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數字電子技術 模擬電子技術 誰發明的
1897年,英國的J.J.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使人類對物質的認識發展到更深的層次。
1900年,義大利的馬可尼和俄羅斯的波波夫首次實現了無線電通信。
1904年,英國弗萊明(John A Fleming)發明了真空電子二極體。
1907年,美國德弗雷斯特發明了真空電子三極體(電子管)。
1936年,英國Esiler提出印製電路概念,但被冷落。後來由美國搶先製造出印製電路板(Printed Vircuit Board,PCB)用於軍事領域。Esiler被稱為「印製電路之父」。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肖克萊、巴丁、布拉頓發明了晶體管(BJT)。
晶體管(BJT)的三個發明人中,以肖克萊寫作能力最強。現在模擬電子學很多計算公式都以肖克萊的名字來命名。
1947年以後,模擬電子技術進入晶體管時代。
196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Bell Lab.)的D. Kahng和Mar tin Atalla發明場效管(FET)。
1960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的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微電子信息技術時代開始來臨。
1965年,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ctor)的鮑波•維德拉(Bob Widlar)設計製造出第一塊運算放大器μA709,後改進為μA741,得到廣泛應用並幾成行業標准。從此,模擬電子技術進入晶體管與集成電路並列的時代。現在,運算放大器OPA成為與BJT類似的一個器件。
數字電子技術所依賴的邏輯代數早在200年之前就由英國科學家布爾創立了。不過,數字電子技術的誕生一般以1946年美國人發明計算機為標志。到現在,數字化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曾幾何時,數字電子技術要取代模擬電子技術的說法甚囂塵上。不過最終還是兩者互補。
數字電子技術像模擬電子技術一樣,也經歷了電子管時代、晶體管時代及集成電路時代。數字電子技術進入集成電路時代以後,首先流行的是TTL電路,後來是MOS電路及CMOS電路,現在已進入高速CMOS時代。
❷ 數碼技術什麼時候發明的
1946年就出現了第一代使用數字技術的計算機ENIAC,當時用來對密碼進行破譯的,使用18000個電子管,重30噸。每秒鍾能做5000次加法。
我想你說的,應該不是數碼技術,而是數碼成像技術。第一台數碼相機是柯達公司於1975年製作出來的,只有100x100個像素
❸ 中國大寫數字是誰發明的
在阿拉伯數字成為國際通用數字之前,世界各國和民族使用的數字不盡相同。譬如,我國古代使用的是「中國數字」,它有小寫和大寫兩種,小寫數字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大寫數字包括「零、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小寫數字被普遍使用的時候,大寫數字還沒有出現;或者說,根本沒有第二套數字,當然也就談不上大小寫數字之分。那麼,大寫數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為什麼出現?現在的阿拉伯數字為何不能替代大寫數字呢?
其實,中國大寫數字是有出處的。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鞏固江山,特別注重對官員的管理,針對可能出現的腐敗問題,發布了一系列嚴查重辦政策,在出現貪官污吏時,敢於動真格的,甚至不惜下殺手。當時,有一位名叫郭桓的大將,曾經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打下江山後,他當上戶部尚書,掌管天下錢糧。郭桓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掠取國家財產;他所採用的貪污手段極為簡單,就是根據原先中國數字易於修改的缺陷,私自塗改錢糧賬目,如將「一」改成「二」或「三」或「十」,「二」改成「三」,「三」改成「五」等。這樣一來,數額巨大的錢糧輕而易舉地被郭桓及其同夥侵吞瓜分。事後查明,在短短幾年內,郭桓一夥貪污了近2400萬石糧食和大量金銀。朱元璋得知後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12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數萬人處死,系獄、充邊、擬罪者不計其數。他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不便修改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這就是所謂的大寫數字。由於類似的原因,在我國普遍使用國際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的情況下,大寫數字在某些特殊領域如銀行業、保險業等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也有學者對此說法提出異議。他們認為,中國大寫數字的真正制訂者是女皇武則天。其淵源可追溯到比朱元璋早了700年的《岱嶽觀造像記》,在這塊武則天掌權時所豎立的石碑上,已經出現了前面所提的大寫數字,這是目前年代最早可見的證物。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考據家顧炎武對此碑考證後認為:「凡數字作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等,皆武後所改及自製字。」武則天自認開天闢地,所以,在位時製造出很多漢字。
可以作為佐證的還有當時的詩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長慶集》中《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有這樣的記述:「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的「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作「桼」,多的三點是後人妄自加鑿的。「漆」後簡為「柒」,又省作「七」,並沿用下來。
大約到了宋代,官府文書計數都使用大寫數字。宋代學者程大昌在其所著《演繁露·十數改用畫字》中寫到:「今官府文書凡計其數,皆取聲同而畫多者改用之。於是壹、貳、叄、肆之類,本皆非數,直是取同聲之字,藉以為用,貴點畫多不可改換為奸耳。」由此可見,精明的武則天早就考慮到防止貪官污吏修改賬目,發明並推廣了大寫數字。朱元璋只不過是在這一基礎上進行了完善,把其中的某些漢字做了修改,如將「漆」變成「柒」,「陌」變成了「佰」,「阡」變成了「仟」。
(作者:林革)
❹ 二進制數字系統是誰發明的
二進制是計算技術中廣泛採用的一種數制。二進制數據是用0和1兩個數碼來表示的專數。它屬的基數為2,進位規則是「逢二進一」,借位規則是「借一當二」,由18世紀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茲發現。當前的計算機系統使用的基本上是二進制系統,數據在計算機中主要是以補碼的形式存儲的。計算機中的二進制則是一個非常微小的開關,用「開」來表示1,「關」來表示0。
❺ 數字謎是是誰發明的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除此之外,相傳熱愛乘法豎式的蔡倫因為紙張經常被蟲咬壞,才決心改進造紙技術,同時,他發明的「補充被蟲子咬壞的算式」的題目被當時的士大夫稱為「蟲食算」。因此,歷史學家普遍認為,蔡倫也是如今「數字謎」問題的鼻祖。
❻ 數學是誰發明的
數學,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為古中國六藝之一,亦被古希臘學者視為哲學之版起點權。數學的希臘語μαθηματικός
(mathematikós)意思是「學問的基礎」,源於μάθημα
(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數學最早用於人們計數、天文、度量甚至是貿易的需要。這些需要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結構、空間以及時間的研究。
對結構的研究是從數字開始的,首先是從我們稱之為初等代數的——自然數和整數以及它們的算術關系式開始的。更深層次的研究是數論。
對空間的研究則是從幾何學開始的,首先是歐幾里德幾何學和類似於三維空間(也適用於多或少維)的三角學。後來產生了非歐幾里德幾何學,在相對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到了16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系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隨著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慢慢發展。
❼ 最早發明數字的是哪個國家
古代印度。
數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產和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在古代印度,進行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進行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於是,數學計算就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3000多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數字就比較先進,而且採用了十進位的計算方法。
到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在各地區的寫法並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這一組數字在當時是比較常用的。它的特點是從「1」到「9」每個數都有專字。現代數字就是由這一組數字演化而來。在這一組數字中,還沒有出現「0」(零)的符號。
「0」這個數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年)時期才出現的。公元四世紀完成的數學著作《太陽手冊》中,已使用「0」的符號,當時只是實心小圓點「·」。後來,小圓點演化成為小圓圈「0」。這樣,一套從「1」到「0」的數字就趨於完善了。這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古印度發明的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鄰國家。
(7)數字技術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數字的發展歷史:
公元700年,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從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孫大帝國。後來,這個伊斯蘭大帝國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
大約700年前後,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區,他們吃驚地發現:被征服地區的數學比他們先進。用什麼方法可以將這些先進的數學也搬到阿拉伯去呢?後來,阿拉伯人把這種數字傳入西班牙。公元10世紀,又由教皇熱爾貝·奧里亞克傳到歐洲其他國家。
公元1200年左右,歐洲的學者正式採用了這些符號和體系。至13世紀,在義大利比薩的數學家費婆拿契的倡導下,普通歐洲人也開始採用阿拉伯數字,15世紀時這種現象已相當普遍。那時的阿拉伯數字的形狀與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較接近而已,為使它們變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書寫方式,又有許多數學家花費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數字起源於印度,但卻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向四方的,這就是它們後來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的原因。
❽ 大寫中國數字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宋朝有位貪官叫郭恆,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掠取國家錢財。他所採取的手段就是中回國小答寫數字易於修改的缺陷中擅自塗改錢糧賬目,如將「一」改為"十","三」改為「五」。朱元璋為了防範就改為不容易修改的「壹」「貳」「叄」...,這就是中國數字大寫的來源。
❾ 大寫數字是誰發明的呢
大明政權建立之初規定:每年全國各布致使司、府、州、縣,都要派計吏到戶部呈報地方財政的收支賬目及錢糧數。各級政府之間及與戶部之間的數字,必須完全相符。稍有差錯,即被退回重報。由於地方與京城相距遙遠,為節省時間,免去路途奔波之苦,各地便帶上了蓋有官印的空白賬冊。如被駐回,則隨時填寫更正。又因為空白賬冊上蓋有騎縫印,能做別的用途,戶部也就漫有干預。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三月,戶部侍郎郭桓特大貪污案東窗事生,震驚全國。郭桓勾結刑、禮、兵、工等六部小官員及各省官僚、地主,貪污稅糧及魚鹽等,折米二千四百餘萬石。這差不多和全國秋糧實征的總數持平!除此之外,還侵吞大量寶鈔金銀。
貪官們就是利用空白賬冊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氣,大做假賬。以此欺騙皇帝老兒,魚肉百姓。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的十二名高官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數萬人,皆處死。系獄、充邊、擬罪者不計其數。
為反貪枝廉,朱元璋還制定了懲治經濟犯罪的嚴格法令,並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大寫,用「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條。
朱元璋是個佃農出身的孤兒,他討過飯,當過和尚,打過雜投,深知老百姓的疾苦。他對貪官污吏搜刮氏脂民膏恨之入骨。因此,還制定了比對待敵人還狠毒的鐵血手段——「剝皮囊草」,以此酷刑來鎮壓這幫蛀蟲。規定:凡貪贓白銀六十兩以上的郡守、縣令(含朝廷同級官員),按貪款數額多少,判決梟首示眾、凌遲處死直至誅滅九族。隨後還要「剝皮囊草」——用貪官的人皮檀成草袋子,高懸於公堂旁邊,是謂「敕法以峻型,誅一以警百」。明太祖此舉可謂「鐵血政策」,駭人聽聞!用現代人的眼光看,簡直太野蠻殘酷了,但反映了他對貪官污吏的切齒痛恨與不共戴天!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