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從古到今革命性的創造

從古到今革命性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22 20:53:55

⑴ 從古至今全世界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輪--車的輪.

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運輸能力

從最初建造金字塔時的用圓木作巨石專的運輸屬工具到人力木板車到畜力車(馬車等),再到近代的自行車,蒸汽動力火車,火車,汽車,飛機等等,無不是在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

其中改變最大的就是」火車」,火車剛出現時,時候讓英國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從世界上一直默默無聞的小國,一越成為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期的世界霸主,直到現在英國的綜合國力或是單軍事力量都是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

美國就更不用說了,由於它在19世紀大力發展鐵路(華工在美國的血淚史基本上都是跟鐵路有關的),才讓美國建國才100多年(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一了)就成了世界工業最強的國家了,在20世紀初又因為大力發展公路和後來發展航空運輸,導致美國能在二站後持續稱霸到現在

⑵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創造了許多人間奇跡有哪些

長城就不說了吧
新疆的坎兒井-----由當地人創造,清代左宗棠將之連接在一起。

隋唐大運河----「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譽為世界奇觀。2250多年來,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萬畝。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布達拉宮 ------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

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始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餘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褒斜棧道-----因南口名「褒谷」(位於漢中市城北),北口名「斜谷」(在眉縣),沿谷成道而得名。它是我國古代橫跨秦嶺,連接關中、巴蜀鑿石架木而成的棧道,又叫閣道。全長250公里,是一條很古的通道。褒斜道是兵家行軍必經之路,同時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產,通過棧道運抵關中。唐在褒斜道上建了 11個驛站。褒斜道地處秦嶺深處,在崇山峻嶺之中。水流湍急,樹密草深,開鑿極為困難。始建褒道時,火葯尚未發明,人們只好採用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其中還有一座世界上人工開鑿最早的隧道。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橋,1991年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命名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標志著安濟橋與巴黎埃菲爾鐵塔、巴拿馬運河、埃及金字塔等世界著名景觀齊名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區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1萬余尊,是國內三大石窟群之一,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承辦的《世界遺產目錄》中。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 (453),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諸朝,開鑿時間長達四百多年。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00多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餘座。代表了不同時代的雕鑿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時尚。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最大的皇家雕刻藝術寶庫。

秦陵兵馬俑------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位於西安市臨潼縣東5公里的下河村。兵馬俑發現的意義不僅在於文物本身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對於古代雕塑史、古代兵器史、古代軍事史、古代科技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秦直道----正被世界遺忘的中國古代奇跡。羅馬帝國興盛之前200 年,中國的秦始皇就修建成了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寬度在30-60米間,從當時的國都咸陽翻山越嶺直達內蒙古的包頭,全長700多公里,這是兩千多年前的軍用高速公路,秦軍的千軍萬馬三天三夜便可風馳電掣從秦都到達蒙古。秦直道開通1705年之後,哥倫布才發現了美洲大陸,這個時候歐洲文明在美洲大陸還沒有開始萌芽。

冶鐵史上的奇跡-----寶劍之王越王勾踐劍。歷經2500多年,劍身仍不生銹、至今鋒利無比,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簡直是無法想像。 吹毛斷發,至今其工藝還是個迷。

中國古代戰爭10大奇跡-----
第十位:關羽白馬坡之戰,在三國時期中原爭奪的最高潮上演了這么一個傳奇,曹操以500兵和眾老百姓面對袁紹的數千部隊的一次奇襲.名將關羽於亂軍中斬殺敵軍主將顏良之首.其雙方兵力對比之大,對雙方戰局影響之大是古代戰爭史很少有的.關羽斬殺顏良直接遏制了袁紹軍對中原地區的襲擊,並為後來的官渡之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九位:牧野之戰,古代奴隸社會規模最龐大的一次戰爭.也是在軍力數量極大反差的情況下西周的軍隊戰勝的商朝的軍隊.而在戰爭的過程中,出現的商軍集體倒戈,成為古代戰爭歷史的奇觀.
第八位:曹彬滅南唐之戰,宋朝的是個武將匱乏的時代,但在杯酒釋兵勸之前還是有這么一大批優秀的將領存在.曹彬就是其中一位.估計三國吧的朋友很少知道他.在中國全史下度長江戰役都是十分龐大的,兩面的傷亡同樣是十分驚人的.但宋朝的這次渡江戰役卻沒損一兵一足,可算古代戰爭歷史的一大奇觀.
第七位:項羽的巨鹿之戰,背水一戰而求生.此戰是霸王人生的輝煌篇章,一個天下無雙猛將的閃光點.此戰消滅了恐怖的秦朝軍隊的主力部隊.是一個相當經典的戰術範例.以一軍之力消滅戰鬥力和兵力遠勝於己的軍隊,這是古代戰爭史難以見到的.
第六位:大明的兩次北京保衛戰,第一次.明朝30萬軍隊在土木堡被瓦喇也先部隊殲滅,皇帝英宗被活捉.瓦喇大軍直撲北京,兵部尚書於謙臨危受命, 做出了於亂軍中立景帝,號集民兵誓死守衛北京城,經過慘烈的戰斗不但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且順利的迎回的英宗皇帝,創造了背景保衛戰的第一次神話. 第二次,的背景保衛戰更加凶險,在皇太極的數十萬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在名將袁崇渙率領下,艱難的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第二階段的勝利.然而取得這次勝利的軍隊居然不許進城,居然被友軍用石頭從城樓上面猛砸,這是古代戰爭的少見的,最少見的是,袁崇渙在取得戰役勝利後居然被下了大牢,這完全算得上古代戰爭的最慘烈的奇跡.
第5位:東晉渭水之戰,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兵力最懸殊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明確記載到美國西典軍校的中國戰爭史上最經典的戰爭之一。在這場戰爭中,雙方的指揮員體現出來的戰爭素養幾乎決定了整個戰爭的走向。而整個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也決定了後近五百年的歷史走向。這場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是戰爭史上戰術應用的奇跡。
第四位:宋末襄陽之戰,一個城守了十年,城裡已經是彈盡糧絕,以至與到了人相食的情況下,依然堅守。在襄陽之戰時,宋軍巧妙的應用了地形優勢成功的阻止了蒙古軍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擊。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專家改進了投石兵器的攻擊距離和准確率,順利的攻下了樊城,襄陽苦於後無援兵,內無糧草,宣布投降。此戰是兵器改革的奇跡,也是漢族人民對抗侵略的奇跡。
第三位:霍去病,18歲開始與匈奴作戰,24歲暴病身亡,本身這個人就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奇跡,世界戰爭歷史的神童。一個20左右的將軍創造性的指揮出當時機動力最高的騎兵部隊,開拓河西走廊,以10000人消滅了號稱有15萬人口的兩大匈奴部族。在他數次北伐匈奴的戰爭中無一敗績,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霍去病的早死也悄然的改變了後漢武時代的歷史走向,和東亞格局。
第二位:李靖3000鐵騎過陰山:這是場捍衛之戰,它捍衛的大唐的在東亞的地位,此戰將一個嶄新的帝國推向了世界的頂端。整個戰役發起到結束都是極具突然型,並非象電視劇《貞觀長歌》裡面經過了大規模的會戰,然後李靖帥部對吉利發動突然的攻擊,想像下,在長達近萬里的邊境線上,沒有電話通訊,也不大可能有那樣的將領集體開會,然後各路總官集結兵力與突厥進行聲勢龐大的大兵團作戰。然而歷史上的陰山之戰發起是極具隱蔽性,並且由個大總官的非常有效的戰略佯動,使得李靖的部隊順利的奇襲了吉利的大營。此戰不但改變了亞洲的政治格局,也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使中國最輝煌的王朝屹立與世界東方近300 年。
第一位:薛仁貴,這個人跟霍去病十分相識,我曾經跟幾個朋友聊天時說,如果將霍去病跟薛仁貴合並一下,那麼這個人純粹就是個戰爭機器。霍去病24 歲死的,而薛仁貴30歲從軍。薛仁貴在從軍時,就漂亮的完成了百萬軍中取上將的首級的奇跡。在太宗駐蹕山戰中仁貴作白衣單騎猛沖高句麗的十五萬大軍使其混亂,連在場的所有久經沙場的李世民,李道宗,李世績等等看得目瞪口呆,這完全稱之為戰爭的一大奇觀。在襲擾東北地方勢力的戰爭中,薛仁貴又上演了橫山之戰的好戲,單騎擒高句麗神射手的奇跡,活捉契丹國王的戰績,這恐怕就是《三國演義》裡面小霸王孫策的表現了。在西北征鐵勒九姓之戰中,薛仁貴將自己的傳奇上演到高潮,三矢神箭使鐵勒十餘萬人在戰場上集體跪拜投降,這是中國古代戰爭的唯一,也是中國古代對外戰爭的輝煌篇章。在征戰高句麗之戰時候,薛仁貴用本部 2000人橫掃了敵軍總數達25萬之巨,次戰役的第二階段,薛仁貴先後進行了新誠保衛戰,金山會戰,扶余川奇襲戰,取得了滅高句麗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為古代中國開拓東北治理東北起到了先鋒性作用。薛仁貴從任左領軍郎將到死前雁門治代郡大都督,都對外族保持著極強的威懾,在薛仁貴69歲時,於雁門關出擊阿使那元真,面對13萬敵軍,薛仁貴脫帽示敵,敵見之,下馬列拜而退。這完全展示了大唐名將的風采。薛仁貴其人是幾乎被遺忘的古代戰爭名將,現在在韓國日本都有供奉其靈位,他是大唐的軍魂,是我國古代邊防戰士的模範。

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和瓷器。很多工藝現在已經失傳,甚至現代根本不知道是如何做出的。

建築史上的奇跡---懸空寺,全國有好幾個地方都有。

中國獨有的中醫與針炙,醫學史上的奇跡。

酒文化與茶文化的發源地。

太多了,應該說各行各業都有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奇跡/

⑶ 求中國從古至今開拓創新的事例,如商鞅變法、一國兩制這樣的

首先是戰國時期是秦國逐漸變為強國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廢除了周朝的奴隸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極大的提高了民力,並且在秦國實行法治,用法律來約束貴族。

接著是西漢末年的王莽新政,公元9年1月1日,王莽代漢自立,正式即位稱帝。改國號叫新,都城還是長安。當上了皇帝後,他根據《周禮》改革進行設計藍圖,鞏固新朝貴族的統治,是走原始社會末期的復古制度。依井田制為模式的「王田令」,「私屬令」、「五均」、「六管」等都是他的新政。

但是,他的政治經濟改革只是一些表面的文章,措施不明確。土地改制等沒有什麼人支持。在貴族、豪強的反對下,有些改革一開始就沒法實行。即使他個人再用心良苦卻使新法危機四伏,以至最後自己四面楚歌,國家亂上加亂。王莽還想借對外戰爭來緩和國內的矛盾,又引起了匈奴、西域、西南各少數族的反對。他又徵用民夫,加重傜役和老百姓的刑罰。這樣外患未除、內憂又起。綠林軍起義了,王莽只能用軍隊鎮壓,後來農民起義軍殺向洛陽和長安,攻破宣平門,王莽被一商人所殺,死無全屍。

接著比較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奇改革的目的是學習漢族優秀的文化制度,其內容是 1)生活方式農耕化: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2)社會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
(3)生活方式漢族化:緩和民族矛盾,鞏固封建統治,促進民族融合,為統一奠定基礎
孝文帝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發展以及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但從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鮮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但卻不得不被漢族較高的文化所征服,並從中吸收了漢族文化的精華,更加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鞏固了封建統治。同時漢民族也從中吸收了鮮卑族文化中優秀的部分,使自己的發展更為完善。
孝文帝的改革體現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動作用,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就是各個民族不斷交流、融合所產生的,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與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間的尊重與友愛。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鮮卑舊貴族的激烈反對,在孝文帝的堅決鎮壓下才保證了漢化政策的推行,鞏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見孝文帝改革的勇氣與決心以及高瞻遠矚的改革眼光。

到了隋朝,隋文帝和隋煬帝開創了中國沿用千年的考試選拔人才制度科舉制度

宋太祖趙匡胤將長期困擾中國的藩鎮問題解決了。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廢除府兵制,建立了禁軍和以文官為主壓制武官的行政制度。不過這么做內亂雖平,卻為宋朝留下了貧弱的病根。

再接著是宋代的王安石變法,他的變法不似王莽,新法在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措施。還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叫制置三司條例司,他提出了「法先王之意」的口號。新法內容有:均輸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將兵法、保甲法等。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還實行了改革科舉制、整頓學校等措施。從新法實施,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十五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但主要是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

⑷ 從古至今創新和實踐的好處

科技體制創新在我國創新體系中處於重要地位,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技術創

新的發展,只有通過科技體制的不斷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現象,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組織實施和過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按照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的觀點,凡是引入新產品、引用新的生產 方法和工藝、開辟新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給來源等都是創新。依此界定,企業的成本、質量、產品差異、品牌形象、組織形式的先進性都是以創新為前提的。創新一方面提高物質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減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過引入先進設備和工藝,從而降低成本。由此可見,創新對提高產品的質量,實現產品多樣化戰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形成企業獨特的品牌優勢。創新還可促進企業組織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從而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只有依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水平,推陳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企業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自《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與知識經濟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政府與企業角色的錯位並未得到根本糾正,仍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以國家為主的投資體制,各級政府投入的開發經費占總投入額的70%強,企業投入只佔30%弱,而在美歐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企業的研發投資要佔全部研發投資的70%左右。第二,技術創新主體錯位仍然存在。目前我國技術創新的主體仍然是科研所和高等院校,這種主體的錯位,使科技成果供需產出的結構性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更使成果轉讓成本大大增加。同時,由於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和高等院校,它們不直接面向市場,不甚關心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市場開拓能力將技術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鑒於科技體制上還存在著這些弊端,因而重新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的規律,富有成效地推動科技體制創新,就成為推進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迫切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據人們對技術創新經濟學的研究得出的最基本的一條規律是,企業必須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種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投資的主體;二是企業要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三是企業要成為利益分配的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就意味著可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宏觀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市場競爭格局,自主地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目標的創新項目,自主進行籌資、融資和投資,自己承擔相應風險,政府管理部門不加干預。企業作為研究開發主體,就意味著研究開發工作主要在企業內進行。在傳統體制影響下,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雖然也設有研究開發機構,但不論人力資源,還是物質資源,均投入不足。同時,由於企業沒有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研究開發活動主要不在企業進行,導致科技成果和企業生產經營脫節,許多科研活動沒有明確的商業目的,造成了科研成果多而企業新產品少、獲獎科研成果先進而企業產品落後的局面。企業作為利益分配主體,就意味著在照章納稅後,企業有權對技術創新收入進行自主分配。這樣企業不僅可以有效補償技術創新投入,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激勵研究與開發人員,尤其是對技術創新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實行特殊的報酬機制。再者,企業可以根據有效的經濟原則,組建有效的研究和開發組織,按要素、貢獻分配報酬,激勵研究與開發的有效增長。

而企業要走到這一步,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各企業轉換觀念,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進行大膽創新,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把握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做出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決策,不斷提高創新水平,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從而走上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在這方面,武漢健民集團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武漢健民集團率先認識到經濟一體化形勢下世界中葯行業的發展趨勢,並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以科技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促進葯品研發技術的創新,進而推動企業的整體發展。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開發公司是武漢健民集團進行科技體制創新的重大舉措。正是因為較早認識到科技體制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武漢健民集團於1999年就聯合武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同濟醫科大學葯學院、湖北中醫學院、湖北大學等單位,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資在其原有科研所的基礎上,成立武漢健民中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葯工程公司),打破了原有的科技體制,率先將現代企業制度、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入到企業的科研開發之中,使原隸屬於武漢健民集團的科研所成為享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科研實體,主要從事新葯開發和老產品的二次開發,在運營方式上實行嚴格的公司化管理,同時依據現代公司制的特點,加強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如此,武漢健民集團既保證了自己能有源源不斷的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上市,又使原有科技資源煥發了巨大活力。

作為科研型實體,武漢健民中葯工程公司不但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創新在公司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還建立起一套與本企業相適應的技術創新體系。它主要體現在對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技術創新人才管理、技術創新決策管理和技術創新過程管理等方面:(1)對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極為重視,先後投巨資從國內外購進各種儀器設備及相關技術,以品種改造和新品種開發為載體,大大提升了研發水平和能力。(2)把人才視為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的引進與管理,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優化公司的人才結構。為保證公司員工的知識更新,又不斷探索和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機制,使他們有機會提高創新能力,有條件提高創新水平。(3)強化對技術創新決策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牽頭的專家顧問系統,主要負責中心的重大科技決策咨詢、重大科技項目評估、新葯研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咨詢與指導等,從而降低了科研風險,提高了科研效率。(4)對內實行項目負責制,加強過程管理。對項目的管理、組織實施申報實行全過程監控,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進行有效考核和評估。

⑸ 從古到今人類的傳播歷史經歷了5個時代四次革命,含義是什麼

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以語言的產生和應用為特徵的。語言的產生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信息技術革命,它成為人類社會化信息活動的首要條件。
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以文字、紙張的產生和使用為特徵。沒有文字,人類文明就不能很好地流傳下來。
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是以、印刷術的發明為特徵。它的發明解脫了古人手抄多遍的辛苦,同時也避免了因傳抄多次而產生的各種錯誤。
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是以電信傳播技術的發明為特徵的。我們今天能夠方便地使用電報和電話與遠方的親友聯系,都是靠它來服務的。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以電子計算機和通訊衛星的出現為特徵的。

⑹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計時器、橋牌、馬鞍。

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張衡的地動儀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祖沖之和圓周率

算盤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竹簡和木簡

帛書和帛畫

絲棉紙——赫蹄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漢代洛下閎的赤道式儀器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

馬鈞——魏國人,發明了水龍骨車

丁緩(漢代)發明了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杜詩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中醫中葯

王渝生介紹說,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中醫中葯建立起完整的醫葯體系,服務中華民族數千年,在西醫傳入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而且在海外日益發展,現在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中葯,外國人也日益崇尚中醫中葯。中醫中葯當之無愧名列新四大發明之首。

十進位值制

中國是數學古國,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古代世界各國曾經有十、十二、二十、六十等多種進位值制,現在統一使用十進位值制。王渝生說,中國是世界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數,最大的記數有二萬多,記錄了戰爭中殲敵、俘虜人數,以及牛羊頭數。後來發展成籌算和珠算的逢十進一的十進位值制,是對記數和計算的革命性發明,其沿用至今。

赤道坐標系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王渝生說,中國古代天文計算採用的赤道坐標已經為現代天文學所採用,中國成為領先世界採用赤道坐標的國家。古代天文學家在進行天文計算時,分別依照地球自轉的赤道平面和公轉的黃道平面確定坐標系,中國古代天文計算採用的是赤道坐標,以赤道二十八宿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運動;西方則按黃道坐標,即所謂黃道十二宮,這是兩種不同的坐標系。現代天文學研究證明,赤道坐標優於黃道坐標,現代天文學已經用赤道坐標系統替代黃道坐標系統。

雕版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同樣雕版印刷術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我國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證實,在韓國慶州發現的唐武周時期印刷的《無垢金剛經》印自中國長安,而且中國還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因此,中國成為世界雕版印刷術當之無愧的先驅。

太多了,到明朝之後才開始落後西方,之前西方都落後於中國
30

⑺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有哪些

我們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其實中國古代除了這四項發明,還有很多厲害的發明創造,中國古代的科技十分璀璨和精彩,只不過大多數科技發明在長年累月間已不知不覺融入我們的生活,讓人們很容易忽視了它們的艱辛的創造過程。下面這些例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創造。

還有,在外國人眼裡中國的代名詞「瓷器」;天下第一橋「趙州橋」;不用一釘一鉚的古代建築「榫卯」;御敵於萬里之外的「長城」等等,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還遠遠不止這些。它們體現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古人強大的創造力。它們曾經甚至現在都在影響和改變著這個世界。

⑻ 革命性的創新」是否意味著必定與傳統割裂呢

重慶市開州區河堰鎮中心衛生院中醫師

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勢如破竹,以一日千里之速,為著人類文朋進步,社會經濟的速猛發展,科學的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有人說平平淡淡地過不行么?答案肯定不行,世界經濟的競爭力非常激烈,不進則退,那就不求進取,抱殘守缺,因循守舊的思想將永遠被歷史的車輪會將你拋棄於九屑雲外,世界的超級霸權國家會越來越瘋狂,科學的發展是第一生產力,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進步,經濟是否上去,生活幸福指數是否上升的試金石,科學領域是一個龐大的隊伍,關系著國防軍事,信息,航天,醫葯,核工業等無所不及,綜I所述,時代離不開科學,國家離不開科學,科學的發展沒有停竭和休息的機會,科學的進步是代表國家強大的重要標志!
人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現代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約瑟夫·熊彼特。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奠定了熊彼特在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他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而這種「新組合」的目的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正是起因於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形成時間各一的經濟周期;資本主義只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靜止的,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當經濟進步使得創新活動本身降為「例行事物」時,企業家將隨著創新職能減弱,投資機會減少而消亡,資本主義不能再存在下去,社會將自動地、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當然,他所理解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會主義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因此,他提出,「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根據創新浪潮的起伏,熊彼特把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分為三個長波:1)1787—1842年是產業革命發生和發展時期;2)1842—1897年為蒸汽和鋼鐵時代;3)1898年以後為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時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著名的經濟學家也研究和發展了創新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門施、弗里曼、克拉克等用現代統計方法驗證熊彼特的觀點,並進一步發展創新理論,被稱為「新熊彼特主義」和「泛熊彼特主義」。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創新被認為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復雜作用下的一種復雜涌現現象,是創新生態下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創新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關注價值實現、關注用戶參與的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也成為新世紀對創新重新認識的探索和實踐。

創新的五種情況
熊彼特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製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並且,也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例如通過「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後來人們將他這一段話歸納為五個創新,依次對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而這里的「組織創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創新,當然僅僅是初期的狹義的制度創新。

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盡管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能夠導致經濟生活的變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變化;還有另一種經濟變化,它是不能用從外部加於數據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另一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而恰恰就是這種 『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涉及的問題,也就是在一種非常狹窄和正式的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就充分強調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主張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一般說來,「新組合並不一定要由控制創新過程所代替的生產或商業過程的同一批人去執行」,即並不是驛路馬車的所有者去建築鐵路,而恰恰相反,鐵路的建築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所以,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織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盡管消滅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內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把發明與創新割裂開來,有其理論自身的缺陷;但強調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必須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這對於創新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個思想為此後諸多研究創新理論的學者所繼承。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所以,「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這就是說,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這個核心職能又把真正的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別開來。每個企業家只有當其實際上實現了某種「新組合」時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這就使得「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從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級。」熊彼特對企業家的這種獨特的界定,其目的在於突出創新的特殊性,說明創新活動的特殊價值。但是,以能否實際實現某種「新組合」作為企業家的內在規定性,這就過於強調企業家的動態性,這不僅給研究創新主體問題帶來困難,而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很難把握。

學術界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緻和專門化,僅創新模型就先後出現了許多種,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術推動模型、需求拉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統整合網路模型等,構建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創新雙螺旋等理論體系,形成關於創新理論的經濟學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創新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珍惜企業家精神,造就企業家隊伍

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這種「企業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國,(2)對勝利的熱情,(3)創造的喜悅,(4)堅強的意志。這種精神是成就優秀企業家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礎。企業家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最稀缺的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都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地網羅創新型人才,而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選拔人才的機制還不盡公正合理,「論資排輩」、「年齡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人才的制度化激勵還相當缺乏,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還十分稀薄,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著我國企業家的孕育、培養和造就。因此,我國今後應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努力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培養出獨特的創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實力雄厚、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

2、有秩序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後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近年來,在我國存在一種自由追捧「新經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已經毫無希望,應該把資源集中於「新經濟」,集中於信息產業,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階段,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誠然,在發達國家高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正在展開一輪長期的、由機器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工業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產業變革。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即使在發達國家仍有一批傳統產業在蓬勃發展,並與新興產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從大趨勢看,「新經濟」只有與「舊經濟」融合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結構的困境中尋求突破,確實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同時應該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和素質,而不能顧此失彼,簡單拋棄傳統產業。如果進退失據,只是一窩蜂地關停,使所有傳統產業一下子崩潰,那麼,滾滾的下崗失業洪流,源源不斷的低收人人群的涌現,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必將迫使背離「創造性破壞」的初衷,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經濟創新將被經濟崩潰所代替。

3、通過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

技術創新活動是一根完整的鏈條,這一「創新鏈」具體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台、風險投資、圍繞創新形成的產業鏈、產權交易、市場中介、法律服務、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創新生態應該包括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鏈、創新人才、創新文化。根據國家創新體系理論中新熊彼特主義者——弗里曼提出的「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對技術創新起重要作用」,為此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通過科技創新政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通過這個完整的創新生態,最大限度地集聚國內外優質研發資源,形成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針對當前我國創新動力、創新風險、創新能力、創新融資不足的問題,政府在政策架構上需要做的有: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科技開發及政府采購政策;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事業,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激勵;健全創新合作機制,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技術戰略聯盟,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推進開放創新;重構為創新服務的金融體制,發展各類技術產權交易,構建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借鑒意義[1]
由於各方面原因,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仍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盡管如此,這也不應抹殺該理論的光輝。熊彼特創新理論最先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分析了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性,揭示了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同時,闡述了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行者,並就創新實現的條件、途徑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該理論自誕生後影響頗大,至今對我們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盡管熊波特創新理論中的「創新」只限於工業領域中的技術創新,雖然技術本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但顯然並不包括貿易領域。但是,正像亞當·斯密的分工有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採用了工業化分工協作原理的連鎖店的效率要高於傳統店鋪一樣,熊彼特創新理論也同樣可以解釋和指導貿易創新。熊彼持創新理論對進行貿易創新研究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貿易創新是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
熊彼特關於創新決定經濟發展的觀點,對貿易領域也適用。從貿易發展歷史可以看到,貿易創新決不是個別的經濟現象,而是廣泛存在於貿易領域的主導因素。貿易創新不僅促進了貿易的發展,而且,還提升和強化了貿易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貿易創新使貿易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這已被國內外貿易發展的實踐所證明。人類已步人21·世紀,一場改變人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知識革命已悄然到來,同時,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支撐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正在加速形成。在各個領域都充滿了質變氛圍的環境下,貿易方式、經營觀念、貿易手段、市場構成、經營業態等正在發生巨變,尤其是電子商務對傳統貿易模式的沖擊,貿易領域正在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創新或革命,充滿了發展機遇。在這場偉大的變革時期,在眾多的貿易企業中,誰敢於和善於創新。誰就抓住了發展機遇,誰就等於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二)貿易創新的先導是觀念的創新
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認識。人的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思想觀念支配下產生的,不同的觀念,必然有不同的行為,也自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觀念對人類社會實踐起著導向和統率作用。人類社會的每一重大變革,總是以思想的進步和觀念的更新作為先導,同樣,貿易制度的變遷、貿易組織的演變以及貿易方式和技術的進步,也是以思想解放和觀念創新為先導的。沒有創新的觀念便沒有創新的方法,沒有創新的方法便不可能有新的組合,也就難以產生貿易創新行為。然而,傳統的思想觀念有的是根深蒂固的,如同熊波特指出的:「一切知識和習慣一旦獲得以後,就牢固地桓根於我們之中,就像一條鐵路的路堤桓根於地面上一樣,它不要求被繼續不斷地更新和自覺地再度生產,而是深深地沉落在下意識的底層中。它通常通過遺傳、教育、培養和環境壓力,幾乎是沒有摩擦地傳遞下去。」①並且,相對於傳統的思想觀念,觀念創新是一個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是一件最痛苦和最艱難的事情。但觀念的創新對貿易創新以及貿易發展又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現階段,創新思想觀念,更是一個國家或貿易企業抓住社會大變革時期的寶貴機遇而迅速發展的前提,如同江澤民在中國科學院的《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報告上批示的「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我國21世紀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貿易創新要求創新主體不斷創新思想觀念,不斷產生適應並領先時代發展的新思維、新觀點,並落實在行動上。

(三)貿易創新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經濟環境和條件
貿易創新並不是在任何社會經濟環境下都可能產生的。同時,貿易創新的實現也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包括發達的金融體系、完善的信用制度和其他配套設施與環境,如市場制度、市場規模及其決定的有效需求、信息流動、社會政治結構和環境以及法律等。現階段,政府應通過自己的組織體系、政策體系、法律體系,採用各種方式來推動、激勵甚至參與或扶植貿易創新活動,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應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進一步培育和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健全國家宏觀調控制度,加強法制建設,大力發展市場中介組織,創造良好的貿易創新環境和條件。

(四)貿易創新應重視企業家及其創新行為
企業家是創新活動的人格化。企業家是一種特殊的人力資源,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企業家祟尚獨立和自主決策,善於從環境的變化中抓住機會,能夠獨出心裁,發現並使用前所未有的和與眾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企業家群體的存在,是促進創新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先決條件。在現代貿易企業中,企業家是企業的核心,是企業經營活動的總指揮,也是貿易創新者。造就和培養大批企業家,使商貿企業擁有適應創新需要的將帥人才,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發達國家之所以是創新源,與其擁有一個成熟的企業家群體密切相關。目前,我國貿易創新的任務艱巨而迫切,但合格的企業家嚴重短缺。我們應從政策、輿論、制度等方面創造條件,形成企業家培養和成長機制,培養和造就大批新型企業家,以滿足貿易創新的需要。

⑼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發明創造

中醫中葯

王渝生介紹說,中醫中葯對世界最偉大的貢獻是其防病治病的實踐技術。中醫中葯建立起完整的醫葯體系,服務中華民族數千年,在西醫傳入後繼往開來、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發揚光大,不僅在國內受到廣大患者的信賴,而且在海外日益發展,現在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醫中葯,外國人也日益崇尚中醫中葯。中醫中葯當之無愧名列新四大發明之首。

十進位值制

中國是數學古國,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九章算術》、《數術九章》是古代數學名著。古代世界各國曾經有十、十二、二十、六十等多種進位值制,現在統一使用十進位值制。王渝生說,中國是世界最早採用十進位值制的國家,在世界數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經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和百、千、萬等字的合文來記數,最大的記數有二萬多,記錄了戰爭中殲敵、俘虜人數,以及牛羊頭數。後來發展成籌算和珠算的逢十進一的十進位值制,是對記數和計算的革命性發明,其沿用至今。

赤道坐標系

中國還是天文學古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國家。王渝生說,中國古代天文計算採用的赤道坐標已經為現代天文學所採用,中國成為領先世界採用赤道坐標的國家。古代天文學家在進行天文計算時,分別依照地球自轉的赤道平面和公轉的黃道平面確定坐標系,中國古代天文計算採用的是赤道坐標,以赤道二十八宿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運動;西方則按黃道坐標,即所謂黃道十二宮,這是兩種不同的坐標系。現代天文學研究證明,赤道坐標優於黃道坐標,現代天文學已經用赤道坐標系統替代黃道坐標系統。

雕版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同樣雕版印刷術也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我國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證實,在韓國慶州發現的唐武周時期印刷的《無垢金剛經》印自中國長安,而且中國還有比此更早的印刷品。因此,中國成為世界雕版印刷術當之無愧的先驅。

閱讀全文

與從古到今革命性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