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指導托班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方案
《綱要》中指出,幼兒是積極的活動者和主動的學習者。直接經驗感知、操作和游戲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區域活動正好符合了幼兒的這一特點。它向幼兒展現了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選擇活動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符合自己學習特點和願望的活動。活動區正是以幼兒已有經驗為導向,通過各種開放性材料的投放,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與表達的機會。在這類活動區中,幼兒會綜合運用已有知識,來表達意願、展示能力,在充分體現自己天性和潛力的過程中進行各種創造性活動。由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已有經驗去探索,去發現,使他們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呢? 我認為主要應從區域環境的創設、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從這幾方面來思考: 1.區域環境的創設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的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幼兒是一個的個體,既然是個體,他的個性品質就會各不相同,發現問題、問題、對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各不相同,區域活動的創設就是要滿足各層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讓他們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學習和發展。根據《綱要》要求,我們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所以在創設各區域時要注意: (1)首先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年齡特點、興趣、季節及教學活動的開展,通過與幼兒探討來設置區角。創設的區角,能夠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引發幼兒主動思考,與幼兒產生互動的區域活動環境,要能夠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使活動區域成為促進幼兒自主性學習的一片沃土。 環境的創設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力水平為基本條件,尊重幼兒的經驗創設與他經驗相符合的游戲環境,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比如對於小班的環境創設,由於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經驗是就家,接觸最多的是家人,我們就為小班孩子創設了溫馨的,色彩鮮艷的家的環境。 (2)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現有的活動空間,採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盡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將較為安靜的區域安排在教室裡面的位置:如語言區、計算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科學區等。並根據游戲情況靈活調整。 (3)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小班幼兒正處於游戲、平行游戲的階段,因此各區域的建立應該要相對而不封閉。 2.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 活動區的教育價值主要是附著在區內的操作材料,幼兒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而獲得多種直接、自然的經驗。故操作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影響著幼兒活動的內容和進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夠使幼兒增長知識、獲得有益經驗、鍛煉技能、激感。 (1)教師要為幼兒提供時間、空間、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質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學性、多樣性,這樣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才能發展和調動幼兒內部驅動力的,只有在這樣的空間,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滿足的,幼兒才可以自主選擇,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操作,去探索。 (2)根據班級的教育目標,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來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層次性、遞進性,適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的個別化需要,讓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玩玩做做,生動活潑、主動愉快地操作學習。並且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及時進行更新和調整。特別要注意利用廢舊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據其年齡特點,就要選擇顏色鮮艷、形象生動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時,我們用廢舊的大紙箱、大紙盒、牛奶盒、各種瓶子等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飲水機、冰箱、衣櫃等傢具及廚用具,投放了各種絨毛動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裝,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逼真的娃娃家。孩子們一進入到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媽媽,來照顧這些小動物們。當它們的爸爸媽媽,給小動物們穿衣服,餵食物,帶它們出去玩,生病了帶著去看病等等。 3.區域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裡新投入了扣紐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們做了說明,介紹了新增材料應該如何操作。有幾個孩子擺弄了一會兒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還在繼續扣,可是也沒有把紐扣扣上。於是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和桐桐一起玩。並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幾顆紐扣。這時桐桐說:「我自己來扣一下好嗎?」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顆,兩顆…… 從以上實例中我覺得自己在指導策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當桐桐扣不上紐扣時,雖然通過我的指導,孩子及時學會了扣紐扣,但是由於我介入過早,沒有尋找她扣不上紐扣的原因。當發現林林亂畫時,沒有去了解孩子為什麼這樣做就盲目指導,針對性不強。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範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領會摸索正確方法的機會,還會造成幼兒對老師形成依賴。如果在指導幼兒時,先尋找該幼兒在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孩子的用意,這樣對孩子的指導就會更有針對性,而且給孩子留下了思考領悟的時間,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 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幼兒的興趣,我能根據需要在活動區里投入相應的操作材料。在活動時,注意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當孩子們在活動中遇到困難或不良操作行為時,及時發現並給予幫助與指導,使孩子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不良行為得到及時糾正。 但是對幼兒的指導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認為教師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以觀察者的身份隨時關注幼兒。要更好地指導幼兒區域活動,首先要時刻關注幼兒的活動,准確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關注、了解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麼,了解幼兒喜歡玩的是什麼,然後根據觀察的情況,在幼兒探索問題難以深入時,發生糾紛、缺少材料、有破壞性行為等情況下,教師才能及時給予指導。在以上案例中就有體現,通過觀察我發現桐桐遇到困難時,主動給予幫助、指導,看到林林亂畫的現象給予了糾正。讓孩子及時學會扣紐扣、走迷宮的竅門,使孩子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迎刃而解。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從而更喜歡這個活動。 (2)教師要以適當的身份適時的參與幼兒的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對活動區里出現新的材料很敏感,也樂意嘗試,但由於不會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會打折,甚至轉移目標,離開游戲。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不但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調動幼兒活動的興趣,還需要教師在及時了解和掌握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參與活動,根據活動需要以不同角色帶動幼兒的游戲並巧妙地把教師的意願自然而然地轉化為幼兒自身的意願。如以上案例中出現的情況,我只注重了參與幼兒的活動,當幼兒出現操作困難及不良操作行為時,只是單一的示範、教授。而忽略了應該在及時了解和掌握幼兒活動情況的基礎上參與幼兒活動,根據活動需要以不同角色帶動幼兒的活動,給予的指導應是間接指導而不是直接代勞。 (3)教師應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孩子們對區域活動里出現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樂意嘗試,但由於不會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會打折,甚至轉移目標,離開游戲。以上第一個實例中就有體現,雖然教師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但是時機把握的還不夠好。由於沒有及時引導,幾名幼兒就對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嘗試的慾望。如果當這幾個孩子擺弄紐扣沒有扣上時,教師及時介入,教幼兒學會扣紐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這幾個幼兒就不會無趣的離開游戲。所以教師在用心地觀察、適時地參與幼兒活動的基礎上,應作為指導者,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來時,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為問題時,當游戲無法深入時,當孩子操作發生困難時及時介入,給予指導。 總之,區域活動作為幼兒園的一種教育載體,更符合《綱要》精神。它多為幼兒的自選活動。幼兒是活動區的主人,活動區要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往和自我表現的機會。教師如何創造一個適合幼兒發展的活動環境,教師如何設法引起幼兒的活動動機,調動幼兒活動的主動性,使每位幼兒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讓我們的區域活動更好地為幼兒服務,仍是我們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不斷實踐,探索,積累經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尊重孩子,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區域活動更具科學性、時效性,充分利用區域活動這台,讓活動區切實的成為孩子們的又一位導師。
2. 幼兒園小班的室外游戲都有什麼啊
一,拉小豬走 目的:練習蹲著走,培養幼兒的競爭意識。 准備:藤圈4個,小豬頭飾若干,「豬圈」若干。 玩法:全班幼兒分成兩隊,各隊兩名幼兒為一組,1、2報數,第二名幼兒扮演小豬並戴上頭飾,第一名幼兒扮「拉豬人」拉著藤圈向前走,」小豬「蹲著走。全體幼兒邊拍手邊說兒歌:」耳朵大,眼睛小,豬的全身都是寶。快拉小豬進豬圈,小豬小豬要走好。」把「小豬」送到端線的椅子上坐下(進豬圈),扮拉豬人的幼兒跑回把藤圈交給第二組,依次進行。 規則:「小豬」必須蹲著走,不能站起來 二,趕豬入欄 目的:讓幼兒學會側向擊球的方法,培養幼兒擊球的准確性和判斷能力。 准備:小凳6~8根,木棍2根,皮球2個。 場地布置如圖: 玩法:全班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四個小隊,成四路縱隊站在兩端。一隊和三隊面對站立,二隊和四隊面對站立。聽到口令後,由一、二隊兩名幼兒雙手握緊木棍上端,身體側向,用木棍的另一端將球(豬)向前擊波滾動,使球(豬)依次從凳子旁滾過,直至球滾到第三、四對幼兒面前,互相接替,滾球幼兒到排尾站好。游戲繼續進行,直到一隊、二隊幼兒根三隊、四隊幼兒互換場地。最後,速度快者獲勝。 規則: (1)球必須依次從凳旁滾過才能有效。凡球未滾過者,必須重新使球滾過。 (2)不準用腳踢球。 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年齡,選擇適當距離及球的重量、大小,並告知幼兒撥球力量要適當。 三,小小守門員 目的:鍛煉幼兒踢球和控制球的能力。 准備:甲隊每人一個球 玩法:將幼兒分成甲、乙兩隊,各成一列橫隊,距6米相對站立,各隊隊員左右間距1米。甲隊每人腳下各放一個球,乙隊隊員雙腿開立,與左右同伴腳抵腳(如圖)。 游戲開始,甲隊幼兒同時踢球射門,乙隊幼兒進行堵截(用手接球或用腳擋球,踢回)。射門成功(球過乙隊防線),一個球得一分,教師記下總分。然後甲、乙兩隊互換位置,交換射球,守門。射進球多的隊獲勝。 規則: (1)射門時必須站在線外,只能用腳踢,不能用手扔。 (2)可以直線或斜線射門,但必須設在有效范圍內,即兩端守門員的外側腳之內。 (3)守門員不得離開守門去去堵截。 可根據幼兒年齡活動做基礎,適當縮短或延長射門距離。 四,對碰球目的:培養幼兒的目測能力,鍛煉幼兒的手臂肌肉。 准備:皮球若干個。 場地布置如下: 玩法:請4名幼兒分別站在甲、乙、丙、丁處拿1隻皮球,甲丁為一組,乙丙為一組。聽教師口令,甲將球滾向丁,丁將球滾向甲,半路兩球相撞的一分。乙、丙動作相同。撞球多的組獲勝。 此游戲也可以在桌子上進行,幼兒各站一角,方法同上。 一:沒有鼻子的"大象" 目的:通過游戲培養幼兒的幽默感,並在歡笑聲中培養幼兒對拍子歌曲的演唱興趣。 玩法: 一半幼兒圍成一個圓圈,另一半幼兒扮演小豬站圈內。 ①— ②小節,在圓圈上幼兒邊唱邊拍手(一拍一下)。扮演小豬的幼兒身體向前傾,兩臂屈時,兩手按在耳朵上,做大耳朵狀,一拍走一步。 ③— ④小節,「小豬」邊走邊兩手在身體兩側下垂成圓弧狀,做很胖的樣子。圓圈上幼兒動作不變。 ⑤— ⑥小節,「小豬」動作同 ①— ②小節,圈圈上幼兒動作不變。 ⑦— ⑧小節,「小豬」在原地上左手叉腰,右手伸食指在右側點一下。圓圈上幼兒動作不變。 ⑨— ⑩小節,「小豬」邊拍手邊走,尋找一個圓圈上的幼兒。 二,五指歌 目的:練習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幼兒的節奏感,發揮幼兒的創造性。 玩法:全班幼兒圍成圓圈,請一名幼兒扮演小獵手,隨著歌詞做動作,其他幼兒雙手隨歌詞節奏,逐一伸屈。 ⑦—— ⑧小節,「獵手」做打槍動作,瞄準誰,誰立即做松鼠動作跳出。 ⑨—— ⑩小節,幼兒隨歌詞自由創作表演。 ⑾—⑿小節,「小豬」和一幼兒互相指著鼻子交換位置,交換角色。 三,小雞吃米 玩法:在地上畫一個圓圈當雞舍,扮演小雞的幼兒站在圓圈內。另選一名幼兒扮演飼養員,手拿一些小硬紙片或是小塑料茶塑當米,站在圈外。前奏時做好准備,歌曲開始,「飼養員」邊唱邊隨節奏圈外撒「米」,唱到「你也撿,我也拾」時,「小雞」出圈爭拾。音樂結束,拾得多者獲勝並當「飼養員」。 四,小魚追小蝦 玩法:幼兒圍成圈圓,請兩名幼兒分別扮演小魚小蝦。音樂起,「小魚」追「小蝦」。「小蝦」向前跳至少三次,「小魚」必須站住不動。「小蝦」跑,「小魚」才能開始追。音樂停,「小蝦」跑到了原來的位置,並且未被「小魚」逮住者獲勝。 五,頂羊角 目的:鍛煉幼兒的機智靈活性,鞏固已學知識。 准備:寫在紙上的算術題若干。 玩法:將幼兒分成兩組,音樂開始,兩組的第一名幼兒(背上貼有算術題),隨著其他幼兒的伴唱,模仿小樣的動作:低頭、弓背、兩手下垂。先看到對方背上的題目並算出得數者獲勝。音樂再起,第二對幼兒開始游戲。如雙方都沒有算出得數,其他幼兒就為他們拍手加油並數數。 規則:要求當觀眾的幼兒不能「打電話」。 ⒀小節全體幼兒並腿向上輕跳一下,游戲重新開始。 六,夾包跳 目的:練習跳躍動作 准備:沙包每人1個。場地布置如圖: 玩法:全體幼兒面向圓心站在大圓圈外邊5米處,說兒歌:「小沙包,真正好,夾起沙包向上跳,一二三,用力拋,看誰得分真正高!」說完兒歌後,幼兒兩腳內側前部夾住沙包,跳躍前進,至第二個圓圈線外,用腳夾緊沙包向前拋出。沙包落在中心得3分,每向外一圈少得1分。夾拋3次後算總成績,得分最高獲勝。游戲可反復進行。 規則:只能兩腳夾沙包跳躍前進。 :教師要告知幼兒撿到沙包後記住自己得幾分,要強調教育幼兒做個誠實的好孩子。 六,協同走 目的:培養幼兒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能力。 准備:2條1米長與幼兒腳同寬的木條,在木條上釘上2條寬松緊帶。 玩法:兩名幼兒前後同時站在兩塊木條上面,把腳伸進釘好的松緊帶內,同時邁左腳或右腳一齊向前走。為了增加游戲的難度,在同一方向走熟練的基礎上,兩名幼兒可面對面站立,這樣,一名幼兒往前走,另一名則要後退走。 游戲時,可採取競賽的方式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 玩法:幼兒持繩球得繩端,側身伸臂朝一個方向轉動,使球快速隨身體轉動。教師喊「一二三!」幼兒則放手,使球飛出。繩球飛達距離遠的隊獲勝。 七,狐狸和兔子 目的:訓練雙腳向上跳的能力 准備:兔子頭飾若干,狐狸頭飾1個,小椅子若干把。場地布置如圖: 玩法:一名幼兒扮狐狸,幾名幼兒扮大樹站在椅子上,其餘幼兒蹲成一個大圓作為森林。游戲開始,教師飾兔媽媽說:「今天天氣真正好,咱們到樹林里去玩,好嗎?」幼兒們頭戴兔頭飾邊說兒歌邊雙腳跳入圓圈裡:「小白兔,耳朵長,樹林里邊捉迷藏。采蘑菇,喜洋洋,當心狐狸莫上當!」說完兒歌後,「小兔」在「大樹」周圍跳、跑、蹲下采蘑菇,「樹枝」隨風自由擺動。當「兔媽媽」說:「狐狸來了!」「狐狸」即從家跑出捉「小兔」,被捉到的「小兔」自覺到「狐狸」家蹲下。若「小兔」蹲在「大樹」旁,表示「小兔」已進洞,「狐狸」則不能去捉洞中的「小兔」。捉6~10隻「小兔」後,互換角色,游戲重新開始。 規則: (1)"小兔「要邊說兒歌邊做雙腳向上跳的動作。 (2)當聽到「狐狸來了」,「狐狸」才開始捉「小兔」。 (3)「小兔」蹲在樹旁,「狐狸」就不能再抓它。 (9)投的准 八,跳圈運糧 目的:練習單腳跳。 准備:沙包若干個(多於參加游戲的幼兒)。場地布置如圖: 玩法:幼兒
3. 托班幼兒教案兒歌鑽洞洞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搭出大小不同的「洞」, 能創造性地用報紙和身體鑽過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洞」,發展身體的柔韌性和協調性。 2、能主動與同伴協商合作,配合協調,體驗與同伴一起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准備: 1、知識准備:幼兒初步了解簡單的運動項目。 2、物質准備:音樂《向前沖》、《我和你》;幼兒每人一張報紙。 三、活動過程: (一)准備階段: 1、談話引入:你喜歡做什麼運動?請你來模範動作; 2、准備運動:結合音樂,模仿不同運動動態進行熱身活動。 (二)合作學習階段 1、用報紙鑽洞 (1)出示報紙,引導幼兒思考:「你會用身體來搭出大小不同的洞洞嗎?你能用報紙去鑽過同伴搭的各種洞洞嗎?」 (2)分組活動:幼兒相互合作,共同游戲。師巡迴指導,提醒幼兒變換搭洞和鑽洞的不同方法。 (3)交流並小結:「你是怎麼搭洞和鑽洞的?用了什麼不一樣的動作和方法?當洞洞變小的時候,你是怎麼讓報紙鑽過去的?」 2、用身體搭洞和鑽洞 (1)集中討論:如果讓你用身體去鑽同伴搭的洞洞能鑽過去嗎?你有什麼辦法? (2)提出活動玩法和要求:自由分組,相互合作,有創造性地搭洞和鑽洞;注意保護自己和同伴的身體安全。 (3)幼兒自行結伴遊戲。教師及時表揚搭洞和鑽洞有創意的幼兒,並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4)小結:引導幼兒相互評價與同伴合作的情況。 (5)結合第一次合作游戲的情況,引導幼兒第二次游戲,重點引導幼兒多人合作搭洞游戲。 (三)集體游戲: 「城門城門幾丈高」。 1、學習兒歌並講解游戲玩法和規則:部分幼兒手拉手圍成大圓圈搭成城門,隨著兒歌城門的洞越變越矮,其他幼兒按順序依次從城門的洞洞鑽過。被城門套住的幼兒要模仿一個體育項目的動作。 2、提出遊戲要求:鑽洞的幼兒要根據城門的高度變化來調整自己鑽洞的方法;遵守游戲規則,注意鑽洞時的安全。 3、師生共同游戲。 (四)舒展身心 1、交流小結,萌發幼兒愛運動的情感,體驗合作游戲的樂趣。 2、放鬆:隨音樂旋律做放鬆運動,並引導幼兒與同伴相互捶捶背,捏捏肩,放鬆身體。
4. 如何 創設托班孩子情境運動環境
之所以提出創設具有挑戰性的幼兒園戶外環境,是因為兒童的很多社會技巧和積極的、非正式的學習是在戶外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
為滿足兒童運動、游戲、挑戰、冒險、社會交往的需求,有必要對戶外活動場所進行合理的規劃。
當兒童不斷得到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能夠習得更多的技能技巧時,將會獲得一種勝任感和成功感。
的任務是支持和幫助兒童從原有的經驗和水平出發建構新的經驗。
一、戶外環境創設的基本步驟戶外環境創設的基本步驟包括理念定位、功能界定(確定目標)、形成文本方案、效果呈現(模擬)、正式施工、效度檢測(評價)六步。
理念定位決定了價值取向,設計者、施工者以及日後戶外環境的使用者,都應明白環境與課程的關系,成人需要為兒童做出哪些服務。
功能界定即「要做怎樣的環境」,「希望環境實現什麼教育目標」,如園內空間環境的分區,園內的設施是為了實現哪些發展目標。
形成文本方案,園方應該用詳盡的語言描述設計理念和思想,能夠使設計方從語言描述中獲取期望的信息,有助於設計方形成能夠實現教育理想的方案。
效果為幼兒園提供了一個模擬情境,可以利用這個模擬情境進行設想,並做出必要的、預控性的調整。
施工之後是效度檢測,這一步類似於課程評價。
戶外環境建設好之後,是為誰服務的。
為之服務的對象是否滿意。
效度檢測幫助認識所希望的教育理想、課程目標是否能夠實現。
二、環境理念與定位以十一建華實驗幼兒園為例,一起來它是怎樣完成具有挑戰性的戶外環境建設的。
園對於環境的定位是:教育是為了兒童的美好未來奠基,課程是實現教育的途徑,環境是課程的載體——環境是為兒童服務的,兒童才是環境的主人。
在此,特別強調環境是為了兒童。
常常看到很多園所的環境看起來很美好,但事實上環境的主人卻不是孩子,可能是園長,或是設計師。
戶外環境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空間場所,它對於兒童的影響,不再只是簡單地提供場所和設施,而是將環境視為課程,它應該是生態的、自然的、可選擇的、具有挑戰性的和創造性的活動場所,它在作為空間的同時更具有教育的功能與意義。
理念定位決定著在後續各個環節中,是否所有人都能夠圍繞著這一價值導向行動。
如果園長、董事長、教育投資者不能提出明確的理念和價值定位,就不能期望團隊中的所有成員為著一個共同的願景服務。
有些幼兒園的環境看起來不夠和諧,缺乏整體感,就是因為理念定位不夠清晰、不夠明確,最後當其服務於教育環境中的兒童、教師和家長時,就不能凸顯園所文化,無法實現最初所設定的教育目標。
提到自然生態,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種樹。
的確,種樹很重要,園的樹木種類包括觀葉、觀花、觀干三類。
這些樹都非常具有觀賞價值,如銀杏、法桐、元寶楓、白蠟在一年中會呈現四種顏色,從淺綠色到深綠,再到發黃、變紅,成為落葉,而且樹葉的形狀不一,這樣製成標本,兒童就可以直觀地觀察它們的差異。
白蠟特別適合種植於幼兒園通道兩旁,它在秋天的時候會從黃色變為火紅。
塔松、雪松則可以讓幼兒園四季都有綠色。
柳樹、國槐茂盛的樹冠可以為兒童夏季的戶外活動提供充足的樹蔭。
迎春、金絲吊蝴蝶、玉蘭、紫藤、丁香、海棠和各種果樹以及一些灌木,都是可以觀賞花的樹。
由於這些植物花期不同,依據其特性種植在幼兒園的不同空間內,讓兒童感受到連續不斷的大自然信息。
草本類植物比較矮小,便於兒童在草叢中尋覓、觀察螞蟻、螞蚱等昆蟲。
由此可見,種樹並不僅僅是種樹而已,要思考的是種什麼樹,這一行為帶來的結果與課程有何關系。
與兒童的發展有何關系。
而非僅僅是滿足成人的觀賞需求。
當一棵樹能夠引發兒童的思考和探索,那這棵樹就是在為挑戰性的教育環境服務。
三、環境功能的界定環境功能界定主要指對環境進行整體規劃,分區域,確定目標。
園所戶外環境中較大的區域也可以相對地做一些小區域劃分。
教師在室內環境設計上一般都將教室劃分為七個或八個學習區,但很少有人思考戶外活動區的劃分。
事實上,兒童的學習是整體的,基於室內學習中區域活動的理念,同樣也可以對室外環境進行分區。
5. 怎樣教好幼兒園游戲課程:談談幼兒玩中學
蒙台梭利強調指出,對於幼兒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發展來說,准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她說:「必須注意為兒童期設置一個適當的世界和一個適當的環境,這是一個絕對迫切的需要。」只有給幼兒准備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開創一個教育的新紀元。 一、 開放式的教育環境,營造幼兒玩中學 大家都知道,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家庭進入到幼兒園的托班時,會被種種的不適應包圍著。焦慮、恐懼、失落與無助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是孩子脫離不正規的家庭教育走入正規教育體制的第一站。膽小的孩子不敢玩,也不會玩,因此教師必須手把手地教孩子們玩,做孩子的大朋友,並鼓動孩子玩,教師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孩子也不再是知識被動的接受者,孩子和教師是一種新型的母子關系、夥伴關系,因此,在營造心理環境上應突出體現親、寬、樂、信、安。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喜歡並主動投入環境,才會無拘無束,大膽自主地開展活動。 其次,教師要為孩子提供游戲條件。玩具(包括游戲材料)是游戲的物質支柱,教師要給孩子提供相適應的玩具。高價格的玩具對兒童發展不一定是高價值的,在托班的孩子的眼裡,各種盒子、紙箱、瓶瓶罐罐及洗凈了的小石子、冰棍棒等都是孩子們很好的玩具,游戲的材料。例如:我讓孩子體驗圓形物體的滾動,我為孩子們准備了各種日常生活中的球體、柱體以及各種不能滾動的錐體、長方體(日用品的盒子、罐子、瓶子)等等,孩子們看到這些愛不釋手的東西,很想玩,這時孩子們動手玩的興趣被激發起來了,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知道了哪些東西可以滾,並探索了這些東西的玩法。由此可見高價格的玩具不一定是孩子們喜歡的,對於托班的孩子來說那些在成人眼裡的廢物物品,恰恰是他們的寶貝,因此,我認為只要合適的就是好的。 二、游戲化的教學理念,激發幼兒玩中學 托班的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幼兒園的教學不能 說教,對他們的教學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他們擁有最幼稚的心理特徵,沒有紀律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托班,教師無法將目的性很強的教學強加於幼兒,而只有將教學變化為趣味性很強的游戲。使幼兒真正享受到游戲的樂趣,享受到天性自由表露的歡暢,牢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同時,健全幼兒人格,完成教學目的。如在組織幼兒學習小動物的叫聲時,我採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為幼兒准備了小動物的頭飾,再配上有趣的音樂和形象的動作,很快孩子們就知道了「小貓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小雞嘰嘰嘰」給幼兒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思。 三、自主性的教育內容,促使幼兒玩中學
6. 如何開展托兒班幼兒的體育游戲活動
根據《綱要》提出的「強調培養幼兒對運動的興趣,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積累運動經驗,體驗運動樂趣;強調幼兒體質的增強和綜合運動能力的培養,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提高幼兒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並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強調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進行鍛煉,開展各種富有趣味的運動;強調在運動中培養幼兒大膽、自信、勇敢的個性心理品質。
對於2—3歲的幼兒的來說體育游戲活動更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他們能在游戲中鍛煉體能、獲得自信!在帶托班的過程中摸索了以下組織戶外體育游戲活動的幾點經驗:
一、提供幼兒自主選擇的餘地
托班的孩子已能完成坐、立、走、爬、鑽等基本動作,手眼協調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他們的基本動作發展進入關鍵期。因此,根據孩子的興趣、動作發展特點、能力與水平,將體育基本動作融入到幼兒一日體育游戲活動之中,在體育游戲活動中將這些基本動作融入其中,分別提供不同的材料而且將材料的層次拉開向幼兒提供不同材質、不同層次、用於不同活動形式的自製材料,以便不同層次幼兒的需求,為幼兒提供了自主選擇與發展的環境空間。如:在鑽爬活動中投放了軟墊子、紙箱、泡沫板等;在跳躍活動時提供了硬紙做的荷葉墊、呼拉圈、橡膠軟圈等;投擲活動中提供了紙做的泡泡球、酸奶瓶、紙火箭等;走、跑活動中提供了小推車、皮球、娃娃等。在投放的材料中,有一部分是我們師生共同製作的,例如,在孩子門自由活動的時候,我們把廢舊報紙捏成團,用裝蘋果的網兜把它們包住,美其名「泡泡球」,我們用酸奶瓶製作了「流星球」等,孩子們可喜歡了。豐富的活動材料,給了孩子們充分選擇的餘地,孩子在盡興游戲的同時,身體機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因此,在活動中孩子們玩得盡興又很少有爭搶的情況發生。
二、營造生動有趣的游戲氛圍
游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但過程與結果都很重要。2—3歲孩子行為的目的意識較差,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游戲能使幼兒的情緒愉快、身心愉悅,潛能得到開發。因此,在平時的活動中,為孩子創設自由寬松的游戲氛圍,使單調無聊的練習變得有趣而生動。在練習平衡的活動中,孩子們在平衡木上機械的來回走顯然會影響活動效果。於是,事先提供了許多玩具小兔,用藍色的泡沫拼成了小河,在河的對岸是小兔的家,我們用焦急的口吻對孩子們說:「兔寶寶害怕過小橋,不能回家了,我們幫幫他們好嗎?」看著孩子們著急的樣子,我們又趁機提出了游戲規則,「小兔子不會游泳,把它們送回家時要注意安全,小心別掉到河裡去。」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小兔子們終於回到了家,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的笑靨。平時我們設計的活動常以小動物來貫穿整個主題。在練習跳的時候,就扮演小白兔、小青蛙;練習跑的時候,扮演小馬;練習鑽爬的時候,扮演小烏龜、小老鼠等。孩子們在童話般的情景中既鍛煉了身體,又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由此可見,通過游戲情景的創設,孩子們的模仿力、表現力、動作和情感意志都得到了自然而然的發展。
三、留給孩子自主發展的空間
2—3歲的孩子處於對新異事物的探索階段,此時他們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投放的許多材料都十分能引起他們注意和喜愛。觀察到這種情況後,不急於去教會他們玩的方法,而是先耐心的看一下孩子的反應,看看他們會用那些材料干什麼、怎麼玩,再切入或調整我的預成計劃。例如:第一次提供「流星球」時,我的預期目的是練習投擲,可當孩子們拿到材料後,他們卻玩出了多種方法:拋、踢、扔,令我們吃驚的是,千偉小朋友拿起泡泡球玩起了打寶齡球的游戲,於是其他孩子紛紛模仿,我們及時調整了計劃,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游戲練習。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在互相模仿的過程中走、跑、投擲等動作得到了新發展。在練習一些動作技能時,也不是手把手的教,而是採用示範的的方法,讓孩子觀察、吸收、加工、模仿、調整,使他們有個自我發展的過程思考和調整的過程。在孩子的游戲過程中,教師也根據孩子的玩法不斷調整、啟發、引導,鼓勵孩子創造性的使用活動材料,玩出多種玩法,拓展孩子的游戲思路,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拓展托兒的思維。
四、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
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養方式和健康狀況都不盡僅相同,接觸的外界環境各異。他們存在著個體差異又處在動態的發展過程中。應當尊重和承認兒童在經驗、能力、興趣等方面的個體差異,了解和觀察幼兒的動態,給以不同幼兒適時、適當、適度的幫助和引導。我班的有些孩子,運動能力較強,在活動中不僅能自主地選擇運動器械,而且還創造性地想出了各種方法,並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識。他們把皮球當「西瓜」,把「西瓜」裝在小車上,邊走邊喊:「賣西瓜了。」我裝成買瓜人,:「我買一個西瓜,多少錢?」「五元錢」。「謝謝」,「不用謝」。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個體之間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我班也有個別孩子,運動能力比較差,我們要對其進行細心、耐心的指導,積極的鼓勵,一步一步地引導,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五、科學合理安排分散活動與集體活動
2-3歲幼兒游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活動和獲得愉快體驗的情緒需要,由於這一年齡段的孩子不僅缺乏集體活動的意識也缺乏游戲的經驗和預想能力,老師去組織他們進行一些集體的游戲,目的是在集體游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積累游戲經驗了解合共同游戲的方法等,但集體游戲過長就會使幼兒疲勞,產生抵觸情緒,一旦幼兒的游戲情緒不高就會使游戲的質量大打折扣。教師只有了解了這些,才能在滿足幼兒需要的基礎上,根據幼兒的發展可能對游戲進行指導,才會提高幼兒游戲的質量。 在戶外游戲時要把握幼兒的情緒、運動量、運動的密度並及時調整游戲的形式與內容;反之,幼兒也有強烈的自我游戲的需要,在自我游戲時也不要對幼兒聽之任之,還是要適時適度的指導參與幼兒的游戲。讓幼兒在集體活動和分散活動中都得到樂趣,得到發展。
六、接觸大自然
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我常常利用風雲雨雪等自然資源,帶著孩子在大自然中鍛煉,讓幼兒體驗新奇有趣的活動。例如;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我們帶孩子到戶外的場地上,任由他們跑啊、跳啊、爬啊,讓他們充分宣洩內心的痛快,盡情地呼吸泥土的氣息;在有風的日子裡,給孩子們一長條細長的皺紙,讓幼兒感知風的方向,和風爺爺一起賽跑,一起撿飄落的樹葉,再抱抱園中最粗的樹,看看到底有多粗。這一切不僅愉悅了幼兒的身心,他們的協調能力和運動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而且也大大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
通過了一學期的教研和實踐,充分證明了,只有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活動中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著,孩子們的健康是我們最大的安慰。然而托班的孩子畢竟還小,身體的控制能力較差,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因此,作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在活動中要做個有心人,時時注意幼兒的實際需要,盡量減少孩子的心理和生理負擔,科學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的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調整、不斷地總結,讓孩子得到最大的發展。
7. 幼兒園托班親子游戲
游戲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也是初步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有目的、有系統的游戲,能夠促進孩子的身心發育,增長孩子的知識,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父母是否有興趣與孩子一起玩以下幾種游戲呢? (1) 創造性的游戲。如讓孩子當醫生,給病人(媽媽)看病;或讓孩子當司機,開火車去旅遊等。 (2) 建築性的游戲。可以利用積木、沙子等材料,和孩子一起建造各種樓房,或修建水庫等。 (3) 活動性的游戲。如跑、跳、投、踢,騎小三輪車等,父母可以設定簡單的規則,和孩子進行比賽。(幼兒身體做車輪,在地上打滾) (4) 模仿性的游戲。如玩「過家家」,讓孩子當「爸爸」、「媽媽」,親手「做飯」、「洗衣服」等。 孩子是在游戲中認識生活,學會生活的,也在游戲中增長智力,陶冶情操。所以,父母應安排好時間多與孩子一起做游戲,既享受親子之樂,又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劃圈抓癢癢 把孩子抱坐在腿上,爸爸或媽媽在孩子手心上用手指劃圈圈,邊劃邊說一個圈、兩個圈、三個圈。劃時孩子手心有點癢,他會很開心地咯咯笑。然後讓小孩在大人手心上劃圈抓癢癢,爸爸或媽媽假意躲閃,逗孩子開心。 藏貓貓 剪刀、石頭、布,誰贏誰就藏在指定區域里,輸誰就來找藏起來的人,找之前要從1數到10,然後開始找,找到就算勝利,誰贏誰就親對方一下. 撈大魚 孩子做魚,成人或者孩子當漁夫。漁夫拿著輕薄的紗或布,揮動起來,套那些做魚的孩子。如果哪個孩子被布套住了,就會被放在假設的菜板上,漁夫在他肚子上拉一下,用手在他腿、腳部做出切的動作,這個游戲需在戶外進行。 倒騎自行車 一人拉住孩子的雙腳,孩子用雙手走 親子踢毽子 家長拿系好繩子的毽子,孩子踢,看誰踢的多。 拍拍手,對對子(人物:爸爸和兒子)游戲方法:我邊拍手邊說:「嗨、嗨、兒子、兒子聽清楚,老爸和你做游戲,我說大,你說啥?」兒子緊跟著邊拍手邊說:「老爸、老爸告訴您,您說大,我說小。」老爸緊跟著邊拍手邊出題:「我說白,你說啥?或我說多,你說啥?」等。 兒子對游戲熟悉後,由兒子出題,我老爸對題。例:「老爸、老爸聽清楚,兒子我要出題啦,我說寬,你說啥?」老爸就邊拍手邊回答:「乖兒子,告訴你,你說寬,我說窄,…… 游戲中,出題人、答題人我和兒子輪流做。不但使兒子掌握了一些單音節的反義詞了,同時,兒子對人稱代詞「你、我」也能分清。 游戲准備:小鐵圈、平衡木、小桌子各三個(或在地上劃好三塊區域)、各式積木或易拉罐若干 游戲玩法: 邀請三個家庭(一個孩子和一個大人)分成三組,站在起跑線後,在對面終點處安排三個「倉庫」(內裝積木或易拉罐)。 發出口令後,每個家庭的孩子向對面倉庫跑去,分別要側身鑽過小鐵圈、走過平衡木,到倉庫拿一塊積木(或一個易拉罐)後直線跑步返回,並將積木(易拉罐)交給各自的家人,由家人搭建造型(用積木)或壘高(用易拉罐)。幼兒繼續按規則前往倉庫取物品,直到規定時間結束。 在規定時間內以壘得最高的家庭為勝。 規則 1、每次幼兒去「倉庫」只能取一塊積木。 2、鑽鐵圈、走平衡木失敗或動作不規范時,要從原處重新完成動作後再繼續前進。 3、也可組織多個家庭組成聯隊,以接力賽的形式進行游戲。
8. 適合幼兒園托班的競技游戲有哪些
游戲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動,也是初步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有目的、有系統的游戲,能夠促進孩子的身心發育,增長孩子的知識,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父母是否有興趣與孩子一起玩以下幾種游戲呢? (1) 創造性的游戲。如讓孩子當醫生,給病人(媽媽)看病;或讓孩子當司機,開火車去旅遊等。 (2) 建築性的游戲...。可以利用積木、沙子等材料,和孩子一起建造各種樓房,或修建水庫等。 (3) 活動性的游戲。如跑、跳、投、踢,騎小三輪車等,父母可以設定簡單的規則,和孩子進行比賽。(幼兒身體做車輪,在地上打滾) (4) 模仿性的游戲。如玩「過家家」,讓孩子當「爸爸」、「媽媽」,親手「做飯」、「洗衣服」等。 孩子是在游戲中認識生活,學會生活的,也在游戲中增長智力,陶冶情操。所以,父母應安排好時間多與孩子一起做游戲,既享受親子之樂,又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劃圈抓癢癢 把孩子抱坐在腿上,爸爸或媽媽在孩子手心上用手指劃圈圈,邊劃邊說一個圈、兩個圈、三個圈。劃時孩子手心有點癢,他會很開心地咯咯笑。然後讓小孩在大人手心上劃圈抓癢癢,爸爸或媽媽假意躲閃,逗孩子開心。 藏貓貓 剪刀、石頭、布,誰贏誰就藏在指定區域里,輸誰就來找藏起來的人,找之前要從1數到10,然後開始找,找到就算勝利,誰贏誰就親對方一下. 撈大魚 孩子做魚,成人或者孩子當漁夫。漁夫拿著輕薄的紗或布,揮動起來,套那些做魚的孩子。如果哪個孩子被布套住了,就會被放在假設的菜板上,漁夫在他肚子上拉一下,用手在他腿、腳部做出切的動作,這個游戲需在戶外進行。 倒騎自行車 一人拉住孩子的雙腳,孩子用雙手走 親子踢毽子 家長拿系好繩子的毽子,孩子踢,看誰踢的多。 拍拍手,對對子(人物:爸爸和兒子)游戲方法:我邊拍手邊說:「嗨、嗨、兒子、兒子聽清楚,老爸和你做游戲,我說大,你說啥?」兒子緊跟著邊拍手邊說:「老爸、老爸告訴您,您說大,我說小。」老爸緊跟著邊拍手邊出題:「我說白,你說啥?或我說多,你說啥?」等。 兒子對游戲熟悉後,由兒子出題,我老爸對題。例:「老爸、老爸聽清楚,兒子我要出題啦,我說寬,你說啥?」老爸就邊拍手邊回答:「乖兒子,告訴你,你說寬,我說窄,…… 游戲中,出題人、答題人我和兒子輪流做。不但使兒子掌握了一些單音節的反義詞了,同時,兒子對人稱代詞「你、我」也能分清。 游戲准備:小鐵圈、平衡木、小桌子各三個(或在地上劃好三塊區域)、各式積木或易拉罐若干 游戲玩法: 邀請三個家庭(一個孩子和一個大人)分成三組,站在起跑線後,在對面終點處安排三個「倉庫」(內裝積木或易拉罐)。 發出口令後,每個家庭的孩子向對面倉庫跑去,分別要側身鑽過小鐵圈、走過平衡木,到倉庫拿一塊積木(或一個易拉罐)後直線跑步返回,並將積木(易拉罐)交給各自的家人,由家人搭建造型(用積木)或壘高(用易拉罐)。幼兒繼續按規則前往倉庫取物品,直到規定時間結束。 在規定時間內以壘得最高的家庭為勝。 規則 1、每次幼兒去「倉庫」只能取一塊積木。 2、鑽鐵圈、走平衡木失敗或動作不規范時,要從原處重新完成動作後再繼續前進。 3、也可組織多個家庭組成聯隊,以接力賽的形式進行游戲。 《奪寶傳世》打寶賺錢的首選網游帳號注冊 http://b5173.bokee.com
9. 幼兒園托班語言區自製玩教具怎麼製作
自製玩教具對每個幼兒教師來說都不陌生,它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它既可以運用與教育教學,又可以對孩子進行熱愛自然、珍惜資源、關心和保護環境意識的培養。利用廢物避免污染,充分利用它們來進行環保小製作。讓幼兒懂得節約能源、關注環保,同時在小製作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發散性思維、合作精神,這些,將對他們今後的環境行為的正確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如何進行玩教具製作呢? 一、加強業務學習,提高教師對玩教具製作的認識 幼兒園自製玩教具,是一種教學或輔助教學的用品,它是教師根據教育需要和幼兒發展需求,對各種自然資源和材料,進行收集、分類、加工、改造、組合,重新進行玩具製作的產物。針對教師們以往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自製玩教具工作,其結果只是教師被動地製作幾件玩具,而作品往往也缺少針對性、教育性、創新性、安全性和精美性。對此我園開展了園本培訓。通過培訓,使我園教師認識到自製玩教具對幼兒的發展有著獨特的價值。自製玩教具與商品玩具相比,具有及時性、針對性、靈活性、感染性等獨特的價值與特點。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本班空間的大小而設定玩具的大小,根據幼兒的需求量而決定製作的數量,並根據幼兒的情況對玩教具及時進行修正,使其達到最佳的使用效果。從而教師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 二、走出去,引進來,拓寬教師玩教具製作的設計思路 為了讓教師更直觀地了解自製玩教具特點,豐富教師對玩教具製作的設計思路,拓寬教師的視野,激發教師的創作靈感。我園教師多次去參觀學習他園的經驗,並帶回大量的新信息、圖文資料等。組織教師觀看研討,並針對玩教具的可玩性安全性創新性精美耐用教育功能等方面多次研討,使教師在研討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改進,設計能力得到加強。例如我園製作的水果拼盤,就是老師們在參觀玩教具展評時,看到用紙漿製作的玩具十二生肖,突發靈感,回來後用廢舊報紙和幼兒一起製作水果拼盤,幼兒十分喜歡。 三、在教育實踐中針對性地設計玩教具 我園自製玩教具大都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和發展目標,可用於科學、語言、音樂、健康等教育領域。在科學教育活動中,各種直觀層面的玩教具設計有助於展示抽象的科學原理,幫助幼兒感知、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如《有趣的跑道》,教師在教具的製作中,跑道採用棉面、毛線面、石子面、光滑面,讓幼兒在進行賽車比賽中,理解摩擦力與車速度的關系,不僅能幫助幼兒感知賽車,更有助於幼兒發展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育活動中,直觀層面的替代性設計能幫助幼兒進行數概念的學習。例如玩教具《益智迷宮》,就是幼兒畫冊中的走迷宮,老師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添加不同的教育內容,發揮不同的功效,就體現了玩教具的多功能性。也就是說大班、中班、小班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游戲。如小班游戲時,可以讓幼兒沿著15的順序走,中班的幼兒游戲時可以沿著110的順序走,大班的幼兒游戲時可以沿著單雙數的順序或者得數是幾的順序走。經過不斷交流、反思和總結,我園教師在玩教具的結構設計上有了更大創新。如教師們製作的《多功能智慧樹》,此玩教具融知識性、操作性、趣味性、多功能性、觀賞性為一體,加深了孩子們對數字的認識及對加減法的理解,再通過故事形式進行引導,使幼兒學習更富有趣味性。使孩子們玩起來愛不釋手。 四、安全第一,嚴把設計、選材、製作、使用關 自製玩教具在安全性方面的評價應當參照國家關於玩教具的安全、衛生標准,確保在材料的使用、操作方法等方面不會對幼兒造成傷害。 我園自製玩教具的選材大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廢舊物進行製作。每學期開學時幼兒就把假期積攢的廢舊物帶到幼兒園來。如紙製品,(紙盒、紙箱、舊報紙、一次性紙杯)、塑料製品,(汽水瓶、吸管、塑料紙杯、空葯瓶)、金屬製品,(鋁的啤酒罐、鐵皮罐頭罐等)、木製品,(一次性方便筷等)等等。老師們把他們進行分類整理。然後進行消毒處理,以備待用。嚴格禁止這些材料成為傳播疾病的媒介。使製作材料達到安全標准和衛生要求。從選材和製作上看它是否結實、耐用、衛生;有沒有尖銳的東西可能誤傷到幼兒;不可使用過小的珠子,以免幼兒吞食或造成窒息傷害。當幼兒首次接觸玩教具時,教師都要操作演示,確保幼兒安全有序地進行游戲,把可能發生傷害的危險降到最低限度。 五、開展自製玩教具展示活動,促進教師自製玩教具能力的發展 近年來,我園始終堅持每學期進行一次自製玩教具交流、展示活動。為不斷提高自製玩教具的質量與水平,展示中每個班的教師都將自己精心設計的玩教具介紹給大家,包括設計目的、所用材料、玩具功能、玩法和使用效果幾個方面。通過此活動,使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得到宣傳,有益經驗得到交流,有效提高了教師自製玩教具的積極性,保證了該活動的深入開展。每學期我們在玩教具交流展示的基礎上,都以文字與照片的形式,將優秀的自製玩教具整理成冊,以此方式不斷積累優秀的玩教具製作經驗,使大家的智慧與創意以文字與圖像的方式保留下來。我們認為,這是幼兒園的一筆財富,它為教師再製作提供了經驗與借鑒,為教師的再創作節省了時間。 另外,將教師自製的玩教具匯集成冊可以使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得到尊重,創意與設計思想得到交流,讓教師體驗到成功感,從而進發出新的創造的火花與熱情,再次投入到新的創造性工作中。自製玩教具在我園得到蓬勃發展,不僅促進了教師觀念和行為的轉變,提高了教師自身的素質,而且充分體現了教師和幼兒的創造力,也是推進我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