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字是你們東夷族創造的

漢字是你們東夷族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23 01:28:39

⑴ 漢字起源於韓國嗎

哈哈哈.全世界都是他們發明出來的.

你知道韓國/朝鮮人為什麼在幾百年前發明了諺文,為什麼又在幾十年前放棄使用漢字完全改用諺文嗎?因為漢字和韓語/朝鮮語根本對不上,

以前韓國/朝鮮人根本就自己的文字,只能借用漢字,但是漢字對於韓國/朝鮮人是外來文字,可以說古代韓國/朝鮮人寫的是漢字,說的是韓語/朝鮮語,打個比方,有點像你說的是漢語,寫的卻是英語.非常別扭.

由於使用的漢字和韓語/朝鮮語是脫節的,韓國/朝鮮人學習漢字要比中國人困難得多了,於是在1444年創制了諺文,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韓國/朝鮮文字,這是一種字母文字(也有學者認為屬於音節文字),它是表音不表意,其實其作用類似漢語拼音,一個諺文可對應若干個漢字,大大方便韓國/朝鮮人學習文化.

但是古代的韓國/朝鮮人士大夫看不起諺文,認為這是給智力低下學不了漢字的人用的,強力抵制,所以諺文只在民間流傳,

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朝鮮脫離日本獨立,民族主義興起,認為繼續使用漢字是一種恥辱,遂放棄了漢字完全改用諺文,但是諺文作為一種表音不表意字母文字(也有學者認為屬於音節文字),缺陷是明顯的,因為一個諺文可對應若干個漢字,同音字很多,用漢語拼音舉個例子,feng huo是什麼?你可以拼成"風火",也可以拼成"烽火".這就是表音文字的缺陷,所以現在有時韓國人還不得不借用漢字來區分同音不同意的諺文.

如果漢字是韓國/朝鮮是他們發明的,他們使用起來根本不不會出現上面所說的問題了.

在3000多年前,商朝(因為後來建都在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市,所以又叫殷朝)的時候,商朝人占據現在河南一帶,商朝人把東方的異族都泛稱為東夷,那時的山東一帶也是東夷,周朝以後,山東早以歸入華夏版圖,成了齊國或魯國的地方(那時候的韓國/朝鮮還處在原始部落時期),孔子是魯國人,是商朝(殷朝)貴族後代,

我不知道林語堂有沒有說過那樣的話,退一萬步說,即使說林語堂說過這樣的話也不代表什麼,不過一家之言,再說他說的是"東夷"又不是確指朝鮮韓國,是朝鮮/韓國人硬要把"東夷"的帽子戴在自己頭上,東夷本來就是個泛稱,那時候商朝人根本就不知道韓國/朝鮮在那裡,商朝人把位於東面民族都稱為東夷.

想想一個處於原始部落時期的民族給別國"發明"文字,而自己在"發明"文字之後的幾百年了卻沒有文字來記載自己的歷史,真是可笑.

⑵ 林語堂為什麼說漢字是韓國東夷族創造

從少昊開始,東夷的活動中心轉到山東曲阜二帶《史書》所載東夷的范圍北起幽燕、南至淮水、東抵黃勃(海)、西止豫東、豫東南的廣闊地區,《後漢書》記載,包括「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等九夷,長期生息、繁衍在我國東部地區。三代以降,隨著奴隸制王朝的建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中原華夏族的強盛,東夷也漸漸成為了夏王朝的一部分,傳說中的舜是為東夷族人,是歷史學者考證所公認的,禹治水達九州。東夷族諸部生活在黃河下游廣闊的平原和沼澤地帶,在墾荒栽種五穀外,還得與洪水災害作斗爭,從而發展了造船技術,古代被尊為「水正」的始祖就是東夷人。東夷諸部在夏族統治時期曾有過三次大遷移,一次是為反抗夏的暴政而向西挺進。一次是西周代商時,因叛周活動被周王室視為隱患而強制夷族大遷徙,《呂氏春秋》載:「為虐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至於江南」。第三次是屬東夷的瀛姓徐國,企圖復仇而進攻西周,被周穆王聚諸侯所敗,夷民數萬逃離家園。在這三次大遷徙中,東夷民族可否由海上或東北陸路進入東南各島嶼?在《後漢書·東夷列傳》載:「秦未齊」,人曾為「避苦役」而大批渡海「適韓國」,《後漢書》的材料可以說明東夷(主要指徐、淮夷在滅國以後進入東北、朝鮮、日本及東南各島嶼)向四面八方轉移,這些知禮通樂的夷民後來成了秦漢人中的佼佼者。《左傳》有:「天子失官(禮),學在四夷」,說明了東夷族在當時已是文明程度相當高的民族。他們或許將文明帶去了海外諸國。從黃帝時期的山東,河南一帶,到中國東北,再到日後秦漢時期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朝鮮和韓國認為:現代朝鮮人可能是東夷的一支.朝鮮半島據說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因為缺少直接證據,中國以及日本史學界並不予以承認。

⑶ 東夷族的有關故事

先秦時期非華夏民族泛稱之一。夷又有諸夷、四夷、東夷、西夷、南夷、九夷等
泛稱。一般多用以泛稱環渤海而居,南至江淮的中國東方各族,亦稱東夷。先秦時,東夷
民族眾多,主要指以傳說時代的太皞、少皞為代表的部落集團及其後裔,《禹貢》稱為鳥
夷。太皞,風姓,建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少皞,嬴姓,自窮桑(今山東曲阜北)登帝
位,後徙曲阜。相傳禹擬授「帝位」的皋陶也是東夷人,生長在曲阜。皋陶早死,其子名
益。或傳禹死啟立,「益干啟位,啟殺之」,然後建立起夏王朝。
夏與東夷屢有斗爭,曾奪取夏太康王位的「有窮(在今山東德州)後羿」,就是
東夷的一支。相傳商湯先世活動在今山東、河北的渤海灣一帶,學者多以為商人本亦為東
夷民族。
商王朝建立後,仍與東夷斗爭不絕,史載「桀為暴虐,諸夷內侵,殷湯革命,伐
而定之。至於仲丁,藍夷作寇。自是或服或叛,三百餘年。武乙衰敝,東夷漸盛,遂分遷
淮、岱,漸居中土」。故殷末帝乙、帝辛(紂)都多次征皻方、盂方、夷方(皆東夷),
駐蹕之地,遍及濟、汶以東。東夷被征服,商王朝也國力耗盡,後為周所滅。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殷的余部及殷的余國東夷勢力仍強。武王死,殷裔武庚
在商奄(在今山東曲阜)、蒲姑(在今山東博興)、徐戎(徐夷)、淮夷等東夷國家支持
下發動叛亂。周公東征,殺武庚,滅不少嬴姓之國,平定叛亂,又以蒲姑地封齊,以商奄
地封魯,但徐戎、淮夷仍長期存在於淮水流域。
周穆王時,「徐夷僭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厲王時,「淮夷入
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宣王復命召公伐而平之」。及至春秋,徐、淮猶盛,尚能「病
杞」、「病鄫」。這時,還有奉祀太皞的任(今山東濟寧境)、宿、須句(山東東平境)
、顓臾(今山東費縣境),自稱少皞之裔的郯(在今山東郯城),皋陶後的六(在今安徽
六安)、蓼(在今安徽霍丘)等國,以及與徐同祖的群舒(舒蓼、舒鳩、舒庸、舒龍、舒
鮑、舒龔等)和九夷等東夷部落國家,活躍在山東半島和江蘇、安徽的淮水流域,成為齊
、楚兩霸必爭的與國。他們都與華夏諸國早有通使、會盟關系,夷、夏遂逐步接近以至融
合。
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國銅器,其文字、形制、紋飾已與中原器物無別。「九夷」之
名猶見於戰國,但秦並六國後,淮泗夷皆散為民戶,到漢時已不見夷、夏之別。

⑷ 甲骨文真的是東夷人創造的嗎

現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都在遼西紅山文明發現,是中國最早的文明。
東夷是紅山人南下與那不稻米民族混合後的民族,包括大汶口文化等都是紅山人南遷的證據,紅山人在華東形成東夷集團,東夷集團的殷商人滅了夏,建立了商朝。燕國 趙國 魏國等國家的主體都是殷商人東夷的首領少昊是黃帝的嫡長子,姬姓。 少昊有個孫子叫帝嚳,姬姓。 帝嚳的長子叫後稷,姬姓。後稷被派往西部邊疆。 周王室是後稷的子孫,姬姓。周王室滅商後將沒搞定的部落稱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殷商時,貊(東夷中通古斯血統最濃的一支)居山東半島一帶。
周滅商後,為周人東進所迫,大部分向東北和北方遷徙。所謂「商之興也,東北來;商之亡也,東北去」向北方遷徒的,分東西兩路,東路遷到今河北省東北部、北京市房山縣以南-山西省代縣以東至海之地;西路則遠徙至今陝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後來由於戎狄及晉國的壓力,他們又轉徙到今河北省的南部。 前4世紀中葉,燕、趙二國強盛,特別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開北破東胡,居住在今河北省的大部分貊人又被迫由陸路向東北遷徙,散布在今遼河以東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區。

遷居東北的各支貊人,與當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為一個共同體,統稱穢貊人,居住范圍包括遼寧南至松嫩平原、清川江直至現日本海海濱。

⑸ 林語堂為什麼說漢字是東夷發明的

王制雲曰"東方曰夷"。東方非華夏的稱夷。歷史上被稱為東夷的有兩個,一個版是棒子權意淫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東夷(漢朝幾及以後唐朝的叫法),東方的夷狄,另一個是今天安徽山東,的東夷,商朝的東夷,華夏民族祖先源流之一。二者沒有關系。漢字非常有可能是山東安徽東夷發明的,但也是漢族祖先發明的,具體可以網路"東夷",很詳細

⑹ 今天看到說中國承認韓國人祖先創造了漢字,怎麼回事 他們有什麼依據說是韓國造的

不是,漢字源於中原。 韓國人的理由是他們源於古代東夷族。 但是東夷不只是韓國的專祖先屬,也是華夏族的祖先之一。商人就是東夷族,但商人使用甲骨文,但當時的商人跟現今韓國人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商人卻是中國人的直系祖先之一。 假若韓國人想認祖歸宗也可,因為開創韓國(朝鮮)文明的正是商人箕子,創立箕子朝鮮,但漢字是由中原傳入的,而不是在朝鮮半島創制的。榮海王

⑺ 漢字到底是誰發明的

漢字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三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漢字是表意性質的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個到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都是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演變而來的。
在長久的實踐中,人類不僅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還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文化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不可埋沒的貢獻。
英文:
Chinese
character
德文:chinesische
Schrift
[編輯本段]【來歷】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⑻ 漢字真的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族創造的么

大可一笑置之。漢字源遠流長,可追溯到甲骨文、鍾鼎文時代。歷史要的是真實有力的證據,而不是唾沫,我們無需隨人起舞。

⑼ 為什麼林語堂會說漢字是朝鮮人發明的

這是一個概念偷換問題,你不要斷章取義。韓國學界認為漢字是東夷族人發明的,而東夷人又是東周那時候華夏的少數民族,朝鮮人就是東夷族的後代,他們就偷換了概念。
最早研究漢字發展研究,殷商的主體民族可能來自於現今中國的東部地區,與來自內陸的「夏」「周」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因此便有學者認為漢字為中國古代的東夷民族最早創造。如果林語堂先生——許多人可能並不熟悉林語堂作為傑出的語言學者的身份——確定說過漢字是東夷創造這話,其中的玩笑成分可能遠遠大於學術成分。

閱讀全文

與漢字是你們東夷族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