能力亦需提升,如何取得一個平衡點,設計的准則與工程師的經驗是相當重要的。

-進行working Panel的排版過程中,尚須考慮下列事項,以使製程順暢,表排版注意事項 。
d. 底片與程序:

-底片Artwork 在CAM系統編輯排版完成後,配合D-Code檔案,而由雷射繪圖機(Laser Plotter)繪出底片。所須繪制的底片有內外層之線路,外層之防焊,以及文字底片。

由於線路密度愈來愈高,容差要求越來越嚴謹,因此底片尺寸控制,是目前很多PCB廠的一大課題。表是傳統底片與玻璃底片的比較表。玻璃底片使用比例已有提高趨勢。而底片製造商亦積極研究替代材料,以使尺寸之安定性更好。例如乾式做法的鉍金屬底片.

一般在保存以及使用傳統底片應注意事項如下:

1.環境的溫度與相對溫度的控制

2.全新底片取出使用的前置適應時間
3.取用、傳遞以及保存方式

4.置放或操作區域的清潔度

-程序

含一,二次孔鑽孔程序,以及外形Routing程序其中NC Routing程序一般須另行處理

e. 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Pcb lay-out 工程師大半不太了解,PCB製作流程以及各製程需要注意的事項,所以在Lay-out線路時,僅考慮電性、邏輯、尺寸等,而甚少顧及其它。PCB制前設計工程師因此必須從生產力,良率等考慮而修正一些線路特性,如圓形接線PAD修正成淚滴狀,見圖2.5,為的是製程中PAD一孔對位不準時,尚能維持最小的墊環寬度。

但是制前工程師的修正,有時卻會影響客戶產品的特性甚或性能,所以不得不謹慎。PCB廠必須有一套針對廠內製程上的特性而編輯的規范除了改善產品良率以及提升生產力外,也可做為和PCB線路Lay-out人員的溝通語言,見圖2.6 .

C. Tooling
指AOI與電測Netlist檔..AOI由CAD reference文件產生AOI系統可接受的數據、且含容差,而電測Net list檔則用來製作電測治具Fixture。

第二個

線路板的工藝流程介紹

一. 雙面板工藝流程:

覆銅板(CCL)下料(Cut)→鑽孔(Drilling)→沉銅(PTH)→全板鍍銅(Panel Plating)→圖形轉移(Pattern)油墨或干膜→圖形電鍍(Pattern plating)→蝕刻(Etch)→半檢IQC→絲印阻焊油墨和字元油墨(SS)或貼阻焊干膜→熱風整平或噴錫(HAL)→外形(Pounching)→成檢(FQC)→電測試E-TEST→包裝(Packaging)

二. 多層板工藝流程:

內層覆銅板(CCL)銅箔(Copper Foil)下料(Cut)→內層圖形製作(Inner-layer Pattern)→內層蝕刻(Inner-layer Etch)→內層黑氧化(Black-oxide)→層壓or壓合製程→鑽孔(Drilling)→沉銅(PTH)→全板鍍銅(Panel Plating)→外層蝕刻(Outer-layer Etch)→半檢IQC→絲印阻焊油墨和字元油墨(SS)或貼阻焊干膜→熱風整平或噴錫(HAL)→外形(Pounching)→成檢(FQC)→電測試E-TEST→包裝(Packaging)

『貳』 在電子廠上班好嗎

不建議進廠,如果你是第一次的話可以去嘗試一下,我是在電子廠呆過10年的人給你的一句話,有想法就去做銷售業務性的行業電子廠上班,一般不過是個流水線工人。除非你做技術骨幹或者高級管理。還可以的,裡面清閑,工作不累、就是工資一般。

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丑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

我們只需要一個我真愛的人和真愛我的人,在一起,我們的人生便圓滿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愛。有一個人愛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難與歡愉,眼淚和微笑,每一寸肌膚,身上每一處潔凈或骯臟的部分。

真愛是最偉大的財富,也是唯一貨真價實的財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擁有過一個人對你的真愛,這是多麼遺憾的人生啊!

生活中的定律是為實踐和事實所證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的論斷。定律是一種理論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況、特定尺度下的現實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會失效或者不準確。

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描述宇宙當中的所有情況,也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能完全正確。人生同樣有其客觀規律可循。

一、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死無疑是痛苦的,然而還有比死更痛苦的東西,那就是等死。

幸福定律:如果你不再總是想著自己是否幸福時,你就獲得幸福了。

錯誤定律:人人都會有過失,但是,只有重復這些過失時,你才犯了錯誤。

沉默定律:在辯論時,沉默是一種最難駁倒的觀點。

動力定律:動力往往只是起源於兩種原因:希望,或者絕望。

受辱定律:受辱時的唯一辦法是忽視它,不能忽視它時就藐視它;如果連藐視它也不能,那麼你就只能受辱了。

愚蠢定律:愚蠢大多是在手腳或舌頭運轉得比大腦還快的時候產生的。

化妝定律:在修飾打扮上花費的時間有多少,你就需要掩飾的缺點也就有多少。

省時定律:要想學會最節省時間的辦法,首先就需要學會說"不"。

地位定律:有人站在山頂上,有人站在山腳下,雖然所處的地位不同,但在兩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對方,卻是同樣大小的。

失敗定律:失敗並不以為著浪費時間與生命,卻往往意味著你又有理由去擁有新的時間與生命了。

談話定律:最使人厭煩的談話有兩種:從來不停下來想想;或者,從來也不想停下來。

誤解定律:被某個人誤解,麻煩並不大;被許多人誤解,那麻煩就大了。

結局定律:有一個可怕的結局,也比不上沒有任何結局可怕。

二、工作定律

安全定律:最安全的單位幾十年沒有得過安全獎(最安全證明你們安全沒有做工作)

需要定律:同樣兩個相同的單位,同樣的辦公費。多少年以後,發生了變化(證明你們單位辦公不需要那麼多的錢)出來反對,這種成功的概論會歸結為零。

評比定律:領導認為誰好,誰就好。(只要領導看你不順眼,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費力氣。)

一票否決定律:在一個單位,比如升工資,比如提拔任用,一個人提出來,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而另一個人站

接受教育定律:每個單位都有吊兒郎當不好好乾工作的人。但領導往往在批評這些人的時候,這些人恰恰不在場,於是,便出現了遵紀守法的人,經常接受教育的尷尬局面。

哭鬧定律;那個部門沒有幾個因為經常的哭鬧而得到了實惠,他有什麼理由不經常哭鬧下去。(此定理也適用那些經常在領導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門)

能者多勞定律:在同一科室里,有的人雖然在其崗,但卻不能勝任本職工作,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勝任該項工作的人去代勞。

不平衡定律:年年當先進的部門或個人,一年沒有當先進便想不通;從未當先進的部門或個人,當上先進後便想不到。

少勞多得定律:一般的單位,都分為合同工、(過去稱為正式工)協議工、臨時工等等。拿錢越少的工作量越大,而且越容易被解僱;拿錢越多的越沒有多少事情可干,而且最不容易被解僱。

『叄』 中國最牛死刑犯,被槍決前發明一項專利,被免死刑後竟成富豪,這是誰

我國這個被赦免死刑的犯人,曾經三次入獄,並且多從越獄,但是因為在最後一次入獄被執行槍決的前一天,發明出了一項專利,就被減刑,而且出獄後,又被高薪聘走。

他就是有著最牛死刑犯之稱的李紅濤。

因為李紅濤被判處的是死刑,並且是7天之內執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距處決的前一天,李紅濤竟然發明出了無刷電勵磁電機,不僅申請了專利,還獲得了中國發明博覽會的金獎,因為發明出了無刷電勵磁電機,所以李紅濤的死刑改成了暫緩。

後來李紅濤又陸續地發明出了不少專利,政府就將他的刑罰改成17年有期徒刑,後來還獲得了兩次減刑,李紅濤還幫助監獄改善了管理系統。李紅濤在出獄後,還獲得了一份高薪工作,現在的李紅濤也算是一位富豪了。

『肆』 電子廠只用女工,這種規矩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發明的

這是從用人成本考慮,女工比男工更適合這種工作

『伍』 進電子廠裡面一般都有什麼工作,我只進過鞋廠。

我在昌碩待過,電子廠裡面的工作很多,普工一般就是在流水線上待著,管理很嚴,但是只要你守規矩就還好,必須穿工作服,不能帶金屬物品,吸煙必須到指定地方,但是管理嚴意味著很規范,制度完整,另外,流水線不是很快,一般的節奏,有時還很閑。加班就是很多,有加班工資,平時1.5倍,周末2倍,一般平時加2.5個小時,周末10.5個小時,基本都是這樣,不同的廠具體時間不同。

『陸』 什麼是IC就是在電子廠里所用到的零件它是什麼構成的。

IC就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包括:

1.集成電路(integratedcircuit,縮寫:IC)

2.二,三極體。

3.特殊電子元件。

再廣義些講還涉及所有的電子元件,象電阻,電容,電路版/PCB版,等許多相關產品。

一、世界集成電路產業結構的變化及其發展歷程

自1958年美國德克薩斯儀器公司(TI)發明集成電路(IC)後,隨著硅平面技術的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先後發明了雙極型和MOS型兩種重要的集成電路,它標志著由電子管和晶體管製造電子整機的時代發生了量和質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具有極強滲透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新興產業集成電路產業。

回顧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自發明集成電路至今40多年以來,"從電路集成到系統集成"這句話是對IC產品從小規模集成電路(SSI)到今天特大規模集成電路(ULSI)發展過程的最好總結,即整個集成電路產品的發展經歷了從傳統的板上系統(System-on-board)到片上系統(System-on-a-chip)的過程。在這歷史過程中,世界IC產業為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產業結構經歷了三次變革。

第一次變革:以加工製造為主導的IC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7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是微處理器、存儲器以及標准通用邏輯電路。這一時期IC製造商(IDM)在IC市場中充當主要角色,IC設計只作為附屬部門而存在。這時的IC設計和半導體工藝密切相關。IC設計主要以人工為主,CAD系統僅作為數據處理和圖形編程之用。IC產業僅處在以生產為導向的初級階段。

第二次變革:Foundry公司與IC設計公司的崛起。

80年代,集成電路的主流產品為微處理器(MPU)、微控制器(MCU)及專用IC(ASIC)。這時,無生產線的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開始成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隨著微處理器和PC機的廣泛應用和普及(特別是在通信、工業控制、消費電子等領域),IC產業已開始進入以客戶為導向的階段。一方面標准化功能的IC已難以滿足整機客戶對系統成本、可靠性等要求,同時整機客戶則要求不斷增加IC的集成度,提高保密性,減小晶元面積使系統的體積縮小,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性能價格比,從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得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和更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由於IC微細加工技術的進步,軟體的硬體化已成為可能,為了改善系統的速度和簡化程序,故各種硬體結構的ASIC如門陣列、可編程邏輯器件(包括FPGA)、標准單元、全定製電路等應運而生,其比例在整個IC銷售額中1982年已佔12%;其三是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模擬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獨立於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並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第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晶元加工之父」。

第三次變革:「四業分離」的IC產業

90年代,隨著INTERNET的興起,IC產業跨入以競爭為導向的高級階段,國際競爭由原來的資源競爭、價格競爭轉向人才知識競爭、密集資本競爭。以DRAM為中心來擴大設備投資的競爭方式已成為過去。如1990年,美國以Intel為代表,為抗爭日本躍居世界半導體榜首之威脅,主動放棄DRAM市場,大搞CPU,對半導體工業作了重大結構調整,又重新奪回了世界半導體霸主地位。這使人們認識到,越來越龐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並不有利於整個IC產業發展,"分"才能精,"整合"才成優勢。於是,IC產業結構向高度專業化轉化成為一種趨勢,開始形成了設計業、製造業、封裝業、測試業獨立成行的局面(如下圖所示),近年來,全球IC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這種結構的優勢。如台灣IC業正是由於以中小企業為主,比較好地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產業結構,故自1996年,受亞洲經濟危機的波及,全球半導體產業出現生產過剩、效益下滑,而IC設計業卻獲得持續的增長。

特別是96、97、98年持續三年的DRAM的跌價、MPU的下滑,世界半導體工業的增長速度已遠達不到從前17%的增長值,若再依靠高投入提升技術,追求大尺寸矽片、追求微細加工,從大生產中來降低成本,推動其增長,將難以為繼。而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時,在創新中獲取利潤,在快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累資本,帶動半導體設備的更新和新的投入;IC設計業作為集成電路產業的"龍頭",為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增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二、IC的分類

IC按功能可分為:數字IC、模擬IC、微波IC及其他IC,其中,數字IC是近年來應用最廣、發展最快的IC品種。數字IC就是傳遞、加工、處理數字信號的IC,可分為通用數字IC和專用數字IC。

通用IC:是指那些用戶多、使用領域廣泛、標准型的電路,如存儲器(DRAM)、微處理器(MPU)及微控制器(MCU)等,反映了數字IC的現狀和水平。

專用IC(ASIC):是指為特定的用戶、某種專門或特別的用途而設計的電路。

目前,集成電路產品有以下幾種設計、生產、銷售模式。

1.IC製造商(IDM)自行設計,由自己的生產線加工、封裝,測試後的成品晶元自行銷售。

2.IC設計公司(Fabless)與標准工藝加工線(Foundry)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公司將所設計晶元最終的物理版圖交給Foundry加工製造,同樣,封裝測試也委託專業廠家完成,最後的成品晶元作為IC設計公司的產品而自行銷售。打個比方,Fabless相當於作者和出版商,而Foundry相當於印刷廠,起到產業"龍頭"作用的應該是前者。

『柒』 電子產品生產過程有哪些工序

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一般是這樣的: 1、元器件進廠檢驗,PCB板進廠檢驗 2、元器件成型處理,成型以便於插裝。 3、SMT貼片,經過迴流焊接,將貼片器件貼裝在PCB上。 4、從SMT出來的電路板進行手工插裝。主要為不能表貼的過孔器件。 5、手工插裝後經過波峰焊,然後需要進行焊接的整形,一般稱為二次插裝。 6、經過二插後就可以進行測試了。 7、測試一般有三個步驟:初測,(裝配),老化,復測。 8、最後進行檢驗和包裝。

拓展資料

電子產品是以電能為工作基礎的相關產品,主要包括:手錶、智能手機、電話、電視機、影碟機(VCD、 SVCD、DVD)、錄像機、攝錄機、收音機、收錄機、組合音箱、激光唱機(CD)、電腦、移動通信產品等。因早期產品主要以電子管為基礎原件故名電子產品。

電子技術是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最早由美國人莫爾斯1837年發明電報開始,1875年美國人亞歷山大貝爾發明電話,1902年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電子管。電子產品在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資料

網路-電子車間

『捌』 電子廠里的女孩好追嗎怎麼追

袁牧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釣魚須釣海上鰲,結交須結扶風豪。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足的,民諺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人謀可以奪天算。這句話語雖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聯翩。既然如何,那麼。
王爾德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男人的愛情如果不專一,那他和任何女人在一起都會感到幸福。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總結的來說,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生活中,若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生活中,若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出現了,我們就不得不考慮它出現了的事實。郭沫若曾經提到過,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這啟發了我。我希望大家本著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精神,進行討論。佚名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投資知識是明智的,投資網路中的知識就更加明智。這句名言發人深省。既然如何,魯巴金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科學就是不斷地認識,不僅是發現,而且是發明。這句話像刺青一樣,深深地刺在了我的心底。我們一般認為,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其他一切則會迎刃而解。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一般來講,我們都必須務必慎重的考慮考慮。(宋)司馬光將自己的人生經驗總結成了這么一句話,天地之功不可倉卒,艱難之業當累日月。這句話像刺青一樣,深深地刺在了我的心底。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那就是,今天,我們要解決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本人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在每個日日夜夜思考這個問題。這種事實對本人來說意義重大,相信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審視一下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經過上述討論,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的發生,又會如何產生。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因何而發生?經過上述討論,對我個人而言,電子廠里的女孩不好追求不僅僅是一個重大的事件,還可能會改變我的人生。

『玖』 電視機的發展歷程和歷史

電視機歷史

一、機械式電視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圖象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的螢火幕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陰極射線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3]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斯福羅金(Zworykin)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二、電子式電視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志中也被報道,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訊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志文章自然雜志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

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影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訊號傳送影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貝爾德成功用電信號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

這種攝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RCA(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斯福羅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抵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斯福羅金。

在1939年十月,RCA在輸掉法庭上訴,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生產商用電視機設備,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萬美元(在2006年等同於1千3百80萬美元)在之後的10年期間內,使用法恩斯沃斯的專利,需要支付額外的授權費用。1929年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理想。

美國的ARC公司最終投資了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台電視機(使用鏡子把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

1929年,這個系統被更加的優化,去掉了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電視系統傳送了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圖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

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擔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圖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的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圖片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圖像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在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羅金的想法開發了馬可尼-電磁干擾(Marconi-EMI)自己的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大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桿形天線進行廣播。

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桿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擔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

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

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台升至1千多萬台,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

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像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卡式錄音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所使用的卡式錄音帶。

(9)電子廠發明擴展閱讀:

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簡稱電視,屬家用電器。而這個詞語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如指將動態的影像和聲音轉換為電子訊號,並通過不同渠道傳輸電子訊號,再將電子訊還原為影像和聲音的技術,亦是電視訊號傳送和接受的技術;和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動態影像和聲音的裝置,通稱電視機;電視亦沒有單一發明者。

而是由不同國家科學家研究的共同結果。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研究將影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電視亦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商業活動,特指人群與人之間使用電視作為傳播載體進行資訊交流、訊息傳播的一種過程,諸如電視節目的製作、電視訊號的傳輸、電視訊號的接收和觀眾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評判和反饋等的各個方面。

屏幕尺寸

電視機的屏幕尺寸是一個衡量電視機可能的最小顯示畫面的參數,它以電視機屏幕對角線的長度量,單位通常是英寸。

液晶電視屏幕的尺寸是嚴格的產品說明書所標注的尺寸,因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邊框遮蓋住的現象。

市場銷售的個別產品存在尺寸不實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比標注的標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離。

『拾』 請問人們是怎樣通過青蛙發明的電子蛙眼

很早以前,仿生學家發現青蛙的眼睛有些蹊蹺,非常特殊。 仿生學家發現青蛙對活動的東西非常敏銳,但卻對靜止的東西「視而不見」,而且一遇到光就不能動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仿生學家經過多次的試驗,反復研究,終於發現了青蛙眼睛的奧秘。原來,蛙眼視網膜的神經細胞分成五類,一類只對顏色起反應,另外四類只對運動目標的某個特徵起反應,並能把分解出的特徵信號輸送到大腦視覺中樞--視頂蓋。視頂蓋上有四層神經細胞,第一層對運動目標的反差起反應;第二層能把目標的凸邊抽取出來;第三層只看見目標的四周邊緣;第四層則只管目標暗前緣的明暗變化。這四層特徵就好像在四張透明紙上的畫圖,迭在一起, 仿生學家模仿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使機場的指揮人員能更加准確地指揮飛機降落,科學家發現了青蛙的眼睛裡有四種神經細胞,也就是四種「檢測器」。 第一種神經細胞叫「反差檢測器」,它能感覺運動目標暗色前後緣;第二種叫「運動凸邊檢測器」,對有輪廓的暗顏色目標的凸邊產生反應;第三種叫「邊緣檢測器」,對靜止和運動物體的邊緣感覺最靈敏;第四種叫「變暗檢測器」,只要光的強度減弱了,就立刻反應。在這四種神經細胞的作用下,能把一個復雜圖像分解成幾種容易辨別的特徵,然後傳送到大腦的視覺中心,經過綜合,就能看到原來的完整圖像。結果人類根據我們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 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根據青蛙的眼睛, 科學家們發明了「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一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哏」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 艦船和導彈等。特別能夠區別出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生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因為青蛙的眼睛對靜止的東西採取「視而不見」的態度,可是青蛙對活動的物體特別敏感。人們從青蛙的眼睛得到啟示,發明了「電子蛙眼」把電子蛙眼安裝在機場塔台的雷達裡面,它能准確的監視機場上空的所有飛機,並且把每架飛機的速度,方位,高度准確的傳送到塔台的電腦裡面,指揮人員就能夠指揮飛機准確的,順利的,安全起飛和降落。

閱讀全文

與電子廠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