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蘇軾的古文創造理論

蘇軾的古文創造理論

發布時間:2021-07-22 23:33:48

Ⅰ 蘇軾創作了哪些古詩

古文

《荀卿論》、《范增論》、《留侯論》、《賈誼論》、《晁錯論》、《東坡志林》、《隨記集》、《刑賞忠厚之至論》、《石鍾山記》、《記承天寺夜遊》、《重巽以申命論》、《進策》、《天石硯銘(並序)》、《策別課百官》六篇、《策別安萬民》六篇、《策別厚貨財》二篇、《策別訓兵旅》三篇、《策斷》四篇、《黠鼠賦》、《記游定惠院》(一作《記游定慧院》、[23] 《記承天寺夜遊》

詩歌

《赤壁賦》《後赤壁賦》《東欄梨花》《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蒼舒醉墨堂》《書李世南所畫秋景》《游金山寺》《題西林壁》《望海樓晚景》《雪後北台書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有美堂暴雨》《贈劉景文》

詞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南鄉子·送述古》《永遇樂·長憶別時》《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蝶戀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洞仙歌·江南臘盡》《陽關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浣溪沙·麻葉層層苘葉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浣溪沙·軟草平莎過雨新》《永遇樂·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浣溪沙·醉夢昏昏曉未蘇》《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哨遍·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嬌·赤壁懷古》《南鄉子·霜降水痕收》《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卜運算元·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滿庭芳·三十三年》《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浣溪沙·門外東風雪灑裾》《行香子·過七里灘》《點絳唇·不用悲秋》《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念奴嬌·中秋》《水龍吟·雁》《醉翁操·琅然》

Ⅱ 蘇軾在詩詞發展史上的貢獻

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建權了多方面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為「三蘇」。詩歌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開有宋一代詩歌新貌;蘇軾的書法、 繪畫皆善,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在中國文學史上極為罕見。 蘇軾的詞創造了多種風格除傳統的婉約清麗外,他的詞或清曠、或雄放、或凝重、或空靈,佳作極多,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Ⅲ 蘇軾在文學創作的理論上有哪些寶貴見解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材。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地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錯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還以和藹或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Ⅳ 韓愈的古文創作是如何實踐他的古文理論的

韓愈的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凈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贊孟子辟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復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教育思想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同時又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
韓愈的一生,曾從事過不少活動,應該提到的主要有三項:
一是「道濟天下之溺」的反佛興儒活動。這是當時鞏固中央集權的政治要求。韓愈生活在「安史之亂」之後的中唐時期,他一生經歷了代、德、順、憲、穆宗五個皇帝的執政年代。這個時期的主要社會矛盾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和藩鎮割據的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認識到只有大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政統地位,才能形成適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的意識形態,鞏固其統治地位。韓愈自幼學六經百家之書,《舊唐書?韓愈傳》記載:「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答李翊書》說:「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收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說明韓愈的世界觀自幼就是在儒家學說的熏陶下形成的,成為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歐陽修說:「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共傳而有也」。蘇軾謂:韓氏「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浩然而獨存」。(《潮州韓文公廟碑》)韓愈自認為在「抵排異端,攘斥佛老」,復興儒學方面有「回狂瀾於既倒」之功勞。
韓愈的政治觀點反映在他的《原道》、《原人》、《談荀》、《州孔子廟碑》等文章中,文中表達的是他的忠君、清政、兼禮法、重傳統的一整套新儒學的思想。這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政治理論基礎和具體內容。他的反佛斗爭中的批判精神,對當時的教育有積極的影響。
二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韓愈提倡古文,是為了「文以載道」。古文運動在意識形態方面主張儒家思想。古文運動在文體上排隊自魏晉以來盛行的淫靡空泛脫離實際的陳詞濫調,給古代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了良好的學風。古文運動名為復古實則是革新。
三是與以上兩項活動相濟相成的教育教學活動。韓愈在古文運動中敢為人師,注重師道,傳道授業。提攜後生,在我國古代教育中也是有著很好的影響的,對形成我國古代優良教育傳統,起著積極的作用。
韓愈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除親自執教之外,還表現在對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的批判上,並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指出當時科舉制度的流弊是:「有司者,好惡出於真心。」他認識到靠科舉考試是選不到人才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識別人才、培養人才的有見地的學說,如他在《雜說四�6�1馬說》一文中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觀點。這就是說,他認為人才總是有的,關鍵在於能否加以識別和扶持,只要善於鑒別又培養得當,人才就會大量涌現出來。
韓愈對當時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批評。他做四門博士時,請求恢復國子鑒生徒,要用學校來培養人才;做國子博士時,作《師說》、《進學解》,倡導尊師重道,指出成才之道;做國子祭酒時,奏請嚴選儒生為學官,整頓國學。
韓愈作《子產不毀鄉學頌》,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地方教育的現象,歌頌鄭子產的不毀鄉學。他重視地方教育,在潮州做刺史時,拿出自己的薪俸興辦州學,發展地方教育。



韓愈的教育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為實現「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學說;與其人性論觀點相聯系的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尊師重道的「師說」;在《進學解》里及其長期教育實踐活動中概括出來的關於教學思想方面的理論。
1、關於教育目的的學說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養目標,即人才的規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張規定著培養人才的標准和要求,政治主張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韓愈的政治主張就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以及「三綱」「六紀」之說。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繼傳統幾個要點。為此,韓愈闡發了《大學》的「修齊治平」的觀點,進一步將培養目標標准化。《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自韓愈起《大學》的地位被提高了。韓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學》里的一段重要的話:「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其意者,將以有為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將修心養性看成是萬事之本。強調:「誠意」、「正心」的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宋朝以後,《大學》成為獨立的儒家經典,被列為「四書」之一。
韓愈所說的「清政」,是指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鞏固封建國家的政權。
關於兼禮法,這里的禮指的是封建等級制度。「仁」與「禮」是儒家思想中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兩個方面。韓愈將禮樂刑政並提,做為治國之方。他奉「六經」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軍事,因此,在治國問題上,他主張儒經與法律兼顧,刑政與教化並重。
禮樂是指思想文化、行為舉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兩者不可或缺。
韓愈說的「傳統」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體現「三綱」、「六紀」的封建等級制度,倫常道德和行為禮儀。
在上述諸標准中,忠群是核心內容,清政、兼禮法、重傳統都是培養忠君,實行忠群思想的必然要求 ,儒生具備了這些品德,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按著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內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義道德的整套儒家論理;二是知識教育,包括書、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禮樂刑政。

2、關於教育作用的學說
這里所說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發跡人性上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談關於人性的問題,就儒家而言,在韓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惡 」「性三品」等學說。他們談論「人性」的目的,是說明統治階級均受命於天,生來就是「治人者」,勞苦大眾生來就是「愚」的、「惡」的,是「治於人者」。
韓愈是「性三品」論者。他寫了《原性》一文,表達了他人性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則是「惡焉」;他認為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於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種。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認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現都能「適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適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過與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韓愈認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內,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轉化。在「品」的內部,可用教化和刑罰,使人發生一定的改變。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內使性移動。韓愈的性三品說,堅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說,對宋明理學是有影響的。

3、對教師問題的論述
韓愈在教育史上的最突出的貢獻是他關於「師道」的論述。唐德宗貞元18年(公元802年),社會上存在著嚴重的「恥學於師」的風氣,而且,這種風氣已從魏晉始流傳幾百年了,「師道之不聞也久矣」,當時韓愈剛進國子監當四門博士,面對這種不良風氣,為恢復師道,不僅自己抗顏為師,並做《師說》,對師道作了精闢的論述。當時柳宗元評論說:在「師道不存的情況下,唯獨韓愈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師說》的基本精神與「古文運動」中的「文以載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師說》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較全面地從理論上論述師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義在於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師道的觀點,是有創見的,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為我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較進步的見解。《師說》這篇文章雖然只有456個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卻一直影響著歷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中珍貴的教育文獻。是一份寶貴的教育遺產。
《師說》中所論述的觀點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師和「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是闡述教師標準的,意識是一個教師沒有一定的「道,」那就不成其為教師,「道」是師存在的基礎,是師存在的前提條件,師道不可分離。我們將「道」理解為一種主義、信仰和理想,那麼它就是一個符合客觀規律的教育思想。教師承擔的社會職責是離不開政治信仰和理想的。離開政治信仰的教師是不存在的。
(2)教師的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師說》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教師的職責進行了論述。這個論述從韓愈作《師說》起至今一直在啟示著教師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天職,這個論斷的生命力就在於韓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師的職責這一客觀真理。韓愈所說的「傳道」當然指的是傳儒家之道,傳儒家修身、齊家治國評天下之道。授業是指講古文六藝之類的儒家經典,受到文化知識方面的教育。解惑則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解答學生在「道」與「業」兩方面的疑。他認為上述三項任務是緊密相聯的,但傳道是教師的首要任務,傳道是目的,是方向,授業解惑是進行傳道的過程和手段。三是有主有次前後有序,職責分明地論述了教師的工作,在當時起到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開創一代師風的作用。
(3)「聖人無常師」。韓愈在《師說》中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觀點,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觀點在師生關繫上的一種論述。他認為,人不分「貴賤、長少」,只要有傳道授業的本領,就具備了做教師的條件。「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三人行必有吾師」是韓愈「聖人無常師」的思想淵源。「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成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優良傳統,這精闢的論斷,使《師說》放出異彩。
韓愈在闡述教師問題時,認識到了「道與師」、「道與業」、「師與生」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含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教師既應忠於理想,傳播真理,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提出了既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又要學生以能者為師,提倡教學相長,這些卓越的見解,不但豐富了我國古代教育理論,而且對我們今天正確理解教師職責、政治與業務、教書育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均具有啟發意義。

4、關於教學的論述
韓愈自己勤奮求學,曾幾度做大學教授,招收過很多學生,成為當時大批青年的導師,所以,在自學和教學方面均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卓越的見解。
在《師說》中,關於教師職責,師生關系的論述已是教學客觀規律的很有價值的概括了。關於學生如何「進學」的問題,韓愈在《進學解》中提出的第一句名言就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是他治學多年寶貴經驗的結晶,也是他對先人治學經驗的總結。在這里他要求學生在業務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在「成」,而達到精和成的惟一方法,就是「勤」和「思」;反之,如果嬉遊終日,不勤奮用功,那麼學業就會荒廢,如果隨隨便便,不認真思考,那麼德行就會毀墮。這些雖然都是平凡的道理,但是,它卻是學習成敗的規律。韓愈用明確、形象的語言固定下來了,對後來人們的學習和思想修養,起了極為有益的影響,成為人們的座右銘。自古以來,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人都離不開勤奮和獨到。韓愈在文學方面高深的造詣,就是靠這兩條得來的。
韓愈在教學方法上注重生動活潑。他「講評孜孜,以磨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嘯歌,使皆醉義忘明。」教學是一種感情藝術,韓愈「抗顏為師」「以師自任」對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正是他教學生動活潑、不拘俗套的原因所在。
在寫作教學上韓愈是更有見地的。從「文以載道」觀點出發,「以道弘文」。他認為「道盛則氣盛,氣盛則文昌,文以貫道,文以明道,文以載道」,這是寫作的基本特點。他還認為寫文章要奇雄簡約,浩浩盪盪,勢不可擋。他的文章自成體系,形成所謂「韓文」派,影響深遠。
總之,韓愈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終以天下為已任,始終奉行「達則兼濟天下」,似乎從來也沒有甘心「窮則獨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雖然遭到被貶山陽令和潮州刺史等幾次重大打擊,然而並不灰心頹廢,報國之志不減,仍然關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偉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於為天下先,敢於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偉岸氣節。如諫迎佛骨,說服王庭湊之舉,均為彪炳千秋史冊的偉業。韓愈一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奮斗,這種精神,可以說是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韓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師徒的基本內容,使其成為一代師表,他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成就及才華使其教育思想大放異彩,開啟了宋明理學的前導。他的教育思想流傳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們學習、研討與借鑒。

Ⅳ 蘇軾的詞有哪些創新

化源於蘇軾的「詩詞同源」觀念,在《祭張子野文》里,蘇軾明確提出了「詞為詩裔」的
詞體觀念,
「清詩絕俗,甚典而麗,搜研物情,刮發幽翳,微詞宛轉,蓋詩之裔」
。這里他
明確認為,詞是詩的後裔,詞即是詩,詩詞在邊縣功能上是一致的。蘇軾評詞亦是以「詞
為詩裔」的標准來評判的從他評論柳永《八聲甘州》
「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
的「不減唐人高處」
(趙令疇《侯鯨錄》
)的話就不難看出他是以唐詩的風韻來評判宋詞之
高下的。他推崇唐詩那種恢弘氣象和高遠境界,推崇「句句挺拔」具有「詩人之雄」的詞
作,如他《與陳季常書》即雲:
「又惠新詞,句句挺拔,詩人之雄,非小詞也」
。他以實踐
來支持自己的觀念,
「頒示新詞,此古長短句詩,得之驚喜,試勉繼之」

《與蔡景繁書》


可以看出蘇軾從文體觀念上是將詞提高到了與詩同等的地位,
這為他以後作詞向詩風靠攏,
吸收詩的特長提供了理論依據,也奠定了他對詞全面革新的基礎。

由此可見蘇軾的詩詞一體觀念是針對當時北宋詞壇為「艷科」的觀念日趨得到普遍認
同,詞風日下之時提出的。從他訓誡門人秦觀不要學柳永詞之軟媚風氣,以「自是一家」
為榮,可以看出他對「詞為艷科」的觀念及其創作是極為不滿的。

(二)

蘇軾的「詞為詩裔」的詞體觀念在他的大多數詞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他對詞的各
種開拓、創新就體現在他「以詩為詞」
(陳師道《後山詩話》
)的創作實踐中。

首先,在題材內容上,他打破了過去多寫男女愛情,離愁別恨,舞筵歌場的「艷科」
局面,擴大了詞的題材及表現功能,提高了詞的境界,舉凡詠史懷古,抒情言志,悼忙贈
答,
說理談玄,
敘事寫景等詩人所用的題材,
蘇軾都可以用來表達,
如熙寧七年他寫的
《沁
園春•密州馬上寄子由》表現的就是「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也流露出仕途挫折之後復雜
的人生感慨。整首詞里作者把自己眼前處境,心頭感觸,往日抱負,今後打算和盤托出,
這在古來諸多詠懷述懷的詩作中不乏先例,但作為詞卻是空前的,它一概往日表現「愛情」
之詞「性情」之詞。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寫他在射獵中所激發的要為國殺敵立功的
壯志,詞中「挽雕弓」

「射天狼」的壯士形象也一概往日以紅粉佳人,綺筵公子為主要抒
情主人公的格局,整首詞洋溢的生命豪情,呈現出與原先詞作柔軟情調完全不同的格調。
這首詞也為南宋許多愛國詞人表現靖邊殺敵的愛國主題的詞做了成功先導。把農村題材引
入詞中,真實地反映農村的農業生產及農村風情,蘇軾是第一個。他在親身經歷與感受的
基礎上描寫了農民的辛酸、淳樸、痛苦、快樂。在密州所寫的《望江南》中,詞人懷著無
限喜悅之情,生動地描繪農村春耕生產的繁忙景象和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色,決然炯異於以
往的傷春之詞,為脂粉氣濃重的詞注入了新鮮的泥土芬芳氣息。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
有聲有色地描繪了農村秀麗風光,謳歌農村勞動者的繁忙生活,如風物畫令人神往。在黃
州所作五首《浣溪沙》表現其對農民疾苦的關懷。這些農村突破了填詞取材局限於封建貴
族上層生活的傳統藩籬,從勞動人民生活中直接開掘出了詞新的創作源泉,更為廣闊地打
開了詞人們的眼界。

蘇軾詞中也有很多傳統題材,但他卻能賦予其新的思想,抒發真實情感,提高了詞的

境界。蘇軾的愛情詞《蝶戀花》
(記得畫屏初會遇)以一種曲折的筆法記述了一段優美的愛
情故事。
《江城子·記夢》寫對十年前去世的妻子王弗的思念,表現其伉儷情深,這完全不
同於「花間」詞寫男歡女悅,幽會密約的輕浮之情。

還有描寫歌妓的詞,以前詞人筆下常常出現歌妓形象,描寫其神態色相,甚至帶有狎
侮女性的惡習,
但蘇軾的歌妓之詞,
則或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菩薩蠻·
潤州和元素》

或表現對她們之中善良的心地和高尚品質的贊賞,如《定風波》
(長羨人間琢玉郎)


寫景之詞,蘇軾一改往日詞作者流連光景或以景烘托離愁憋緒的模式,他往往創造出
比自然更美的境界,表現其對自然美的嚮往和追求或表現一種曠達樂觀的胸襟。還有很多
傳統題材,如詠物、懷人傷別之詞,蘇軾能夠在這些題材中注入一定的時代社會內容,使
這些詞作具有濃厚的意韻與深沉強烈的情感內涵。

蘇軾詞對日常交際,官場應酬,閑居讀書,閑游,飲酒甚至洗澡都能融入詞中,在現
實生活中,在生活瑣事中,或悟人生哲理,或抒郁悶憂憤之情,或表達人生理想,詞的內
容變得豐富充實,
藝術境界得到提升。
他達到了詞
「無意不可人,
無事不可言」
(劉熙載
《藝
概·詞曲概》
)的境地。從而,詞與詩有了相同的表現社會生活和現實人生的功能,也有了
同樣自由抒寫情志的功能。

其次,題材的變化必然帶來詞風的變化,在風格上蘇軾打破了詞以婉約為主的傳統,
詞中既有婉約,又有豪放、清曠、幽美等多種風格,顯得更多姿多彩。

蘇軾豪放詞風的創立轉變了詞壇上粉澤相高的浮艷之風,給詞注入了新的血液,帶來
了新氣象,提高了詞的氣格。蘇軾《與鮮於子駿書》中寫到:
「近卻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
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
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他引以為榮的這首詞即《江城子·密州出獵》
,他「自
是一家」的詞風也正是不同以往婉約傳統的豪放詞風。可以看出他決意「自是一家」
,為力
輓詞壇頹風,而自覺為之。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能代表他豪放詞風的最高成就,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
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我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
酹江月。

這首詞上片起筆突兀,雄視千古,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遠的時空背景,氣勢磅礴,
一瀉千里。下片因景生情,追慕英雄人物,通篇充滿了作者美妙的理想同現實的矛盾,懷
古傷今,慷慨激昂,不愧為千古絕唱。

蘇軾的豪放詞作在他整個詞中雖為數不多,
但在當時卻如空谷迴音,
震動了整個詞壇,
後人以蘇軾為豪放詞的開山祖,足見其對於「詞為艷科」傳統的沖擊以及革新傳統詞風所
做的貢獻。

Ⅵ 概括蘇東坡的才華和成就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次子,宋 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1月8日)生於四川眉山紗縠行(今三蘇祠內),卒於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終年66歲。唐宋八大家之首,千古第一文人。他自幼聰慧,七歲知書,十歲能文。蘇軾幼時,其父游學在外,由母程夫人教授詩書,即「奮厲有當世志」。宋仁宗嘉佑三年(1057),與弟轍同試禮。國子監直講梅堯臣讀了蘇軾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頓覺「有孟軻之風」,遂將試卷交主考官歐陽修。修見軾卷,「驚喜以為異人」,擬取為第一,又疑其為門生曾鞏所作,為避嫌疑,才取為第二;接著,禮部復試,又以「春秋對義」取為第一。歐陽修興奮地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並高度褒獎蘇軾「善讀書,善用書」,預言蘇軾文章「必獨步天下」,「三十年後世人更不道著我」。蘇軾兄弟遂同科進士及第。其後又同轍參加秘閣的制科考試,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國以來制策入三等的僅二人),從此,蘇軾、蘇轍文章名揚天下,學者多從講問,皇帝還自詡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他官至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知制誥兼侍讀,曾任兵部和禮部尚書,先後出任鳳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潁州、登州、揚州、定州等地方官,他救災治水、發展生產、抑制豪強、整頓軍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蘇軾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學藝術大師,他在詩、詞、文、書法、繪畫等各個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以及他天賦的創造性,使他大大超越了同輩作家,高高處於北宋文藝的顛峰。其詩境界開闊,題材廣泛,內容深刻,風格自然奔放,圓美流動。既有現實主義力作,如《五禽言》、《李氏園》、《荔枝嘆》;又有浪漫主義佳篇,如《游徑山》、《百步洪》,充溢著有磅礴的氣概,又如《崇惠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後雨》寫得清新明凈,華美自然,尤其是後者更成了詠唱杭州西湖的千古絕唱,正如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所雲:「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當代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對蘇詩藝術風格的浪漫豪放評價道:「李白以後,古代大約沒有人趕得上蘇軾這種豪放。」蘇軾的詞一洗五代綺麗柔靡之風,啟豪放詞派之先河,高遠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邁奔放的風格。他拓寬了詞的題材,「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世概》),表現了全新的風貌。蘇軾的婉約詞同樣寫得真摯細膩,深沉淳厚,回腸盪氣,一往情深。蘇軾的散文更是平易自然,筆力縱橫,揮灑自如,雄辯滔滔,使他成了繼歐陽修之後北宋古文運動的當然領袖。蘇軾的書法列「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之首,在宋代書苑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蘇軾是一位畫家,是中國文人畫運動的發端和中堅人物。其寫意和傳神、常形和常理、詩畫本一律等理論,廣泛地為文人畫派所傳誦,並奉為金科玉律,影響至今。蘇軾的家庭是音樂世家,三蘇都是彈古琴的高手。《歷代琴人傳》引張右袞的《琴經?大雅嗣音》記載說:古琴世家中最著名的是眉山三蘇。
蘇軾的博學多識還表現在自然科學方面。他對中醫葯學很有研究。流傳至今的重要醫書《蘇沈良方》就是將蘇軾收集的醫葯良方與宋代另一位大科學家沉括收集的良方匯編在一起而成的。他在農業、水利、烹飪、養生等領域有極高的建樹。
像蘇軾這樣在文學藝術各個領域都有巨大成就的人,在中國文學史上幾乎絕無僅有,真可謂「千古第一文人」,他發出的奪目光輝使整個北宋文壇為之燦然。宋神宗皇帝精闢地說:「白有軾之才,無軾之學。」宋孝宗皇帝稱蘇軾:「雄視百代,自作一家,渾涵光芒。」清代學者王國維認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位詩人是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而其中還沒有任何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的影響能超越蘇軾之上」。我國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詩人陳毅元帥吟道:「吾讀長短句,最愛是蘇辛。東坡胸次廣,稼軒力萬鈞。」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委員長高度評價三蘇父子:「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蘇軾忠誠報國,愛國愛民,政績卓著,是一個深愛人民愛戴的良友。蘇軾曾兩度杭州為官,向朝廷力爭不能廢除西湖,並帶領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他還疏浚六井與運河,平抑糧價,賑災濟困,創立中國第一所公立醫院——安樂坊。「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於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這段出自《宋史?蘇軾傳》的話,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對蘇軾的無限感激之情。他主張輕徭薄賦,富民興國,主張嚴於選材,善於任用。他反對王安石激進變法,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因而受到新舊兩黨夾擊,一生坎坷不平。元豐三年(1079),他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築東坡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晚年遭貶惠州,又從惠州再貶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還,提舉成都玉局觀,次年行至常州病逝,葬於河南郟縣小峨眉山,追謚「文忠公」。
蘇軾的逝世引起朝野的巨大震動。「浙西淮南、京東、河北之民,相與哭於市」;「其君子,相與吊於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杭州人民紛紛走上蘇堤悼念蘇軾;太學生們也在寺院舉齋誌哀。士大夫們寫了很多祭文弔唁他。蘇門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寫道:「道大難容,才高為累。皇天厚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曲洧舊聞》)。祭文一出,傳遍大江南,世間「人無賢愚皆誦之」。
蘇軾一生,在坎坷與困難中不斷追求、積極進取。他以他全部獨特的政治、思想、文學和藝術生活狀態塑造了崇高的道德和典範,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生存智能和生命智能,展示著燦爛的人格魅力。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以其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和卓越的政治實踐,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形成了中國文化史上一個獨特的名人文化體系——三蘇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

Ⅶ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古文有何獨特的成就

蘇軾主要成就

文學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並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詩》雲:「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雲:「「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已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宋史》也說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於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於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天地奇觀。」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文學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並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詩》雲:「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雲:「「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已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宋史》也說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於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於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天地奇觀。」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Ⅷ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古文有何獨特的成就.蘇詞

蘇軾的重大貢獻在於和歐陽修一起建樹了一種穩定成熟的散文風格,世稱「歐蘇「。他的詩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來,亦庄亦諧,大巧若拙,題材廣闊,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化,是宋詩走向成熟的標志。
其代表作品:《飲湖上初晴後雨》,《海棠》,《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贈劉景文》,《春夜》,《荔枝嘆》等。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閱讀全文

與蘇軾的古文創造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