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他們創造奇跡20141013

他們創造奇跡20141013

發布時間:2021-07-22 19:21:59

⑴ 評電影《風之谷》。

Naushika,我心目中小英雄的形象,以後誰要是問我喜歡什麼樣的女孩,我就會問他,你看過風之谷嗎,我就喜歡裡面御風飛翔的Naushika
宮崎峻設置了一個瀕臨絕境的世界,一個被人類破壞,滿目瘡痍的世界
人類在其中苦苦的生存,幾乎無力支撐大自然憤怒的報復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居然還會有一個像Naushika這樣的女孩,以她獨特的包容一切生物的眼看這被「正常人」所憤恨但無奈的世界
影片的開場就是一幅緩緩開啟的歷史長卷,不緊不慢的向我們訴說
若脫離單獨個體的人的視角,歷史從來不是憂傷的
那些所謂的情感只是人對過去的反思而已,我們何嘗不能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遼遠一些
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下,人總是要生存的,風之谷的人們憂傷嗎?或者,他們僅僅只是憂傷嗎?無論怎樣去強調人類是始作俑者,生活就在眼前,珍貴的需要守護的東西就在眼前,只有憂傷的娜烏西卡會做那些嗎?
若說全片的氛圍,個人認為只能用蒼涼來形容,當然還有在這巨大的蒼涼中無法令人忽視的耀眼的點點令人安心的溫暖,為什麼會把荷母設定為可以讀懂人的心?為何把荷母之怒視做是大地之怒?那是在心中小心的祈求大自然的原諒和理解,《風之谷》講述的是生存之道,並不只是幾個人的風雨沉淪和悲傷感慨啊~~``
所以,片中處處可見不同種族的沖突和理解,在絕望中又處處孕育著希望和對真理的感悟, 所以,它不是憂傷的電影,盡管它會使大部分用心去看這部作品的人落淚

⑵ 求,辛亥革命徵文1000字

1.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2.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3.辛亥革命》導演張黎,是電視劇《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導演,這個背景,使《辛亥革命》被放在一個更長遠的中國歷史視野里,表現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至1912年2月12日孫中山辭任臨時大總統,圍繞武昌首義前後的歷史畫卷。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片表現著當代人對歷史的認識與態度。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准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革命?為什麼一個女人、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

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

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台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為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

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可以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己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實際上,確實是袁世凱的私心,是清廷覆滅的真正推手。

滿清入關,是吳三桂的反水成為明朝滅亡的真正推手;晚晴的滅亡,同樣是由於另一個軍事權臣袁世凱的反水,可謂起於斯、亡於斯,清廷滅亡豈不正是歷史的報應?

辛苦革命為什麼不是普通的兵變、暴亂或改朝換代呢?

是孫中山及同盟會高舉的「共和」理念,成為推翻清廷以及中國3000年君權專制的「思想杠桿」----從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大地上任何一個企圖復辟帝製做皇帝的人,不管他有多大的軍權,都註定成為人民公敵。

這就是思想的力量。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即使還有懷念皇帝的遺老遺少,也改變不了共和理念成為中國歷史的潮流。

在晚晴,只有孫中山自1895年起,就堅定地高舉革命、共和的大旗。談共和,則必談孫中山。孫中山就是共和體制的旗幟。

孫中山回國後,力排眾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取代君主專制,以總統、總理、議會取代君主立憲。不能等待袁世凱的逼宮(清廷退位),而要創造一個共和政體,哪怕讓袁世凱這樣的陰謀家來做民國的大總統。

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為臨死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意義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

為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為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國家元首,國之大寶,非如此如何能令袁世凱率領中國唯一有實力的軍隊(北洋軍)歸順民國呢?

《辛亥革命》在表現這段歷史的脈絡上,很見功力。不是過去史學家所謂革命黨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導致辛亥革命沒有實現真正的目的,袁世凱最後復辟帝制。

《辛亥革命》不僅為革命人的「無私」進行了有力的辯護,而且為孫中山超越歷史的洞察力進行了辯護。

辛亥革命是什麼?

不是為一家一姓的權力爭奪、改朝換代,而是為國體的新生,確立主權在民的共和政體。是樹立自下而上、國家、政府由人民選舉產生,元首、官員是人民公僕的新政治理念,改變王權天授、王土王民、殺伐隨意的專制獨裁政體。

這是中國歷史的真正進化。

《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實際可考人名為89人)、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游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

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樑山者。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這些人是先知先覺者,是中華民族新生的不滅的源泉,魯迅所說的捨生取義的志士。

今天的人們,不應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也不應容許那些將自己的家庭、個人幸福奉為最高人生標準的人對革命者進行肆意及陰險的誹謗。

革命也許不能完成所有的歷史使命,革命或許會留下歷史的遺憾,但中國近代歷史革命的進步意義,不容抹殺。智者如楊度、康有為贊成君主立憲,主張所謂理性地改良政治,歷史已經給了這些有學問而無見識的學者以響亮的耳光。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的毒害,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

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 贊同
0投他一票
2011-10-7 20:58 神說520 | 一級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觀後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它,推翻了兩百多年的清王朝;是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是它,開啟了新中國的大門。

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一個世紀,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記歷史所給我們的教育和啟迪,深刻認識和領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珍惜現在,就是尊重歷史;尊重歷史,就要開啟未來。

我自豪,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首義爆發在我們的家鄉湖北。歷史證明,湖北是先進思想的源泉。歷史上曾今說過「唯楚有才」,在這片荊楚大地上誕生了無數傑出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輩。辛亥革命是一次歷史的變革,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而目前在湖北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必將推動湖北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我們今後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

我驕傲,我生活在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幸福生活之中。我的家鄉房縣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谷竹」、「十房」兩條高速公路建設正在快速推進之中,「十宜」鐵路即將動工建設,「竹房」城鎮帶建設如火如荼,新農村建設必將進一步縮小城鄉距……我堅信,房縣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我立志,繼承和發揚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學習革命先輩愛國、革命的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將這股熾熱的愛國精神轉化為刻苦學習、力爭上游的強大精神動力,從小做起,從自己做起,使自己將來成為有用之才,為建設更加繁榮美好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贊同

⑶ 高級文明瑪雅文明為什麼會突然消失

瑪雅人以其創造的美洲最偉大的文明而震驚世界,然而,一個至今未得到確切解釋的謎是,如此輝煌的瑪雅文化,在公元10世紀初期突然神秘地衰落了。11世紀後才由從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爾特克人與剩下的瑪雅人一起,在尤卡坦半島北部地區部分地復興。但與瑪雅文化的全盛時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後來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後,便更一蹶不振了。

⑷ 他們創造奇跡第一期視頻請問張京川逃跑前不是也有一個白人逃跑了嗎,那他最後也死了嗎為什麼說只有張京

巴基斯坦恐怖襲擊事件已經過去整整一天,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對於遇難者家屬還是倖存者而言,無疑都是刻骨銘心的。昨日上午,槍擊事件中唯一的倖存者雲南業余登山家張京川給記者打來了電話,這是張京川在成功獲救後首度向媒體記者講述了他脫險的過程。

近40分鍾的通話,張京川在電話中給記者描述了發生在他身上,或許只有在電影中才能出現的畫面。朋友的遇害讓他悲痛欲絕,而對於恐怖襲擊者的憎恨,一度讓他在事情發生後有「報仇」的沖動,悲傷、憤怒,卻又無能為力……

事件回顧:巴基斯坦當地時23日凌晨0點30分(北京時間6月23日3點30分),巴基斯坦西北部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省發生槍擊事件,一夥不明身份武裝人員來到中國攀登者所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登山大本營,把攀登隊員們綁架並一一趕出帳篷槍殺,其中我國登山者楊春風、饒劍峰當場遇難。來自中國昆明的登山愛好者張京川在此次槍擊事件中倖免於難,成為唯一倖存者。23日晚間,雲南省政府外事辦公室領事處副處長顧瓊向記者表示,目前,張京川已安全抵達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點擊查看詳細報道]

張京川曾獲榮譽

2007年春城晚報年度十大新聞人物
2008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雲南省體育局登山協會理事 攀岩教練
2011年春城晚報文體十大新聞人物
2011年度春城晚報十大新聞人物提名

主要攀登經歷

1989年至1993年 武警部隊服役
1994年至今 昆明市五華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
1999年開始 從事登山運動至今
2000年雲南 哈巴雪山 5396米 登頂
2001年西藏 姜桑拉姆峰 6325米 登頂
2001年西藏 珠峰前進營地 6500米
2002年雲南 哈巴雪山 5396米 登頂
2004年四川 四姑娘山 5145米 登頂
2005年新疆 慕士塔格峰 7546米 登頂
2007年西藏 啟孜峰 6100米 登頂
2007年西藏 珠穆朗瑪峰 8844米 登頂
2011年尼泊爾 瑪納斯魯 8163米 登頂
2012年巴基斯坦 K2 8611米 登頂

事發突然

凌晨在前進營地 被捆綁後拖出帳篷

巴基斯坦槍擊案發生後,國內外媒體在報道中均表示,事件發生的地點是在南伽帕爾巴特峰(以下簡稱南伽峰)山腳下的酒店內。據張京川介紹,事件的發生地點並非在酒店,而是在海拔4400米的前進營內,當被恐怖分子捆綁後拖出帳篷時,還以為是遭遇歹徒搶劫。

「前進營地大約有二三十人。」張京川說,營地內大家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安扎帳篷,事發當天,一支登山隊離開了前進營地,進行高山適應性訓練,他們也因而幸運地避開了這次觸目驚心的恐怖襲擊。

「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零點以後,大家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帳篷里,夜很黑,也很安靜。」張京川回憶說,他剛在帳篷里躺下沒過多久,便被一陣嘈雜的聲音所驚擾,甚至還沒有來得及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有人便沖進了帳篷。在被人捆綁之後,張京川被拖出了帳篷。「我被拖出了帳篷,我看到楊春風和饒劍峰也已經被拖出了帳篷,襲擊者的槍正頂在他們頭上。」

「當時,我並不知道遭遇了恐怖襲擊,還以為只是遭遇歹徒搶劫,那伙人把我押到楊春風旁邊,讓我跪下。當時,我跪在楊春風旁邊,那伙人繼續搜索營地里的其他人,我對楊春風說,遇見歹徒了,做好准備跑吧!楊春風還安慰我,他們只是劫財,如果現在跑,很可能會開槍。」第一次沒有找機會逃跑,張京川現在想起來顯得無比後悔。「真不應該聽楊春風的,如果當時大家一起跑,楊春風或許就不會……」電話的另一頭,張京川的聲音變得有些低沉。

這是奇跡

槍聲響起時下意識低頭

頭皮被子彈擦破5厘米的傷口

張京川的逃脫過程可謂是凶險異常,如果不是當過兵的經歷讓他臨危不懼,趁恐怖分子從他手腕上取表時,悄悄弄開了綁在手上的繩子;如果不是在槍聲響起時,他下意識把頭一低,身體緊縮在一起,留給他的就不只是頭皮上被子彈擦破了長達5厘米的傷口了……

所有人被分成兩排,跪在營地的空地上,襲擊者口中唧唧喔喔叫囂著,雖然聽不懂對方在說些什麼,但曾當過偵察兵的張京川已經預感到這或許不是一次簡單的搶劫。「我當時雙手被捆綁,唯一的想法就是想辦法掙脫捆綁,然後逃走。」

把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後,襲擊者開始向每一個登山者索要護照和錢財。「我告訴他們,我沒有帶過多的錢物,手上有塊表。」張京川說,就在襲擊者從他手腕上取表的時候,他弄開了綁在手上的繩子……

搜刮完所有人的財物,幾乎沒有等所有人反應過來,襲擊者早已把黑洞洞的槍口對准了無辜的登山者,一陣刺耳的槍聲響起,營地里到處回盪著刺耳的慘叫聲……楊春風就在張京川的身旁被子彈擊中。「我感覺子彈就從我耳邊飛過……」憑借曾當過偵察兵的敏銳和機智以及作為登山愛好者良好的身體素質,幾乎是聽到槍聲的一瞬間,張京川下意識把頭一低,身體緊縮在一起,而正是這個下意識的動作救了張京川的命。直到成功獲救,張京川才感覺到頭皮的疼痛,到了醫院檢查,他才發現,自己頭皮被子彈擦破了長達5厘米的傷口,如果是子彈哪怕再偏離一點,後果都將不堪設想,張京川可以說奇跡般地撿回了一條命。

午夜狂奔

趁亂「撂倒」一名襲擊者

光著腳狂奔30米跳下山崖

張京川躲過致命的子彈後,趁亂「撂倒」了在他旁邊的一名襲擊者,掙脫繩索,拚命狂奔。光著腳,單衣單褲,黑夜成為了張京川最好的保護色。「襲擊者的槍都是掛在脖子上,而這樣的持槍方式只能掃射,而不利於瞄準。」採取左右閃躲的方式,一路狂奔,身後急促的槍聲,讓張京川絲毫沒有考慮的空間,他知道,這是他最後的機會。

營地距離山崖30米,張京川用盡所有的力氣,克服恐慌,一路狂奔……

來到山崖邊,張京川毫不猶豫縱身跳下。「我當時並不清楚山崖有多高,只是覺得自己摔死也比被人打死要強。」好在山崖並不高,只是一個四五十米長的斜坡,連接山崖下的冰河。幾乎是連滾帶爬,斜坡上的碎石劃破了他的衣服,雙腳鮮血直流。

一路滾到冰河上,張京川迅速躲進了冰河岸邊的冰裂縫中,遠處急促的腳步聲傳來。「我躲在冰裂縫中,隱隱約約看到幾個襲擊者追到了山崖邊,由於天太黑,他們沒有繼續向前追趕,看到他們返身回去的那一刻,我才有了感覺,可能脫險了。」單衣單褲,又是光著腳,黑夜中的寒風讓張京川渾身發抖,成功逃脫了襲擊者的「魔爪」,張京川又不得不面臨寒冷的襲擊。

大膽決定

冒險匍匐潛回營地

穿上禦寒服拿走衛星電話

張京川也不清楚等待了多長時間,但他明白,這樣一直等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悄悄潛回營地,看看情況。爬到自己的帳篷里,張京川穿上禦寒的棉服,套上高山靴,更重要的是他拿走了放在楊春風帳篷里的衛星電話。「回到營地,我只想拿走的就是電話。當時什麼都沒想,只想把這里發生的一切快點傳遞出去,而電話是唯一能夠與外界取得聯系的工具。」

營地在一陣喧囂之後再度恢復了平靜,黑夜裡張京川悄悄爬上了山崖,透過營地里微弱的燈光,他看到襲擊者並沒有離開,而是一起在營地的另一端。隨後,張京川迂迴到自己帳篷附近。「我幾乎是匍匐前進,不敢發出半點聲響。」張京川說,他甚至一度爬到楊春風身邊,期待有奇跡發生。

在穿好衣服後,張京川拿起衛星電話向南伽峰跑去……之所以選擇雪山,張京川說,一方面雪山上還有一支十多人的隊伍,要把消息盡快通知他們。另一方面,海拔高的雪山襲擊者肯定不適應,而他具有高山生存經驗。

帶著衛星電話,張京川跑進了雪山,北京時間凌晨4點左右,他打出了第一個求救電話。之後,他便躲在雪山裡,直到天亮。

二度潛回

襲擊只針對外國遊客

6名本地廚師倖免於難

眼見天色已亮,沒有等到下撤的登山隊員,張京川再度潛回到前進營地附近。

他遠遠地看到營地內仍有五六個人聚在一處。「我當時以為襲擊者還沒有走,不敢露面,直到後來巴基斯坦軍方控制了營地,找到我。我才知道,那幾個人是營地的廚師。他們都是本地人,事件發生時,他們被襲擊者捆綁在一個帳篷內。」由於此次襲擊只是針對外國遊客,最終這6名本地廚師倖免於難。

⑸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50分要好的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這是中國革命的教父孫中山先生一句對於人生大義的領悟。
今天我滿懷著感動看完了《辛亥革命》這部影片,我深刻的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人必看的一部好電影,在離《辛亥革命》還差兩個月就到100周年紀念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家、導演、演員在這樣的時刻給全中國人民奉獻上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素恰是振奮人心和具有吻合時代意義的。
我懷著情感去觀賞著那些理解革命意義的演員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飾演那些英勇赴義的革命先驅者。我的心,充滿感激,感激那些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光明奮斗過的勇士,那些付出年輕生命和傷殘痛苦的先烈;感激那些前仆後繼、不懼危險、任然堅持著為全體國民的未來拼搏並奉獻人;感激那些導演、編劇、演員為我們帶來的一部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題材的影片。
這是每個不了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了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去看看,再去問問——他們為什麼要去那樣犧牲,那樣去做?他們是怎樣做的?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幸福和安康是怎樣得來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不能不尊重我們的歷史,更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無數先烈們灑出熱血鋪成的通往光明殿堂的基石。如果我們遺忘了他們,遺忘了他們付出生命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能夠去尊重自己的存在,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康?
中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千年的封建黑暗籠罩的統治下,我們如今的哪怕一點點陽光的生活,都是用無數英烈的血醞釀成的一道道光。祭奠為開拓光明而付諸血汗與生命的先輩,就是我們後代要繼承他們的精神,為了尋求更加光明的未來而繼承發揚他們無畏的勇氣與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就是在歷史的革命中可以見證到的愛與博大情感的力量,只有見證並繼承了那樣的情感與正義,生命的意義才不會消失並得以延續,生命的價值就是繼往開來的為更多的人的光明去奉獻自己。艾青的:「我的眼裡為什麼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的淚水是用血肉鑄成的河流。
在救贖自己的路上,常常被歷史先烈們的英靈感動著,常常被情感高尚的人物滌盪著自己的靈魂,人有了這樣的感動,才沒有浪費每一天生活的意義 。

⑹ 他們創造奇跡網上怎麼不更新了

巴基斯坦恐怖襲擊事件已經過去整整一天,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對於遇難者家屬還是倖存者回而言,無疑都是答刻骨銘心的。昨日上午,槍擊事件中唯一的倖存者雲南業余登山家張京川給記者打來了電話,這是張京川在成功獲救後首度向媒體記者講述了他脫險的過...

⑺ 瑪雅人一夜之間突然消失怎麼解釋

迄今為止,幾乎整個瑪雅文明都籠罩著一層難解之謎。有關九世紀時,瑪雅滅亡內的假設層出不窮,容如洪水、地震、颶風等「天災說」;瘟疫、集體中毒等「傳染病說」;人口膨脹、反覆從事焚林耕作導致土壤貧瘠等「經濟問題說」;外敵入侵、城邦戰爭、農民叛亂等「社會問題說」以及「集體自殺說」,不勝枚舉。盡管眾說紛紜,卻沒有一種假設有充足的證據令人信服。

(7)他們創造奇跡20141013擴展閱讀

瑪雅人(Maya peoples)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他們構成了多樣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

「瑪雅」是為了方便而起的一個集體稱號,包括為該地區貢獻某種程度的文化和語言遺產的人。但其中也包括許多不同的人口、社會和種族群體,他們都有自己特殊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特徵。

瑪雅人公元前約2500年就已定居今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的部分地區,約有200萬人,使用瑪雅語,屬印第安語系瑪雅—基切語族。分布在尤卡坦中部和北部,貝里斯、宏都拉斯南部及塔瓦斯科和恰帕斯的一部分,瓜地馬拉低地和高地及恰帕斯和薩爾瓦多的最南端。

⑻ 他們創造奇跡一邊境劫持下

5月18日晚中央一台22:38播出下集,

閱讀全文

與他們創造奇跡20141013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
馬鞍山陸建雙 瀏覽:853
北京東靈通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瀏覽:6
海南證券從業資格證書領取 瀏覽:846
成果有男票嗎 瀏覽:828
知識產權法04任務0001答案 瀏覽:691
馬鞍山519日停電通知 瀏覽:977
馬鞍山金鷹營業時間 瀏覽:91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信息 瀏覽:714
貴州注冊土木工程師岩土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29
買家投訴發票 瀏覽:251
普通護照的期限 瀏覽:766
發明文言文 瀏覽:523
國培線下專題研修成果 瀏覽:577
馬鞍山蘇叢勇 瀏覽:109
人民的名義侵權問題 瀏覽:53
全椒到馬鞍山汽車時刻表 瀏覽:899
logo可用字體版權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