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非遺創造產值新聞

非遺創造產值新聞

發布時間:2021-07-22 21:05:35

⑴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價值追求,體現著中華民族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整個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共同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傳承民族文化、鞏固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內容,是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無論是非遺的鑒定還是保護,新媒體起到了積極的宣傳推動作用。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新媒體環境下非遺資源保護的新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儲存和傳播具有數字化、及時化、互動化的特徵,快速有效地影響著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一)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台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聲、像和手工技藝為主要表現手段,是活態流變的文化,這就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存和保護要更多地依靠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手段。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相關學者、專家和非遺保護工作人員的研究需要,還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通過建立這樣一個數據詳實、互動方便的數字化平台,實現了非遺資源和公眾、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為非遺資源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利用多種媒介,開展非遺資源保護的宣傳和推廣活動
政府機構可以通過在非遺傳承地建立展覽館、展示基地以及非遺資源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擴大非遺資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尤其是抓住節假日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如果只是單方面由政府機構發布關於非遺的相關信息,公眾只是被動地接受者,僅僅是知道了一條新聞而已,公眾如果通過以上提到的各種新媒介與政府機構互動,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上還能提供新發現的「非遺」資源。這種互動既讓政府機構及時掌握遺漏的非遺資源,也能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非遺保護的最新動態,做到了資源的優勢互補。需要注意的是,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三)利用非遺資源,開發非遺文化旅遊產品
加大投資力度,鼓勵非遺創意衍生產品的策劃和開發,進一步激發非遺資源的生命力。內在的文化價值和外在的形象品質是非遺創意產品的兩個核心要素。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
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三、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具有遠大的前景,政府機構大有可為。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應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新媒體技能,使更多公眾走近、了解並自發地加入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將我國的傳統文化記憶繼續傳承下去。

⑵ 非遺文化非常珍貴,現在的非遺文化對歷史的價值在哪裡呢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指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的各種措施。包括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

一、非遺文化保護的意義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非遺文化遺產中凝聚著中華民族深層次的文化基因,是人類生命的記憶,是人類創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永恆的精神家園。

綜上所述,鑒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點,並且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生產和發展的需要。

⑶ 國家非遺等項目的保護工作將如何進行

據報道,10月20日上午10時,中宣部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指南,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

此外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推動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對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等方面的非遺項目,在分門別類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逐步形成更加系統的政策體系。

希望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被保護起來!

⑷ 非遺在今後該如何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代表過去,更屬於現在與未來。它來源於生活,流淌在我們的血脈里,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習慣,是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力量與源泉。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須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⑸ 如何才能讓中國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口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非遺讓生活更美好」「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

美好生活,非遺常在。作為溝通歷史和未來的「文化超鏈接」,讀懂非遺之美,方能傳承文化之根。讓中國非遺活起來、傳下去,「遺產」才能變成「財產」、「活態」才能迸發「活力」。來源:央廣

⑹ 非遺為何成了「香餑餑」

山東煙台芝罘區南部新城的1861創意產業園區,從外部看並無特別之處。可走進園區,立刻從都市的鋼筋水泥來到了非遺的世界,制陶、木藝、剪紙、絨綉、雕刻等各種工坊星羅棋布。

木藝體驗在園區也很受歡迎。玖木工房是園區里一家木藝工作室。工作室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藝品,這些木藝品並非為銷售而製作,很多都是學員們體驗活動的作品。學工業美術設計的畢湘龍開設這家工作室,就是為了推廣他心愛的傳統木工手藝。如今工作室的5位老師,常年為學員們做傳統木工手工藝培訓,忙得不亦樂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推動非遺保護傳承,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⑺ 如何利用新媒體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

將新媒體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和探索:

1、加大資金投入,組織人力物力,研究和開發包括視頻收集處理、文檔加工、數字化圖書館等技術手段,根據不同性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開展科學詳細地的數字化整理和歸檔工作。這里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信息復制,還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創造,並盡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確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平台的建設,讓遺產找到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構建由多種形式和載體組成的「活的記憶」。

2、數字化平台除了具備基本的信息查閱功能和圖像視頻展示功能外,還要具有和公眾之間良好的互動功能。非遺數字化平台的建設一方面是為了實現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台的多媒體功能,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地傳播和傳承。因此數字平台的建設要兼顧普通公眾的接受程度,做到專業化和大眾化兼顧。平台不僅可以免費查閱、下載非遺資源,還鼓勵公眾提供上傳散落在民間沒有得到統一保護的非遺資源,由政府機構進行適當的獎勵。

3、利用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讓非遺資源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可以通過數字化平台、微信公眾號、微博、博客以及QQ空間等媒介開展一些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為主題的徵文等線上活動,激發公眾參與活動的熱情。在發布信息或者開展線上活動的時候,要圖文並茂地設計好相關模塊,只有文字或者單純的圖片堆積,不會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4、以傳統手工技藝為切入點,通過文化藝術地包裝,將其衍生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集中展示出非遺文化元素,與旅遊文化相結合投入市場。同時,在非遺創意產品投放市場前要樹立品牌保護意識,特別是知識產權的保護。產品成形後,就要有針對性地開拓非遺創意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重點培育一批市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並爭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5、此外,非遺創意體驗是非常有效地開發市場的途徑,通過各種新媒介的宣傳推廣,開發「非遺旅遊專線」,讓遊客體驗傳統影子戲、剪紙、雕刻等非遺項目,親身體會非遺資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結合新媒體開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遺資源的保護形成一個生態的循環系統工程。不僅為非遺資源的保護開辟了新的路徑,還為旅遊市場的開發進一步提升了空間。

⑻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帶來什麼經濟效益

文化遺產的效益具有鮮明的特徵,一是直接效益與間接效益的統一;二是顯現效益與潛在效益的統一;三是局部效益與全局效益的統一;四是眼前效益與長遠效益的統一;五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實踐證明,世界遺產地能帶來綜合效益,能起到許多積極有益的作用。具體講,起碼有以下作用:

一是文物保護的宣傳推介作用

文物保護和其他工作一樣,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載體,而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恰恰是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起到了《文物保護法》的宣傳作用。清福陵、清昭陵都已有80年的公園歷史,「申遺」成功後,兩陵的保護更加註重公眾參與。兩陵的管理部門通過舉辦世界文化遺產知識講座、科普畫廊、組織志願者保護兩陵等系列活動,增加了公眾保護意識。如果說文化遺產在「申遺」成功前是在國內范圍引起關注,那麼「申遺」成功之後就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並接受世界遺址委員會的監督。既在更大范圍得到宣傳推介,也在更高層面得到保護和監督。實踐證明,「申遺」的過程就是在更大范圍宣傳《文物保護法》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文物保護法》走進千家萬戶,使千家萬戶增加了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

二是文化旅遊的提升拉動作用

從我們國家的一些世界遺產地「申遺」前後旅遊人數的對比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申遺」成功後旅遊迅速升溫。2004年7月1日,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遼寧省的五女山山城、沈陽故宮、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使得過去只在省內擁有一定名氣的文化遺產,四海皆知。打上世界遺產的標簽,就在世界范圍內打出一個文化旅遊品牌,展示一個文化旅遊的亮點。桓仁五女山山城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之後,很快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形成世界遺產旅遊熱線。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5年,桓仁縣接待國內外遊客首次突破100萬人大關,創旅遊收入5.4億元,比5年前增長了8.3倍。僅旅遊收入已經佔地區總產值的15%,一躍成為全省旅遊大縣。從另一個方面看,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對旅遊的要求、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不僅是觀賞自然景觀,要充分體現文化內涵。通過世界遺產擴大了城市影響,樹立了城市的形象。「申遺」成功後,遼寧省把旅遊項目作為旅遊經濟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景點,組織開展世界遺產系列游。通過文化旅遊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將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金三角」旅遊構想推向一個更高的層面。沈陽市政府推出連接沈陽、撫順之間的「尋根游」活動,兩地之間的旅遊銜接已成大勢,與此同時,作為清東陵、清西陵「祖宗根」的關外三陵也將與它們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整個清文化產業帶即將形成。

三是區域經濟的促進推動作用

世界遺產地更加對外開放和放開,吸引外商,擴大文化旅遊的同時也帶來其他消費。沈陽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繼「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後,又圓滿地舉行了世界園藝博覽會。桓仁縣提出解放發展文化生產力,把旅遊作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規劃長遠的發展戰略。他們把文化納入經濟發展戰略統一考慮,在 「文化經濟」建設上主要走了三步棋:第一步是下氣力對境內的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做到了心中有數。第二步是聘請專家顧問,對旅遊等各種文化產業進行大范圍論證,編制具有支柱產業規模的發展規劃。第三步是努力尋求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共同點和結合部,使二者融為一體,力爭走出一條「經濟文化化」和「文化經濟化」的發展路子。他們把旅遊度假和休閑娛樂作為「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除旅遊產業方興未艾以外,桓仁還圍繞歷史文化資源,形成了產業、產權多元化的 「四大基地」,這就是以工藝品、桔稈製品、刺綉等為主的城鎮工藝品基地;以草編、鐵藝、木雕等為主的鄉鎮加工基地;以版畫、根雕、木刻等為主的重點村加工基地和紅石硯台基地。隨著五女山山城揚名海內外,桓仁縣的對外開放也被推向了高峰。近兩年引進國內、國外資金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五女山山城以其獨具特色的秀麗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成為桓仁縣文化產業的龍頭項目。

四是協調發展的社會凝聚作用

世界遺產對社會的進步起著輻射、影響、滲透作用。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實際上這些寶貴的物質財富無時無刻不在起著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生活在哪一種社會制度下,屬於哪一個民族的人民,在生存上有一個共同的企求,那就是都需要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申報世界遺產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社會環境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有著直接影響,對引導人們形成好的生活習慣有間接影響,對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人們群眾了解世界遺產、熱愛世界遺產,自覺參與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整個社會就會逐步形成良性循環。深厚的歷史文化吸引人、啟迪人。先進的文化教育人、影響人。良好的社會環境熏陶人、改造人。2004年沈陽市的「一宮兩陵」「申遺」成功之後,不僅總結了工作,而且弘揚了 「申遺」精神,這種精神成了遼寧全面振興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申遺」成功還進一步激發了世界遺產守護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學術研究,推動了對外文化交流。世界遺產成了凝聚隊伍、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的一種無形財富。

認識了世界文化遺產的綜合效益,就要更加自覺地增強保護意識。保護世界遺產是個大概念,保護、管理、宣傳和展不,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僅僅關繫到文物本體的保護、環境的整治,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推進,而且關繫到文物保護的方向、形象和旗幟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遺產地在文化遺產保護中應該起到表率作用、引領作用、示範作用和輻射作用。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就要在實際工作中注意處理好五個關系:一是處理好申報與管理的關系,防止重申報輕管理。二是處理好局部保護與整體保護的關系,防止重核心區輕緩沖區,重物質遺產輕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是處理好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防止重利用輕保護。四是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防止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五是處理好眼前建設與長遠發展關系,防止重眼前輕長遠。

⑼ 非遺文化藝術品給企業帶來哪些經濟價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⑽ 中國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有哪些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1項):
崑曲
2003年(1項):
中國古琴藝術
2005年(2項):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
2009年(22項):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福建南音
南京雲錦
安徽宣紙
貴州侗族大歌
廣東粵劇
《格薩爾》史詩
浙江龍泉青瓷
青海熱貢藝術
藏戲
新疆《瑪納斯》
蒙古族呼麥
甘肅花兒
西安鼓樂
朝鮮族農樂舞
書法、篆刻
剪紙
雕版印刷
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端午節
媽祖信俗
2010
京劇
中醫針灸
2011
皮影戲
2013
中國珠算

閱讀全文

與非遺創造產值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