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科學家發明前伴隨著迫害
在描述我們的「愛因斯坦」——司月煒之前,必須先簡略描述那位已故的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
在二十世紀的科學史上,愛因斯坦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物理發現壓倒一切的重要性已被普遍承認。他發明了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質能相對性,光量子論,以及布朗運動。然而英雄豪傑也有窮途末路。二十世紀開始一直到愛因斯坦逝世為止的三十多年裡,他一直在苦苦鑽研一個重大的物理問題——統一場論。
什麼是統一場論呢?我們已知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場,即引力場,弱力場,電磁場和強力場。統一場則是要揭示各種場之間的統一性,並最後能用一個最簡單,最恰當,最實用的物理定律來表述它。
用愛因斯坦自己的話說,這個「物理學定律必須只有這樣的性質,它對於無論哪種方式運動著的參考系都是成立的。」這個定律會像太陽和彩虹一般美麗,照亮和溝通整個物理世界,它還會像動聽的交響樂一樣,使人在不同的樂器鳴奏背後聽出那超越一切樂器個性的廣大恢宏的和諧。
然而愛因斯坦在歷經三十餘年曲曲折折的鑽研探索之後,卻壯志未酬,只留下一個終生遺憾。他在給好友索洛文的一封信中無限感傷地寫道:「我完成不了這項工作了;它將被遺忘,但是將來會被重新發現。」並且預言:將來,這項工作將會由一個非物理界的外行人發現並完成。因為內行人太囿於傳統和現成物理知識的局限了。
1955年,當愛因斯坦睿智高貴的頭顱交付給死神之後,地球和銀河系依然在等待中日復一日遲滯而又焦急地旋轉,直至2001年中國農歷1月1日,也就是大年初一凌晨四點,當喜迎春節的鞭炮開始炸響的時候,中國陝西省乾縣某中學青年史地教師司月煒,從自家簡陋的火炕上翻身坐起,繼續鑽研他的「地球旋漂說」。此時冷風透窗,冬寒侵衣,然而他絲毫不覺,只顧痴迷地在一疊紙上反復驗算球面運動物體的能量問題,就在這時,腦海里忽然靈光閃現,竟推導出了愛因斯坦三十餘年研究未果的物能場基本定律。其一般表達式為:
△P•Scosa
△E= η•————— + η』δ
△t
式中:△E為總能量,物能場是標量,物能的單位是焦耳。△P為物體,粒子的動量,單位是千克•米/秒。S為旋移距,單位是米。△t為初末狀態的時間量或周期量,單位是秒。cosa為力向與旋移方向間的夾角,δ為場、波函數的統計解值。η為功效,通常情況下,η=1,在場波作用下,η+η』=1 。
1焦=1牛•米=1千克•米/秒平方•米
司月煒物能場定律(簡稱物能定律)不但包含了愛因斯坦所要求解的統一場定律,還包含了在量子物理學中所要求解的場波函數,其函蓋范圍比統一場定律更為廣闊。
物能定律是哲學領悟,物理直覺和數學技巧最驚人的傑作,它揭示了各種場之間的共同起源和共同本質,也證明了小到分子、原子、粒子,大到地面上各種物體運動以及行星、星系諸類天體運動同處於一個巨大的數學和諧之內。它還揭示了自然界的統一性和簡單性。它像火炬一樣,點燃了愛因斯坦在統一場研究領域那已經熄滅了的聖火,也點燃了物理新突破的璀璨曙光。
此定律其實無須某某權威人物的鑒定書——正如牛頓和愛因斯坦的所有定律從未領取任何鑒定書一樣。因為人們會在理論實踐和生產實踐中證明它,而且任何一個知曉物理知識的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可以用此定律推導出現存的勢能公式,杠桿公式,輪軸公式,歐姆定律,焦耳——楞次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以及與物、能、場有關的一切物理定律。
為了慎重穩妥,筆者曾走訪過有關大學教授,博士生研究生以及某師院講師。他們認為:物能定律結構方程科學,所用量綱值正確,推導過程無誤,意義十分重大。
此定律將會像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一樣,在物理界引起一場嶄新的革命。同時它也會迅速被引入實用,為人類獲取巨大的科技利益與經濟利益。我們的「愛因斯坦」——梁村中學史地教師司月煒,就這樣為我們摘取了一頂金光閃閃的物理王冠,並用這頂王冠向世界自豪的昭示,中華民族是最聰明最睿智最有創造力的民族之一。
三
一個大科學家的產生並非易事,他往往需要一個民族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氛圍的久久醞釀。他的誕生往往是一個開明時代的先兆,他也是上蒼對一個優秀民族的最豪華的施予。
大科學家和平庸科學家不同,他必然具有非同尋常的精神氣質,諸如堅忍不拔百折不回的干勁,勤奮的工作態度以及對科學極高的穎悟力和想像力等等。初中史地教師司月煒便是這樣,人微位卑,卻壯志如虹;身不滿五尺,卻心雄萬夫;他像一個開拓者一樣,富有極強的事業心和進取心,以及勇於冒險、勇於迎接挑戰、獨行獨立的內在素質。
1981年秋天。在普希金眼裡,秋天是「金色的創作季節」。而這年秋天對司月煒來說,確是如此。只不過他創作的不是一般的詩篇,而是更宏偉瑰麗的地學詩篇。
有一天,當他剛寫完一部中篇小說,輟筆小憩,目光無意識地溜過牆上的世界地圖的時候,偶然發現南極洲遠漂南極。這種現象和李四光,魏格納學說中關於陸塊由於受慣性離心力和水平分力的影響,必然要發生由高緯向低緯的離極運動理論有違背之處。因為眼前的南極洲實際上是由低緯向高緯的向極運動而並非離極運動。
和常人不同的是,司月煒沒有輕易放過這個偶然發現,而是順水溯源,窮根究底,繼而發現過去收集的衛星勘測資料也分明顯示出世界七大洲中有六大洲都是向極運動,而非離極運動。
重大科學發現往往來自一次對傳統理論的疑問,以及神秘的直覺和洞察力。從此,一個巨大的奮斗目標在司月煒心中迅速形成,並付諸實施。
然而實施的過程中如同煉獄一樣,其艱難困苦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像。
發現問題——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司月煒像任何新學說的創造者那樣,經過無數個辛勤勞作的日月和不眠之夜,終於完成了自己的學說《地擴施漂說》的基本框架。在完成後的那個晚上,這位不滿五尺的漢子激動不已,反復吟誦著學說中表達核心內容的幾句話,就像享受一場精神聖餐,就像背誦一首意境優美的詩篇,每一句都那麼雅緻,和諧,對稱,優美,如朗月當空,如春風拂面,如湖光瀲艷,如山花盛開,如雨後山景,如彩虹掛天。在終極之處,美和真、科學和藝術、理論與詩篇已經渾然一體了。
「地擴旋漂說」是探索大地構造、地殼運動規律的新學說,司月煒繼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之後獨樹一幟,採取了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地質地貌與數理論證等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理論新體系。其內容可以歸納為:大陸塊由西向東以水平方式作同向非同步運動;漂移方式為螺旋式(旋升或旋縮)的向極運動;其驅動力是來自地球內部的擴張力,它使陸塊作垂直升降運動;運動形態呈波浪式一波套一波向前遞進的循環運動;動力來源來自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擴張力與旋漂力。地球自轉的力源來自星系演化。另外,地殼的水平差異運動和垂直升降運動並非以哪個為主,而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主次上呈現階段性,即在時空上以水平運動為主階段和垂直運動為主階段;運動中呈現周期性,即水平運動時期和垂直運動時期。總之,擴張力使地殼升降,旋漂力使其螺旋漂移,呈波浪式前進的循環運動形態。
在司月煒的「地擴旋漂說」之前,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曾提出「大陸漂移說」,美國科學家赫斯曾提出「海底擴張說」,另有美國科學家摩根、拉皮順、麥肯齊等人曾提出「塊板構造說」,中國科學家李四光、黃汲清、陳國達、張文佑、張伯聲等人也曾分別提出「大陸車閥說」,「多旋迴構造說」,「地窪學說」,「斷塊構造說」,「波浪式鑲嵌構造說」。可謂異彩紛呈。司月煒的新學說繼承了上述各學說的合理部分和精華部分,並予以發揚廣大。「地擴旋漂說」不同之處在於:上述學說認為陸塊是離極運動,而此學說卻認為陸塊是向極運動;上述學說認為陸塊的運動形式為水平漂浮,大陸塊前傾後仰,由中脊向兩側推移,相互仰沖或俯沖等等,而此學說認為陸塊是波浪式前進的螺旋漂移運動;上述學說認為陸塊運動的驅動力來自外星球的引力,地幔對流,轉動慣量變化等等,而此學說認為驅動力來自地球內部向外產生的擴張力,以及隕星撞擊地球時產生的動能。地球旋轉的力源來自星系演化。
思維繼續在火熱的激情中發酵,擴張,許多新奇的想法,美妙的靈感,驀然一現的頓悟紛至沓來。司月煒在發現並完成「地球旋漂說」之後不久,又將其原理推而廣之,繼而創立了「天擴旋漂說」與「光的電磁波旋說」。並稱為「 司月煒三大學說」。
天擴旋漂學說簡而言之;宇宙是一個動態閉合的球形的內外空廓的天穹,空間上無邊有限,時間上無始無終。一團團星雲,在其間永恆不息的運動,場、粒子,星際物質彌漫充斥其間,各天體在宇球中心附近漸漸形成,在宇球半徑面上向外逐步擴展,旋移,在宇球殼層內運動旋轉,在表層上旋升,又在宇球黑洞處旋縮沉沒。
「光的電磁波旋說」簡而言之:光是從光源體(光母)發射出來的高速能量粒子流。光也是一種電磁波。光所產生的電場和磁場,以橫波形式向外波動旋進傳播,由電磁輻射能量組成的振動相位相同的點構成波陣面,其任意一點即光子,可以看作是次級波(子波)的發射中心,次波形成的包絡面又形成新的波陣面,一級一級以橫波的形式向前波動旋進傳遞,直至傳播中能量減弱,逐步消失。
1993年8月,司月煒克服重重困難,於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自己《地擴旋漂說》專著。期間曾致信副省長范肖梅,並得到支持,獲得省自然科學出版基金資助的出版費用,並於1996年5月再版了這本專著的修訂本。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西安地質學院名譽院長張伯聲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張宗晉研究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陝西地理學會理事長張遠廣教授,均在書前為此書寫了熱情洋溢的賀詞,並對司月煒的學說給於了中肯的評價和鼓勵。
這一部寫於秋天的詩篇,終於了十二年後的另一個秋天成熟了,並散發出了無比的科學馨香。
四
現在回到司月煒的「物能定律」。
事實證明了愛因斯坦五十年前的預言,他的一敗塗地的滑鐵盧——統一場論定律,果然由一個物理界的外行人,而且是一個中國人——初中史地教師司月煒發現了。
愛因斯坦這一世紀天才的失敗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在走到成功的大門口時忽然走錯了方向,忽視了如太陽月亮等實有的物質,而一頭鑽入狹隘的時空世界,採用黎曼幾何的方法求證統一場定律,結果是誤入歧途,一去不返。二是因為當時物理界關於弱力場和強力場正在探索,還未有正確的定論,所以愛因斯坦的研究就缺少了全面系統的理論支持,難免一偏概金,遺憾收場。
如果說愛因斯坦求證統一場定律的方法是正面進攻,那麼司月煒便是在愛因斯坦研究基礎上的斜刺里突襲。他並非是在直接研究這個課題時完成這個課題的,而是在研究地面高山升降,火山溶岩噴發的地球動力時,自然追溯到能量問題。根據他的「地擴旋漂學」原理,兩物體間的各自動量不同,力向與旋移方向的夾角不同,才產生了地面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如果以地球上某一經線為准,以某物體的運動動量乘以旋移距離,夾角,再除以旋轉周期,便會求得能量值,由此自然推導出了關於統一場的「物能定律」。真是「踏破鐵鞋無處覓,得來全不費功夫。」突破物理界這一高城深池,森嚴堡壘,竟是在彈指一笑之間。
當然這「彈指一笑之間」的背後,卻有司月煒幾十年的含辛茹苦,對人類截止目前全部地理物理概念成就的精熟把握,以及他聰慧的天賦和超常的穎悟力。
司月煒認為:在球形宇宙中,自然界是由宏觀物體和微觀粒子構成。物質具有兩種基本形態,即實物和場波。物體是物質的凝聚態,粒子是物質的彌散態。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是描述宏觀物體的低高速運動規律,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粒子的光速運動規律。我們只有把凝聚態物體和彌散態粒子結合在一起,去求證自然界的統一性、簡單性,我們就不難發現物質、能量、場波是同處一起,也就必然會找到引力場和電磁場,弱力場和強力場這四種場相互作用的結構定律。能夠用一種場的存在描述另一種場的本性,既能描述電磁效應,引力效應,又能解釋弱力場、強力場的存在理論,便是我們曾苦苦探尋的統一場論以及表述它的物能場定律。
以上理論描述也許有點生澀,但對我們已經被娛樂文化、搞笑文化吃膩了的胃口,也許是一餐別開生面的佳餚。
五
任何理論都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而只有被實踐證明的理論才會是正確的有生命力的理論。
司月煒根據他的《地擴旋漂說》,僅在1995年一年,便成功預測如下地震:
1995年10月哥倫比亞大地震。
1995年7月,我國滇南7級地震。
1995年10月,印尼7級地震。
1995年1月,日本阪神7級地震。
1995年12月台灣蓮花地震。
1995年4月雲南昭通地震。
1995年夏永登7級地震。
在這些地震之前,司月煒都曾經將上述地區的地震預報報告了有關地震部門,並讓他們記錄在案。可惜的是有關地震部門對這位「小人物」的預報根本不重視,更談不上上報國家地震局以及通知即將受災地區的民眾做好防災准備。結果卻是司月煒的地震預報都准時發生了。在人員慘重傷亡的巨痛之後,一位地震部門的官員才輕飄飄的說了一句:「這傢伙大概是冒碰上的吧?」
繼次年預測之後,司月煒又成功預測了國內國外近20餘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另外,他還利用自己創立的「三大學說」成功預測了多次氣象。
1995年7月8日,陝西氣象局有關專家預測此年「將持續乾旱一年」,省上立刻召開全省抗旱工作會議,要求做好抗旱保苗工作。但司月煒認為此年根本不可能發生乾旱,並在陝西日報周末版發表了《對持續高溫乾旱新解說》一文,文中預計:7、8、9三個月東北有大雨。陝西關中在7月20日——9月20日前後將陰雨連綿,秋糧豐收在望。陝南、安康地區還將有大暴雨,需做好防洪准備。此後的事實證明,司月煒的預測又完全准確。
2006年5月,中國測繪隊 准備登珠峰測量珠峰高度,司月煒又根據其學說在互聯網上發表預測:珠峰只會變矮不會長高,高度將在8843——8845米之間。後來中國測繪局宣布:珠峰實際高度為8844•43米,其結果證實了他的預測。
以上事例,其實只是他的「三大學說」的牛刀小試。真正的大用途還在航天、航空、探礦、工程建築、軍事工業、科技發明等等方面。回想一下愛因斯坦相對論對世界的巨大用途,就不難想像司月煒物能定律對世界的巨大用途了。
六
造物主造就大人才的方式往往是奇特的,他用十字架造基督,用宗教迫害造就哥白尼,用人頭落地造就金聖嘆,用貧病交加造就曹雪芹。他施於英國科學家霍金一副最聽使喚的大腦,卻又同時施予他一副最不聽使喚的軀體。
造物主施予司月煒的命運是什麼呢?
1957年11月20日,他降生於陝西乾縣漠西鄉陳家莊。後因母親有病,生父將他送給乾縣王村鎮上官西村司家,一次持續高燒,使他未及成年人便成了小兒麻痹症患者。
八歲那年,小司月煒坐在自家的土門洞邊,看見一群一群的小夥伴走過身邊去學校上學,他羨慕極了,他那充沛的穎悟力在他內心陡然呼喚起強烈至極的求學慾望,他於是「哇哇」大哭。可當時家裡窮,連一元五角錢的學費都交不起。後來還是父母親多次請求村政府照顧才獲得上學機會的。
中學畢業後,他和同學們一起,響應黨的號召:「到邊疆去,到農村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回家務農,投身「農業學大寨」。記過工、平過地、磨過面、打過糠、彈過棉花、修理過農機具。總之什麼活都干過。
有一段時間,他遠離村莊,在一處叫南嶺的荒僻無人的地方作物蔬菜。由於在此處孑然一身,無家務拖累,自然便有了空閑時間。他開始閱讀大量書籍,諸如氣象學、植物栽培學、動物學、病蟲害學、力學、電學、天文學、光學等等自然科學書籍。他像誇父似的,恨不得飲盡所有知識的江河海洋。他的異常強大的求知慾同時伴隨著異常強大的志向。他的熱血天天為科學為創造而燃燒,內心躍動著一種基督式的為整個民族獻身的激情。
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後,他上學深造自己的機會到了。他開始復習功課。炕沿,門板,案板,鍋台是他的桌凳;別人不用的舊書是他的課本;草稿紙是撿來上墳的黃表紙,廢舊報紙,水泥袋;沒有筆,用刀子削竹尖用;沒有墨水,就買五分錢一包的藍水晶,用水稀釋後用;用不起電燈,就點煤油燈。夜以繼日,刻苦用功。這種狀況持續了數月時間,待到跨出村口上縣考試,看到一望無際的莊稼地,才恍然大悟似地感嘆一聲:「哇,小麥都黃了!」他的考試成績無疑是前幾名高分之一。但命運的惡作劇卻仍在持續,縣招生辦竟有人坑害他,在他的政審表「身體狀況」一欄里填了三個字:「沒有手」。
落榜後又是一番絕望的掙扎,激情地奔走,最後終獲上級有關部門的同情。澄清是非後,他被錄入乾縣師范彬師班。時間是1978年10月。
1981年,司月煒26歲的時候,創立了《地擴旋漂說》。30萬字的理論著作,是在自家簡陋的土屋裡完成的。
其時他已經在乾縣梁村中學任教。住在學校一個樓梯下的小空間里,完成了這部理論著作的修改定稿。這小空間簡陋之至,僅能容一張床一張桌。床上一伸腿,腳已到了門外;床上一抬頭,頭便撞了樓板。一部寫偌大地球的書,竟是在如此偌小的地方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
2001年,繼《地擴旋漂說》,《天擴旋漂說》,《光的電磁波旋說》三大學說之後,他又發現了物能場相互統一而又相互轉化的物能定律。
然而時至現在,我們的「愛因斯坦」司月煒仍然是乾縣梁村中學一名無人問津的史地教師,每月工資拿到手僅600餘元。而且連一間辦公的房子都沒有,甚至連一張小小的辦公桌都沒有。
最傷感的是妻子離異。妻子是內蒙敖漢旗人,是一位草原一樣漂亮的女人。她年輕時也曾充滿理想充滿純潔的詩意。她只所以愛上了司月煒並毅然決然和他結婚是因為她欣賞司月煒的智慧和創造力。然而婚後漫長的日月畢竟是很現實很冷峻的。她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後,丈夫的寒微以及生活的困窘,最終熄滅了這位內蒙女人的熱情。她提出了和他離婚的要求。司月煒雖然還摯愛著她,但他充滿科學智慧的頭顱卻難以給她帶來她渴望中的金錢和富有。
她離開了他,回到了自己那遙遠的草原。
但愛情的烈焰仍在我們的「愛因斯坦」胸脯里熊熊燃燒。1992年春節,他思妻心切,去了內蒙。一路塞外朔風,撲面冰雪。他拖著病腿,在雪地、沙丘中顛躓前行。好容易才趕到敖漢旗長勝鄉岳父母家,結果被幾個壯漢趕出了大門。後來又被另一個壯漢攔住去路,將他掀翻在地,一頓拳打腳踢,直至血染雪原。然而悲慘中也有詼諧——當他從昏迷中清醒時,看見了一群又一群晶瑩潔白的雪花,彷彿為了證明他的人生價值和以及他的學說,從天空呈螺旋狀燦爛耀眼地旋飄而下。他一下子又興奮起來,頓時連全身的傷痛都忘卻了……
從此,他變成了一位年輕的鰥夫,帶著自己的兒子,住在上官西村家僅有三間破房的小院子里,過著不為人知的清苦生活。「狗吠深巷裡,雞鳴桑樹巔。」倒也不失田園況味。
七
雖然司月煒也曾於1996年應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過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2001年應邀參加過中國經濟工作會議,2003年應邀參加過關於「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峰會」,他的三大學說在國內外已經得到科技界屆許多同人的認可和贊賞,並在繼續產生著影響力。省政府也曾授予他「陝西省殘疾人才十強」稱號。他的事跡也陸陸續續被各種媒體報道。但他還是原來的他,還是原來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的環境。今年兒子考上了大學,由於交不起高昂的學費,也只好讓兒子重讀一年了。
讓我感慨並心痛不解的是:我們的「愛因斯坦」為何如此持久的蒙難?
我認為,對科技頂尖的人才和科技成果的慢待和漠視,是對民族利益最不可容忍和饒恕的犯罪!
司月煒的成就對地質物理界來說,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是人類科學走向未來所獲得的一個新的階梯。
一個科技雄才的出現是十分稀有的現象,試想上世紀整個一個世紀,如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能有幾個呢?
事實上,對科技人才的尊崇就是對人類渴望進步的尊崇,也是對民族不斷進取興旺發達的尊崇,也是對我們祖國在與世界強國的競爭中不甘落後志在必勝的愛國情懷的尊崇。
但我們一些人現在主要尊崇並成為興奮點的東西是什麼呢?是金錢,是酒綠燈紅,是膚淺的娛樂和滑稽的搞笑,是女明星的吃喝拉撒和點點滴滴不值一提的緋聞!又有多少人去真正重視關系國計民生,關系民族命運,關系科學進步的重大課題呢?
難道我們中的一些人人還需要一次八國聯軍入侵,或者還需要一次甲午海戰,才會重新喚起危機意識嗎?
司月煒的「三大學說」公布於世已有13年之久,他的物能定律公布於世也已有5年之久。然而可悲的是他得到的仍然是輕視、冷視、漠視,甚至鄙視。如果說他的學說和定律能浮出輿論的水面引起爭議,如果有人站出來指出他的理論體系的謬誤並證明他根本錯了,那倒不失為一種生機勃勃的聲音。但可惜連這種聲音都沒有,有的只是一片惰性的灰暗的沉默。
然而這種冷漠和沉默是要付出高昂代價的。僅就地震一項來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家地震機構能夠准確預報地震,如果我們重視他在《地擴旋漂說》中關於地震的論述,並在地震單位重用這位奇才,那麼我們民族以至整個人類在過去十三年裡將會避免(至少是減少)多少萬生命的死亡啊!
這里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政府和科研機構也曾有不少人支持過他。例如前國家人事部人事科學研究院王通訊副院長,曾推薦他去省高校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陝西省前副省長范肖梅,原科協主席徐任,原咸陽科委主任呂存祥等人,都曾熱情支持過他,也要求過有關科研單位破格調入他。然而這些要求均被一一受阻,阻撓者提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司月煒學歷不高,職稱太低。他們是一些按慣例和常規辦事的人。他們並不知道當年的牛頓和愛因斯坦也照樣沒有高學歷和高職稱。他們更不知道許多偉大的發現其實都是些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們創造出來的。他們忘記了愛迪生曾是報童,法拉第曾是印刷工,而愛因斯坦當年也不過是一個在專利局供職的小職員。
目前,美國的一些科研單位已通過互聯網向司月煒發出邀請,邀請他去美國工作、生活和學習 ,並答應給與他綠卡和優厚的薪金。而我們是讓司月煒這樣的人才出走呢?還是以一顆愛財惜才用才之心溫暖他留住他呢?
B. 弓箭是誰發明的
在遙遠的古代,弓箭是人類狩獵、作戰不可缺少的工具。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內天,容揉合了高科技的弓箭依然是特種士兵手中的利器。
然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誰製造的?
解放後,在我國山西省桑乾河的支流峙峪河與小泉河匯合的一塊面積為1000平方米的小丘地層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一塊被稱作「峙峪人」的枕骨殘片,此外還發現了一批文化遺物。其中有一種加工精緻的小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石片製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側的邊緣也不十分鋒利。這種石鏃明顯地符合箭頭的三要素:鋒利、尖頭適度、器型周正。這三點可以說明它是箭頭。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小把,這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桿的。從這兩點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經使用石制的弓箭。雖然這種石箭在今天看來很不象樣,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它更早的弓箭。由此我們可以宣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弓箭是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在28000年前製造出來的。
在弓箭出現以前,人類使用的工具是比較簡單的。而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的出現,是原始社會技術顯著進步的一個標志。它射程遠,命中率高,攜帶方便,大大加強了人類向自然界作斗爭的力量。
C. 20世紀重大秘技發明(文字、圖片)
1、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5、塑料
在本世紀前不存在的塑料已成了我們這個世紀不可少的東西,它始於1909年美國人L·貝克蘭發明的酚醛塑料的製作方法。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D. 古人是怎樣發明弓箭的
箭的歷史伴隨著弓的產生,遠在石器時代就作為人們狩獵的工具。傳說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此為有弓矢之最早者;惟當時之弓矢,都以竹木為之,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迨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之改造,於是乎弓矢逐成為戰爭之利器。箭的製作在春秋時期有了較大的進步,表現為:第一,製作上趨於科學、規范化:如箭簇、箭桿、羽毛間的比例及箭桿的長與直徑、桿的前後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規定。從出土的春秋時箭簇實物標本看來,《考工記·矢入》中所規定的規格、尺寸、比例關系,與實際基本相符。第二,箭骸雖多為青銅質,但形制有了較大的改革,即逐漸拋棄了從商代到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棱錐體型,即由兩翼的側刃前聚成鋒改為三棱的三條凸起的棱刃前聚成鋒,簇鋒小而銳,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即使是仍然保持著扁體雙翼型的箭簇,也加長了脊部,縮窄了雙翼,且使兩翼角下垂,以增強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棱錐型的箭矢仍是少數,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卻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的46枚銅簇中,三棱錐體型的箭骸多達29枚,就是明證。
箭歷經迄今約有三萬能年的演化。古代軍隊把箭列為作戰的武器隨著火器的出現,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近代以後,射箭從軍事上分離出來,成為習武強身的體育運動項日,射箭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之一。
遠在3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簡單,用一根樹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長度的箭桿,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應是原始社會石器時代,人們把石片、骨或貝殼磨製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矢桿一端,這就製成了有石鏃、骨鏃或貝鏃的矢了,比起單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進了一大步。
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保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棱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
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制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桿,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桿。為了較准確地命中目標,必須把握住箭在飛行中的方向,於是人們在箭桿的尾部裝上羽毛,使箭的形制趨於完善。
箭的飛行速度和准確性與尾羽的關系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歷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為增大箭的殺傷效力,後漢時耿恭發明了「毒箭」。三國時,關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亂箭阻擊,右臂中一弩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遂請華倫醫治。神醫華倫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烏頭是一種葯用植物,中草葯名叫「附子」,其莖、葉、根均有毒。那時少數民族慣用的弓弩箭頭多帶劇毒,中箭者,皮肉爛,爛到五臟而死。可見毒箭的致殘、致死率是很高的。隨著金鎧鐵甲的出現,要求箭更具穿透力。晉代多用鋼鐵箭鏃。唐代箭分為竹箭、木箭、兵箭、弩箭四種,前兩種用於狩獵,後兩種用於戰斗。用於戰斗的箭鏃用鋼製成,刃部較長,能穿透堅甲。除了毒箭以外,還有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葯)的火箭(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明清時代,出現了一種飛行中帶響的箭叫「鳴鏑」。據《前漢演義》描述,這種箭出自匈奴國太子冒頓之手。冒頓為爭王位,欲收服民心,以便為所欲為,便發明了一種骨箭,上面穿孔,發射時有聲,稱為「鳴鏑」,由他專用。遂傳令部眾:「汝等看我鳴鏑所射,便當一齊射箭,不得有違,違者立斬!」此後,冒頓常率部眾外出狩獵,只要他鳴鏑一發,部眾萬矢齊攢,稍有延遲,立斃刀下。眾人甚是畏懼,不敢怠慢。一日,冒頓牽出自己心愛的好馬,用鳴鏑射馬,部下亦爭相競射,冒頓見狀喜笑顏開,遍加獎賞。然而冒頓並不因此而滿意,又先後用鳴鏑射殺自己的愛妻,射殺了國王頭曼的好馬,部眾聞聲急射,稍有遲疑者,立即喪命。從此,只要嗚鏑一響,眾箭飛至,無一敢違。冒頓認為時機已成熟,這一日,請國王一同出獵,自己隨在馬後,用鳴鏑對准頭曼射去,部眾隨聲同射,匈奴國王頭曼斃於亂箭之下,冒頓弒父自立為王。明清時的「鳴鏑」是在箭鏃上加了一個用骨或獸角製成的小哨。箭的發展,是隨弓弩的不斷改進而發展的,強弓大弩的出現,要求箭具有良好的貫穿力,所以對箭鏃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釋,,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系。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於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據說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他任監管製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據傳說正因為揮發明的「弓箭」使黃帝的政權更加強大,黃帝打敗了蚩尤,就有「弓箭」的功勞。揮也是張姓的始祖,因他發明「弓」而得到張的封姓,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弓箭出現的時間,也許可以上溯到遙遠的神話時代。後羿射九曜的傳說,向來膾炙人口,這也是關於弓箭威力的最有效的廣告—— 一個半人半神的英雄,居然將天上的十個太陽射掉九個!商代甲骨文中「弓」字的原型,明顯地是一個「反弓」的形象。這就引出了一個直接的結論,即這是一張復合弓。復合弓在保持弓身短小的情況下增大了力量,而在狹小的環境中,例如馬車或馬背上,弓身必須短小。戈也是馬車上使用的專門武器。
另一個例子來自《詩經》中的「騂騂角弓」。這首詩有可能是東周早期的作品。詩中不僅清楚地提到了角制的弓,而且還提到了反弓的特點。製造角弓異常復雜,但是它們在發射力量方面與普通木弓相比並不佔優勢,角弓只是佔用的空間更小。在馬背上或馬車內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弓。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商周戰場射術的貴族傳統是同駕馭馬車的技術密切相關的。在靜止的戰車上使用高技術的角弓射箭,只有富有的貴族階層才能負擔得起。
東周時期的制弓業的發展難以考證。雖然弩的發展和應用脈絡清晰,但是東周弓的性質和發展卻難以確考。考古發掘出土過角弓,但是由於缺失太多而無法拼湊出原來的形狀。雖然歷史文獻中有很多有關楚弓的評論,但是出土文物表明,它們只是塗漆的木質長弓,或是由竹篾製成的弓。許多出土文物都清楚地證明,斯基台人或薩加人的弓在中國北部和東部邊境非常流行。西周禮器上的圖案顯示許多步兵手持劍和短弓,立姿射箭,待用的箭箭頭朝下,插入周圍地面。同時,中國人很快從他們的北方鄰居那裡學會了騎射技術,而保留反角弓有利於騎射。
漢代的圖案仍然反映了騎射和使用弩的情景。但是,根據從科霍坦地區的景厥和樓蘭附近區域出土的弓,可以發現東漢後期和西晉初期引進了一種樣式與以前大不相同的弓。這種弓設計獨特,特別適合在在馬背上使用,尤其是兩軍酣戰之時,因為這時無法使用更多的騎射技術。
從唐代到明代,曾經有過成排使用弩手的紀錄。弩手共分為三排,前排射擊,中排准備,後排上箭。在出土的唐代弩的機械裝置圖中,瞄準對象中就有跪拜的西方人的形象,表明弩是用來對付西部的突厥人的。元、明朝代,是人們廣泛採用的不是蒙古弓而是突厥弓。突厥人在巴勒斯坦用這種弓矢對付過十字軍。據說這是蒙古人大量僱用突厥僱傭軍的結果。在明代李呈芬和高穎的作品中,還能發現在14世紀歐洲的阿拉伯禁衛軍的文獻中提到的技術,甚至能發現他們整句整句地引用文獻中的話。明代軍隊偏好使用輕裝甲的輕騎兵,這一兵種強調速度和在飛奔中迅速取箭和搭箭。
清朝建立後,明代使用的突厥弓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重型的弓和具備穿甲能力的長箭。清朝使用的弓在前代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已有千年歷史。這種弓的拉力很大,達到30公斤以上,弓身也長,達到1.8米。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用特別長且重的箭來對付裝甲,即使它不能射穿裝甲,三十米內還是能夠輕而易舉地將對手射落馬下。實際上,清代武舉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就是要看能否把放在樁上的重球射落地面。
弓箭僅有一種型制,按等級的高低分為皇帝、親王郡王、侍衛和職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為打獵行圍、檢閱部隊以及實戰用。各種弓箭只在選材裝飾上有區別,所配之箭計有41種之多。弩有4種,分別是如意弩、雙機弩、雙機貫鳧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見實際使用的記錄。這些弓弩雖然受到火器的強烈沖擊,卻仍然隨著八旗兵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表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但是清中後期滿清八旗因承平日久而逐漸腐化,騎射之古風盪然無存,加之鴉片戰爭後閉關鎖國的舊中國大門被打開了,中國官吏發現了更先進的火器,並很快用它們裝備了自己的部隊,像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團練武裝中根本見不到弓箭的身影了。至此,伴隨著中**事發展走過漫長歷史歲月的古弓弩終於像西山落日那樣,不可挽回地消失在軍事革命的地平線以下。
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的,系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長67厘米,裝三棱銅鏃,竹桿,有三條尾羽,鏃和羽均纏絲塗漆用以與箭桿相固聯。
E. 彈指神功是誰發明的
中國人的意淫
F. 楚留香的彈指神功是在射鵰英雄傳之前就有的嗎為什麼反之呢為什麼那彈指神功是誰的
有的人說楚留香是南北朝的人,而金庸的《射》是宋朝的事。那按時間順序應該楚留香更早些吧。
G. 弓箭歷史上什麼時候出現的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版的年代約權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20世紀初發現於德國漢堡的Stellmoor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古老的弓,年代大約在公元前8,9千年,比黃帝時代早了幾千年。
史書記載據說是黃帝之孫——「揮」所發明,並擔任監管製造弓箭的官職「弓正」。 因他發明「弓」而被賜姓張,所以張也就是有一個「弓」和「長」組成。
以上說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弓箭就已經出現了。到了父系氏社會時代應用已經很普遍。
H. 弓箭發明始於什麼年代
編輯本段由來與發明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發現確鑿地證明了中國先民在距今約2.8萬年已經使用弓箭。 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技術的一大進步,說明了人們已經懂得利用機械存儲起來的能量:當人們用力拉弦迫使弓體變形時,就把自身的能量儲存進去了;鬆手釋,,弓體迅速恢復原狀,同時把存進的能量猛烈地釋放出來,遂將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彈射出去。恩格斯說:「弓、弦、箭已 弓箭
經是很復雜的工具,發明這些工具需要有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較發達的智力。」而且弓箭的發明或許與音樂的起源也有某種關系。英國科技史家貝爾納(J.D.Berrnal)曾說:「弓弦彈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樂器的起源。所以弓對於音樂的科學方面和音樂的藝術方面,都有貢獻。」 關於弓箭的發明,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I. 20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文字、圖片)
1、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最初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兩彈」中的原子彈和氫彈後來合稱核彈,另一彈指早期研發的導彈。後來「兩彈一星」指導彈、核彈、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5、塑料
在本世紀前不存在的塑料已成了我們這個世紀不可少的東西,它始於1909年美國人L·貝克蘭發明的酚醛塑料的製作方法。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J. 弓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弓箭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發明的。
中國古人有獨特的理論,即「弓生於彈」(《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彈指彈弓。在甲骨文中,彈字寫作B ,為一張弓,弦中部有一小囊,用以盛放彈丸。
這種形狀的彈弓,在中國一直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有打彈者,有的就使用這種彈弓,而西雙版納和緬、泰北就的傣族人,可能至今仍用這種的竹彈弓。
也許,先民最初發明的只是發射小石子或泥彈丸的彈弓,之後進一步摸索,才將弓用於射箭,於是產生了弓箭。
(10)彈指發明擴展閱讀
弓箭弓箭主要用途:弓箭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人們能夠在較遠的距離准確而有效地殺傷獵物,而且攜帶、使用方便,可以預備許多箭,連續射擊。如果說,任何工具和武器都是人手的延長,那麼,弓箭堪稱是火器誕生之前,人手的最偉大的一次延長。
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至決定性的武器。」如此評價弓箭,仍嫌不足。因為即使在「野蠻時代」,也沒有任何一種青銅或鋼鐵兵器(包括鐵劍),能與弓箭的作用相匹敵。可以說,直至火器誕生,弓箭都是決定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