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衣服誰發明的
我說兩句: 1854年在瑞士湖底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前的亞麻殘片,這是世界上專發現的最古老的亞麻織物屬,在南土耳其發現了距今8千年前的毛織物殘片,其經緯密度與今天的粗紡毛織物相同,說明了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相當發達。我國也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紡輪、骨針、骨笄,紡墜等實物,還有不少紡織物殘留痕跡。這些充分說明了人類在進入舊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後,人類就開始穿用毛皮等製成的衣物,可以說,從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衣服就誕生了,從此開始了服裝史的譜寫。 答案是: 最早10000年前的瑞士人。我國是最早是舊石器時代的 人類
㈡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衣服的人是哪個
在古羅馬,最初的紐扣是用來做裝飾品的,而系衣服用的是飾針。13世紀,紐扣的作用才與今天相同。那時,人們已懂得在衣服上開扣眼,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紐扣的實用價值。16世紀,紐扣得到了普及。
紐扣是誰發明的?
紐扣是人類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裝用品。對它的使用,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四千年前,伊朗的 祖先波斯人,就已經用石塊做成紐扣使用。我國周代已開始採用上衣下裳制。不論男女都穿著上衣下裳的兩截衣服。朝內有專管製作禮服的官員,文武百官做大典時,必須穿著禮服。當時對服裝的使用比較規范,服裝制度也相當完備。周朝反映周王朝禮儀的《周禮》、《禮記》等書中出現了「紐」字,「紐」是相互交結的紐結,也就是扣結。根據現在我收藏的西周銅制陰文紐扣及我國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紐扣的使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國文物中,就已用蘭、蘋果綠、淺灰色的綠松石做成的圓、橢圓、動物頭狀和不規范形狀的紐扣。每顆都有一、二個小孔。有的鐫刻花紋,造型別致,艷麗多彩,具有妙美的蠟光光澤。現在收藏的紐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塊、貝片、動物角和核桃、椰殼製作的簡單紐扣。這說明我們華夏民族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人使用紐扣。日本出土的古墳時代中期,以人體形象做成的埴輪上所展現的圖樣顯示,男服裝是衣和裙子組成,衣為窄袖上衣,前胸的對襟由紐扣連接。可見,日本人在古墳時期前就已經使用了紐扣。
十六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當時只有男人使用,女性使用者較少,多數人只是用做服飾。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我現在的藏品中,就有用珍貴的牛角、羚羊角、象牙、金銀貴重材料製作的珍貴紐扣。
拉鏈的兩個雛形分別來自美國人Elias Howe(Elias Howe,1851年美國專利)和Whitcomb Judson(Whitcomb Judson,1891年和1893年專利),稱為「自鎖扣」。兩種都採用鉤環來絞合;前者未被商業製造,後者被用來系鞋和靴子。
現代的拉鏈是1914年由出生於瑞典的加拿大人Gideon Sundback(Gideon Sundback)發明的,他是Judson所開公司的一個雇員。他用凸凹絞合代替了鉤環結構,於1917年申請了獨立專利,稱為「可分式扣」(Separable Fastener)。拉鏈於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在兒童和男性服裝上流行。這時候拉練的兩條在下端還是固定在一起的,以後才分開以便用在外套上。
安全別針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元前十四世紀的麥錫尼文化(麥錫尼第三時代晚期)。那時被稱為「Fibulae」(復數形式,單數為fibula),其用法和今日的安全別針相同且外觀也相似。但之後安全別針就失傳了。
一直到1849年時,近代的安全別針才由瓦特·杭特(Walter Hunt)重新再發明,當時它的專利權售價是四百美金。
㈢ 衣服是誰發明的
我說兩句: 1854年在瑞士湖底發現了距今約1萬年前的亞麻殘片,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亞麻織物,在南土耳其發現了距今8千年前的毛織物殘片,其經緯密度與今天的粗紡毛織物相同,說明了當時的紡織技術已相當發達。我國也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與服飾相關的紡輪、骨針、骨笄,紡墜等實物,還有不少紡織物殘留痕跡。這些充分說明了人類在進入舊石器時代的農耕生活後,人類就開始穿用毛皮等製成的衣物,可以說,從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衣服就誕生了,從此開始了服裝史的譜寫。 答案是: 最早10000年前的瑞士人。我國是最早是舊石器時代的 人類
㈣ 人吃飯穿衣服是誰發明的
吃飯是天生需要進化而來,穿衣服應該是因為人們冷,防止蚊蟲叮咬,才慢慢演化而來
㈤ 人類最早開始穿衣服,是為了禦寒還是為了遮羞
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歲月中失去了體毛,其具體的原因科學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了覆蓋全身的體毛的保護,是不利於人類度過寒冷的冬天的。人類的祖先也是經歷過冰河時期的。這時期的人類不想讓自己凍死,一個是掌握了可以驅寒取火的技術,在一個就是發明了可以保暖的衣服。在山頂洞人居住的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骨針的發現很明顯意味著5萬年前的人類已經開始用獸皮等材料給自己縫制衣服了。
遠古人
為了能長距離奔跑追捕獵物,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慢慢地把身上的毛發脫掉了,沒有了毛發的人類,可以長時間長距離的追捕大型獵物直至它們筋疲力盡而死。人類獲得了充足的食物,生存保障得以提高,但問題也來了,沒了毛發的人類也充滿了更多的風險,例如更容易被植物刮傷,在捕獵過程中更容易被獵物抓傷而導致細菌感染發炎,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這時的人類面臨最大問題是寒冷。所以,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禦寒。
㈥ 世界上第一件衣服是誰發明的
在古羅馬,最初的紐扣是用來做裝飾品的,而系衣服用的是飾針。13世紀,紐扣的作用才與今天相同。那時,人們已懂得在衣服上開扣眼,這種做法大大提高了紐扣的實用價值。16世紀,紐扣得到了普及。
紐扣是誰發明的?
紐扣是人類常相伴守的生活服裝用品。對它的使用,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四千年前,伊朗的 祖先波斯人,就已經用石塊做成紐扣使用。我國周代已開始採用上衣下裳制。不論男女都穿著上衣下裳的兩截衣服。朝內有專管製作禮服的官員,文武百官做大典時,必須穿著禮服。當時對服裝的使用比較規范,服裝制度也相當完備。周朝反映周王朝禮儀的《周禮》、《禮記》等書中出現了「紐」字,「紐」是相互交結的紐結,也就是扣結。根據現在我收藏的西周銅制陰文紐扣及我國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紐扣的使用。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戰國文物中,就已用蘭、蘋果綠、淺灰色的綠松石做成的圓、橢圓、動物頭狀和不規范形狀的紐扣。每顆都有一、二個小孔。有的鐫刻花紋,造型別致,艷麗多彩,具有妙美的蠟光光澤。現在收藏的紐扣藏品中,仍然有用小石塊、貝片、動物角和核桃、椰殼製作的簡單紐扣。這說明我們華夏民族在周朝、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人使用紐扣。日本出土的古墳時代中期,以人體形象做成的埴輪上所展現的圖樣顯示,男服裝是衣和裙子組成,衣為窄袖上衣,前胸的對襟由紐扣連接。可見,日本人在古墳時期前就已經使用了紐扣。
十六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當時只有男人使用,女性使用者較少,多數人只是用做服飾。一些達官貴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用珍貴的金銀、珍珠、寶石、鑽石、犀角、羚羊角、象牙的貴重的材料,精做成紐扣使用。法國有國王路易十四,用1.3萬枚珍貴紐扣鑲做一件王袍的記載。我現在的藏品中,就有用珍貴的牛角、羚羊角、象牙、金銀貴重材料製作的珍貴紐扣。
拉鏈的兩個雛形分別來自美國人Elias Howe(Elias Howe,1851年美國專利)和Whitcomb Judson(Whitcomb Judson,1891年和1893年專利),稱為「自鎖扣」。兩種都採用鉤環來絞合;前者未被商業製造,後者被用來系鞋和靴子。
現代的拉鏈是1914年由出生於瑞典的加拿大人Gideon Sundback(Gideon Sundback)發明的,他是Judson所開公司的一個雇員。他用凸凹絞合代替了鉤環結構,於1917年申請了獨立專利,稱為「可分式扣」(Separable Fastener)。拉鏈於20世紀20-30年代開始在兒童和男性服裝上流行。這時候拉練的兩條在下端還是固定在一起的,以後才分開以便用在外套上。
安全別針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元前十四世紀的麥錫尼文化(麥錫尼第三時代晚期)。那時被稱為「Fibulae」(復數形式,單數為fibula),其用法和今日的安全別針相同且外觀也相似。但之後安全別針就失傳了。
一直到1849年時,近代的安全別針才由瓦特·杭特(Walter Hunt)重新再發明,當時它的專利權售價是四百美金。
不會是一片葉子吧O(∩_∩)O哈哈~
㈦ 紡織科技小發明,類似穿衣是什麼意思
類似創業的話,我覺得它是一個科技的小發明,用它來做做可以人的衣服穿
㈧ 是誰發明了衣服
像房屋、衣服、抄用火等生產生活現象都絕對不是個人能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總結歸納而慢慢演變而來的。
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採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隨著農、牧業的發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製作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
織物的原料、組織結構和生產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製做結構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最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
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
㈨ 人類 什麼時候 發明 布 開始做衣服穿的
人類是從何時開始穿衣服的?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科學家們認為,從身裹獸皮發展到穿經過剪裁和縫紉的衣服,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由於纖維等腐爛速度較快,迄今為止,科學家研究人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只能憑借一些間接證據。早先的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7萬年前穿上衣服。但最近科學家得出不同的結論:人類可能在距今約19萬年前已開始穿衣服。他們的依據竟然是寄生在人身體上的虱子。
虱子與人類穿衣史
與人有關的虱子共有三種:頭虱、體虱和陰虱。頭虱和陰虱主要寄生在毛發中,而體虱喜歡生活在人穿的衣服里。專家普遍認為,體虱是由頭虱分化而來的,並推測體虱從頭虱中分化可能發生在衣服開始在人類中普及之時,正是衣服的出現給了體虱以寄生的新環境。因此,如果知道體虱最早什麼時候出現,就能推測出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衣服。
幾年前,科學家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分子鍾」的技術。他們首先對寄生於人身上的虱子和寄生於黑猩猩身上的虱子的遺傳密碼進行了比較,確定產生每個遺傳變異平均所需的時間。之後,他們分析了約40種頭虱和體虱DNA之間的差異,結果發現體虱大概於距今7.2萬年前從頭虱中分化出來。據此,他們估計人類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開始穿上衣服的。
不過,不少人對這項研究提出質疑。因為線粒體DNA畢竟比較簡單,這個鍾可能不太准。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好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在長期互利共生中演化形成了現在的線粒體。在隨後的演化過程中好氧細菌逐步喪失了獨立性,並將大量遺傳信息轉移到了宿主細胞中,形成了線粒體的半自主性。因為DNA的變化速度比較穩定,所以比較頭虱和體虱線粒體DNA的不同可以大致推測出兩者分化的年代。最近,科學家檢測了頭虱和體虱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得出的結論應當更加精確,而且聽上去更「刺激」——人類穿衣服已經超過19萬年。現代人類已經產生了超過20萬年,在之前的直立人就可能有足夠的能力製造衣服。我們看到的「北京人」(屬於直立人)的插畫都是穿著獸皮衣的。
最早的服裝什麼樣?
目前,無論是服裝史學者,還是歷史學家一般都認為人類服裝的最初形式,是由獸皮、樹葉之類的遮掩物發展起來的,而這種遮掩物又類似當今人們所穿著的圍裙。以人類最初服飾的遮掩范圍來看,僅僅能掩蓋住腰部以下,腿部以上的部位。現在,人們可考證人類最早使用工具縫制衣服的歷史距今大約幾萬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中出土的骨針,足以證明這一點。本世紀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了一枚骨針。這枚骨針長82毫米,針身最粗處直徑3.3毫米,針身圓滑而略彎,針尖圓而銳利,針的尾端直徑3.1毫米處有微小的針眼。製作這樣的骨針,必須經過切割獸骨,精細地刮削、磨製以及挖穿針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較高的製作工藝才能完成。這枚骨針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縫紉工具。我們可以推斷,在原始人類學會使用骨針之前,人類早已懂得用獸皮、樹葉之類裹身了。
中國人穿衣史
當人類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製作工具、捕獵勞作的同時,就有了服裝的雛形:茹毛飲血、而衣皮葦——即吃生肉、喝畜血、穿獸皮、遮樹葉。此時的「服裝」具有其最原始的三個功能:禦寒、護體、遮羞,而材料直接取之於大自然。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樹皮經過漚制後會留下很長的纖維,可以用來搓繩結網,還可以用它來結成片狀物圍身,這就是紡織物的前身。此時大約是神話傳說的伏羲漁獵時代,距今約1萬多年,屬於舊石器時代末期。
再後是神農的農牧時代,據傳神農氏教民種植葛麻穀物,開始有了農業和畜牧業,這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躍,它使人類擺脫了直接依靠大自然的賜予,逐漸依賴自身的智慧和勞動來創造生活資源。人類最早使用的纖維是葛和麻,它們的莖皮經過剝制、漚泡,可以形成鬆散的纖維,再將這些纖維用石紡錘搓製成線和繩,編結成漁網和織物,人類進入了紡織時代,服裝也正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期,開始有了養蠶、繅絲、織綢的生產。最初的人們可能只是為了吃蠶繭中的蛹充飢而認識到這種昆蟲的,後來在用嘴咀嚼的過程中發現蠶繭的外殼可以抽出很長的纖維來,用它來製成的織物,比麻、葛織物既高貴又柔軟舒適。於是,傳說黃帝的元妃嫘祖率領民眾養蠶繅絲織綢,開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大發明創造:絲綢。考古發掘證明,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距今已有七千多年了,與傳說中的黃帝嫘祖時期基本吻合。
此後即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服裝的功能開始有了美觀、裝飾和等級、尊卑等方面的延伸意義。在此後的漫長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絲綢價值昂貴,只是有地位和身份的人才有可能穿戴,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衫,稱為「布衣」。而服裝的色彩等級規定也十分嚴格,如黃色屬帝王專用,違禁則會招來犯上殺身之禍。
棉花是很晚才從印度傳入我國的,由於種植棉花比種麻方便,產量高、加工簡便,做出的服裝也比麻舒適,因而得以迅速發展,形成了纖維材料的四大家族:棉、毛、絲、麻。人們採用這四種紡織纖維作為服飾材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
1900年,人類首次通過化學的方法生產出了人造纖維,這種纖維的原料仍然還是木質纖維素和棉短絨,人們只是使用了化學手段把它們溶解並加工成纖維,因此把它們稱為「再生纖維」更為確切。二次大戰期間,中日兩國的蠶絲業都遭受了重創,生產絲襪的原料嚴重不足,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專門用於代替蠶絲生產長統絲襪的合成纖維:Nylon66(尼龍、錦綸)。這是人類第一次採用非纖維原料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化學纖維。此後,聚酯纖維(滌綸)也開始閃亮登場,並且很快成為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紡織纖維。除了錦、滌之外,人們又逐漸發明了維綸、氯綸、氨綸、腈綸、丙綸以及用這些原料為母體的各種改性合成纖維。
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紡織原料之一的蠶絲纖維,由於其產量有限,生產過程繁瑣,成本無法與合成纖維抗衡,已經退出了作為主導紡織纖維的地位。但是,蠶絲纖維對人體的安全無毒和服用舒適性卻是各類化學纖維甚至包括其他天然纖維都無法比擬的。在今天,貼身的絲綢內衣雖價格昂貴,卻是回歸自然的結果。
㈩ 世界上最早的衣服是誰發明的
汽車早發明
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內行者」1號,並且容獲得試飛成功。
世界公認的汽車發明者是德國人卡爾·佛里特立奇·賓士。他在1885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輛馬車式三輪汽車,並於1886年1月29日獲得世界第一項汽車發明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賓士也被後人譽為「汽車之父」。