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知道什麼是美術創作基礎
對創作的初學者來說,一定要嚴格按照創作的一般步驟來操作。命題創作的作畫步驟是:
(1)審題 (2)構思
(3)畫小草稿 (4)正式構圖
(5)定形刻畫 (6)調整完成
要在考試的短短幾個小時內,完成這些步驟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考生要重點抓好步驟中的第(2)、(3)、(5)項。特別不要忽視「畫小草圖」步驟,它是一個既能使你節省時間,又能使你順利完成創作意圖的手段。
命題創作的構圖步驟
構圖的作畫步驟同素描的作畫步驟基本一樣,也要遵循「先大後小」、「先主後次」、「先直後曲」的方法。
(1)先畫邊框。邊框可以徒手畫。正式草圖要用尺子完全按照作品的比例來畫。
(2)畫大結構線。大結構線由貫穿畫面的線條和圖形組成。例如:戶外景的天、地、物的分界線,室內景的牆腳、門窗、人物的透視線和動態線,單個或組合人物構成的幾何形等。
(3)調整大結構線。大結構線不但要表現物體的形狀和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表現作品的內容和樣式。圖形在畫面中的心理表現作用,對作品內容的表現非常重要。正三角形在心理上表示穩定,斜三角表示運動,矩形表示靜止,圓形表示循環。考生要根據這些形式的表現特點,調整畫面的結構線,以傳達作者的創作意圖。特別是要調整圖形與底形的關系,注意兩者大小、多少、形狀、位置的關系,以獲得美感的構圖形式。 (4)確定構圖的具體形式。在構圖框架調整完成以後,要將具體的人物、道具、場景安排在框架內。在處理局部形式時,局部的線條也要按照整體結構和創作意圖的要求進行加強或概括,使畫面統一在大的結構中。
(5)調整局部,加強構圖形式的變化與統一。在構圖形式確定以後,局部形象要根據作品內容和形式的需要,進行改動或添加,其目的是使作品既有豐富的局部變化,又有整體結構上的統一。 (6)運用色調的手段,達到構圖的平衡。色調是加強構圖表現的重要手段,利用色調的明暗、冷暖對比和調和的手段,可以使構圖更充實、更完整。
前面我們講過,應考命題創作實際上是一個創作草圖形式。構圖在其中的作用,要遠遠的大於細節刻畫的作用,因此,考生要努力學好和掌握好創作的構圖方法。
命題創作中容易出現哪些錯誤
(1)主題不突出,內容分散。這種錯誤經常表現為:畫面中出現兩種主次不分的情節或情節內容含糊不清。例如:以《學習》為命題的創作,畫面中就不能出現與學習無關的內容,也不能讓人分辨不出是正在學習還是在消遣。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選擇典型的學習環境、學習道具和人的動作。不但要使觀者看懂作品的內容,還應當使作品感染觀者。藝術創作應該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使畫面中的一切形式服從作品的主題。
糾正的方法是:設定一個主要情節或人物,讓次要部分圍繞主要情節來發展。加大主要部分尺寸,去掉不必要的道具,注意背景的襯托作用,用明暗和色彩對比突出畫面主題。 (2)題材簡單,情節無新意。這種錯誤經常表現為:畫面情節概念化,藝術創作要求作品的題材要具有典型性,但不能概念化。好的典型性情節是用生活中獨特的情節表現出來的。好的創作作品,要有新的構思立意,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出奇制勝。例如:對以《學習》為命題的考題,我們可以選擇在業余時間里學習自己所愛好的課外知識做題材,表現學習特殊對象的特殊動作。這樣的處理,要求考生要熟悉自己的生活,對生活有自己的觀察、思考的角度。如果對生活缺少感受,不能深刻理解命題,就會產生表現平淡的問題。
糾正的方法是:得到考題後,思考的范圍要寬,要表現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考前平時要堅持速寫、默寫訓練,注意對生活中有創作價值事件的收集。
(3)畫面不飽滿,表現無主次。很多考生的考卷,畫中形象太小、太散,空白太多。畫面中的局部都很完整,但是沒有主次、前後區別。所以畫面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像是某一件作品的片斷。
糾正的辦法是:要區別作品的主、次要形式之間的大小、形狀、位置、繁簡、色調等形式,適當增加前後物體的遮擋,也要區別遮擋部分的大小和形狀。明確作品中的主形,加大主次形之間的對比,同時也要注意加大主次形之間的聯系,使兩者形成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 (4)構圖不得當,畫面無結構。這類問題的表現形式有:①作品中的物體過於集中或過於偏離畫面中心。②物體的連接過於平行或過於垂直。③作品的邊框缺乏與物體之間的聯系。④畫中的背景缺乏組織,起不到烘托主題的作用。⑤畫中的道具缺乏合理的安排,對作品的表現作用不大。
糾正的方法是:將畫面按照構圖的要求,注意不同形之間的大小、形狀、位置之間的變化;注意背景與人物的穿插關系,注意道具在畫面中的點綴、調節作用。
(5)表現手段簡單,形象缺少加工。這類問題是因為考生的創作經驗少,把創作當作一般草圖或當作一般寫生來完成。在線條處理上過於單一,在色調的處理上過於追求寫實造成的。 糾正的方法是:在構圖確定後,人物的刻畫少使用直線條,增加線形的變化,增加疏密的對比。色調的處理,不能僅考慮單個形象的表現,而應當從突出主題形象、建立主次關系、增強畫面結構等多方面來考慮與設計。
應考命題創作,是對考生造型技術的應用和藝術修養、形象思維方面能力的檢驗。畫好命題創作的前提條件,是擁有速寫、默寫的基礎,對繪畫的發展歷史和作品的樣式有所了解。創作的關鍵是主題與構圖。主題要明確,構圖要嚴謹,兩者的關系要統一。作品的形象要典型、生動,主次分明。畫面的效果要強烈、完整。如果考生具備了以上條件,掌握了以上的要領,就不愁完不成好的命題創作。
怎樣畫好色彩命題創作
在有些命題考試中,考卷要求用色彩來表現。對這類考題,考生應該做好事先的工具准備工作。要選擇好自己所熟悉的工具材料,賦色前考慮好作畫的步驟和草圖階段單色工具與色彩材料的銜接效果。色彩考卷作畫的前幾個步驟同單色步驟一樣,賦色工作是在單色草圖的「定形刻畫」階段開始的。賦色的方法要根據使用的工具材料而定,操作方法一般跟寫生方法一樣,水彩是從淺色開始,水粉和油畫是從深色開始。如果考試對色彩的工具不加限制,考生可以准備一些操作簡單、作畫迅速的工具,例如:彩色鉛筆、色粉筆、油畫棒等。
使用色彩工具進行創作表現,考生要做到對色彩知識有所了解,特別是對色彩的象徵意義有所了解。例如:
紅色 象徵著正義、斗爭、興奮、運動。
黃色 象徵著智慧、光明、警惕、平衡。
綠色 象徵著和平、希望、成長、生命。
藍色 象徵著幻想、高雅、深遠、安靜。
紫色 象徵著華麗、憂郁、陳舊、悲傷。
棕色 象徵著樸素、沉著、本色、深厚。
黑色 象徵著力量、抽象、恐懼、重量。
白色 象徵著純潔、理想、速度、病態。
色彩對表現創作思想非常重要,用得好可以加強作品主題意圖的表現,用得不好會破壞作品內容的表達。色彩的表現主要依靠色彩的對比手段。色彩的對比手段有明度對比、純度對比、飽和度對比、色相對比、補色對比、冷暖對比等。如果作品的命題要求是活潑的、喜悅的,作品色彩應該以強烈、明快的暖色為主。如果是靜態的、傷感的,作品的色彩可以用中性的或冷色調的。
色彩的色調運用應該與構圖的樣式相協調,對稱式構圖應以色彩調和的「統調」表現為主,要注意畫面主要部分與次要部分的色彩協調。例如:主要部分如果是紅色,次要部分可以用白色、黃色或棕色與之調和。均衡式的構圖應以色彩對比的「節奏」表現為主,要注意表現主、次要部分之間的色彩沖突和次要部分對主要部分的襯托。例如:對紅色的主要部分,可以用黑色、綠色或藍色相對比。
色彩是作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最能打動人的視覺的形式因素。但是,考生要注意創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形體,不要在畫色彩時破壞了形體的准確性。因此,對於考試命題創作的工具、方法的選擇,最好是用水彩或水粉的薄畫法來完成。
❷ 美術創作基礎是什麼
美院色彩考試一般是用水粉、油畫(有規定或不規定兩種可能)來表現,以水粉為多。素描考試你用鉛筆、碳筆都可以,哪樣熟練就用哪樣,鋼筆很少見到考試使用。創作基礎也就是創作,這樣說是針對考生入學考試的,就是一個基礎考核,還沒專業的學習創作,何談有多少創作水平呢?如果形式上不限制的話,你可以任選工具來表現,色彩的,鋼筆的,毛筆的等等。過去考創作,學生都會准備一些連環畫之類的素材備用,學學創作里的構圖等等。一般它會給你一個命題,如《過年》,像《風》之類就比較難點了。
❸ 藝術創作的基本過程
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
❹ 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及每個環節的特徵
所謂藝術體驗是指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對於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來講,早在他感受、觀察、思考、體驗生活時,就已經開始了創作的准備階段或醞釀工作。這種准備或醞釀的過程可能是自覺的,也可能是不自覺的,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可能時間較短,也可能有相當長的時間。藝術體驗是藝術創作的起始階段,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藝術體驗首先需要藝術家仔細地觀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認真地思考生活,與此同時,藝術體驗更需要藝術家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擁抱生活,需要藝術家飽含情感的切身體驗。這種飽含藝術家情感的切身體驗,就是劉勰所講的「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就是杜甫所講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調動藝術家的全部感覺。
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感性積累,不僅為藝術創作奠定了雄厚堅實的基礎,而且常常成為藝術家從事藝術創造內在的心理動力或誘因,成為一種重要的創作動機。藝術家在觀察生活、思考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所見、所聞、所知、所感,在腦海里積貯得越來越多,一旦這種體驗積累升華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噴涌而出,一發而不可收。
(2)藝術構思活動。藝術構思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精神活動,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了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藝術構思就是在藝術家頭腦中形成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而以後的藝術傳達活動則是把這種審美意象通過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物態化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形象。想像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因為想像具有在原來生活的基礎上創造新形象的能力。藝術家們可以憑藉想像創造出源於生活並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創造出藝術家未曾親身經歷過的事件和未曾親身接觸過的人物,為藝術家們開拓了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地去進行構思。
在藝術構思活動中,除了「想像」以外,「情感」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貫穿於藝術創作的始終。如果說想像是藝術構思的核心,那麼情感就是藝術構思的動力。在藝術構思活動中,盡管有感知、理解、聯想、想像等多種心理因素,但它們都是在情感的滲透和影響下發揮作用的,只有在藝術家熾烈的澆灌下,才能形成審美意象,完成藝術構思。
(3)藝術傳達活動。藝術創作的最終成果是藝術作品。藝術家的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必須通過各種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才能形成藝術作品。因此,藝術傳達活動在藝術創作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離開了藝術傳達,再好的體驗與構思也得不到表現,無法讓其他人欣賞,只能仍然停留在藝術家的頭腦之中。藝術傳達活動作為創作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藝術傳達活動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的實踐活動,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材料,如繪畫需要紙、筆、墨,雕塑需要大理石、青銅,才能使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客觀存在的藝術品。與此同時,藝術傳達活動更離不開一定的藝術媒介或藝術語言,如繪畫語言包括色彩、線條,音樂語言包括節奏、旋律,電影語言包括畫面、聲音、蒙太奇等等。由於各門藝術所採用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門藝術的藝術傳達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自己特殊的製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使得藝術技巧和手法在藝術傳達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藝術傳達又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問題,藝術傳達更需要藝術家調動自己的聯想、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融入創作的生命和心靈,尋找到獨特的藝術傳達方式,才能創作出可以放置於世界藝術寶庫的作品來。藝術傳達活動與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相互滲透、密不可分。
❺ 藝術基礎具體指什麼
簡單而言:藝術是人類情感的化身!藝術是人類以情感和想像為特性,來把握和反映世界,表示對世界及自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通過審美創造活動再現現實和表現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實現審美主體及客體的相互對象化。通俗的說,藝術也就是人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現。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就使用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語言。
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文學、繪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曲藝、工藝等。
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例如:領導藝術。
3.形狀獨特而美觀的。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對象,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的區別在於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創作來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並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唯美主義是審美的最完美發揮。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於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於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於生理快感。
【種類】
繪畫、雕塑、工藝、建築、音樂、舞蹈、文學、戲劇、電影、游戲 藝術的種類繁多,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藝術分為以下一些類型:
依據藝術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為 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美術是一種空間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可分為 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
依據藝術的物化形式藝術可分為 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美術主要是一種靜態藝術。
依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可分為 實用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美術是一種造型藝術。
依據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表現藝術和再現藝術。美術中既有表現性的,也有再現性的。
依據藝術行為的表現方式可分為 行為藝術、肢體藝術等!
❻ 簡述藝術創作要經歷哪三個過程
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1、生活積累階段
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
2、創作構思階段
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
3、藝術表達階段
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路遇一群衣裳襤褸的纖夫,而一下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畢加索從民間制陶藝術中獲得創作靈感,而由這些靈感創作而成的作品,又超越了整個藝術。
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藝術創作是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礎和前提,為欣賞和批評生產對象。
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
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
❼ 藝術作品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麼
1、三要素
藝術形象、構成形式、色彩組織。
2、概念
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的對象。
3、內容
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藝術作品的題材、主題、細節、情節、情感等要素的總和。
4、層次劃分
藝術語言:藝術作品的外在結構。
藝術形象:藝術作品的內在結構。
藝術意蘊:藝術作品的深層結構。
❽ 藝術概論中是如何闡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的
今天給大家來來一道論述題。
簡述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這一個題目在藝術概論的研究生考試中會經常考到。我在這里在整理一下,給同學們明確一下最終的答案。
藝術創造的基本過程,實質上就是對現實的審美認識與對審美認識的表現過程,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藝術構思和藝術意象物化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
藝術體驗:這是藝術創造的准備階段,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像、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行審視、體味和理解的過程。藝術體驗的特徵有:材料的儲備和審美驚訝的積累;藝術的體驗和審美發展;創造慾望的萌動及冬季的生成。
藝術構思:它是指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展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造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是藝術意象得以創造成熟的過程。
藝術表現:它是指藝術意象的物化與表現,或稱之為藝術傳達活動。它是藝術家將自己在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並以物化形態得以呈現,使之成為具體、可感知的藝術形象、藝術意境或形象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如下特徵:主體在物化的表現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主體在物化的過程中應不斷地進行藝術語言的錘煉;藝術意蘊將在物化的過程中獲得提升;藝術的內涵獲得深化的表徵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以上基本上就是全部的答案了,同學們有什麼要補充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均為初中學生所畫,希望大家給予指點。
文章整理只為助你考研成功,圓了我的考研夢。
記得關注我,並轉發本文哦~
❾ 藝術創作必須經過那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它通常分為生活積累、創作構思、藝術表達三個階段。
1、生活積累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審美意象的瞬間生成。
作家在生活中總是細於觀察、敏於感受、善於體驗、勤於思考,隨時隨地、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的收獲物放入自己的意識倉庫。這一階段,藝術家「一直在進行審美認識活動在進行著潛創作,這就使得創作的審美認識正在得到積累疊加,得到整合加工。」
在這一「靈感」突發的瞬間,具體作品的創作目標得到明確,實現這一目標的願望立即在心中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動力,這種心理動力便是創作的內部動機。
2、創作構思階段:藝術靈感表現為意象的組合與銜接。
創作構思很復雜,畫家、詩人一眼瞥見一處優美的景緻,就有可能在感知的同時,完成了一幅畫或一首詩的構思。而作家、劇作家在提筆寫作時,新的情節、人物、細節仍會汩汩而來,即構思依然在進行。
而藝術家們有意識地打腹稿,冥思苦想,則更是構思。藝術家這一階段創作動機的產生,往往起始於藝術家以其心靈擁抱了某一個視覺形象、一段經歷、一次遭遇、一條消息、一個故事、一個人物、一個細節等。
3、藝術表達階段
靈感是藝術家厚積薄發的創作體驗,只有在長期藝術實踐中艱辛的積累,才能有噴薄而出的思想源泉,就如同千里奔流的黃河,在壺口終於傾瀉而下,把它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血脈。
(9)藝術創造的基礎擴展閱讀:
生活積累、思想傾向、性格氣質、藝術修養是藝術創作得以順利開展和最終完成的基礎和前提。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總是從特定的審美感受、體驗出發,運用形象思維,按照美的規律對生活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概括、提煉,構思出主觀與客觀交融的審美意象,然後再使用物質材料將審美意象表現出來,最終構成內容美與形式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
大致有以下四大類:泄情動機;興趣動機;成就動機;私慾動機。在各種各樣的創作動機中,只有符合藝術創作活動的審美性質和規律的,才能創作出真正的藝術作品。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藝術批評彼此制約,有著緊密的聯系。
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對藝術創作又具有反作用,具體表現為:藝術欣賞以「消費」的形式刺激藝術「生產」,從「消費」方面賦予藝術「生產」以切實的社會價值和功能。
藝術批評則從理論上指導、影響藝術創作,從而溝通創作與欣賞的關系。藝術創作是十分復雜、艱巨的精神勞動,它要求藝術家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積累、豐富的審美經驗、出眾的藝術才能和嫻熟的藝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