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832年法拉第和亨利同時發明了什麼
似乎是電磁感應吧,具體時間記不得了
② 亨利.阿蓋爾發明了什麼
這是該在這尋找的么?
③ 在亨利之後人們又發明了什麼電燈
神馬
④ 1832年,法拉第和享利幾乎同時發明了()
他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
約瑟夫·亨利 (Joseph Henry 1797-1878),美國科學家。他是以電感單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學家。在電學上有傑出的貢獻。他發明了繼電器(電報的雛形),比法拉第更早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還發現了電子自動打火的原理。但卻沒有及時去申請專利。他被認為是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後最偉大的美國科學家之一,對於電磁學貢獻頗大。
①強電磁鐵的製成,為改進發電機打下了基礎
1827年他用紗包銅線在一鐵芯上繞了兩層,然後在銅線中通電,發現僅重3公斤的鐵芯竟然吸起了300公斤重的鐵塊,遠遠超過一般天然磁鐵的吸引力。電轉變為磁產生如此大的力量,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享利繼續對這些電磁現象進行探討。1829年亨利對英國發明家威廉·史特京(1783-1850)發明的電磁鐵作了改進,他把導線用絲綢裹起來代替史特京的裸線,使導線互相絕緣,並且在鐵塊外纏繞了好幾層,使電磁鐵的吸引作用大大增強。後來他製作的一個體積不大的電磁鐵,能起一噸重的鐵塊。
②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比法拉第早一年
1830年8月,亨利在電磁鐵兩極中間放置一根繞有導線的條形軟鐵棒,然後把條形鐵棒上的導線接到檢流計上,形成閉合迴路。他觀察到,當電磁鐵的導線接通的時候,檢流計指針向一方偏轉後回到零;當導線斷開的時候,指針向另一方偏轉後回到零。這就是亨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這比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早一年。但是,當時世界科學的中心在歐洲,亨利正在集中精力製作更大的電磁鐵,沒有及時發表這一實驗成果,因此,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功勞就歸屬於及時發表了成果的法拉第,亨利失去了發明權。
③發現了自感現象
亨利對繞有不同長度導線的各種電磁鐵的提舉力做比較實驗。他意外地發現,通有電流的線圈在斷路的時候有電火花產生。第二年八月,亨利對這種現象又進行了研究。1832年他發表了《在長螺旋線中的電自感》的論文,宣布發現了電的自感現象。1837年,亨利訪問了歐洲,與法拉第共同愉快地度過了許多日子。法拉第當時想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溫差電偶產生火花。他把電偶的一端置於熾熱的火爐上,另一端埋在冰塊里,並將兩根引線的線頭相碰,但並未產生預想的結果。這時亨利把一根導線繞成線圈套在一根鐵棒上,並把這個線圈接至到溫差電偶的一根引線上,再使兩根線頭相碰,頓時爆出了耀眼的電火花。法拉第對此實驗大加贊賞,大聲問道:「你到底是怎麼成功的?」於是亨利不得不向這位因發表電磁感應規律而聞名於世的科學家解釋自感的道理,顯然當時還沒有一個歐洲人讀過亨利幾年前就發表的那些論文。1832年,他在研製有更強大吸引力的電磁鐵時發現,繞有鐵芯的通電線圈在斷開電路時有電火花產生,這就是自感現象。他反復試驗,搞清楚了產生這種現象的規律,於1835年又發表了解釋自感現象的論文。
⑤ 亨利·莫茲利創造了什麼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離不開機器製造業。這是因為,機器生產的發展,不僅使得機器體系內部結構日益復雜,而且要求機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手工製造不能滿足機器生產發展的需求,必須發明生產機器的新技術,用機器生產機器。在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機器製造業興起之初,有一位發明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就是被稱為「車床之父」的亨利·莫茲利。
1771年8月22日,莫茲利生於英國的沃爾里奇。從他少年時的情況來看,顯然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因為家裡窮,莫茲利沒有進過學校接受正規教育。12歲時,他就進入當地一家兵工廠當童工。這家工廠雖然主要製造槍炮彈葯,但是也使莫茲利接觸到了一些機械,學到了一些技術。在兵工廠勞動的兩年時間里,莫茲利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4歲時,莫茲利離開沃爾里奇兵工廠,到一位木匠那裡去當學徒。雖然這位木匠手藝不錯,但是莫茲利對做木工活的興趣不大。第二年,他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又轉到離家不遠的一個鐵匠鋪里去,當了一名學徒工。鐵匠鋪里生產各種日常用品和工具,需要使用一些機械。這正是莫茲利喜愛的工作。於是,他利用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和有利條件,在生產實踐中勤奮學習,很快就掌握了作為機械工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成為一名優秀的機械工。據說,他特別善於使用各種銼刀,沒有人能夠超過他。可是,按照當時英國的習慣,學徒工必須學滿7年後,才能成為工匠。莫茲利對此極為不滿。他感到,在鐵匠鋪里長期呆下去,已經學不到更多的高超技術了。因此,懷著對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渴望,莫茲利常常在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不久,機會來了。
這時,隨著機器工業的發展,英國出現了很多機械技師。其中,倫敦有一位機械技師約瑟夫·布拉馬,特別著名。布拉馬技術高超,在當時英國機械製造業內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發明和製造的安全鎖,以其優良的性能而馳名各地。由於這種鎖精密度非常高,加工時間很長,因此生產數量很少,往往供不應求。布拉馬工廠為了增加鎖的產量,急需僱用具有熟練技術的機械工。
莫茲利得知這個信息後,非常興奮。盡管他作為鐵匠鋪的學徒尚未期滿,但也希望早一天進入著名的布拉馬工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然而,布拉馬工廠是當時許多渴望學習機械技術的人嚮往的地方,要想進入這家工廠,也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當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自己的申請時,布拉馬想了解一下莫茲利的技術情況,便決定對他進行一次嚴格的考核。布拉馬指定了幾種機械活,讓莫茲利去干。由於莫茲利在機械技術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因此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各種技術考核項目都達到了要求。於是,布拉馬決定錄用莫茲利。這時,莫茲利年僅18歲。進入布拉馬工廠,成為這位著名機械技師的弟子,對於莫茲利來說,可以說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他在機械方面的創造發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789年,莫茲利來到倫敦,進入布拉馬工廠。他在這個工廠里工作了8年。在工廠里,他不僅認真學習技術,而且積極工作,深得布拉馬的喜愛和器重。由於他的各種技術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工人們中間威信也很高,因此,他不久就被任命為總工長,在生產中負起了一定的領導責任。
莫茲利在領導生產的過程中,對改進和提高機械技術十分重視。布拉馬工廠的主要產品是安全鎖。可是,原來那種手工制鎖方式,產量不高。為了提高產量,莫茲利考慮到,必須把手工製造、改變為機器生產。而要進行機器生產,就需要改進過去使用的機床。為此,他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設計,夜以繼日地埋頭於新式機床的研究和製造工作之中。
所謂「機床」,一般是泛指工作母機。就其狹義而言,實際上指的是金屬切削機床。在金屬切削機床中,最常用的一種是車床,也叫旋床。它主要用來進行工件的內圓、外圓、螺紋等成型面的加工。車床是機器製造中加工零件所不可缺少的一種工作母機。莫茲利取得的第一項重大成就,就是對原有的車床進行改造,從而發明了新式車床。
經過多次研究和試驗,莫茲利在1794年製造出一種新式車床。這部車床的發明,完全是為了適應制鎖的需要。因為要把鎖芯精確地旋成圓柱形,沒有精密度很高的車床是根本做不到的。這種新式車床的所有部件都是用鐵做的,非常結實。不僅如此,莫茲利還把原來的腳踏板和彈簧擺改換為一個輪子,輪子通過傳動軸與蒸汽機聯系起來,從而得到帶動機器運轉的動力。
這部新式車床最重要的裝置,是安上了進給箱。進給箱也叫做進給台,是車床上的重要部件,也是莫茲利的重要發明。今天,車床上帶有進給箱,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在莫茲利發明進給箱以前,原來的車床上是沒有進給箱這種裝置的。由於沒有進給箱,工人在車床上加工製作機械零件的時候,他使用的刀具是拿在手上的。當時,一名車工為了操縱刀具,需要付出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且加工出的零件精密度也不高。有了進給箱後,刀具不再拿在工人手中,而是固定在刀架上。刀具隨著刀架送向工件,它還可以跟著旋轉軸平行移動,車工只需操作手柄。這樣一來,工人的勞動量減低了,工件的精密度卻提高了。由此可見,進給箱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帶有進給箱的新式車床發明出來後,每個車工都能加工製造具有平滑表面的工件,從而給機器製造業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精密零件。但是,莫茲利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在繼續進行研究,對這台車床不夠完善的地方加以改造。1797年,他又製成了一台新車床。這台車床的重要改進是,使刀架向工件的進給實行了機械化。在車床的床身中,裝有一根旋轉的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與驅動輪相連接。這樣,絲杠就可以使刀架均勻地沿著工作的軸向移動。經過這一改進,車床的效率更高了。
正因為有了新式車床,莫茲利能夠按照布拉馬簽訂的合同,製造出大量的安全鎖,供應市場需要。這時,莫茲利已在布拉馬工廠工作8年了。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為布拉馬帶來了巨額利潤。為了養家煳口,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按說,莫茲利為布拉馬工廠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這個要求竟然遭到了布拉馬的拒絕。莫茲利一氣之下,向布拉馬提出辭職,離開了這家工廠。
1797年,26歲的莫茲利脫離布拉馬工廠後,自己單獨地創辦了一個工廠,不僅製造機械,而且從事發明創造。這個工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憑著莫茲利發明的新式車床和他當時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聲譽,仍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當工廠接受第一批訂貨時,他非常認真地進行設計和製造,務必使產品符合要求。莫茲利工廠生產的優質機械,贏得了用戶的贊許。於是,前來訂貨的用戶絡繹不絕。
在眾多的用戶中,最大的一個用戶是英國海軍部。由於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機械性能優良,信譽很高,海軍部的官員慕名而來,向它訂購一批滑輪。對於這批訂貨,莫茲利不僅深感責任重大,而且認為其意義也非同小可,因此必須全力以赴,爭取順利完成。為了製作這批滑輪,首先必須製造出專門的機器。1801年,他經過反復研究,畫出了機器設計圖紙,立即投入生產。第二年,便完成了製造滑輪的全部機械設備。據說,為了生產這批滑輪,莫茲利設計製造的機床就有44台之多。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滑輪,按期向海軍部交貨了。這些滑輪作為港口設施,在英格蘭南部海軍基地朴茨茅斯長期使用,證明質量優良。
莫茲利的名聲越來越高了。在當時英國眾多的機械技師中,他被公認為成就卓著的權威人士,對英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由於莫茲利設計的刀具和刀架能夠自動移動,因此便不僅僅是在車床上使用,其他各種機床都可以使用。這樣,便推動了一些新的機床的發明和改良。在莫茲利和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的影響下,沖床、刨床、鑽床、銑床等機床也由其他一些發明家先後研製出來了。
1801年,莫茲利把工廠遷移到了蘭帕森。由於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對機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形勢,莫茲利決定擴大工廠的規模,以便製造更多的機械產品。可是,他本人的財力有限。正好這時有一個名叫菲爾德的人願意投資相助。於是,莫茲利便同菲爾德合作,成立了「莫茲利—菲爾德商會」。所謂「商會」,實際上相當於後來的公司。這個商會的成立,使莫茲利的高超技術與菲爾德的雄厚資本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於是,它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械製造廠,生產各種機床。
莫茲利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進行技術改造。例如,他設計製造了鍋爐鋼板的打刻機,改變了過去的手工打刻加工方式,使之實現了操作的機械化。他還經過刻苦鑽研,先後製造出各種設備和儀器。用這些儀器進行測量,可以使機械零件的精密度符合要求。莫茲利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深深認識到,在機械加工中,精確的平面非常重要。因此,他製造出來的標准平面,平滑程度如此之高,以致把兩個平面疊在一起時,就緊緊貼牢,只有靠滑動才能夠把它們分開。據一本辭書上介紹,莫茲利製造的一種測量儀器,精確度可以達到0.0001英寸(1英寸=2.54厘米)。
除了重視產品質量之外,莫茲利也很注意產品的外形。他設計製作的機床,盡量簡化結構,並且盡量不用有銳角的部件,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同時,產品的造型也很美觀精緻。凡是莫茲利工廠製造的機床,都要打上莫茲利的刻印,以示負責。
自從發明新式車床後,莫茲利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和改進。他是一位永不滿足現狀的發明家,在技術上真可以說得上是精益求精。
1800年左右,莫茲利製造出一種小型車床,可以切削螺紋。這是為了改進原來的車床而製造的。因為在原來的車床上,進給箱隨著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的圓周運動而左右移動。因此,絲杠越精確,切削的精密度就越高。而為了製造出精確的絲杠,就需要有製造精確絲杠的車床。為此,莫茲利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反復進行研究和試驗。他造出切削螺紋的小型車床後,先切削好幾根絲杠,再用銼刀仔細地進行加工。然後從這些絲杠中,挑選出一根最精確的來,作為製造新的車床之用。
在莫茲利發明切削螺紋的車床之前,切削螺紋都是依靠手工,使用簡單的夾具,其精確度也只能靠目測。由於切削螺紋非常困難,精密度也不高,因此不僅一般不用螺絲,而且還影響到車床對絲杠的使用。自從螺紋加工車床發明之後,這種狀況很快就改變了。螺紋加工車床可以多級改變絲杠的轉速,因此,它就可以加工出不同螺距的螺紋。同過去相比,這又是車床上的一個重大的技術進步。
莫茲利研製出切削螺紋的車床後,仍然沒有滿足。這時,他聽說他的一位朋友巴頓為了製造微型儀表,也在研製螺栓。於是,決定去同巴頓比較一下,看看誰的螺栓更精確。然而,比較的結果,莫茲利發現自己製造的螺栓雖然尺寸准確,但是還有不少缺點,例如角度不規則,有微小的彎曲等。莫茲利虛心地承認這個事實,但是他不甘落後,決定迎頭趕上。經過若干改進,他終於製成了更為精密的絲杠。將這根絲杠用於車床上,就能夠不斷地製造出精密度很高的絲杠來了。
1810年左右,莫茲利又造出了具有多種功能的車床。然而,他仍然沒有停止對車床的研究和改進。例如,他最初製造的進給箱,每改變一次刀具的移動速度,就要更換一次不同型號的絲杠,因此操作起來很不方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叫做「齒輪變速器」的裝置。只要在車床上安上齒輪變速器,通過改變幾個齒輪間的嚙合,就可以自動地改變刀具的傳送速度,而不需要再去一根根地更換絲杠了。莫茲利通過齒輪改變傳送速度的技術,不僅使車床得到了改進,而且也應用於所有的機床和其他機械之中。
莫茲利對於車床,可以說是活到老,研製到老。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在進行車床的改進。為了研製和不斷更新車床,他不惜投入大量的資金。據說,莫茲利工廠製造蒸汽機汽缸等機器零部件所獲得的錢,幾乎都被他在車床研製過程中花光了。
莫茲利的發明創造,特別是他把滑動原理引進了機器,應用於刀架,這就不僅促使了新式車床的誕生,而且也推動了其他機床的改造。對於他的這種貢獻,後來倫敦出版的《各國的工業》一書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該書的作者認為:莫茲利發明的刀架,「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它對機器的改良和更廣泛應用所產生的影響,不下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國家的機械製造設備,不是來自英國,就是按照英國的式樣製造的。
除了發明和改進車床外,莫茲利還有許多其他發明。例如:花布印染法、供船舶鍋爐用的海水脫鹽法以及船用發動機等。所有這些,都在工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⑥ 亨利發明了什麼
繼電器
約瑟夫·亨利 (Henry Joseph 1797-1878),美國科學家。他是以電感單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學家。在電學上有傑出的貢獻。他發明了繼電器(電報的雛形),比法拉第更早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還發現了電子自動打火的原理。
⑦ 亨利福特發明了怎樣的生產方式
採用流水線作業提高工作效率
⑧ 亨利·莫茲利有哪些發明
19世紀40年代,英國完成了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離不開機器製造業。這是因為,機器生產的發展,不僅使得機器體系內部結構日益復雜,而且要求機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因此,手工製造不能滿足機器生產發展的需求,必須發明生產機器的新技術,用機器生產機器。在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機器製造業興起之初,有一位發明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就是被稱為「車床之父」的亨利·莫茲利。
1771年8月22日,莫茲利生於英國的沃爾里奇。從他少年時的情況來看,顯然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里。因為家裡窮,莫茲利沒有進過學校接受正規教育。12歲時,他就進入當地一家兵工廠當童工。這家工廠雖然主要製造槍炮彈葯,但是也使莫茲利接觸到了一些機械,學到了一些技術。在兵工廠勞動的兩年時間里,莫茲利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4歲時,莫茲利離開沃爾里奇兵工廠,到一位木匠那裡去當學徒。雖然這位木匠手藝不錯,但是莫茲利對做木工活的興趣不大。第二年,他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又轉到離家不遠的一個鐵匠鋪里去,當了一名學徒工。鐵匠鋪里生產各種日常用品和工具,需要使用一些機械。這正是莫茲利喜愛的工作。於是,他利用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和有利條件,在生產實踐中勤奮學習,很快就掌握了作為機械工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術,成為一名優秀的機械工。據說,他特別善於使用各種銼刀,沒有人能夠超過他。可是,按照當時英國的習慣,學徒工必須學滿7年後,才能成為工匠。莫茲利對此極為不滿。他感到,在鐵匠鋪里長期呆下去,已經學不到更多的高超技術了。因此,懷著對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的渴望,莫茲利常常在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的現狀。不久,機會來了。
這時,隨著機器工業的發展,英國出現了很多機械技師。其中,倫敦有一位機械技師約瑟夫·布拉馬,特別著名。布拉馬技術高超,在當時英國機械製造業內具有極高的威望。他發明和製造的安全鎖,以其優良的性能而馳名各地。由於這種鎖精密度非常高,加工時間很長,因此生產數量很少,往往供不應求。布拉馬工廠為了增加鎖的產量,急需僱用具有熟練技術的機械工。
莫茲利得知這個信息後,非常興奮。盡管他作為鐵匠鋪的學徒尚未期滿,但也希望早一天進入著名的布拉馬工廠,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然而,布拉馬工廠是當時許多渴望學習機械技術的人嚮往的地方,要想進入這家工廠,也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當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自己的申請時,布拉馬想了解一下莫茲利的技術情況,便決定對他進行一次嚴格的考核。布拉馬指定了幾種機械活,讓莫茲利去干。由於莫茲利在機械技術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因此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各種技術考核項目都達到了要求。於是,布拉馬決定錄用莫茲利。這時,莫茲利年僅18歲。進入布拉馬工廠,成為這位著名機械技師的弟子,對於莫茲利來說,可以說是他生活中的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他在機械方面的創造發明,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1789年,莫茲利來到倫敦,進入布拉馬工廠。他在這個工廠里工作了8年。在工廠里,他不僅認真學習技術,而且積極工作,深得布拉馬的喜愛和器重。由於他的各種技術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工人們中間威信也很高,因此,他不久就被任命為總工長,在生產中負起了一定的領導責任。
莫茲利在領導生產的過程中,對改進和提高機械技術十分重視。布拉馬工廠的主要產品是安全鎖。可是,原來那種手工制鎖方式,產量不高。為了提高產量,莫茲利考慮到,必須把手工製造、改變為機器生產。而要進行機器生產,就需要改進過去使用的機床。為此,他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設計,夜以繼日地埋頭於新式機床的研究和製造工作之中。
所謂「機床」,一般是泛指工作母機。就其狹義而言,實際上指的是金屬切削機床。在金屬切削機床中,最常用的一種是車床,也叫旋床。它主要用來進行工件的內圓、外圓、螺紋等成型面的加工。車床是機器製造中加工零件所不可缺少的一種工作母機。莫茲利取得的第一項重大成就,就是對原有的車床進行改造,從而發明了新式車床。
經過多次研究和試驗,莫茲利在1794年製造出一種新式車床。這部車床的發明,完全是為了適應制鎖的需要。因為要把鎖芯精確地旋成圓柱形,沒有精密度很高的車床是根本做不到的。這種新式車床的所有部件都是用鐵做的,非常結實。不僅如此,莫茲利還把原來的腳踏板和彈簧擺改換為一個輪子,輪子通過傳動軸與蒸汽機聯系起來,從而得到帶動機器運轉的動力。
這部新式車床最重要的裝置,是安上了進給箱。進給箱也叫做進給台,是車床上的重要部件,也是莫茲利的重要發明。今天,車床上帶有進給箱,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在莫茲利發明進給箱以前,原來的車床上是沒有進給箱這種裝置的。由於沒有進給箱,工人在車床上加工製作機械零件的時候,他使用的刀具是拿在手上的。當時,一名車工為了操縱刀具,需要付出艱苦的體力勞動,而且加工出的零件精密度也不高。有了進給箱後,刀具不再拿在工人手中,而是固定在刀架上。刀具隨著刀架送向工件,它還可以跟著旋轉軸平行移動,車工只需操作手柄。這樣一來,工人的勞動量減低了,工件的精密度卻提高了。由此可見,進給箱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帶有進給箱的新式車床發明出來後,每個車工都能加工製造具有平滑表面的工件,從而給機器製造業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精密零件。但是,莫茲利並沒有就此止步。他還在繼續進行研究,對這台車床不夠完善的地方加以改造。1797年,他又製成了一台新車床。這台車床的重要改進是,使刀架向工件的進給實行了機械化。在車床的床身中,裝有一根旋轉的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與驅動輪相連接。這樣,絲杠就可以使刀架均勻地沿著工作的軸向移動。經過這一改進,車床的效率更高了。
正因為有了新式車床,莫茲利能夠按照布拉馬簽訂的合同,製造出大量的安全鎖,供應市場需要。這時,莫茲利已在布拉馬工廠工作8年了。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為布拉馬帶來了巨額利潤。為了養家煳口,莫茲利向布拉馬提出了增加工資的要求。按說,莫茲利為布拉馬工廠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這個要求竟然遭到了布拉馬的拒絕。莫茲利一氣之下,向布拉馬提出辭職,離開了這家工廠。
1797年,26歲的莫茲利脫離布拉馬工廠後,自己單獨地創辦了一個工廠,不僅製造機械,而且從事發明創造。這個工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是,憑著莫茲利發明的新式車床和他當時在機械製造方面的聲譽,仍然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當工廠接受第一批訂貨時,他非常認真地進行設計和製造,務必使產品符合要求。莫茲利工廠生產的優質機械,贏得了用戶的贊許。於是,前來訂貨的用戶絡繹不絕。
在眾多的用戶中,最大的一個用戶是英國海軍部。由於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機械性能優良,信譽很高,海軍部的官員慕名而來,向它訂購一批滑輪。對於這批訂貨,莫茲利不僅深感責任重大,而且認為其意義也非同小可,因此必須全力以赴,爭取順利完成。為了製作這批滑輪,首先必須製造出專門的機器。1801年,他經過反復研究,畫出了機器設計圖紙,立即投入生產。第二年,便完成了製造滑輪的全部機械設備。據說,為了生產這批滑輪,莫茲利設計製造的機床就有44台之多。莫茲利工廠生產的滑輪,按期向海軍部交貨了。這些滑輪作為港口設施,在英格蘭南部海軍基地朴茨茅斯長期使用,證明質量優良。
莫茲利的名聲越來越高了。在當時英國眾多的機械技師中,他被公認為成就卓著的權威人士,對英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由於莫茲利設計的刀具和刀架能夠自動移動,因此便不僅僅是在車床上使用,其他各種機床都可以使用。這樣,便推動了一些新的機床的發明和改良。在莫茲利和他發明的新式車床的影響下,沖床、刨床、鑽床、銑床等機床也由其他一些發明家先後研製出來了。
1801年,莫茲利把工廠遷移到了蘭帕森。由於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對機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這種形勢,莫茲利決定擴大工廠的規模,以便製造更多的機械產品。可是,他本人的財力有限。正好這時有一個名叫菲爾德的人願意投資相助。於是,莫茲利便同菲爾德合作,成立了「莫茲利—菲爾德商會」。所謂「商會」,實際上相當於後來的公司。這個商會的成立,使莫茲利的高超技術與菲爾德的雄厚資本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於是,它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家規模較大的機械製造廠,生產各種機床。
莫茲利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不斷進行技術改造。例如,他設計製造了鍋爐鋼板的打刻機,改變了過去的手工打刻加工方式,使之實現了操作的機械化。他還經過刻苦鑽研,先後製造出各種設備和儀器。用這些儀器進行測量,可以使機械零件的精密度符合要求。莫茲利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深深認識到,在機械加工中,精確的平面非常重要。因此,他製造出來的標准平面,平滑程度如此之高,以致把兩個平面疊在一起時,就緊緊貼牢,只有靠滑動才能夠把它們分開。據一本辭書上介紹,莫茲利製造的一種測量儀器,精確度可以達到0.0001英寸(1英寸=2.54厘米)。
除了重視產品質量之外,莫茲利也很注意產品的外形。他設計製作的機床,盡量簡化結構,並且盡量不用有銳角的部件,以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同時,產品的造型也很美觀精緻。凡是莫茲利工廠製造的機床,都要打上莫茲利的刻印,以示負責。
自從發明新式車床後,莫茲利一直沒有停止研究和改進。他是一位永不滿足現狀的發明家,在技術上真可以說得上是精益求精。
1800年左右,莫茲利製造出一種小型車床,可以切削螺紋。這是為了改進原來的車床而製造的。因為在原來的車床上,進給箱隨著絲杠(刻有螺紋的長棒)的圓周運動而左右移動。因此,絲杠越精確,切削的精密度就越高。而為了製造出精確的絲杠,就需要有製造精確絲杠的車床。為此,莫茲利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反復進行研究和試驗。他造出切削螺紋的小型車床後,先切削好幾根絲杠,再用銼刀仔細地進行加工。然後從這些絲杠中,挑選出一根最精確的來,作為製造新的車床之用。
在莫茲利發明切削螺紋的車床之前,切削螺紋都是依靠手工,使用簡單的夾具,其精確度也只能靠目測。由於切削螺紋非常困難,精密度也不高,因此不僅一般不用螺絲,而且還影響到車床對絲杠的使用。自從螺紋加工車床發明之後,這種狀況很快就改變了。螺紋加工車床可以多級改變絲杠的轉速,因此,它就可以加工出不同螺距的螺紋。同過去相比,這又是車床上的一個重大的技術進步。
莫茲利研製出切削螺紋的車床後,仍然沒有滿足。這時,他聽說他的一位朋友巴頓為了製造微型儀表,也在研製螺栓。於是,決定去同巴頓比較一下,看看誰的螺栓更精確。然而,比較的結果,莫茲利發現自己製造的螺栓雖然尺寸准確,但是還有不少缺點,例如角度不規則,有微小的彎曲等。莫茲利虛心地承認這個事實,但是他不甘落後,決定迎頭趕上。經過若干改進,他終於製成了更為精密的絲杠。將這根絲杠用於車床上,就能夠不斷地製造出精密度很高的絲杠來了。
1810年左右,莫茲利又造出了具有多種功能的車床。然而,他仍然沒有停止對車床的研究和改進。例如,他最初製造的進給箱,每改變一次刀具的移動速度,就要更換一次不同型號的絲杠,因此操作起來很不方便。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他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終於發明了一種叫做「齒輪變速器」的裝置。只要在車床上安上齒輪變速器,通過改變幾個齒輪間的嚙合,就可以自動地改變刀具的傳送速度,而不需要再去一根根地更換絲杠了。莫茲利通過齒輪改變傳送速度的技術,不僅使車床得到了改進,而且也應用於所有的機床和其他機械之中。
莫茲利對於車床,可以說是活到老,研製到老。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在進行車床的改進。為了研製和不斷更新車床,他不惜投入大量的資金。據說,莫茲利工廠製造蒸汽機汽缸等機器零部件所獲得的錢,幾乎都被他在車床研製過程中花光了。
莫茲利的發明創造,特別是他把滑動原理引進了機器,應用於刀架,這就不僅促使了新式車床的誕生,而且也推動了其他機床的改造。對於他的這種貢獻,後來倫敦出版的《各國的工業》一書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該書的作者認為:莫茲利發明的刀架,「可以毫不誇大地說,它對機器的改良和更廣泛應用所產生的影響,不下於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所產生的影響」。19世紀上半期,許多國家的機械製造設備,不是來自英國,就是按照英國的式樣製造的。
除了發明和改進車床外,莫茲利還有許多其他發明。例如:花布印染法、供船舶鍋爐用的海水脫鹽法以及船用發動機等。所有這些,都在工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⑨ 英國的亨利 阿切爾是看到什麼發明了打孔機
郵票打孔機的發明
1948年的一天,英國發明家享利·阿察爾獨自來到一家小酒吧間,挑了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坐下來,買了 一點酒,不慌不忙地喝著。
阿察爾為了完成一項新發明,在實驗室一連奮戰了近20天,發明成功了,人也精疲力盡了。他來酒吧間正 是為了換個環境,讓緊張的大腦松馳一下。
喝著喝著,阿察爾旁邊又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外地人,彷彿有什麼急事,簡單而匆忙地喝罷酒,便 扒在桌子上寫起信來,信封好後,他陶出一大張新郵票,准備裁下一枚貼上,但摸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沒 有找到小刀。他有些著急了。
當時印製的郵票,一般幾十枚為一整張。郵政人員或者寄信人若要貼郵票,必須用小刀裁開。這樣確實很 不方便,有的人為了省事,就用手撕開,結果撕得很不齊,有時還會撕破畫面,這枚郵票就作廢了。
這位外地客人沒帶小刀,便十分客氣地問阿察爾:
「先生,請問您有小刀嗎?能否借我用一下?」
「哦,對不起,我也沒帶小刀。」阿察爾欠了欠身回答道。
這位客人看了一下旁邊桌上的人,欲問又止,最後沒有再開口。他將要用的那枚郵票周圍折了印,准備撕 下來,但又怕撕壞了,只好停下了手。看來他正在想辦法。這時,只見他取下西服領帶上的別針,在這枚郵票 與其它郵票的連接處刺了幾行整齊的小孔,然後將這枚郵票干凈利落的扯了下來,並小心翼翼地貼在信封上。 這樣弄下來的郵票,四周有一圈波浪線似的齒紋。反而顯得別致而美觀。這位客人收起信,帶著微笑走了。
善於觀察的阿察爾,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他從內心佩服這位會動腦筋的外地客人。他想:幾十枚郵票印 在一起,用起來很不方便,既增加了郵政人員的勞動量,又給郵寄者添了不少麻煩,能否在印製郵票的時候就 在各枚之間的空白處打上一行行小孔,這樣隨手一扯就可用,根本不用小刀。回去後,他立即投入了郵票打孔 機的研究。
不久,郵票打孔機就在阿察爾的手中誕生了。英國郵政部門看了樣機後,立即採用了。打孔郵票用起來十 分方便,深受郵政人員及寄信人的歡迎
⑩ 亨利的發明與發現帶來了哪些影響
1842年亨利在實驗室里安裝了一個火花隙裝置,在40米處放一個線圈來接收能量,線圈和檢流計相接,形成迴路。當火花隙裝置的電火花閃過的時候,和線圈相接的檢流計指針就發生偏轉。這個實驗的成功,實際上實現了無線電波的傳播。亨利的實驗雖然比赫茲的實驗早了40多年,但是當時的人們包括亨利自己在內,還認識不到這個實驗的重要性。
此外,亨利還先於莫爾斯(1791~1871)發明了電報機,並且成功地研究了長距離輸送電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