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是誰發明的,多重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將近60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台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137089.html 回答者: 完
㈡ 發明和實用新型到底可以有幾個獨立權利要求
咨詢下專業的機構吧
㈢ 我是獨立發明人,現擁有一項發明專利,沒有團隊,請問推廣的商業計劃書如何撰寫。
哪有隻有推廣的商業計劃書,商業計劃書都是集合很多方面的計劃,你只計劃推廣,不要團隊,不要資金支持?再說投資人都是看你團隊的綜合實力,一個好的項目需要的是一個團隊的力量,不是個人單打獨斗。我這段時間也在弄一個項目,我有團隊,有市場,但是沒有資金把產品開發出來,不還是一樣到現在么有找到投資人哇。
㈣ 諾貝爾有一百多個發明,其中有那些
1863年10月,諾貝爾獲得炸葯發爆劑的發明專利權。這項發明人們稱之為「諾貝爾引燃器」。 1864年,取得硝化甘油炸葯發明的專利權。1865年,他多次實驗,反復鑽研,研製成了固體韌性燃料,並先後在瑞典、英國和美國取得炸葯的專利。
1866年,製造出能吸收比本身多三倍的硝化甘油,並且像粘土一樣軟硬適中的「矽藻土炸葯」,這一產品成為以後諾貝爾國際性工業集團的基石。1867年,發明安全雷管引爆裝置。
1888年,發明了用來製造軍用炮彈、手雷和彈葯的無煙炸葯,亦稱諾貝爾爆破炸葯。1896年,取得開有細孔的玻璃制壓榨噴嘴的專利,發明對紡織工業也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4)獨立多重發明擴展閱讀:
愛弗雷·諾貝爾是位傑出的化學家,他於1833年10月出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一生中有許多發明,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安全炸葯。這項發明使他獲得了「炸葯大王」的稱號,並使他成為百萬富翁。
諾貝爾在逝世前立下遺囑,把遺產的一部分--920萬美元作為基金,以其每年約20萬美元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為人類的幸福和進步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和學者。為此,瑞典於1900年6月29日專門成立了諾貝爾基金會,並由其董事會管理和發放獎金。
㈤ 誰最先發明獨立懸掛
獨立懸掛有好幾種。以下為轉載:
弗遜(macphersan)式懸掛是獨立懸掛的一種,是當今最為流行的獨立懸掛之一,一般用於轎車的前輪
麥弗遜(mcpherson)是個人名。他是美國伊利諾斯州人,1891年生。大學畢業後他曾在歐洲搞了多年的航空發動機,並於1924年加入通用汽車公司的工程中心。30年代,通用的雪佛蘭公司想設計一種真正的小型汽車,總設計師就是麥弗遜。他對設計小型轎車非常感興趣,目標是將這種四座轎車的質量控制在0.9噸以內,軸距控制在2.74米以內,設計的關鍵是懸掛。麥弗遜一改當時盛行的板簧與扭桿彈簧的前懸掛方式,創造性地將減振器和螺旋彈簧組合在一起,裝在前軸上。實踐證明這種懸掛形式構造簡單,佔用空間小,而且操縱性很好。後來,麥弗遜跳槽到福特,1950年福特在英國的子公司生產的兩款車,是世界上首次使用麥弗遜懸掛的商品車。麥弗遜懸掛由於構造簡單,性能優越的緣故,被行家譽為經典的設計。
麥弗遜在汽車前懸掛上的應用之廣是其他懸掛無法比擬的。大到寶馬M3,保時捷911這類高性能車,小到菲亞特STILO,福特FOCUS,甚至國產的哈飛麵包車前懸掛都是採用的麥弗遜式設計。
優點:麥弗遜懸掛擁有良好的響應性和操控性,而且結構簡單,佔用空間小,成本低,適合布置大型發動機以及裝配在小型車身上。
㈥ 世界上第一台電腦多重,多大,誰發明的,告訴我答案吧~~~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腦ENIAC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方要求賓州大學莫奇來(Mauchly)博士和他的學生愛克特(Eckert) 設計以真空管取代繼電器的「電子化」電腦——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電子數字積分器與計算器), 目的是用來計算炮彈彈道。
這部機器使用了18800個真空管,長50英尺,寬30英尺, 佔地1500平方英尺,重達30噸(大約是一間半的教室大,六隻大象重)。它的計算速度快,每秒可從事5000次的加法運算,運作了九年之久。吃電很兇, 據傳ENIAC每次一開機,整個費城西區的電燈都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損耗率相當高,幾乎每15分鍾就可能燒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員須花15分鍾以上的時間才能找出壞掉的管子,使用上極不方便。曾有人調侃道:「只要那部機器可以連續運轉五天,而沒有一隻真空管燒掉,發明人就要額手稱慶了」。
從第一台計算機誕生至今已將近60年了,在這期間,計算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首先是晶體管取代了電子管,繼而是微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得計算機處理器和存貯器上的元件越做越小,數量越來越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和存貯容量迅速增加。
當年的「埃尼阿克」和現在的計算機相比,還不如一些高級袖珍計算器,但它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96年2月14日,在世界上每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再次啟動了這台計算機,以紀念信息時代的到來。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37089.html
㈦ 一項發明專利涉及多個發明方案,應該如何處理
當然可以同時申請。
關鍵的問題是搞清軟體著作權與專利權的含義區別:軟體作品完成後,不論是否進行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著作權就依法產生了。為了取得明確的證據,防止日後的糾紛,可以申請軟體著作權登記。專利權需要申請才能授予。
計算機程序具有作品性質,它的代碼表達就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著作權並不保護「構想」本身,只保護「形式」。
發明專利申請:
1、涉及自動化技術處理過程的發明專利申請;
2、涉及計算機內部運行性能改進的發明專利申請;
3、涉及測量或測計算機程序試過程的發明專利申請等。這些程序與有關產品設備、計算機或測量裝置等結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技術方案,是可予授予專利權的。計算機程序要獨立完成,獨創性,只要是獨創的作品,不論其是否與已發表的作品相似,均可獲得獨立的著作權。而專利權只授予先申請人,要求新穎性,創造性等。
如果有一個軟體系統先申請了軟體著作權,可以申請專利,雖然軟體著作權先申請,但是軟體系統的技術核心,構想,模型等沒有公開等。申請專利的話,軟體著作權的申請不會有喪失新穎性的問題,因為沒有新穎性而言,只有獨創性。
㈧ 一個復雜的發明能不能寫多個獨權
兩個問題都是可以的,比如您保護首先權1保護一種先進的汽車發動機,當然可以再在同一申請中,請求保護應用這種發動機製造的汽車。(一種使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的汽車,其特徵在於。。。)如果發動機有創造性,則該汽車必然有創造性,兩個獨立權利要求也具有單一性。
當然,您還可以這么理解法條,如果不允許您所提到的兩種寫法,那審查指南第二部分第六章也就沒必要規定單一性規則了。
至於撰寫,問題一的撰寫已經提過了(就是汽車發動機的例子)
問題二的撰寫。1、一種發動機,其特徵在於(其具體結構)
2、生產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驟)
3、將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用於汽車。
㈨ 一項發明或者實用新型只應當有一項獨立權利要求什麼意思
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書應當記載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技術特徵可以是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組成要素,也可以是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對權利要求的內容及其撰寫作了規定。
一份權利要求書中應當至少包括一項獨立權利要求,還可以包括從屬權利要求。
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徵。
必要技術特徵是指,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不可缺少的技術特徵,其總和足以構成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使之區別於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其他技術方案。
屬於一個總的發明構思,符合合案申請要求的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可以有兩項以上的獨立權利要求:簡單的說比如一種產品,和他的生產方法及生產設備,這樣就可以合案申請。
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如果您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咨詢,可以隨時網路HI我,竭誠為您解答相關問題。
【希望您點一下右下角大拇指"贊同"送上您寶貴的1分,謝謝】
㈩ 世界上的第一台計算機多重 叫什麼 哪個國家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名叫
「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
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阿坦納索夫所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沒有公布資
料,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由英國無名英雄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模樣,更是誰也無法推測。由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製造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卻是有資料公布的。那是一台真正的「巨型機」:全機共用了電子管18000 個,耗電量150 千瓦/ 時,佔地面積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層樓房那樣高大,但是運算速度每秒鍾卻只有5000次。而且輸入的計算程序十分繁復,又長又多的打孔卡,能把專家的腦袋都搞疼。一旦出了問題,則專家們從樓下跑到樓上,又從樓上跑到
樓下,忙得滿頭大汗,還很難診斷出毛病在哪裡。
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